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演变成流血事件,这一朝君臣为何那么独特?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演变成流血事件,这一朝君臣为何那么独特?
-----
网友解答:
-----
杯酒释兵权可能是虚构故事,因为在北宋官修史书《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没有提到过赵匡胤宴请禁军大将,并罢免他们兵权的相关记载。
不过,没有开宴会喝酒这个环节,不等于赵匡胤没有收大将兵权。历史上赵匡胤确实有收兵权的记载。一共有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961年,也就是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年。
当时石守信、王审琦等中央禁军高级将领均被免去禁军职务,改任地方任节度使。赵匡胤踢走他们后,顺势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两个岗位。之后他另选了一些资历和威望不高,但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
于是,原本由赵、石、王等结拜兄弟一起控制的禁军就全归了赵匡胤一人。而石、王等人就此退出了中枢。
不过,石守信、王审琦等虽被踢出中央,但他们也没有吃很大的亏。因为赵匡胤当时并没有罢他们的军职,他们手上仍然有军权。
也就是说,
石、王等人只是被赵匡胤踢出了中枢,他们的兵权并没有被没收。他们被赶到地方上任节度使,在地方上仍然有兵权
。
到了地方后,他们的权力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毕竟天高皇帝远的,他们在地方可以为所欲为。
而且他们被外放后,赵匡胤与他们还分别进行了联姻。比如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就做了赵匡胤的驸马,另一个被踢出中央的高怀德则娶了赵匡胤的妹妹。
再还有一点。出任地方节度使,不等于就被冷落。实际上,在后来北宋统一全国的征战过程中,当初被外放的将领也有重用。比如王审琦就受命出征过北汉。
仍然有实权,加上联姻、加上仍受重用,这就是石守信等人被踢出中央后,他们没有反抗的主要原因。
至于赵匡胤费这么大的周章的目的,
其实主要不是为了收大将兵权。因为当时就收大将兵权还为时过早,他把石、王等人外放,只是为了避免黄袍加身这种事情再发生而已
。
当然,赵匡胤的终极目的肯定是要把兵权全部收上来的。所以自从把大将们外放后,他就开始把“魔爪”伸到了地方。
为此,他先对地方行政机构做了改革。之前已经设立了节度使的藩镇,他一个不动。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以此来稳定人心。但新攻取的地盘,比如公元963年被北宋吞并的荆湖地区,公元965年被吞并的巴蜀地区,赵匡胤就规定,
新任命的节度使要受朝廷派去的通判的监督
。而且赵匡胤还另做规定,
将节度使能管辖的区域限定在了节度使所驻扎的州
。不再管理整个藩镇。
也就是说,以前节度使是地方老大,无人能节制,改革后要受通判监督。而且作为地方军政主官,节度使管辖的地盘也大大缩水,仅限于他本人所在的州。下面县的县长由朝廷直接任命,不再归他管辖。(这一改革在赵匡胤时期仅限于新攻取地区,宋太宗时期才在全国推行)
除了改革地方行政,赵匡胤当时还同时在
全国
推行了两项新政策。一是收缴财权,二是收缴兵权。
收财权的过程很简单,就是赵匡胤下令,地方除了必须的开支外,其余收缴税款一律上交中央。后来他又在地方设转运使,专门负责把钱粮上交中央。至此,地方基本就没什么多余的钱粮了。
收兵权的过程也很简单,因为周世宗柴荣在世的时候,他就已经做了。把中央禁军不能打的士兵下放到地方,把地方能打的士兵征召到中央。这就是著名的“强干弱枝”政策。
只不过柴荣时期的这一政策还不够完善,比如什么士兵能打,没有标准,这里面的标准有弹性,地方节度使可以玩猫腻。赵匡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对此做了补充——他用木头做好兵样子传送到各地,要求符合条件的一概送到中央充禁军。
自此,地方不能玩猫腻了,一群精壮的士兵送到中央编入禁军。
由于从地方到中央,军饷翻三倍,士兵们愿意去,所以尽管节度使不愿意放人,但终究无法抵挡这种大势所趋。至于被裁汰到地方的原禁军老弱病残,本来就不能打。节度使靠这些淘汰下来的人,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等这三项新政策落实后,地方基本被中央死死压制。随即赵匡胤开始第二轮的收兵权。
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把一批坐镇藩镇的老将的兵权也给收了。然后委派李汉超镇守关南、马仁瑀镇守瀛州、韩令坤镇守常山、郭进镇守西山、贺惟忠镇守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武守琪镇守晋阳、李谦溥镇守隰州、李继勋镇守昭义、赵赞镇守延州、姚内斌镇守庆州、董遵诲镇守环州、王彦升镇守原州、冯继业镇守灵武。
这些新人都没有足够的威望和资历,到了地方后,掀不起大浪。而经这一番部署后,北宋北面、西北的几个藩镇也均被控制。中央集权到这里就算是完成了。
至于被了收兵权的节度使,当然心不甘情不愿了。比如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就很不满。但当他想跟赵匡胤叫板时却发现,自己手下没家没老婆,能打的,全被调走了;留下的全是成家有老婆,成天混日子,不能打的老弱病残。他想翻浪,已经翻不起来了。面对赵匡胤的一纸调令,最后符彦卿只得认怂。
