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有个理想的接班人,但这个接班人在培养过程中报废了,新接班人还没有成长起来。北伐是大事,一个处理不好就会损兵折将,蜀国的老本经不起折腾,所以只能安排先撤回去再说。
诸葛亮一开始没有培养接班人吗?要说没有吧,丞相位置的他就安排了两个,先是蒋琬后是费祎。要说有吧,军事上没有领头人。
其实诸葛亮早期是培养了一个理想接班人,这个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只不过中途培养废了。这个人是谁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此人就是马谡。
对!你没看错,就是马谡。虽然刘备临终前嘱咐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平定南蛮时,马谡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军事上的表现,让诸葛亮对马谡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
人是会变的,以前的不成熟不代表以后也不成熟。所以诸葛亮还是决定认真的培养一下马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带上了马谡。马谡也是个聪明人,他也看出了诸葛亮的意图,所以一直积极表现。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箕谷,一个是街亭。箕谷,诸葛亮用赵云作疑兵。街亭的守将,诸葛亮的理想人选是魏延。但是魏延因为“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故意“装死”不请战。魏延这种性格上的瑕疵,再加上后来的一些事情(比如不听将令,兵败甩锅陈式)让诸葛亮一直不太喜欢他。
这些性格有瑕疵的人,诸葛亮会用,但不会让他们掌权,因为一旦这类人掌权很容易走上排除异己的道路。这样的人包括杨仪,包括魏延,他们是无法进入诸葛亮接班人候选的。
镇守街亭,魏延不愿意去,马谡站了出来。镇守街亭对马谡来说是个机会,干好了,他在军中的威望就会大大的提升,以后接班诸葛亮就会名正言顺。在街亭马谡就想做到更好,他不但要守住街亭,还想打败来犯的魏军,更进一步的要求使得他他没有采用诸葛亮当道扎的安排营,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说,打算效仿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一战,选择上山扎营。
马谡的急于表现,让他忽略了很多事情最终导致了兵败。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如果像王平那样收拢败兵,节节阻击或许还不会让诸葛亮失望。但他兵败后选择逃走躲了起来。这才是诸葛亮杀他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会“挥泪”?一方面为马谡惋惜,一方面为自己失去一个接班人而痛惜。
诸葛亮手下四大参军,蒋琬、费祎、杨仪、马谡,四人中就马谡能力是最全面的,马谡在蜀国也有根基,一旦成长起来比蒋琬、费祎接班要好的多。可惜马谡太着急上位,事后表现又非常糟糕。
马谡死后,诸葛亮的另外一个接班人人选是姜维,诸葛亮也重点培养姜维。但诸葛亮死的太过突然,或者说没有来得及给姜维打下根基诸葛亮就死了。再加上姜维有降将的身份,贸然把军队交给姜维,很可能会引起姜维官位之上的一些武将反感,甚至是反对。所以姜维只能先搁置,接班人选择了蒋琬。
诸葛亮不能把军权交给魏延。一旦交给魏延,蒋琬很可能不能顺利接班,至少他没有军事的控制权。魏延或许不会造反,但是内乱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诸葛亮才会把军队交给参军杨仪,让杨仪把军队带回去,先完成权力交接,先保证内部稳定。
杨仪这个人,打打辅助还行,真要让他率军北伐,他不是这块料,也未必指挥得动这些将领,至少魏延不听他的。事实也确实如此。魏延见诸葛亮没把军队交给他,他只带着本部军马就敢和杨仪抢军权。
双方先后上表,告对方谋反。刘禅拿不定主意,让蒋琬、费祎拿主意。蒋琬和费祎站队杨仪,最后魏延被杀。蒋琬和费祎也是政坛老人,知道两人只是争权,没人谋反。但是他们敢留下魏延吗?一旦魏延掌握了军权,他会轻易交出吗?所以魏延成了公敌,必死无疑。魏延之死就是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和马谡一样有些操之过急。不同的是马谡是军事上的,魏延是政治上的。
这时魏延低调一些,说不得北伐还得依仗他。毕竟蒋琬、费祎在军事上并不擅长,甚至对北伐有些怵。二人执政20年,根本就没有像样的北伐,不是不愿是真没这个能力。
-----
网友解答:
-----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就必须退兵,难道不能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打吗?
