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
网友解答:
-----
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什么?
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草书,如果说王献之有强于他父亲的书法,那就是草书!
可是,为什么学王献之的草书人不是很多呢?因为王献之草书承上启下的地位所造成的!你想前面有张芝那个大神存在,谁愿意学张芝?或许说不是不愿意学,是太难学了!后面呢?张怀被后人捧到什么地位了?草圣!可是世人忽略了两位草圣都是王献之的学生,他们两位继承王献之的书法远比王羲之的多,而且,草圣是后人加给他们的,如果让他们自己说他们的草书强于王献之,我想他们绝对不敢说!
至于后面黄山谷的草书,可以说只是王献之的皮毛而已!为什么学黄山谷的多呢?因为黄山谷的草书比以上大神的草书容易的太多了!
-----
网友解答:
-----
王献之的字和他爹相差甚远,他娘的话为证:我儿练字三百日,只有一点象羲之。
-----
网友解答:
-----
一,是因为人们普遍流传和认可\"书圣\"王羲之书法,一旦学习了王羲之的,那么终其一生也难以穷尽其妙处。所以大多时候人们一接触王羲之书法之后,就已经被折服了,欣赏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难以分散功夫和精力再领会王献之书法了。
二,是和历代统治者宣传提倡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唐太宗个人极端喜爱王羲之书法,科举考试也以王羲之体势为主,大力提倡,直接导致后来历代文人书家的认可、大众的接受而得以流传密不可分。
三,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王献之留下的书迹相对很少,由于历代都侧重于提倡王羲之,有褒扬王羲之,贬抑王献之书法倾向,所以,在传刻的法帖中王献之法帖保存并不多,且大多是\"一笔书\"的草书,楷书很少,(最著名的是《洛神赋》,其次还有《丙舍帖》、《乞假帖》,后两者多不为后人所关注,影响很小)。所以在人们印象中,王献之的楷书就只有《玉版十三行》。可供选择法帖很少。
难以像其父王羲之那样,真,行,草各体具备,且法帖都很多,难以系统性训练书法,所以宁愿选择王羲之书法。
四,王献之王羲之虽然称\"二王\",实际上两人属于不同的书法体系,大王其实是\"內擫\"笔法。\"
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
王献之在王羲之后以\"外拓\"的新型笔法和妍媚、俊爽的另类风格发展了书法艺术。\"
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散朗而多姿
”
特别是在草书上具有\"破体\"\"创新\"的巨大贡献,一改王羲之內擫的束缚,增强了点画映带牵连,突出节奏变化,使行草书有了更大的发挥自由空间。
然而,王献之这些行草书方面的贡献,在后来的张旭,怀素,甚至颜真卿,米芾,黄庭坚他们的草书书法都得到很大程度延续继承和更出彩的发扬光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因此人们学习草书就会直接学习更有影响力的\"颠张醉素\"的草书。反而忽略和无形中掩盖了草书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穿针引线\"有着非凡贡献的王献之。
正因以上诸多因素,书法史上王献之继承和发展方面隐性的贡献卓越,虽然表面上学习王羲之书法人很多,但由于王献之在书法特别是草书上的举足轻重开创性地位,还是得到公正的评价认可,\"虎父无犬子\",名副其实的与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
-----
网友解答:
-----
王羲之的“兰亭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无人超越,历代帝王都推崇,故号称书圣,王献之书法是在父亲的笔艺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特色,但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献之盖不过他父王羲之的地位的!