当然,赵匡胤也没亏待他。赵匡胤的善后工作做得很好,符彦卿交兵权后,仍可享受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他其实也不吃亏。早点卸职养老,对他而言,并非不可接受。
所以这一次收兵权也是风平浪静,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
总体而言,赵匡胤做的部署,其实早在五代时期就有人做过。只是没有一个五代皇帝有赵匡胤做的这么细致。有张有弛,有进有退,这或许就是赵匡胤收兵权,没有演变成流血事件的原因吧。
-----
网友解答:
-----
相比那些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开国之君,赵匡胤的江山得来之易,事后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
赵匡胤原是周世宗柴荣的殿前都点检,执掌精锐的禁军。柴荣死后,继位的幼主宗训不能服众。因为赵匡胤凭战功从士兵升到统帅,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于是他的老部下密谋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为帝,取周而代之。
这些老部下都是当时的禁军高级将领,有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他们有的是赵匡胤的亲信,有的是赵匡胤的结拜弟兄,有的是直接参加陈桥拥立的功臣。
在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十分忐忑,因为皇帝当得太容易,他自然就担心手下这些人会不会再演一出“黄袍加身”的兵变,到那时,自己的命运恐怕不如幼主,所以赵匡胤心里一直也没底
。
为了巩固皇权统治,于是赵匡胤很高明地玩了一出‘’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这一天晚朝时,赵匡胤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突然屏退侍从。长叹了一声,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当不成皇帝的,你们的功劳,我是报答不尽的呀?但是啊,做皇帝太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是整宿整宿的睡不上一个安稳觉!”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此时感到自己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路。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 于是在第二天,支持赵匡胤政变的将领,纷纷上奏章,说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军职,自动地交出了手中的兵权。赵匡胤自然一一准许,让他们改任闲官,优厚的俸禄一钱不少,还赏赐众多金银,有的还与皇室结了姻亲。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完美解决兵权的威胁,原因有二。
一丶有备而为。赵匡胤当时牢牢掌控着禁军。着力培养的年青亲信能及时顶上去,所以在他们交出兵权后,丝毫没有产生影响。
二、格局不同。赵匡胤是军人世家出身,用现在话的说,人家是北京部队大院里的孩子,见过世面。比那些出身于底层的皇帝,在对待功臣的手段上明显有别。杀功臣,几乎是每个开国皇帝难以克服的瓶颈,而且不只是杀一人,常常是斩草除根,株连几族。相比‘’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确比许多帝王伟大的超常。其实,手段无非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一种变相存在。赵匡胤伟大在没有把事情做绝,而是为了更好的收买人心。皇位刚坐稳,就想打发走那些为自己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这未免太让将士寒心了吧。所以在事发之后,好多年这些将士们仍然对他感恩戴德,实在是让人感慨……
-----
网友解答:
-----
昨天在和一个朋友聊历史创作的时候,有感而发,专注一个领域的历史问题,容易变得孤陋寡闻。
我就结合了宋代历史来举例,宋代的历史很复杂,认真读起来,也不算太难,但是如果专注于宋代的历史,不去研究一下五代的历史,那真的是研究一辈子的宋史也不会有研究出成果的。历史就是这样,相互联系,又一脉相承。
但凡学过高中历史的,都知道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这三大策略,却不明白赵匡胤为何要这么做。
在讲到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时,还有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话说赵匡胤登基之后,有一天晚上把石守信等将领留下喝酒,当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十分伤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对部下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喝一喝酒把皇帝给喝哭了,这谁能顶得住,石守信等人赶忙询问老赵痛哭的原因,老赵就说“害怕有人篡位。”
石守信等人,连忙又问“谁会这么大胆呢?”
