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
网友解答:
-----
李渊允许李世民掌兵,其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李渊是只信任李家人掌兵,李世民作为儿子,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军队。后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又只有李世民打得赢,只能继续重用。
等到李渊意识到李世民的威胁,觉得李世民过于强大的时候,这时候的李世民根基已成。就连李渊这个皇帝,也无法轻易拿掉李世民的权力了。
要仔细说这事,得从当年太原起兵说起。
隋朝末年,因为杨广的种种骚操作,导致各地起义蜂拥四起,就连那些贵族也不再支持隋王朝。在这个时候,身为隋朝高层贵族的李渊,也开始心怀不轨,想要准备造反。
但问题是,李渊想要造反,也不是太容易。
李渊和杨家关系其实很深。李渊的母亲和隋朝开国皇后独孤氏,是一对亲姐妹。所以从血缘关系上来说,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姨夫,而杨广则是李渊的表弟。
不过,从史书上的种种蛛丝马迹来看,李渊和杨广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怎么样。杨坚在位期间,李渊升迁得特别快。但是到了杨广上位以后,李渊经常好几年都没法升迁一步。
史学家猜测,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李渊早年和杨广的大哥杨勇关系较好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隋文帝登基以后,本来是立了自己的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是后来杨广经过一顿操作,硬是把太子位给抢到了手,也是很牛。
反正不管怎么说,杨广看不上李渊,甚至是怀疑李渊,这事是一定的。所以,为了保证杨广对自己不起杀心,李渊就只能开始自污,整日声色犬马。
如此一来,效果确实很明显,杨广确实对自己这个表哥逐渐放心了。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摆在了李渊面前:如果自己只能每天声色犬马,那自己还怎么为造反做准备呢?
最终,李渊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去代表自己做一些事情。反正事情是儿子做的,那些被招揽来的人,肯定看的也是他李渊这块牌子,不可能真的只是为了单纯追随一个小毛孩。而如果出了问题的话,李渊也能推脱完全不知道,还能想办法保下儿子。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较为年长的李建成,就开始和老爹兵分两路。李建成一边保护家眷,一边暗地里招募豪杰。李渊则是带着李世民,接着在明面上做官,顺便也能培养一下自己的这个二儿子。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李渊在太原起事,主要是李世民的谋划,最后逼得李渊不得不谋反。但如果仔细复盘那段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很扯。因为太原起事的时候,李世民才仅仅只有18岁而已。李渊之前为了造反而准备的时候,李世民年纪就更小了,根本不可能有这份心机。反倒是李建成,李建成比李世民大整整十岁,当时已经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了。
随着各地起义军越来越多,渐成燎原之势,杨广面对的窟窿越来越多,手上可用之人越来越少。所以,到了大业十二年,杨广不得不委派李渊,去山西那边镇压起义军。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渊有机会独自掌管军队。镇压了当地的起义军之后,李渊将其就地收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嫡系。
再之后,为了保护这个地方的安全,杨广让李渊留守太原,成了太原地区的最高长官。
这下子,李渊彻底发达了。
以前是有心无力,现在有了自己直接管辖的地盘,那还等什么?准备造反吧!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渊开始为造反做各种准备。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太原发动兵变,弄死了杨广派来监视他的两个大臣,彻底独自掌控了太原。七月,李渊正式举旗造反。打的旗号大概就是杨广惹得天怒人怨,要杨广退位做太上皇,然后让杨广的孙子杨侑做皇帝。
这时候的李渊,实力还相对有限,不敢打出自己家的招牌,只能打着替杨家清理家务的旗号造反。
不得不说,李渊的准备,确实是很充足,找的时机也很对。当时杨广因为种种原因,将朝廷迁到了江都那边,同时带走了大量的隋朝精锐。隋朝的原都城长安,以及其所在的关中地区,根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李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自太原起兵之后,迅速率兵直扑长安。短短三个月以后,就拿下了长安。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容易,但其实做起来真的很难。大家其实可以看一下地图,从太原到长安,直线距离都超过千里了。在隋朝那会儿,想要率领大军跨越千里直接进攻长安,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幸运的是,李渊确实赌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李渊拿下了长安,俘虏了当时在长安坐镇的杨侑,并且顺势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
进入长安后,李渊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认为大丞相。然后打着杨家的名义,迅速平定了整个关中地区。长安是关中地区最大的要地,拿下了长安,想要平定关中,其实也不算难。更幸运的是,就在李渊进入长安之后不久,江都就爆发了兵变,杨广被麾下的禁军给勒死了。
杨广一死,李渊又已经统一了关中,继续留着杨侑在自己头上,好像也就没什么必要了。所以在杨广去世一个多月以后,李渊逼迫杨侑禅位给自己,唐朝就此开国。
李渊登基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册封李世民为秦王。
唐朝既然已经开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该是如何扫平天下,统一全国了。此时的唐朝,还仅仅只能控制关中地区,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政权。想要统一全国,依然困难重重。
而李渊接下来统一天下的过程,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巩固关中、平定北方、统一全国。
大致方向已经定下,那接下来就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谁领兵的问题。
靠外人?李渊肯定是不信的。像这种平定天下的战事,如果由下面的将军来完成,最后肯定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李渊自己上?肯定也不行,因为李渊当时已经是皇帝了。李建成也不行,李建成已经是太子,必须久居中枢。
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李家宗室。比如李渊的儿子或者侄子,还有兄弟之类的。在这其中,李渊最信任的,自然就是儿子。而李渊的几个儿子里面,当时唯一年龄稍大,能够独自领兵的,就是李世民。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世民开始独自领兵,开始了他的传奇。
在第一个过程当中,唐军首先向西征战,想要平定身后。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独自带兵,敌人是当时辖制了整个陇西的西秦霸王薛举。薛举这个人也比较能打,而且恰逢李世民第一次带兵的时候,还生了场大病,根本无法指挥军队。所以这次征战,最后以唐军溃败而告终。
按照史书记载,李世民战败以后,李渊都已经做好了在长安城下和薛举决战的打算。刚刚开国的唐朝,差点因为这次失败而亡国。但这时候,就看出李渊的运气多么逆天了,真的是天命所归。
薛举死了。
病死的。
如果薛举不死,以当时他麾下的能力,是绝对可以一口气打到长安城下的。若真是那样的话,历史说不定就要改写了。但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薛举竟然死了。
薛举一死,整个陇西彻底群龙无首,他儿子薛仁杲,根本没他老子那个本事。而此时的李世民,恰好已经病愈,李渊再次让他率军出征陇西,很顺利地就打赢了。
据说李世民打赢的时候,薛举的尸体还没有来得及下葬。
收拾掉薛举之后,唐朝西面基本就没什么威胁了。不过,就在李世民刚刚收拾掉薛家之后,一个噩耗忽然传来。李家起兵的太原地区,竟然被更北边的刘武周给一锅端了。所以接下来,李世民又被老爹迅速派到北边去救火。在经过好几个月的战斗后,终于打垮了刘武周,逼得刘武周不得不逃往突厥。
至此,唐朝的西面和北面,都相对安全了下来。第一个过程,巩固关中,彻底结束。所以接下来,就要正式攻略中原了。
李家下一个目标,是洛阳的王世充。
打王世充的这个过程,要说仔细的话,其实能说很长很长。不过简单来说的话,过程其实是这样的:李世民率军进攻王世充,王世充节节败退,退守洛阳一地,被李世民围困在洛阳。王世充自知不敌,向东边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想要坐收渔翁之利,直到王世充被围困后,才率领全部精锐来援,打算坐收渔利。
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关之战,就此爆发。
面对窦建德的来援,李世民分兵两路,主力军队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领三千精锐,前往虎牢关挡住窦建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一战,李世民凭借三千精锐,硬是在虎牢关打垮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而且还生擒了窦建德!
