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是什么样的?
-----
网友解答:
-----
1631年,46岁的兵部尚书袁崇焕,被刽子手活活剐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仍叫声不绝,半日后,才气绝身亡。
围观百姓大声喝彩,刽子手割一块,他们就竞相购买、就着烧酒生吃一块,3天后,行刑结束,袁崇焕的肉也被抢光吃完了。
谁能想到,眼下这位被百姓恨之入骨、痛骂不已的“叛国袁贼”,就在2年前,还是备受尊崇、救大明于水火的擎天柱石。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实力倍增,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铁骑,屡屡进犯大明边境,明军闻风丧胆、屡战屡败,朝中大将再无人敢出山海关。
危难之际,袁崇焕不顾上级反对,毅然挺身而出。他携家带口、死守孤城宁远,以区区
1万
兵力,挡住了八旗的
10万
铁骑,连续取得了
宁远大捷
、
宁锦大捷
,大挫了努尔哈赤的锐气。
可就是这么一个有勇气、有能力、有担当的将领,最后却落得个凌迟处死、污名满身的下场。这究竟是为何呢?
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这一切,还得从一次吹牛开始。
1、孤守宁远,一战成名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前半生仕途极其不顺,直到36岁才考中进士,当上了一个邵武知县的七品小官。
好在工作之余,袁崇焕对军事非常感兴趣,时常与人讨论边塞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袁崇焕被提拔到兵部。
爱好突然变主业,袁崇焕兴奋至极,终于等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1622年,八旗铁骑日益猖狂、攻陷了重镇广宁,山海关危若累卵。
就在这时,袁崇焕单骑出关,将关外的山川地形一一牢记在心中,不久,袁崇焕上疏天启帝:
“只要陛下给臣足够的兵马钱粮,臣一人就能镇守山海关!”
“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袁崇焕传》
此言一出,众臣哄堂大笑,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就是一句吹牛的话。
但山海关告急,朝中又无大将可派,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让袁崇焕去碰碰运气。万一败了,那是他自己吹牛,与人无尤,如果胜了,大家都有举荐之功。
就这样,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正四品兵备佥事,拿着户部拨给的20万两白银,如愿来到了关外。
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袁崇焕的工作还没正式开展,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辽东经略
王在晋
,与他意见不和。
袁崇焕认为:
“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
可
王尚书
却执意弃守宁远,要在
山海关外的八里铺重新修筑防御工事
。
就在二人争论不休之际,大学士
孙承宗
奉命巡视山海关,在听过二人的陈述后,孙承宗当即表态,全力支持袁崇焕。
有了钱、有了人,袁崇焕在之后的3年时间里,以宁远为根据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陆续收复了被后金侵占的 200多里土地。
眼看辽东局势逐渐好转,袁崇焕又遇上了一个难题
。
孙承宗因与阉党不和,被魏忠贤设计辞官,而接替他的,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兵部侍郎
高第
。
高第到任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
放弃关外所有的领土、城池,大军一律撤回到山海关内!
很显然,这与袁崇焕“
保关内,必守关外
”的理念,背道而驰。
袁崇焕痛苦万分,一方面军令如山,违令不尊的后果,他心里是十分清楚的;另一方面,要他就这么轻易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宁远城,他实在是不甘、不忍、不舍。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袁崇焕决定留下,
他要迎战努尔哈赤,哪怕孤身一人、哪怕独守孤城,即便死,他也要死在宁远城。
“宁前道,当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明史·袁崇焕传》
1626年正月,
努尔哈赤
得知袁崇焕孤悬关外,遂亲率大军,奔袭宁远,此时,宁远城内只有1万兵马,而努尔哈赤号称有20万大军!
敌我力量太过悬殊,万分危难之际,袁崇焕多次请求
高第
出兵救援,可高第手握重兵,却从始至终不发一兵一卒,打定主意要隔岸观火、作壁上观。
无奈之下,袁崇焕只得与诸将士歃血为盟,死战不休。
在看清敌我军力的优劣后,袁崇焕的应对策略只有六个字——
“凭坚城,用大炮”
。
他下令将士只可坚守宁远,以炮击敌,而不可出城与八旗兵野战。
城内旌旗飘扬,城外火炮冲天,八旗铁骑虽以勇猛、迅速著称,可在红衣大炮的猛烈攻势下,铁骑的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在围攻了2天无果后,努尔哈赤只得下令撤军。
据说,努尔哈赤也在此战中负伤,不久就含恨而死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宁远大捷
”。
之所以说它著名,倒不是这场战役的规模有多大,而是它的意义太过深远。
自1619年萨尔浒之战惨败后,整整七年,大明朝廷再也没听到过任何捷报了!
如今,袁崇焕大败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不仅一雪前耻,而且稳定了人心,一举重振了辽东守将萎靡不振的士气。
就连继位的皇太极也忍不住感慨: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袁崇焕因此一战成名,并升任辽东巡抚。
一年后,皇太极秉承父亲努尔哈赤的遗志,率领八旗铁骑卷土重来、突袭锦州,袁崇焕再次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又取得了
“宁锦大捷
”。
消息传到朝中,天启皇帝欣喜若狂,当即在谕旨中批示:
“十年积弱,一旦挫其狂锋”。
袁崇焕无疑应是最大的功臣。可到了论功行赏时,袁崇焕才发现,
自己的功劳很小,过失却很大。
原来,袁崇焕一直不肯依附魏忠贤,遭到了阉党的忌恨,辽东战事刚结束,弹劾袁崇焕欲投敌叛国的奏折,就如雪片般飘进了皇宫。
袁崇焕愤而辞官,以证清白。
然而,袁崇焕的人虽然回到了家乡,心却留在了遥远的辽东大地上。
2、督师蓟辽,种下祸根
1627年9月,23岁的木匠皇帝
朱由校
提前下课,由于没有子嗣,驾崩前,他将皇位传给了唯一在世的弟弟信王
朱由检
,这便是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
崇祯帝
。
面对朝不保夕的大明江山,刚刚即位2个月的崇祯,做了一个大快人心的决定——
处死魏忠贤、重新启用袁崇焕
。
不久,已在家赋闲多日的袁崇焕,被越级提拔为
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督师蓟辽
。
袁崇焕惊呆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从一介布衣,直接成了蓟州、辽东、登州、天津等地,除皇帝外,权力最大、管辖范围最多的地方官员。
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1628年7月14日,崇祯第一次在平台,召见袁崇焕,商量平辽方案,史称“
平台召对”
。
袁崇焕感激万分,当即夸下海口:
“皇上,只要给臣五年时间,臣必能收复辽东!\"
这下轮到崇祯激动了。
正在君臣二人畅想未来、互相感激之际,兵科给事中
许誉卿
逮住个空隙,偷偷拉住了袁崇焕的衣角,悄声问道:
“敢问督师计划如何五年平辽?”
