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得那个举鼎而死的秦国帝王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你记得那个举鼎而死的秦国帝王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
网友解答:
-----
前几年,电视剧《芈月传》大火的时候,大家想必都对剧中那个幼稚任性,举止乖张的秦武王印象深刻。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的长子,秦惠文王过世后,年仅19岁的他接过了国君这一重任。秦武王天生力大无比,勇力过人,平时最喜欢和人切磋力气,在23岁时因逞强举鼎,最终被压身亡。
然而,19岁登基,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真的只是头脑简单的国君吗?
事实上,秦武王虽然只在位了短短4年时间,却并非碌碌无为,只知尚武玩乐的昏庸之辈。就拿招募人才来说吧,秦武王不是喜欢和人切磋力气吗,他就发挥着了这个喜好,
广泛招募天下有名的大力士,如在当时鼎鼎有名的乌获,孟贲等人,都被秦武王招到麾下并委以重任。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秦惠文王如此雄才大略,秦武王其实也有着不输给父亲的才略与抱负。秦武王刚刚即位之初,政局未稳,魏国想要乘乱打劫的小算盘打得那是啪啪的响。可是秦武王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束手无策。在关键时刻下,他派出使者与齐国交涉,以示秦国与齐国共同夹击韩,魏的态势,成功粉碎了魏国的阴谋。通过种种外交手段,秦武王有效的稳定了周边国家,促进了国内政局的稳定。
这就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连横魏秦一事。
秦武王的功绩还体现在他平定蜀乱,联越制楚等事件上。
就在秦武王登基的前一年,蜀地发生叛乱。蜀地的陈庄杀蜀侯而自立。秦武王继位后立刻派遣大将甘茂领兵前往平叛。甘茂谙熟兵法,指挥得当,很快就一举铲除了蜀地的叛乱势力。此举不但平定了蜀地的叛乱,也大大的震慑了当时秦国内外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秦武王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只是乳虎,当他咆哮之时,依旧是百兽震惶的。而我们也说过,秦武王是有着远大抱负的,他也渴望创造一份不朽功业。
秦武王元年(前310),秦武王亲自接见越国使者,恩威并施,最终于越国达成密盟,以牵制楚国的发展。而在秦武王二年(前308),秦武王发动战争,攻打魏国的宜阳。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谁来指挥又是一个大问题。在众人争论不休时,秦武王又一次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识人之明,他果断任用已经立过大功的甘茂,启用乌获,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后秦国成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宜阳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不仅是魏国重镇,更是周的门户之地,宜阳如若沦陷,则周王室西侧的大门约等于完全敞开了。
可以说,经此一役,山东六国对秦国的军事政策已被迫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了。
由此可见,秦武王并非一个庸碌的君主。至于现代人们对他的偏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戏剧夸张的艺术手法。其实,秦武王是否真的昏庸无为从他的谥号就应经可以看出了。“武”字也算是历史上有名的美谥了,“止戈为武,克定祸乱,刚疆直理”,这些也确实是秦武王短暂执政时间里的真实写照了。
-----
网友解答:
-----
谈秦说汉(249)幸好秦武王举鼎身亡,否则统一中原就没秦昭襄王与秦始皇什么事了
历史上第一个大力士君王是秦武王嬴荡,嬴荡一点都不放荡,大有作为。他
不仅身体强壮,孔武有力。而且在人才选拔与驾驭下属方面很有研究;外交上把合纵连横也玩得很顺溜;军事上杀伐果断
;却总有人视他为只知尚武玩乐的昏庸之辈。
秦武王看起来像贪玩,但他每个决定都有章法可循。所以看待事情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虽然他在位只有短短四年,却对整个
秦国的边境稳定,内部管理优化,国际势力制衡,及领土扩张都有很大成就
。却带着军队去周王室
举鼎身亡,马失前蹄
。
继承王位、平定蜀乱
公元前311年,十八岁的嬴荡即位后,对这个国家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还一知半解。次年,蜀相陈庄杀死了蜀侯通国发动叛乱,占地自立。秦武王立即命令甘茂派兵镇压,诛杀了陈庄。甘茂平定蜀乱之后,又命令其攻打义渠、丹犁等游牧部落。
战争可以转移矛盾,这个是亘古未有的真理。主要是秦武王刚刚接手,分不清下面哪一个人是真心支持他的,把一部分人以合适的理由派出去打仗。打仗又要仰仗君王的后勤支持,
这样秦武王就可以很直接地控制外臣,又可以用外臣制约内臣
。
驱逐张仪、设立丞相
秦武王同时对秦国集团内的组织架构做了调整。将受秦惠文王宠信的张仪逐出秦国。这事办得有点诡异,都知道反复无常的张仪一直跟秦武王不对付,以为是秦武王在泄私愤。其实是秦武王派张仪去魏国当间谍,目的就是搅动中原六国间内讧。
