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
为什么总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
-----
网友解答:
-----
对赵孟頫的书法自从傅山的评价之后,于是就争议不断,这里面有好多的原因,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以下三个方面:
人云亦云,自以为是
不瞒大家,我之前就是这类人。最早开始学书法的时候,一开始买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书,想看看我应该选哪家的门派来练。本来我一开始是挺喜欢赵孟頫的书法的,但是就是因为看了一些书法的论著,说赵孟頫人品不好,书法也不好,软俗等等,吓得我呀不敢学赵书了,那个时候是八十年中期的时候。
于是后来目标就转向颜柳,因为“颜筋柳骨”那个时候这两家名气大得很,因为不喜欢颜真卿胖嘟嘟的感觉,于是就选择了跟我一样瘦硬的柳公权作为入门。
后来自己也到处说赵孟頫不好,是叛徒一类的等等,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认真去了解过当时的背景、情况,就是想当然地人云亦云,好像自己还懂的不少似的。
这种看法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去年开始重新捡起书法的时候,因为要写自媒体文章,仔细学习了书法史,就是七本一套的书法史,讲的很细,让自己对赵孟頫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于是从原来一个反对者成为了现在的“雪粉”(赵孟頫也称作赵松雪)。
因人废书,历史偏见
其实元代和明代的时候,赵孟頫一直都是神级的人物,是很多学书法的人的偶像。这其中有两个人物很有意思,可以说是赵孟頫名誉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个是董其昌,董其昌自己觉得自己一直很了不起的那种人物,自视甚高,但人家也确实是有水平的,后来也成为了一代宗师。董其昌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赵孟頫一直都是众人的偶像,董其昌也把赵孟頫当作了要超越的对象。
所以,董其昌练了没多久就自认为已经超越了祝允明、文徵明这些人了,后来又练了十几年就不把赵孟頫也放在眼里了。年轻的时候,董其昌经常拿自己跟赵孟頫来比较,他评价赵书说:
赵书因熟而生俗,董书因生而生秀。
但是等到董其昌晚年的时候,心平气和地来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时,他从心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
另外一个是傅山,傅山早年的时候学的是赵孟頫的书法,而且学的还不错。但是自从明亡以后,因为国破而心情难以释怀,于是把心中的不忿发泄到了赵孟頫身上,他告诫子孙: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
意思是说,因为鄙视其人,进而鄙视其书法。这样的评价也属于以人废书的观点。
后来随着清政府政权日益稳固之后,再对比明末的黑暗与混乱,晚年的傅山也开始心平气和重新看待很多事情了。这其中就有对赵孟頫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傅山在《秉烛》一诗中这样写到:
“
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馀一笔,何处发文章?”
诗中用“奇、异”这些词汇来表达诗人对赵孟頫的敬佩之情,他也开始理解赵孟頫了。
这两位著名的宗师级人物都能在晚年人书俱老的时候对赵孟頫重新看待,并且给予极高的评价,而现代人却还对赵孟頫说三道四也真的是可笑。
明末的王铎同样是贰臣,但现在学王铎的人却比学赵孟頫的人似乎还多。就连蔡京的书法,现代人还能够客观地去看待,那么如果还对赵孟頫的书法因人废书就说不过去了。
赝品赵书带坏了很多人
这一点还是从最近临摹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得到的信息,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有一首这样的诗:
“
朴质一漓成侧媚,吴兴赝迹日纷沦。明珠美玉千金价,自有流光悦妇人。”
此诗批评许多托名赵孟頫的伪帖将赵孟頫的朴质变成了浇薄俗媚,而这种浇薄俗媚的伪帖却因为得到了很多世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流弊日深。
在启功先生自己的注释中这样写到:
“
赵书真迹,今日所见甚多,然在有清中叶,精品多入内府,世人可见者,率属翻刻旧帖,其中尤多伪帖。若陕西碑林之天冠山诗,用笔偏侧,结体欹斜,而通行海内,摹之者,流弊日滋。即此浇漓伪体,当时亦曾有学之得名者,致包慎伯、康长素共斥赵书,盖未尝一见真迹也。
今日传世之真书碑版,如胆巴碑、三门记、福神观记、妙严寺记等,无一不精严厚重,其他简札,更不及具陈矣。此诗少作也,故有微词可悔。”
启功先生认为,在清代中期的时候,赵孟頫的真迹几乎都在皇家内府,市面上根本看不到真迹,市面上好点的就是翻刻的旧帖,还有很多甚至是伪帖。那些非议赵孟頫书法的人,甚至一生都没见过赵书的真迹。
但现在不同了,我们现在有机会能够看到赵书的真迹,印刷术的发展也使得我们能够得到最好效果的复制品。因此从传世的赵孟頫的碑版真书《胆巴碑》、《妙严寺记》等作品来看,赵孟頫的书法无一不是精严厚重,而他的简札书法更是没的说。
综上所述,如今对赵孟頫书法的非议可以休矣,与其说三道四还不如好好学习。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
网友解答:
-----
赵孟頫的书法技能高超,可是书法的艺术性不高!