袁崇焕哈哈大笑,不以为意地答道:“
我哪有什么计划!五年平辽,不过是随口一说,安慰一下皇上罢了!”
许誉卿
心中大惊,提醒道:
“当今圣上英明神武,岂是随意糊弄的小孩子?如果到期,圣上要你兑现承诺,该怎么办?”
袁崇焕立即冒出了一身冷汗,是啊,欺君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死罪啊!
“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为这句话付出的代价,要远比欺君大得多。
既然牛皮吹大发了,那就往回拉一拉。
自认聪明的袁崇焕,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
“陛下,五年平辽是个大计划,臣必定竭尽所能完成,但在这期间,户部必须按时转运粮草军饷,工部需要按时提供武器装备,在调兵遣将上,还请兵部、吏部不要干涉臣的决定。“
另外,为了避免重蹈上次被逼辞职的覆辙,袁崇焕还提出了言官舆论问题:“
以臣的能力,臣制服辽东绰绰有余,但无法调和朝中大臣的悠悠之口,万一有人告臣的黑状,臣远在辽东、百口莫辩,难免会干扰到平辽大业。”
“崇焕锐然以五年复辽成功自许,慷慨请兵械、转饷,凡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想呼应,始可成功。”——《崇祯长编》
袁崇焕的心思其实很简单:
既然五年平辽很难实现,那索性狮子大开口,把该要的、不该要的条件全都要了,如果皇上满足不了,那责任在皇上,就不在我了。
可袁崇焕错了,
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皇上,尤其低估了皇上平辽的决心。
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崇祯想也没想,立即下旨,交代户部、工部、兵部、吏部,一一按袁崇焕说得办。
为了打消袁崇焕的后顾之忧,崇祯又特赐给他一把
尚方宝剑
,并承诺道:“
对百官的言论,朕心里有数,爱卿只管放手去做,朕相信你。”
话说到这份上,人情给到这份上,袁崇焕再不知足,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袁崇焕感念皇上的知遇之恩,怀着必胜的信念,于两年后,又一次利剑出鞘、挥师辽东。
为了顺利实现“
五年平辽
”的目标,袁崇焕制定了三大战略:
(1)对内
:倚重辽东本地人,以“
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调动起大家保卫家园的积极性;
(2)对敌
:
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不与八旗铁骑打野战;
(3)对外
:
拉拢蒙古为外援,依我军实力,与后金时战时和。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的计划很周密,他对自己的能力也很自信,一切看似都在朝希望的方向发展着。
然而,就在袁崇焕信心满满地开展平辽大业时,1629年6月,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擅杀平辽总兵毛文龙。
3、擅杀毛文龙,自断臂膀
1629年6月1日,袁崇焕以
检阅
为名,登上了毛文龙所在的
皮岛
。
皮岛,位于后金的后方,当初是毛文龙带着200多兵丁,硬从后金手里夺回来的。
之后,毛文龙以此为据点,收复了附近的很多岛屿,部队实力也一天比一天壮大,最后被朝廷收编,毛文龙也因此被任命为
平辽总兵官,加封左都督
。
袁崇焕此次前来,主要是想和毛文龙讨论两件事:
第一件:朝廷拨给毛文龙部的粮饷由袁崇焕转发
(这样一来,毛文龙的部队就成了袁崇焕的嫡系);
第二件:毛文龙主动辞官
(以便袁崇焕在皮岛上安排自己人)。
两人谈了三日,毛文龙始终不松口:皮岛是老子打下来的,凭什么你来了,就要老子走人?
6月5日,谈判正式破裂,起码袁崇焕认为是这样。
这天早上,毛文龙刚踏入营帐,袁崇焕就大声怒喝道:
“大胆毛文龙!本部院与你谈了三日,谁知你狼子野心,嘴里全无半句实话,今日我若不杀你,他日这皮岛就不是朝廷的了!
”
毛文龙大惊失色,立即反唇相讥:
“督师只有节制之权,凭什么杀我
?”
袁崇焕请出御赐的尚方宝剑,向东略一揖首,冷笑一声道:
“今日杀你,并非本部院的意思,乃是奉皇上圣旨。哼,你目中无本部院犹可,当今天子英武天纵,国法岂能容你
!”
接着,袁崇焕当众列出了毛文龙的十二条罪名,毛文龙根本来不及为自己辩解,就被拉出账外,斩首。
“崇焕曰:与汝谈三日,谁知狼子野心,一片欺诳。若杀汝,此一块土,异日岂朝廷所有?
文龙曰:督师惟恃节制,何得杀我?
崇焕曰:今日非本部院意,乃是上旨。
左右色变。文龙自若。……崇焕命旗牌官张国柄,执剑杀之。”——《明史·袁崇焕传》
至于袁崇焕为什么要斩杀毛文龙,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袁崇焕初来乍到,杀了刺头毛文龙,可以为自己立威;
也有人说,袁崇焕想统一辽东军权,而毛文龙拒不归附,以致被杀;
还有人说,皇太极曾给袁崇焕写信约定,只要袁崇焕能杀了毛文龙,就把辽东归还给大明。
仔细分析一下,就可知,
“立威说”和“皇太极约定说”,根本就不靠谱。
首先,袁崇焕已在辽东一战成名,何须杀毛文龙立威?