没错,三千打十万,而且还打赢了,最后还生擒了对方的主帅。
李世民是真的能打。
得知窦建德被活捉了以后,王世充自然就没什么希望了,只能开城投降。所以,李世民等于是一战打垮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巨头。至此,唐朝已经相当于统一了整个北方。
而且,就在李世民打王世充和窦建德期间,还发生了另外一场战争,就是唐平萧铣之战。李世民和王世充、窦建德死磕的时候,李渊怕南方的萧铣,趁机北上捣乱。萧铣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整体实力甚至不比唐朝差多少。所以李渊为了防止他捣乱,派了三路大军,主动进攻,想要拖住萧铣。
其中两路大军,最后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无功而返。不过,就算是无功的话,其实也是很大的功劳了,至少拖住了萧铣。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三路大军。
第三路大军,领军的是李渊的侄子李孝恭,李孝恭当时手底下有个副将,名叫李靖。
于是,一场好端端的袭扰战,就被硬生生打成了歼灭战。
开战之后,唐军顺江而下,直接打到了萧铣都城,迫使萧铣投降。这一下,南方也被唐朝拿下了将近一半。
此时的唐朝,已经相当于是拿下了四分之三的中原,统一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而李世民这边,当他带着俘虏的王世充、窦建德二人,回到长安时,等待他的,自然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虎牢关一战,基本上就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但是对于当时的李渊而言,却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他面前。
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已有的官职,都已经无法继续嘉奖李世民了。
这也没法子,毕竟李世民起点就很高。唐朝开国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是秦王。秦王这个封号,在历代其实都很特殊,相当于是诸王之长。再往下才是齐王、楚王之类的王。李世民起步就是秦王,后来每次打赢以后,又都有嘉奖。所以等到打赢虎牢关大战之后,已经高到没有任何官职可以封的地步了。
最后没法子,李渊为自己这个二儿子,新创造了一个官职,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天策上将。
除了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之外,李渊也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确实有点过于势大,已经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所以在虎牢关大战以后,李渊觉得反正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似乎也用不着李世民继续征战了,所以就暂时的除掉了李世民的兵权。
李渊真的不傻,不是眼睁睁看着李世民做大,然后骨肉相残。他其实真的是想过限制李世民的。
但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事情彻底不同了。
这件事,就是刘黑闼造反。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旧部。窦建德战败后,照理来说,旧有地盘都归了唐朝,唐朝也就算统一了北方。不过,窦建德其实是个很有威望的明主,所以他所管辖的山东、河南地区,对窦建德也都是比较怀念的。所以窦建德失败以后,还没等唐朝在这个地区加强统治,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就直接起兵造反了。
照理来说,重新起事的刘黑闼,总不可能比当初兵强马壮的窦建德更难对付。当时李渊也是这么想的,没太把刘黑闼当回事,只是派了几个下属和李家宗室去清剿。结果事实证明,李家其他的宗室成员,是真的比不上李世民。到了战场上以后,除了给刘黑闼送菜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以后,刘黑闼就收复了窦建德的全部地盘。
这下子麻烦大了。
面对棘手的刘黑闼,李渊不得不再次起用李世民,让李世民带兵去收拾刘黑闼。在经过一番苦战之后,李世民确实收拾了刘黑闼。但经此一役之后,李世民的羽翼也彻底丰满。就算李渊这个皇帝老爸,都无法轻易收拾他了。
在打赢刘黑闼之后,李世民还想继续南下,去统一江南,收拾江南地区的辅公祏。但这时候的李渊,是打死都不敢再让李世民掌兵了。后来哪怕突厥南下,一度威逼长安,李渊都不敢让李世民在掌兵。
但就算这样,李渊依然无法限制住李世民。毕竟,整个北方的几场硬仗,几乎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也就导致李世民的旧部,几乎把控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实在不是李建成能够比得了的。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渊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让李世民回归长安,断去李世民执掌军队的机会,甚至最后不惜逐步驱逐李世民的天策府属官,想要让李世民变成光杆司令。客观来说,李渊的这种做法,确实也有一定作用,让李建成在后来的朝堂斗争当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但同时,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最后,李世民眼见着自己通过朝堂斗争取得太子位的可能,已经不大,干脆就直接发动了政变,从肉体上消灭了李建成。一场玄武门事变,终于成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总得来说,李渊不是没有限制过李世民,只可惜后来造化弄人,连续几次巧合,加上李世民本人才能确实极为出众,导致李渊渐渐失去了对李世民的控制能力。
如果当时李渊能够只选择一方,比如废去李建成的太子位,直接让李世民上位;或者找一个罪名,直接将李世民一撸到底,甚至处死。最后可能都不会出现玄武门事变这样的惨案。但偏偏李渊选择了看似聪明的和稀泥之法,导致两头都不得好,最后只能兵戎相见。
-----
网友解答:
-----
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觉,当时手握重兵的不只李世民,从长安势力上看,李建成和李元吉反而占据上风。玄武门之变正是李世民自感危机的一步险棋,在此之前,他甚至想好了退路。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完全出于嫡长子制度,也就是封建正统所遵从的“天命说”。但是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看,在争夺统治权的路上,除了“天命说”,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便是“逐鹿说”。
“逐鹿说”讲究的是实力,通常被视为频出乱臣贼子的根源,也备受统治阶级的排斥和打压。但李世民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而且他成功了,最后也顺利加入了“天命说”。
李渊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只用了一年时间。他称帝时,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等,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
也就是说,在唐初建立之初,疆土面积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还没有完全地统治全国。在这种形势下,李唐确立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再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称帝后的李渊,除了改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元年,还对三个儿子进行了册封,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三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实际上,从太原起兵开始,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在军事斗争中就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势力。到了武德年间,他们都有自己的机构和组织。比如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秦王府、左右护军府和左右亲事账内府等。太子有自己的东宫,齐王也有齐王府、左右护军府和左右亲事账内府等。
他们的命令跟高祖的命令都具有权威,混杂在一起使用。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太子令,秦、齐王教 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也就是说,政府机构有时都不知道该听谁,以至于形成谁的命令先到,就听谁的。
在地方上,他们也各自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李世民以洛阳为中心,山东、陕东道大行台官员基本都听他的。李建成则以河北幽州为势力范围,李元吉则一向担任并州地方长官。在用人上,他们也都各自选派自己的亲信任职,比如李建成有自己招募的长林兵,李世民有秦王府的八百勇士。
也就是说,在唐朝还没有完成军队国家化的时候,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三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卫队和各自忠诚于自己的嫡系部队。
李建成被封太子后,便留在国都长安处理政务,为稳定后方,支援前线,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李世民则经常出征,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他参与的重大战役有:破薛举父子;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在虎牢关之战后,歼灭洛阳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大割据势力;清扫窦建德余部,重创山东徐圆朗。
经过一系列的征战,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提升了威望,在他返回长安城时,受到了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回到长安城的李世民,也让李渊高看一眼,开设了自己的文学馆,开始笼络四方名士,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而在此之前,他南征北战时已收罗了不少猛将,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
而在朝堂之上,他还有陈叔达、长孙无忌的支持。李世民在大业九年(613年)就娶了实力显赫的长孙家族的女儿为妻,小舅子就是长孙无忌。而长孙氏和长孙无忌从小是被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的,高士廉出身渤海大族,从北魏到隋都是高官,属于世族大家。因此,高士廉也支持自己的外甥女婿李世民。
面对军中和百姓之间深得民心的李世民,高祖李渊也曾动了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心思。太子李建成感受到自己的东宫之位受到了威胁,手下谋臣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也提醒他,要防备野心勃勃的弟弟李世民。再加上心生妒忌,于是,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开启了排挤李世民的权力争斗。
李建成利用后宫妃嫔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以通过枕边风达到挤兑李世民的目的,更有说,太子曾想毒杀李世民。但李世民也没闲着,他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并在六月四日率先发起了进攻。
就长安城内的势力而言,东宫兵加上齐王兵的军力已远远超过秦王府的兵力。
单就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因为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因为他出手之快、下手够狠,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诛杀,偷袭成功。
当时李世民参与政变的主要武装力量,一是来自秦王府的八百勇士,二是来自高士廉的囚徒兵,高士廉在当时担任雍州治中,负责首都的司法事务。在政变当天,他释放了囚徒,发以兵器,伏于芳林门。芳林门在玄武门之西,进可攻击玄武门之敌,退可守望秦王府。
李世民在长安城的兵力有限,以致于当东宫兵和齐王兵赶到玄武门之后,击溃了玄武门外的屯营兵,并杀死了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最终秦王府的兵将不得不选择紧闭玄武门。
