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皇帝被高估了?
清朝有哪些皇帝被高估了?
网友解答:
清世宗雍正帝啊,不仅是清朝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甚至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
为了防止有人抬杠,我先说一下
,雍正帝是有能力的,但是雍正帝现在在互联网上的名声比他真实能力要高得多,所以说他是被高估的皇帝。
这不是说雍正帝没有能力,而是说雍正帝名声和能力不匹配。
首先,大概是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缘故,大家都以为康熙帝末年国库没有存银,但是很遗憾,根据怡亲王在雍正二年给雍正帝的报告显示,康熙六十年国库现银,看清楚,是现银,并非账本,现银3262万两;康熙六十一年国库现银2710万两。
查得六十一年奏销册内实在金二千五百五十四两五钱二分八厘,内亏空四百九十八两五钱……实在银二千七百一十万九千二百八十六两七钱五分,内亏空银二百五十九万二千九百五十七两六钱三分一厘。
胤祥的这份奏折现在还被保存在国家历史档案馆里。
而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去世时国库存银多少呢?3453万两。具体出处是史志宏教授的《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
为什么康熙六十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国库存银少了500万两?原因是当时清朝正在与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在西部对峙了,康熙帝第十四子胤祯就在西北前线。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上被吹的天花乱坠,励精图治的雍正帝死时国库存银仅仅比康熙六十一年多了700万两白银,这还是在雍正帝以“耗羡归公”名义实际对老百姓加征新税的情况下。
另外,康熙帝晚年亏空严重,雍正帝奉命清理亏空也是小说《雍正王朝》杜撰出来的;因为根据目前两岸故宫保存的清代皇帝朱批以及皇子奏折来看,以“胤禛”领衔的奏折在康熙朝一共只有四份。而且没有一份涉及到所谓的清理亏空。
顺便说一句,以“胤祯”领衔的奏折在康熙朝有三十多份。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上被认为“能力非常突出”的康熙帝四皇子胤禛,只有四份以他名义给父皇康熙帝的奏折,而且没有一份涉及国计民生。反而有一份他代康熙帝去祭祀后报告详情的奏折。
而这种代替康熙主持祭祀的奏折,康熙帝皇三子胤祉有好几份。
再来说军事,事实上康雍乾三代,清军最大一场败仗就发生在雍正帝在位时期,那是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败,这也是康雍乾三代清朝对准噶尔最大败仗。
清军副将军、辅国公巴赛,副将军、兵部尚书查弼纳,一等公、前锋统领、参赞大臣达福,以及参赞大臣马尔萨、素图等阵亡,参赞大臣觉罗海兰,定寿和侍郎永国等自杀。
清军入关以来,一次性阵亡这么多高级将领和贵族,还是第一次。
正因为雍正朝西北一直在与准噶尔部作战,所以雍正帝在搜刮老百姓方面比他父亲和儿子都要厉害,所谓“耗羡归公”就是雍正帝对老百姓加征新税。
所谓的“耗羡”,原来是地方官在正税之外额外加征给自己的好处费;“耗羡归公”也不是什么新鲜主意,早在康熙五十八年陕甘总督就奏请康熙帝批准“耗羡归公”,结果被康熙帝严词拒绝了,康熙帝说“耗羡归公”说到底就是盘剥老百姓,盘剥这个名头我可不想担。
然而雍正帝一即位就立刻批准了山西巡抚诺敏的奏折,同意实行“耗羡归公”,当时礼部右侍郎沈近思强烈反对,他的理由就是“耗羡归公”一定会导致“耗羡之外再添耗羡”。
雍正帝急于搞钱,根本不理沈近思的阻拦,果不其然,就在耗羡归公实行当年,四川等省份就以各种名义征收额外耗羡了。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更是开始准备让各省把归公耗羡登记在册,准备运输到户部,这完全就等于在“永不加赋”的幌子下开征新税。
最后,说一下雍正帝的吏治。
雍正帝时期清朝官员真的廉洁吗?事实并非如此。
举一个例子,雍正六年,雍正帝亲自给山西省的耗羡花了一道红线“一成三”,也就是说山西省的各地衙门最多只能在正税之外额外征收正税13%作为耗羡。
结果当年就有御史报告,说山西没有一个县遵守雍正帝所画的红线,征收耗羡最少的也达到了14%,多的到20%。
雍正帝知道这件事后也没有对山西官员进行任何的处罚。
综上所述,雍正帝本人当然是有才能的,在清朝帝王里也算中上,但是雍正帝他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配不上他目前在互联网上的好名声。
-----
网友解答:
康熙和乾隆两爷孙是最被高估的皇帝了。
康熙和乾隆时期,往往被历史上称为康雍盛世,被冠以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也是最长的一个盛世。因此,康熙和乾隆都被冠以了明君的称号。尤其是康熙更是几乎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地步了。《康熙王朝》和那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许多小伙伴们都对康熙大帝的文治武功深表敬佩。但事实上,康熙的功绩是可圈可点的。
康熙的文治武功,主要是剪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葛尔丹和击退沙俄。
