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杀子和唐玄宗杀子如何评价?
汉武帝杀子和唐玄宗杀子如何评价?
-----
网友解答:
-----
最是无情帝王家,虎毒尚且不食子。汉武大帝是老糊涂了,与钩弋夫人母子在甘泉宫养病,丞相刘聚鳌,与二师将军,江充内侍苏文患通一器,导演了巫蛊之祸,逼反了太子刘据,卫子夫也支持儿子于奇等死不如拼死一博,太子集中府中兵史和长安城中仗义执言的百姓二千多人与江充大军拼的你死我活,江充入甘泉汇报反情,苏文在旁添油加醋,令武帝将信将疑,严召平叛,任安拒太子令,与江充官府强为剿叛,太子势力渐渐不支逃往母家史皇孙处,被江充刘聚鳌捕获强逼而亡。真是老眼昏花令人窒息的感觉。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是中了武恵妃的计,三位皇子百口莫辩,任凭武惠妃红口白牙祸国殃民惨害了三位皇子,真是红颜祸水惨无人性。然惠妃子李琩绝非贤明之君,武惠妃何人也,乃武氏族群中唯一活着的害人精,仅令英明神武的唐玄宗丧失父性,干下了人神共愤的千古恶事,武帝乃偏信偏疑,玄宗乃毫无人性的狗畜牲。
-----
网友解答:
-----
公元前88年,因为镇压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获封重合侯的马通和其兄长侍中仆射马何罗意图刺杀汉武帝,结果被金日磾发觉并处死了二人。这是汉武帝镇压太子刘据后幡然醒悟,对镇压太子刘据的一批官员进行了残酷处理带来的恶果。(金日磾像)
太子刘据性格温和,7岁就做了太子,无奈自己的舅舅卫青很早就去世了(公元前106年),朝廷中太子的外戚势力大为减弱,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卫青的势力仍然存在,一时半会还威胁不到太子的地位。
或许是西汉的吕后外戚掌权,差点灭了汉朝国祚的缘故,汉武帝对外戚加倍小心。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回来后手下人都没有获封,卫青也郁郁而终;晚年宠爱的李夫人的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巫蛊祸端全族被抓,李广利投降匈奴,全族被灭;汉武帝临终立刘弗陵为帝时,杀死了刘弗陵的亲生母亲钩也夫人,汉武帝对权力的控制可谓登峰造极。
对于太子刘据在长安起兵一事,是因为太子感到生命受到了威胁才做出的政治动作。年老的汉武帝确实昏庸了,对政局的把控已经有些失控了。丞相公孙贺是卫子夫的亲姐夫,也是太子在朝廷中的唯一靠山,他被汉武帝处死使得太子彻底绝望。江充的构陷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汉武帝也来不及调查太子起兵的种种原因,先稳定住政局再说,因此发生了逼死太子刘据的事情。作为一个专制的封建皇帝来说,这一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至于后来清算镇压太子刘据的有功人员是另外一回事。(汉武帝剧照)
一句话,汉武帝逼死太子刘据是顺势而为,皇帝的权力和国家的稳定是主要的。
至于唐玄宗一日杀死太子和两位皇子的事情就特别耐人寻味了。公元737年,武惠妃谎称宫中有盗贼,让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和薛锈
(唐玄宗的唐昌公主的夫婿,妹妹嫁给了太子)带兵缉拿盗贼,四人带兵披甲入宫,也没有所谓的反叛起兵。四人见了唐玄宗后,武惠妃称他们发动政变,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被抓,唐玄宗的女婿薛锈直接被杀。(武惠妃剧照)
