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贵为一代明君,为何不顾名声执意暴力杀死亲叔叔?
明宣宗朱瞻基贵为一代明君,为何不顾名声执意暴力杀死亲叔叔?
-----
网友解答:
-----
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一个倒扣着的大铜缸周围点燃木炭。缸中发出阵阵惨叫和砰砰的敲击声。明宣宗的叔叔朱高煦就这样被活活烧死了。
作为侄子,宣宗一直想给朱高煦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可是,朱高煦这个阶下囚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刚刚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竟然伸腿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宣宗摔了一跤,颜面不存。愤怒之下,命人用一个300斤的铜缸扣住了朱高熙。如果朱高煦开口求饶,宣宗或许还能饶他一命。
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力大如牛,将铜缸举了起来,面露不服之色。这下子可惹恼了宣宗,直接将朱高煦烤熟了。
宣宗依旧不解气,大声喝令道:“斩草除根,把他的儿子全杀掉!”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弟。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长子。朱高煦和明宣宗朱瞻基是嫡亲的叔侄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侄子下狠心如此残忍地处置了叔叔呢?这一切都缘于朱高煦的执念。
一、父亲开了个不好的头
朱高煦的父亲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封地在今河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
1376年,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成婚。随后前往封地,在北平做燕王。
朱棣从小受到极好的教育,文武全才。他出征漠北,大败元军,招降了元朝太尉乃儿不花。
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此后,朱棣威名大振,很得朱元璋看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早在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年(1368年),他就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
燕王朱棣正是朱元璋悉心培养,以后辅佐朱标,共同守卫大明江山的重要力量。
可是让所有人意外的是,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生病死去。朱元璋痛哭不已,不知道他是怎么考虑的,后来并没有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是将孙子,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当朱允炆21岁即位时,十几个皇叔都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驻守藩地,割据一方,让朱允炆非常忌惮。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朱允炆开始进行
削藩
。目的是要削弱皇叔们的势力,可是他的手段太过急躁暴力,五位藩王遭遇了重大打击。
周王朱橚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
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
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当目光集中到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身上时,朱棣只好假装得了疯病,争取时间,为战争做准备。
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史上称为
“靖难之役”
。三年后,朱棣攻下帝都南京,江山易主。朱棣登基,即明成祖。
虽然朱棣起兵造反迫于无奈,于情感上可以理解。可是从正统思想来说,在讲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朱棣是造反谋逆,抢夺了侄子的皇位,这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尽管朱棣励精图治,将明朝带入了一个盛世。却也总被天下读书人鄙视,他不得不令人编写《永乐大典》来缓和民众对自己的看法。
不过,朱棣奋起反击,抢得皇位的这种做法,让儿子朱高熙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简直成了他的人生榜样,学习的目标。
在他心目中,皇位是属于强者的。而他心目中的强者,就是自己。
可是,别人并不这么想。在朱棣还是燕王时,祖父朱元璋就非常不喜欢皇孙朱高煦,说他
狡黠妄为,行为没有章法。
朱高煦做事非常任性,经常违法乱纪。从一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随心所欲。
朱元璋去世时,朱高煦作为皇孙要进京参加丧礼。舅舅徐辉祖看他品行不端,就在私下告诫他要注意礼仪。没想到朱高煦不但不听,还偷走徐辉祖的爱马,径直返回燕地,丧礼也不参加了。一路上随意杀害百姓和地方官,影响极坏。
这样的事情不一而足,群臣们对朱高熙也颇多指责。
可是,朱高煦却也有别人比不了的才能,他作战骁勇,在军事上颇有才干。
燕王起兵靖难时,命令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熙随军出征,屡立战功。
朱棣在山东聊城兵败被困,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敌军,将朱棣救出。朱棣在浦子口战败的时候,也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朱棣于生死边缘。
因此朱棣对朱高煦说:“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言下之意是,世子朱高炽如果因病逝去,会将世子之位传给朱高煦。
朱高煦自然也是这样想的,打起仗来更为卖力。
可是,朱高煦战功越高,他就越加恃功骄纵,不守法纪的事也越做越多。
直至朱棣登上帝位,虽然朱高熙功劳很大,有些朝臣因此请求立他为太子。却也因为他的胡作非为实在太多,更多的朝臣提出反对意见。
最后,朱棣犹豫再三,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慈贤德,再加上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选中的世子,因此将朱高炽立为太子。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国在云南。他十分不满,气愤道:“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
他坚决不肯前往云南,一定要跟着朱棣在南京,朱棣无奈只好同意。
朱高煦依旧行事放纵,常常在仪式和服装上与太子较劲,多次擅越,挑战天子威仪。同时,他还在朱棣面前数次挑拨太子的是非,陷害太子身边的近臣。
朱棣看儿子不喜欢云南,又把他的封地改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可是朱高煦依旧不肯前去,他说:“我有什么罪?给我这么贫瘠的地方?”