其次,袁崇焕虽然情商不太高,但智商绝对在线,杀个人就能归还辽东这种事,小孩子都不相信,何况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袁崇焕认为,
毛文龙的“孤悬海外、不听号令”,扰乱了自己的“五年平辽大业”。
他以为,只要杀了毛文龙,就能把皮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他忘了,皮岛上,不止有毛文龙,还有只忠于毛文龙的2万多将士。
毛文龙死了,皮岛上的人心就散了,一支能牵制后金、最让皇太极寝食难安的部队,也跟着消失了。
毛文龙即便罄竹难书,但他罪不至死,起码不该由袁崇焕来杀。
很快,袁崇焕就会意识到,杀掉毛文龙是多么愚蠢的一个错误。
4、己巳之变,雪上加霜
毛文龙死后三个月,皇太极率八旗铁骑,又一次打到了大明的家门口。
袁崇焕毫不慌乱,此时的辽东,不仅兵精粮足,还有绵延400多里的关宁锦防线、城坚炮利的山海关,只要皇太极敢来,袁崇焕相信,一定能让他付出血的代价!
然而,皇太极吸取了努尔哈赤的教训,没有选择和袁崇焕硬钢。
他带着十万铁骑,绕开山海关,借道蒙古,绕过长城,直奔大明首都而来。
十月底,清军到达
遵化
,此地距离京城只有200多公里,一旦失陷,北京将无险可守。
崇祯很紧张,袁崇焕比他更紧张。
10月31日,袁崇焕派山海关守将
赵率教
,立即前往遵化,阻截皇太极。
11月3日,赵率教奔袭三天三夜,到达遵化。
11月4日,赵率教阵亡,所率全军覆没。
11月5日,遵化失陷,皇太极带着八旗铁骑,继续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一看大事不妙,立即带着总兵
祖大寿
、副总兵
张弘谟
等人,前去增援。
与此同时,袁崇焕的老上司
孙承宗
,也带来了指令:
着袁崇焕率部,布防于蓟州、顺义、三河一线,阻击皇太极。
袁崇焕的作死模式,就此开启。
他并没有执行孙承宗的指令,而是紧紧跟在皇太极的后面,眼睁睁地看着八旗铁骑沿途烧杀抢掠,而不发一兵一卒。
“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明史》
11月17日,袁崇焕带着9000多名官兵,抵达北京城下,不久,皇太极和八旗铁骑也到了。
于是,
北京城纷纷传言,皇太极是袁崇焕故意放进来的
。
当天晚上,崇祯紧急召见了袁崇焕。
紧紧追了皇太极十几日,袁崇焕带来的这9000多人早已兵困马乏,于是,袁崇焕向皇帝提了一个最不应该提的要求:“
希望皇上批准将士们进城修整吧
!”
对这位有望五年复辽的大将,崇祯向来是要什么给什么,可这次,崇祯想也没想,直接拒绝了。
自古以来,边防部队未经皇上允许,不得入京,否则视同谋反
。
可袁崇焕不仅带兵擅自入京,还想进城修整,他想干什么?是真的迎敌还是要造反?
一颗怀疑的种子就此种下,袁崇焕的悲剧也就此注定。
在袁崇焕看来,放任皇太极到北京城,是符合自己“
凭坚城,用大炮
“的作战原则的,八旗兵擅于野战,明军想要获胜,只能避其兵锋,打城池攻坚战。
可袁崇焕忘了,
这里是北京,不是他理想中的战场。
虽然,接下来,他孤立无援、浴血奋战,一次次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先后取得了
广渠门大捷
和
左安门大捷
,但前方等待他的,不是封赏,而是一封又一封的弹劾奏折。
在很多官员看来,此时的袁崇焕,不是保卫京师的英雄,而是一个“
心怀异心
”的阴谋者。
“时督师袁崇焕握重兵壁城平,疑其有外心。”——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5、英雄末路,凌迟处死
1629年12月1日,朝中谣言四起,崇祯最后一次召见了袁崇焕。
两人一见面,崇祯就直截了当地责问袁崇焕:
“你为什么擅杀毛文龙,以致敌兵犯阙?还有德胜门之战,你为何射伤满桂?”
袁崇焕顿时愣住了:杀毛文龙这事,不是事后给您老人家请示过吗?当时您还批示”毛文龙罪有应得“,怎么这会又追究起我的责任了?满桂被射伤了?这跟我有啥关系?
袁崇焕这些心里话当然是没法讲出来的,所以,崇祯看到的结果,是袁崇焕
“并不能对
”。
崇祯误以为袁崇焕默认了,立即下令:
“着锦衣卫拿掷殿下!”
还没等袁崇焕反应过来,锦衣卫已经上前,扒了他的官服、官帽,将他投进了镇抚司诏狱。
和袁崇焕一样吃惊的,还有和他一起进宫面圣的
祖大寿
。
祖大寿是袁崇焕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他对袁崇焕十分感激。当听说,自己以后要受死对头
满桂
节制时,祖大寿愤然率部离京,临走前留下口信:老子要回宁远。
袁崇焕进大狱了,祖大寿走了,明军最有战斗力的关宁铁骑也跟着走了,可皇太极还在战场上,时刻虎视眈眈地盯着北京城。
这真是件要命的事儿。
崇祯立即找来六部尚书,商量对策,大家一致认为:
眼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
自身难保的袁崇焕,在内阁、六部官员的软磨硬泡下,终于提笔给祖大寿写了封手谕,希望好哥们能顾全大局、重返战场。
据说,祖大寿拿到袁崇焕的亲笔信,哭得泣不成声,全军哀嚎一片,不久,祖大寿带领关宁铁骑,又一次挥师入京,这一次,
他誓要立功,为袁督师赎罪。
最终,皇太极被赶出北京城,他占领的
遵化、滦城、永平、迁安
四城也相继被收回,崇祯大喜过望,忍不住感慨道:
“看来,要守住辽东,还得靠袁崇焕不可啊!
