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为什么不向北方扩张?
战国时期,楚国为什么不向北方扩张?
网友解答:
1.时代背景,披荆斩棘
三千年前的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域在中原地区,主要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这些地带。楚国当时定都在湖北荆州,偏安一隅,距离文化发达地带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的。
所以,楚国在中原诸国都不受待见,被称为南蛮。这一点,让楚国比较恼火,所以就会拼命地想要和中原文化接轨,于是一代代楚王开拓边疆,但注意力几乎都是在北边和东边,灭了一个又一个姬姓诸侯国。
(西周初期,楚国领袖不过是子爵,属于低等爵位。而且辖地甚小,所处深山老林,就连给周天子的贡品都是抢的或借的。)
楚国最早开始兼并附近的小诸侯国和部落,然后进军中原,灭蔡国,立马进入了河南。即便是春秋末期的霸主越国、诸侯国里的“常青树”鲁国,都难逃它的魔掌。另外,楚国后期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安徽的寿县(当时叫寿春)。熟读楚国的历史,数百年的国家战略都是东进北上,问鼎中原。南边自然是无暇顾及了。
(明显看到中心在北方)
2.山高水长,国力不足
三千年前的中国,交通不便,且楚国往南去,都是原始森林,山高阻险,难以逾越。即便往南有人群,大多都是生产力低下,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即便征服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那个时代,只有粮食、人口、城池才是最重要的。那时候的楚国,云梦大泽还没有消失,两湖地区还没有开发,可以说还是蛮荒的状态。
即便秦始皇派六十万精锐大军攻伐南越地区,第一次还是惨败,最后还是修了灵渠,把士兵、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岭南,才打下这块地方,那可是灭六国后,倾全国之力才做到的。即使时间倒退一百年,楚国也没那么大的雄心、魄力,更别说能力了。
3.价值不大,难以管控
岭南地区即便打下来,也不好控制,而且成本巨大,稍一不慎,前面做的努力就打水漂了。比如楚王派兵进军古颠国(云南),结果将领做了国王,再也不回去了。所以,南方即便有大片空白之地,还不如北方高素质国家,打打它们,有固定的城池,大量的人口,何乐而不为呢?毕竟,前期的楚王都是枭雄,人自然要向高处走。
4.疲于战事,祸起萧墙
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经不是春秋时期那个楚庄王霸主时代。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就被吴国打残了。后来,君主一届不如一届,早已没有开拓进取之心,而且君王的权力很小,朝政被三大氏族把持,吴起变法都半途而废。
可怜的楚怀王被秦国耍的团团转,最后气死在了秦国。最后一代,君主都变成了外姓人的遗腹子。虽然这里说楚国方圆千里,精兵百万,不过是明面上的吹捧,在战国时期,它已经没有了争霸的实力,主角是秦、齐并列二帝,魏、赵相继称霸,楚国只是充当救火消防员,比如毛遂自荐,楚王那个怂啊。所以说,战国时期,楚国整政治上已经不会考虑南边的不毛之地。
(安徽寿县博物馆,陈列楚国最后一座都城的遗珍)
再到了战国后期,楚国的首都两度被秦军战神白起攻破,楚王被迫向东迁移,寿春(今天安徽寿县)成为了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它的主要精力已经放在江淮之间。楚国实权派领袖项燕最后的决战也是在江淮大地上。所以说,楚国最后的国运走势还是向东走的,而不是往南扩的。
到了秦代,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刘邦等楚地的人揭竿而起,逐鹿中原,举着旗号“张楚”。可是,他们都是哪儿人呢?都是河南、江苏一带的,是楚国的东中部,可见楚国东进北上政策卓有成效,而同时期的故都湖北湖南一带发声难寻。所以,说明了楚国百年计划的正确性。
(巨鹿之战,楚国再次威震天下)
-----
网友解答:
楚国在长达八百年的征战史上,确实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上问鼎中原。对于南边的大片疆域,并没有非常用心去征服。