朱棣这下看出他的不对了,怀疑他想谋夺太子之位,又得知他做了数十起违法事件,非常生气,准备对他严惩一番。
没想到屡受朱高煦排挤的朱高炽反而替他求情。于是朱棣就又给朱高煦改了一块封地,让他去了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一直在寻找机会,策划谋反。
二、哥哥和侄子太好了,不作不行
机会这就来了,1424年,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
仁宗将朱高煦召回京城,赏赐大笔宝物,又增加了他的俸禄。还将他的儿子加封为世子和郡王。
对这个弟弟,仁宗可谓是仁至义尽。他不仅不追究以往朱高煦在父亲面前对他的造谣污蔑,也不惩罚他的狼子野心。反而用更多的权势、金钱来安抚朱高煦。
没想到朱高煦非但不感恩,反而觉得哥哥仁宗软弱可欺,更加坚定了要取而代之的决心。
还没等朱高煦有所行动,仁宗就突然猝死了。从继位到驾崩只有九个月,从犯病到死亡只有两天,仁宗的死因一直未明,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明史》中记载了明仁宗弥留之际的话:“我监国20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
可见,仁宗的死,与常常忧虑谗言,殚精竭虑不无关系。朱高煦也是促使仁宗猝死的因素之一。
1425年,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在半路设伏,准备截杀朱瞻基。可是时间仓促,未能成功。
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最初和他的父亲一样厚道。重赏朱高煦,并对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一一照办。
这又让朱高煦产生了错觉,原来侄子和哥哥是一样的软弱可欺啊!
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得知消息后,竟然不肯用兵,而是写信给朱高煦,对他循循善诱。
朱高煦根本不理这一套,部署重兵,与宣宗叫阵。宣宗这才决定要迎战朱高煦,这次他下了狠心,御驾亲征。
朱高煦听说宣宗亲自率军讨伐,心里不由得有些害怕。
此时,宣宗竟然还对朱高煦手下留情,他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煦:“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一开战你必被擒,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宣宗兵围城下后,又多次将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无奈朱高煦执迷不悟。
就在此时,朱高煦突然意识到军队内部出了问题,他的队伍中竟然有不少人想抓住他献给宣宗。这个消息让朱高煦大惊,终于明白败势已定,只好从小路偷偷出城投降。
朱高煦犯了谋逆大罪,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诛九族也不为过。
群臣纷纷上奏,要求严惩朱高煦。
宣宗却依然手下留情,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关押在皇城内。
这是朱高煦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果他从此安分守己,还能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可是他怎能改掉”作“的本性呢?心中执念太深,不死不休。
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朱高煦伸出腿,狠狠地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宣宗再也无法忍受,多年的压抑一起爆发了出来。他将最暴力的惩罚加诸于朱高煦身上。
于是,朱高煦终于把自己“作”成了一缸烤肉。
四、放不下的执念,平静不了的心
作为皇子,朱高煦本可过着衣食无忧,权势滔天的日子。可是那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位置实在太有吸引力,在朱高煦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父亲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上行下效,让这种夺权的奢望有先例可循。于是,执念在心中发了芽。
哥哥和侄子对朱高煦的仁厚,又让这颗发芽的种子蓬勃生长,执念在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朱高煦无法遏制内心的欲望,要么成功登上皇位,要么不死不休。
他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是“执迷不悟”这个成语最好的注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放下执念,才可寻找到平安喜乐。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网友解答:
-----
叔叔谋反,朱瞻基没杀他,只软禁,好吃好喝供着,逢年过节还去探望。但3年后,叔叔伸脚绊了他,当场被扣在300斤的铜缸里,活活烤死,10个儿子也尽数被杀。
谋反是大罪,可朱瞻基似乎并不在意;
被绊是小事,可朱瞻基却勃然大怒。
是朱瞻基太小气,还是事情背后有隐情?