”
袁崇焕的命运仿佛有了转机。
可两个人的出现,活活掐断了袁崇焕的最后一丝生机。他们一个叫
温体仁
、时任礼部尚书;一个叫
周延儒
,时任礼部侍郎。
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二人诬陷袁崇焕与内阁次辅
钱龙锡
勾结,欲行不轨之事。
袁崇焕身为大明守将,手握重兵,钱龙锡身为朝廷重臣,执掌机要,这二人一旦成功联手,想谋权篡位,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吗?
想到这,崇祯不寒而栗,袁崇焕留不得了!
不久,崇祯便草率下旨:
“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致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龙锡职任辅弼,私结边臣,互谋不举,下廷臣会议其罪。”
1630年8月16日下午,崇祯在平台召集文武大臣,公读了袁崇焕的十一条大罪,随即宣布对袁崇焕的最后判决:
“依律磔之
!”
磔(zhé),即为凌迟,《大明律》规定:
“ 谋反及大逆,凌迟处死。
”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纵敌长驱直入、囤重兵于北京城下、奏请兵丁入城……这桩桩件件,不论哪一任皇帝来看,都是在
挑战君权,意图谋反
啊!
袁崇焕死后,他的兄弟、妻妾被流放三千里,寥寥无几的家产,也被官府没收。
“三月八日,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明史·袁崇焕传》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
总结:
袁崇焕临死前,望着日益凋敝的大明江山,和激愤怒骂的无知百姓,长叹一声,随即吟道: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五年平辽大业,可惜,约定的时间未到,他的生命先结束了。
袁崇焕也许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死。
有人说,
军人最好的归宿,便是战死沙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何其的悲壮!
可是,这世上,还有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叫
官场
。
偏偏袁崇焕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及格的政治家。
政治上的不成熟与行动上的不理智,酿成了他最终的悲剧。
冤吗?相信此刻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了答案。
军人死非其所
,这,不止是袁崇焕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大明的悲哀!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在明天启六年(1626)宁远之战中,面对后金军的强大攻势,拒绝诱降,刺血为书,激励士卒,孤军作战,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采用以坚固守的防御战术,巧妙地利用红衣大炮等火器,大量地杀伤了后金兵,炮火所过之处,后金骑兵和步兵被炸得死伤无数,并且还伤及了努尔哈赤的黄龙幕帐,致使其攻打宁远兵败。之后,努尔哈赤百思不解,身心俱伤,最后郁闷患病疽发身亡。
明朝宁远之战的胜利,严重地挫伤了后金的锐气,证明了以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为代表的主战派坚决主张——“保辽西,捍京师”策略的正确性,有效地遏制了后金的进攻势头。袁崇焕也因宁远之战的胜利,被明廷擢升为辽东总兵官。随后,袁崇焕又以锦州为重点,环绕锦州左右,开始修复大凌河、小凌河、右屯诸边城,并派驻军队把守,使之成为锦州、宁远两城的前卫,以控扼住山海关,作为阻挡后金军入关的屏障。
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画像
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三月,后金用兵朝鲜的兵马从朝鲜凯旋,皇太极在沈阳设宴庆功。来自关内的探马向皇太极报告说,辽东总兵袁崇焕正在修筑大凌河、小凌河等城堡,派兵驻守,屯种自给,选将练兵备战工作进行得卓有成效。天聪汗皇太极马上意识到,袁崇焕辽西修城练兵,志在收复辽沈的军事失地,这直接构成了对后金的威胁。辽西前哨的军事要地一旦修复完成,将给后金下一步进军征明造成巨大障碍。为了报父汗宁远前战失败之仇,扫清入关障碍,皇太极决定在大军休整后,立即乘征服朝鲜胜利之势,抢在明朝城池尚未完工之前,向宁远城再次发起进攻。天聪汗皇太极决定亲自率领八旗大军出征,向明朝宁远进军,从而揭开了明清辽西拉锯战的序幕。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前期三件大事,宁远之战,丁卯之役,宁锦之役。
宁远之战,天启六年一月,总共三天,后金一看宁远防守严密就没硬来,试了一下,第三天屠杀了旁边的觉华岛后勤基地数万人撤了。
后金损失不大,档案记载五百人,两员低级军官。明军斩获两百七十,是满桂抗命乘敌军撤退时追击获得的,也就是城市防御战时后金损失只有二百多。对一个只有五六万男丁的部落来说,几百就是大数字了,所以他们退了。
觉华岛的防御是袁崇焕命令的,就地防守不准撤退,天气冷海面结冰,袁崇焕没有料到。
努尔哈赤受伤是胡扯了,之后半年多,东征西讨都是亲自出马,没养过一天伤,毕竟六十七岁了,撑不住,他的子孙除了乾隆都没超过六十九,还都是当皇帝过好日子的。
总的来说,宁远之战的表现还行,他出名了,被提拔辽东巡抚,负责山海关外的所有军政。
丁卯之役,天启七年一月至四月。战前,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派人吊唁努尔哈赤,他称议和用间。皇太极进攻毛文龙和朝鲜,袁崇焕乘机抢修大小凌河,锦州等前线要塞。他违抗朝庭的命令,既不攻击后金牵制,也不对毛文龙和朝鲜提供任何支援。他的战略部署是