楚国南边的大片疆域,那时候称为百越之地。这个百越之地,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地盘,派屠睢和赵佗率领50万大军前往征讨,又经历了多次失败,才得以征服。接着秦朝很快被农民军推翻,那时屠睢已死,赵佗自立为王,称为南越王。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后,赵佗表示臣服汉朝,称为汉朝的藩属国。但是吕后专政的时候,赵佗又与汉朝交恶,于是又宣布独立。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汉文帝派人去和赵佗联系,两国关系又搞好了,南越国又表示臣服。此后南越国往下发展到第四代时,终于被汉朝所灭,这个南方的百越之地,才因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楚国区位图)
那么,当初楚国在长达八百年的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想过把它一举征服,让它成为楚国版图的一部分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南方百越之地价值不大,征讨困难。
南方百越之地,属于蛮荒之地。没有什么出产,而且瘴疠横行。这种情况,直到宋元时候,依然如此。宋朝的时候,要惩治一个大臣,就把他发配到这样的地方去受苦。苏东坡得罪了章惇,就被章惇发配到这样的瘴疠之地。蒙古人想攻打南宋,南下把安南都打败了,但是在穿过这片地域进入湖南(楚地)的时候,却因为被瘴疠侵染,而不得不退兵。
所以,楚国虽然和百越之地交界,但是对于这样的地域,其实兴趣不大。
除了兴趣不大外,这些地方还很难打下来。秦始皇当时派50万大军前往进攻的时候,有30万大军直接对阵广西那一带的百越之地。但是打了三年,都没有打下来,主帅屠睢还战死了,由副帅赵佗带领继续征战。秦朝那么强悍的军队,尚且打得如此艰难,何况楚国。
(楚武王剧照)
第二,周朝前期楚国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
楚国原本是黄帝的后裔,后来在商朝败落,周朝崛起的时候,楚国首领鬻熊率领部落投奔周文王,和他一起共同灭商。灭商后,楚国被周武王封为“子爵”。这是一个非常低的爵位。之所以封得这么低,一是楚国当时的地盘确实比较小,二是楚国处于“蛮夷”的位置,不大被中原地区的国家瞧得上。这也就因此让周楚结下了矛盾。此后,楚国的地盘渐渐扩大,渐渐不听周朝的招呼。后来,周昭王的时候,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没想到全军覆没。因此楚国的势力更加强大。
但是,就算势力变大,楚国的爵位依然很低,这是楚人心中的一个梗。他们一直想提高自己的爵位,让自己居于正统地位。熊通的时候,向周王室提出了升爵的要求,但是周王室并没有答应,熊通一怒之下,干脆自封为“王”,一下把爵位提到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地步。
显然,要想提高地位,只能向北发展。因为向南发展,不管你占有多大的地盘,政治待遇也没有得到提高。
(楚庄王)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想取代周朝问鼎中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由于在战争中兼并了非常多的诸侯国,无论地盘和国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从熊通的儿子楚文王开始,历经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楚国与中原国家,尤其是晋国发生了数次大战,目的就是要争霸中原,问鼎中原。尤其是在楚庄王的时候,他打到周王室边界地方,还问了“九鼎”的大小、轻重,明显有取代周朝的意思。
由此可见,楚国作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他和其他强国一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代周朝,成为中原的霸主。既然是这样的想法,因此,楚国显然不会把兵力和精力,放在那对于他们来说没什么意义的南方了。
(参考资料:《史记》《楚居》)
-----
网友解答:
楚国在楚威王时代灭掉了南方的越国,至此楚国成为南中国的一个巨无霸,但是楚国并没有断续向南开发,而是选择北上中原与列国争雄斗狠。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楚国不向南边发展而非要向北发展呢?