当时天下诸国均设有相国一职,权力集中在相国手里,所以容易架空国君。公元309年,秦武王突然宣布撤销相国,改设左、右丞相,相互制衡。任命甘茂为左丞相,兼上将军,同时负责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任命樗里疾为右丞相。
秦武王驱逐相国张仪,跟当年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一样,看似顺应了大部分人的要求,
其实是为了将来的扩张在魏国埋下的暗桩
。同时趁机撤销相国,建立左右丞相制度,名义上甘茂权力最大,但樗里疾代表的是秦国的宗族势力,
正好相互制约
。
联魏制齐、联越制楚
秦武王刚刚即位,中原诸国对西边的秦国局势变化非常关心。这时,孟尝君在东海边上的齐国做相国,魏国横亘在齐、秦两强之间摇摆不定。秦武王的母亲是魏国人,张仪在魏国做相国。秦武王通过一系列的外交运作,
魏国与秦国签订了盟约
。
南方的越国也派使者来到秦国祝贺新君即位。秦国南下武关就是楚国,楚国的南面就是吴国,而吴国与越国正处于交战状态。于是秦武王亲自会见越国的使者,与其达成夹击楚国的密约。
越王勾践吞灭吴国后,越国成为南方的强国,越国又跟楚国死磕,楚国也无暇伐秦
。
秦武王即位的次年,向西平定蜀乱,讨伐西戎部落;向东与魏国达成互不侵犯盟约;向南与越国合谋,牵制了楚国;而北出大萧关后就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暂时没什么军事压力;
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做到了边境稳定
,这就是治国安邦术。
连横合纵、伐韩宜阳
秦国的内部稳定了,秦武王就想领土扩张。东出函谷关最近的是韩国,韩国与周王室距离不远,但周王室与韩国交好,一般很少主动攻击别的国家。因此韩国的军事力量主要驻防在宜阳防御秦军。宜阳不拔,秦军东出的后勤补给就得不到保障。
秦武王与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讨论吞灭周王室的可行性。樗里疾的母亲是韩国人,极力反对讨伐韩国,一来是韩国太远,二来是魏、赵若与韩国结成联盟从背后偷袭,后果不堪设想。但甘茂提议进攻韩国宜阳,与秦武王的想法不谋而合。
甘茂建议“连横”魏国,魏国横亘在韩国与赵国之间,只要魏国帮助秦国,那么赵军就不能越过魏国来援助韩国,赵、魏、韩的“合纵”就不攻而破。于是,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国。这时张仪又产生了作用,魏国答应了保持不会让赵军过魏境。
公元前308年,甘茂从魏国回到秦国后,立即带领大军进攻韩国的宜阳。但韩国的军事装备先进,宜阳又是韩国的军事重镇,甘茂打了五个月都还没有把宜阳拿下。而国内以右丞相樗里疾为首的反战情绪很浓,秦武王顶住压力,继续增兵五万。
又派大力士乌获协助甘茂,同时甘茂把家财全部变卖,全部用来激励部下。秦军士气大振,多次击退韩军的增援,宜阳城成了一座孤城。公元前307年,终于攻克了宜阳,秦军斩首六万,又乘胜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的武遂。逼迫韩王献地议和。
秦武王夺取宜阳的策略灵活、用人有智慧,首先抛砖引玉让左右丞相讨论进攻周王室的可行性
,但讨伐周天子是没有意义的。马上甘茂献计“连横”韩、魏、赵三国,利用张仪在魏国破坏了三国“合纵”之计。
然后,甘茂主动请缨率军拿下宜阳
。
写在最后
谁还没有一个爱好,秦武王也一样,他的业余爱好是体育竞赛,常与人比拼力气。因此他的朋友圈里有任鄙、乌获、孟说等大力士。夏禹曾将天下九州铸成九个青铜大鼎,后存放于东周王室。
秦武王想威震诸侯,孟说又提出了比赛举鼎的昏招
。
把象征天下九州的大鼎比作比赛道具,这秦武王也有点太不严肃了。但秦武王是带着军队来到洛邑的,周天子想不借,没实力不充许。据说每个大鼎有千钧之重,千钧有多重,换算下来大概三万斤。孟说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但秦武王却举起来了。
只不过,秦武王用力过猛,刚刚把大鼎举过头,身上血管爆裂,大鼎脱手跌落,砸断了胫骨,一代大力士秦武王,享年23岁,气绝身亡。可怜的孟说最终为这场荒唐的比赛买单,家族被灭。
周天子总算是虚惊一场,万一赛事完满结束,秦军却不走了,那才是麻烦
。
20201029
我是在秦砖汉瓦里的拾荒者,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力拔山兮气盖世,能举鼎的不一定是项羽,秦武王为了举鼎事业更是因此而死,他的母亲是不是叫芈姝不知道,应该是魏国公主吧。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秦氏,一说赵氏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11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皆得大官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时年23岁,谥号为烈(悼)。
这秦武王若不早死,就没有秦昭襄王赢稷什么事了,当然就更没有秦始皇什么事了。
秦武王秦国打出函谷关东征关东诸国的一个开拓者,正是他攻下宜阳设置三川郡,才开启了秦一统江山的序幕。
万事开头难,这个头确实难开。
他排除张仪,与甘茂达成息壤之盟,任用甘茂伐韩,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秦武王这个人是有智谋的人物,他联合魏国攻打韩国,这样就避免了赵国跨越魏国来支援韩国,也让韩国失去了魏国的屏障,可以说上战伐谋,成功一大半。另外他知人善任,能够用人不疑,在别人都在进谗言诋毁甘茂的时候,他力排众议,继续加大支持甘茂的力度,终于拿下了宜阳,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并且平定了蜀乱。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息壤之盟”,很有意义的一段故事。
