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三乐”是哪“三乐”?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三乐”是哪“三乐”?
-----
网友解答:
-----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统治天下的快乐不包含在其中。父母都在世,弟兄无变故,是第一种快乐:上对得起天地良心,下对得起身边的每一個人,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统治天下的快乐不包含在其中。”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之所以强调突出这三乐,与儒家的理想人格有着密切关系。儒家的价值理想是成为一名君子,进而成圣成贤,并在条件具备之时造福天下苍生,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毕竟外在条件由“命”不由“人”,譬如遭遇怎样的环境,处在怎样的时代,碰到怎样的国君,这些都是个人所不能选择的。因此,作为个体所能把握的只有内在的修养,因此人生的幸福应该建基于我们所能把握的事情之上,而最关键的就是天伦之乐、成德之乐、师友之乐。
-----
网友解答:
-----
1 出处:
出自《孟子尽心上》第二十节:
以此为题,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孟子尽心上》第一节)
竭心尽力,才能了解自己。
所以《孟子尽心上》是一本自我激励与完善的书。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但称王不在其内。父母健在,弟兄无灾,第一件快乐的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足够,称王不能算在内。”
强调的是君子,儒家文化中道义与责任的担当者。
为什么称王不能算作君子的乐事?
因为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称王是最次的,有损节操,而君子是不屑的,仁义礼智才是君子深植于心的,君子的志向是追求道,只有孜孜不倦到一定程度才可达到。
那么道是什么?
孟子认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做到不可做到的事,达到不能达到的境界,便是天命,君子要以身殉道。
这与道家提倡的道是有区别的,
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孟子认为的道,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而道家的道指的是天地社会运行的规律法则,一个强调主观,一个强调客观。
所以,这段话特指,身为君子应该有的人生乐事。
2 孟子“三乐”怎么理解?
“父母健在,兄弟无故”:天伦之乐。
健在,身体康健,存活于世;无故,无病无灾,无意外之祸。
这句话提倡的是“孝悌”之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孟子认为,“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善养老人的人,仁人便将其视为榜样而投奔。
这与儒家的“子欲养而亲不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是一致的,及时尽孝,躬亲抚幼,是基本之人伦,何况君子!
“不愧于天,不怍于人”:使命之乐。
愧与怍:惭愧之意。
字面理解,君子要有行善之心,乐善好施。
孟子既将道列为君子之志,所以这句话还有深意。
不愧对上天,不愧对他人,不是指做了什么坏事,而是指要顺应天道,顺应民心。
孟子认为,“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没有什么不是天命决定的,顺从并接受天命,才是正道。
也就是说,君子要不断完善自我,发挥社会作用,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不辜负百姓的期望。
“得英才而教之”:传承之乐。
英才:优秀的人才。
教育,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教化,是君子的大爱。
孟子认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还继续补充,认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也就是说,君子教化于人,应注重养成品德,发展才能,解决疑惑,言传身教,私下受诲。
可见,德行之教为根本,而学问知识为其次。
儒家认为,教育在于德行教化,而君子便是德行教化百姓的实施者。
所以,“孟子三乐”,不仅是寻常之乐,更是君子为人处事,济世安民之乐,涵盖了君子的日常德行与社会责任。
3 孔子也“三乐”,是否一致?
孟子有“三乐”,自然想到孔子的“三乐”,同为儒派,是否不同?
《列子 天瑞》中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孔子游泰山时,见到一个叫荣启期的乡野村夫,快乐得弹琴唱歌,孔子问,你穿着破烂,咋还这么快乐?他说,天地万物,我生而为人,一乐;男尊女卑,我生而男人,二乐;生死无常,我活九十,三乐。孔子感叹,说得好,看得开!
快乐有时很简单!可见,孔子是认同这样的“三乐”。
《论语》开篇也有孔子三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孔子认为,学习,交友,是快乐的事;有容有度,才能为君子。
孔子的人生之乐,同样简单,强调人的本位,学习传承的作用,还有同道相谋,君子之风。
孔孟本一家,乐事虽不同,本质却一样。
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看似普通,君子真能做到,不单严于律己,还要不断完善,重要的是以自身之力量,影响他人,影响社会。
这是君子的使命。
4 “三乐”在今天的意义
将孔孟的“三乐”用在今天,就是好读书,做好人,传承好。
陈眉公在《小窗幽记》说:“人生一世,有三乐:开卷读书,闭门修禅,一语济世。”
曾国藩也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曾国藩文集》)
人生的乐事,吃得香,睡得着,有钱花...俗了点,缺了意义。
做人,为第一,尽孝为根本,诚信为基础。
读书,应赋予更多的含义,不光是学做人,还要学做事,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个人素养,愿得此身长报国是个人能力与责任。
教育,关系传承,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生生不息,文化渊源流长,社会不断进步的最最重要的事情。
可见,孟子“三乐”,不仅是独乐乐,还是众乐乐,寻常百姓小幸福,可遇更要可求。
朱熹《集注》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
网友解答:
-----
孟子说的人生三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兄弟们平安无事,这是第一大快乐。做的事上对得天,下对得起人,这是第二大快乐。能得到天下人才而对他们对教育培养,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乐”出自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说:“作为君子有三大快乐之事,称王称霸天下不在这三乐当中。父母健在、身体健康, 兄弟平安、和平相处,这是第一大快乐;做事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能得到天下杰出的人才进行教育和培养,这是第三大快乐。 ”
其实,孟子说的“三乐”简单概括来说是:一乐父母健在、家庭平安,二乐做事坦然、心地无私,三乐人才聚集、教书育人。
-----
网友解答:
-----
我们每每提起孔孟之道,就觉的愚腐,但是之中有很多很精辟的处世哲学是永远应该作为座右铭的。(孟子、尽心上)讲述了君子有三种快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