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网友解答:
-----
序言
你以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永远都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吗?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会让人明白,他也有不惯着命运和挫折的孤高、清冷时刻!
那么这个高冷的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该
如何赏析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襟亚特意翻开
《苏轼词全集》
,数了数苏轼被贬黄州
5
年期间的词作,包括这首《卜算子》在内总共
81
首。
而他那几首如雷贯耳的词作名篇比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都写在这个时段
。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比上面的这几首创作时间都要早,排在黄州时期的第二首。
他的好基友黄庭坚后来在《跋东坡乐府》中对这首词进行了狠狠表扬,说它:“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这样的铁杆儿关系,如此高规格的评价确定不是站台吹嘘?
下面,咱就依据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的具体文本;参考作者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对照他在这段时间的物事、心境;并结合其他学者的评价,来具体赏析一下这首词。看黄庭坚的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说服力。
创作背景
1.时间: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年2月1日——5月19日。(这个详细日期是后世考证出来的)
2.地点:定慧院(《黄州府志》记作“定惠院”)。
3.境遇:“乌台诗案”之后刚刚被贬到黄州。
乌台诗案:
公元1079年,御史何正臣一干人上书弹劾苏轼。说他谢恩的奏表里,暗藏讥刺朝政的用心。然后,还搜罗出他大量诗文为证。
被告发后,御史台负责审理此案。御史台别称\"乌台\"、\"柏台\"。所以这个案子史称\"乌台诗案\"。
我们这里,就不去分析此案背后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复杂斗争背景了。
总之,苏轼在“乌台诗案”中遭了难,结结实实坐了103天的大牢。
所幸,北宋朝廷不杀文人。于是才有了他就被贬到今天湖北黄冈黄州区,做一个叫
“黄州团练副使”(
团练副使:官职低微的散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中校团副
)
小官的事实。
那一年,苏轼43岁(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采用周岁)。
公元1080年2月1日,苏轼抵达了黄州,没有住所,就暂住在“定慧院”。三个半月后的5月19日,才迁去了临皋亭。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正是苏轼寓居黄州东南的定慧院期间,创作的一首小词。所以这首《卜算子》,又叫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初来乍到,他还没来得及在城东的坡地开荒种地;还没有建起挂着
“东坡雪堂”
匾额的固定居所;也还没学会小火慢炖
“价贱如泥土”
的
“黄州好猪肉”
的东坡肉(语出苏轼的
《猪肉颂》
)。
匆忙间,他旷达乐观的温度还没来得及融化现实的冰冷寒凉。
政治上的挫折,生活上的坎坷,精神上的磨难,迎面袭来的是痛苦、孤寂和忧愤!
涅槃之后,即便重生,也要慢慢来……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风落吴江冷)。
1.全词大意:
弯弯
一钩
月亮挂在稀落的梧桐枝头,夜静更深,悄无声息。时而见到幽居的人独来独往,身影如同天空中遥渺的孤雁。
倏然被什么惊动回过头来,内心的怨恨、遗憾苦于无人明白。挑遍了寒枝没能选中任何一根
栖息
落下,甘愿在沙洲忍受无尽的寂寞凄冷。
2.词中关键意象“孤鸿”,和灵魂性的关键字——“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意象有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其中核心塑造的关键意象则是
“孤鸿”
,其它意象都是为衬托它而存在的。
“孤鸿”是作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是他抒发自我的载体。
黄州比起京城,比起他从前外放过的密州、徐州、杭州来说是偏远荒凉的,没有人再
“为报倾城随太守”
,他也不能再
“聊发少年狂”
。他就是那只落单的孤鸿,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忠直和自我,不向当权派阿谀逢迎,最终落在黄州这片寂寞沙洲上。
君子固穷,高节耐冷。冷,是政治的冷酷,人性的冷漠,现实的冰冷。
冷是冷,孤鸿的选择却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坚守。而临照到苏轼,是在抑郁不得志之时,坚守道德和本心,初衷不改,不向“冰冷”的打击报复妥协低头。“拣尽寒枝不肯栖”是孤鸿的操守,也是苏轼本人的。
所以,黄庭坚才丝毫不避嫌得夸赞这首词,说它无尘俗气,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功利气息。
3.反证法——那首名叫《寂寞沙洲冷》的歌,不懂原作“冷”这个立意:
十几年前,周传雄有首名叫《寂寞沙洲冷》的老歌,总体来说属于伤感的情歌,非常明显,灵感来源于苏轼的这首《卜算子》。
我不想去评价这首歌的优劣,不过歌词中有一句
“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如果真懂得苏轼的这首《卜算子》的内涵,就会发现它在气质境界上和原作出入很大,说狠点——南辕北辙!