秦武王在经济和政治上也很有一套,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同时他很会招揽人才,各国的能人异士都被他招揽到了麾下,比如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这让秦国在人才上更具竞争力,继续开启秦国客卿的盛世。
历史就是这么捉急,与其秦武王的文治武功相比,应该其他都是不重要的,比如他年纪轻轻,比如他的力举大鼎,
可是他留名的关键却恰恰是最不光彩的举大鼎,这有点搞笑,但却是事实。秦武王举的大鼎据说叫龙文赤鼎,是禹贡里的的九鼎之一,是雍州之鼎。
这个鼎有多重呢?史书上说是千钧之重,但我想没有那么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实物考察,司母戊方鼎,也叫后母戊鼎,重大约850公斤左右。而秦武王举的鼎不可能比这个鼎重,但也绝对不是一般的二百公斤左右的鼎,应该是400到500公斤左右的鼎。
他举鼎的方式不是徒手直接薅起来。而是有绑带挎在身上、胳膊上,穿在鼎耳上,抗托行走。
因为孟说已经把鼎抬离地半尺,然后放下,所以秦武王一定要比孟说还牛一点才肯罢休,其实秦武王已经是非常勇武了,不在那三个大勇士之下,
可是谁让他不懂物理呢?举就举呗,非要走两步,这下可好了,有没有疗效,走两步就知道了,
他确实也举起来鼎了,可是他试图抬鼎走步,显示他比孟说牛逼,结果在换步的当间,由于单腿着地,压强过大,自己的腿支撑不住,鼎失手坠落砸断了胫骨,因此丧了命。
所以秦武王是因为没学好物理学,所以错误地举鼎,导致受伤。但是这不足以要了他的命,
可是由于当时的医学不发达,一个骨折腿病最终要了秦武王的命,这话怎么说呢?我想秦武王因为摔断了胫骨,结果导致血管阻塞,血液乱冲,使得心脏或者其他脏器积血而死,这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创口的原因,所以就是当今社会,如果一般的骨折也要注意初期的治疗和观察,不能大意。接骨正骨是学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当时直接把一段腿截肢,也许还能保命吧!
庸医害人!
秦武王的教训告诉我们,
一定要学好物理学,并且不能装逼,还有就是一定要离医院近些,找好医生。
否则就是宿命:为鼎生,为鼎死,正如他说:“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当他真的达到人生理想,也确实就死可瞑目了:
这叫乐极生悲。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
-----
网友解答:
-----
前几年播出的《芈月传》中,巴图扮演的武王嬴荡从一登场便满满的都戏。嚣张跋扈,欺辱兄弟,有勇无谋,以致惠文王产生废太子的念头。后来在一切没有来得及的时候文王薨,武王荡匆匆继位。本来已经没有芈月和嬴稷什么事了,可是嬴荡一意孤行,好勇斗狠,荒唐的
举鼎而亡
。那么历史上的武王真的如此不堪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武王荡的出身。秦武王,秦惠文王与惠文后之子。秦惠文王嬴驷十九岁继位,诛杀卫鞅,改“公”称“王”,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是秦国第一王。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样一位伟大的君王后代想必也会比较出色,为何武王荡会如此荒唐呢?其实不然,作为惠文王嫡子的武王荡在历史上贾谊是这样评价的:“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可见武王荡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定成就的。在其在位期间,连横卫秦,连越制楚,平定蜀乱,设立丞相,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可见政治上他是较有远见的王。
武王荡从小就喜欢有关力气的游戏,毕竟他从小长得身材就非常的健壮,人也是很高大。他总是觉得能够让他看中的人,那必然是力气很大很勇猛的人物。古代用战车作战时,大力士是很重要的人物,比如车陷坑里了,站在战车右边的力士“车右”,就得下车去负责把战车扛出来。比如春秋时的齐晋鞌之战,齐侯的战车, “骖絓于木而止”,车右逢丑父前一晚胳膊被蛇咬伤,但是他隐瞒了伤情,结果在关键时刻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被晋军追上了。后来车战式微,改为步骑兵大战,力士也还是挺重要的,像项羽的垓下之战,项羽突出汉军合围,杀得天昏地暗,没有惊人体力是做不到的。
所以说在他在位期间,很多的大力士如乌获、孟贲等人都来到他的麾下,并且受到了他的恩宠。而他对于当时朝廷上,类似于张仪这种脑子特别厉害的人就非常的看不惯,所以说张仪就早早地被送到了魏国,丞相之位落到了别人的手中。
但比较可惜的是,成也力气,败也力气。他本人是非常喜欢挑战举重的,而当时举鼎的项目也让他非常的兴奋。毕竟鼎是象征了天下,《史记》说项羽“力能扛(gang)鼎\",看来扛鼎这事儿,是那个时代武人的爱好。后来秦武王与孟贲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秦武王在位的时间仅仅4年,但就在这4年的时间,他就已经为秦国扫清了很多障碍。如果他在位时间再长一点的话,相信他所做出的功绩是不会少于任何一任秦王的。
-----
网友解答:
-----
电视剧《芈月传》里的秦武王嬴荡是个幼稚、无头脑、乖张、任性,只尚武力的庸王,在位时短无任何作为就举鼎吐血而亡!