其一、北方富庶而南方莽荒!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中下游,这些区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列国相互争夺的地方。南方尽管地大,但是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山高林密,瘴气横生,去占领这种土地对于楚国来说是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楚国内部一直都有北上争霸与南下称霸的两种治国之策,整体而言北上是占据主流的,但凡楚国国君有点能耐的都是北上争霸,而不是南下掠土地。
其二、楚国无力南进了。一方面楚国与中原诸国打得火热,主力都在北部作战或者在西部防秦,要去平定百越地区,那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百越地广人稀,部落多如牛毛,要翻山越岭的去占领百越,楚国真没有那个实力与勇气。能接受这些部落的臣服就达到目的了。
其三、楚国内部平衡不了。楚国是一个分封制国家,由熊、昭、景、屈、黄、项六氏共治,因此南下灭百越各家都不愿意。因为出兵打仗,各家族都要出钱,出兵,打下来的土地收益又不好,都不愿意做这样的赔本买卖。如果北上争霸,那么抢下的土地产值高,人口多、各家都愿意干这样划算的事。所以楚国王族也只能北上争地而不南下掠地。
-----
网友解答:
楚国的南方边境止于南岭,其实在楚国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一直是向南面缓慢扩张的。最后止于南岭的崇山和崎岖地形。楚国的南方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政权,大都是濮蛮氏族部落联盟。进行征伐的意义不大,收获甚微。楚国本部的核心在湖北荆门襄阳一带。但是看屈原的诗词,会发现里面不断提到潇湘,最后甚至投汨罗江而死,这些河流全都在湖南境内,由此可知,楚国实际控制湖南大部的。
如上图所示,到了秦代也只能通过南岭的三个关隘进入广东。既然楚国南向扩张受到秦岭制约,又全是部落,意义不大,所以在楚人抵达南岭后便停下了南扩的脚步。主要是北方和西方。楚国问鼎中原的故事便是北扩的最好例子。但是西进运动一直不为人知。蜀国大部分地区和巴国都被楚国兼并,并且由此据有了重庆和四川东部部分地区。到楚宣王和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域西至巫山,东至东海,北至伏牛山,南到南岭。
关于楚军西进的历史,《史记·秦本纪》有记载:
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
楚威王时代,楚威王攻占了巴国国都江州,及其北面的陪都垫江。并将势力深入云南。
关于楚国向南方扩张,主要是向南方的濮人、越人、苗人进行进攻,并大规模开发占据的土地。《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所以足见楚国势力已经深入湖南及南岭一带。
-----
网友解答:
事实上楚国并非没向南扩张:因为生存的缘故,楚国从立国之初就面临南方蛮族的严峻威胁。灭三苗、平山越,楚国的国土以汉水平原为中心向广阔的中国南方各省扩张开来。当楚人在与南方蛮族进行着一次次血与火的征战时也日渐接受了中原的华夏文明洗礼,这个与蛮夷混居,被中原人视为半蛮夷的部族逐步过渡成为一个文明国家。公元前740年楚文王建都于郢,楚成王时期又获得周天子的祭肉,这仅仅只是楚国强大的开始。在此后几百年中楚国一面北进中原,参与群雄逐鹿的争霸斗争;另一方面继续向南扩张。北上中原为楚国赢得了大国的荣耀,南平百越则为楚国提供了广袤的国土,为楚国的强盛提供了充足的经济与人口资本。楚国历代君王都把南进作为国家生存的根本。楚国全盛时期的疆域北抵黄河,东至江南,南达两广,总面积高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地跨南方七省。楚国对南方地区的经营开发为秦统一后华夏文明融合南方各少数民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在秦始皇南征统一百越之前楚国就已多次南征百越,只是因为春秋战国争霸的整体格局使楚国的目光更关注于北进中原。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楚国对南方地区的开拓与经营为日后秦始皇的南征奠定了基础。而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楚国在向南扩张的过程中放佛一个巨大的熔炉将中国南方各部族融为一体,扮演了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乃至珠江文明之间的桥梁角色,南方和中原都归于华夏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楚国正是中华文明南进的探路人。
-----
网友解答:
别傻了,南部大开发做起来很难啊!
