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那些大侠外出行走时下雨,总会有间破庙破房子,古人都这样过夜吗?
古装剧那些大侠外出行走时下雨,总会有间破庙破房子,古人都这样过夜吗?
-----
网友解答:
-----
谢邀@悟空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在古装剧中,大侠们外出行走,下雨的时候,总会有间破庙破房子,让大侠们躲雨,有的人会觉得奇怪,难道古人都是这样过夜的吗?
其实不然,古代大侠过夜的方式有很多,下面,小哥详细介绍。
古庙过夜
这种是最为普遍的,不管是古庙或者是道观,甚至山神爷殿,这类情节是最为普遍的,比如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这些好汉以前混江湖的时候,有时候手里没钱了或者情况紧急,也就找个破庙将就一晚,比如刘唐,比如宋江。
很多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呢?因为在古代,庙宇道观是非常多的,小村庄里面大型庙宇道观可能没有,但肯定有庙,不过里面拜的神仙多是前辈传承下来的,比如土地庙、山神庙等等。
借宿他人之家
这种也是古代人过夜最为普遍的一种过夜选择,我们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都有看到。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最终无功而返,曹操多疑,怕被董卓陷害,立马远离董卓,果然董卓的谋士李榷看破了曹操给董卓献刀的计谋,于是举国通缉曹操,曹操在返回老家的途中,有一天晚上,就借宿在吕伯奢家里,这个吕伯奢和曹操的父亲有交情,结果曹操听到这家人半夜磨刀,多疑的他就把人家给杀了。
在《水浒传》中,借宿在他人家则非常普遍,特别是借宿在大户人家,燕青和李逵曾经借宿在刘太公家里,才得知假宋江假鲁智深做乱民间,最终将这些冒牌货给正法,但是李逵在别人家借宿的时候态度蛮狠,如一个瘟神一样。
酒店过夜
在武侠小说中,大侠们长途赶路,进去一家酒馆,通常会说“小二,好酒好菜招呼,上等客房开两间,给大爷伺候好了,赏钱肯定少不了你。”何等的豪迈。
所以说,只要大侠没有犯法,没有成为武林公敌,那么有酒馆的大地方,他们多半会住店,并且是上房。
野外随意解决
大侠们如果急着赶路,错过了投店的时辰,在荒郊野外,连间破庙也没有的情况下,大侠们如何过夜呢?
在《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吃饱喝足,大摇大摆的就上山了,他当时的想法是急着赶路,因为夜晚走路凉快,同时也体现了武松归心似箭的想法。但是上到景阳冈,天黑了,武松酒劲一涌上来,就想着睡觉,所以他就找了一个避风的山坡,直接躺上面睡觉了。
而这种过夜方式也是非常非常普遍的,毕竟古代人口少,交通远远没有现代便利,十里一个村都是很繁华的地方了,有的时候大侠们可能连着赶了十几天路都遇不到一个村落,晚上在露宿山林也是在所难免的。
谢谢大家。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也有一定道理。
也许大家不知道,古代基本每个村子都有小庙或者祠堂。
这些都是村子必备的东西。
一些小庙还会有和尚住着,一些则干脆是空庙,由村民打理。
古代人很虔诚,这些庙里面供奉这当地人信奉的神。村民就算自己没东西吃,供奉是不能停的。
自己家房子要倒塌不要紧,庙不能倒塌。
至于祠堂也是一个意思,是全村最重要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庙未必就在村内,有的离村子还有一段距离,很多是在路边,便于周边村民一起来供奉。
所以,古人只要路过村子,往往能够找到一个小庙避雨。
其实,古人很少离开家超过一二十里。
只有生意人、官吏、被押解的罪犯、游方的僧人道士才会长距离旅行,所以百分之九十九的古人不用考虑避雨问题。
而这些长距离行走的人,基本都带着雨具,比如蓑衣或者雨伞。
遇到普通的雨,用这些雨具还是能够行走的,根本没有必要躲雨。
即便遇上大雨,当时的植被多,全国森林多,到处都是大树,躲在树下也就是了。
其实,古人比我们聪明的多,很会观察天气的。