但这里头,有三个其实并不算得上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平定三藩,其实三藩本来就是被康熙自己逼反的,就是他过急的削藩,而对吴三桂的不了解,才导致了吴三桂起兵造反,让清朝几乎濒临崩溃的地步。
收复台湾,其实这个真的不算什么。因为那时候的台湾远不像现在这么富裕和发达。那时候的台湾人力物力匮乏,郑经都是靠通过劫掠东南沿海才能维持。然而,就是这样,康熙收复台湾还是要靠郑军叛将施琅才能成功。
再说与俄罗斯的雅克萨之战,那就更尴尬了。几百人的沙俄远东开拓队,还算不上什么正规军,而且也没什么像样的武器,结果还是打了两次,而且还是只能靠长期围困,才最终逼降俄军。关键是,事后居然是打赢了仗,却丢了国土。
前期武功被过度夸大,后期的昏庸却被淡化。康熙末年为政过宽,
加上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引发了九子夺嫡,
导致吏治松弛,国库空虚。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他对清王朝政权的稳定,对满汉关系的缓和,对帝国疆域的开拓和巩固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乾隆就真的说不过去。
乾隆时代过去被不少史书粉饰为盛世,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乾隆即位时,继承的是其父皇雍正苦心经营十几年的丰厚国力。当时的清朝国库充盈,百姓殷富。然而,乾隆却将之带向了衰落的大路上。
他即位之初尚能勤于政事,后期就好大喜功,大兴土木,耗费国力物力。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其实多半是讳败为胜的战争。比如清缅战争,前前后后打了七年,损失数万将士,耗费巨大,却并没有战胜缅甸,最后清朝只能与缅甸签合约停战,缅甸给清朝一个下台阶,然后草草了事。这一战,连一向自大的乾隆自己都承认打得不如意。
但是,乾隆的昏庸就在于,他们对战争技术和世界发展的无视。当年,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乾隆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然而,乾隆皇帝受“骑射为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视。这就为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
网友解答:
康熙和乾隆都被冠以了明君的称号。尤其是康熙更是几乎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地步了。
康熙的文治武功,主要是剪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葛尔丹和击退沙俄。
鳌拜其实是个忠臣(康熙晚年也承认并给恢复了名誉),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和高贵的血统,对康熙根本够不成夺位的危险,无非是因为康熙年轻,所以鳌拜比较跋扈专权一点而已,但是也没有达到哪怕张居正的专权程度。
但三藩本来就是被康熙自己逼反的,就是因为他过急的削藩,而对吴三桂的不了解,才导致了吴三桂起兵造反,让清朝几乎濒临崩溃的地步。其实等吴三桂死后再削藩,更为稳妥。或者让吴三桂南征缅甸,消灭缅甸除外患,消灭吴三桂除内患。若吴三桂不幸战死,正好趁机消藩。说不定吴三桂还能为我国夺取印度洋出海口呢?若吴三桂百战百胜,没有关系,再让他南征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及马来半岛,直到他战死为止。
收复台湾,其实这个真的不算什么。因为那时候的台湾远不像现在这么富裕和发达。那时候的台湾人力物力匮乏,军民不过十几万人,郑经都是靠通过劫掠东南沿海才能维持。然而,就是这样,康熙收复台湾还是要靠郑军叛将施琅才能成功。
葛尔丹实力非常非常有限,本部兵力从来没有超过3万(准格尔部全体人口也就30万)大概是几千年里最屌丝的草原汗王了。两次东进,康熙前后打了他两次,每次都有3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但是两次都打成击溃战,疾病造成的准部兵马损失都大于清军,到康熙死都没搞定准格尔部,康熙这个武功是非常没有含金量的。
再说与俄罗斯的雅克萨之战,那就更尴尬了。几百人的沙俄远东开拓队,还算不上什么正规军,而且也没什么像样的武器,结果还是打了两次,而且还是只能靠长期围困,才最终逼降俄军。关键是,事后居然是打赢了仗,却丢了国土。
康熙末年为政过宽,加上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引发了九子夺嫡,导致吏治松弛,国库空虚。
乾隆继承的是其父皇雍正苦心经营十几年的丰厚国力。当时的清朝国库充盈,百姓殷富。然而,乾隆却将之带向了衰落的大路上。
他即位之初尚能勤于政事,后期就好大喜功,大兴土木,耗费国力物力。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其实多半是讳败为胜的战争。
另外,乾隆的昏庸就在于,他们对战争技术和世界发展的无视。当年,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乾隆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然而,乾隆皇帝受“骑射为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所以未予以重视。这就为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793年,英使携带榴弹炮、燧发枪、军舰模型、天文望远镜、西式马车等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华要求扩大通商,在和坤的力荐之下,乾隆仍然拒绝了,并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封存在圆明园中,从此,大清再无回天之力。