赵孟頫是写熟的代表,历史上曾有日书两万字的记载。有书法人曾提出日书两万是不可能的!我回答说,可以的!而且是一定可以的!如果达不到日书两万,赵孟頫也达不到熟的境界!所以说赵孟頫的书法技能高超,但是,赵孟頫与王羲之比较久不成了,从技能的角度,也从艺术的角度,写生是比写熟高超,而从艺术性讲,生才是艺术,熟仅仅是入门!
赵孟頫书法章法太刻板。也就是王羲之所反对的状如算子!书法尚变化,刻板!当然不能列入高端境界。
对于书法高手而言,赵孟頫的笔力还不够强,当然,与苏东坡,董其昌之流比较,赵孟頫的笔力还是强的,可是,与颜真卿,米芾,王铎比较就远远不足了!
这不是贬低赵孟頫的书法,是客观地评价,书法水平的高低是比较而言,拿赵孟頫与王羲之比差得太远,可是与董其昌比是高高在上!
-----
网友解答:
-----
你好!历来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这是有原因的,我来大概地说说,希望能得到你的满意。
元末明初的林弼(bì)说:“赵文敏、虞文靖文翰,近代称绝。”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成就非常高,这个是有目共睹的。赵孟頫小的时候,在生母丘氏的教导下,读书习字。赵孟頫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每天上万字,运笔生风,手楷《千字文》越千遍,十年不下楼。这为赵孟頫日后书法艺术的登峰造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总有人对赵孟頫书法评价不高,这主要是与赵孟頫的不寻常的“身份”有关。
1254年,宋理宗宝祐二年,赵孟頫出生于风光如画的浙江吴兴(今湖州)。
赵孟頫是宋世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是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是正宗的宋室王孙。加上赵孟頫博学多才,因而身份特殊。1276年,蒙古人攻入临安(今杭州),战事混乱,民不聊生。而这时的赵孟頫蛰居在家,德清县的山中,一住十年……。
公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赵孟頫名列其首。受到单独见宫的礼遇,觐见元世祖忽必烈。
从此便在蒙元出仕为官。有人认为,赵孟頫在蒙元面前,
缺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无畏的气概
,没有以死效忠,以死殒国,这个就是有辱先皇,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为人失节,大逆不道,为世人所不齿。这个也因此而成了赵孟頫的“致命伤”。赵孟頫在元为官,就连他的族兄赵孟坚也看不起,赵孟頫来访时坐过的椅子,赵孟坚都要重新擦一下……。
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若夫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这或许就是典型的书如其人了。
还有明末清初诗人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其中的“气骨”隐含的就是赵孟頫的“人品”。可他又说:“学前人书从后人入手,便得他门户;学后人书从前人落下,便有拏把。汝学赵松雪,若从徐季海(徐浩)、李北海入手,便古劲可爱。”对赵孟頫体书法又是五体投地的佩服。
当时也有替赵孟頫不服气的,这些人认为赵孟頫是受气的王孙。
当然,赵孟頫也是个聪明的人,对于自己的作为,他已心知肚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写的《自警》诗中,读到他深藏不露的苦楚和自嘲。诗是这样写的: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他的“书法”会有什么样的评价,他自己都说出来了。
写到这里,我就没必要再啰嗦了。
欢迎大家欣赏和赐教!