“寂寞沙洲冷”
这一句真正令人侧目动容的地方,正在于它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孑然清高劲,那是屈原为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变体表达。“
微带着后悔
”是个什么鬼?“回头是岸”和“寂寞沙洲冷”可是立意对抗“牛头不对马嘴”的两个方向哦。
我们不反对“后悔”,不反对“孤雁双飞”(一对,显然不能叫“孤雁”),但是我们反对“为文而文”曲解文学作品。
(不多说,我把这首歌一部分歌词贴上,大家对比这首《卜算子》自己定论好了。)
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蝶
孤雁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黄庭坚及他人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赏析。
基本了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后,我们再回头来重新审视黄庭坚对这首词的评价。
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二十六卷《跋东坡乐府》中提到这首《卜算子》:“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意思基本都在字面上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学问大、品格好、境界高的苏轼,不入俗流,出神入化,难得一见的佳作。
因为大力推崇,作为书法家的黄庭坚,还多次把这首拿出来书写。
问题是我们开篇时提到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这样的铁杆关系,他的“力捧”能不能全信?
没关系!对于这首词,黄庭坚的评价不是孤证。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各路专家是怎么说滴。借助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完成对于这首词的更深入地赏析。
1.王之望,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
王之望在《汉滨集》中说:
东坡此词出《高唐》、《洛神》、《登徒》诸赋之右,以出三界人游戏三界中,故其笔力蕴藉超脱如此。
看看人家用的这些参照物,就问你,这个表扬力度不比黄庭坚示弱吧?
2.曾丰,和曾巩同宗的南宋文学家、诗人。
“缺月疏桐”一章,触兴于惊鸿,发乎性情也。收思于冷洲,归乎礼仪也。黄太史相多,尤以为非口食烟火人语。余恐不食烟火之人,口所出仅尘外语,于礼仪遑计欤。
这个咱简单翻译一下。曾丰的意思是说:这首词“发乎情,止乎理”。虽然黄庭坚夸奖它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不食人间烟火”难免架空落不到实处,但是人家苏轼的这首词,不仅体现了高洁不庸俗的节操,人家还有“礼仪道德”上的现实意义。所以,他认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能讲出出尘绝俗的语言,却没有积极正面的贤德、不苟且的潜在道德能量。
换言之,他认为,这首词的好,远好于清冷的“不食人间烟火”!
吼吼哈希!人家这阅读能力,服了服了。
来吧,下一个吧!
3.黄苏,清中期词学家,《蓼
[liǎo]
园词选》的作者。
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第二阙专就鸿说,语语相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逸神品。
黄苏的意思是说,这首《卜算子》上片从人的角度看孤雁,下片字字句句不离写雁,每一句都完美衔接,丝丝相关。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物我相化;意蕴寥廓,格调空灵。因此上,他认为,这首词是超凡脱俗的神品。
黄苏的评价是不是顺道推进了我们的理解?
对,后来我们看到的很多评价,都是在他这个评价的基础上衍生的。好了,大家重点记住“神品”这个词就足够了【比v】。
4.陈廷焯,晚清词学家,代表作《白雨斋词话》。
陈廷焯在《词则》中评价这首词说:
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的定性之后,他称苏东坡为“坡仙”,然后还加上一句:周邦彦、姜夔这样的高手也是达不到这个境界!
“周邦彦、姜夔这样的高手比不上苏轼的境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几乎是人人尽知的事实了。关键倒是“坡仙”这个称号,对于黄庭坚“不食人间烟火”的评价算是有力的佐证。
当然,历来盛赞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的评论还有很多,这里咱就引用这些吧。相信对于辅助理解这首小词应该够用了。
结语
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政治生命危悬,前途渺茫,生活拮据。甚至连写出去的信,都无人肯回。初到黄州,那种怅惘失落、心灰意冷是赫然的。
然而苏东坡就是苏东坡,绝冷之处也能超拔出一番别开生面的云霞气象。
明明是“缺月”的灰暗;“漏断”的非时;“幽人”的不得志;“孤鸿”的落单,明明是君王不察的“无人省”,他还是选择不苟且偷安于高官厚禄,选择择善固执于高洁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说到底,清冷之下仍然那个达观旷世、千古一人的苏东坡。
这境界,叫他“坡仙”,说他“不食人间烟火”,赞之为“神品”,哪里有一点点不妥?