朱瞻基是明君,文武双全、雄韬伟略,为何在对待叔叔这件事上,暴虐得如此小孩子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
叔侄俩
的
恩怨情仇
。
闹着玩一样的“谋反”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5位皇帝,也是
朱棣
最宠爱的
“皇太孙”
,他继位后,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缓和社会矛盾,开创了“仁宣之治”,是
不可多得的一代明君
。
他的叔叔
朱高煦
,是朱棣的二儿子,被封为
汉王
。
这是个非常
擅长打仗
的人,曾在靖难中,帮助朱棣脱围,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史》:
“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靖难时屡有战功,江上之急,庶人战尤力。”
在朱高煦眼中,太子哥哥
一无是处
,除了生下了个好儿子,被朱棣喜欢,剩下的一无是处。
事实可能也差不多。
在史书的记载中,太子朱高炽,身材肥胖,连路都走不了,需要人扶着。为人胆小懦弱,没有多少军功。
朱棣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但为了把皇位留给孙子朱瞻基,他还是把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朱棣是造反起家,抢的就是侄子的皇位。
朱高煦
自然
有学有样。
1424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即位,成了明仁宗。第二年,明仁宗去世,朱瞻基登基称帝,成了明宣宗。
此时,叔叔朱高煦,发起叛乱,举兵造反,史称“高煦之乱”。
谋反可是死罪,但朱高煦的叛乱,和
闹着玩
一样。
从宣布谋反,到投降,中间只经历了
20多天
时间。
没伤一兵一卒,没起大型冲突。
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设立五军。朱瞻基早有防备,率领30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八月二十日抵达乐安,包围了朱高煦。
朱高煦没想到皇帝居然直接来了,当场丧失斗志,连反抗都没有,
直接开城门投降
。
8月21日,朱高煦投降,他连同他的家眷,都被朱瞻基带回京城。
闹着玩一样的“处罚”
谋反是死罪。
任何朝代谋反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
但朱高煦的谋反,
受到的处罚,却跟闹着玩一样。
早在朱棣在世时,朱高煦和朱瞻基就很不对付。
两个人都想当皇帝,立场不同,自然难以和谐相处。
但有趣的是
,朱高煦出城投降时,所有大臣都建议朱瞻基诛杀他,朱瞻基却拒绝了,只是把他连带着家人,都押解到京城,并把乐安,改成了武定。
参与谋反的文臣武将,均被处死,据史书记载,这次叛乱,被处死的人数多达640人,还有1500人被发配充军,720人被流放。
但始作俑者朱高煦,却活得好好的。
据《宣宗实录》记载,
朱高煦只是被贬为庶人,然后被软禁在一个院子里。
这个院子,是朱瞻基专门命工部的人修的,取名“逍遥城”。
他允许朱高煦和妻女、儿子一起住,日常所需都由他来提供,逢年过节,朱瞻基还会去探望他们。
这样的生活,至少维持了3年。
因为在《宣宗实录》上,
1429年
,朱瞻基的叔祖父宁王,曾试图为朱高煦求情,但遭到朱瞻基的拒绝,可见,直到这个时间,朱高煦都活得好好的。
谋反这样的大罪,朱高煦只是失去了自由,仍然可以和妻子、儿女一起居住,衣食无忧,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变故就发生在这一瞬间。
暴虐的“朱瞻基”
有一天,朱瞻基到逍遥城探望叔叔,结果,朱高煦直接伸出一条腿,把他绊倒了。
这可气坏了朱瞻基。
你说,本来谋反就是死罪,朱瞻基看在血脉的份上,没有杀人,结果,这个人居然还伸腿绊自己,
简直藐视皇威!
朱瞻基
勃然大怒
,直接下令,让人把朱高煦罩在300斤的铜缸里。
但前文说了,朱高煦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力气很大。
300斤的铜缸,对他来说是个小意思。
于是,他干脆把铜缸扛起来,练起了举重,还顶着缸到处跑。
朱瞻基气坏了,直接让人按住铜缸,在顶端放上煤炭,底下围上柴火,要把铜缸炼化!