-----
网友解答:
-----
你从哪里得出的结论,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这是历史公认的。赵孟頫的行书是唐,宋以来无人超越的丰碑。我严重怀疑你对书法知道的太少了。
-----
网友解答:
-----
对赵孟頫书法评价不高的原因,我看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我就不长篇大论绕圈圈了,总结起来不外乎两条:
1、赵孟頫当过“贰臣”,宋朝皇族当了元朝大臣。
我觉得这件事得看你怎么说了,历史上横跨两个朝代的书法家多了,难不成大家都得去赴死保节,慷慨就义?就算书法家都重名节,那还有画家、建筑艺术家、雕塑家、历史学家、戏曲家等等等等,还让不让人家活了?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历史已经发展到了元朝,一个书法家,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小百姓,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力量去阻止社会变革,骂赵孟頫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他们自己碰到这种倒霉事,不定比赵孟頫还变得更快、更彻底呢!
因为对赵孟頫的名节污点抱有强烈的偏见,后世很多人谈及赵孟頫书法总是恶语相向,必定除之而后快,
背后的逻辑就是:书品即人品。
2、人怕出名猪怕壮,书法名家都会被人骂。
别说赵孟頫,就连王羲之、怀素、颜真卿这些近乎完美的大书法艺术家不是也经常被人骂吗?放眼世界,各行各业里有点名气的人总会有人对你品头论足,土一点的话说“
枪打出头鸟
”,洋气一点的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几年楷书界出了一对田英章兄弟,书法造诣很高、书法教育事业也办得风生水起,我看也是天天都有人骂他。
赵孟頫都死了快700年了,他是永远也不会听到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了。不管后代的人对赵孟頫评价有多么不堪,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一代画坛领袖,赵孟頫在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这不是某个人几滴唾沫星子就可以淹没的。
-----
网友解答:
-----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有人说对赵孟頫书法评价不高,这是没有道理的。例如,赵孟頫在元代就是文艺界的领袖,他以诗书画印全能,被称为“国朝第一”的大师,这是评价不高吗?
到了明代,赵孟頫还是影响巨大的书法家,科举应试推出的书法选学字帖“欧、颜、柳、赵”四大家,就是明代提出的。
如果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为什么唐代只有三家楷书大师,元代赵孟頫也占了一家?
还有,明代高官书法大家董其昌,对赵孟頫的崇拜也是非常真心的。他初学书法,就是学赵孟頫,但是,有一段时间,对赵孟頫不感兴趣了,但是,晚年还是对赵孟頫的评价非常高。
赵孟頫临摹王羲之《十七帖》
我们知道,董其昌虽然是晚明书法家,但是,他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他的对赵孟頫评价,当然有重要的意义,也明确确定了赵孟頫大师级的地位。
赵孟頫的一生,可以说是规规矩矩做人的一生,他在官场鼎力为国家做大事好事,对民族融合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一生没有任何个人品质的污点,包括私人感情都没有,而且还佳话不少。
例如,据说,赵孟頫晚年对结发夫妻管夫人有些疏淡,有纳妾的想法,还给自己找理由说,王献之还有一个桃叶呢,苏东坡也有一个朝云呢,我怎么就不能有一个呢?