老赵就说“就是你们啊,如果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即使你不想当皇帝,到时候也身不由己了。”
石守信听到这里,心里是哇凉哇凉的,当初推你上位,现在你来这套,难道后面就藏着刀斧手,一声令下就把我们砍了?
于是就请老赵给指条生路,老赵就说:“人活着不就是为了钱嘛!如果你们放弃兵权,可以多置一些良田美宅,多买些歌妓,然后把青春献给小酒桌,一天到晚就是喝,我们君臣也没有猜忌,岂不妙哉。”
石守信等人一看老赵连这样的话都能说出来,也不得不同意了,第二天就上朝请求解除兵权,宋太祖就让他们到地方担任节度使了。
如果浅显一点解读的话,老赵杯酒释兵权能够成功,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老赵感情牌打得好,另一方面是允许他们过度享受生活。
老赵削兵权从空间上来说,是中央与地方都有削弱,而从时间上来说,是循序渐进的方案。
老赵之所以迫不及待的想要削兵权是有着很深刻的原因的,五代十国期间,政权更迭频繁,主要原因就是中央未能形成强大的集权。
在后周与北宋之前,五代篡位的方式主要是节度使叛变,从唐朝中后期开始,节度使拥兵自重,甚至拥有了能与中央叫板的实力,后晋的成德军节度使安重容曾经就放话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这种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话,在五代前期是频繁上演,五代的第一个中央型藩镇政权后梁开创者朱温就是唐朝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而随后击败后梁的后唐李存勖也是节度使出身,随后不管是后晋的石敬瑭,还是后汉的刘知远莫不如是。
但这种谋叛方式,在后周的开创者郭威那里终结了,郭威是以中央禁军的身份篡位成功的,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篡权模式。
老郭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原因就是一段时间以来,各代对藩镇权力的回收起了成效。
唐朝时期在设置节度使的时候,只设置了几个,这才让节度使能够与中央叫板,但是到后周时期,节度使的数量逐渐增加,尽管节度使对地方还有足够的权力,但是所掌管的地盘已经逐渐减少了。
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的辖区应该是逐渐增加,禁军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中央实力得以碾压地方。
当然,尽管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但是并非没有反抗,在老赵登基的第一年,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联合北汉造反,随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造反,都被老赵顺利镇压。之所以能够很快平叛,应该如我前面所述,这时候的藩镇,已经丧失了和中央叫板的实力。
在这样的基础上,老赵趁热打铁,开始在地方设置县一级的行政机构,因为五代时期,中央政府政令到节度使一级就完事了,无法直接管控县一级,导致丧失对地方控制力的下降。
设置县级行政机构后,先是针对个别节度使,先是夺回城乡治安及诉讼权,然后再面向所有节度使,然后再让节度使将地方精兵送入中央担任禁军,老弱病残留在地方维持治安,最后将所有权限收回,节度使不能再对中央形成任何威胁。
这一套组合拳打的是相当套路了,聪明一点的节度使都直接放弃权利,只求老赵不下死手。很多人评价宋代军队不能打,是因为宋代兵制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其实这都是为了抑制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对中央的冲击。
正是因为五代以来,中央禁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地方节度使不能造反,反倒是禁军首领可以造反,使得老赵忧心忡忡。前者是后周太祖郭威弄块破黄旗裹在身上就造反称帝了,实在是不敢想象,而老赵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更具有创造性。
后周世宗柴荣重病时,一直安排后事,为了让儿子柴宗训即位,将大量德高望重的臣子调往地方,最后反倒是年轻军官赵匡胤担任禁军首领。
以事实来说,赵匡胤在军功上远远不如一些大佬,而且也没有什么权威与资历,完全是仰仗周世宗的信任与提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通过石守信等其他几位年轻军官的帮助,竟然篡位成功,顺利过程,估计老赵都不敢相信。
正因为如此,在即位后,赵匡胤才对禁军将领忧心忡忡,感觉是个禁军首领,登高一呼似乎就能篡位成功。
在削禁军将领的时候,老赵也是采取的循序渐进的策略,先是对关系疏远的将领身上下手,然后再一点点对关系较近的石守信等人下手。
可以说,到我们看到的“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也没剩几个能抗衡的人了。
当然,除了许诺可以养老外,赵匡胤让这些将领担任节度使,其实也算是一种变相补偿了,从来没有谈不妥的买卖,只有谈不拢的价格,老赵是深知这个道理的。
通过各种手段,最终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虽然过程不是很光彩,但是看结果就好了。
-----
网友解答:
-----
皆开明人物,懂得进退!