中国古代在经济重点南移之前,从来都是北方发达,南方属于欠发达地区。古代的经济中心南移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是东晋,第二阶段在隋唐,第三阶段在两宋。先秦那会儿经济重点还是在北方,更精准地说在中原地区。虽然那会儿中原战事很多,但是他们依旧是发达地区。
楚国人别说战国,就是春秋那会儿也是努力北伐。为什么要北伐?为什么楚国人北伐那么有动力,因为北面发达啊!古代第一生产力是人口,人口那会儿中原比南方多,没有足够生产力,城池开发也是很有限的。北面城市开发度在先秦这个时代来说,中原胜于南方的。楚人自己的祖先也在中原的,他们在春秋那会儿北伐都不忘强调祖先来自祝融之墟,而祝融之墟就在郑国。所以,北伐是一种向上的追求,也是一种情怀。楚人自己经济重点也是偏北,不是偏南。一是方便北伐,二是越是南方的地方绿化越好,森林覆盖可能百分百,这开发起来难度得多大。毕竟,楚国人口也是很有限的。
战国,楚国灭了越国,占领重点区域吴越之地,没有继续向南进行。这个因素,其实跟他们早期中原争霸的时候,盯着陈、蔡等国打,不怎么重视吴越,直到吴国崛起,吴师入郢才是正式特别重视的因素是一样的。因为春秋那会儿吴越都是欠发达的地方。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南大荒。讲道理,就是崛起的吴国,夫差也是一心向北的人,灭徐打齐,他会同意越国复国,估计也不单纯因为勾践认罪态度好,很大程度因为他和伍子胥战略意识不一样的。一样是灭国,夫差灭了徐国,可没有让徐国复国。为什么一定要徐国之地,越国可以缓一缓。因为那会儿苏北比苏南富,山东是特别富。从夫差的战略向北。不灭徐国,怎么保证北伐道路通常啊。不打齐,又怎么跟中原诸侯争霸?灭越国对夫差来说实现不了抱负。
勾践灭了吴国之后,他并了吴国之前攻占的地方。之后,他果断迁都了。猜猜勾践把越国都城迁到了哪里,还在今天的浙江境内不?当然不是啊,勾践灭吴之后,把都城迁到琅琊!琅琊!琅琊!勾践也是能北上,绝对不南下。毕竟,人往高处走,向北发展才能争霸中原。
说白了,楚吴越三个诸侯都是人在南,心在北。大家的发展都是一心向北的政策,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未开发阶段。战国,楚国亡越后,为什么没有继续向南推,为什么不搞南部大开发。实在是因为人口有限,南大荒又真的很大。加上,他们在楚威王那会儿也是有心再当一回霸主。能力有限,不妨心意在。关键先秦的南方人大部跟他们的国君一样是心向北的。谁乐意一直呆在欠发达地区,开荒呢?毕竟,北方富,城市建设也好。虽然楚人未必想去其他国,但就是在楚国,他们也不太可能会乐意呆南面未开发的地方。
-----
网友解答:
不是楚国没有向南扩张,而是楚国不向渺无人烟的地方扩张。在南方人口比较多的地区都受到了楚国的威胁。那么楚国为何不继续向南方大块空白地扩张了呢?笔着试做以下分析,还请各位好友共同探讨评论。
九鼎的诱惑使楚国更愿意向北而不是向南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首要目标就是想成为天下的盟主,能够继承周天子的衣钵,成为名正言顺的天子!楚国也不例外 ,他们想的也是如何能问鼎中原 ,占据天下中心的位置,凭借九鼎的名义号令群雄。这时他们如果往南发展根本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名分,在那个争相称霸的环境下,楚国只有北上与群雄逐鹿中原才能被别人认可,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继续南下的打算。
当时的人口不足以占有整个南方
古代战争除了土地最重要的掠夺对象就是人口。据估计战国末期楚国人口500万左右,而楚国的面积有多大呢?先看一下地图,楚国包括今天的整个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的中北部,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的绝大部,以及重庆与贵州的部分地区。楚国不像齐国拥有大量的人口红利 ,500万人口占据这么大一片土地 ,根本就占不过来,所以他们只占领了人口比较多的越国就停止了脚步,如果再往南去发展就更是地广人稀了。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新扩展的土地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所以楚国也是没有能力再南扩了。
自然资源足,没必要南扩
战国时期楚国的土地资源最丰富,不仅如此,其占领的淮南地区和江汉平原又是大粮仓,这使他们从来就没有缺衣少食的顾虑。南方有的他们有,南方没有的他们也有,所以没必要再向南扩了。
占领南方后没有太大利用价值
战国时期南方基本是不毛之地。大家都知道“五胡乱华”后汉人才开始大量的南迁的,那时才是南方的第一次大开发。就算是在三国时期,吴国经营东南多年,但土地开发也是有限的,更何况战国时期的楚国呢?即使扩展到了南方,那里的土地也是需要再开发的,与其如此还不如开发现有土地。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一起评论。如果喜欢历史和书法欢迎关注我——听涛轩书法