对于这个问题,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从现实看,诸葛亮希望自己尽快入土为安。
诸葛亮为什么生前安排自己死后退兵,不继续北伐,从现实看,诸葛亮希望自己尽快入土为安。
如果诸葛亮生前安排自己死后,继续北伐,谁为主帅呢?
是魏延还是杨仪,抑或是费祎、姜维?
从当时的情况看,谁也无法统帅三军!
魏延的军事能力最强,安排魏延为三军统帅,魏延能指挥杨仪吗?
杨仪是诸葛亮的主簿,一向以诸葛亮马首是瞻,从来就没有把魏延放在眼里。再加上魏延多次欺负杨仪,杨仪又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由此杨仪决计是不会听从魏延调遣的。
让杨仪统帅三军,杨仪是个文官,根本没有指挥作战的能力,更不可能调动魏延。
其他如费祎、姜维两人,更没有资格担任三军统帅。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北伐,势必造成分裂。
一旦分裂,诸葛亮将会抛尸荒野。
为了自己能尽快入土为安,诸葛亮只好安排撤军,保证自己入土为安。
二,从长远看,诸葛亮对于继续北伐感到绝望。
诸葛亮六出祁山,五伐中原,没有一次达到目的。
诸葛亮从自身北伐中原的教训看,已经对北伐中原十分绝望。
诸葛亮想,自己亲率大军出征,都不能完成北伐中原的战略设想,除自己之外,还有谁能胜过自己?
这是从北伐中原的三军主帅上看,没有谁能胜任北伐中原的主帅!
从蜀汉的实际情况看,诸葛亮不断地组织北伐,已经耗空了蜀汉的所有,让蜀汉民不聊生。
如果还如此不顾一切地继续北伐,蜀汉将会被战争拖垮!
为了蜀汉的生存,诸葛亮不得不停止北伐!
三,从布局看,诸葛亮抛弃魏延,做了最坏的打算。
魏延是主张北伐的积极分子,诸葛亮在世,不断对魏延升官,就是利用魏延北伐的积极性,帮助他完成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愿望。
诸葛亮行将就木之际,已经意识到魏延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如果让魏延继续留在蜀汉,势必是蜀汉的灾难。
诸葛亮生前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商量:安排撤军,让魏延殿后,姜维次之。这是让姜维防止魏延生事。
除此之外,诸葛亮明确宣布: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自行出发。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料定自己死后,魏延是个不安定分子。
为了保证顺利撤军,诸葛亮做这样的安排,就是要抛弃魏延。
从蜀汉的军事人才看,魏延军事能力最强,而且身经百战,又是北伐的积极分子。
诸葛亮临终之前做出抛弃魏延的决定,一方面是对魏延的不放心,要清除魏延这个关乎蜀汉生存的隐患;一方面是对北伐的绝望,清除魏延这个北伐积极分子,停止北伐,为蜀汉留下一线生机。
综上所述,诸葛亮安排死后撤军,是无奈之举,说对北伐的绝望,是以此希望今后停止北伐!
-----
网友解答:
-----
不行。
古人迷信。两军正打着仗,结果主帅突然死了,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老天爷对自己的警告。所谓人心浮动,军心不稳,就是如此。
诸葛亮在蜀汉威望极高,突然死亡,会引起蜀汉群臣、百姓、士卒伤心难过,若他是死于战争中,或许还能令蜀汉化悲痛为力量,但他是病死。
最高统帅突然死亡,必然导致其下权力重新洗牌。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放到哪里都适用。
任何领导上台,必然要提携亲信,不一定会打压异己,但绝对不会重用。
领导突然下台或死亡,下属也不敢乱作为,谁知道新上台的是怎么个想法。
打个比方,诸葛亮是伐曹主战派,假如接替诸葛亮的人是求和派呢?