-----
网友解答:
-----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是靠发动兵变而窃夺了后周柴氏江山社稷的。既然他是靠非常手段夺得他人政权的,其内心必定深知,五代时期之所以会出现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台,城头变幻大王旗”之朝代更替,不暇稍息的诡奇现象,与其是说皇帝太羸弱,不如说是臣属尾大不掉,实力太强。特别是那些掌握军权的大帅、军头,依仗其兵多将广,动辄篡位弑君,简直易如反掌,是对皇权最具威胁的一大势力。为了稳固其皇权,确保其统治基础 ,宋太祖决心采取更为积极且稳妥的举措,削夺禁军将帅手中的兵权。“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和勾践、刘邦、朱元璋等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大杀功臣的残酷做法不同的是,赵匡胤采取了一种较为温和的柔性手段,既消除了军头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皇权的巨大隐患,又避免了发生大规模“屠功狗”的流血事件。
《宋史》记载,一日散朝后,宋太祖将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慕容延钊、李继勋、郭廷彬、田重进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在宫中设便宴招待他们。这些人都是太祖的心腹将领,有些还是“义社十兄弟(和赵匡胤拜把子)” 的成员,他们大多数都参与了陈桥兵变,是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并帮助他把后周收拾成大宋的有功之臣。
酒至半酣、杯盘狼藉之时,宋太祖突发感慨道:“若没有诸位的出力相扶,我哪有今天,尔等功德,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可是做天子也太难了,远不如做节度使时快乐。自从登极称帝后,我可没睡过一夜安稳觉”。大家虽然喝的酒酣耳热,但也听得出太祖是话里有话,石守信等忙问其故:“这是为何”?宋太祖一字一顿地答道:“这还不明白?皇帝的位置,谁不想做”?一听这语藏机锋的话,石守信等吓得冷汗直流,酒也醒了一大半,慌忙站立起来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起异心”?!
太祖说:“那也未必!纵使你等无异心,可你们的部下们呢?一旦他等贪图富贵,也将黄袍强披在你等身上,到时候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就是不想当这个皇帝怕也不行了吧”?这番话把禁军众将帅们给说懵了,不知道说啥好,只得请皇上给条出路。太祖长叹一声,缓缓道:“人生苦短,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你等为何不释去手中兵权,我不会亏待大家,定会赐给诸位大量金银财宝,你等买上大量肥田美宅,为子孙留下享用不尽的一份产业,家中多置些歌儿舞女,天天纵酒作乐,快快活活地过完下半辈子呢?如此我等君臣之间就再也不用相互猜疑、提防了,上下和睦相安,这样该有多好”!石守信等闻言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很感激地说:“陛下为我等考虑地如此周全,如此长远,真如对待亲骨肉一般”!
次日早朝,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帅们都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不适宜统兵作战、鞍马劳顿了,主动要求解除兵权。
宋太祖非常高兴,对他们大肆赞扬、安抚了一番,随后厚加赏赐,赏与大量钱物,并当堂宣布免去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慕容延钊、罗彦环等人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到比较富庶的地方州郡去做有名无实的节度使。
“杯酒释兵权”后,大宋最精锐禁军中最具实权的殿前都指挥使 、副都检点、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等要职均被废除,不再设置了,只留下侍卫马军(骑兵)都指挥使、侍卫步军(步兵)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这三个相互之间不能统属的职务,这三使又称“三衙” ,各领一司,彼此都是平级关系,起相互制约、牵制作用,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赵匡胤将石守信等久历行伍、战功卓著的老军头释去军权,却提拔了一批资历较浅、在军中缺乏根基的年轻后辈担任“三衙”的长官,使其很难在禁军中培植党羽,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为了抚慰被削夺兵权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功臣,宋太祖不但赐给他们大量的钱财,而且主动表示要和他们结成姻亲,“约婚以示无间” 。“杯酒释兵权”后不久,赵匡胤寡居在家的妹妹燕国公主就嫁给了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太祖本来就只有一个妹妹三个女儿,其中竟有三位下嫁到被释去兵权的禁军旧将家中去,说明这种皇帝和大臣联姻的婚嫁带有极其强烈的政治色彩。