一旦发现有大雨的迹象,他们就会四处寻找地方躲避,甚至干脆不出发走路了。
其实,无论是上面的那种人,除了僧侣和道士以外,这些人一般都是反复在同一条路上行走,对于道路是非常熟悉的。
简单来说,哪里可以避雨,这些人都是非常清楚的。
-----
网友解答:
-----
古代人也不会见了破庙随便进,这事有忌讳的。
古代不像现在这样交通发达,出门一次很不方便。即使是富贵人家,也最多是用马车赶路,普通人那就是只能靠两条腿了。而且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旅店也不像现在这么多。很多时候,寺庙就兼具旅店功能,只要交点香火钱即可,如果向方丈交一点租金,就能长期居住。
像李鸿章1875年出任直隶总督以后,他每次进京就是住在贤良寺。这种情况在古代笔记小说里也常能看到,进京赶考的书生在寺庙里落脚,等着开考。不过并非所有的寺庙都能随便住,这个也是要看情况的。
《西厢记》里的张生,就是借宿在寺庙里
古人就认为破庙不能随便进,甚至有“宁睡坟头,不睡破庙”的说法,这是因为破庙的危险性太大。
破庙一般地处偏僻,香火稀少,所以才会破败。如果庙里还有和尚,因为缺少香火,肯定也是穷苦多时的和尚。出门在外的人,多少有些盘缠。如果被和尚们看到财物,起了歹心,那就很危险了。地处荒郊野外,真的是遇到事喊救命也没用。
如果庙里没和尚,那也不安全。古代治安可没现在这么好,强盗很多。这些强盗落草为寇,一般也是在荒野的地方找地方暂时安身,有事的时候方便逃跑。这破庙无疑对他们就是个好地方,起码能挡风遮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去,就是羊入虎口,在劫难逃。
所以古人即使投宿寺庙,也是找大的集镇比较有名的寺庙投宿,荒郊野外的寺庙是不敢随便去的,除非人比较多,可以结伴而去,否则的话宁可野外将就一下。
见了破庙还敢进的,不是燕赤霞这种大侠,就是宁采臣这种不懂世情的书生了。
-----
网友解答:
-----
不要说古代大侠才会在破庙过夜,其实我们这个年代还是有人在破烂的地方过夜的。
说一件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我们家一头牛走丢了,那可是一家人的家当,我母亲半夜十点多还在上山找牛。
记得有几次半夜一两点多的时候我还跟着我父亲在山上赶夜路回家。
虽然我们没有在外面过夜,但是我觉得这种在在荒山野岭过夜的人还是有的。
如今在能三更半夜在荒山野岭过夜的几乎没几个了吧。
-----
网友解答:
-----
首先,古代的各种庙很多,关公庙、龙王庙、土地庙、灶王庙、岳王庙、各种佛教寺庙、各种地方性的小庙,等等,而且这些庙一般都是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很多庙时间久了就破败了。
驿站和客栈
古代的交通分水路和陆路。水路不用说,就是坐船,船家可以睡在船上,这个不打紧。虽然古代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或者公路,但是古代也是有官道的。政府也是有规划的。当然还有一些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路。这些路上,都有驿站,而在各大一些的村镇上,也是有客栈的。这些地方是拱赶路的人歇脚住宿的地方。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住驿站,也不是都有钱住客栈。
因为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或者步行,速度很慢。有的为了赶路,很多人会错过“宿头”,出现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境地。古代中国虽然人不少,但是还是相对地广人稀的。又没有太好的照明设备,而且路也不好走,便只能住下了。有破庙或者破房挡雨便是很好的选择,总比风餐露宿好。
错过宿头的情况在古代便是多的。
寺庙也能留宿商客
在古代,很多寺庙也是会为过往客商提供住宿。《老残游记》里老残去登泰山,住的就是一个尼姑庵,尼姑庵里甚至还可以提供一些特殊服务。
所以,如果错过了宿头,遇到寺庙啥的,是可以去登山门,求住宿,求收留的。