-----
网友解答:
-----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理由是:
一,王羲之,王献之分别是行草书‘’内擫‘’和‘’外拓‘’两种不同风格的创立者。简单的说,王羲之的字强调方和折,王献之的字强调圆和转,王羲之的字以闭合为主,王献之的字以开放为主基调。这就是历史上有两个王并立的原因,谁也不能代替谁,也不是谁超过谁的问题。但问题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很明显的分辩二者的异同,只有历史上的那些书法家的选择,才能说明二者谁的影响力更大。
二,历史上真正继承了王羲之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的人不多,可以说门庭冷落。唐欧阳询算一个,宋李建中算一个,元杨维桢算一个,到明张瑞图把强调方折的‘’内擫‘’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这条线上的人,后世再没有发现。
除了这几个人,凡是行草书,所有的名家大家都是‘’外拓‘’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清傅山把这一路风格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说,几乎历史上所有的大家名家都是王献之风格的继承者,还不算多吗。
大概是人们不大喜欢那种端严方正,内敛含蓄的风格,而更喜欢开放张扬,圆通融和的风格吧。
井底之见,欢迎拍砖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
网友解答:
-----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主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历代名家中有不少号称“宗法二王”,并取得极高成就的范例。
自晋唐开始,就有不少学习二王风格取得极高成就的书法名家。
唐朝的孙过庭应该是被公认学习二王风格最好的书法大家,一部《书谱》震古烁今;元朝的赵孟頫,其行书基本脱胎于二王;明末清初的王铎则直接宣称自己学书法几十年,就是学习的二王,自己不敢乱来。
再次,现在的书法家,也有不少人号称自己宗法二王。不过这里面真正宗法的也不多,更多的是借古人的行为方式来抬高自己。
还有,就是与近年来书坛崇尚二王书法风格有关。
最近几年,中国书坛从个人喜好到各类大奖获奖作品,审美取向有追溯魏晋之风的趋势,这里面有赛事的引导,也有时代审美的变化。
那么,这里所说到的习书者号称的“宗法二王”,而实际学习王献之的不多,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实际上这个也很好理解,其原因在于,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其作品无法超越其父亲已是历代书家的共识,而且王献之为了否定自己的书法成就得益于其父王羲之,竟然跟人扯淡说自己的书法是做梦跟神仙学的。
所以,王献之的人品也是遭人质疑的。
再加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基本遗失殆尽,世间已无真迹,现存作品多系后人临摹作品,而王献之的作品连临摹的也没有几幅,所以就造成了“宗法二王”说法的存在,而真正去学习王献之的人却并不多。
-----
网友解答:
-----
因为献之的字比他父亲的字更张狂,用笔更难掌握,再就是不合很多人的口味,这也是原因。
-----
网友解答:
-----
“宗法二王”只是以王羲之和王献之为首“晋代书法”称谓而已,
一、既然子与父能齐名,足见王献之书法成就颇高。
二、虽并称二王,但王献之四十三岁便去世,算英年早逝,遗墨保存较少,数量远无王羲之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存世作品也仅以楷书《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其余均为临摹本。
三、皆因太宗及历代帝王对王羲之推崇备至,《兰亭序》又得“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无人超越,难免世人对王羲之评价就高。所以父盖过子名也无可厚非。
-----
网友解答:
-----
这是因为岁月久远,王献之书法传世少而难度高的原因。
在晋唐时期,王献之的书法影响是超过了王羲之的,虽然在当时因为王献之书法比王羲之更为宏逸而未能为时人接受,但是稍后的南朝时期人们学书法多学王献之。直到唐代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贬低王献之。实际上李世民、虞世南、李邕、颜真卿、张旭等唐代人书法大多仍然受到王献之书风影响。
唐代以后因为王献之书法传世较少而书风豪放难学,尤其是清代皇帝喜欢赵孟頫、董其昌的柔媚书体,官方馆阁体流行,学王献之书法就更少了。当然,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和影响,不可或缺,所以人们往往二王并称。
-----
网友解答:
-----
对于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其中主要是指王羲之,最著名的是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还有草书<十七帖>,至于说王羲之五体皆善,这个有可能放大了。王献之的笔法家承殷厚,青出于蓝胜于蓝,他的草书属于狂草,胜过他父亲的今草。只不过因为性格过于放荡形骸,被李世民看贬,专崇王羲之,封赐王羲之为书圣,这是开历史先河,由皇帝下诏封圣。
其实学习书法要博采众长,方能更上一层楼,专崇只能到达形滞。王羲之就是博采众长的典范,通过广博,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经过临摹和消化,形成自己的风格,才是最终目的,而不是写出某人之体,挂某人之名推销自己,是书法学习的禁区。
-----
网友解答:
-----
学习书法要“取法乎上
”
原创作者:张庆涛
张
庆涛版权所有,禁止剽窃和篡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姓名,违者必究!