-----
网友解答:
清朝被高估的皇帝,其实并不多。因为基本上历史给出的评价都是比较中肯的。甚至有些皇帝,诸如雍正皇帝,还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位明君。
要说真正被高估的,那肯定有乾隆老爷子。
人家做皇帝,都是让别人给他做评估,可是乾隆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自己给自己做个评估,号称十全老人。
乾隆所谓的十全老人,到底是哪十全呢?其实这里主要指的就是他的十全武功:
第一,1747年到1749年,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第二,1755年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
第三,1755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阿穆尔萨纳之战。
第四,1758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战。
第五,1762年到1769年,清朝与缅甸之战。
第六,1771年到1776年,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第七,1786年到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之战。
第八,1788年到1789年,清朝与安南之战。
第九和第十,1790年到1792年,两次征讨廓尔喀之战。
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乾隆自己说的。
为了彰显自己的十全武功,乾隆特地在82岁的时候,亲自写了一本书,叫做《十全记》。
当然了,这本书和他那4万多首诗一样,没什么亮眼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说高估了他,那他这十全武功里,是不是真的有水分呢?你别说,这里面的水分挤出来,完全可以泡澡了。
一、第九、第十大武功,完全是拿来凑数的。
所谓廓尔喀,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当时的尼泊尔战斗力异常强悍,毕竟是在夹缝里生存,战斗力不强,是很难存活下去的。
战斗力强大以后,他们也就想着扩张领土。第一个目标就是看上了咱们中国的西藏,毕竟距离他们很近,地理环境也比较相似。
因此尼泊尔派了3000人的士兵攻入了当时的西藏,他们跑来烧杀抢掠,清朝这边的驻军完全挡不住。因此只好向乾隆老爷子求援。
当时乾隆老爷子隔了10天才收到消息,派兵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实际上尼泊尔来了以后,才意识到自己惹了清朝,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人家一个省就能碾压你一个国家,你还敢在他面前嘚瑟吗?
而且该抢的物资,也都被抢走了,至于地盘,还是别要了,免得给自己惹麻烦。
清朝这边没想到,自己还没开打,对方就宣布投降并且撤出了西藏。
所以说这次作战行动,相当于是让士兵们去西藏旅游了一趟。你说这算是十全武功吗?
二、清朝和缅甸的战争,尴尬的十全武功之一。
1762年,缅甸贡榜王朝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仗着自己打服了周围的小弟以后,便把手伸到了清朝的地盘上,开始骚扰云南境内的土司。
云南地方斗不过贡榜王朝,所以便向清廷求援。而当时清廷正在新疆打仗,压根没工夫管这边的事情,于是缅甸的气焰就更加嚣张了。
1、清缅第一战,清方战败。
一直等到贡榜王朝攻占了车里土司的地盘以后,
清廷才让云贵总督刘藻带着9000绿营兵前去抵抗。结果被缅甸那边各种虐,战死一百多号人,刘藻本人也在1766年自刎而亡。
2、清缅第二战,清方战败。
1766年,乾隆派遣新任云贵总督杨应琚前来与缅甸交战,结果缅军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所以杨应琚也没讨到什么便宜。
以为自己打了胜仗,所以杨应琚等人开始骄傲自满,要知道人家缅甸当时不仅在跟清朝作战,而且还在攻占泰国的路上。
杨应琚兵分两路,一路让永顺总兵乌尔登带领,直奔缅甸兴威而去。一路则让永北总兵朱仑带领,直奔铁壁关而来。
这个时候缅军也已经绕道进入了清朝境内,双方在铁壁关外的楞木交战,
结果清军伤亡多于缅军,可朱仑却以杀敌6000的战绩,上报杨应琚。
而绕道进入清朝领地的缅军,仅仅10天时间,就攻占了盏达、铜壁关。前来支援的马成龙部基本全军覆没。等李时升的大军来的时候,人家早就跑路了,所以李时升又上报大捷。
当时的缅军主力在泰国,拿了点边角料来对付清朝的主力部队,结果还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最终杨应琚选择与缅军和平谈判,谈判过程中又打了一架,结果清军损失巨大,可杨应琚上报时,又表示自己获得大捷,斩杀对方4000人。
乾隆又不是傻子,这一连串的大捷战报,完全把乾隆给弄蒙了,尤其是合计斩杀对手已经超过了1万人。
于是就派遣福灵安前去调查,得知真相后,气得乾隆将杨应琚、李时升、朱仑、乌尔登额等人全部处死!