事实上的秦武王非如此,虽也是举鼎而亡,但他在位四年期间有作为,并非只尚武嬉戏的庸王昏君!
《史记.秦本纪第五》:武王元年,与魏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
这段话说秦武王元年,与魏惠王在临晋会盟,杀了蜀相陈庄。张仪与魏章都东出到魏国去了,武王还攻伐了义渠国、丹国、犁国(丹、犁皆为西戎小国)。
《史记》没说张仪与魏章为何去魏国,
《资治通鉴.周纪三》
有记载,张仪到魏国的目的就是让齐国伐梁(魏国),因为齐国恨张仪,张仪到魏国齐国必伐梁。这是张仪为秦武王订的计策,齐伐粱,武王可乘机攻打韩国,进军三川,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版图,成就帝王之业。齐囯果然中计攻打魏国,后来楚国派使者告诉齐王,这是张仪与秦武王的计策,齐王才罢兵。
《史记.秦本纪第五》载:武王二年,秦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张仪死于魏,三年与韩襄王临晋外,南公揭卒,樗里疾相韩,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娶魏女为后,无子。
这段话说从武王始,秦才开始设立丞相,樗里疾与甘茂为左右丞相,武王还立志以车通三川,以窥周王室。好武力,他的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做了大官,最后与孟说比试举鼎压折了膑骨而亡,无子。
秦武王谥曰:“
武”,
帝王美谥过
“文”,“武”,“止戈为武″,,
“武”字除了克定祸乱,还包括刚疆直理,威疆敌德,刑民克服等。中国历史上,谥号有“武”的帝王都是雄才大略的:
周武王姬发,
秦武王嬴荡
,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北魏武帝拓祓跬,北周武帝宇文邕……
-----
网友解答:
-----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这才有了秦始皇一统天下。那么这六世君王都有哪些呢?当然是要从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开始算起的。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以及秦庄襄王。
其中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那就是打酱油的,秦孝文王在位3天,秦庄襄王在位3年,他们加起来出场不到4年时间,完全是给秦始皇铺路的。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打酱油的,那就是秦武王嬴荡。这哥们是个大力士,喜欢征战天下,结果举大鼎把自己给砸死了,年仅23岁就挂了,在位时间4年。
秦武王嬴荡,是否被历史给冤枉了?
从秦武王荒唐的作为来看,这哥们应该不是什么好鸟,至少很不负责任。毕竟自己是秦国的一国之君,怎么能亲身犯险呢?
古语云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有钱人家的儿子都知道要躲着点危险,
你作为一国之君,怎么能冲着危险去呢?这完全是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就知道图个乐啊!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并没有冤枉他,他就是一个纯粹的武夫。
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史记》
秦武王从小就力大无穷,是个出名的大力士,长大成人以后,更是孔武有力。因此他也特别喜欢跟大力士打交道。
他身边的大力士都被他封了高官,成为了权倾朝野的人物。身边养了任鄙、乌获、孟说等大力士,没事儿这几个人就在一起比较力气大小。
结果问题就来了,他们听说龙文赤鼎非常重要,于是秦武王就跟孟说等人打赌,看看谁能把这个大鼎给举起来。
其他几个人试了试都不行,秦武王冷冷一笑,跑去就要举鼎,大鼎的确举了起来,可惜因为大鼎太重了,活活把秦武王给压得双眼冒血,胫骨折断,拖回去没多久就挂了。
真的是淹死的都是游泳高手,大力士也有失手的时候。秦武王认为自己力大无穷,结果把自己给害死了,这样的人也能成为奋六世余烈中的一员?