宋太祖赵匡胤用仗义疏财的办法,将武将们手中掌握的兵权一点一点的赎买回来,将禁军将帅及节度使们拥有的大权逐渐融解掉, 用不流血的手段将唐末五代时军人干政、动辄发动兵变的隐患消弭于无形。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
他这样做,不但使被削除兵权的禁军将帅及节度使们在一失一得中获得了一种心理平衡,进而消除了他们对君王“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类的疑惧,亦避免了历代开基帝王大肆杀戮功臣,血流成河的人间惨剧,而且作为一种象征,也表明了宋王朝的创始帝王与曾经拥立他的功臣宿将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办法。由是观之,应该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气度恢廓的政治家。这种大气建立在他对人情世故了然于胸、对天下大势与人的微观心理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因而显示出一种极富人性魅力、在历朝历代中极其罕见的王者风范。
【插图源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谢邀!这是赵匡胤的高明之举,从而也赢得千古流芳,他采取的恩威并施不杀功臣士族才子,而是不让带兵结为儿女姻亲,给于厚禄养怡天年,免除了五代拥兵作乱的历史,但也有癖病使宋朝积贫积弱没能一统天下很是遗憾,但杯酒释兵权却是其它皇帝应该学习的;拙见。
-----
网友解答:
-----
做一个简单的历史小科普,在中国历史上屠戮功臣并不是常态,尤其是宋朝之前的历史,杀戮功臣的事迹很少见,相反封赏功臣才是一个王朝在开国之后才会做的事情,而且这种封赏是非常雄厚的,功臣可以参与朝政,他们子孙可以世袭爵位。
而宋太祖赵匡胤优待功臣只是延续汉代以来的政策和习惯,所以杯酒释兵权只是当时的历史常态。但是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可以参与朝政的特权,实际上比照汉唐,宋太祖不见得对于功臣有多好,反而才是卸磨杀驴的典型。
汉初杀死功臣的谎言:汉高祖是否屠戮功臣?
以读者最为熟悉的汉高祖刘邦为例子,按照《史记》的记载,刘邦杀死的两个大功臣分别是韩信和彭越,除此之外刘邦几乎没有杀死其他任何功臣。忠实追随刘邦的老部下像是萧何、张良、周勃、樊哙、曹参、夏侯婴等人都没有被杀,反而都是善终,而且给予封侯的奖赏。
大家不要小看汉代的侯爵,汉代实行的是军功爵制,所谓军功爵制指的是汉代的爵位分为二十等级: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萧何这些人受封的爵位是彻侯,属于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爵位。而且彻侯是拥有自己的领地和臣子,他的领地称作侯国,他的臣子是家臣。刘邦在汉初一共封赏137名功臣,这些功臣都是子孙相传爵位和领地,直到汉武帝时期发动“酌金夺爵”事件,这些汉初彻侯家族才彻底消亡。
此外韩信和彭越在当时属于异姓诸侯王,对于刘邦的威胁十分大,而且他俩不属于刘邦的功臣集团成员。因为楚汉战争其实是以汉王刘邦为首得诸侯国同西楚霸王项羽为首得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一直是汉王,只是反楚联军的盟主。
韩信此人担任过刘邦的丞相和大将军,但是在韩信攻取齐国之后,他要求刘邦封他为诸侯,于是韩信成为齐王,脱离刘邦的汉王国。彭越作为秦末草寇的一员,一直有着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和刘邦接触很少,只是彭越在反对项羽这一方面和刘邦利益一致,所以两人结成同盟反楚。
所以韩信和彭越的地位和刘邦是平级,只是刘邦是盟主,他们共同为打败项羽效力而已,所以在天下平定后,刘邦感觉两人的威胁比较大,于是彭越被流放,韩信被扣押在长安。最后两人都被吕后诬告造反所杀。至于英布也是异姓诸侯王,他是造反身亡。
所以很多人说汉高祖屠戮功臣是是不对的说法。因为刘邦的老部下并未被杀,刘邦所杀也只是异姓诸侯韩信和彭越,英布则是造反而死。
魏晋到宋朝之间优待功臣的政策
在汉朝灭亡之后,曹魏和西晋相继建立,在这个时候,皇帝对于功臣一直延续汉代以来封侯并且绵延子孙的奖赏。