在政变之前,李世民也给自己留了后路,一旦失败,他就率领众人逃出长安,退守自己的大本营洛阳,并且在之前,他已把大批人员安置在了洛阳。
但历史选择了他,话说其中还有一段重要的插曲。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当天负责玄武门执勤的常何,原本是李建成的亲信,正因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怀疑玄武门会有异。但没想到的是,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这一插曲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玄武门之变与李世民手握重兵关系不大,但是他的个人威望和功绩,以及重兵在握,对于之后快速控制和稳定当时混乱的局势有着很大关系。试想如果李世民没有自己的势力,即使玄武门之变后,他也无力控制后续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当时手握重兵的并非只有李世民,李渊三子都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李渊立李建成为继任人选,一是尊嫡长子继承制,二是李建成本身也不是无能之辈,为初唐的稳定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话说打仗就是打钱,没有经济强有力支持,在前方作战的李世民恐怕也只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可以说,对内,李建成功不可没,所以他才可以稳座太子之位。
李世民的确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凭着自己的能力笼络了一批文武之才,赢得了更大的权力空间,也为他发起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基础。论对外,李世民的影响力更大。
但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向来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总有人胜出,总有人败落,不管李渊削减谁的权力,都会引发一场宫廷政变。李世民的成功夺权,运气成分还是有的。
-----
网友解答:
-----
心目中的继承人是李建成,手握重兵的却是李世民,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一步一步形成的。李渊不是神仙,他也无法预料到以后的事。(结论在最后,不想看长文的可以直接看,想看分析的继续)
公元617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当时打着的并不是反隋的旗号,而是号称“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直接进兵关中,占领了隋朝都城长安,并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称唐王。
按照习俗,李渊成为唐王之后,就要确定世子,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李建成成为世子毫无悬念。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李元吉被封为齐国公。国公是一种爵位,地位比亲王低,大概相当于郡王。
这个时候,李世民不过18岁,而李建成已经28岁了,两相比较,无疑李建成更占优势。
第二年,也就是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代表着隋王朝正是灭亡,所以原先拥立隋朝皇室后裔为帝的纷纷自立,比如王世充在洛阳杀了杨侗建立了郑国,而李渊则在长安废掉杨侑建立了唐朝,改元武德,这一年就是武德元年。
李渊的身份变成了皇帝,儿子们的身份也跟着改变,李建成成了皇太子,李世民成了秦王。
但是,这个时候的唐朝,远远不是后来那个万国来朝的大唐王朝,它的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距离统一全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北方还有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江南的萧铣等等,势力都不弱于李唐王朝。
李渊要统一全国,势必要对这些势力进行讨伐,那么派谁带兵出征就是一个问题。要知道,从东汉一直到现在,中国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中,连年战乱不断,虽然中间有过西晋和隋朝的统一,但时间都很短暂,所有的王朝建立时间都很短,其中大部分王朝的灭亡是因为内乱引起的。
所以,李渊根本不信任外人,兵权必须交给自己的儿子才能放心。要说李渊的家庭教育工作做得确实好,他的四个儿子除了李玄霸早夭之外,其余的三个儿子都很优秀,尤其是在军事才能上很突出。
618年,李建成被封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率领李世民等向东略地,伺机夺取洛阳。四月,李建成兄弟回到长安。为什么这个时候回来呢?因为李渊正在筹备称帝,需要儿子们回来帮忙。五月,李渊正式接受杨侑的禅位,建立唐朝。
当年六月,李渊派李世民出兵攻打西北地区的薛举、薛仁果父子,大约半年之后取得了胜利。而李建成作为太子,必须坐镇京师,不能轻易以身犯险,所以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治国理政方面。
619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占领了唐朝的老家太原。李世民奉命出兵,征讨河东,李渊于是调遣全部关中兵马给李世民,很快便收复了太原并消灭了刘武周势力,中间还收获了一员猛将尉迟敬德,成为之后多次救了李世民性命的人,并且此人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主力之一。
620年,李世民带领大军讨伐王世充。当时北方地区有三大巨头,除去李唐王朝和王世充的郑国外,还有河北的夏王窦建德。王世充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李世民包围了洛阳城。
窦建德见到王世充形势危急,认为一旦王世充被灭掉,那么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会被打破,于是决定出兵救援。然而,虎牢关下一战,窦建德兵败被俘。随后,王世充也出城投降。这就是李世民“一战灭两国”的赫赫战绩。
此战结束之后,李世民威望大增,甚至李渊都觉得古往今来所有的官职都不足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劳,干脆给他新设了一个职位,叫做天策上将,位在亲王之上。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李世民的威望跃居李建成之上,对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威胁。李渊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此战过后,李渊解除了李世民的兵权,把他留在了长安城。
但是形势的发展由不得李渊,不久之后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举兵造反,接连击败唐军,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世勣(即徐懋功),半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北大部。
李渊无奈,只好派出王牌李世民前去平乱。要说李世民的确能打,很快就击败了刘黑闼的部队,刘黑闼被迫逃亡突厥。但李世民并没有注重安抚民心,所以当李世民回去之后,刘黑闼又从突厥借兵卷土重来,占领了定州,并杀死了李渊的侄子李道玄,进而进犯山东。
刘黑闼兵锋大盛,这种情况下李渊本来应该再次派李世民出征,但出于李世民功劳已经太大的考虑,李渊选择了派李元吉挂帅,但李元吉被刘黑闼下破了胆,根本不敢与刘黑闼交战,一味固守。
无奈之下,李渊只好派坐镇京师的太子李建成率军平乱。应该说,李建成此次也是主动请缨,作为他来说,也意识到了李世民的军功已经超过了自己,所以要借这个机会增加自己的威望。这个建议出自他的太子洗马魏征,但肯定也得到了李渊的认可。
作为开国皇帝,李渊最希望的肯定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如果李世民的势力超过了李建成,那么必然造成政局不稳,所以他也有意增加李建成的军功。
果然,李建成到达之后,注重安抚民心,很快赢得了当地势力的支持,并且在军事上也击败了刘黑闼,最终将刘黑闼擒拿并斩杀,平定了山东。
在平定刘黑闼叛乱中,应该说李建成做得要比李世民更好,这也使得李建成在军功上虽然还是比李世民稍差一些,但差距已然不大了。此时为622年底,即武德五年了。
武德六年,突厥颉利可汗进犯,李渊派李建成和李世民驻兵并州防备,两个月后突厥退兵。武德七年,突厥再次入侵,李世民与突厥会谈后,双方结盟,突厥退兵。武德八年,突厥再次入侵,李渊分别派李建成驻守幽州,李世民驻守并州。
从以上李渊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任用来看,两人当时在朝中的地位相差不多,威望也差不多。但是,由于两人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身后都有众多的支持者。李建成以嫡长子的身份占据了太子之位,终究还是略压李世民一头。
此刻,双方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李建成担心李世民会抢了他的太子位,而李世民也同样担心李建成会除掉他。事实上,双方也正是这么做的,在武德八年至九年之间,是双方争斗最为激烈的时期,彼此各出诡计,相互打击对方的势力,李建成手下的王珪、韦挺被流放,李世民手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也被逐出了秦王府。
在李渊的心里,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他都很爱他们,但终究还是偏向李建成更多,因为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下,人们的思想就是以嫡长子为重,这也是保证政权稳定的一个基础,所以秦王府的人被免官处理的更多,最后只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和张公谨等几人而已。
在这种形势下,李建成集团打算一鼓作气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而李世民则在绝境中奋起反击,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最终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李渊被迫禅位给了李世民。
综上所述,李渊虽然更倾向于让李建成继承皇位,但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有着杰出军事才能李世民他又不得不用,因此使李世民有了更大的军功和威望。李建成尽管在平定刘黑闼叛乱中也立下了大功,但和李世民相比仍旧弱了一些。
李渊试图在两个儿子之间,通过政治手段,保持一种平衡。在他看来,两人势力相当或许是最好的局面,毕竟此时他才60岁,做皇帝才8年多的时间,还想在这个位置上多坐几年。但让他尴尬的是,无论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在朝中的势力都已超过了他,后期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两个儿子的控制。
好比两只猛虎在打架,一只羊却过来劝架,而且还想让这两只猛虎听他的话,那结果可想而知,当其中一只猛虎战胜后,羊的下场只能是黯然离场。
-----
网友解答:
-----
李渊到退位之前,面对的都是一个他仍旧理不清思绪的局面。
你说李渊心里一直想立的储君肯定就是李建成吗?
其实未必,而且立储这件事的本身,他都不是李渊能够绝对控制的问题,看似李渊想让谁当太子就谁当,可李渊受到的威胁,却是来自于另一个“维度”的,李世民根本就不跟他在同一个政治系统里玩,你李渊立的太子是谁,跟李世民造不造反,没有一点牵制作用。
变局,是在武德四年开始的。
对于李渊而言,窦建德、王世充是该死的,不管是他们生前还是死后,李渊都要恨他们。
因为就是他俩,给了李世民“脱离”的机会。
脱离这个词,意味着李世民和李渊之间形成一种“分裂”,这在关于唐初的历史中,是鲜有的说法,但事实,却是如此。
武德四年之前,李渊有很多打不赢的敌人,手下的虎将、智将都拿不下,假如忽视李世民的存在,李渊就只是一个很平凡、很普通的诸侯势力,还要垫底,在李渊的皇帝生涯里,刘武周、西秦都是很可怕的敌人,没有李世民,李渊打不赢。
所以就不能够忽视李世民,李渊的战争,不是“赏赐”战,而是“能力”战。
何为“赏赐”战?
如果要打的敌人很弱,兵力差距很大,是个阿斗都能轻松拿下,那么皇帝就可以把这一战当作“镀金”,当作机会送给自己想要提拔的臣子、儿子,这便是赏赐战。
何为“能力”战?
顾名思义,就是需要真材实料才能拿下恶战,往往是敌强我弱。
李渊点了点自己的阵营,最终确认,没人干得了这个活,如果不让二儿子上,全家回山西蹲着,如果二儿子上了,李家还有一线生机。
难道李渊不知道给兵权李世民危险吗?
他太知道了,在武德二年,李渊就防李世民跟防贼一样,不然为什么他还要“忽悠”李世民:
“以后这个太子还是你来当”
有人说这叫哄小孩,其实这更像是缓兵之计。
给了兵权,李世民使劲折腾,一个个敌人全部按倒,坚壁清野、游击、埋伏、间谍,游牧的中原的,经典的战术都用上了,李渊集团齐呼,秦王果真是天神下凡,但这有什么用?
李渊把兵权一收,你李世民还不是孤家寡人?
你再多套路,不给你人不给你兵,你能做什么?
因此在武德四年以前,李世民没有办法。
那为什么变化出在武德四年呢?