于是,可怜的朱高煦就在铜缸里被活活烤死了。
此后,朱高煦的10个儿子,也被暴怒的朱瞻基给杀掉了。
以上,就是朱瞻基杀死亲叔叔的来龙去脉。
相信读到这里的朋友,一定有这样一个困惑:
为什么谋反的大罪,朱瞻基能容忍叔叔,被绊了一下这样的小事,却不能忍了呢?
其实,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朱瞻基到底想做什么。
朱瞻基的帝王权术
朱瞻基和朱高煦之间,基本上没有血脉亲情,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朱高煦还多次诬陷太子,试图拉他下马。
两人关系如此恶劣,为何朱高煦犯了谋反罪,朱瞻基却没杀他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朱高煦已经无反抗之力。
朱高煦的造反工作,做得真的一点都不到位。
他是个典型的
“有勇无谋”
的人。
乐安只是个小城
,所处的地理位置,
根本不适合造反
,大军压境,直接就能给他围了。
而历代藩王叛乱,无一不选择
大城要地
,比如朱棣起兵北京,寊繙反于宁夏, 宸濠反于南昌, 都是地理显要之处。
因此,朱高煦在乐安叛乱,显然不可能成功,
而史料记载,他也压根没做叛乱的准备。
投降后,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被带回了北京,
丧失全部反抗能力。
此时,朱瞻基完全没必要杀他。
其实,关于朱高煦是否真的叛乱,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
朱高煦压根没想造反,只是“被造反”。
真造反,他根本不会连仗都不打就直接投降。
但不管真相如何,在朱瞻基面前,朱高煦半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没有威胁的人,自然不需要杀。
第二,安抚人心,博个好名声。
1426年,正是朱高煦登基之年,他需要在百姓、群臣心中树立仁君的形象。
谋反是死罪,杀掉叔叔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杀,朱瞻基不仅没损失,反而会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名声,至少重情重义嘛。
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在朱瞻基手里握着,没有半点威胁,不杀他,还有莫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暂时放过朱高煦。
朱瞻基是个成熟的帝王,他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叔叔朱高煦身上,而是叛乱的背后原因——兵权。
他有个更宏大的目标——削藩。
藩王作乱,一直是困扰封建王朝的重要问题,而明朝更是出现了好几次藩王叛乱的情形。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明朝建立时,内部争权夺势,外部边疆问题频发,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分封制。
这个制度,总体来说,就是弊大于利。
分封制推行之初,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
据《明史》记
载,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就直接分析说,这种制度,会让诸王权力过大,数代之后,藩王的权利可能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到时候削减他们的权力,又要遭受埋怨,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头。
《明史》:
“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 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 则必生怨望, 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只是,朱元璋太自信了,
他还是给了藩王很大的军事特权
,包括:
诸王皆据守战略要地
,可以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
可以拥有三护卫重兵
, 每护卫“甲士少则三千, 多者至万九千”(《明史》);
在实际情况中,边塞之王,拥有更多的兵权。
朱棣之所以能夺位成功,这个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是个有远见的人,
他的目的
,就在于要收回藩王的权力。
不杀朱高煦,甚至厚待他,就是在释放信号给其他藩王:
你们无力和皇帝抗衡,乖乖交出兵权,可保富贵无忧。
这一招,确实很有用。
朱高煦被抓后,各路藩王纷纷上书,请求收回护卫军。
如《明史》记载:
赵王“高燧大惴, 请还常山中护卫”。
而完成了平叛和收兵权后,朱瞻基开始推行限制藩王的制度,比如:
军事上
,宗藩不得典兵,诸王非特许不得领兵;
政治上
,宗藩禁止参政、出仕,不得担任朝廷官职;
行动上
,藩王禁止出城,二王不得相见,也不许入朝;