寺庙是住宿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的一个补充。所以,住寺庙也是一种传统,顺势没有寺庙住,有破庙也是可以接受的。
宵禁,城门关了,只能在城外破庙安身了
古代是有宵禁的,城门是定点开关的,要是错过了时辰,便只能在城外过夜。不是现在,郊区也很热闹,很多地方城外是没什么人的,战乱也多,破庙破房子啥的倒是有,住进去也就是聊胜于无了。
住破庙的要看什么大侠
愿意住破庙的,一般都是孤身的独行侠,或者不修边幅、豪放潇洒的人,大帮大派的少。因为大帮大派的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堂口,不需要。而这些独行侠或者放浪不羁的大侠,住啥地方都无所谓,你让他睡树上也没问题。这些更衬托出他们的侠气,是一种表现手法。
-----
网友解答:
-----
这个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小时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经常有过路的人来借宿,因为那时候农村的路基本不走汽车,再说汽车都很少见,有个自行车的就很了不起,而走长路,黄土高原上都是翻山越岭的,主要靠步行。最常来借宿的是卖货郎,主要卖衣服被套被单等,他们也收头发辫子羊皮等,这些人借宿一晚第二天早上奶奶还给吃一顿饭,走时候这些人也常常给放下一件外面的时兴衣服或被单,或者其他小玩意,反正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都很新奇!
我们看西游记唐僧师徒都是借宿化缘,没地方时候就坐大树下将就一夜,我们看武侠时候也有借宿大部分是客栈,剩下的一部分就是在破庙或破屋里,还有一些是在山洞,在这些地方住我觉得一方面是艺高人胆大,借宿麻烦都是武林中人,刀枪棍棒的怕人家老百姓害怕,客栈有点远就在这破屋里将就吧,再说也方便故事的铺开,我们想想在破庙里破屋里甚至山洞里都是精彩的开始,有下雨衣服湿了的少侠女侠情侣,这种香艳故事多了,有偷听到绝顶秘密的看见他人杀人放火的,有偏偏碰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反正这些地方的故事最多也最精彩!
-----
网友解答:
-----
历史当中古人出行,其实和当代人不太一样。古人不可能和现代人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一场长途旅行。
古代需要长途远行的,主要有三种人。
第1种,因公出差的官员。对于官员来说,他们在路途当中的住宿问题完全靠驿站解决。从秦代开始,中国就建立起了非常完善的驿站制度。驿站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机构,同时也承担着住宿职能。大型驿站的住宿职能其实非常完善,比如清代时候的皇城驿,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可以供来访的使节居住。小型驿站也配备一定的住宿房间。官员因为赴任查访,办案,征税等原因需要到地方上办理事务的时候,中途需要休息,凭借着相关的政府公文,就可以在驿站免费居住。
第2种,商人。中国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人实际上在古代是专指从事长途贩运的生意人,内涵其实比当代社会要小一些。古代的时候,商人在外出经商的时候会走专门的商路。这些商路往往已经经过多代商人的实践,比较成熟,而且充分考虑了交通的便利性,经济性,同时还兼顾了避开土匪的安全性。这些商路有比较完整的配套设施,商人们对于沿线的路程和旅行时间都非常了解。所以商人们会根据实际的设施分布情况安排自己的路线,就不会发生找不到客栈的情况。