秦武王一死,秦国差点就崩了。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的嫡子,他老妈秦惠文后差点没哭死,为什么?倒不是说儿子死了有多伤心,而是秦武王当时才23岁,还没留下个儿子。
没有孙子继承王位,那秦惠文后在秦国可就混不下去了。为此秦惠文后就想着辅佐公子壮来继承王位。
秦武王的死,也引起了其他公子们的注意,他们纷纷要来争夺王位。其中芈八子也就是后来的宣太后支持公子芾继承王位。
公子壮是秦惠文王的长子,虽然是庶出,至少以长为尊是站得住脚的。而公子芾是芈月的儿子,无权无势,想要胜出很困难。
结果半路杀出了一个赵武灵王,他扬言支持嬴稷为秦王。嬴稷也是芈月的儿子,当时正在燕国做人质,过去大家都不看好他,可是有了赵武灵王的支持,谁也不敢不支持。
恰好这个嬴稷就是芈月的儿子,所以芈月这边也倒向了嬴稷,这才让嬴稷得到了秦国王位,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史记》
而这场夺嫡之争,使得秦国发生了巨大的动荡,秦惠文后,包括公子壮、公子雍等人,那些不太支持嬴稷的公子和大臣,也都被芈月斩杀。秦武王后也被赶回了魏国。
要是嬴稷不能迅速继位,那么秦国说不定会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那样一来的话,也就谈不上什么奋六世之余烈了。
秦武王打下宜阳,为后世东出奠定了基础。
要说秦武王一事无成,那也不准确。至少他在位这4年里,还是做了一些贡献的。比如说秦武王与齐国结盟,形成了秦齐两国夹攻魏韩两国的局面。
此外他还与越国联合在一起,私底下与越国达成协议,打算共同对付楚国。在处理蜀地的叛乱时,秦武王也果断出击,安排甘茂前去平定叛乱,并且击败了义渠。
六国都有相国,秦武王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将相国改成了丞相,其实官职是一样的。当然了这么多功绩当中,最让秦武王自豪的,自然是宜阳之战了。
当时秦武王的丞相甘茂是积极支持攻韩的,但是攻打宜阳之前,必须要破了韩、魏之间的联盟关系。
甘茂出使魏国以后,争取到了魏国的相助,于是秦武王便派甘茂为主将带兵攻打宜阳。这一去就是五个多月,始终不能攻克宜阳。
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史记》
为此秦武王一度打算放弃,好在甘茂这个时候上书表示坚持,于是秦武王又给他增加了五万大军,最终秦军击败了韩军,夺取了宜阳,斩杀韩军6万多人。
失去宜阳以后,韩国被一分为二,上党地区成为了一块飞地,而秦国的势力终于东进到了中原地区,有了征服天下的基础了。
总结:秦武王夺取宜阳,是秦昭襄王征战天下的基础。
秦始皇之前,最牛掰的秦王肯定是秦昭襄王,因为他重用白起,先后击败了相邻的五国,所斩杀的军队多达百万之众,还差点灭了赵国。
可是秦昭襄王能够如此威胁中原诸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国拥有宜阳这块宝地。这就好比是秦国将一只手伸进了中原诸国的腹地,随时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而夺取宜阳,正是秦武王的功劳。
参考资料:《史记》
-----
网友解答:
-----
这位举鼎而死的秦王是秦武王嬴荡,很多人因为他举鼎而亡这事,或者是一些影视剧的影响,会误认为秦武王嬴荡是一个鲁莽,任性,缺少深谋远虑的君王,然而这恰恰是对秦武王最大的误解。
秦武王嬴荡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薨,嬴荡继位,在中国历史上,能以武王为谥号的君主,没有一个是无能之辈,别看秦武王嬴荡仅仅在位四年,但这四年里,秦武王从来没有闲着,还颇有作为,如果他能多活两年,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也会加快不少的。
秦武王是有大志向的人,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早年在鬼谷门下学习,后来在秦国,魏国均任职过相,曾为秦国和齐国,楚国会盟而游说,张仪代表秦国出使楚国时被囚禁,楚怀王放出张仪后,张仪在楚,韩,齐,赵,燕等国游说,希望实现“连横”的战略,最后张仪回到秦国。
然而就在张仪回秦国的途中,秦武王上台后,秦武王并不喜欢张仪,秦国的大臣们也排斥张仪,张仪便对秦武王建议道,齐愍王痛恨自己,自己去哪个国家,齐愍王肯定会出兵讨伐,而各国陷于混乱中,对秦国扩张才是最有利的,大王趁着魏,齐开战,出兵讨伐韩国,各国也来不及做出反应,秦军在乘机进军周朝国都,挟持天子,日后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张仪
张仪的建议不无道理,秦武王送他前往魏国,齐愍王果然出兵讨伐魏国。秦武王在国内开始推行改革,设置了丞相一职务,左右丞相各一人,分别由甘茂,樗里疾担任,秦武王还下令改革田律,顺通水道,修建道路桥梁,提升了秦国的社会生产力。
秦武王进一步和大臣们讨论出兵讨伐韩国,问鼎中原的计划,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国,一边对魏国施加军事压力,和魏国结成联盟,一同出兵讨伐韩国重镇宜阳,公元前307年,秦军攻破了宜阳。
秦武王借着去宜阳巡视的机会,直接进入了周都洛阳,在洛阳城中,秦武王并没有去见周王,而是去观看了九鼎,秦武王直言雍州之鼎是秦鼎,要将其搬回咸阳,秦王举鼎在不少人看来这是鲁莽之举,真的是这样吗?大禹铸九鼎,象征天下,秦王举鼎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意图是问天下所属!
