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可以长期霸占影史上第一的宝座?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可以长期霸占影史上第一的宝座?
-----
网友解答:
-----
这部电影上映至今已有24年之久,它就像是一坛深埋在地窖的老酒,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醇香。国内的豆瓣和国外IMDB无一例外给出非常高的好评和排名,近年来排名一度超过《教父》稳居排行榜第一。
其实《肖申克的救赎》在上映之初并不尽人意,票房一般,虽然得到7项奥斯卡最佳提名,可依旧无法遮掩它没有得到一个奖项的尴尬,其原因就是这部电影属于慢热型,压抑的监狱题材不符合那时代人的精神追求,那个浮躁的年代大家都在摇滚和呐喊,所以当它遇到以右派价值观为主题的《阿甘正传》时,注定要失败。美国是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国家,《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正好满足他们这种偏好和情感诉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你去看两部电影,我觉得《肖申克的救赎》给我带来的思考会更多。《阿甘正传》只是一个励志故事,但《肖申克的救赎》则不一样,它带给你的是对自由与希望的思考,是自我的救赎。所以我认为它败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当时的人和国情。
下面我来浅析一下为什么它可以排行影史第一?影片剧情循序渐进,不断重建和假设,有内涵有深度,有寓言性的伏笔和较强的鉴赏空间,依靠肖申克监狱这个小载体,把监狱里的人的不同遭遇以及监狱当权者的黑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的淋漓尽致。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正处于战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期,随之而来社会的矛盾也越来严重,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僵化和掌权者的贪婪及政府的无作为,都在腐蚀着这个国家,使人感到绝望和无助。
《肖申克的救赎》用贯穿电影的两大主题“自由”与“希望”救赎了被“制度化”的肖申克监狱所有人,安迪则是上帝的化身,他的到来给瑞德和肖申克监狱所有的人带来希望和自由,即使身陷监狱依然不忘自救与帮助他人。当安迪从淤泥里爬出来仰天长啸的那一刻,安迪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我认为这部影片久经不衰和排名影史第一的原因是它引发我们对人性最基本的思考和认知,还有就是故事的结尾符合大众的预期。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问,有真正的影史第一吗?
AFI美国电影学会
2007年评定的百年影史百佳里,第一是[公民凯恩];
《帝国》杂志
2018年评定的百部最伟大的电影里,第一是[教父];
BFI英国电影学会
2012年评选的50部影史佳片,第一是希区柯克的[迷魂记]……
各执一词。“影史第一”,谁都没有资格评选,但谁又都有资格去评选,原因是同一个——
看电影是一件太私人的事情。
至于[肖申克的救赎],很难看到它在任何一个传统媒体的榜单上,被评选为影史第一。它常年占据的,是各大评分网站的第一。
或者可以说,它是“互联网影史第一”。
它在IMDB如何登顶的故事,广为流传。
IMDB原本的头名,是[教父]。[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前夕,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影迷,开始为这部电影打高分,同时将[教父]的评分拉低。
[教父]的影迷奋起反击,以同样的操作对待[黑暗骑士]。你来我往之后,原本的第三名,[肖申克的救赎]登顶。
虽然有这么个插曲,[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互联网上最受人喜爱的电影,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偶然,毕竟此后多年,它仍然稳居第一。
而且,不止是IMDB或豆瓣,英国一家民意调查网站,也在2015年做了问卷调查,发现英国网民最爱的电影,也是[肖申克的救赎]。
在上映之初,它在评论界的反响平平。
比如《洛杉矶时报》就不客气地评论道:“它讲述着希望和友谊,又充斥着难以言喻的暴力,只想说服观众,他们看到的东西不是一大坨棉花糖。”
它的票房也不好,花了2500万美元的制作费,仅收2834万美元的票房。
它和昆汀的[低俗小说]同一天(10月14日)开画,而后者从5月拿下戛纳金棕榈以来,就口碑爆棚,备受期待,自然收割了更多票房。
还有[肖申克的救赎]后来的“宿敌”,[阿甘正传],同年7月6日上映,听起来有些日子了,但[阿甘正传]受欢迎到,
热映了42周才下映。
此时是它上映的第14周,这才哪到哪呢,且热乎着呢。
直到得到奥斯卡提名,[肖申克的救赎]才稍稍缓过劲来。但它真正的反杀,要从三年后,1997年开始。
1997年,华纳下属的
特纳电视网
,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它,
铺天盖地播放它。
主角之一摩根·弗里曼说,“有人形容,任何一天,只要你打开电视,就能看到[肖申克的救赎]。”
美国国会图书馆称,它和[绿野仙踪]、[生活多美好]一样,都是史上被观看次数最多的电影,虽票房惨淡,
但电视放映,都助了它们一臂之力。
与这两部电影不同的是
,[肖申克的救赎]在电视上播放的1997年,也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起点。
这让它在评分网站上,有了更广泛的影迷基础。
以上都是外因。
那么从[肖申克的救赎]本身看,它为什么能在互联网上收获如此多的好评?