因为“天策府”正式成立,大本营就在王世充老巢:洛阳。
又是一次熟悉的剧情,李渊给权,李世民带人围洛阳,也还是熟悉的结果,战神李世民把王、窦两人都干趴下了,自此,大唐几乎宣告坐稳天下,那李世民的功绩大啊,必须要给赏赐,不然说不过去。
于是设立了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位,这个职位,位于三公之上、王公之上,史无前例,绝无仅有。
在当时,李渊的儿子们都有“王府”,李世民本来也有秦王府,但因为一下子拿下了洛阳,李世民顺势搞出了个“天策府”,这个天策府可厉害了,有着自己的官制,长史、司马悼军曹,一个不落,非常完善。
而且李世民还升任
“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
这下子,李世民有了一个基本盘,那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都是听他的了,因为他有着地方最高的行政执政权。
假如不是一家人,这是不是就叫“割据”?
武德四年起,李世民就不是李渊可以随便拿捏的人物了,你说李渊在长安搞风搞雨,今天要立李建成,明天要李元吉,这对李世民的伤害致命吗?
并不致命。
李世民是个很聪明的人,也有野心,在打开洛阳的大门后,他迅速拉拢人心,后来李元吉请求李渊杀李世民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李世民“私有化”洛阳:
李元吉说要杀了李世民,李渊说,你哥哥很有功绩,定四海之功劳,而且他没有犯错,如果杀了,拿什么做借口?
元吉因密请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见,一旦欲杀,何以为辞?”
李元吉马上就说:
元吉曰:“秦王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
李世民打开东都洛阳之后,并没有立马领兵回京邀功,而是到处“撒钱”,立私惠,为什么这样做?
这很显然李世民已经在做准备了,洛阳被李世民打下那天,就不属于李渊了。
都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爆发于武德七年的
“杨文干事件”
,但还有一个更早,更危险的矛盾,那就是李世民和李渊的父子矛盾,隐隐爆发于武德四年,这一年起,李渊的心里没有那么自在,你以为他一定就想立李建成,而不是拿李建成当挡箭牌吗?
在李渊的角度来看,让儿子狗咬狗,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办法,这就叫帝王心术。
汉武帝是这样做的,后来的唐玄宗是这样,康熙也是这样,为的,就是让儿子们没有时间对付自己。
因为李渊没那么大能力,他怕,在这个神仙打架的年代,他压不住那么多人,但作为皇帝,他有一个专属的视野,可以让下面的人互相斗殴,大家打得遍体鳞伤,他再出来收拾残局。
而从某个角度来说,假如李渊在武德四年就赶紧除掉李世民,那么就没那么多破事了,李建成是嫡长子,顺理成章即位,天下欢喜,这不对吗?
想法自然是好的,李渊又何曾不是这样想的,可中原一统了,还有北方的突厥呢?李渊也打不过啊,所以李世民不能死,不仅不能死,兵权还需要越来越大,这接下来都是能力战,李渊也好,李建成、李元吉也好,他们没有隔着河就把突厥骂回老家的能耐。
就这样,一直拖到了武德九年。
武德九年,突厥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但是李建成等不及了,他看出来了,李世民已经成了气候,一旦割据河南,李家就要分裂,李世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练兵,然后打进长安。
李世民VS李渊,难不成李渊能赢?
结果很明显,所以李建成要出手了。
而其实玄武门之变,这就是一场跟“兵权”没有任何关系的政变,死的人不多,算是一场规模极小的流血政变,甚至叫做不流血政变,那都是可以的。
在玄武门政变之前,李元吉以抵御突厥为由,调走了李世民身边的人,而且还把兵权给拿走了,严格来讲,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没权的人了。
李渊知道吗?
李渊知道,面对这个局面,他什么都不会去做,他要的,就是看看李世民、李建成,谁死谁活,他自然是希望李建成活着,这不代表李渊就是喜欢李建成当太子,但李建成不强势,好处理。
到了这个境地,李渊已经没有喜欢谁当太子的说法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他喜欢的,是对他最有利的局面和结果。
政变当天,李世民带着一众天策府的心腹进行埋伏,这一战,是李世民被逼到没有办法的下策,他没有兵,只能从监狱里“借人”出来撑场面,所幸的是,李渊的很多禁军,都是站在李世民这一边的。
因为李渊的叛徒够多,玄武门之变没有死太多无辜的人,全场就是李世民、尉迟敬德、李建成、李元吉在互相斗法,而很显然,武力值都在李世民这边,咔咔几下,兄弟互相残杀的局面形成,李世民获胜。
这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了,因为李世民不需要大面积造反,不需要割据,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局面对于李渊来说,并没有比李世民被杀坏多少,李渊要考虑的,是他自己不能被杀。
所以说,皇帝、帝王心术才是最可怕的,皇子们的权斗看似残忍,可那个裁判最残忍。
而关于玄武门之变之后的李渊禅位,其实是朝臣的共同结果。
在这场权力博弈之下,除了李世民有着优越的能力以外,天策府的文武官员,也没有一个弱者,他们对标的,就是以关陇旧贵族、弘农杨氏为首的李渊的老朋友们。
如果文武百官都不向着李世民,即便是李元吉、李建成死了,那么局面还是一样的,李渊要制裁李世民,还是可以制裁,但假如前提是百官都是向着李世民的,那么李世民就只需要把局面推动到一个量变的临界点,那就会产生质变。
武德朝向贞观朝的权力过渡,也是极其不易的,李渊严防左右,还是防不住李世民绽放野心,把自己赶下了台,可站在朝廷的角度来说,李渊下台,能者居之,这才是最好的结果,所以在贞观前三年,有一个对李世民的“观察期”。
李世民登基后,迅速恢复国内生产,也时刻在想办法瓦解突厥,因为突厥内部太强,两个可汗已经要分裂,在最关键时刻,李世民离间两个可汗,突厥内乱爆发,李靖等人受命轻骑北上,最终灭了突厥,抓回了可汗。
贞观三年,李渊正式让出皇宫,这是他卸下全部权力的时刻,因为突厥之亡,已经是隋唐几代人的执念的完成,李渊不服也得服,他也终于承认,这个二子绝无仅有,是他一生最大的宿敌,也是他的骄傲。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
因为李渊称帝太容易了。从太原起兵,到攻入长安,再到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为傀儡皇帝,最后自己称帝。中间一共也就十个月时间而已。
把中国的大一统王朝。
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挨个捋一遍,唐朝的建立过程,属于相当顺利的大一统王朝了。
创业太顺利,会导致什么结果?