“逐步而前,更迭进取。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步步活掉,处处坚牢。守关与复地不得分作两截功夫”,这些堡垒基本构筑抢修完成。
丁卯之战结束紧接就是宁锦之战,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回过头,借口袁崇焕不守信,在越境筑堡垒,发动宁锦之战。
关宁军二十座要塞立刻丢了十七座,只剩下宁远锦州大幅堡三个。后金
抢割了明军数千倾军屯粮食,把二万多关宁军抓回去做了包衣(
大凌河
一城就有四千关宁军不战而降)。
皇太极围困锦州,朝庭要袁崇焕派兵救援,袁崇焕东拉西扯拿不出办法,
一会儿说“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冲夷营,如杨素用寡法”,一会儿又说“募川浙死卒带铳炮夜警其营”,再一会儿又说派“师东出而抄其后”,或是又要遣蒙古部落“从北入援,无所不用其力”。最后实在没办法就
要挟朝庭,要领蓟州兵与关宁军一起去赴死,并对朝庭明说,现在只能守,锦州没救了守不住。没想到赵率教守住了,这就很尴尬。
在这次战争中,关内
满桂领一万精锐支援负责关外的辽东巡抚袁崇焕,出力很多。后金撤退时,满桂抗命出击后金的收粮队得到两百级就是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全部斩获,满桂甚至领两千兵去支援锦州(留八千给袁崇焕守宁远),结果功劳都被袁崇焕剥夺了,两人战后因这两百级斩获彻底翻脸。
宁锦之战造成袁崇焕的总体战略破产,他的“
逐步而前,更迭进取,战则一城援城,守则一节顶一节,步步活掉,处处坚牢,守关与复地不得分作两截工夫”成了空话,援也援不了,顶也顶不住。加上不救朝鲜,不救东江镇,不救锦州,于是战后
被免职。
天启七年八月,天启皇帝驾崩,崇祯即位。
崇祯元年七月,著名的平台问对,袁崇焕获得蓟辽督师。他到辽东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获得东江镇的粮饷支配权,断东江镇后勤饿死无数,同时与皇太极再次议和。
崇祯二年三月顶着朝庭卖军粮给后金属下
喀喇沁诸部落
。该部崇祯元年与后金结盟打察哈尔部,崇祯二年初又被后金正式收编,定国制和军制,后金入关就驻扎喀喇沁喀喇城。那些粮食顺道成了后金军粮,所以资助强盗,指资助后金。特别指出喀喇沁联合后金和察哈尔作战,已经被满桂和张凤翼获悉,也就是朝庭知道喀喇沁投靠后金,所以下旨来问。袁崇焕先是说哈刺惧三十六家未与奴通。后又答复“也给他们打了招呼,不许和奴通”就是一句警告,根本没用。崇祯许其赈济,也就是按人数救济定时定量卖,禁止公开市买。袁崇焕不听,一直卖到自己仓库空了。
崇祯二年六月,杀毛文龙。袁崇焕与后金私下议和,为此杀毛文龙。即使是为袁崇焕洗白的满清明史,也承认这一点。袁崇焕与后金的议和朝庭和皇帝不知道,他私下写信给两个大臣探口风,对方不敢明确答应,没他的胆子,事后也第一时间把他卖了,洗干净自己。毛文龙难民军队战斗力不强,但仇恨深死缠烂打,但对敌人有很强的牵制作用。努尔哈赤曾曰:“文龙在,吾不得劳师远征,恐家中妇孺不宁。”满金大臣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最好的是双方还有血仇,后金杀光了毛文龙全族,毛文龙挖了努尔哈赤祖坟,双方绝不可能停战。
崇祯二年十一月,皇太极绕蒙古入关。
刘策在蓟门堵住了后金,结果被袁崇焕调回密云,尤世威被从通州调到昌平。关宁军援军两万多,其中核心骑兵九千,袁崇焕分散关宁军步兵到各地,只留骑兵在蓟州城内。玉田蔡裕及龚彰部关宁军步兵
3
千,丰润参将邹宗武部关宁军步兵
2
千,永平关宁军步兵参将杨春部
3
千并游击钟宇部(数量不详),迁安游击满库部关宁军步兵
2
千,建昌刘镇华关宁军步兵
2
千。其他当地援军,总督刘策部回密云,尤世威回昌平,三河侯世禄。几乎处处分散,结果造成关键要道蓟门和蓟州城本身兵力空虚,连出城都不敢,对手大摇大摆过去了。后面的通州也没军队,这条最重要的防线废了。
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袁崇焕躲城里看着敌人经过,然后没有追击,而是绕了个大
V
字路线,路程翻一倍,避开后金行进路线提前三天到北京。袁崇焕
到了北京坚请入城,明朝土木堡之变,救国英雄于谦规定,所有援兵必须背靠城门驻防,即容易内外支援补充,又激发军队战斗意志。袁崇焕一路上逛来逛去一仗未打,肯定不能进城。同时满桂一路和后金纠缠打到北京,军队基本都打残了,崇祯破例让他进翁城扎营过一晚。
袁崇焕
潜携用来和后金谈判沟通的喇嘛,
并且在朝庭上吓唬皇帝和大臣逼朝庭议和。
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广渠门之战,对手是一千后金白甲加两千蒙古人,他是关宁军加京营两万人,结果关宁军左路将领逃跑引起崩溃,被几路击穿到城壕,差点完蛋。同一时间,皇太极领主力在德胜门打满桂,满桂战败向关宁军靠拢,被误伤。之后,关宁军再也没有打过,移营左安门,避开敌人再也不打了,皇帝几次催促都没用。所谓左安门大捷,没有任何记载。
崇祯二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焕下狱。审讯八个月。
崇祯二年八月被处死。
他的罪名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明明白白,没有什么虚假的。
袁崇焕的这一系列事情过于离谱,死刑是没什么意外的,放到今天也一样。例如美帝通过朝鲜半岛入侵,某将领下军令状获前线军队总指挥权,然后却与美帝私下议和,为此杀自家将领示诚意,还卖军需给美帝的打手韩国,对方入境后不阻拦不战斗,调开防守关键要道的军队,自己带军队绕路回首都,最后美帝军队到首都门口了。一句话死定了,什么理由都没用。
创建于2018.5.24
-----
网友解答:
-----
一,劳师糜饷,掏空国库。每年几千万修几个破堡子,养一堆只知道窝在堡子里放炮的兵。如若,退守山海关,坚壁清野,封禁山西,内蒙,山海等与关外的贸易,再,扶植蒙古,还有其他的与金有仇恨的部落,满清之乱,真差不多,五年可平。