武惠妃和自己的女婿构陷太子等三人,这是一个拙劣的诬陷,唐玄宗一眼就看穿了。关键是太子李瑛等人带兵入宫,虽然没有发动叛乱,但唐玄宗心有余悸,自己的儿子有向他示威的意味在里面。他经历了太多的宫廷政变,自己的太子随便就带兵入宫,对他来说就是一大威胁,说不定哪天就把他这个皇上废了,况且自己这几个儿子的势力不小,已经成了一个团伙,因此就起了杀心。至于杀自己儿子、女婿这事,唐玄宗怎么也不能给后人留下杀子的口实,借助野心勃勃的武惠妃之手,干净利落的除掉太子一派的势力,他可以安安心心做天下了,自己的儿子活着的有二十多个,不愁自己后继无人!(李隆基剧照)
唐玄宗杀子是剪除自己的太子对皇权的威胁,一个太子,两个藩王,另加一个女婿,如果不清除,很快就会威胁到唐玄宗。
汉武帝和唐玄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太子的处置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任凭其他官员处置。
尤其是汉武帝对待逃跑的太子也不说生擒或者杀死,任由抓捕的人处置,这也等于就默许处死太子,镇压太子的一批人肯定不愿留下太子的活口了,留下活口就是后患无穷。
至于唐玄宗杀太子假借了武惠妃的手而已,根本不详加调查,废三人为“庶人”并且处死,这是有意而为之。
-----
网友解答:
-----
太子刘据是汉武帝29岁才得的长子,唯一嫡出。武帝十分喜欢这个儿子。七岁立为太子,并为他建立一个社交场所一一"博望苑"(不是小区哈),让他每天在里面接受各种高人的"迷津"指点,派出专家和大师为他传授《公羊春秋》和巜谷梁春秋》,为将来治国作好理论上的知识储备。
刘据长大后却越来越公瑾仁慈,武帝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雄主,武帝对太子的看法开始动摇。
而刘据的母后卫子夫却开始衰老,而新宠王、李二夫人都为武帝生了儿子。
(皇太子刘据剧照)
太子长大了,身边聚集的都是"温和派"。巜资治通鉴》说:"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
而武帝身边却是一些"文法吏"派居多。这些人都起自㡳层,要出人头地,只有立功,唯一途径是"杀贼",没有"贼"就制造"贼",于是就有奖赏。
武帝是一个很专制的封建帝王,严刑峻法是他的性格和政策。太子却没有情商,他反对父王的严刑峻法。
当卫靑倒下时,武帝身边的"文法吏"们的春天来了,这些人利用武帝日渐身体衰老不理政事而挑拨离间父子关系。
老年的武帝看来患有"弥漫型脑萎缩",整天疑神疑鬼,导致所谓的"巫蛊大案",刘据的姐妹二人被杀,卫子夫族人被诛。
整个"巫蛊案"关键人物是一个在逃匈奴的小吏,而他的行动证明他是一个冒死尽忠的忠贞之士。
这个卑鄙的小人终于用计将武帝的矛头直指太子刘据,先是诛杀太子身边的人,虽经"壶关三长老"的提醒,武帝似醒非醒,无耻小人江充却把太子逼上外逃的通缉犯,刘据带着两个儿子逃到今天的河南灵宝附近一家靠卖草鞋为生院内,追缉人员已经发现踪迹,卖鞋人奋起反抗,死于刀剑之下,当踢开院门时,刘据和两个皇孙己经悬樑自尽!
大诗人张九龄排挤出局,奸相李林甫登台。
玄宗晚年倦怠,太子之争开始。
玄宗未称帝还是临淄王时,身边红粉弥漫,江湖歌伎赵氏即后来的赵丽妃受宠,生下爱情聚合物一一太子李瑛。
(赵丽妃剧照)
此后,在前扑后继的"选秀"中,后来的皇甫德仪和刘才人先后生下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
三个丽人行一直受到李隆基宠爱。
武惠妃的到来使得"三人行"受阻。
武惠妃肯定要自己的儿子上位,李隆基刚要拍板同意立武惠妃为后,却有人递上纸条,玄宗一看,上面写着:"狐媚偏能惑主,…"。
李隆基差点"喉头一甜⋯"。
武惠妃于是改变方法,与李林甫勾结,由武
(武惠妃剧照)
惠妃的女婿杨洄指控李瑛、李琚、李瑶谋反,另一方面紧急通知三人:宮中有紧急情况",三位太子立即披挂上阵,手执刀剑来到皇宫。
武惠妃故作惊慌告诉玄宗,三位太子谋反,已经闯入皇宫,玄宗派人察看,回报果然如此,于是作出如下圣决:
三个太子废为庶人,不久后追加惩罚:"斩立绝"。
可怜三个生在帝王家的太子们了!