若真是求和派,这时候吵吵北伐的人,铁定要被踢走了。
-----
网友解答:
-----
继续打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政治问题
1.君主的态度。刘禅是否愿意大军继续北伐。
2.谁继续率军北伐。蒋腕作为诸葛亮属意的继承人并不在军中;杨仪、魏延互为仇雠;姜维资历不足,无资格统帅大军。
二、军事问题
1.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能否贯彻下去。战场瞬息万变,对手又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除诸葛亮再谁也不敢保证能稳压其一头,此时主帅临战决断尤为重要。
2.士气问题。诸葛亮作为主帅病死,对士气是重大打击,如何恢复维持。
综上,诸葛丞相死后蜀汉若即刻继续北伐风险过大,内部又隐患重重,并没有如诸葛亮一般的强力人物控场,退兵是最优解。
-----
网友解答:
-----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是诸葛亮临终前作出的退军安排,有一个细节就是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接受安排退军,那大家就不用管他,姜维补位断后,大军继续撤退。
抛下不服从安排的人员也要实行撤退,看来退军的态度很坚决,真的除了诸葛亮就没人能接替指挥作战了吗?
是的,没人能指挥作战了,至少诸葛亮是这么觉得的。
在当时北伐军的将领中,还是有一些厉害的角色的,比如魏延、姜维、吴懿等,不过他们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吴懿不属于荆州政治派系;姜维只是降将资历浅难以服众;魏延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不符合)。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真的不能再打仗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里面更多的是政治问题。
蜀汉是以荆州政治派系为主的外来政权,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军政府,再加上后主时期的诸葛亮实施的是法治。
这就使得荆州政治派系与益州本土士族、东州政治集团站到了对立面。
荆州政治派系对蜀汉的治理破坏了益州、东州集团的利益,益州、东州集团因此也就不满意,甚至不配合其管理。
派系间的矛盾就这样形成了,并且逐渐激化。但是迫于诸葛亮的权威,益州、东州集团多是敢怒不敢言。
这些情况,诸葛亮心里清楚。
早在刘备病逝的时候,国家内部不少人就趁机作乱。诸葛亮担心自己死后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所以诸葛亮要求在自己死后就立即撤军。
把部队带回去,先保住皇权威严、保住荆州政治派系在蜀中的地位;待理想的接班人蒋琬顺利完成权力的交接,打仗的事,再从长计议。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死后退兵,有两方面原因,
1:
西蜀大军内部不稳,如不退兵,有可能发生内乱。
魏延和杨仪是诸葛亮北伐倚重的两个重要人物,杨仪是丞相府参军,替诸葛亮处理军政事物,
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诸葛亮出征,杨仪等于是总参谋长,诸葛亮把筹措军粮,制定作战计划,军中日常事物都交给杨仪去办,杨仪非常称职。
蜀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名将去世后,魏延成为蜀汉头号猛将,在战场上担任先锋,屡立战功,冲锋陷阵离不开魏延。
令诸葛亮非常头疼的是,魏延和杨仪不和,魏延因为在蜀军中资格老,又骁勇善战,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军中将领因为魏延确实有能耐,都对魏延很客气,唯独杨仪对魏延不服气,两个人有时当着诸葛亮的面就大吵大闹。
前方打仗要倚仗魏延的骁勇,后方事物需要杨仪打理,诸葛亮在世,还能平衡两人的关系,如果诸葛亮去世了,两人还不闹翻了,如果魏延执意率军作战,杨仪一定会在后方掣肘,搞不好蜀军会全军覆没。那把军权交给姜维等人代理,继续打下去不行吗?肯定也不行,诸葛亮死了,魏延论职务,论资历都应该接替主帅的位置,如果把主帅之位交给别人,魏延肯定也不服气,将帅不和,还能继续打下去吗?
所以诸葛亮死前就安排好撤军计划,把魏延的个人因素也考虑在内,诸葛亮认为,自己死后撤军,魏延肯定不会服从命令,所以交代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撤军时通知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撤军命令,大军就自行撤回。
费祎把撤军命令通知了魏延,魏延说道: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军击贼。
魏延的意思是,诸葛亮死了回去安葬就行了,有我魏延在,还能继续率军杀敌,当得知诸葛亮死后把权利交给了杨仪,魏延火冒三丈,怒道: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乎!