曹魏延续汉代的二十等爵制,只不过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彻侯改为列侯。曹魏的功臣比如夏侯氏,五子良将、开国文臣都是有封列侯,拥有食邑,而且爵位和食邑可以传给子孙,翻阅《三国志》这记载十分多,主要举例五子良将:
张辽,封爵列侯,爵号晋阳爵,子张虎,孙张统继承爵位。
乐进,封爵列侯,爵号广昌亭侯,子乐綝、乐肇继承爵位。
于禁,封爵列侯,爵号益寿亭侯,子乐圭继承爵位。
张郃,封爵列侯,爵号鄚侯,子张雄继承爵位。
徐晃,封爵列侯,爵号阳平侯,子徐霸继承爵位。
在西晋建立之后,在二十等爵制上面增加五等爵制,也就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爵位,把曹魏和西晋的功臣通通封赏,也就是功臣的地位得到了西晋政府的承认,一直延续到东晋灭亡,而西晋的制度被南朝继承,宋齐梁陈四朝都是如此,除了为了皇位内斗的大肆屠杀,总体而言功臣还是受到优待。
而北方的制度在起初是比较混乱,从北魏到隋朝也没有大肆屠戮功臣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在唐朝建立之后,也未曾发生皇帝有意屠戮功臣的现象,反而是依照惯例封爵赏赐,可以封妻荫子,所以唐朝的功臣都比较舒服,他们的影响力直到武则天时代因为血腥屠戮而消亡殆尽。
从汉代到唐代这种优待功臣的制度势必会影响到宋代人的思维方式,毕竟前朝的兴亡可以成为宋代人的借鉴。
宋太祖是否优待功臣?
人们津津乐道“杯酒释兵权”的是赵匡胤赐给功臣土地和富贵以此让他们放弃兵权,从道理上看,这是不流血的革命,兵不血刃的收取了兵权。在实际上这是一次交换,皇帝赵匡胤强迫武将用生命换取富贵,在性命威胁下,这些武将不得不屈服让出自己的权利,这其实才是杯酒释兵权的本质。
杯酒释兵权事件和汉唐时代既给予功臣子孙相袭的富贵,有给予功臣相应的权力来比,明显在道德上落后很多,这使得宋朝在立国之初就没有形成一个功臣集团与皇帝分享权力,而武将们只能和皇室联姻得以保全富贵。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把自己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女儿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之子,以此消除武将的恐惧心理,最终成功安抚了武将,使之抛弃权力,安心成为一个富贵翁。不过宋太祖的这种猜忌心理却被宋朝之后的皇帝所铭记于心,到了明清两代杀死功臣变成了社会的常态。
-----
网友解答:
-----
我有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推测:
赵匡胤不是不想杀有威胁的部将,而是不敢杀
。为何如此?且听如下分解:
一、宋太祖“黄袍加身”是五代十国军阀政治的典型表现
中国历史上赵匡胤“黄袍加身”而称帝是绝无仅有的个例,这种形式无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当时赵匡胤称帝有以下几个因素:
1.门阀世家倾倒,正统道统传承断绝,军阀政治兴起
中国门阀世家自汉到唐末,兴盛了几百年。这几百年之间,门阀世家掌握着中国政治体系的解释权,他们拥有古典知识理论体系的垄断地位。在此期间,无论谁当皇帝,都要有门阀世家的支持才能玩得下去。如,曹魏得颍川士族、清河士族、弘农士族等。
但门阀世家在唐末五代十国被以藩镇为主体的军阀政治所取代。彼时,世家门阀经过唐代科举体制下,寒族崛起和皇帝刻意的打压,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全社会也失去了发出正统传承体系的倡导。
所以,谁当皇帝只看实力,不论出身。
2.赵匡胤军人出身,深受部将拥戴;彼时后周新主年幼,军阀政治得以取而代之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郭威,开始带兵打仗。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赵匡胤表现十分突出,他横击北汉,讨伐南唐,屡立战功,逐渐成为后周禁军核心将领。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前,封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成为禁军最高统帅。随后,趁着后周新主年幼,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部将拥戴称帝,取后周而代之。
赵匡胤掌管后周殿前禁军,拱卫京畿皇宫。而他的部众士兵,居然对皇室没有丝毫忠心,而只认自己的首领,在“陈桥”拥戴赵匡胤为帝。
这是极其典型的军阀政治表现:兵只认将,而不认皇室。兵只忠心于将,而不忠心于皇室。
赵匡胤当然知道自己江山是怎么得来的。于是,在宋一统全国之后,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显现了:
赵家已经是皇室了,那昔日的部将中,有没有第二个“赵匡胤”呢?