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取上等的较高的目标去学习,才会得到自己较为满意的中等结
果;取中等的目标去学习,得到的是下等的结果;要是取下等的目标去学习,就
会一无所得。这就是为什么要取法乎上的原因。
那么,怎样选帖才能取法乎上呢?首先,要梳理出历代书法名家的师承脉络,
然后追本溯源,就可以找出“取法乎上”的字帖了。譬如:拿东晋王献之
明代
董
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来说,王献之、董其昌和乾隆皇帝都是学王羲之的字,
后来
乾隆
又
学董其昌,他们是一脉相承,同属一种风格流派。如果你选择王羲之的
字帖来临习,
就是取法乎上;若是学习王献之或董其昌的字,就是取法乎中;如果
学习乾隆的字,
那就
是取法乎下了。所以,建议学书者,最好不要临习当代人的书
法作品,要从古代
法帖入手为上。
学习中国书法,必须从临摹古代法帖开始,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否则,将会
误入歧途。一般多从正书(篆、隶、楷)入手,然后再工行、草书。当然,也可
根据个人喜好从其他书体入手专工一体。不管是专工一体,还是诸体兼工,都要
用心去揣摩、钻研古人书法的法度与内涵,才能达到书法的艺术境界。学习书法,
要准备足够的各种书体的字帖,以便了解中国书法的全貌。然后,再从诸多法帖
中选出一本,用心临摹,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现将各种书体及历代名家法帖推荐如下:
1.篆书类
大篆 《商甲骨文选》、《商周金文选》、《石鼓文》、《散氏盘》、《毛公鼎》、
《大盂鼎》、《颂鼎》、《墙盘》、《卫盉(hé)》、《虢 (guó) 季子白盘》、《大
克鼎》、《小克鼎》等。
小篆 《李斯·泰山刻石》、《李斯·峄山刻石》、《李斯·琅琊刻石》、
《李斯·会稽刻石》、《李阳冰·三坟记》、《邓石如·篆书千字文》、《邓
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等。
图 1 甲骨文·《商甲骨文选》局部
图 2 金文·《散氏盘》局部
图 3金文·《大盂鼎》局部
图 4 小篆·李斯《 峄山刻石》局部
图 5 小篆·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局部
2.隶书类
秦隶:《里耶秦简》。
汉隶:《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
《乙瑛碑》等。
图 6 秦隶·《里耶秦简》局部 图 8 汉隶·《曹全碑》局部
图 7 汉隶·《曹全碑》局部
3.草书类
章草 《历代章草精选》、《居延汉简》、《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
《索靖·月仪章》、《陆机·平复帖》等。
图 8 章草·《居延汉简》局部
图 9章草·《陆机·平复帖》局部
今草 《张芝·冠军帖》、《张芝·终年帖》、《张芝·欲归帖》、《张芝·二
月帖》《张芝·八月帖》、《怀素·自叙帖》、《怀素·草书千字文》、《张旭·心
经》、《张旭·晚复帖》、《张旭·十五日帖》、《王羲之·七月帖》、《王羲之·十七
帖》、《王献之·中秋帖》、《孙过庭·书谱》等。
图 10 今草·《张芝·欲归帖》
4.楷书类
魏碑 《嵩山高灵庙碑》、《姚伯多造像》、《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
《石门铭》、《刁遵墓志》、《郑文公碑》、《爨龙颜碑》、《孙秋生造像》、
《杨大眼造像》等。
唐楷及其他楷体 《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钟繇·白骑
帖》、《谷朗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阴符经》、《褚遂良·雁
塔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玄
秘塔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赵孟頫·胆巴碑》等。
图 11 魏碑·《郑文公碑》局部
图 12 唐楷·《褚遂良·阴符经》局部
5.行书类
《钟繇·长风帖》、《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献之·二十九日帖》、《王
珣·伯远帖》、《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米芾·苕溪帖》、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等。
图 13 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历代法帖有上千种之多,这里推荐的,只是各种书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
分,仅供参考。
以上图文张庆涛版权所有,禁止剽窃和篡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姓名,违者必究!
------------------
推荐阅读:
本人30岁出头,在乡镇事业编,该选择去当乡镇办公室主任还是借调政府办县委办?
为什么有人一次就考上了公务员,为什么有人考了很多次都考不上?
想买辆踏板摩托车,价格在2—3万,最好是国产的,有哪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