赵孟頫代夫人管道升写的《深秋帖》信
管夫人觉得,尽管我是老了,但是,我爱你爱的很真实呀!就挥笔写下一首《我侬词》寄给赵孟頫。赵孟頫读了以后,想想自己与管夫人一路走过,我乐她也乐,我忧她也忧,没有她的陪伴,真的很难想象有如今的成就,因此,就再也没有纳妾的打算了。
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所以,管夫人的《我侬词》,居然还成为一首名诗了。
不妨我们看看这首《我侬词》: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似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
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首词到底是不是赵孟頫夫人管道升写的,我觉得有点夸张的成分。
赵孟頫与夫人二人感情非常好,是有依据的,第一,二人都有绘画书法爱好,据说,管夫人的竹子画得相当不错,赵孟頫也喜欢画竹子。第二,赵孟頫的儿子赵雍,是在管夫人的培养下,成长为书法家和画家的,而且也做了官。
赵孟頫临摹王羲之的《十七帖》之一
这些家里的事,没有管夫人操心,赵孟頫很难想象,是这样一个结果的。
所以,赵孟頫夫妇是形影不离的。
赵孟頫晚年从北京归隐湖州,也是夫妻双双同行的,只是,管夫人没有回到家中,就病死于南归的途中。赵孟頫非常伤心,还给她写了墓志。
有一年的秋天,管夫人想念她的婶婶,赵孟頫亲自代笔给管夫人的婶婶写信,还一不小心,最后把自己的名字“孟頫”二字给签在这封信上了,可能管夫人发现了这个小小的细节,赵孟頫也觉得有些不礼貌吧,信的开头还是“道升跪覆婶婶”呢!
就把“孟頫”改成管夫人的名字“道升”了,因为婶婶毕竟最想的是侄女,侄女婿写信,侄女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
赵孟頫代妻子管道升给婶婶的信《深秋帖》
但是,清初就有一些人拿赵孟頫说事了。因为明朝灭亡以后,出现与南宋相似的历史:又是一次少数民族把中原给灭了。
这时,不少知识分子都投靠清朝了,其中就有大名士钱谦益和书法家王铎。于是复明与投降,就形成了爱国和叛国的思想斗争。
这其中就有书法家傅山,因为拒绝在清朝做官,成为一个复明思潮里的英雄人物。
傅山是强烈贬低赵孟頫书法的一个人。但是,在谈书法的时候,把赵孟頫的书法与做元朝的官联系在一起,认为赵孟頫就是一个软骨头的人,所以,他的书法是媚世软弱。这是贬低赵孟頫书法的唯一理由。
但是,赵孟頫在清代的地位一点也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乾隆皇帝不但喜欢赵孟頫的书法,也喜欢赵孟頫的画,可以说,大清皇帝也会拜倒在赵孟頫足下的。
赵孟頫在《深秋帖》中误写的“孟頫”改为“道升”
由于乾隆皇帝的影响,赵孟頫在清代的地位只能说是越来越高了。
但是,晚清兴起了碑学,与此同时,清朝灭亡以后,有些人又重提傅山对赵孟頫的批评,说赵孟頫的书法媚弱不可学。
事实上,把赵孟頫作为政治工具,这是对赵孟頫最大的不公平。
我们就是按照古代人品与书品两个标准来说,赵孟頫的人品书品远远在明代贪官恶霸董其昌之上的。
董其昌这样的贪官恶霸书法家都被我们捧得很高,凭什么对赵孟頫不依不饶?
赵孟頫也比王铎强多了,他没有开门投降之举,也没有酗酒自残之举。
赵孟頫的仕元,是顺应历史,他的同时代,为元朝的发展经济,做出贡献的汉族人很多,凭什么因为仕元就是政治污点?这是历史上狭隘民族民粹主义,我们今天是要批判的。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纠正了南宋以来的书法乱象,重新恢复了唐宋的魏晋风流,赵孟頫追求的,是王羲之那种大雅雄迈的气势,这一点,他真的也做到了。至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美学的文化意义。
-----
网友解答:
-----
为什么有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不高?