而缅军则不断骚扰滞留在前线的1万多清军,无奈之下乾隆只好下令让他们撤回来,攻占的土地也都还给了人家。这就是乾隆的第五大武功。
三、清朝与安南之战,清朝先大胜,后惨败。
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当时阮惠所带领的西山朝篡夺了黎朝政权,因此清朝作为宗主国,派遣两广总督孙士毅领兵8000前去镇压。
结果不费多大力气,20天之内就把阮惠这帮人给赶跑了。这的确算是一大武功,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所有人意料。
因为这个阮惠是个人物,他一面向清廷乞降,一面则暗中招兵买马,兵马增加到了8万人。在清军还在庆祝春节的时候,阮惠的人马当天夜里就偷袭了黎城。
时士毅走回镇南,尽焚弃关外粮械数十万,士马还者不及半。其云南之师,以黎臣黄文通乡导得全返。黎维祁母子复来投。奏闻,帝以士毅不早班师,而又漫无筹备,致挫国威、损将士,乃褫职来京待罪,以福康安代之。---《清史稿》
结果造成了清军2万人战死,3千多人被俘虏的惨败局面,这里面包括了大量民夫。而这个时候乾隆皇帝恰好80大寿,阮惠占了便宜以后,立刻表示愿意归顺清朝。
无奈之下的乾隆只好认可阮惠作为安南国的新任国王。你说这算十全武功之一吗?
总结:十全武功,有三成是真的也就不错了。
由此可见,乾隆老爷子的确是高估了自己,后人也对他过分高估了。他的十全武功,有十分之三是真实没有水分的,那就谢天谢地了。
可以说,乾隆时期是清朝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周边的小国家都敢各种叫板了,可见乾隆所有的自豪,都是建立在表面之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骄傲之处。
参考资料:《清史稿》
-----
网友解答:
清朝最被高估的皇帝非乾隆帝莫属了,乾隆继承了其父雍正帝呕心沥血积攒下的丰厚家底,带领着大清帝国走向极盛之世。但在这盛世之下却潜藏着重重危机,大清王朝的衰败和没落也是始于乾隆。
1.乾隆好大喜功,自吹自擂,他自我吹嘘的“十全武功”水分很大,有些根本就是穷兵黩武、靡费公帑,是为了往他自己脸上贴金硬凑数上去的。
如两平大小金川,一块弹丸之地,人口不过数万,清廷前后投入近60万兵力、耗费7000万两军饷、耗时7年之久,乾隆帝杀张广泗、讷亲、阿尔泰等将领,温福等将领阵亡,官兵阵亡3万余人,杀抗命苗番2万以上,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而所平定之地,不过是四川省西北部的深山荒野,纵深仅仅二百余公里,与清廷大军作战的也只是人不满3万、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大小金川沿岸的藏民,实在是得不偿失;又如败缅甸,前后发动了四次对缅甸的征讨,前三次都是大败而归,三任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明瑞,要么因谎报大捷自杀身亡,要么因指挥错误战死疆场,直到第四次派出心腹大臣傅恒,调集重兵,付出很大代价才迫使缅甸“议和”。这四次征讨又耗费军饷911万两,最后只弄来一个“停战”的平局,缅甸主动派出使者入贡请封,保全了颜面的乾隆才罢兵息武,但对大清帝国来说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再如降安南,乾隆命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军1万8千人入安南作战,遭遇惨败,除孙士毅侥幸逃出,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尚维升等将领阵亡,清军生还者不到一半,损失惨重,之后安南首领阮惠主动服软,接受了乾隆提出的四项乞降请封的条件,乾隆龙颜大悦,极大的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也就承认了阮惠安南国君的合法地位。这一仗从终点又回到了原点,成了一场毫无意义、完全没有必要发动的战争。
2.乾隆盲目自大、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潮流之外,为大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乾隆还在做着天朝迷梦的时候,西方世界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巨变。乾隆朝时期发生了三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事。其一,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新式纺车珍妮纺纱机;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国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嘉庆十二年(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轮船;嘉庆十九年(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始自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向全世界扩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质的飞越。