第一,会导致皇帝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应该的。
第二,会导致皇帝对异姓功臣不信任。毕竟自己可以篡位,并且篡的还如此之轻松,异姓功臣当然就难免会有复制粘贴的想法了。
这两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就是皇帝会退居幕后,偏向于信任自己的亲人。比如,把最重要的兵权交给儿子们掌控。
我们知道,唐朝开国时,地盘偏小。各地都是草头王,李渊称帝之后,需要统一全国。而这就导致前线指挥中枢,其实才是真正的朝廷。
谁掌握前线指挥权,谁才握有真正的实权。
而李渊呢?他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自从做了皇帝,他就一直在长安蹲着。唐军主力从创建开始,就一直是他儿子带着到处征战。
到最后,前线指挥中枢的一群官僚,以及征服全国后,建立起来的地方行政体系,都围着李渊的儿子在运转,而不是围着李渊转。
当然,李渊也没傻到把兵权全部都交给一个儿子掌控。他一直有意制造矛盾,让儿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堂弟李神通、堂侄李道宗等人分掌兵权,造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但人和人有差距。李世民明显就强出别人一个段位。最后,李渊让宗亲们征战的结果是李世民一个人通吃,获得了朝内大量文臣武将的支持。其他人根本无法与他抗衡。
其实这个时候,李渊的地位就不稳固了。他必须要痛下杀手,拿下李世民。
然而问题还是出在前面提到的第一点,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实在太顺利了,产生了自己是天选之子的错觉。
他觉得自己“微调”能解决问题,储君的选择权依然在自己手里。他此时还要用李世民。因为突厥人很讨嫌,动不动就袭扰关内。
再加上,李渊也不信任李建成。担心同在长安的李建成威胁自己的权力和人身安全。便想了出让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对抗,自己坐山观虎斗的拙劣把戏。
关于李建成,经常有人说李建成被李世民抹黑了。说李建成是合格太子,是历史上功劳最大的太子之一。说唐廷内部只是中低层的被李世民渗透了,大多数人,尤其是高层官僚,对李建成的忠实程度一直很高。
还有人说,李建成虽然军功不多,但一直在建设大后方,保证前线粮草供应。类比萧何和韩信,李建成的功劳比李世民大。至少他也应该与李世民平起平坐。
这些观点,我承认都有道理。但有一点,也是要说清楚的。
那就是李建成被杀时,他的亲卫军,压根就没几个人报他的知遇之恩。
而所谓支持李建成的武德朝高层,在李建成被杀之后,翻脸比翻书还快。也没几人为他的死而扼腕叹息。
事实上,自从李世民拿下洛阳开始,他就是李唐政权运转的核心。李渊和李建成,虽然名为皇帝、太子,但对于大多数来说,他俩可有可无。
尤其是李建成,他的威信不够。他如果顺利登基,实际反而会造成李唐政权的动荡。
也就是说。李建成所谓的优秀,势力大,得文官、世家支持,压根就只是表面现象。
他就跟建文帝一样。
表面上看,贵为皇帝(储君),享有统治国家的法统。可实际上,压根就没有几个人念着他们的好。只要他们失败了,很快,大家就会把他们忘了。
回到这个问题来说:既然李渊默认的储君一直是李建成,那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因为唐初之中国,四分五裂,李渊既然宣称继承隋朝正统,他就必须派兵统一全国。而他自己又不方便带兵,且又信不过外姓功臣,便把兵权交给了信得过的宗亲。
在李世民坐大期间,因创业太顺利,李渊心态麻痹,觉得李世民不过是个20岁的孩子(想想如果你52岁称帝,会怎么看20岁的儿子),掀不起什么风浪,便没太当回事。以致玩脱了,没能阻止李世民从弱到强,尾大不掉。
而待李世民坐大后,李渊又继续天真的认为只靠君父的身份和礼法就能压制李世民,没对李世民下狠手。(李渊也有对李世民下不去手的因素,毕竟是自己亲儿子)
其实他哪里知道,所谓的压制,无非是李世民碍着面子,不想掀桌子的结果。
以当时李世民的实力来说,想当皇帝,他大可撕破脸。李世民愿意争太子位,那只是因为李渊已经称帝。李世民不想吃相难看,只能是走个程序,卖亲爹面子。
当年刘邦称帝后,他爹要给他行礼,吓得刘邦给爹封了个太上皇。孝道在古代一直是是很重要的。
李渊要不是李世民亲爹,估计他早就落水而亡了。
然而,即便是李世民愿意坐下来玩。在李渊和李建成的大本营长安,不用军事手段,仅仅采用有限政治斗争,不掀桌子的斗争,李建成被李世民也是逼得节节败退,要靠诬陷等手段才能压制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翻脸,搞出玄武门之变。说白了,还是因为李建成在自己大本营也按不住李世民。
说到玄武门之变,也是一大奇观。
李建成以太子身份在长安经营九年,李渊也拉偏架,比如为了遏制李世民,他把守卫皇宫的十六卫中的不少职务都给了太子党,李元吉更是做了门下省侍中兼左卫大将军,负责监管禁军调度,直接参与值守玄武门。
李建成自己的长林兵也有李渊的默许,屯驻于皇宫北面不远处。
然并卵。李世民还是轻而易举买通驻守玄武门的将领常何,带人先设伏干掉了哥哥弟弟,又全副武装进入玄武门,将李渊软禁。
从头至尾,中间连一点信息都没泄露。仿佛李渊和李建成是新搬来的,在长安和宫廷内没有一个心腹。(李世民的秦王府不在长安城内)
这太可怕了。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就是三个瞎子。在自己老窝都能被拿下。论打仗,他们不如李世民。论玩阴的,他们也不如李世民。
-----
网友解答:
-----
虽然李渊想让李建成作为继承人,但是还是不会让李建成手中有兵权的,原因有二:其
一,太子不应该上阵打仗,不然战死怎么办;其二,李渊害怕太子执掌兵权谋反,已经让他监管文臣了。其三,制度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这三点原因
一、李渊害怕李建成战死
当时的李渊,深知在外领兵作战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殒命沙场,这可是李渊不愿意见到的。
因为李建成是李渊与窦皇后的长子,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不会无动于衷,因而当时是李渊反隋建唐的重要参与者。
李渊对于自己的大儿子,可是十分喜欢的,当年李建成跟随李渊征战沙场,多次拼杀。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密召建成与弟元吉至太原。六月,义军建旗发兵,建成受命率众攻取西河。九日往返,义军首战告捷。李渊建大将军府,授建成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封陇西郡公。
后来,他指挥和参与指挥的西河之战、霍邑之战、潼关之战、长安之战都充分显示出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李渊不让李建成灾出去打仗,是害怕李建成战死沙场。
二、李渊其实也害怕太子拥兵自重
在李渊的心里,是打算将兵权和朝政大全放在不同人的手上,于是才有了李建成在朝中处理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战打江山。虽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是李渊认为,朝廷的政治和财政大权才是最重要的,武将最终还是在为朝廷卖命,而不是为了李世民。
李渊想法没有错,因为后来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也是打的一个时间差,而不是说率领全部将士一起谋反。
李渊已经将监国的权利交给李建成了,他害怕李建成如果手中再有兵权,万一有一天李建成皇太子当腻了,想篡位,那手中政权、兵权在握的李建成将无人能挡。所以他才允许李世民手握重兵。
那为什么不让李元吉去打仗呢?因为李世民更有领兵才能吗,况且李渊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儿子会杀兄篡位啊。
三、制度影响
这也是唐高祖时期用的制度模式了,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主军。这个制度模式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东吴领导者孙权最先试用的制度,而后由晋武帝司马炎完善正式使用。
当时司马炎所用的完整版本的制度模式是:太子、一个亲王、两个外戚。四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四维一体,共同拱卫中央朝堂的稳定。外圈辅以强大,甚至庞大的宗室诸王捍卫边境。这样一来,权利不会集中,任何人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前,都需要考虑其他手握大权的人,相互牵制。
这套布局的核心部分就是,太子和亲王互相牵制,俗称太子主政、次子主军,或者太子次子并重。李世民能招揽谋臣武将,得益于这个制度。试想,但凡有本事试图从军封侯拜相的将帅之才,必然要进入李世民的队伍行列里来。
加入到李建成的队伍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会分到李世民手下,于是李世民手下将领越来越多,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不可能把军权交到李建成手里,如果军权由李建成负责的话,什么事情都需要请示,再等批复,那这么一来什么战机都延误了。
结语
所以说,唐太宗李世民能够手握重兵,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就是李渊的意愿,李渊本想分权治理,但是做的不够彻底,让兵权归于一人之手,这也是李渊被迫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
网友解答:
-----
我谈谈我的看法。
李渊之所以让李世民掌兵,并不全是李渊的主观意图,而是武德年间统一战争的形势造成的。
李渊作为皇帝,并不傻,他很清楚让李世民一人掌兵征伐的问题所在,李渊很早就开始采取措施,希望能分散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
武德元年(618)李世民率军力挽狂澜,击败了对李唐构成致命威胁的薛秦政权,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威望也快速上升。对此,李渊是很敏锐的感受到了的,因此,击败薛秦、消除了迫在眉睫的威胁后,李渊迅速采取措施,分散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武德二年(619),李渊布置了四面出击的计划:
李建成领兵接应凉州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归降;
李元吉领兵坐镇并州,保护李唐的龙兴之地;
李瑗、李孝恭等领兵经略山南(终南山以南),对付朱粲、萧铣等割据势力;
李神通领兵经略山东(太行山以东,大致现在的河北和山东),对付宇文化及残部、以及窦建德;
李世民名义上经略河南,对付王世充,之所以说是“名义上”,是因为,李渊虽然授予李世民陕东道行台,但是,却不给李世民下达正式出兵的命令,让李世民在长春宫闲呆着。
从政治正确的角度看,李渊做的可谓滴水不漏,照李渊如此安排,确实可以成功的分掉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
但是,这是在打仗,刀头舔血的事儿,不是谁都能做的,李唐的敌手们,也不会自愿配合李渊做成此事。结果,就在武德二年(619),除了李瑗、李孝恭的山南道暂未出现大的差错外,李唐几乎出现了全局崩坏的局面:
李建成率军接应凉州归降,结果驰猎过度,唐军士兵大量逃亡;
李神通经略山东,被窦建德杀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神通本人也被窦建德俘获;
李世民闲坐长春宫,无法行动,王世充趁机在河南四处出击,把原本已经投降李唐的李密旧部杀了个落花流水,能进忠义传的都进了忠义传;
李元吉坐镇并州,突然遭到刘武周入侵,李元吉部署失当,一败再败,李渊为了救援并州,先后派出姜宝谊、李仲文、裴寂、刘弘基、李孝基等多批援军增援,结果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刘武周麾下悍将宋金刚彻底击溃。
可以说,到了武德二年(619)十月的时候,李唐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当时李渊在关中能拿出手的部队,竟然只有区区3万人左右,如果这几万人再有闪失,李唐在关中地区就真的悬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唐政权的生死存亡成为了首要问题,李唐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制衡必须要放到次要位置。因此,李渊才不得不屈尊请出李世民挽救危局。而李世民临危受命,率领当时仅有的3万军队出征河东,结果迅速扭转了河东战局,至武德三年(620)四月,彻底击败刘武周、宋金刚,收复并州。后又在武德四年(621)五月在武牢关俘获窦建德,并迫使王世充投降。在武德五年(622)又平定了第一次起兵的刘黑闼,并促使称雄江淮的杜伏威归降。
等到武德五年(622)李唐大局已定的时候,我们发现,李世民在唐军之中的军功、兵权和威望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是李渊想让李世民掌握兵权,而是武德初年的形势迫使李渊不得不让李世民率军出征。如果李渊不让李世民掌握重兵,那李唐的江山也就别想要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
网友解答:
-----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李渊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立李建成为太子,这在礼法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是偏偏又出了一个变数,那就是手握重兵并且始终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也有意去争夺那个位置。
既然李渊从一开始就认定了李建成,也一直在扶持和培养李建成,那他又为何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司马光在通鉴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此话何意?
