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根脉魂是什么?
《道德经》的根脉魂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道德经》的魂就是“道”。
在道家思想中的“无为”,“上善若水”“善居人下”等等,都是从“道”的根源衍生的智慧。
从自然的角度看道
《道德经》之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世俗之人有主观的意识和情感,世人会以自己的情感将事物定论为好和坏之间的区别,当自己有好恶之心时,外界的好与坏,美与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那么由于人性之中趋利避害的思想,会让自己过度排斥于坏,过度趋向也好,但是万物之中的规律又是物极必反,当我们过度趋向于一面时,必然会造成偏颇和失衡,人生的祸患也是因为没有达到平衡而造成的。
所以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主观情感和意识造成的问题。
而“道”则是处在自然的角度,道生出万物,养育万物,却没有以自身的意识去主导万物,更没有对于万物区别好坏之分,这就是道家思想中的“无为”。
不以主观意识妄为,去除的是妄心妄念和所有背离客观的思维。
正所谓“上善若水”,老子将世间的水比作最接近道的一种物体。
水居万物之下,融汇万千河流,无论是污秽污水,还是干净的小溪都融汇于此,才成就了其自己的博大,这也造就了水的力量和宏伟。
道没有主观偏颇,所以有着巨大的魅力和力量。
所以说: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顺应自然的产生,而不人为创造,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强加自己意志,功业已成,而不具为己有,所以也不会失去。
如果我们把“道”阐述的“无为”“善居人下”等等智慧,比作道德运作方式,那么“道”的目的,则是让自然万物达到一种平衡。
比如《道德经》的“不欲见贤”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法则不就如同拉弓射箭吗?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就加以补足。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人间的法则则不同,常常是剥夺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
道对于万物施于的平衡作用,就如同易经之中太极的作用一样,太极的图像分为阴阳两极,两极看似分离,实则融合,相互交融,相互作用,而使万物达到平衡。
-----
网友解答:
-----
《道德经》是春秋时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学说精华揭示了世界的本源问题,用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纵观《道德经》全书,其根脉魂有以下几点:
一、自然
自然之道是老子的思想核心之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阐述了宇宙的属性和天地间的真理,即万事万物都遵循“道”的自然规律,不可强行改变,也不主宰万物。在做事上讲究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强行改变别人的意志,也不干扰事情发展的趋势,进而将自然之道引申为顺势而为,为人做事要因势利导,在生活上讲究亲近自然。
二、清静
淡泊名利、追求清静是老子的一大主张。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我们只有做到清静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做事百般浮躁,什么事也做不成。 清静是最好的法宝,唯有静能制动,做到“致虚”,才能“守静”。老子为了让弟子在大道与欲望面前意志坚定,还著有《清静经》。 三、无为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又一核心思想。
老子认为,有“道”的存在,万事万物自然在既定的轨迹上发展,自己不必多加干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而且自己也要效法天道,顺应自然,化有为为无为,这就是无为。
老子主张的治国之道就是“无为而治”,老子强调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即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 老子讲究顺应大势而为,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其他为了一己私心而做的事坚决不做,这便是无为而治。
总之:《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许多人生哲理等待着我们探寻,其中自然之道、清静之道和无为之道是道教三大核心思想,也是《道德经》的根脉魂。
-----
网友解答:
-----
《人类思想的珠峰:道学》
【一点倡议】
西方曾称,中国无哲学。可数千年来,唯一延锦未断的中华民族,竟无哲学?此说显无道理,或属短视。“哲学”这一概念,源自西方的话语,东方和西方在其涵义的理解和诠释上,差异明显。可以共识的一点,是将哲学视为智慧之学。而中华民族智慧之学的大成者,自然当属老子和他的《道德经》,这无疑等观于西方的哲学。老子是中华民族最高境界的哲人,其《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最高集成。可是,不知为何,国人多称其为道家,甚至常与道教混同,实觉此等名义并非最佳之命名。故而,本人多年来一直尊称为其为“道学”,或“中国道学”,这样可以区别于西方的“哲学”,亦可体现中国文化之特色与特征。事实上,西方很多的哲学家,很早就从“道学”中启智获益,视其为哲学之先哲。在此之倡议,认同者随缘,共举为是。
第一,论道学之根,根在“天人合一”。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其影响最深、最远、最伟大的哲人,其道学是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他的影响触及到全世界。有一说法,《道德经》在全世界的发行印量排行第二,仅次于《圣经》。《纽约时报》曾列出全世界古今最有影响力的十位作家,老子居于首位。道学的影响力是触及全人类的。
“天人合一”的道学思想,视“天”为“道”,视天与人的和合为“真理”、“法则”,它不仅是一种思想、思维,而且是一种天然的状态、自然的规律。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思维就是道学的根,也是植造和滋润中华文化的根。
第二,论道学之脉,脉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不论如何演化,其中都存有最原始的“道”,
道是万物存在以及运行的根本逻辑。此逻辑便是道学所论之脉。