点评:李隆基不但温柔,而且血腥。
-----
网友解答:
-----
自古有这样一句话:“孩儿不孝,来世再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下辈子还想投生在这个家;而另一句古语却是这样的:“来世勿愿再做父子,只愿不在出生帝王家。”;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亲情温暖,后者却是权力横生下的反目成仇。
汉武帝杀子疑因太子造反
历史里要说死冤太子系列,这位刘据绝对是赫赫在列,本身汉武帝起初并不是真要杀他,而刘据因为身居长安被迫接招。
在观汉武帝,汉武帝作为前任皇子中的第十子继位,自登基后一生主张严行律法,因为知道自己这皇位得来不易。
而太子刘据却不一样,从小因汉武帝的倍爱宠信,太子之位不仅牢固,还久居长安,性格偏仁慈,汉武帝还允许这太子接待门客,这一项指标让很多人误以为刘据将会成为继承人,但奈何这位太子长大之后对政治观点却与汉武帝形成了分歧,从而成为死冤伏笔。
也让后续汉武帝在当时听信谗言而派兵召见刘据,太子刘据占据长安,面对父皇的派兵召见也是实属无奈,不得不起兵,历史里很多人说这场杀子是太子早想登基,我觉得是汉武帝自己想掌权,毕竟,权力这个东西一旦上手,不可能那么轻易放下。
这场父子相残,也无非是一场权力争夺而已,太子刘据的死,后续还被追为“戾太子”,就汉武帝杀子一事,我个人觉得杀得也挺好,毕竟汉武帝有作为,后续汉武帝晚年醒悟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嫣有不回顾此事之理在内?
唐玄宗一天杀三子
历史评价里要说绝情两字,当属唐玄宗,但细看你会发现,他的绝情像极了似三子自己咎由自取,本身古代皇权下,就容不得旁人染指,特别是老去之际,皇子初长成之段,这个敏感时期最容易父子相残。
唐开元25年初,唐玄宗的三个儿子就是这样作死的,一天宫中忽传出有贼人作乱,恳请太子平乱勤王,但当三位皇子身着甲胄进得皇宫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贼人没捉到,反而撞见自己含怒待发的父皇,当天三位皇子就被唐玄宗以造反之理变为庶人,不久后赐死。
这件事后续被载入“天下冤之”系列,与楼上太子刘据一般,简称“死冤”,这件事很多历史评价是唐玄宗本身就是导火线,为了皇权借机除掉可能继位的人,毕竟,皇子死了还有其他,而皇位却独一份,这种手法能让自己延续皇权很多年。
《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记载的,杨洄诬陷太子谋反,唐玄宗赐死三子。
但这《资治通鉴》只是一笔带过,最终何为死,还是皇权不容旁人染指罢了,在帝王家,没有任何比皇权更重要的事,任何皇帝都不例外。
当然这件事很多人看法是,因“玄武门”政变让唐玄宗留下了阴影才赐死三位披甲的皇子,这也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我看法是唐玄宗无非是想安坐皇位独揽大权罢了。
总结一句话,皇权害人,也幸得当今不是旧封建,一人独断的年代。
文探索历史奇闻
-----
网友解答:
-----
今天小秘书的提问很有一点隐密联系。我刚答过古代名厨的问题,提到了杀子的易牙,这转眼又看到了帝王杀子的事。
说起来,不论是平民杀子还是帝王杀子都是灭绝人性,不过在人们心目中,帝王就不是正常人,所以,他们杀自己的儿子经常也被解释为为了江山大业。
所以,这个江山大业就是把人变得没有人性的东西?