二,擅杀大臣,皇太极头疼不得了的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深入敌后的毛文龙,却被这个拿着全部国库资源,却少有敌人首级,从而嫉贤妒能,的傻缺,给杀了。逼反三顺王的元凶。暗中资敌的汉奸。
三,畏敌如虎,除了,赵率教气不过,追击满军获得几十首级外,什么,宁远大捷,或者其他的狗屁大捷,加一起,都没有这一次追击的首级多。
四,刚愎自用,截留官饷。头疼,不爱展开话题了。
明的灭亡,他,绝对是推手之一。冤枉个屁冤。早点杀,也许明朝还能多挺几年。
-----
网友解答:
-----
被关宁军阀活活坑死,袁崇焕上任时间并不长,5年复辽计划才进行没多久就被杀了。来看看袁督师怎么被坑死的:
首先是军费,辽饷年入达700万两,占朝廷收入大半,比其他军区加起来还多得多。实际征收过程,地方官吏和豪绅层层加码,估计老百姓实际税负2000万两,所以天下苦辽饷久矣。假设袁都督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则辽饷应该大部分都用到了辽东。袁督师之前,辽饷在督师和朝廷大佬小鬼上下其手之后预计能有一半到了辽东就不错了。700万两的军费换了个啥呢,就是辽东士卒还是欠饷闹饷。那这些钱到谁手里了,肯定不是袁都督,因为抄家也没抄多少钱,那就只可能是祖吴等辽东军阀世家。
其次是友军,因为军费的事情,辽东这帮军阀一定在袁崇焕耳边煽风点火了,否则不用冒险干掉毛文龙。以前描述过观点,杀毛文龙无论对错,只看结果,但对这件事的善后处理极其幼稚,导致后续极其恶劣的后果。明末叛军在满清这边只有4人封王,3个都是毛文龙的皮岛军,山东糜烂,火器制造团队丢失等都是皮岛系军队杰作,导致后金拥有精锐火炮制造团队和水师。对毛文龙等友军的处理,我能想到的最恶劣后果无非是逼其旧部投敌。最差的处理手段也是把毛文龙和其手下一并解决。但没想到实际结果比这些还恶劣得多。
最后最大的坑就是北京保卫战了,居然在袁督师被抓还未定罪的情况下,祖大寿无视包围京师的后金军队直接跑路回辽东,这操作,一般军阀都做不出来吧,毕竟拿人钱财为人效力,拿了崇祯700万一年的工资,居然放任后金包围京师,不顾整个京师的军民和皇帝安危。崇祯但有能力也不能放过这种人,拿祖大寿这些军阀没办法,那怨气就只能发到袁崇焕身上,这是把袁崇焕往死里坑啊,你看袁崇焕被凌迟之后,只要军费到位,祖吴依然为崇祯打工,一点没有念及袁崇焕的恩情,当然还是一如既往干活不卖力,拿钱不办事
-----
网友解答:
-----
对于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小编一直是坚持是需要辩证去看待的!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袁崇焕在抗金守边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宁远大捷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勇气,更是值得后人敬仰。
但是,所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古今忠馁有谁知?”
袁崇焕在被崇祯处死之前,他个人的不少举动,也确实有通清叛国之嫌疑。这些也都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袁崇焕居然私斩大将毛文龙!要知道毛部驻守皮岛,能够干扰满清的后方,就如同明朝架在满清脖子上的一把尖刀,时刻牵制着八旗军。而毛文龙的死,无疑为满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好处;其次,他利用崇祯对自己的信任,到任后开始排斥异己,独揽辽东军政;最后,袁崇焕坐镇辽东期间,与满清之间的书信来往次数也有所增多。
而所有这些举措,事实上与之前他在崇祯面前,口口声声承诺的五年平辽计划,是大相径庭的。关键是到最后,辽事未平,倒是让八旗再一次打到了京师城下。如此巨大的反差,换作谁当这个皇帝,都难免会对袁崇焕起杀心。
更何况在明朝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袁崇焕当年居然还敢给皇帝开空头支票,这点所产生的可怕后果,他为官多年应该不会不知道把!其实,等到他所承诺的五年大限一到,袁崇焕横竖都是一死。因此,在我个人看来,袁崇焕事实上完全有叛明降清的可能!
而且,从他被处死后,京城百姓分食其肉这点看来,至少当时京中的百姓也是普遍认为,就是他带清兵进抵京师的。
然而,不管如何猜测都好,袁崇焕死之前都还没有真的叛敌,这点也是事实!
不过,从后来满清对袁崇焕之忠义大书特书这一点上来看,其实也颇有可疑之处。在个人看来,满清塑造袁崇焕的崇高形象,很可能是政治宣传罢了。一来,能突显自身对汉族英雄的敬佩,做个敬重忠良的样子给汉人看;二来,又可以借此来贬低崇祯,突显他昏庸、自毁长城,进而达到抹黑和丑化明朝的目的;同时,也正好能说明明朝的灭亡,是不值得同情的,给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造势!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有人认为他是岳飞第二;有人认为他死有余辜;有人认为他是国之依仗;有人认为他误国误民;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言过其实……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使得真正的袁崇焕被我们看到的无数他的影子遮蔽了起来,现在的我们只能寻着历史的蛛丝马迹去探寻那个真实的袁崇焕。
为人慷慨负胆略,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首先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豪爽的袁崇焕。在那个其他官员像躲瘟神一般躲辽东的时候,袁崇焕却毫不避讳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有边才。更令人佩服其胆略的是袁督师自己找着去辽东前线的。以此看来质疑袁崇焕忠诚问题的可以打消疑虑了,毕竟谁闲着没事找着上前线去投敌?