魏延除了诸葛亮能指挥的动,其他人的命令魏延绝不会听从,诸葛亮临死很难决断,把军权交给魏延,魏延还会继续战斗,但他和杨仪不和,军中肯定生乱,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把军权交给别的将领,魏延也不会服从。
杨仪一直处理军中事物,由他来暂代主帅之位,在加上费祎,姜维的辅佐,安排撤军是最好的选择,关键时刻,只能弃魏延不顾了。
2:诸葛亮北伐,实际上是以弱伐强,很难取胜。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是联合孙权一起出兵的,诸葛亮已经得到孙权被曹睿打败的消息,在打下去也没有取胜的机会。
魏国国力强大,粮草充足,诸葛亮北伐军力上不战优势,而且因为道路崎岖,经常因为粮草不足不得不撤军,司马懿抓住了蜀国这个死穴,依靠坚守不战的策略就能让诸葛亮劳而无功。
如果蜀国将要取胜,主帅死了,也不能失去机会,肯定会乘胜追击,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有人可能认为,诸葛亮不是在上方谷大败司马懿,长安指日可下了吗?
那是被《三国演义》忽悠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一直是对峙状态,蜀军并没有取得多大优势。诸葛亮不撤军,是等东线战场的消息,诸葛亮这次北伐,和东吴孙权约好同时出兵,如果孙权打败了魏主曹睿,那诸葛亮就能和孙权夹击魏国。诸葛亮临死前,已经得到孙权战败的消息,凭蜀汉一国之力,难以取胜,再打下去也没什么意义,所以选择撤军。
总结:诸葛亮死后,蜀军内部矛盾重重,盟友东吴已经战败退军,孤军作战蜀军没有取胜的希望,主帅诸葛亮又去世了,退军是最好的选择。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生前掌握着蜀国军队,统领军队需要一个资历老,能力强,并且要刘禅认可的大将才可以。从三国演义故事情节发展分析,诸葛亮死后必须退兵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无适合继续北伐的将领
众所周知,蜀国国力微小,面积不大,人口稀少,之所以北伐是万般无奈之举。如今诸葛丞相仙逝,更是人才凋零,没有一个能够担任军队主管的将军,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有可能统军的将领。
1、魏延
纵观蜀军,唯一老资历且有谋略的将军只有魏延一人,同时也是一个降将。自魏延被刘备留在军中听令开始,诸葛亮就不怎么情愿,说人家脑后有反骨,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直到五虎将死的差不多了,才把魏延放在了主力将领位置。
但诸葛亮还是处处有点打压魏延的意思,说穿了不相信人家,作为蜀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绝对不会选择魏延接他的班。
2、姜维
姜维是魏蜀在陇上天水交战时收服的魏国将领,因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而得到他的器重。归蜀后姜维得到诸葛亮的虚心教导,加上自身非常高的天赋,很快成长为一位中流砥柱的主将。
姜维在蜀国毕竟根基太浅,就算接替诸葛亮众将估计很难信服,再者刘禅愿不愿意把军权交给他还是未知数,姜维也不可能统领全军。
3、王平
王平虽然文化不高,熟知地理,能根据目前情况做出相应的军事部署,综合军事能力上可以称得上出色的将领。曾打败过曹爽的大军,保住了汉中,如果没有王平,蜀国或许早就被魏国吞并了。
可见王平的优点是军事方面见长,要是领全军北伐估计在其它方面显得不是很现实,毕竟作为主帅需要协调给养、武器、兵源和朝廷支持等方面王平很难全面把控。他最多出任一个军区司令员问题不大,要是全军主帅还是差了点火候,所以王平也没有可能。
4、邓芝
邓芝拥有出色的外交能力,夷陵之战后不辱使命,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东吴与蜀国交好。第一次北伐时,邓芝任中监军,同赵云伏兵箕谷,后蜀军撤退,唯赵云、邓芝军不损兵将,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出色的。
邓芝这个非常稳重,并且心思细腻,是一员难得的良将。诸葛亮去世时邓芝(公元171-251年)已经63岁高龄,在古代平均寿命40多岁的年代,63岁应该不会选择成统领全军的主帅。如果年轻20岁,我个人觉得邓芝非常适合接替诸葛亮主持北伐。
5、剩余还有马岱、廖化等将领无论统军才能还是资历都不如前面四位,这里就不参加讨论了。
总之,在诸葛亮心里没有一个能担任北伐大业的人才统领全军,只能交代属下他死后退兵返回四川。