秦武王举鼎
秦武王才即位时,政权并不稳固,各国的使者怀着各种目的到秦国,秦武王和魏国结盟制衡齐国,和越国结盟制衡楚国,接着秦武王又派兵平定了蜀国叛乱,出兵讨伐了义渠、丹犁,很快就稳定住了秦国内外的局面,秦武王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却在秦国称霸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是一位优秀的君王。
-----
网友解答:
-----
可能是为了突出主角的英明睿智,之前《芈月传》当中的秦武王嬴荡,彻头彻尾就是个无知莽夫,压根儿没能力与智慧,一昧只会用武力,而且品性非常差。
相较之下,像是《大秦帝国》当中那个勇猛果敢,锐不可当的秦武王更加真实。
说起秦武王,就是那个名字很奇葩,而其驾崩原因更雷人的秦王,他并非病故也非寿终,而是因为强行举起周天子的九鼎,把自己给砸得吐血然后驾崩了。
嬴荡,秦国的第二十七代国君,也是秦国的第二代王,在他父亲秦惠文王之前,秦国的历代君王都只是称“公”,并不是称大王。
相较于其他的诸侯,秦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十分艰苦的,一开始秦国只不过是为周天子养马的部落而已,周孝王时代才受到封赏,得到了西垂之地。
数百年岁月当中,秦国的先祖们一直在与西戎作战,直到平王东迁,因为护送天子有功,平王将当时本就无力控制的关中,作了顺水人情,封赏给了秦人,此时秦才成为诸侯。
话虽如此,关中之地早就被犬戎等占据,而且被破坏得满目疮痍,无奈之下秦人只能继续浴血奋战,用生命博得秦国的未来,就这样,秦国以武立国。
到了秦惠文王时代,秦国的实力已得到空前增长,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诸侯们所忌惮的对象,而且秦国拿下了巴蜀,打得三晋胆战心惊,又得到了楚国不少地盘。
武王嬴荡,他是惠文王与惠文后所生的儿子,惠文后是魏国公主,而嬴荡天生神力,从小就喜欢打架摔跤之类,作战非常勇猛,因此也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喜欢。
秦人崇尚勇敢、武力,嬴荡力气大武功好,又非常勇猛,这些都是秦人所崇尚的,加上他的出身高贵,是王后所生,自然在惠文王驾崩后,成为了新的秦王。
武王即位之后,秦国愈发咄咄逼人,嬴荡比起自己的父亲惠文王更有东出的决心,他在位期间几乎是左右开弓,义渠、丹犁、巴蜀、韩国等全都被他一顿揍。
不过武王并非是个莽夫,他虽然急着攻打韩国,占三川天险,却也是收拾了义渠,稳固了巴蜀这些后方以后,才正式出兵,这些都看得出,武王并非是个一昧用强没脑子的人。
整体来说,武王是个这样的人:
一,勇猛果断,他作战非常勇猛,而且十分善战,这是毋庸置疑的,武王雄心极大,是个极其有抱负理想的人,并且说干就干,不拖泥带水;
二,具有一定智慧,并非莽夫,他在位期间,秦国的丞相制度得到了完善,而且对于合纵连横的事情,秦武王也处置得非常好,并不是只会用蛮力而已。
三,过于相信身边的一些力士,偏信武功武力解决问题,这也是其举鼎驾崩的直接原因。
嬴荡继承了历代秦国先祖的遗愿志向,他并不是仅仅想让秦国称雄诸侯,而是旨在夺得周王室的天下,让秦国横扫诸侯,建立秦王朝。
正因如此,才有了假道伐韩,前往洛阳举起周天子的九鼎的事情,只可惜在这方面命运开了个巨大的玩笑,秦武王被鼎砸死了,在相信气运的时代,诸侯们都说武王没这个命。
嬴荡驾崩后谥号为“武”,在古代这个字不是随便用的,只有那些强悍睿智,而且开创局面拓土辟疆的君王,才能得到这个谥字,这也看得出秦武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
网友解答:
-----
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给后世留下了这么一个教训:身为领导者,最好不要有工作之外的个人爱好;就算有,也不能展露出来。
秦武王是个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么说吧:进入战国后、自秦孝公起,秦国就没出现过拉跨的君王,所以西汉才子贾谊才会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秦武王名嬴荡,是秦惠文王之子、秦孝公之孙,也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第三位君主。他于公元前311年即位,时年18岁。经过祖、父两代人的接力,那时的秦国可谓蒸蒸日上、发展喜人:
政治层面,秦国杀商鞅却不废其法,甚至还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完善。灵活务实的人才录用理念、系统的军功爵制,秦国人才济济、极富进取活力;
对外扩张方面,秦国早已拿下河西、进逼韩魏,东进之门大开;趁乱拿下巴、蜀,等同于在大后方获得了一个稳固的巨型粮仓,国家实力实现突破性提升;使用张仪的离间计,夺得汉中,给南方巨无霸楚国造成巨大削弱,同时还阶段性破坏了六国合纵。
简单来说,当时的秦国框架已成、家底殷实,秦武王面对着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那他的表现如何?虽然由于执政时间较短、留下记载较少,但仍可看出这是一个有为之君。
首先,他极有抱负。继位不久,就提出了“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的目标,把挺进中原、进一步蚕食韩魏提上了日程,并且任用甘茂将这一行动付诸了实施;
其次,他头脑清醒,善于纳谏。《战国策》记载,他曾请名医扁鹊为自己治病、动手术,但随后听了近臣的建议后又心存疑虑。扁鹊对此大怒:“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假如政治上也是这种态度,秦国必败。”虽然说话难听,但扁鹊并没有因此受到惩罚,可见秦武王称得上开明。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秦武王与甘茂之约。为了进军中原,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攻取宜阳。但甘茂作为外来人才,且与樗里子、公孙奭存在激烈竞争关系,他担心自己领兵在外一旦遇挫,就会招致政敌的中伤。秦武王为了打消其疑虑,在息壤与其当面立誓。
后来,甘茂历时五个月都没拿下宜阳,樗里子、公孙奭果然在朝里打小报告。
古往今来,大将在外,往往躲不过庙堂之上文官的暗箭,道理很简单:亲疏有别,天天围在领导身边的人,显然比常年在外干业务的更讨欢心。因此,秦武王一度产生了动摇,派人前去召回甘茂。
但随后甘茂派人捎来四个字:“息壤在彼”,息壤这个地方还杵在那呢,咋把自己的誓言忘了?