老子的道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思维,具有放之四海而通世共运的意义,对于人类文化交流、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命运共同体、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乃至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精神与物质的辨证交互作用、人体潜能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永远是一个参照系,都将旷日持久的发挥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第三,论道学之魂,魂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论述的中心思想,并贯穿于整个道学的内涵之中。这句话位于《道德经》的开篇,居于第一章之首,而以后的所有的章节几乎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而进行的纵横交织的论述。
中国古今有见识的学者,都断言中国文化的根是道学。《抱朴子》直言:“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学者王西平先生在《老子辨正》一书写道:“老子关于道的理论,其预见性、概括性、客观性、科学性是无与伦比的。”而恰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开篇之首言,成为千百年来乃至于今,人言人殊、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悟之有悟的超然命题。可这正是
道学之睿睿大智的中国式表达
,每一位阅读者、学习者、践行者,都会驰骋八荒,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就是老子的智和道学的魂。
-----
网友解答:
-----
道德经的根是\"道\",其魂
是\"无为\"。老子说,孔子有为,走向朝廷。我无为,走向山林。司马迁说,李耳(老子)无为自化。
-----
网友解答:
-----
《道德经》的根,或说其目标,在于追求宇宙之本原,就是无形大道。
《道德经》的脉络,或说其哲学线路,就在于宇宙天地万物之来路与归路,这就是:观无形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观万物复归于一,一复归于无,皆宇宙能量之波动耳。
《道德经》的魂,或言其宻诀,就是"玄德"。或言其枢,就是"至虚极,守中笃。“又及,"谷神不死,是谓天地之根"。又及,"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又及,知"不我"者,鲜矣。
巜道德经》中,我中华文化基因,就是"谷神“(或称之"不智""不我")。《道德经》中,我中华之宇宙密码,就是无形大道,就是那无穷尽的宇宙能量。得之者生,失之者亡。《道德经》中,文化基因如何沟通宇宙宻码呢?或由无,走生生之路;或由万,走复归之路。皆可通之。
此问也,犹如问人之根脉魂。人之根,是先天之肾。人之魂,是元神。人之脉,是寸关尺。此比,可否?《道德经》之根者,是宇宙之本原。《道德经》之魂者,是谷神。《道德经》之脉者,是万物之生及万物之复,亦即宇宙能量之波动。
-----
网友解答:
-----
道家思想中认为“无为”,“上善若水”等,都是从“道”的根源衍生的智慧。
-----
网友解答:
-----
道德经的脉是变化发展!
-----
网友解答:
-----
消效仿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利用自然。这五个自然,便是道德经的根脉魂。
五个自然法则,是自然之道与意识之德的完美结合。自然力量无穷,时空无限,都是因道而生,因道而运,人类智慧有限,唯有顺其自然无为,体道而行,任何人类意志,对自然的破坏和渺视,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从而远离道所主导的本原宇宙世界。虚心谦退,必信必诚,涣而去私存妄,无所障碍,敦而敦厚淳朴,不受污染,不假雕琢,旷而虚怀若谷,宽容万物,浑然一体,超凡脱俗。遵循规律,顺其自然。无为即道,当我们把所有原则、规律掌握、运用到极点之时,这些条条框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所有事情都无需过多思考,只要按照常理顺其自然的让它发生,就是最对的选择。人应该顺从自己的本性,顺从自然地法则与大自然一起活着。
-----
网友解答:
-----
得(道)多助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说《道德经》的根脉魂是“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用?
第一,道是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平日做事,要求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抱持赤子之心的情怀,去对待事业和生活。
抱持初心不动摇,才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如果在稍微取得成就的时候,
忘记了初心,就失去了本心,也就是胸怀二心,反而得不到最终的成功
。
《道德经》上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抱持本心的专一,就是持守道的专一,专一就可以获得宁静旷达之气。
如果不专一,自己周围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全乱套了,自己也无法掌控。
自己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产生的困惑,很可能是因为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没有继续坚持下去的缘故。
第二,道是有无相生的辙迹,可以辨别善恶的试金石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是虚空状态,心中有了妄念,就可能心生事端,就变成了“有”。怎样消弭事端,让它自行消散,那就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心里没有妄念,事端也就不可能凭空露出端倪。
同样地,如果有了端倪,如何消解,宁静致远,心生智慧,急躁处事,得不偿失。
反过来说,心中有了善念,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天地可以成全你的善举
。福祸相依,相互可以转化,就是有生无,无生有,而道在其中,自然运行。
不起恶念,心起善念,道来成全。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
第三,
道是“无我”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己认知的局限,就多大程度上获得了自我思想束缚的自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谁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控制,谁就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
道是一,一生万物,万物也可因道的存在归为一,而一也可以回归到虚无状态,浑沌难以区分,天人合一,万法归一。不失本心,不起个人的妄念,达到虚静的平和状态,就实现了道的圆融之境。
-----
网友解答:
-----
《道德经》的根脉魂是它的存在,不需要去诠释它的意义,也没有人可以诠释出它的魂,如果你真想去了解它,你自然就会有你的那个根脉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