李渊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坐上了那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位置,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
司马光这句话或许有些许夸大,但是反过来看,倘若没有李世民的话,李渊还真没办法成为最后的赢家。
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人,谁最有才华?毋庸置疑是李世民,李建成虽然也不错,可却逊色于世民。
雄才伟略,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政治手腕,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军事才华,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拉拢人心,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处事果决,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唯一强过李世民的优势,就是他的嫡长子身份,倘若没有这个身份的话,他恐怕没机会和李世民一争。
又因为李建成是嫡长子,所以被李渊立为太子,成为了太子之后,所谓“千金之躯,不立危墙之下”,让他带兵那就不太现实了。
从李建成少有的几次带兵记录来看,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将才,但却绝非将将之才。
然而李世民的表现却极为出乎李渊的意料,绝对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将将之才,不让他带兵让谁带?
至少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让他带兵,总比让别人带兵更让李渊放心。
李世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又是出了名的不畏生死,动不动就身先士卒,几次让自己陷入生死危机。
若不是收了一群猛将的话,动不动身先士卒的李世民很可能早就没了。
李世民在军中威望为什么这么高,手下那帮粗人为什么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就是这么换来的。
他越是拼命,立的功劳就越多,然后职位就越高;职位越高,他手下的人就越多,最后就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因为李世民功劳实在太大,李渊都对他封无可封、赏无可赏,无奈之下才不得不允许他开了天策府。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李渊想让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没有办法。
他总不能放着这么一个有本事的儿子不用,却去用外人吧?
让李世民手握重兵是没有办法,可是后来发生在临湖殿外的那一幕,那就是李渊无意之下犯的错误了。
也怪李建成自己处事始终犹犹豫豫,无世民那种果决之风,这才让他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败涂地。
不过,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从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性格和能力等等方面来看,李世民终究是比李建成更适合坐那个位置。
也只有李世民,才能开创贞观之治,才能带领大唐走向盛世。
李建成或也可成为一代不错的帝王,然而比起李世民来则多有不如。
-----
网友解答:
-----
唐朝的开局就风起云涌,主要是因为天下诸侯都自称为皇帝,皇帝每天都在换人,所以唐王朝内部也不例外,对于储君之争,李世民和李建成其实心里早就有数了。
01李渊的权谋之术,被李世民给破坏了。
李渊作为李唐王朝的开创者,绝不会像历史上所说的那样无能。所有的功劳都是李世民的吗?就连李渊造反都要听儿子李世民的?
这历史篡改的未免也太严重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李渊早就应该退位,让李世民来做个皇帝才对,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所有重大战争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李渊的手里。对于全国军事战略上的统筹,也只有李渊一个人说了算,李世民最多就是李渊手里的一个打手罢了。
六月己卯,太子与齐王至自河东,帝欢甚。裴寂等乃因太子、秦王等入启, 请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 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大唐创业起居注》
那么李渊为什么要培养李世民这么一个打手呢?其实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唐朝之前的状况,皇权旁落是常有的事情,杨坚从自己外孙手里夺取皇权的时候,那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
所以说亲情跟皇权比起来,皇帝还是更加看中皇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太子李建成如果一家独大的话,岂不是过早地就要取代李渊的重要性了?
因为大臣们都会懂得投机,老皇帝说不定哪天就走了,那他们一定会先投靠到新皇帝身边,为自己求个荣华富贵。
所以李渊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机不断给李世民增加立功的机会。
他希望李世民用功劳能够制衡太子李建成。以此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让大臣们什么也看不透。
到底老爷子将来会把换我给传给谁?大臣们都不知道。与其下注下错人,倒不如不下注,一直跟着老爷子混好了。
这是李渊的理想状态,其实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这么玩过,比如孙权、曹操,不过基本都玩脱线了。
02李世民玩了一把暴力解决问题,让李渊措手不及。
只要俩儿子能够互相制衡,那么朝中大臣就会全都听从李渊的调遣。这是李渊最希望看到的状态,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俩儿子又不是傻瓜,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看破不说破的原因是,这件事他们压根就没办法解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想做皇帝,没有哪个人愿意退出的。
这就造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更加疯狂地攀比,李渊笑得合不拢嘴,要的就是这种节奏。谁曾想,事情渐渐有些超出了李渊的预料。
十一月甲申,命皇太子率兵讨刘黑闼。丙申,幸宜州,简阅将士。十二月丙辰,校猎于华池。庚申,至自宜州。皇太子破刘黑闼于魏州,斩之,山东平。---《旧唐书》
李渊的权谋之术玩得确实不错,很可惜的是,他把自己给玩脱线了。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手里都有一定的兵权,所以两个人斗争到了最后,居然准备动刀兵了。
这是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在皇位面前,亲兄弟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李世民和李建成都谋划了玄武门之变,只不过李建成没有预料到李世民的手下如此强悍。
按照历史的记载,李建成在玄武门也是有准备的,只不过他的准备相比较而言,稍微薄弱了一些。由此可见,李世民的准备是十分充足的。
作为一个久经战阵的将领,他不可能让自己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战争。所以李世民带上了自己的文武大臣,所有人马一起出动,最终在玄武门把李建成给宰了。
03李渊被李世民架空,自作自受的结果出现了。
说实话,李世民对李渊算是不错了。很多通过宫廷政变夺取政权的皇帝,对自己的老爸都不会有太好的处理方式。
比如说齐桓公、梁武帝这些人就是死了,儿子们也没想到为他们收尸。可见皇位争夺战中,李世民算是比较仁慈的那个人了。
不杀几个亲兄弟,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政变登基的。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立刻带人进宫,当时李渊正在小船上游湖。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看到李世民带着这么多人来,吓得差点跳河里去。其实玄武门之变他已经有所耳闻,之所以不管不顾,只有一个原因,他早就被李世民给控制住了。
李世民获胜回来以后,许诺自己的老爸:你可以在后宫随便玩乐,生多少孩子都没关系,只要把皇位交出来就行了。
无奈之下,李渊只好交出了皇位,成为了开国之君中唯一一个做太上皇的皇帝。
李渊这完全属于自作自受,他懂得权衡皇子们的势力,却不懂得万事都有一个度,一旦超过了那个度,一切都会失控。
显然这件事中李渊就没有能够把握住那个度,皇子之间的争端,已经上升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了,而李渊却依旧视而不见,实在是愚蠢。
总结:抢班夺权不可耻,做不好皇帝才可耻。
李世民杀害两个兄弟,从而夺取了皇位。这件事很可耻吗?换做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来说,当然是相当可耻的,而且是不可原谅的那种。
可是李世民是黄家子孙,身份的特殊性也证明了他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去思考问题。皇位只有一个,任何一个兄弟夺取了皇位,都会铲除那些威胁皇位的皇子。
这就是摆在李世民跟前的必做题,他只能选择奋起一搏,否则那就是任人鱼肉。所以我觉得李世民这么做,相对于他这个位置上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反倒是如果李世民抢到了皇位,从此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才是最可耻的。李世民用行动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好皇帝,登基的手段不管如何,他在登基以后,都做到了爱民如子,发展经济文化,将李唐王朝打造成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代。
这就是李世民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他虽然只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却成为了千古皇帝们的表率,主要就是因为李世民是个知错就改、敢于做事的好皇帝。
以那个时代的标准来看,这世上不缺少一个拥有善良心肠的人,因为有很多。唯独缺少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明君。
李世民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那样的话,他铁定就做不了皇帝,也就无法开创贞观之治了。
至于李建成是否能够像李世民一样优秀,这谁能知道呢?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更不容许重来。
参考资料:《旧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上天的选择。李建成,李渊的选择!
唐国公李渊,和窦氏合作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生于公元589年,次子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三子李元霸16岁去世,四子李元吉,生于公元603年。
为什么要把李渊的几个儿子的生辰排列出来,因为时间非常重要。就像股票交易一样,选择的卖点非常重要,否则就是股票大幅上涨,也只是坐了一个过山车爽了一把而已。
历史记载李渊晋阳骑兵是公园617年,我们再看李渊几个儿子的年龄:李建成的年龄是28岁,正是春风得意的年龄,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李世民刚好19岁,年龄稍稍小了一点,刚刚过了法定可以抽烟的年纪,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负责了。李元霸已经死了,也不算夭折。李元吉才13岁,注定只能躲在后台看大家表演。
所以按正常人的思维,无疑所有的人都会对李建成这个年纪的人做事放心一点。李渊肯定也是这样,对李建成给予厚望。但历史书还有一个比较隐晦的描写,就是李世民一直跟在李渊身边,而李建成在李渊起兵那一年,李建成却和李元吉在河东居住。这一点只说明了一点,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制度,如果没有隋炀帝把大隋祸害掉,李建成是一个标准的继承人。但李渊最喜欢的却未必是李建成,否则李渊也不会时刻把李世民带在身边。
在有了充分的背景介绍之后,我们才可以有分析的依据,才能真正揭开天可汗李世民“杀兄屠弟”的真相,才可以看清李渊当时扮演的真正角色!