谢谢耐心阅读,我是喜爱诗词和历史的任襟亚。
——END——
(图一除外,其它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网友解答:
-----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冬,时苏轼被贬黄州。
词的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这就是这首词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托鸿以见人,是作者用意所在。弧鸿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实际是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词写得比较清冷,静中有动,寓意深长。作者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个萧索、冷落的环境,细腻的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
-----
网友解答:
-----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黄州时期,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首词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的标题是《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慧院,在现在的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时,寓居于此。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夜终止,亥时,一日的最后时刻,即深夜。
残月挂在萧疏的桐树上,夜深人静,为后文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幽人独自往来,无人看见,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这里既可以是把幽人比作孤鸿,也可以是将孤鸿比作幽人。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突然惊起回过头来,内心的幽恨却无人知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读完全词,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中幽寂孤清的意境,我们分不清词中说的是幽人,还是孤鸿,但是我们感受到了词中的孤独,感受到了词中的凄惶,感受到了词中那孤高的心境。
苏轼的学生黄庭坚评这首词时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答者:谢小楼
-----
网友解答:
-----
卜算子•宋•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谁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④。惊起卻回头,有恨无人省⑤。揀尽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①黄州定慧院——黄州。时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谪居黄州。定慧院在黄岗县东南,即定慧院。苏轼有《遊定惠院记》。②漏断——漏壶里水滴光了,指深夜。漏壶,古时用水计时的器具。③幽人——指下句的“孤鸿”。④缥缈——高远貌。⑤省——瞭解,明白。
【词意】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题作:“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踰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时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末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这是牵强附会之说,歪曲了原词的题意。作者是以孤鸿为喻,表示弧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
网友解答:
-----
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一弯月从稀疏的梧桐树的枝桠间透出清冷的光辉,时而见幽居的人独自往来,飘渺的就像是一只孤雁的影子。那孤雁受惊飞起,回头寻觅,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都不肯栖息,却甘愿落在寂寞的沙洲受苦。
这就是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的景象。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又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意境高冷,孤寂,读后使人唏嘘不已。
为什么苏轼这首词写成这样?与他当时的心境分不开。
苏轼填这首词时正是他被贬到黄州之时。他面对家人时虽然表面是豁达的,乐观的,但他内心是幽独的,寂寞的。他自比孤鸿。
鸿雁,有凌云之志。是良禽。有“良禽择木而栖”之说。他词里的那只孤鸿,面对着许许多多寒冷的树枝,最终也没有栖息下来,而是宁愿选择寂寞清冷的沙洲,宁愿自己一个受苦也不低就。表达了苏轼孤高自许、蔑视俗流的心境。
下面继续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人通过缺月、疏桐首先就营造了一个清幽高冷的氛围。“漏断”,古时有漏壶来计时,漏壶的水没有了,说明夜深了,人静了,人们该休息了。可是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幽居的人却在独自踱着步子,来来往往。有谁能像自己这样在这清冷的夜色中徘徊?多像那一只孤独的大雁。幽人,孤雁,多么接近!有点顾影自怜的味道?
下片顺势而下,抒情。“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明写孤雁实写自己。孤雁受惊飞起,回头寻觅,哪里是栖息之地?恐怕只有幽恨。这幽恨有人能懂吗?“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雁只好重新寻觅,可那许许多多的寒冷的树枝没有一个是自己满意的。它只好宁愿在寂寞寒冷的沙洲上苦撑来度过这孤独清冷的夜晚。
总结:卜算子是小令,只有44字,可苏轼却用着短短的几十个字打造出一幅高冷清幽的画面,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心境,用精炼的词语,象征的手法使词空灵生动,含蓄委婉。不失为一首绝妙的好词,点赞!