好,闲扯完了,来探讨一下汉武帝和唐玄宗两人的杀人行径各有什么不同。
一、汉武帝杀子是有些被动的。
卫太子刘据与其父汉武帝刘彻,关系本就有些微妙。
刘据是卫子夫所生,起初汉武帝也不是不喜欢他,还曾在其舅卫青的病棍前承诺:太子地位稳固。
然而,刘据这个太子当了好多年,自己都有孙子了,还没有承接大位。他作为储君,心里很煎熬,但又怕父皇看出自己的迫切,因此,连自己有了孙子也不好带到皇宫,生怕汉武帝怀疑他的急切。
刘据的隐忧也充分说明平时汉武帝对他的防范。刘彻虽然年迈,但并不想放权。父子之间,看似平静,其实暗流涌动,因此,在江充的推波助澜下,两人的矛盾激发。
刘据畏惧刘彻降罪,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兵欲诛杀江充。而汉武帝以为太子要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刘彻没有直接杀儿子,但儿子的死,与他们之间的互相猜疑不无关系。事情弄清楚后,汉武帝曾建思子宫以寄哀思。这证明在他心中,还是顾念父子之情,并没有坚决要杀儿子的心的;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狠绝太过。
而反观唐玄宗李隆基,他曾一日杀三子。这未免太过于绝情。
说李隆基是个昏庸的人,那是有失公允的,他在多次政变中得以取胜,证明他的手段与政治眼光非同一般。
他在开元二十五年,将亲生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随后又赐死于城东驿。此时的他,年富力强,并非后来天宝年间专宠杨贵妃、不大问朝事的状态可比。
是什么让他痛下决心,日斩三子?难道仅仅是因为武惠妃的枕头风?
这主要是李隆基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变得疑心很重,控制欲增强。因此在听到武惠妃向他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意欲谋害惠妃及其子寿王时,立马震怒。并在武惠妃构陷三王谋反时不问情由贬谪三王并处死。都是由于他对于皇位的高度警惕引发的。
因此,在我看来,唐玄宗日斩三子的决绝,远超汉武帝的猜疑。
-----
网友解答:
-----
虽然都是杀子,但二者有本质性的区别,简言之:一个是无意的,一个是故意为之。
首先汉武帝对戾太子刘据是喜爱的,是一直有传承皇位的想法的,他是将刘据当继承人培养的史书记载:“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也就是说在汉武帝后期,汉武帝已经在慢慢移交权力,在培养刘据。
其二当时卫子夫虽然不得宠,但汉武帝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没有因为后宫之故有废掉刘据的打算,只可惜的是汉武帝晚年确实有点昏庸被宵小之臣蒙蔽了双眼,结果在奸臣构陷下,刘据为了自保,抢先发难,就算如此汉武帝还依旧不相信刘据有谋反的想法,曾派人前去询问,可惜碰到了贪生怕死的太监,太监在没去在半路上就回来了,然后编造了刘据造反的事实,如此汉武帝才下定决心平叛。
结果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最后意识到是奸臣的构陷,然后把这些人诛杀一遍,并建思子宫以寄托哀思。
唐玄宗就不一样了,他明知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是受武惠妃的诬陷却依旧将太子等三人贬为庶人并杀害。其中原因有两点,一对皇权的渴望,当时唐玄宗正年富力强,帝国正处于巅峰期,他不想将权力交接出去,一言以蔽之正当壮年的太子此时存在不合时宜。武惠妃的构陷给了他理由,不管太子有没有谋反,唐玄宗都要将他除去。
另外一个原因太子的母亲此时已不受宠且以过世,受宠的武惠妃与他有子嗣诞生且年纪小,这样一来培养武惠妃的子嗣不影响自己独享皇权,又可以讨好武惠妃。所以太子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被除掉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后世李瑛被平反也不是唐玄宗所为,而是在李瑛的弟弟唐肃宗李亨继位后才为他平反,恢复其太子称号。
因此汉武帝是晚年昏聩误杀自己儿子(刘据自杀),唐玄宗是故意为之且亲自赐死,最是无情帝王家呀!