二、妥协和无奈之下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第二个“赵匡胤”,做了名震历史的“杯酒释兵权”。
后世人,通常解释是赵匡胤比较仁义,但我不这么认为。从后面大宋的表现看,“杯酒释兵权”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感:
1.剪除有威胁的部将,非不想,实乃不能
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他们绝非是通常意义上的人类,而是人格被异化的人类。在他们心中,帝国的传承永远是第一位。在整个问题面前,昔日一起定江山的战友兄弟,都可以牺牲。汉、明莫不如此。唐是因为皇室的战友是门阀世家,杀不动。
所以,我不认为赵匡胤的
“杯酒释兵权”是因为他仁义。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如果杀了他的部将,很有可能“部将的部将”会哗变。因为,
那时候,士兵是不认皇帝,只认将领的。
2.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只有赵光义才能弹压他的部将军阀
赵匡胤自己身为军阀,代表的是军人利益。现在要进行“家天下”传承,如何压住自己手下将领是关键。如果立自己威望不高的儿子,压不住那些将领不说,更有可能将领的部下要开始蠢蠢欲动立第二个赵匡胤”了。
此时,要保持赵家天下传承,就必须找一个手下将领认可的赵家人。
于是“金匮之盟”就诞生了,当然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但我个人认为它存在合理性。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
\"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这意思是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宋太宗),赵光义接着传位赵廷美(太祖、太宗之弟),赵廷美接着传位赵德昭(太祖之子)。赵光义、赵廷美是直接参与过赵匡胤兵变、起事、进而称帝的全过程的。他俩在北宋军阀中有很深厚的背景,能压得住那些军阀,进而确保赵家江山。
实际上,赵匡胤在位时,赵光义就是开封府尹,拱卫京畿,按照之前赵匡胤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配置。赵光义就是太子的配置。而之后,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廷美继任开封府尹,这依然是当太子在培养。
但赵光义显然不乐意这种约定。于是自己当皇帝期间,开始重文抑武、重建典制,经过20多年的经营,终于实现了“父死子继”,结束了军阀政治。
结语:在军阀政治下,赵匡胤不敢贸然擅杀部将,只能以怀柔政策徐徐图之,不仅如此,为保全赵宋天下,弹压部将,不得不传位兄弟。
-----
网友解答:
-----
赵匡胤此举是很聪明的,他将拥护他兵变的武将全部聚在一起饮酒,然后在宴席中途说出他的担忧,这时等待那些武将的命运只会有一种结果,不放弃兵权就是死!
为何赵匡胤选择和平收回兵权,难道他就不担心武将们兵变么?
正如题主所说,从越王勾践杀宰相文种开始,“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的悲剧便一直在重演。
那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就会做出这种“卸磨杀驴”的事情,而赵匡胤不会呢?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还是由于当时的国情不同而导致的。
一、刘邦和朱元璋开创的王朝所面对的敌人主要来自于北方的草原势力,而赵匡胤开创的大宋危机四伏。
(西汉时期疆域图)
(明洪武时期疆域图)
(北宋时期疆域图)
这三张地图分别是西汉、明初、北宋时期的势力疆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的对手主要还是北方的匈奴;而明朝的对手同样是来自北方的鞑靼和瓦剌。北宋则不同,赵匡胤不仅要顶住来自辽国(契丹)的压力,还要面对西夏、大理等国,而在东北方向,还有正在壮大的女真。
因为各自的国情不同,刘邦和朱元璋可以放心的将那些居功至伟的武将统统诛杀,而赵匡胤则不行,因为对手实在太多,所以他才会用和平方式收回兵权,但为了防范日后武将专权,赵匡胤也留了一些后手。
1、设立枢密院
赵匡胤首先设立枢密院,有枢密院掌管发兵、调兵之权,但军队由三衙统领掌管,以此让两者互相牵制。
2、设置“更戍法”
即经常调动禁军与边军换防。长此以往,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官既然不能在士兵中建立威望,自然也就无力兵变。
结语:
因为需要面对的敌人太多,所以赵匡胤选择了和平解决兵权事件。而武将们又比较识趣,乖乖的便将兵权交了上去,所以最后才没有造成流血事件。
-----
网友解答:
-----
也许是因为强敌环顾。宋朝的党政还是比较文明的,很多时候不会下死手,往往都是贬官了事。比如杯酒释兵权,人家只是收回了兵权,其他待遇没少,甚至还加了。有的选择了,自然往往都不会孤注一掷的搞流血事件,太太平平的享受荣华富贵了。
-----
网友解答:
-----
宋朝,是五代十国的“终结者”。这个朝代用“重文轻武”的极端方式,遏制了唐朝末年以来,武将骄横跋扈、动辄起兵造反的势头。不少人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归结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但其实,真正让宋朝走上重文轻武道路的,并非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宋太宗的两次大败。
杯酒释兵权:坦诚的权力交易
首先我们来看下杯酒释兵权的大致情况。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赵匡胤请手下四位最重要的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王申奇、张令铎吃饭。席间,赵匡胤突然哭了起来。四位大将询问原因,赵匡胤说:“
当一个天子难啊。我每天晚上睡觉都睡不好,唯恐有人抢了我的位子。
”四大将一听便知道怎么回事,忙赌咒发誓的表忠心。但赵匡胤说:“
我知道你们都是忠臣,但是要是有一个人给你们披上一件龙袍,你们会怎么样?