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
一介文官,赤胆忠心,夜行虎豹荆棘中抵达前线。不仅将士壮其胆,现在的我们只是读读这寥寥数字就能感受到他那慷慨胆气。无外乎‘将士乐为尽力’。
在晋深倚重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
这就有点情商不够了,上司倚重你,你却连阳奉阴违都不愿意。你可以说他正直,也可以说他目中无人,或者是他只愿意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想想他督师蓟辽后,清军入侵,恩师孙承宗写信告诉他让他把清军挡在离京城远一点的地方,可他就是不听,非得凭坚城,用大炮,最后搞的民不聊生,官不聊生(京官的土地财产都京城之外清军劫掠同样令他们损失惨重)。最后不明不白的搞了个勾结敌寇的罪名。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
看来私斩毛帅这事早有前科。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袁崇焕跋扈的一面和容易头脑发热,做事不考虑后果。试想军中有军规,朝中有《大明律》。即使发现有不法事,不经过任何人就能立斩,专杀;那这军队是大明的军队还是你自己家的,如此行事置朝廷于何地?
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
应该说袁崇焕确实是少有的‘边才’。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稳定了辽东局势,击退了努尔哈赤的进攻。正如后来抗战时期的平型关一样,这种成功的意义要远比消灭多少敌人大的多,因为他给了人们希望。
崇焕既解围,志渐骄,与桂不协。
志骄,这是袁崇焕最大的缺点。不遵法度,不团结同僚。在他的眼里要不就服从他做他的属下,要不就哪远去哪。
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
应该说袁崇焕对当时的形势看的很清楚,萨尔浒集兵十二万,王化贞集兵十六万,袁应泰集兵十三万,最后丧师失地关外只余袁崇焕在宁远坚守。他清醒的认识到要凭当时的卫所兵跟战力强盛的后金军交战是没有胜算的,只能凭借堡垒层层推进。(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看到这每一个影子,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袁崇焕。
他死的一点也不冤,不经朝廷,擅杀大将已是死罪。更不用说崇祯将其下狱后,祖大寿领军哗变,皇帝、高官轮流劝说都不管用,见到狱中袁督师的一纸书信就哭着回去了。有此两点就注定了袁崇焕不得善终。(这都忍了,那这天下是姓朱还是姓袁?)
他想把辽东变成他的私人领地,想把关宁军变成袁家军。在这里只有对他的绝对服从,任何阻碍他的因素都会被他清除掉。在这里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只服从自己认为正确的命令。虽然这有他吸取熊廷弼,袁应泰教训的因素;虽然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比较有利于对抗后金,但这却造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军阀化、藩镇化。这是当时的明中央朝廷和官员们所不能容忍的。(当为了复辽,崇祯就忍了,你可以说他政治幼稚也可以说他政治成熟)
先不去考虑他到底能不能完成五年复辽的鸿愿。有一点我们要清楚,那就是整个关宁军敬佩他,服从他。因为在他的感染下,关宁军也将忠义刻在自己的心里;在他的带领下,关宁军能看到希望,胜利的希望。七尺男儿,谁愿苟且偷生,谁愿在敌人的皮鞭下当牛做马?袁崇焕的作用就在于,他在整个关宁军才是一个整体,只有他才能将他们凝聚起来如臂指使。而这样的将领也是后来的明军面对清军所最为缺乏的。也就是说有他辽东问题不可能立即解决,但没他问题只能越来越糟。
写到这里我明白了,他所做的一切都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平辽。为了这个目标他做事不计后果,不管以后朝廷如何对他,只管是对是错、有效与否。他胆大包天,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眼里不揉沙子,不是他的属下就是他的敌人。他不得善终虽是意外(被卷入党争),但却又是必然。
最后就用这首诗作为结尾吧!我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袁崇焕: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
而明思宗朱由检却是一个昏君。史书上说他:“
有志振社和,又素自用,生性多疑
。”不信人,又好自负,喜臣子阿谀奉承他,这样的君主很容易被臣子所骗而上当。因此,像袁崇焕这种性率直又忠梗的大将是很难与朱由检这样的皇帝同在一条船上的,悲剧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古代那些军事大家之所以能立功疆场,最终拜相封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遇上了明君,如果遇上昏君,不要说立功,能保住脑袋已属万幸。后金首领努尔哈赤中了袁崇焕的大炮而死,死前对儿子皇太极说:“袁崇焕乃吾之劲敌,尔当慎之。”也确实如此,自从袁崇焕镇守辽东山海关后,北方相安无事,后金虽发动过几次攻势,也未占到便宜。因此,袁崇焕对于皇太极来说,是一颗卡在喉咙里的硬核。皇太极见攻不下袁崇焕的防线,就想诱降,答应事成之后,许以高官厚禄。
袁崇焕一见后金使者,大怒:“尔金狗敢诱降?我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要杀后金使者,部下劝他,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袁崇焕道:“斩使以示威。”说完,把后金使者的人头砍下,悬挂在城墙上。皇太极得知后,大恨之,并死了诱降之心。
皇太极见从山海关的正面攻不破明军的防线,就采取大迁回的战略,避开山海关,绕道千里蒙古大草原,从喜峰口南下,直扑北京,即使不推翻明王朝,也要从心理上给对方以雷霆般的打击。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军数十万之众,绕道古北口袭入长城内,进占遵化等地,然后越葡州而西,骚扰通化,进围北京。此时的明王朝已成为一个空壳,主力部队不是被调去打李自成,就是调入辽东防守后金。在后金的强大攻势下,巡抚王元杂、总兵朱国彦战死,形势万分危急。这时,朱由检只好命令在辽东的袁崇焕火速回京护驾。袁崇焕接诏后,星夜率军驰入京城,与皇太极大战十几场。皇太极不支,只好北撤蒙古。走时,沿途放火烧了一些民房,抢掠了一些物资,并携走了一些明太监及宫女。