1)李建成,真正的法定继承人。
让人非常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后篡改的史书。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李建成的身世却十分正面,这让人颇有点迷惑不解,李世民到底是怎么篡改的史书,不应该把李建成写出十恶不赦才算真实吗?
要知道昌邑王刘贺从被霍光扶上皇位,到被霍光废掉,短短的二十几天,犯下了一千多条罪。这也是史书的记载。这样看来,李建成这么清白英武的历史,李世民还真没怎么下手,做人还是很坦荡的,要不然李建成短短三十七年的生命,犯下的罪行应该以十万为单位。
李建成非但没有罪恶多的黄河都装不下洗不清,反而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颇有功绩。也算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理论上来讲,这段历史史书记载的还算可信。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是李渊爵位的合法继承人。所以,每当李渊的地位提高一点,李建成就跟着水涨船高。当李渊成了皇帝,李建成就顺利的从世子过度到太子。成了大唐合法的继承人,得到李渊的认可。
这对李建成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靠着出生早,理所当然的当上了太子,成了万众瞩目的人物,人生达到了高潮。成了群臣巴结的对象。
坏事李建成可能没有想明白,就是他这个太子是乱世的太子。先不要说乱世的太子怎么样,先看看乱世的皇帝怎么样。
排在第一位就是汉献帝,被曹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屁股坐在皇位上的黄金傀儡。而曹丞相最大的依仗就是魏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靠实力打下来的。
第二位就是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宋王刘裕降封为零陵王,真是一夜归零。从此东晋灭亡,刘宋开启了南北朝的南朝时代。而刘裕正是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华,南征北战,从一个微末小卒成长成为宋王。这还是和司马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就夺了东晋的江山。
所以天下大乱的时候,比的是谁的拳头硬。这一点上李建成明显比李世民差远了。因为当时能打赢的战争几乎都是李世民打的,李建成几乎没有拿的出手的数据。
所以李建成是法定的继承人,但这个法定的继承人却有一个致命的短板,就是军事能力。没有一群骄兵悍将的支持,在乱世做皇帝都没有底气,更何况做太子。
2)李渊最喜欢的也是最致命的
李渊非常喜欢李世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李渊每一次作出重大决定时时候,就是李世民在身边。晋阳起兵这么大的事,事关整个家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李渊竟然没有找李建成商量。只能说,李建成在李渊心目中的地位,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如果李建成真的能力非凡,在李渊心目中地位非常高,那么晋阳起兵决定之前,李渊必定要想方设法把李建成接到晋阳。这一点可以参照当年我们决定出兵朝鲜前,一代伟人直接派飞机把彭总接到北京。当时仅仅是出兵朝鲜,而李渊面临的是家族的存亡,这么大的事没找李建成商量,李建成没有参与决断,可见李建成当时的地位和能力。
事实上李渊的选择非常正确,李世民不但有政治眼光,更有军事眼光。从晋阳起兵,到拿下长安,李世民居功至伟。李渊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总共的兵力不到三万人,但到了围攻长安的时候,李世民自己领导的军队就有十三万人。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李世民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已经把自己发展成一个巨无霸,统帅的兵力占到当时李渊部队的二分之一还多。有这样能力超强的儿子,是李渊的骄傲,也是李渊敢于坐上皇位的最大依仗。
李世民后来的表现越来越让李渊喜欢。李世民究竟有哪些耀眼的表现呢?
第一,击败西凉的薛举和薛仁果父子。
因为当时是乱世,所以造反的人比比皆是。李渊起兵攻占了长安,但别人也不是傻子,西凉的薛举和他儿子薛仁果也率领三十万人打到扶风,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这时候不用李渊说,生性好强的李世民率领自己的队伍就和薛举干了一仗,结果打的薛举满地找牙,一口气跑回兰州吃拉面去了。
后来李世民就生病了,在李世民生病期间,薛举父子又卷土重来。这一次把大唐打的满地找牙。李渊在,李建成也在,没有一个人能挡得住薛举父子的进攻。最后还是李世民病好了,重新率领军队,这才灭了薛举父子。
第二,灭了刘武周宋金刚。
宋金刚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率领不到两万军队,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不但拿下了李渊的老巢晋阳,还活捉了李渊手下得力的大将军永安王李孝基和于筠、独孤怀恩、唐俭,兵锋直至长安,李渊都在长安坐不住了,到距离黄河不远的蒲津关督战。这个时候,李建成还是没有任何表现。
最后在各路失败的时候,还是最后出场李世民力挽狂澜,用了三天时间,把宋金刚打了大半年才得到的土地全部收回,这一战直接奠定了李世民无可替代的军事地位。
第三,擒窦建德抓王世充。
王世充在隋末的群雄中非常出名,因为王世充曾今击败了当时闻名天下的蒲山公李密。当年的李密让李渊写信的时候都要自称小弟,可见李密的威风。但还是被王世充击败。
而窦建德更是英雄,在河北实行仁政收复了当地的人心。被誉为最有可能得太下的人。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就是他没有李世民这样的军事才华。能力不足以支撑起梦想。
李世民一次东征,抓获了两个当世枭雄,军事声誉达到了巅峰。这样的军事天才,早已经不是李渊能制衡的了,更别说李建成。
所以李渊快乐着并痛苦者,把已经没法再封的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老天爷给的上将军。而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早已经超过了朝堂。这时候的李世民,为天下兵马总管,一言可以决定天下的归属。这个时候,早已经不甘心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
所以造成李世民位高权重的原因不是李渊,而是当时的时局,时局需要李世民这样的天才。如果没有李世民,也许大唐只是昙花一现,像王世充和窦建德一样,像流星一闪而过,不可能有盛世大唐。
3)李世民,人才在皇权下的悲哀!
其实李世民应该算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代表着所有天才的命运。屈原投江,贾谊早死,岳飞莫须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才华太高不容于世。因为他们是天才,平凡的世人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因此,才怀揣着绝世才华,匆匆的离开这个人世间。
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儿子,身负绝世才华,是晋阳起兵的主要参与决策者。在大唐建国的时候一直冲在最前面,灭掉了大唐几乎一半以上的敌人。可以说居功至伟。
现在天下打下来了,却是有没有多少功劳的李建成坐享其成,可想而知李世民心里会有多别扭,自己费了千辛万苦才娶来的媳妇,李建成却入了洞房。这种事无论是谁都不会忍下去。
什么兄弟之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是最公平的法则,一旦不公平就会产生怨气而强烈反弹。更何况李世民的功劳越大,李建成对他就越嫉妒,就越想让李世民死。因为李世民活着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就是李世民不造反,等李渊死了,李世民仍然活不了。
所以这就是一个悖论,在皇权时代和专制社会,越有功劳就死的越快,越有能力,受到的打击就越大。李世民就是一个标本一样的例子。
为什么李世民要必死,就是因为有李建成这样不劳而获的人的存在。所以人才的悲哀在当时的社会是注定的,即使是封建时代最辉煌的时候,人才仍然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封建时代,一直在浪费和扼杀人才。这才是王朝完美循环的根本原因。因为人才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千百年来,一直在争夺生存权,根本不要奢谈理想。
李世民之所以没有被李渊和李建成干掉的原因,是因为李渊其实一直偏爱着李世民,他疼爱着这个能力超强的孩子,不想为李建成扫清障碍。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李渊也会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毫不留情的干掉这些对皇位有威胁的人。这才是人才最大的悲哀。
李渊的袒护给了李世民底气。这也是他敢放手一搏的最大依仗。因为他的对手只有跟他势均力敌的李建成。而不是要他去对待整个大唐帝国。
所以李世民的目标非常清晰,最大限度的分化瓦解李建成的势力。把自己的敌人的数量降低到最低。这一点,李建成拍马都赶不上李世民。李建成一直在围堵李世民,围堵李世民手下的所有人。明显缺乏战略眼光。分化瓦解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不是集中打击。
大自然之所以缤纷多彩,最大的依仗还是“丛林法则”,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一个国家要想强盛,李世民建立的大唐给出了答案:只有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创造出盛世大唐!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是埋葬王朝的最好武器。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成功充满了偶然性,这也只能是最需要人才的创业时代才会有的机会。因为英明的李渊喜欢他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而李世民出众的军事能力,在乱世是打江山的必要因素。所以李渊只能让李世民在战场上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所以不但李渊无奈,李建成更无奈。如果李建成真的是军事才华出众,早就亲自上阵打下自己的万里江山,不会让李世民独享得胜归来马踏长安的风光。
是男儿哪个不想指挥千军万马,纵横天下!