说回之前英国民意调查网站的问卷。
那次调查相比豆瓣、IMDB的数据,更为系统。它显示了,在不同年龄段、性别等统计学分组中,[肖申克的救赎]都不是第一。
比如[星球大战]和[低俗小说],在18-39岁年龄组里排名相当高;[乱世佳人]则是高龄组的最爱。
但只有[肖申克的救赎],在几乎每个年龄段里,都在前15中,占据一席之地。
[肖申克的救赎],做到的是一种平衡。
很多电影,都在某些趣味点上做到极致,因此受到一部分人的狂热追捧,在另一些人处,可取之处却不多。
而[肖申克的救赎]所宣扬的希望、友谊、自由、梦想,是任何年龄、任何性别、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难以拒绝的。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最美好的,而美好的东西永不消逝。”这几乎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成功的原因:它所歌颂的东西,永远也不会消逝,在任何时代任何人群中,都有回响。
更重要的是它的表达方式。
不妨将之与[绿野仙踪]、[生活多美好]比较。它们同样,都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歌颂善良,歌颂希望,歌颂爱。但影片里,又若有似无地有一种情绪:苦闷。
[肖申克的救赎]里,人们被监狱的铁门困住,自由显得遥不可及。安迪(蒂姆·罗宾斯饰)说,“要么忙着去活,要么忙着去死。”
[绿野仙踪]中,桃乐丝(朱迪·加兰饰)被龙卷风吹走,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哪里都只是过客。她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家相提并论。”
[生活多美好]中,乔治(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总是无私助人,自己却走投无路,决定自杀。
他绝望地向上帝祈祷:“亲爱的天父啊,我不是个总祈祷的人,但如果你真有灵,听见我的希望……为我指明方向吧,为我指明方向吧……”
每个人都会有苦闷的时刻,正是这种情绪,让人心有戚戚焉。而在这种情形下,不放弃希望的结尾,也更令人暖意融融,灵魂共振。
这就是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能在互联网上,成为“影史第一”。
-----
网友解答:
-----
很遗憾,《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影史第一的电影,并且,在权威的电影排行榜里,《肖申克的救赎》不但不是第一,连前10都不一定能排的上。
会误以为《肖申克的救赎》是影史第一,实际上是一种说法上的错误。
《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是在美国的电影网站IMDB上评分第一,在咱们中国的豆瓣上综合评价也排第一,尽管如此,和影史第一还是不一样的。
《肖申克的救赎》成为IMDB的第一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初《肖申克的救赎》只是IMDB的前三,还不是第一,当时第一的是《教父》。2008年诺兰导演的《黑暗骑士》上映,许多影迷疯狂地给它刷分,把《黑暗骑士》送上了第一的位置。
这引起了《教父》影迷的不满,于是他们一边给《黑暗骑士》刷差评、一边给排在后面的电影刷好评,结果《教父》没能重回第一,反倒是排在后面的《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了第一,这一当上第一,就一直当了下去。
事实上,会觉得《肖申克的救赎》是心中第一电影的一般是普通的观众,因为《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偏主流,看的人多。
但是如果去翻看各大权威的电影杂志评选出来的影史第一,无论是影评人、导演还是演员,你会发现他们选出来的基本上也就是《公民凯恩》、《教父》、《迷魂记》、《八部半》、《东京物语》、《游戏的规则》、《日出》 、《2001太空漫游》《日落狂沙》、《持摄影机的人》这些,其中除了《教父》看的人多,其他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看过呢,也许有,但是肯定不能和当年在奥斯卡上和天之骄子《阿甘正传》竞争的《肖申克的救赎》多,因此《肖申克的救赎》才会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影史第一。
当然,虽然《肖申克的救赎》并非影史第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绝对的佳作,这部电影由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在《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小说改编而成。
片中展示了剥夺人自由、使人变成其中的麻木一员的监狱作为电影的场所,以主角安迪的经历宣扬了“自由”和“希望”两大主题,受到了观众们的疯狂喜爱,在IMDB上,有超过160万人为它投票,将它选为第一名。
所以,就算《肖申克的救赎》不是影史第一,也阻止不了它成为大量观众心中的第一呀。
-----