皇太极在北京又遇上了劲敌袁崇焕,心里很不舒服:“好个袁崇焕,又使我功亏一贫。”这时,他的军师范文程对他说:“下勿忧,杀袁崇焕只在眼前。”并在皇太极耳边嘀咕半天,要他如此如此,皇太极一听,面露喜色,不住地点头。
于是,皇太极把抓到的两个明朝官官各押一处,有意放松看管。同时,让下人故意议论袁崇焕很快就要投降后金的情况。一个叫杨春的宣官听到此后,不知是计,喜不自禁,以为可以立一大功了。他连夜逃回北京,向崇祯皇帝报告了袁崇焕将要与后金作城下之盟重要的情报。
这本是皇太极的反间计,想借崇祯皇帝之手除掉自己的劲敌,而且实施也非常整足,稍有头脑的人一眼就可瞧穿。
但就是这么一个圈套却在明王朝内部掀起轩然大波。魏忠贤的余党王永杰、高捷等人乘机向皇帝告了袁崇焕
两条大罪:里通外国和目无君上,擅杀大将以立威,别有图谋。
并且为了加重告状的说服力和可信程度,还把袁崇焕向皇帝的上疏和工作上的某些失误也拿来作为证据。
事情是这样的:明赢宗时,袁崇焕接手辽东防务。针对敌我双方情况,金军没有大举进攻,而明军也需要时间调整战略,加强防务。此时如果后金想议和,明军可以与后金谈判以争取时间,加强防务,为大战作好准备。主意已定,袁崇焕就上书明赢宗。可此奏一出,朝中哗然。尤其是魏忠贤的阐党更是攻击迭起,说袁崇焕里通外国,想与后金作城下之盟,是投敌,要弹幼他。可明嘉宗保了他:“和与战,是将军分内事,他能与关坦明心迹,忠殊可佳,何来的投敌?”说明明赢宗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其次是关于
擅杀大将以立威的罪
名。
朱由检上台后,为了鼓励袁崇焕,让他放手去干,就特赐尚方宝剑,遇事可先斩后奏。其实,这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可袁崇焕不这么想,他认为既是皇上赐的特权,为了国家就应大胆使用有一次,袁崇焕获悉据兵镇守渤海东江岛上的总兵毛文龙贪污军响、广招商贯贩卖鸦片、强占民女,致使部队战斗力下降,屡败于金兵,民愤很大。袁崇焕为了整肃军纪,提高战斗力,在东江岛视察时,就把毛文龙抓起来,宣布了十二条大罪,然后抽出尚方宝剑,把毛文龙当众砍了。事后,袁崇焕上报朝廷,自请处崇祯帝心里想:这小子真敢干,要他先斩后奏,果然有侍无恐。但人已死了,只好表面上安慰袁崇焕几句,但心里已对他很不满意。
袁崇焕的这种做法与崇祯帝刚复自用的个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他认为袁崇焕这样做是逆君行为。
果然,朱由检听了官官的情况汇报,看了魏党的上疏,认为此事不简单,事出必有因。同时,他把袁崇焕前后所作所为连贯起来分析,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而且明朝多难,后金势大,人都想求富贵。因此,不趁早下手,就悔之晚矣。于是,朱由检下诏要袁崇焕进京朝见,然后趁机把他打入大牢。
其实,魏党构陷袁崇焕的这两条罪都不能成立:上疏与后金议和是袁崇焕作为边关大将向皇帝汇报工作和提建议,是正常的组织程序,何来的投敌?其次,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从程序上说确是有失误,斩杀将军之事权应由皇帝定决。可毛文龙并不是没有可杀之罪
,而且朱由检又给了袁崇焕这个权力,为了军情的需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崇焕也无可厚非。但是,袁崇焕是与昏君共事,是为垂死的王朝出力,一切都在不正常的关系下运作,所以,他越忠直,给人抓的把柄就越多,罪恶就越大。
按《大明律》:通敌与逆君是十恶不救的大罪,到此时,袁崇焕就是浑身是嘴也不能分辩了,结果他终被昏君及奸党送上了断头台。临刑那天,袁崇焕痛呼冤枉。剑子手见他说话,就用刀在他嘴里一刻,顿时鲜血直喷。然后,剑子手根据崇祯帝的命令,对袁崇焕实施酷刑,一代忠于国家的战将就这样悲惨地五马分尸了。
袁崇焕死后,辽东再也没有人能抵挡皇太极的进攻了。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不杀袁崇焕,那么山海关可以固若金汤,明王朝则可集中全力打击李自成。
同时也就不会有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举了。
所以,《明史·袁崇焕传》里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一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清王朝内务府公布的皇太极的反间计真相,天下人才知道袁崇焕是
冤死
。
-----
网友解答:
-----
其实袁就像现在绝大多数的喷子一样,自以为自己能力很强,自以为自己是儒将,自以为自己是力换狂澜的民族英雄。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力到顶也就是一个文臣,干干行政方面的事,非要去干超越自己能力的事。就如同赵括,顶多也就是一个参谋,非要把赵国的希望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由此全军覆没。袁就是这么一个人,就算从清朝修的明史,也看不到他的军事才能有什么出奇,也没打过一次胜仗,没斩杀过一位将领,没收复过一寸领土。要知道他指挥的可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可是一年耗费一半以上的军费。同样的阵容如果是李定国,会是怎样的情况?那些说杀袁是自毁长城的人,想想如果当时主持辽东的是后来的李定国,情况会怎样?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就是个喷子,自以为自己很牛批,其实狗屁都不是,对崇祯吹牛批说五年平辽,然后崇祯就傻乎乎的相信了他,结果他反手就让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了,简直就相当于在崇祯脸上左抽一个大嘴巴子,右抽一个大嘴巴子,再狠狠来个窝心脚,皇帝能不杀他吗
-----
网友解答:
-----
如果说岳飞是民族英雄,那么袁崇焕抗击外来侵略也当之无愧是民族英雄,为什么很少有人提起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
------------------
推荐阅读:
最近华为,任正非,陈春花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三者之间是什么情况?
“人老了不能自理,子女越孝顺,老人活得越久就越遭罪”你怎么看?
为何飞度的1.5L发动机被神化,而参数相当的标致1.2T发动机则没有什么影响力?
苏德战争如果德国集中兵力打莫斯科和高加索,不打列宁格勒基辅和斯大林格勒,能赢吗?
为什么袁姗姗笑起来不好看,而面无表情的angelbaby却那么美?
为什么中国女排暂停的时候都是商量打法,其它国家都听主教练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