-----
网友解答:
-----
都是一代名君晚年昏庸听信谗言杀害亲生儿子酿成人伦惨剧也造就了两位中国历史上悲惨的太子,名君雄主汉武帝晚年沉于迷信宠用奸小江充致使巫蛊惨案发生不仅失去了贤妻,还亲手赐死了女儿,逼死了太子害死了孙子,成了他一生难洗的重大过失,唐玄宗前期名主后期昏主,宠爱惠妃听信奸言竟以谋反罪废黜太子李瑛三兄弟并赐死,他也从此英名尽丧一生永远的污点。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刘彻和唐玄宗李隆基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两人在世的时候都创造了盛世,两人也都做了一件事,就是杀死了自己的太子,汉武帝杀了太子刘据,唐玄宗一日杀三子,这两件事其实有个共通点,就是太子都是遭人陷害,都是被冤枉的,然而太子最终还是死了,要说如何评价这两件事,只能说都是权力的牺牲品。
色衰而爱驰,皇帝宠爱你的时候,儿子也是个宝,不受到宠爱的时候,太子就很危险了。
说到太子和皇帝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太子是皇位的接班人,只有皇帝死了,太子才能坐上皇位,就是因为这里面的关系,也就有了矛盾,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作文章,所有人都想着自己长生不老,皇帝更加有此想法,只不过皇帝不死,太子还有什么机会坐上皇位?因此皇帝年纪越大,就会越容易怀疑太子是否有什么想法。
先来说说汉武帝杀子,刘彻十六岁登基,直到二十九岁才有了儿子,这十几年时间都没有子嗣,很多人都觉得没啥希望了,太尉田蚡还跟淮南王刘安说皇上没太子,一旦皇帝去世,你就是最适合继任的人选了。
你说汉武帝着急不?而汉武帝宠爱的卫子夫也很争气,在生下三个女儿后终于生了男孩,这可把汉武帝高兴坏了,卫子夫虽然得宠,出身却很低,这下生了儿子,顺理成章坐上了皇后的宝座,而卫子夫所生的皇长子刘据,在七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
(汉武帝)
刘据在太子的位置上坐了几十年,随着时光的流逝,卫子夫的年华渐渐老去,汉武帝又相继得到一些美女,对卫子夫的宠爱也转移到别的美人身上,母亲失去宠爱,太子刘据的压力就很大,母子二人对自己的位子都是经常感到不安,不过有卫青这个大司马大将军在,武帝不会怎样,那些宵小也不敢怎样。
一方面随着卫青去世,另一方面汉武帝身体也开始衰弱,难免开始疑神疑鬼,那些不受太子喜欢的小人就开始借巫蛊的事件来陷害太子刘据,征和二年(前92年),丞相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以抓捕通缉犯朱安世为条件,没想到朱安世被抓后,却上书诬告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私通,还埋木偶行巫蛊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下令严查,然后汉武帝所宠信的小人江充借着这件事把火烧到太子刘据身上,而汉武帝此时因年迈生病也很相信巫蛊之事,在被江充栽脏陷害后,惊惧的太子为了自保,不得已杀了江充,而那些小人趁机跑到汉武帝面前说太子造反了,汉武帝派人去查实,结果去查的人连城门都没进就跑回去汇报说太子已反,汉武帝因此相信太子真的反了,于是派兵攻打,最后刘据兵败出逃后自杀,卫子夫也在宫中自杀。
唐玄宗的太子李瑛也是因为母亲不受宠爱而惶恐不安,李瑛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次子,唐玄宗的王皇后无所出,没有嫡子,唐玄宗的长子李琮因为小时候打猎被野兽抓伤了脸,可能是这个原因没有被立为太子,李瑛被立为太子,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他的生母赵丽妃在开元初年正得宠,所以以长以爱就立了李瑛为太子。
随着武惠妃的出现,赵丽妃渐渐不再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失宠的赵丽妃很郁闷,在开元十四年(726年)去世,年仅34岁,使得李瑛的太子之位更加不稳。