”四大将一听,知道自己已经被猜忌,于是赶紧磕头,希望皇帝给一条活路。
赵匡胤继续说:“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最要紧的是能享受荣华富贵。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多购置良田美宅,去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还会和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让你们的后代永远享受荣华。
”四位大将明白了,第二天就上疏表示想要告老还乡。赵匡胤顺水推舟,解除了他们的兵权,放他们回家养老。一场用兵权换富贵的权力交易,就此达成。
杯酒释兵权之所以能成功,赵匡胤本人的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保证。赵匡胤本人,就是北宋的第一大将,除了超高的个人武力值之外,还具有旁人所不能及的战争智慧。在周世宗征讨南唐之时,赵匡胤异军突起,不但在几场战斗中以弱胜强,使用的战场策略还大相径庭。战场上最强的将领,就是这种不拘一格的人。所以赵匡胤只要活着,他的手下就没有谁敢反叛。
然而,此时北宋的江山,还没有彻底统一,南方、北方还各有强大的敌人存在。只要他们不平定,武将自然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尤其是在赵匡胤死后,这位北宋的最强军事强人离场,内忧外患,北宋随时可能再次陷入五代十国的乱境当中。
此时,宋太宗赵光义出现了。他用两场自残式的败仗,彻底打压了武将,改变了宋朝,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
两次北伐:用稳定来交换强悍
第一次,是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这一年,赵光义顶住了所有的压力,终于拿下了北汉的都城太原,完成了统一。这之后,他不顾所有将领的反对,执意带着疲惫之师,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这一仗大败亏输,赵光义的臀部受了箭伤,坐驴车逃跑才保住了性命。需要提一句的是,这一战中,已经和赵匡胤喝过酒的石守信复出,督前军。战败之后,他也担了罪名,从此一蹶不振。其他的武将,也被赵光义一顿训斥,连攻下太原的赏钱都没有发。
第二次,是在雍熙三年(986年)。这一年,赵光义再次派遣大军,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次的阵仗,比第一次还要大,军队中名将云集。既有曹彬这样的老成持重的人,也有潘美、杨业等虎将。结果没想到,曹彬在战场上犯晕,被辽将耶律休哥偷袭得手,宋军再次失败。这次失败,在战场上折损了大将杨业;而大将潘美因为弃杨业而去,遭到了所有文臣武将的唾弃,仅仅一年后郁郁而终;曹彬则是承担了失败的大部分责任,被降职为右骁卫上将军,从此再也没能上战场。
宋太宗的两次北伐失利,几乎损失了宋朝建立阶段的所有重要武将,那支几近无敌的禁军也损失殆尽。从此以后,武将再也成为不了一股主流势力,在朝中失去了话语权。而宋太宗则趁机将重文轻武的国策推行到底,用文臣去压制武将。于是,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低。到了宋仁宗时,大臣韩琦家的一个歌女就敢羞辱大将狄青。
可以说重文轻武,甚至说扬文抑武,却是起到了稳定朝局的作用。北宋一代,武将的权力很小,根本没有能力反叛。但是另一方面,过度的压抑武将,也让中原人染上了文弱的习气。一事当前,想到的往往是和为贵,甚至不惜丧权辱国。大唐之后极具活力和包容力的中华文明,开始走向封闭。活力和稳定到底如何平衡?现在人们还在争论不休。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