-----
网友解答:
楚国不是一点也没有向南方扩张,战国时期,楚国的领土向南已经到了湖南一带,甚至很可能更向南,影响力抵达两广地区。《孙子吴起列传》就记载,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时,就曾经“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广东地区也流传着不少与楚国相关的传说,比如晋人裴渊的《广州记》记载:“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象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从这些细节推断,楚国的统治有可能已经抵达了百越地区,只是楚国与百越部族,可能更是盟约臣服的形式,并没有实行有效统治。
楚国之所以一味向北扩张、相对忽视南方,也有现实的原因。南中国看似疆域广阔,但大片土地都是原始森林和湖泊沼泽,土地不宜耕种、人烟稀少,当地百越部族又擅长打游击,后来秦军南征就差点翻车,直到修好灵渠,战事才得以逆转。所以首先,占据这里就很难,想要让这片土地发挥作用则更难,势必要用大批人力来开发这片土地,比如秦朝统一后就几次征发移民下岭南,军民人数高达五十万,即使这样,秦朝对岭南的开发仍然十分有限。
站在楚国的角度,本身国力就十分有限,如果也像秦朝那样征调大批民力南下,国中肯定更加空虚,难以抵御北方的诸侯;反过来,如果全力北进,争夺中原的土地人口,显然能更好的增强国力。利弊权衡之下,楚国一直把争霸的重心放在淮北,也就很自然了。
-----
网友解答:
战国时期缺的不是土地,是可为政府控制的人口,国家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支撑,原有领土的开发尚且不足,得到一片荒野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对长江以南的经济进行全面开发,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士族南迁后,南方的经济和文化才有大幅度提升,在此战国到两汉之际的中国南方都属于偏远落后地区。
更应该要了解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善的官僚制度,郡县制也还没成为主流。王国对地方的统治多靠分封之后再分封,由旧贵族掌权的国家君权不稳,这就影响到对地方的支配权。
楚国没有向南方扩张过吗?答案是有的,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今昆明地区,在征服当地少数民族后因道路遥远留在了当地,建立了滇国,脱离了楚国的支配。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楚国的体制无法对偏远地区进行有效支配,出兵远征的结果如何,楚君根本管不着。
远征的经费消耗只有支出,回报时间长,大多数时候得不偿失。汉武帝刘彻的《罪己诏》里就着重把罪过归咎于远征西域,承认西征确实损害了国家经济。荒野地区的开拓是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才足以支持起这样的百年大计。
战国时期七雄纷纷变法,其中一项核心就是加固中央集权,其中只有秦国变革最为彻底,由此可以高效统合国家力量对敌国进行征伐。秦国虽然占据巴蜀之地,不过主要还是取其人口,对巴蜀仍没有太大开发,当时对荒凉地区的局限性也只能如此。蜀地的经济、文化、科技大幅度上升是在刘焉、刘璋、刘备、刘禅割据政府时期,那时蜀地各方面才逐步追上中原,那已经距离战国有四百多年历史。
光是诸葛亮重新修筑都江堰就恩泽后世上千年。
莫说楚国是否占有南方地区,就以楚国所拥有长江沿岸至南阳、中原等地区的土地,倘若楚国能够有效使用所有地区的资源发展,中原无一个国家是楚国的敌手,关键在于楚国变法自吴起以后就没落了,各家贵族各自经营自己的土地,不肯完全为国家出力,无法统合国家力量才是楚国衰弱的根本。
所以版图大小没有意义,领土开发程度才最重要,占据多少地盘,并能动用当地的人力物力才是根本。当时的人力劳动力能够把全国资源开发一到二成已经不错了。
做一个现代的比较,现在上海的人口有二千四百万。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口有三百万到六百万不等的说法,但无论具体有多少,楚国这数百万人口根本没法开发将近半个中国的领土。
南方地区文明远不如中原,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科技都逊于北方,蛮族部落因文化关系,大多也不服从政府。楚国为了管理广阔的领土,催生了县制,以此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但中原各国也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
楚国的衰弱时期通常被认为是在楚怀王变革失败开始,没有完善的制度,楚国盲目扩张领土只会因为无法消化而陷入长久内乱中,甚至还倒贴人力和财力去维持地方稳定,却得不到任何好处。