第3种,进京赶考的读书人。政府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凭借着地方政府出具的证明,他们可以免费在驿站住宿。除了驿站以外,寺庙和道观也是一种选择。一般情况下寺院和道观会免费为他们提供住宿,期待将来有人金榜题名之后,为寺院和道观带来好处,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风险投资。此外,寻求同乡会馆的帮助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很多进京赶考的士子,一般都会在当地在北京的同乡会馆中居住。同乡会馆会免费为他们安排食宿。这既是出于同乡情谊,也是一次风险投资。如果能考上状元,会馆当然也会跟着沾光。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古代的交通相比现代社会要落后的多,所以古人如果要远行,一定会做非常周密的安排,不可能一拍脑袋就出发。而且如果要出远门,也一定会选择主干道,而不是走那种很偏僻的小路,因为古时治安不好,很容易碰上土匪。在主干道周边一般是比较繁华的,不会出现连续几十里都见不到人的情况。就算出现大雨,那么在主干道周边找一家客栈,其实也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如果是类似于梅雨季节这样的情况,古人一般会避免在这个时候出远门。总体来说古代人的生活半径是比较小的,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出过县,甚至于没有出过村。出远门是需要进行仔细规划的。商人和读书人的出行都是有季节性的,可以结伴而行,降低风险。线路固定,有成例可循,一般不会发生必须在破庙夜宿的可能。官员的出行受到政府的保障,受外界干扰相对较小。徐霞客这样纯粹因为个人兴趣,展开全国旅行,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至于武侠小说当中的情景,则纯粹是作者的想象,和当时的历史现实没有太大关系。
-----
网友解答:
-----
大多数影视剧反应的还是比较真实的历史情况,就比如题主问的这个,那些古装剧中的大侠外出行走下雨时,在破庙破房子中过夜,这个还是属于比较贴近现实的。
我想,之所以人们觉得会有一点诧异,是因为为什么就那么巧刚好主角能碰上破庙破房子来遮风挡雨,会不会是因为传说的主角光环?我觉得,只要简单回想以下几点,那么这种疑问就会消失,就会觉得确实如此。
第一:
借宿制度,自古有之
在古代,车马劳顿其实是个很辛苦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是不愿意出远门的。所以,这也导致了古代住宿客栈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靠近长安、洛阳、苏州、扬州等这些繁华城市的地方,客栈很多,条件也很好,只要你有钱,想住现在的五星级宾馆级别的客栈也没问题。
但是,大多数地方,尤其是朝廷势力触及不到,这些古代大侠喜欢出没的地方,客栈很少,几乎是几十里看不到一个。那么此时,为了解决赶路人的住宿问题,慢慢的民间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称的借宿制度,非官方。就是只要你面相不像土匪,扣门的时候态度好一点,一般的百姓家庭都会留宿赶路人,行个方便。有的赶路人作为感激,会留下一些携带的干货或者零钱作为报酬,也有的仅仅是道个谢,并没有明确的约定,全靠双方的感觉。
所以,这是古代大侠们借宿有人的民间百姓房屋,而借宿破庙破房子就是这种借宿制度的一种延伸,代表着当时的住宿方式之一。
第二:
宗教战争,房屋遗弃
古代交通住宿不发达,约定俗成的在一些必经的路上将破庙破房子作为落脚处,而大侠们大多数是性情中人,赶路要紧,至于住什么没什么讲究。再加上,古代封建社会,宗教散播较广,而不同宗教的兴起、衰落,或者是战争导致的人口迁移等等,会出现很多庙宇无人居住,房屋无人居住,所以就成了题主所说的很多的古代大侠落脚的破庙破房子。
所以,古代大侠们之所以能碰到很多破庙和破房子,是因为在古代战争频繁、人们迁徙频繁,再加上宗教的兴起、没落,出现了很多被人们遗弃的庙宇和房屋。
第三:
囊肿羞涩,无奈之举
古代大侠其实囊肿羞涩,城镇中的酒店住不起,只好借宿破庙破房子。这一点看似和影视剧中表现的大侠的形象有所区别,因为我小时候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就有个疑问,就是这些大侠整天行走江湖,作为古人既不农耕、又不经商,更不用说为官领取俸禄,那么他们行走江湖耗费的金钱来自于哪里呢?