二、担心祸起萧墙
诸葛亮是蜀国三军统帅和丞相,基本上蜀国大小事务都是他负责处理,刘禅虽然亲政了,但整天吃喝玩乐不干点正事,诸葛亮会把一切打理好的。一旦自己去世权利会形成真空状态,万一军权掌握在心怀叵测的人手里,将会对蜀国造成灭顶之灾。
所以他死后万万不能继续北伐,应尽快返回成都把权利交给刘禅,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力量不会遭到破坏。至于后期北伐的事只有国内稳定后才能选择出兵,这是诸葛亮谨慎的优点决定的,也是蜀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否则会有一下几点致命祸端等着刘禅。
1、魏延专权,以冒进的方式北伐失败,蜀国会短时间内灭亡。魏延骄傲自大,自视清高。诸葛亮在世的时,他总觉得不得志,但是碍于诸葛亮的声威,他也不敢胆大妄为。
现在诸葛亮病已死,再也没有人阻止了他。按照他的奇袭子午谷一旦失败,蜀国十几年辛辛苦苦养的十万兵马将毁于一旦,蜀国随即灭亡。
2、魏延和杨义不和,很可能造成内战,空耗实力。魏延作为刘备班底的老人,对蜀国忠心耿耿,他绝对不会容忍杨义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遗言带兵回四川,假若二人发生冲突,很可能演变成内战。所以诸葛亮安排马岱在魏延不听话的时候斩杀他,这也是诸葛亮无奈之举,也是魏延自己性格招来的杀身之祸。
3、稳定国内,休养生息
经过诸葛亮多次北伐,蜀国已经很虚弱,需要军队返回修养几年,万一接替他的将军战败,蜀国首都会出现人心浮动的结果,导致国家凝聚力下降。
另外,自己死后把兵权顺利移交给刘禅,自然要把剩余军队一个不少的带回去,这是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承诺,在九泉之下也算给刘备和自己一个交代。
三、结语
诸葛亮是智慧和忠臣的代表人物,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刘备父子,也献给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隆中对。在他临死前安排的这些事情,足以证明他的高瞻远瞩,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为了蜀国熬尽最后一点生命。
死后退兵是明智之举,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英明睿智,不仅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能给姜维19年后的北伐留够了资本。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是主心骨,主心骨不在了,士气不佳,就无法再继续进攻,而只能以防守为主。从根本上说,蜀国缺乏人才,综合国力差了一个档次[祈祷][祈祷][祈祷]
-----
网友解答:
-----
讲学古代打仗片很有意思,因为那个时候打仗和当今不一样,古代打仗,将军要排阵,步兵,武器刀剑各式兵器,而且马车在前,步兵紧,和现在坦克,后面跟步兵参不多,好了,讲主题诸葛亮率大军,最后一次出兵中原,当时诸葛亮身体己出现问题,加上前几次仗打的不顺利,就在前往开战的地方中,身体出现了不好前兆,在途中不幸病惜,在这之前诸葛亮己算出自己不行了,就告知姜维,杨仪,费祎,如我规天了,你们三位前面率大军,后面魏延,姜维断后,这里面讲一下,诸葛亮最后的安排合情合理,主要是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与防魏延在最后进行捣乱,因为当时后撤时,对方不知诸葛亮己不在了。只能眼看着诸大军缓慢撤退。那里讲的不好,请各位批评,指正。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北伐本身各种条件就处于劣势,北伐完全属于逆天而行,我们来对比一下蜀国与魏国优劣势对比,你就知道了:
比君主:蜀国刘禅无能,诸葛亮在,刘禅无能但不昏庸;魏国曹丕、曹睿不但是明君而且政治、军事才能都高,特别是曹丕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现代初中历史书上都有学,进一步加上了魏国的政治、军事、人才的发展;曹丕、曹睿跟刘禅比,真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比军事力量:蜀国从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蜀国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北伐军队都是诸葛亮训练出来的新兵蛋子,只有部分将士跟随诸葛亮平南蛮有过打仗经验,其他的都是小白。反观魏国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还拥有骑兵,魏国可以全国可以调动的兵力在四十万左右,蜀国能调动的最多在十万不到,两国存在明显的兵力差距,兵力作战力也悬殊很大,没法比;