-----
网友解答:
-----
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吗?从史料看来,也许不完全是这样。但无论如何,他都是玄武门事变的第一责任人——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如果不是他的当断不断,兄弟阋于墙的惨案极大可能不会发生。
相对于其他开国帝王,李渊在唐朝史书中的形象并不怎么突出,这其中的原因无须赘述;但纵观隋末的表现,他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李唐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在当时的乱世中,李氏家族起兵的时机并不是最早,很长一段时期内也并不是最强的势力,但为啥能迅速异军突起,并对窦建德、薛举父子、李密等等同行形成优势呢?李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他的身份带来的特殊资源优势。
我们都知道,李渊的身份贵气十足:他的祖父李虎是北周“八柱国”,位居关陇集团统治核心;李渊七岁就袭封了家族的唐国公爵位,长大后,由于“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 仁容众”的性格,他在贵族圈内外都深受欢迎;
而李渊的姨妈是史上有名的独孤皇后,姨夫正是被西方人视为中国第二号皇帝的隋文帝杨坚。“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 由是特见亲爱”,这两位亲人对李渊特别照顾。在最高首脑的关照下,李渊仕途亨通、官越做越大,在隋朝整个统治集团中具备了可观的影响力、号召力。
《旧唐书》也承认:“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顶级贵族资源、多年的官场生涯、大气的性格,让他积累了令人艳羡的人脉。这里所指的“豪杰”,当然不单单指的是关陇集团内的人员,也包括他先后担任过行政长官的谯、陇、岐等州的豪强。
正是由于这些出色表现,在表弟杨广即位后,李渊遭到了重点猜忌,因此他甚至不得不用酒色与贿赂来麻痹对方。事实证明这一招很有效,随着隋炀帝南下扬州,李渊获得了太原留守的职务。在这一北方重镇,他受命外抗匈奴、内平起义,获得了独掌一方、积蓄实力的机会。
按照史书中的说法,李渊太原起兵是被李世民、刘文静推动的;为了逼其造反,甚至还鼓动裴寂私下安排晋阳宫内的宫女服侍李渊、让其惹上杀头的欺君之罪。
真实的历史无法脑补,但根据常理,当时已五十岁、历经官场阅人无数、轻松驾驭一众豪杰的李渊,在面对隋末乱局时,不大可能毫无主见、无动于衷,全程被年仅18岁儿子推着走。
李世民确实是个不世出的顶级人物,但没人生下来就是领袖,想要展示才华、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追随,这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李氏起兵,领袖自然是威望、阅历、名声、资源、手段都在当时位居顶流的李渊。
从李渊前期对抗突厥、镇压母端儿柴保昌等起义军的手段来看,他是一个富有谋略、能征善战的政治家、军事家。相比较年轻气盛的李世民,李渊的优势是隐忍、谨慎,在蛰伏中捕捉机会。就像王夫之评价的那样:“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于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静镇之也。”对于儿子的所作所为,李渊心知肚明,只是故意隐忍静待时机。
决定起兵后,李渊展示出了自己的眼界与手段。他以雷厉风行之势,巩固后方、铲除异己、外联突厥、开仓放粮,随后举起义兵的大旗杀向长安。
李渊直奔关中,不仅是为了占据这一“形胜之地”,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关中是北周、隋朝的统治中心,是关陇集团的根据地,更是李渊资源的集中地区。只要占据了这里,李渊的事也就变了性质:不是反叛,而是继承了关陇集团的衣钵——出自十二大将军之列的杨氏将天下带向崩坏,那么由出自八柱国的李家出来收拾乱局,接手周、隋两朝的统治资源自然顺理成章。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的号召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比如当他住在长春宫时,“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当时的长安还在隋朝手中,关中豪杰百姓已经迫不及待的前来投靠,可见对于李渊夺权,关中上下发自内心没有排斥感。
攻打长安时,李渊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他保护隋朝宗室,宣布“犯隋七庙及宗室者,罪三族”,以此获取了中立势力的好感;攻下长安后,他命人搜集图籍、约法十二条,然后立代王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手段老辣、步步为营,几乎是完整演示了“合法”谋朝篡位的流程。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进入长安前,李渊的一切表现完全吻合一位开国皇帝必备的素质。但这并不是说他随后的表现不佳,
而是指他在一个关键的事项上犯了大错:亲手培育起了无人可比的李世民,却无法处理随后带来的争储矛盾
。
从李渊起兵之初的人事安排我们可以发现,他偏向让自己的儿子掌握军权(太原起兵时,李建成为陇西公、指挥左军,李世民为燉煌公、指挥右军,李元吉镇守太原);而在称帝后,他按照传统的宗法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储君不可擅动,此时的李唐王朝只是占据了关中、太原等地,艰巨的带兵作战工作,自然落到了初露锋芒的李世民身上。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李世民担任唐军统帅,几乎包揽了打下中原、西北的所有战功。刘武周、薛举父子、王世充、窦建德,这些最强悍的敌人,无不倒在了军事才华卓越的秦王脚下。
而为了表彰儿子的战功,李渊不断对其加官进爵。最初是右武候大将军、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节度蒲、陕、河北诸总管兵马;
到了公元621年,由于李世民创造了一举灭掉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的旷古烁今战绩,李渊认为,儿子的功劳太大了,以往的所有官衔都无法彰显他的功勋,于是加封了史上罕见的殊荣:“乃加号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户至三万,赐衮冕、金辂、双璧、黄金六千斤,前后鼓吹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李世民此时地位,已碾压所有藩王,仅仅处于太子之下。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掌握了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
那么,李渊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就没担心过会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吗?由于父子关系,李世民也许震不了李渊,但对李建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李渊确实尝试过压制李世民,公元619年,他曾杀鸡儆猴,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太原起兵的元勋、李世民的死党刘文静;其后,当刘武周进攻太原时,虽然形势不利,李渊也故意不起用李世民。但随着形势的恶化、河东领地几乎丢失殆尽,最终他还是无奈面对一个现实:只有二儿子能够对付得了刘武周。
随后李世民临危受命,带上关中全部兵马北上,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扭转了局面,不仅收复了失地,甚至一路穷追猛打、除恶务尽,将刘武周、宋金刚连根拔除,顺带还收复了尉迟敬德等绝世猛将。
李世民通过此战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替代;而随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更是牢牢夯实了他的特殊军政地位。但他的这一角色,已经对唐朝的权力架构产生了巨大冲击:
李世民不甘心现有的地位,同时担心因“功高震太子”遭到针对,自然希望更进一步;而太子李建成既对李世民的威望如坐针毡,更对自己的宝座深深忧虑。双方的手下则各为其主,为了替自己争取更高利益,他们积极鼓动、配合自己的主公开展攻防战,太子、秦王两大阵营明争暗斗就此拉开。
客观来说,双方各有优势和短板。
李建成的优势在于官方认定的太子地位,以及多年在关中培育起来的利益群体;长安是他的势力范围,他和李元吉在这里甚至拥有两千多人的私人军队,领头的是薛万彻这种忠勇双全的猛将;
但他的劣势就在于战功不足。因此,王珪、魏徵曾推动、协助他一举平定了窦建德余党刘黑闼,但这远远不能弥补跟李世民的差距。
李世民的情况则相反。他掌握了关东地区的大权,军功赫赫、威名震天下,在军队中的号召力、感召力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当主要的战事结束后,他是待在长安的,而这里是李建成的地盘。
因此,在夺储之战中,李建成一度占据了优势。李世民也不甘示弱,他也豢养了800死士,积极为撕破脸的那一刻做准备。
在局面愈来愈恶化的情况下,能够解决问题的也许只有李渊。他既可以当机立断、废建成立世民;也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和权势,彻底剥夺李世民的权力、扼杀其实力和念头。对他而言,这虽有难度,但并非做不到。
但英明了大半辈子的李渊,此时却陷入了犹豫。他不愿废掉李建成,毕竟嫡长子继承制符合规矩,何况还有隋文帝废杨勇、立杨广的惨痛教训。同时,太子李建成并无过错,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轻易改储必定造成大范围动荡。
但面对能力卓越、一手帮自己打天下的李世民,李渊也不忍辜负。在这种两难情绪下,李渊最终采取了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鸵鸟战术,坐视三个儿子斗得你死我活。
在生活中,和稀泥也许是个没办法的办法;但在政治领域,两边不得罪却最愚蠢的,最终变成两边都得罪,并且在客观上会推波助澜、激化矛盾。
于是,找不到话事人的李建成与李世民亲自上阵。在李建成的势力范围内发动玄武门事变,本质不过是一场赌博,但实力不占优的李世民准备充分、敢于冒险,最终上演了逆袭。
手足相残,并且斩草除根、把亲兄弟的后代全部杀死,唐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玄武门事变是他一生中迈不过的坎。但我们要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李世民落败,李建成也不会对他的后代手软。在数千年的历史上,父子兄弟为了皇位自相残杀的事件还少吗?
可怜的李渊为自己的优柔寡断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好在随后他终于恢复了清醒,作出了明智的决定——承认李世民为太子,其后主动当太上皇、默默地度过了余生。最是无情帝王家,此言非虚。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祝由术算不算中医里的范畴?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