这其实就是影视剧和现实的差距,真实的历史上的大多数大侠是比较贫穷的,行侠仗义时也是囊肿羞涩,住不起店,所以就尽量找一些没人的破庙和破房子,将就一晚上,第二天再赶路,省下来的钱刚好第二天可以买几个烧饼充饥。
所以,从这方面看,影视剧反应的是大侠们囊肿羞涩时,只好住破庙和破房子的无奈,只是为了不影响人们对于大侠的偶像情节,没有表明罢了。
总结:
总体来看,古代大侠们,总能夜晚住宿破庙、破房子,是古代住宿条件不发达、有废弃房屋多的天然优势,以及囊肿羞涩三大方面的原因导致,倒不是主角光环刻意出现的。
-----
网友解答:
-----
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大侠们江湖漂泊,行侠仗义,快意恩仇,令人神往。然而实际上古代真的有那么一批人,没事就跋山涉水的走天下吗,答案是否定的。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出远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有钱的还能骑个马雇个马车,没钱的只能靠双脚步行,谁也不会没事瞎晃悠的。一般来说出远门的就那么几类人,一种是要做生意的,这种一般都是结伴而行,形成商队轻易不会单独行动;一种是进京赶考的书生,一般来说,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境都不会太差,计算好路程,可以尽量在有客栈的地方歇脚;还有一种类似水浒里面的人物,犯了案子,准备投奔某个山头,这些人基本都是亡命之徒,随身携带武器,轻易没人敢招惹,随便有个什么地方都可以落脚,像武松那样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是很正常的。
水浒是虚构的故事,当然也有一定现实的成分,当好汉们流落江湖的时候,一路上各种麻烦接踵而至,像武松、鲁智深这样的靠着自己强悍的无力基本可以化险为夷,而像宋江那样的基本不会武功,却可以靠自己的名声混吃混喝,总之一路上都可以保证安全无忧。而古装剧里面的大侠,那是比水浒更要夸张的存在,他们往往不需要休息,只要有需要,他们可以日夜赶路不知疲倦。比如可以拿大家熟知的金庸作品来举例子。《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率明教一行人看到少林寺空无一人,罗汉上还写着“先诛少林,后灭武当”几个大字,立马急眼了,要赶紧去武当支援,他跟韦一笑轻功最好,头里先走,后面大部队跟上,少林离着武当也有些距离,张无忌跟韦一笑一开始施展轻功,后来夺了两匹马赶过去,而杨逍跟殷天正两个就厉害了,暗中较劲,一路施展轻功狂奔。这样的赶时间自然不会在乎什么休息时间了,那时候别说下雨了,就是下刀子也不会躲避。
而在《笑傲江湖》里面,华山派为避祸下山,行至傍晚,当时华山派一行人有男有女,岳不群觉得住店不方便,便继续赶路,遇到了一个破庙,就躲进去了,没过一会儿,就下大雨了。当时他们还想,幸亏有个破庙,不然他们就要淋雨了。实际上,对岳不群来说,住破庙而不住客店,男女不便可能只是一个理由,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太穷了,这么多人住店是一大笔开销。书中有言道说华山派并不富裕,所以令狐冲平日里喝酒钱都是问别人借的,后来他们到了林平之外公家,林平之外公是大富之家,给每个华山派弟子四十两银子见面礼,华山派这才富裕一点。看的出来,破庙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武林高手来说,实在是最好的安身之处了。一来破庙可以遮风挡雨,二来还是免费的。就算破庙里住着什么山匪无赖,他们也只敢对普通人下手,碰上武林高手,不反抢他们一把就不错了,所以高手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实际上,即便在金庸武侠里面,大部分武林人士都是有门有派有根据地的,真正没事瞎转悠的大侠没有几个。比较典型的是杨过,杨过自从小龙女失踪后,自己跑大海边练功六年,自觉神功大成,开始游历天下排解相思之苦,一人一雕,行走江湖,那些江湖高手不要说对付杨过了,能打过那只神雕的也是极少数。