-----
网友解答:
-----
赏析:缺月,亦指残月,钩月,非圆月。它此时正挂在那稀稀疏疏的梧桐枝头上,夜已深人已静。唯有幽人独自在这清冷的月下徘徊着,好似那远方飞来的孤寂之雁,身影孑然。借孤雁衬托词人此时的心境……
孤雁选尽高枝而不肯栖息,将身归于清冷的沙洲!一腔孤寂之情,人如孤雁!表达了词人宁愿守着寂寞与孤独,也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志。
-----
网友解答:
-----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赏析诗歌首先应该了解诗人所在的文化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同时也应该了解诗人的创作动力和情绪,诗人往往可以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自觉地去感触当时诗人的心绪,也就是所谓的以意逆志。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丰二年苏轼因写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被投监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这首《卜算子》就作于元丰五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
其实初贬黄州时,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再加上\"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以为死\",思想是极度苦闷的,\"诟辱通宵\"的狱中生活更使他心灵受到严重的损害,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有生以来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但是佛老思想又在苏轼身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从中发现了个体的价值,并将自己的处世的哲学赋予在文学创作之中,因此对于苏轼而言,生活的穷困,不仅没辱折其身,反而点化他领悟生命,自此逍遥洒脱,淡然于世。
二、借物喻人,物我合一
接下来从诗歌形式上进行赏析,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黄了翁在《蓼园词选》评价为\"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很明显,全诗的中心在于运用象征手法自比孤鸿,上片以空寂意境引出幽人,又以幽人引出孤鸿,同时下片以孤鸿暗合幽人。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的孤鸿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照应了苏轼的遭际和志向,\"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惊起却回头\"也是一语双关,既可说是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说是\"幽人\"猛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层指表面意思的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深层意思即指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误解和失意无法排解。风格高峻隽永,主客体浑然一体,寄意遥深。
三、孤高自许,超脱不俗
最后就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意蕴,黄庭坚《山谷题跋》评价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这首词的词旨,前面也有提到,苏轼借孤鸿形象来进行内心独白,倾诉自己的处境和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试想,在漏断人静的月夜,凄冷萧索中唯有幽人与孤雁独行,幽人是诗人自己,孤雁亦是诗人自己,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彷徨,但即便这样,也依旧\"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肯随人俯仰,宁愿忍受\"寂寞沙洲冷\"的孤独,把这种高洁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确无世俗凡尘之气,实为写景寄怀,托物寓意的上乘之作。
-----
网友解答:
-----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北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在激烈的新旧党斗争中遭到悲剧式厄运。《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因鸟台诗案被贬谪,充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词。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孤雁正是他自己写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残月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桐树枝上。“漏断”夜已正阑,万籁具静。寂寞令游子伤怀,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词人在院子里中夜不能寐,愁绪盈怀,寂寞怅惘,孑然一身,徘徊踯躅。“幽人独往来”,无人知晓,借凄清黯淡辉光,瞥见被惊动未栖孤鸿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写鸿雁在江边沙州刚刚睡去,被“幽人”惊醒回头顾盼。滿腹愁丝恨缕不被理解,孤独沦落偏僻地,可与谁诉说,宦途蹇(jian)逆蛰居异地的愁怀。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拣遍寒冷树枝,不肯栖息在梧桐树上,甘愿踯躅于寂寞冷清沙州上,忍受孤独寒冷,依然高傲面对。正是这孤独成就了苏轼一生。
-----
网友解答:
-----
我正在准备写《诗坛漫话》,其中也想谈谈这首词。这首《卜算子》下面还有一个自注: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和,被放了外官。后来他见到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写诗发泄心中不满,激怒了权贵,想置他于死地,安了个罪名,把他丢进了号子。这就是“乌台诗案”。
后来,宋神宗总算饶了他一命,把他从号子里放了出来,贬到湖北黄州,做了团练副使的小官。
这首词就是在这里写的。
黄庭坚非常赞赏这首词。他认为这好像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写的。胸中若不是富有万卷诗书的人,而又不带一点尘俗气,是写不出来的。
后来,因为一句“拣盡寒枝不可栖”,打起了笔仗。
南宋的胡仔说,有人说了,鸿雁是歇宿在田野和芦苇荡里的,怎么会歇在树上呢?这句词有毛病。
到了金朝,王若虚出来说话了。他说:
正是因为鸿雁不在树上歇,才这样写啊!这也正是词的好处。
为什么?