其二,乾隆四十年(1775年)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建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在纽约召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美国通过《人权法案》。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其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法国发表了《人权宣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新兴资产阶级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还在傲慢地声称“天朝统驭万国”、“天朝抚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等,说明乾隆帝根本看不到西方工业科技的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千古第一全人”的迷梦之中,打开国门、追赶世界潮流的历史机遇被乾隆亲手关闭。
3.乾隆纵容和珅,大清帝国从上至下,贪污腐败无处不在;乾隆大兴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社会活力;乾隆朝晚期,官逼民反,底层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廷的统治开始动摇。
乾隆朝贪污腐败的严重程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贪污人数之多历史罕见,根据《清史录》和《清史稿》记载,乾隆朝高官贪污人数超过以往任何朝代,尚书和侍郎有5人被革职或者降职处分,将军有4人被斩立决,总督5人斩立决,巡抚10人被处死,7人降职,布政使8人被处死,1人革职,按察使2人被处死,学政2人被处死,1人下落不明,参赞大臣1人处死、盐政1人被处死,道州官员贪赃枉法被处死者数不胜数,许多案件甚至因为贪污人数众多而结不了案,只得草草收场,很多官员都是累犯;贪污手段之多历史罕见,虚报账目、冒销侵占,凭借职权、巧取豪夺,挪用公款、违法经商,侵吞救灾钱粮、中饱私囊,官员家人和幕僚贪赃枉法成风。乾隆朝的文字狱,大多都是牵强附会、捕风捉影,以乾隆帝的价值观作为全部判断标准,随意杀戮,这不仅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更使得广大知识分子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彻底禁锢了精英阶层的思想,朝廷上下暮气沉沉、尸位素餐,社会僵化,毫无活力。此时的西方世界早已经是大学林立,现代的文明与科学蓬勃发展。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国莫斯科大学建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同年,德国出现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反观乾隆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举行会试,各省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者122人,其中80岁和90岁以上参加会试并完成三场考试的有92人。乾隆大喜,俱加赏赐,大清帝国还沉浸在曾孙打着“百岁观赏”的灯笼,照着太爷爷参加科举考试的“盛世”呢。乾隆朝晚期,乾隆帝好大喜功,众大臣骄奢淫逸,各级官员贪腐暴虐,横征暴敛,底层人民苦不堪言,白莲教起义此起彼伏,清廷统治者疲于应付。为镇压起义,清廷历时9年,耗银2亿两,调动16省数十万官兵参与镇压,十余名提督、总兵,以及副将以下400余名武将阵亡,普通兵勇死伤无数,八旗、绿营等清廷正规军之腐朽暴露无遗。可以说白莲教起义给了“乾隆盛世”致命一击,撕开了大清王朝虚伪的盛世面纱。
-----
网友解答:
爱新觉罗·玄烨绝对是最被高估的一个
,这个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被拔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的高度,但像素以为,
康熙可以称之为明君,但绝达不到“千古一帝”的标准,更没有到秦皇汉武的高度。
康熙皇帝在今天广为人知,得益于此前《康熙王朝》与《康熙微服私访记》,两部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也正是因为这两部电视剧的传播,特别是《康熙王朝》结尾的一段评说,康熙更是被拔到了“千古一帝”的高度,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