网友解答:
-----
这是一部关于救赎之道的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5分,单从如此高的评分就知道这是一部巨大成功的电影,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于是激发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力。
与我同感的是,很多影迷都会说这是一部看完让你还想再看一遍的电影,结尾的震撼,剧情的几乎完美,台词更是让你回味无穷。
我还记得高三快毕业时,一位学长对我很认真的对我讲:“这部电影你一定要看啊。”他用尽了他所有赞美的词来形容这部电影,第二天我就抽时间将这部电影看我完了,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还是碟片时代,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只有对着PC或VCD,不过那时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是一部好片,一部不会令人失望的电影,说有多大的震撼都是假的。
不过现在继续看了一遍,所产生的震撼远比第一次看时强烈。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不是因为压力而觉得更有味道,还有因为年龄的成长而读懂 了里面想表达的东西。
回到电影本身,这部电影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拍摄的方式都非常的不错,画面感期待感还是很强的。
主人公安迪经历了19年,终于完成了伟大的越狱,我至今都记得,他爬出黑暗、漫长、肮脏的坑道,迎接自由之雨的那一刻。没错,那是我最爱的镜头,因为他呼吸的是自由的空气。而在这之前的忍辱负重,经受炼狱,也是在体验另外一种人生。就像瑞德说的,你会说他做这些是为了讨好看守。或者也许是为了同我们搞好关系。而我则认为他只是为了再度体验一下正常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为了短短的片刻。
自从1994年弗兰克-德拉特将它搬上荧幕之后,这部电影就和《教父》一直争夺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来,这部电影更是蝉联影史第一。有时候,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本片能够被这么多人认可?它究竟向我们传达了什么?而在我看来,传达的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两个个要素:希望与自由,也可以诠释为:梦想与救赎。
当然这样一个主题并不是生拉硬拽的放进观众的意识里,而是像电影中的那句台词:“肖申克监狱中的犯人人人无罪”一般,讽刺性地让我们记住了自由。当我们回头看这部电影中有关自由的阐述时,我开始觉得,所谓的自由即是希望的土地,而一个没有自由的土壤,就不会有希望的种子,Andy也在片尾给Red的信中说到:“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而这一段话正好适用于本片为何被众人认可为“影史第一”。
-----
网友解答:
-----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好电影,但它并不是在1994年上映后就排IMDB第一的。
事实上,直到2008年,常年排在IMDB第一名的是《教父》。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导致榜首易位了呢?简单地说,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和《教父》的粉丝互黑,鹬蚌相争,使得《肖申克的救赎》渔翁得利,排到了第一名。
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这是一部质量很高的电影,片中最出彩的是反面一号小丑,其扮演者希斯莱杰的意外死亡,更使得该片成为他的绝唱,进一步增加了影片的话题性。这些都使得该片受到了大量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这些影迷开始疯狂地在IMDB上为黑暗骑士刷分,并且有部分极端者开始刻意给教父打低分。终于,黑暗骑士的排名超过了教父。这引起了教父粉丝的不满,教父的粉丝通常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影迷,和黑暗骑士影迷正好是两个群体,他们也展开了反击。就这样,双方开始互相给对方的影片打低分,而最后的结果就是: 《肖申克的救赎》在上映后的十多年以后渔翁得利成为了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
-----
网友解答:
-----
这部电影给人的触动真的很大,故事内容简单却又复杂。但给我触动最深的并不是主角,而是一位卑微的老人,布鲁克斯.海特伦。
他在监狱时负责打理里面的图书馆,是里面的老好人。但他在服役50年获得假释出狱后,因习惯监狱里的体质,无法适应外面的新世界,最终因绝望而自杀。在上吊之前,他用刀在壁橱顶端刻上“BROOKS WAS HERE”——老布到此一游。