而武惠妃受到宠爱后生了几个子女,前面两个都早夭了,受到唐玄宗专宠的武惠妃陷害太子李瑛,一方面是因为李瑛的原因她封皇后的事被大臣阻拦了,因为大臣怕惠妃封后的话,会使李瑛的太子储位不安,还有一方面武惠妃的确是想让自己的儿子能当太子。
而太子李瑛、卾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这三兄弟算是同病相怜,他们各自的母亲因为武惠妃得宠而都失了宠,三个人聚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为自己母亲抱怨两句,武惠妃就到唐玄宗面前哭诉,说太子他们结党,想要谋害他们母子,唐玄宗大怒,欲废太子,幸得张九龄力劝方才作罢。
武惠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张九龄被罢相后,武惠妃和李林甫还有女婿杨洄联手,设了个圈套,向太子李瑛他们三个传旨,说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救驾,太子兄弟三早就在玄宗面前失宠了,正好找机会挽回,一听还以为机会来了,也没细想就带着自己的卫队去了,唐玄宗自己就是搞政变的高手,对政变最为敏感,马上采取行动,把三个儿子都抓起来,将三人都废为庶人,十五天又都被赐死。
武惠妃害死了太子他们,自己也没得到好,害了疑心病,没多久就死了,在她死后没多久,她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杨玉环,被唐玄宗看上,代替了她的位置。
从汉武帝杀子和唐玄宗杀子来看,都是因为母亲失宠使太子不安,也因此被人利用遭人陷害,不过汉武帝在太子死后有所悔悟,修建了思子宫以寄哀思,而唐玄宗相对来说心太狠了,直到唐肃宗李亨即位后,李瑛才得以平反!
-----
网友解答:
-----
完全不一样的局面。
汉武帝逼死儿子,本质上是被江充等人挑拨离间,导致父子长期隔阂而无法沟通,而戾太子刘据确实是发动武装叛乱,兵败逃亡被包围之后只能自杀。
注意,无论戾太子是否巫蛊,但叛乱是实。所以汉武帝确认叛乱后必须下令平叛。
唐玄宗的情况则不同。
庶长子李瑛被册封太子,母亲死后早就处于劣势,武惠妃再步步紧逼,李瑛不过与兄弟抱怨几句就被内奸中伤。随后,武惠妃设局派人欺骗三兄弟说宫中有贼,三兄弟酒醉下没有详细分辨就穿戴盔甲进宫,结果被唐玄宗派的人发现确实带着武器,所以,李瑛三兄弟被杀完全是冤案。实质则是李瑛不为唐玄宗喜欢,内心早就想换太子(为武惠妃长子李瑁)。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杀子与唐玄宗杀子有根本不同。
汉武帝杀刘据,是刘据\"造反\"了。
不管太子造反的,真实情况如何,反正是汉武帝在外面,太子留在宫中,竟然造反。这就不灭族的罪。所以,乃父肯定要派兵镇压,并剪除太子及其母族中的任何相送联的人。就是留守都城的官员也被牵连了许多,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就死于此次事变。
汉武帝杀太子刘据,是刘据\"造反\",汉武帝没错。他后来知道自己错了,改正,建思子宫。他杀刘据并不是因为有其儿子争储,更不是他看不上太子的能力。
至于唐玄宗杀三个儿子,首先是\"母爱子抱\"作怪。哪个女人最宠爱,就想立哪个女人的儿子当太子,无宠幸或母亲死后的儿子,就成了没妈的孩子是稻草了,成了让人宰割的牺牲品了。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均是在唐玄宗宠幸武惠妃而有了寿王李瑁后,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加上奸相李林甫推波助澜,杨洄污陷太子谋反,并将二王牵进去。唐玄宗不究是非曲折,在一日之内杀了亲生三个儿子,实在创了\"开杀盛日\"的先河。
总而言之,两个帝王杀太子,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共同点都是,偏听偏信,偏信废事,极度自私,刚愎自负置国家稳定于不顾,给别人或者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