比人才:蜀国出色的人才很少,从刘备夷陵之战后,大将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人才凋零,诸葛亮北伐时人才匮乏,只有赵云和魏延两个大将可以用,其他的都是新兵蛋子,需要实战锻炼。而魏国大将就很多了像曹真、郭淮、费曜、郝昭、司马懿等,都是用兵高手。
比后勤:蜀国千里跑到魏国土地上作战,翻山越岭,到达魏国时军队已是疲惫之师,粮草跟不上,难以运输,蜀国不适合打长久战。魏国背后是平原地带,无论是支援粮草还是兵力都能及时补充,相对蜀国,有很多优势。
比地理位置:蜀国去魏国土地上作战,首先对也说地理位置不熟悉,而且魏国以平原为主,有骑兵团,又有各种城池防守,又是以逸待劳,魏军地理优势太明显。
上述只是简单的举几个列子对比,还有其他方面,比如天时地利人和等,可以说蜀国与魏国相比,除了诸葛亮这个人才优势,蜀国找不到其他优势。所以诸葛亮北伐完全是凭借个人之力,抗衡强大的魏国,完全属于逆天而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正史中的诸葛亮要比演义中的诸葛亮更牛逼。
诸葛亮北伐期间要治国、要管后勤、要制作作战战略、要指挥军队作战、要做好军队防守漏洞,避免被偷袭等,诸葛亮一个人不但在前方打仗,还要管理后勤的事情,还能做到蜀军在魏国土地上来去自如,进退自如,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本身蜀军跟魏军相比就处于劣势,但诸葛亮利用自己的才能,制作八阵图,以步兵对抗骑兵;制作木牛流马运作粮草;利用治军能力提升蜀军的作战能力;发明各种先进军事武器提升士兵作战能力;利用超高的军事谋略,在击败敌军的同时,使蜀军伤亡最少;所以看诸葛亮北伐一共六次,除了第一次不用马谡,损失部分将士,其他北伐基本都处于优势状态,蜀军损失极小;
诸葛亮以自身的人才优势来弥补蜀军的不足,来抗衡整个强大的魏国,还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已经不是寻常人了。每次北伐出兵不超过四万,蜀军全国可以调动军队不过八万人,每次北伐四万,每次更替交换使用。诸葛亮北伐做了兵不疲,民不怨的境界,去世后将士和百姓都感到难过,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诸葛亮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由臣子立庙第一人,之后才有了武庙、文庙。
所以如果真正了解正史中诸葛亮,你会发现诸葛亮真是神一般的存在,为什么历代人物不论是哪个领域的人才都敬佩诸葛亮,都是诸葛亮粉丝,诸葛亮可谓家户喻晓,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说诸葛亮知名度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诸葛亮被民间推崇为“智圣”,代表中国智慧的化身和忠诚的代表。
所以诸葛亮北伐去世,蜀国就失去了诸葛亮这个人才优势,而没有想诸葛亮这样优秀的人顶上来。蜀军北伐就完全处于绝对的劣势,后期姜维北伐就可以看得出蜀国在走下坡路了,政治腐败,将士、百姓开始埋怨,内部矛盾突出,人才严重不足等,所以姜维北伐没有做到诸葛亮那种境界,蜀国也慢慢走向灭亡。
-----
网友解答:
-----
作为主帅的诸葛亮本身就是此次北伐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发起军事北伐的倡导者,更是蜀国军民的精神领袖。 由于诸葛孔明七出祁山屡遭失败 ,又逢曹魏司马懿这个强劲对手而束手无策,这一系列问题 致使孔明先生积忧成积,最终导致他魂住五丈原。 为什么蜀国在诸葛孔明仙逝不久就要必须撤兵返蜀呐?原因只要军中没有一个能服众之人,虽然魏延勇猛,但孔明时期并没有重用魏延(魏文长:),所以导致魏延与杨仪内斗折损了一员足以抗衡曹魏之名将。从此以后蜀国日渐衰败,最终走向亡国之路也是必然。
------------------
推荐阅读:
《康熙王朝》中容妃是康熙最喜欢的妃子,为什么会被康熙送入宗人府,后来又杀死所有看见她刷马桶的人?
赵云与吕布论综合实力谁更强?如果赵云大战吕布,会赢吗?为什么?
70多岁的老人,积蓄70万,月退休金8000元,还有必要理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