赵孟頫的书法总体来说是不错的,造诣非常高,但也不是绝对的好,相比晋人的书法,差距还是不小的,有人对赵评价不高,个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气节有亏,古代文人都以气节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主要标准,赵作为大宋遗民却做了元朝的官,就这一点,多少为世人所不耻的,就像现在好多明星官员加入别的国籍一样,对自己的利益而言,肯定大有好处,但肯定是要遭骂的,相比当时的许多文艺家,他们多数遁入山林,隐于朝野,这一点,就形成了人格魅力了,赵是没法比的。
历史上,因人废书的例子也不少见,比如,蔡京,高俅,秦桧,和珅,王铎,郑孝胥,他们的书法都非常好,只不过人格有亏,所以就不会有一个非常高的评价,赵也是这样
二,书风媚俗,赵和许多大家一样,都是从学习二王而出,但格调却没有二王那么高雅,他把二王搞俗了,就像理查德克莱德曼弹的肖邦一样,虽能得到大众喜欢,但一个“俗”字肯定也是当之无愧的,古人言:高书不入俗人眼,入俗人眼者非必高书。这句话对赵字恐怕是最好的诠释了
三,缺乏创新力,赵字基本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形成的,赵虽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古人,也写得算是非常不错了,然而终究没有什么突破,总是小心奕奕,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搞到极致也脱不了一个“奴”字,学古人是为了创新而不是一味的钻人裤裆
相比同样是学二王的米頫和王铎,他们都形成了自家面目,风格强烈,作品辨识度极高,推陈出新,承前启后,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赵就不行了,辨识度不高,个人风格不明显,是最要命的地方,也注定了赵进不了最顶级的书法家阵列,最多只能算二流书家,这样说,肯定有许多赵的粉丝反对
什么是一流书法家,一流书家必须具备里程碑的作用,有这个人或者没有这个人,对于书法史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二王就算,没有二王中国书法会是什么样子,我都不敢想,赵绝对起不了这个作用
赵孟頫的书法不是不好,只不过和同类风格摆一起,不算一流,对于追求较高的人,自然不会给多高的评价
-----
网友解答:
-----
赵孟頫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书画家,精通各种书体,笔法精到,美观大方,非常讲究,有很多传世之作,评价是后人的事,莫衷一是,不高的原因大概一是气节,他本是宋王族后裔,却为元朝重用,二是有人说他妍有余而险劲不足。
-----
网友解答:
-----
赵孟頫的书法像美男子,太帅了,帅得像个女人一样。又像张信哲的歌声,听不出是男人唱的还是女人唱的,很好听,音色很美。缺少的是一种阳刚与野性吧。而现在的很多书家喜欢丑与拙,静与野的个性风格。而赵的风格与现代人所追求的风格不同,才是导致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吧。但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能流传至今,就说明他的书法艺术很高,追求他的书风的大有人在!有些人吃肉吃多了就想吃点素食,但不能说肉不好吃。
-----
网友解答:
-----
赵孟頫的字趋于完美了,达到了汉字就该这么写的地步。乍一看不难学,真上手却发觉,丝毫的偏离,便全然没了赵字的美感。所以呢,难学也真是难学。正因如此,沙雕们学不成,就张嘴胡扯咯。余习赵字久矣,愈写愈仰止,越临越不可及...难啊......