另一个是郭襄,郭襄为了寻找杨过,十六岁开始行走江湖,按理说她一个小姑娘行走江湖并不方便,但是呢,一来郭襄慷慨豪迈,即便是坏人都很容易对她产生好感,比如金轮法王,所以为难她的人很少,二来郭襄经过杨过那次生日大肆宣扬,早已经名动江湖,她背后有一大堆绝顶高手,杨过、郭靖、黄蓉、黄药师,谁要是害她,谁就是命嫌长了,第三嘛,郭襄自己武功基础很好,前几年可能还不算高手,但足以对付一般的江湖强盗,等过几年,单凭她个人实力,能赢她的人已经不多。所以不管是杨过还是郭襄,他们行走江湖是想住哪住哪,客店住得,破庙也住得。
当然了,大侠们可以想住哪住哪,普通人就没有这个待遇了,一般老百姓如果没什么事,最好在家老老实实待着。真要有什么非办不可的事情出远门,也要尽量早期规划好,走大路住客店,如果为了省钱半夜去破庙住宿,不舒服不说,还容易被当地贼人谋财害命。
那么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古代有那么多破庙吗,这个还真有。唐代诗人杜牧诗里就有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据记载,仅南朝梁武帝在位时,南朝都城的寺庙就超过五百座,所谓上行下效,梁武帝重视佛教,其他地方的寺庙也少不了。尽管历史上有多次灭佛运动,但是佛教始终在我国延绵不绝。在古代是地广人稀,不像今天没地方,要想造个什么还得拆了重建,古代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有些寺庙香火断了,废弃了,那就另找地方重新建一个,所以破庙数量还真不少。正因为如此,在古代的文学题材里,破庙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说《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等,在里面,各种庙宇并不罕见,成为很好的文学素材。
-----
网友解答:
-----
很简单,写书无非一巧字,奇,怪,甜,苦。最后功德圆满,皆大欢喜,附合看官心理
-----
网友解答:
-----
七人又行了一会,听得水声,来到一条河边,见溯河而上半里处有座小屋。七人大喜,加愉了脚步,行到近处,见那小屋是座东歪西倒的破庙,但总是个避雨处,虽然破败,却也聊胜于无。庙门早已烂了,到得庙中,触鼻尽是霉气。——《鹿鼎记》
在武侠电视剧当中,经常会遇到下雨的场景,而此时人们往往会躲进附近破败的寺庙当中避雨,那么在历史上,赶路之人真的遇到下雨的话,也往往会选择躲进寺庙之中吗?
首先,赶路会遇到庙宇吗?
古代时期修筑寺庙的地点,除了名山宝刹之外,一般修建的地方不会太偏僻,毕竟修建寺庙之后,庙宇之内的香火还需要附近乡镇、村民帮衬着,如果修得太偏避,人们前去不便,里面的庙祝、僧侣生活也都会难以为继。
因此如果在荒山野岭、官道附近赶路的话,一般遇到破败庙宇的几率很小,但历史变迁无常,昔日繁华之地也有可能演变荒凉,因此,在荒山野岭之处,遇到残破的庙宇遗址是可能的,但这种庙宇往往已经坍塌或成为危房,很少人敢为了避雨,去冒险进入。
其次,一旦下雨,人们往往避雨的地方很多
,处于本性肯定是哪里能避雨去哪里,不可能非要去庙宇之中大树底下、山洞之中,再不济头顶物品避雨,但凡能够遮挡的东西,都可能成为避雨的道具,但凡可以躲雨的地方,自然是就近为先。
最后,武侠小说中设置的破败庙宇
,多因武侠人物一般行走江湖多取荒郊野岭之地,而这种地方如果想要找到一个建筑的话,除了破败庙宇之外,很难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了,破败庙宇,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之感,在杂草丛生的地方、荒庙残壁之间,是不是会发生什么奇异的事件呢,作者设定这种武侠小说环境,也多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故事情节所做的铺垫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