-----
网友解答:
-----
汉武帝杀子是巫蛊之乱、唐玄宗杀子是一日杀三子
巫蛊之乱:
1、太子刘据不是汉武帝下令处死,而是兵败逃跑自杀,成王败寇而已。
2、汉武帝派遣江充等搜查后宫的巫蛊,但却在太子宫殿外出巫蛊;太子刘据在石德的劝说下,私自杀死江充,尤其是在汉武帝在城外养病期间,让汉武帝认为太子刘据要起兵夺位,因此派遣丞相刘屈牦率兵镇压;面对汉武帝派兵来,太子刘据不是放下武器投降,反而释放长安囚犯,武装他们,和丞相刘屈牦并对抗,
如果不是长安城百姓不支持太子刘据,汉武帝有可能成为了太上皇。
3、从史书记录的江充行事风格来看
,江充是一个严格执法的人,因此备受汉武帝信任。
江充以绣衣使者迫使贵戚近臣认罪纳捐;将馆陶公主从人的马车尽数没收;拒绝太子刘据要求不要向汉武帝报告家臣驰马驰道的事情。
汉武帝称赞江充:
“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
太子刘据私自杀了汉武帝认为忠直、奉法不阿的江充,又不过来请罪,养病的汉武帝自然认为太子刘据要谋反,于是派兵镇压,而刘据更是率兵对战。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
唐玄宗杀子的记录就很简单。《资治通鉴 卷214》:
“杨洄又谮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云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上召宰相谋之。李林甫对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上意乃决。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瑶、琚皆好学,有才识,死不以罪,人皆惜之。丙寅,瑛舅家赵氏、妃家薛氏、瑶舅家皇甫氏,坐流贬者数十人,惟瑶妃家韦氏以妃贤得免。”
事情的起因,新旧唐书记录是:
武惠妃在李林甫成为丞相后,和李林甫结盟,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于是就以宫中有盗匪名义要求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和驸马薛锈入宫防御。
当3人率兵入宫时,武惠妃就对唐玄宗3兄弟要兵变、已经杀入宫中。唐玄宗因此将3人拘捕,在李林甫以属于唐玄宗家事回应下,将3人废为庶人,并当天赐死。
但这个说法存在瑕疵:
1、李瑛3人平时就喜好读书,并不喜好军事,没有必要亲自披挂去捉拿盗匪——注意是盗匪,不是叛军;
2、李瑛3人本来就对武惠妃不和,在得到武惠妃的口信时,怎么可能就没有核实的想法呢?再说皇宫又不是没有守卫,皇宫守卫足以对付盗贼。
3、以唐玄宗的能力,为何在没有审讯的情况下,立即废为庶人,并于当天赐死。为何如此着急?原因不会仅仅是原因武惠妃的构陷。
李瑛从715年成为太子,到737年被废,当了22年太子,加上作为太子李瑛盟友的李瑶和李琚颇有名声,这足以让唐玄宗感到威胁。
这才是唐玄宗在没有询问情况下,立即废除3人,并赐死的原因,武惠妃诬陷让3人披甲入宫只是理由和借口而已。
事后,唐玄宗并没有听从武惠妃和李林甫的建议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是立四子李亨为太子。
这足以说明唐玄宗明知李瑛3人披甲入宫并非谋反,但因为3人结盟威胁到自己的权位而以此理由诛杀。
杀了人,却不用自己负责(武惠妃负责)——这就是唐玄宗。
简单对比
西汉太子刘据杀宠臣而兴兵对抗,最后兵败逃亡自杀;唐朝太子李瑛兴兵却束手就擒后被赐死。这就是最大的差别。
汉武帝认错,诛杀江充全家和派去围捕太子等无辜人。唐玄宗从不认错,太子李瑛直到唐肃宗即位后才平反。这也是汉武帝和唐玄宗态度上的差别。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
推荐阅读:
我的钢琴老师每次上课就是先让我弹上节课的曲子,然后就叫我练新的曲子了。你们的钢琴课都是这么上的吗?
上一篇:前苏联时期有多少未解之谜?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