-----
网友解答:
-----
实事求是的说,在中国书法史上,赵孟頫的历史地位是无法动摇的,其善篆、隶、真、行、草五体,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日书万字,超群的天赋加上超人的努力,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难得的一位书画俱佳的超一流的大家,被元朝皇帝称做“神仙中人”,他纯熟的笔法、结构、章法,几乎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赵孟頫是继王羲之和颜真卿之后的又一座高山,但他大概算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悲摧的一位了,在史上众多的书家中,无论是质资平庸的南郭先生,还是卓然不群的圣手大家,似乎只有他的字都被深深的烙上了一个“俗”和一个“媚”字,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外族统治的王朝,其几乎以一已之力复兴传统书法,使这一重要的文脉不致式微,不仅少有好评,少有点赞,却诋毁不断,绵延至今。个种原因,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道德声讨,字如其人。自古文人士大夫就喜欢用人品度书品,所谓“心正则笔正”,字如其人,而最让士大夫所不齿的是赵以旧朝臣民、王室后裔入仕元朝,虽然不算汉奸巨恶,远不如宋朝蔡京那般乃奸恶之徒,但也是大节有亏,名符其实的“贰臣”。虽然,赵孟頫是元时代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与画风,是启时代风气、领袖群伦的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人物。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但后人以人品看书品,却认为其熟媚流俗,软弱无骨,俗不可耐等云云。这就不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问题了。说赵体“没有浩然之气的字”,纯属先入为主地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判断,按照这个理论,颜真卿是忠烈千秋的英雄人物,他每个字就都充满了英雄之气、浩然之气?但又为何有古人(好像是米芾)说他的字是“叉手并脚田舍汉”呢?所以,有时候即便对古人来说,字如其人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审美取向,总之,以道德评判艺术是不足取的。感于此,我做了首打油诗表达。
神仙中人毁谤生,熟媚绰约流俗风。
若以书品比人品,世间唯见颜鲁公。
二,难以超越,只有贬低。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日书万字,超群的天赋加上超人的努力,老赵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难得的一座书画俱佳的超一流的大家,被元朝皇帝称做“神仙中人”,他纯熟的笔法、结构、章法,几乎已经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的又一座高山,后人无法超越,难望其项背。后代名家评论赵字,往往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特别是在同行之间更为严重,所谓文人相轻,如董其昌,傅山之流。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心理学问题,毋庸讳言,这是一种自卑,靠贬低强者以增加自己的自信,以嘲笑高人来获得优越感,其根源,是自我认知的偏差。 所以说他们的说法是当不得真的。而在书法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也说赵字俗,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赵孟頫晚年写下一首《自警》表达了他心中的无奈:
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惟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三,审美取向,丑书盛行。艺术从来都是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历史上,赵孟頫的字以规整、中和、不激不厉为明清统治者所推崇,也就成为台阁体的底子,成为举子应试的一种标准书体,而一种再优美的事物让人们成年累月日日见、时时见,也会变成俗物,从而产生审美疲劳。在当下快餐文化年代,智能手机和键盘鼠标替代了书写,因此,过去那种审美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已经为新的审美观所替代。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以图把字写好写优美,似乎已成了国人行为的一种奢望。当今,打着创新旗号进行的所谓书法创作,实际上就是掩饰无能、放飞自我的必然选择,但是却成了高大上的“阳春白雪”,而符合大众民间审美价值取向的(这也许是赵体被认为俗的一个重要原因)赵体,却成了下里巴人。 赵孟俯的字,便被认为不古、不拙、流滑无骨、柔媚阴柔、难登大雅之堂,学赵体是很难入国展的,你看现在书协的那些所谓当代大家们很少习赵字的,哪个冷门、那个偏狭便学哪个,以此彰显个性,凸显创造性,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换言之,是一种导向明显的应试审美观,所以也就产生了一种以臭为香,以丑为美的逆反的、新的“审美”观。而赵孟俯的字,入门易,精进太难,是一座高山,很难攀登,学又学不好,只能绕开。
“留与人间作笑谈”,老赵的诗一语成谶。
------------------
推荐阅读:
儿子理科,六门三门听不懂,物理,化学,英语三门听不懂,现在高二,他该怎么学?
中国女排的6号翔宇确实不得了,是否可以认为第二个朱婷出现了?婷宇联手的话我们是不是就不怕任何女排队伍了?对此你怎么看?
银行纸黄金相当于客户与银行对赌,银行即是庄家又是参与者,那么银行纸黄金值得投资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