想想苏轼当时的处境。他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不肯低头去求人。这就像鸿雁不肯落于树枝上一样。这是个比喻。也没有违背生活的真实。也没说歇在树上。
我们读诗词,不能把科学刻板地来衡量。这是两码事。你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虽然不合乎所谓“科学”常理,但却更感染我们。这说来说去,又不是科学论文,这是文学作品。
不合乎“科学”,但是合乎诗。
-----
网友解答: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又是一首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借孤鸿抒发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处境和心境,全词说了两个事,一是我很高冷,二是你们都是辣鸡。
乌台诗案
当年因为王安石变法,苏轼从中看到了一些弊端,就上书给皇帝说了这个事儿,此外他还在一些诗文中发发牢骚,抨击新法,这一来,就触怒了新党,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让苏轼遭到了牢狱之灾。
在宋朝,苏东坡以前,还从来没有人因言获罪,苏东坡也算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这里种满了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多乌鸦筑巢,故称乌台。一般来说,到了这里就基本上等于判了死刑,苏轼在狱中甚至写下了绝命诗,当然,最后经过多方营救,苏轼留下了一条命,被贬黄州,从此开始了他的被贬生涯,也开启了他文学上的巅峰。
黄州·定慧院
文学上的幸运,总是跟现实的不幸同时发生。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就是这个意思,你看杜甫,唐朝的不幸,造就了他“诗史”的传奇,苏东坡也一样,他个人的不幸遭遇,反倒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
在黄州,苏东坡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
等千古名作,而在这首词所发生的黄州定慧院,苏东坡也留下了不少佳作,此篇是最出名的。另外他还有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还有文章《记游定惠院》。
难怪东坡晚年会感叹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对苏东坡当时所处的境遇有个初步的了解,再来读这首词,就会容易很多。这也是我读诗词的方法,先了解创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代入其中,去体会作者的心情。
上片写景,是夜深在院中所见到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月是缺月,桐是疏桐,漏是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意思是漏壶中的水都滴尽了,说明是深夜,人们都已经安静地睡去。起笔两句一下就渲染出清虚寂静、万物无声的环境。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引出这句幽人出没,就顺理成章了。幽人,就是幽居的人,他在月光下无声徘徊,就像一只孤单的鸿雁,独自飞在天上。
从幽人联想到孤鸿,那幽人的心境,独来独往、孤高自赏,不正如缥缈的孤鸿只影一样吗?
这两句,通过孤鸿影,实际上是用诗意赋予了幽人超凡之感,孤鸿即幽人,幽人即苏轼。
下片已经分不清是写孤鸿,还是写人了。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到底是谁惊起?孤鸿还是幽人?不知道。我们只能知道,当你十分孤独的时候,想回头去寻找人群,往往得到的是更多的孤独。因为有恨无人省,知音难觅,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你的孤独。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却找不到一枝能让它安心容身的寒枝,只好在这寂寞的沙洲中度过寒夜。
对幽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他有高枝可以攀,可以借此飞黄腾达,但是他不愿意,因为那些高枝,让他心寒,是他面临的寒枝,所以他和孤鸿一样,选择了寂寞偏远的黄州,做一个被遗弃的贬官,默默度过一个个寒夜。
-----
网友解答:
-----
问题: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卜算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前言
这首词写于乌台诗案以后,苏轼因反对新法得罪新党, 监察御史舒亶( dǎn)等人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差一点要了苏轼的性命。
乌台诗案以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九死一生的苏轼未免心情郁闷,寄情山水之间的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 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于何时?
苏轼在1080年来黄州时就是住在定慧院,五月移居临皋亭。这首词是初来时写的,还是后来写的不太清楚,因为苏轼屡次来此地重游,后来还写过一篇游记:《记游定惠院》。不过从这首词的抒发的感情来看,还没有走出“心灰意冷”的情绪。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在黄州还有一首比较有名的小词,似乎心情渐渐平复,透露出一种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简析
1、上阕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从上阕的意象上来看,月亮是缺的,梧桐是稀疏的,人和鸿雁是孤独的, 寺庙里夜深人将,孤寂冷清,残缺而阴郁。
2、下阕
下阕写的是鸿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幽人即孤鸿也,这种揣揣不安、无处落脚的窘境和失落心情,苏轼在《谢量移汝州表》中写过: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
三、卜算子词谱
卜算子是常见的小令,因为词作比较多,因此这个词谱中可平可仄的地方特别多。
卜算子有7体,都是押仄声韵(词谱中符号为:▲):静、影、省、冷,可以看到“静”是去声(类似拼音4声),影、省、冷是上声(三声)。可见填词时上声韵和去声韵是可以混押的。不过在作诗的时候就不同了,如果不是换韵的诗,很少见到上、去韵混押。
结束语
苏轼词被称为诗化之词,把诗言志的特色一直到了填词,这首卜算子就有这种特点。
《王直方诗话》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老街味道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