那么,康熙皇帝到底配不配得上这“千古一帝”的头衔?显然是有些勉强的。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其执政期间主要的“功绩”有除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与反击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也正是这几大“功绩”,更成了许多人评价康熙“千古一帝”时的“铁证”。但,要我说真的有些勉强,我们细细分析这几个大功绩后,便能发现其中问题满满。
好了,话不多说,下面像素就来为大家逐一解析康熙这几大“功绩”的背后。大家看完后,我想对于康熙到底配不配的生“千古一帝”的头衔,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除“权臣”鳌拜,实则争权夺利罢了。
现今,很多将鳌拜定义为奸臣、权臣,只是因为康熙将他这样定义,所以大家的思路便跟着一起走,
并未考究过鳌拜曾经做过的事和对康熙的耿耿忠心。
鳌拜隶属满洲镶黄旗,为清初开国功臣费英东的侄子。鳌拜堪称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几乎参与了清朝初年的所有重大战事,骁勇善战立下无数大功,有「巴图鲁」之称。皇太极离世后,多尔衮与豪格二人争皇帝宝座时,鳌拜并未选择加入任何西方,而是誓死主张立皇太极之子,因而与多尔衮积怨,在多尔衮掌权期间曾被三次论死,因其功高得以幸免,但得罪了多尔衮,日子肯定不好过不用多说。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感念其忠心,命其为议政大臣、进世袭二等公、升任领侍卫内大臣。
基于鳌拜在皇统继承问题上的正确立场,顺治帝驾崩后,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人共同组成了康熙皇帝的辅臣班子。
而
鳌拜在成为辅政大臣后,积极的整顿和改革。
如1665年春,命有关各部门严查督抚在地方的劣政,1666年又对公然受贿的地方督抚大员从重治罪。仅1667年一年时间里,就革了563员官员的职,裁撤了大小衙门官吏3849人……
可见鳌拜实际上是一名干吏。
至于民生方面,鳌拜奖励垦荒,实行开荒归己、开荒减免赋税等,甚至将垦荒的数量作为对地方官员奖惩的标准。
此外,在消灭南明政权后,鳌拜就迅速宣布“从此大兵得以休息,粮饷不致靡费。宣诏中外,咸使闻知。”大规模减少军事行动。
可以说,也正是在鳌拜休养生息的政策之下,这个时期清朝得以迅速发展,也为康熙后来统一台湾、平定葛尔丹与“打赢”雅克萨之战创造了条件。
我们不得不承认,鳌拜任辅政大臣期间,还是为清帝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随着康熙年龄的增长,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被激发,一个不愿意交权、一个渴望权力,最终康熙选择了除掉鳌拜这个所谓的“权臣”
,但,鳌拜真的是奸臣么?显然并不全是,而康熙除鳌拜不过争权夺利,算不得大功绩!
至于平定三藩之乱、平定葛尔丹与抗击沙俄入侵,同样说不过去。
首先,于康熙而言三藩不得不平,不过吴三桂等人是否真有异心,康熙都会挑刺,毕竟以汉人为主体的三藩,已经严重威胁到满清的统治;葛尔丹的叛乱,同样不得不平,因为不平定,则西北永无宁日。
也就是说,无论是平定三藩之乱还是葛尔丹,这个所谓的历史功绩,其实都是康熙为解决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为之,与推动社会进步并无关键,算不得大功绩
。
至于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这个不必多说,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且自诩天朝上国的清帝国,面对这样的情况都必须有所行动,就这点而言,康熙只是合格而已。毕竟同样的案例太多太多,朱棣五次北伐打的北元找不着北、朱厚照亲征蒙古小王子,换来几十年和平……老朱家的哪个不比这个强?
当然了,也不说康熙就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肯定的大唯功绩,如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康熙在这个过程中却大规模迁界禁海,强制要求沿海30里的居民内迁,片板不准下水。甚至发展到了后来有的地方甚至距海边二百来里不得有人烟,否则杀无赦。整个东南沿海地区,成了一个无人区。这所造成的破坏,实际上远超一次大规模战争,要知道沿海地区往往是商品经济最发达、思想最活跃的地区,可就是在康熙的“铁腕”之下,活生生被埋没。
此外,康熙一朝屡兴文字狱,禁锢了文人思想,同时配合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导致内部思想禁锢文明倒退,另一方面又无法与外部先进文明的交流,最终全面落后于西方世界,为晚清时期被列强用枪炮打开国门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但是,总得来说,康熙功大于过,也是一个好皇帝,起码是个明君只是,真要把康熙提到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德高度,确实不合适
。