赵国、楚国跟秦国争雄,往往以失败告终,并不是属于领土或人口,最主要的还是全国动员力远不如秦国,长久消耗下必然走下坡路,秦国却能休养几年后就卷土重来。
真正开辟两广的秦朝,在任嚣、赵佗的十万秦军征服下,历时四年才平地百越。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这些部队需要留在当地管理。为了安抚秦兵,向朝廷申请中原女子到南越进行婚配,因为中原人还多不愿跟蛮夷通婚。
赵陀为了有效治理,带头跟百越女子结婚,拉近中原与百越之间的文化融合,才为后来两汉对当地统治打下根基,所以赵陀在两广地区的历史地位很高。
赵陀的南越国也不是一个权力集中的国家,南越国的经济重心在在番禺、龙川、博罗等地,全都是珠三角地带。
再往广西那边去其实已没什么经济地区,对地方支配力度也不强,还有许多部落不服从赵陀。南越国建国93年,实际上是相当于该地区的武林盟主,受众部落推崇,但不能完全操纵两广地区的势力。
说完先秦,再说说清代。中国从清朝开始人口大增,亦成为国家上的经济大国,只是没赶上工业革命的步伐。清朝巅峰时期人口为四亿,秦朝一统中国时期人口不过三千万。十倍有余的差距可以知道战国时期的发展是多么有限。
中国数千年发展史是一步一步走科技、制度、文明中走过来,不是一朝一夕足以成形。对于现在中国偏南方和东北地区的发展都是先人一代一代努力的成果。
-----
网友解答:
关于楚国为什么不向南扩张,因为南方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那么发达。大概是在宋代,经济中心才南移,南方才被大规模开发。
所以为什么我们看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广大,却没有像秦国一样的实力。原因在于南方当时的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人口也不多,属于所谓的蛮荒之地。
而且南方水陆交错,大多都是深山密林,所以楚国对南扩张必定受到极大的限制。且当时的人口实力,远达不到开发南方的能力。所以南方之地楚国没有多大的胃口,还不如向北去夺取富饶的中原地区。
再者,楚国的国策一直是逐鹿中原,东有强齐,西有强秦,北有三晋。所以楚国不会轻易为了南方的蛮荒之地而动用军力,而且确实楚国人口过少,需要驻守的地方又太多。所以这也限制了向南扩张。
而南方,也是在秦王扫六合时,被我们征服。当时秦始皇派驻三十万大军在百越之地,为南方的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南方也在宋朝时期,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一直到明清,南方都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
网友解答:
谁说没有的?只不过是因为一直受北方强敌的压制,没有向往南往西的扩张那般顺利罢了。而事实上,从春秋到战国,楚国一直都有向北扩张。其中,成语“问鼎中原”的来由,正是楚国强盛时期向北扩张反映。
实际上,整个春秋时期,除了早期齐恒公时期,国力强势齐国率先称霸之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晋楚两国之间的争霸。
但是,晋楚的百年争霸期间,大部分时间晋国都能有效压制楚国,并联合中原诸侯,共同阻挡楚国的北上。但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强盛,在他的带领下,楚军得以击败强晋,不断向北扩张。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明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间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整顿吏治,训练军队,最终使得楚国国力进一步强盛。有了强大的国力作依托,楚庄王开始北上争霸。
公元前607年,楚国攻打陆浑之戎,军队进至洛,陈兵于周郊。周大夫王孙满奉周定王之命前往劳军。结果,楚庄王直接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意思。这就是典故问鼎中原的来源。
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大强国爆发了邲之战,最终楚国一举击败晋国,不仅一雪城濮之战的耻辱,还让楚国在晋楚争霸中占到了上风,使得楚国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北扩,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因此,八百年的楚国可是一直都在扩张。楚国征服西南,东吞吴越,北灭陈蔡,饮马黄河……之后的秦朝,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而秦朝疆域的一半,却又是楚国给打下的。
本文作者:小贱贱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