当看到这一幕时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还有什么能比时间的力量还大,如果你一意孤行的去做一件事,时间久了,也许你就被抛弃了。
-----
网友解答:
-----
在我反复多次观看这部影片之后,我觉得这部影片略微有点被高估。
这部影片,从大学时就开始看,到现在,至少看了十几遍了,平均每年要看两遍。
多次看,重复看,觉得这部电影的确可以称得上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电影,但是把它排在第一位,真的略微高估。
起码在我心里,《教父》《七武士》《蝙蝠侠黑暗骑士》《飞越疯人院》这些电影,都不比它差,更不用说还有一些欧洲导演的佳作没算在内。
根据这几年,我在各大电影论坛和平台的了解,这部电影之所以一直排在第一位,有下面三个原因。
一,错失奥斯卡带来的反面效应。这部电影跟《阿甘正传》正面对决落了下风,当年无论票房还是奖项都不如后者。导致后来很多人重看以后觉得它是最大的遗珠。所以很多人反过来,给它打分的时候,毫不吝啬,有些人为了给它正名,毫不犹豫就打最高分。
二,这部电影在思想上的表达,在后来更多人观看以后,获得了大范围的认同,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很多人有一种网络上过于自由,而现实又慢慢收紧的矛盾中,这部电影很容易就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共鸣,特别是前几年,鸡汤泛滥,励志主题的东西很容易获得好感,导致很多人从这部影片里解读出非常多的影射现实的东西,自然而然打高分,不在话下。
三,励志,不得不说,励志片在国内国外都很有市场,去豆瓣网看一看,大部分励志片评分都很高,特别是国内观众,简直天然的多愁善感,容易被煽动。这部影片在后半段,有一种假大空的倾向,把主人公的能力无限夸大,对很多生活不如意的观众,就像灵药一样。其实同题材的《飞越疯人院》才是现实中极有可能发生的事。
但是观众就是信它那一套,没办法。别无他法,只能通过这种东西,不断激励自己。
-----
网友解答:
-----
文学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的第一不一定是别人认为的第一,这种东西在我心中,我永远不会给它排名,只要喜欢就行。
-----
网友解答:
-----
观影不能只图热闹,或者追星,影剧本身的含义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
网友解答:
-----
《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被誉为一部神级电影,它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片,好像在二战后的世界电影市场上,绝大部分的经典电影都是美国制作拍摄的,你压根见不到欧洲人的人影了,他们又去寻找新大陆了?不知道!言归正传,这部电影1994年上影,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它获了七项提名,七项提名啊,各位,一个奖都没捞到,是的,就是这么神奇!
《肖申克的救赎》起初其实是一部中篇小说,它的作者叫斯蒂芬·埃德温·金,生于1947年,算算现在也有七十大几了。小说出版于1982年,那一年作者刚好三十五岁,到了完全有能力与智慧思索人生的年纪了!有意思的是,这个人专事恐怖小说的创作,是一个畅销惊悚小说名家。而《肖申克的救赎》是作者展现自己另一面精神世界的无意之作,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作者最永恒的代表作。要不然作为一个过气作家,谁会再意他的存在。不过因为这部电影,人们又打开了作者尘封的生平。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导演叫弗兰克·德拉邦特。他是法国人。当年拍摄《肖申克的救赎》时,他已经小有名气,当他找到斯蒂芬·埃德温·金,说自己要将《肖申克的救赎》拍成电影时,金是有些犹豫的。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人类灵魂的救赎小说,里面多是人物心里活动的描写,并没有多么丰富的情节与多么激烈的冲突,他是很怀疑德拉邦特能否将这部电影拍成功。但德拉邦特还是执意要拍成电影。
九十年代的美国,监狱题材电影并不流行,但德拉邦特“吾意已决”,他花了八个星期的时间,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当有名导向他表示有意拍这部电影时,并且可拉来赞助。德拉邦特果断拒绝了,他要亲自执导这部影片。德拉邦特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原来小说中有好几位典狱长,但德拉邦特只让一位典狱长出现,使诺顿成了剧中的大反派。小说中的布鲁克斯,就是那个老图书馆理员,是在养老院去世的,但德拉邦特使他在旅馆里上吊了,增加了原著的冲突性。就这样,这部电影在94年与观众见面了。
一个身陷囹圄,但神态自信的人。是的,这个银行家,安迪,开枪弄死了他的老婆和情人。其实他就是想吓唬一下他们,结果给弄假成真了,因为有人恰巧杀了他们,结果他背了锅!瑞德说,看见安迪在监狱里面散步,就好像看见一个自由人在公园里面散步。话说回来了,我们谁能走出那种步伐,我们谁心中没有一座监狱?