虽然被怼,但秦武王也不恼,反而老老实实的认账:“确实有这件事”。接下来,他不仅不撤兵,反而加派人手增援前线,秦军随之获得大胜,斩杀韩军六万余人,攻占重镇宜阳,进入中原的步伐更加坚实。
此外,秦武王还有其他拿得出手的政绩:设置左右丞相,加强臣权制衡;雷厉风行平定蜀乱、稳定后方;承接父辈政策,再接再厉、攻伐义渠......
在位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秦武王体现出了一位有为之君的基本素养,如果不出意外,他八成会成为继秦孝公、秦惠文王之后,又一位接力将秦国带向更强盛状态的君主。但这位未来政治新星,却迅速因自己的爱好英年早逝。
史书称,秦武王“有力好戏”,自己力气特别大,还喜欢组织一群大力士搞搞举重活动。因此,他的身边聚集了大量精于此道之人;也许因为表现太好,其中的任鄙、乌获、孟说等人还被加官进爵、平步青云。
这种做法,无疑违背了商鞅变法定下的规则。秦国的变法之所以具备执行力,关键在于一个“壹”字:壹赏、壹刑、壹教,即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这样政府才有公信力、颁布的政策才具备权威;
在这种逻辑下,秦国的功名渠道只有一个:战功,这是秦法严肃性的基本保证。与之对应,商鞅极力反对君主凭借个人喜好进行奖赏:“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
简单来说,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王的喜好,甚至会塑造一国朝廷的政治风气。如果君王的喜好与国事密切相关,那倒无碍;否则只会百害而无一利。
相信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拿我们身边的情况为例:有的企事业领导私下爱打球,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于是身边自然会聚集一群精于此道之人,他们的业务能力也许泛善可陈,但在陪领导打球这方面特别有心得——不是打的好,而是善于让领导打得舒服、舒坦。
这就会造成一种现象:往往这些人会首先获得提拔机会,那些兢兢业业、提升业绩的,反而只能一直原地踏步。这种风气之下,必然会“劣币驱逐良币”、企业机制败坏。
至于秦武王,由于他是一国之君,这种将个人爱好带到国家赏罚机制中的行为,造成的破坏自然更大。长此以往,甚至会危害秦国的军功体系、触及现有功臣集团的利益。
不过,当上述严重后果还未出现时,秦武王本人先行深受其害。公元前307年8月,“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即用力过度、伤身而死,年仅23岁。随后,秦国统治集团爆发了王位之争,大量王族成员、精英人才被牵连,秦国的发展步伐一度受牵连。
因为个人爱好的缘故,一个潜在的优秀帝王却沦为了一段笑柄,秦武王的教训能否给你一些启示?
-----
网友解答:
-----
这位举鼎而亡的君主是秦武王嬴荡。
至于“帝王”一词,则是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的秦始皇嬴政所创,所以秦武王还不是帝王。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赢驷的长子,公元310年,雄才大略的秦惠文王辞世,秦武王继位为秦国国君!