以秦皇嬴政为例,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更奠定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为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奠定了根基……“千古一帝”秦始皇当之无愧。
在汉武帝刘彻为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的先河。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是他让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古一帝”汉武帝名副其实。
所以,对于康熙的评价,应该是:其在中国历史上不失为明君,有维护国家统一之功绩。但,亦有毁中华文明之劣迹。总体达不到“千古一帝”的高度,与历史上真正的“千古一帝”相比,相去甚远。
-----
网友解答:
清朝最被高估的皇帝,非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莫属。此人在位期间虽然曾经整顿吏治,让国家有了一段欣欣向荣的气象,但是后来却变成了一个妄自尊大的固执老头,一手导演了大清国几十年后的衰落。乾隆帝由于自己的自吹自擂和手下的阿谀奉承,曾经成功塑造了一个“明君”的形象。但是随着近些年国学的不断普及,让这个人的昏聩一面得以曝光。他的名声也和明君再也搭不上关系了。他被高估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才
乾隆帝值得肯定的是,字写得确实还不错。但是除了书法之外,他的其他文科成绩都应该被扔进字纸篓。高深的辞赋、散文咱们就不说了,就说说他的那些诗作,就已经让人作呕。乾隆帝写诗,不论题材、不论场合,每天跟交作业似的写,不但没有文采,而且还非常喜欢用生僻字,弄得一首诗下来,书稍微读得少点儿都不知道他说了什么。钱钟书先生就曾经评论乾隆的诗作「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就这么一个水平,他居然一生写了四万三千多首,还出了自己的诗集《御制诗集》,真是好大的一张脸。
第二:武功
乾隆帝自号十全老人,将自己执政时期进行的十场战争自命为“十全武功”,分别是1747至1749年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战、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1755至1757年的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1762至1769年的清缅战争、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虽然这些战役确实有其重要性,但是严格算起来都不是啥硬仗(大小金川面积小兵力弱,多的时候也没有过万;平定准噶尔是因为赶上了准噶尔内乱,台湾林爽文起义兵力也不过就是3000),甚至有的战役直接是将失败粉饰成了胜利(第一次所谓平定廓尔喀,实际上就是藏族首领和人家达成了赔款协议,人家主动不打了)。这样的战绩,比起圣祖康熙来真是连提鞋都不配。乾隆居然还美滋滋的称“十全武功”,厚颜无耻的劲头还真是无人能及。
第三:文化
乾隆帝玩儿的最溜的一手,就是文字狱。在乾隆年间,文字狱共发生了130多起,比康熙、雍正两朝加起来还要多一倍。而且规模巨大,少则牵涉百人,多则牵涉万人。清朝皇帝一直害怕汉地百姓有了思想和科技,会影响自己的统治,这一点在乾隆身上登峰造极了。从这时候起,中华民族的思想被禁锢得连文化科技都无法正常发展。后来乾隆打着尊重文化的幌子,命人修《四库全书》,大肆从民间收缴书籍,凡是自己认为不合意的全部销毁,更是造成了一场文化浩劫。乾隆在这方面,无疑是一个历史的罪人。
第四:外交
乾隆时期,大清的国力达到顶峰,附近的一些小国纷纷归附,造成了一种“万国来朝”的假象,这也被乾隆和他的马屁精们当做了功绩。放眼世界,欧洲已经完成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生产力蒸蒸日上。大英帝国的特使马戛尔尼来到大清国,希望打通两国的贸易之路。可是乾隆既不知道“英吉利”在哪里,也不知道“英吉利”的强盛,妄自尊大的认为他们是来朝贺的,兴高采烈的认为大清又多了一个“附庸”。后来他看不上马戛尔尼带来的工业产品和先进军火,不允许两国的大规模通商,让英国人看到了大清的羸弱和愚昧。马戛尔尼回到英国之后,将清朝的状况写成了书,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清朝的落后。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840年4月7日,英国的下议院就“是否要向中国派遣远征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马戛尔尼的副史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曾经发言:“我很了解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对这民族进行专制统治的阶级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们想获得某种结果,谈判的同时还要使用武力炫耀。”正是他的这一番话,最终促使英国下院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了对清朝动武的决定。鸦片战争于是开始,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总结