阳光下的碑酒,那个令人震撼的女高音,那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个唱段,莫扎特非常著名的一部歌剧。当你长期处于精神生活匮乏的生活中的时候,你就知道偶尔来这么一段天籁之音,你有多幸福了。还有那风骚的大波浪美女,电影中的,如果一群男人被长期禁锢在一个地方,见不到女人,那美人就是他们朝思暮想的东西,就是他们的毒品。男人就是男人,男人爱女人!
有机会的话看一下这部电影吧,真的不错,曾经给了我灵魂多少抚慰!
-----
网友解答:
-----
《肖申克的救赎》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评分最高的电影,在国外,它被IMBD选为第一电影;在国内,它在豆瓣的评分是9.6分,也是第一;在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上,它的评分都是在9分以上的,评价相当高,若按评分来说,它当之无愧是第一。
那么,这部电影实际上真的有资格称得上“影史第一”这个名号吗?是被人过捧了,还是真的那么牛逼呢?
是不是最好的电影好难说,但我觉得它绝对是有资格拥有“影史第一”这个头衔的伟大电影。因为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心灵鸡汤电影,而是一部实实在在讲人生的优秀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越狱片,但重点不在主人公如何升级开挂,成功越狱,而在讨论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好榜样——安迪。
电影所描述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不是与环保,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自然环境“,而是描述一个人与他所在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究竟人会受环境潜移默化影响,被环境所束缚,甚至被变化的环境击垮?还是人能不受环境制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追求自己想在的环境,甚至反向影响环境呢?这就“人与环境”关系相关的问题。 这里讲得十分抽象,可能让人难以理解,我举几个例子,相信你马上就能明白了。
比如说,在下班的时候,如果你看到所有的同事们都加班了,虽然你的活已经干完,但看到同事都不走,你多多少少会不好意思准时下班的;反过来,有一天你很有干劲想加班,但是你所有同事都到点就走了,去玩,全公司就剩你一个,你加班的热情马上会减少,甚至没动力,这就是人会被环境影响,也是你的同事们就是你所处的社会环境。
又比如说,你的公司本身非常懒散了,调了一名有才干的经理来,他大力进行改革,完善奖励惩罚机制,让偷懒的人受罚,让能干者,有贡献者得到厚厚的奖励,改革后,公司慢慢有战斗力,不再懒散,这位经理就是不受环境束缚,能影响了环境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伟大之处就通过肖申克监狱这种极容易影响人,体制化人的极端社会环境,来阐释复杂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提供了安迪这只”关不住的鸟“来启发我们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
之前有个作家大概说过以下这段话:“如何将一个人废掉?只需要给他一个空间,一条网线就可以了!” 这句话其实在说有网络并宅在家就会让一个人沉迷网络,刷手机,看电影,打游戏, 让他平庸一生。这个观点的前提就是一个人是容易被环境影响的。 但如果给电影的主角安迪一条网线,一个空间,他可能几年内就已经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了,因为他是一个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
电影在描述“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我觉得以下四个人比较有代表性:
第一个,是那个一进来就被狱警打死的胖子。这个胖子完全是一个极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容易被环境所击垮,所以经不起环境的变化,适应不了新环境。所以肖申克监狱这个地狱让他绝望,在第一个晚上就因为被狱友的挑逗,加上新环境给他带来的恐惧让他控制不了自己,让他像小孩一样哭,最后因为狱警嫌他吵,将他打死。
第二个,是负责在监狱里送图书的老布,这个老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胖子强,感觉更像大部分的平凡人。给些时间他,他就能适应新的环境,不过他种人适应新环境后会慢慢依赖环境,某天改变了环境后,他也能适应,但他就会迷茫,恐惧。