秦武王
天生勇力过人,喜欢与人切磋力气,所以他的麾下召集了很多当世赫赫有名的大力士,如任鄙、乌获、孟贲。秦武王继位为君后,对麾下猛士大力提拔,委以重任。
而秦惠文王一朝的名臣张仪、魏章,因为不受秦武王待见,被迫返回魏国。
在秦武王登基的前一年,
蜀地丞相陈庄杀掉蜀侯自立,叛出了秦国。为巩固秦国对蜀地的统治,秦武王刚刚继位,就派大将甘茂领兵前往蜀地剿灭叛乱。甘茂一举铲除了蜀地的叛乱势力,陈庄被杀死。
班师回朝后,甘茂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左丞相,与右丞相樗里疾共同侍奉在秦武王身边。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
萌生壮志,要攻占韩国宜阳,为日后秦国东出打开门户——宜阳不仅是韩国的重镇,而且是周王室之重要屏障,宜阳若失,则韩国与东、西二周王幾门户大开。所以,宜阳一直有重兵防守。
秦武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甘茂。
甘茂认为,欲下宜阳,必先毁魏韩联盟,就向秦武王建议先稳住魏国,再出兵攻韩。
秦武王深以为然,并将出使魏国的重任交给了甘茂。甘茂
出使魏国后,恩威并施,魏国被迫同意助秦攻韩
。
攻占宜阳势必是一场硬仗!所以甘茂返回秦国后,还与秦武王定下
“息壤之盟”
,以防止秦武王其他肱骨大臣掣肘于己,方才领兵出征。
秦军
连续攻打宜阳数月未克,甘茂只好请秦武王发兵支援。秦武王任命乌获为将,领兵五万前往宜阳前线支援作战。乌获、甘茂二人合兵一处后,秦军很快便攻占了宜阳
(有意思的是,乌获因为臂力巨大,于此战中掰倒城墙一角后坠落城下摔死)。
攻克宜阳后,秦武王巡视洛阳王幾的梦想已经近在咫尺了。迫不及待的
秦武王率领秦国大军,前往洛阳周王宫参观,喜欢角力的秦武王最后把兴趣落在了雍州鼎上,和一众文武大臣打赌要将雍州鼎举起带回秦国,却于举鼎时不幸力竭,被掉落的雍州鼎砸断大腿,因伤势严重,秦武王在当天夜里交代完后事后就去世了。
秦武王在位时间虽短,却仍为秦国捞到了不少好处,所以他
并非昏君
。但秦武王
未能控制好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这种狗血方式亲自送掉了自己的性命,还是很令人惋惜的!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的确有举鼎而死的秦王,但值得注意的是,那时候秦国为诸侯国,仅仅是王而并非帝!
举鼎而死的秦王为秦武王赢荡,大家可别想歪,秦国时期的淫秽并不叫淫荡,所以并不是秦惠文王赢驷没有文化,荡指的是荡平天下,威加海内,赢荡并没有任何上不得台面的意思。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的《过秦论》中言到的秦国发家史,“奋六世之余烈”,其中就包括秦武王赢荡。即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惠文王实行合纵连横,秦国成为西隅虎狼之国。秦惠文王死后,传位赢荡,即秦武王。秦武王赢荡继承了秦国尚武的风气,而且酷爱征战角力,喜欢军争器械。他在任时平定了蜀中的叛乱,借道伐韩,攻下宜阳,迫使韩国求和。
秦武王喜欢与将士、士卒玩一些角力的游戏。一大群人在皇宫花园之中脱去上衣,想蒙古族那样相互摔跤。因为赢荡身体强壮爱上,力大无穷,常常是将那些士卒、将士摔翻在地。秦武王本人争强好胜,重用了一些大力士。这些大力士本来并没有什么仕途上的建树,就是和秦武王相互做游戏,角力取乐而被一个个封了高官。
气绝而亡
秦武王对韩国的作战,使得秦国欲望越发膨胀。与韩国和谈之后,秦武王与赢疾长驱直入,来到周王畿。
周王畿内有夏禹时期铸造的九鼎,象征着天下九州。“秦鼎”又名“雍州鼎”,即“龙纹赤鼎”。秦武王浩浩荡荡的来到周王畿,为的就是要昭告天下,秦国已经成为天下第一大国。面对九州铜鼎,周王室皆满怀敬意。
秦武王来到“秦鼎”面前,问周围道:“这个鼎有多重?”周围回答:“有千斤之中。”秦武王不以为然,说道:“我大秦雄踞西隅,怎么能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今天就把它举起来!”赢疾知道自己王上争强好胜的毛病,所以拼命制止,但是秦武王置若罔闻,坚持要举鼎。
秦武王解去上衣,在众目睽睽之下,双手紧抓鼎口,使出浑身气力用力举起。顿时青筋暴涨,血脉上涌,但是秦鼎是在太重,举到一半之时,秦武王便腰胯酸痛,汗流浃背。但是从不服输的秦武王真没能够示弱,他硬是卯足了劲要举过头顶。
当秦鼎快要过头之时,秦武王突然力竭,双眼充血,一口鲜血喷出。秦鼎下坠之力,折断了秦武王的胫骨。赢疾急忙将秦武王扶到房间。当天夜里,秦武王便气绝而亡,临死之前立下遗嘱让自己的弟弟赢稷继位。
秦武王就这样因为举鼎而死在了周王畿,魂断异国他乡,年仅二十三岁。其弟赢稷继位,也便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奇思巧言班门弄斧,秦风汉韵谈论古今!】
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
推荐阅读: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