其实,乾隆帝的“名不副实”并不仅仅止于以上四点,他纵容贪腐、疯狂敛财等等恶行也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确实,在乾隆三十五年之前,他曾经有过一段励精图治的岁月,给人造成了他雄才大略的假象。但是即使是那个时候,他对文化的摧残、对才学的卖弄、对战功的浮夸和对世界的闭塞也没有丝毫改善。即使他后来没有变得昏聩,他也注定是一个让中华民族重返愚昧的历史罪人。
-----
网友解答:
基本,有清一代所有皇帝都被高估了。最被高估的应该是康熙了。
康熙被称道的几件事基本上都经不起揣摩。
禽鳌拜,鳌拜其实是个忠臣(康熙晚年也承认并给恢复了名誉),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和高贵的血统,对康熙根本够不成夺位的危险,无非是因为康熙年轻,所以鳌拜比较跋扈专权一点而已,但是也没有达到哪怕张居正的专权程度。而且鳌拜有一点康熙一辈子比不上,就是反腐败方面做得很成功(当然也大量得罪人),康熙晚年朝政腐败局面已近失控,完全一副末世景象。
平三藩,三藩之乱完全是康熙政策失误逼反的,吴三桂所求就是类似明朝的沐家那种“世袭永镇云南”,都60多岁了,历史上哪有这么大岁数造反的,何况实力上相差悬殊,三个汉奸也知道自己不得民心,这样造反毫无胜算。康熙就算非要撤藩,再熬几年等吴死了也来得及,小青年还怕耗不过老头子?说三藩花费大么,也没有平叛战争花费和损失大啊!所以所谓“撤也反,不撤也反”是不存在的,康熙就给直接撤了藩,还不给三藩的部下安置好,等于无补偿拆迁,这么折腾就算三个老汉奸不反,他们下面十几万部下也要反啊!从三藩之乱开始后吴三桂各种混乱的思路,迟缓的动作,焦头烂额的表现看,吴确实没有准备反叛,否则各方面不至于如此仓促。
平葛尔丹
葛尔丹实力非常非常有限,本部兵力从来没有超过3万(准格尔部全体人口也就30万)大概是几千年里最屌丝的草原汗王了,两次东进,康熙前后打了他两次,每次都有3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但是两次都打成击溃战,疾病造成的准部兵马损失都大于清军,到康熙死都没搞定准格尔部,康熙这个武功是非常没有含金量的。
收台湾
乘台湾明郑集团内乱的机会,以压倒性优势获胜,没啥太大难度。
和俄国的冲突
更不好多说了,上万清军没打过几百俄国流氓冒险家,最后还签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尼布楚条约》,割让了蒙古高原草原民族自古的领地贝加尔湖周边和南岸领土,当时的俄国还没变法改革,就是一个白皮肤蒙古独裁国家,无论装备和文化都很落后,又是远离本土的无后勤作战,条约搞成这样比较无语。
最后说下康熙自己的施政,从广开文字狱到强化镇压,其实都乏善可陈,最后放任腐败,全面鱼烂,如果康熙多活十几年,后果真很难说。
-----
网友解答:
说起清朝被高估的皇帝那应当首推乾隆皇帝啦!看到这大家可能会疑惑,别着急慢慢往下看就知道了!
弘历自幼及其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
据说康熙在第一次见到了弘历时十分喜爱,于是下令将其带回宫中养育,并安排他学习书课,随祖父巡幸热河避暑山庄
。
这足以见得康熙对其喜爱程度,甚至有传言康
熙最后传位于雍正也是因为弘历的原因,认为弘历以后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但弘历继位后在治国方面却并太大的政绩。
首先是国库存银并无增加后期还出现国库亏空情况。
雍正驾崩时,清朝国库存银还有七千多万两到乾隆退位时期清朝国库存银也才七千多万两。看到这儿,大伙可能纳闷儿,这没多没少啊。要知道,雍正从康熙手中接过皇位时,国库存银仅800万两。
而雍正用十余年时间让国库存银增加了十倍,相比之下乾隆在位六十年时间国库存银没有增加就说不过去了。
而在乾隆退位做太上皇的三年里爆发了庞大的白莲教起义。而清王朝为了镇压白莲教用了9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银两。等到白莲教被镇压之后,清朝国库几乎出现了亏空,从此清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喜好下江南,造成奢靡浪费之风
乾隆时期因为老爹雍正给攒下的家底厚国库充盈,让乾隆养成了一个奢侈的消费习惯。
乾隆在位的时候曾经效仿自己的爷爷康熙6次到江南地区表面上是考察民风民俗,总结治理国家政策。
但是乾隆南巡和康熙根本不是一种性质。当年康熙下江南期间一切从简,其目的就是为了考察民风民俗,而乾隆则更多的为了是个人的享受,每一次出行的时候都花费重大,跟随之人有数万人之多。
最后就是放纵清朝最大贪官和珅
和珅是乾隆时期,甚至是清朝最大的贪官。乾隆知道和珅贪污但仍旧放纵他,这实在不是一个明君之举。
因此,乾隆是被高估的皇帝,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真正的应该是康雍盛世吧!
-----
网友解答:
乾隆
-----
网友解答:
乾隆被高估了,他也就活得久点。再就是有爷爷老爸打的好基础,他的皇权又稳,钱财又多
他自吹自擂,从他之后一败涂地,他那种皇帝谁都会当。
-----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