在监狱生活50年后获得假释进入社会后,重获自由,其实外面的生活其实比监狱更好,但反而让他充满了恐惧。因为在监狱了他已经完全习惯了那里的环境,并依赖环境,所以虽然肖申克监狱是地狱,反而让他更舒服,而且他在里面还是个送图书,有一定的地位,所以他非常满足。但出到社会后,他只是个坐牢的人,别人看不起,虽然获得了自由,但这种新环境给他带来的迷茫让他更痛苦,最后他只有通过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
第三个,是安迪的狱友,那个黑人瑞德。这个黑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一般人强好多,遇到变化的环境他能够好好地适应环境,并且利用环境好好生活,但他也是受环境制约,只想随遇而安,虽然在监狱里还混得不错,缺乏主动进入更好环境的动力,从他几次假释面试的态度就知道。
第四个,就是主角安迪。用电影里的对白来说,“他就是一只关不住的鸟“,环境只能暂时限制他,但不能困住他,他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并且有动力去进入或者自我创造更好的环境。 从高富帅变为囚犯进入肖申克监狱没有击垮他,相反仍然充满着希望,他不断上进,并影响了他人,瑞德就是被他影响的,让他有动力进入新的生活;并且他会在监狱里争取建图书馆,教学等,努力创造更好的环境,
电影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就是为我们提供了安迪这个处理好“人和环境关系”的好榜样,展现了他那些重要的品质。
安迪拥有接受现实,接受变化的心态。相对那个被人打死胖子,安迪刚进入肖申克监狱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冷静,没有抱怨,失控,他静静地观察这个新的环境,了解这个环境的真实情况,别人接受不了事实,觉得自己自己不应该坐牢的时候,安迪已经开始在熟悉环境,适应新的变化。
安迪他有信念,相信自己,心怀希望。监狱里,完全失去了自由,饭里面会有虫子,变态的狱友强暴他,被打到重伤,朋友劝他好好待着,不要幻想, 在这种能容易让人颓废,甚至绝望的环境下,他仍然有信念,相信自己能创造更多, 对未来有希望,这也是让他能不受环境限制的重要因素。
安迪他有目标,有方向,有准备。他不只一个空有希望的人,从他如何争取建图书馆,如何在写信的过程中安排后路,以及他逃狱的过程都证明他有目标,有方向,有准备,这些品质是他能够逃狱的重要因素。
安迪能够自我激励。在不断被”泼冷水“的环境下,他还会做各种事去自我激励。这个激励不是简单的自己打鸡血,而是不断做些事让自己保持积极。例如打磨石头,争取建图书馆,甚至任性地在监狱长眼皮底下放音乐,还有培训狱友考学历,这些事情就像盆栽,研究泡茶一样,会不断让安迪在监狱里仍能保持他积极的性格。如果安迪被判死刑,相信他临死前还会哼下歌让自己快乐。
安迪有耐性,能坚持。每周坚持写一封信,一写就是写好几年,看电影不觉得这算是什么,寄出去又没有回复, 如果是你,能坚持几个月已经好不错了,但他坚持了几年,还有他挖密道逃狱,每天挖一点点,每天偷偷地将尘撒在地上,非常小心,坚持了差不多二十年,如果是我,我会拼命挖,早就被人抓住了,这种耐性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安迪有他精通的能力。他的财务知识是他开始开挂的重要因素,没有财务知识,他几乎很多的事情都做不了,就是因为他的技能,大大帮助他在监狱里大显神通。
总的来说,在做人方面,安迪有他坚信的一套信念体系,明白自己想成为一个怎么的人,明白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坚信自己的价值观,这些软实力是很重要,因为你再牛逼,如果意志都消沉了,你有什么本领都没用;做事方面,他已经是他那个领域的人才,加上运气,这些因素让他成功地越狱,让能在逃出肖申克的那一刻在雨中拥抱自由。
总结一下, 这部电影伟大之处就是阐释复杂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为向我们展示了安迪这个优秀的榜样,并展示了他优秀的品质,启发我们的人生。
这部电影绝对有资格配的上“影史第一”的名号,因为这是一部真正探求人生的电影,并且是一部非常有质量的人生电影,其他成功的励志电影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它们仿佛只是一句句格言,而《肖申克的救赎》就像一套哲学。 因为他们讲的“奋斗”,“人生”,”寻找真爱“,等等的主题都在《肖申克的救赎》主题——“人与环境关系“的关系框架里。
以上只是我的观点,没个人的视角都会有点不同,欢迎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朋友也在评论里提提你们的观点,大家互相学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