交际上
,宗藩禁止和官方结交,汉府亲戚不许选京官等等……
可以说,在削藩这件事上,朱瞻基是非常认真的,也确实极大限制了藩王的权力。
朱高煦的最后结局
朱高煦犯了谋反罪,但为了大业,朱瞻基并没有杀掉他。
到了1429年,朱瞻基已经稳坐帝位,藩王的权力也被限制得差不多了。朱高煦没有了利用价值,朱瞻基因为一件小事,杀了他,也可以理解。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朱瞻基用铜缸烤死亲叔叔这件事,在史料上并没有记载。
《明史》没有记载朱高煦的结局,而《宣宗实录》则记载朱高煦和孩子都死于狱中,时间在1429年之后。
因此,题目中,朱瞻基残忍杀害亲叔叔这件事,本身就是存在争议的。
在电视剧的演义中,朱瞻基杀掉朱高煦,是因为皇后胡善祥,曾被朱高煦玷污,而朱瞻基的死因,也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个也没有史料依据,大家看一乐就好。
必须承认,朱瞻基是天生的帝王。
他出生那年,朱棣还没起兵谋反,但他做了个梦,在梦中,父亲朱元璋把象征着权力的大圭交给他,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等朱棣醒了,下人来报,他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孙子——朱瞻基。
自此以后,朱瞻基就被朱棣当作接班人培养。
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可谓是不遗余力。
他带着他起兵打仗,聘请名师给他传授学业,还让元老众臣倾力培养。朱棣巡游北京时,常常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观察农具,教授他为君之道。远征蒙古时,朱棣也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接受战场训练。
泓熙时期,朱瞻基作为皇太子,出守南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426年,朱瞻基登基称帝时,他已经不是稚嫩的帝王了,他的治国经验非常丰富,对朱高煦的谋反更是早有防备。
不过,也有人说,“高煦之乱”极有可能就是朱瞻基自己设计的。
有学者调查发现,朱高煦谋反这件事,证据不太充分,加上太过蹊跷,极有可能是朱瞻基为了削藩,而搞出来的一个
阳谋局
。
朱瞻基是有这个本事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
网友解答:
-----
有句老话——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还有一句流行词——不作就不会死
这两句话依次对应朱瞻基、朱高煦叔侄俩。朱瞻基在杀死叔叔的过程中,无意间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子,而朱高煦没能成为一代明君却成为一代名菜,也算功德圆满了!
一代明君朱瞻基这辈子,就有两个“污点”;第一就是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处死了他的叔叔朱高煦,第二就是他个人非常热衷于斗蛐蛐(作为劳模,也就有这么一个爱好,还被后世诟病,皇帝难当啊!)
朱高煦的悲剧,很大程度上要怪他寄几个(自己),因为不作不死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在那个权力可以搞定一切的年代
作为朱棣的二世子,朱高煦本应该是荣华富贵享不尽!
讲道理,朱高煦还是蛮有水平的,不仅长得帅还很能打。早在靖难之时,朱高煦就是朱棣强有力的左膀右臂,能征善战的朱高煦数次拯救老爹于危难之中,军中诸将中威信也极高;当然这些并不足以让他膨胀到要挤掉哥哥的位置
要怪就得怪朱棣同志!朱高煦的确是有想取代哥哥的意思,而且朱棣本人也更喜欢这个小儿子,原因很简单——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还是残疾,走路得拄拐,属于影响市容那一型的。而小儿子朱高煦不仅长得帅、还能打,跟自己很像!朱棣是否有想过废长立幼,这是一个问题
可是,在朱高煦眼里,他自己是很有机会的!因为当年他老爹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世子身体不好!”这句话让朱高煦十分振奋,可是他被老爹无情的忽悠了。因为说这句话的场景,实在是有些......那是一次险恶的战斗中,朱棣被重重包围,面对前来救援的朱高煦,朱棣颇为动情的说出了这句话,而朱高煦听罢大振,带着老爹杀出重围,并最终帮助老爹登上皇帝之位
得了天下,朱高煦功劳很大;再加上军中威信颇高,一时间风光无两,大有赶超哥哥朱高炽的意思!就这样,朱高煦膨胀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当权力的欲望蒙蔽了朱高煦的双眼,却没有实力的支撑
朱高煦很郁闷,打天下自己的功劳最大、论长相又是帅的不行;不管怎么说,至少要比朱高炽强太多了!朱高煦越想越气,越想越烦,怎么办呢?只能凉拌!
讨好自己的父亲不肯就藩,是朱高煦的第一条锦囊妙计,只要还在父亲的身边一切都有机会的啊!所以在朱棣明确表示你想去哪就去哪的时候,天真烂漫的朱高煦表示“我哪儿都不去,就在爹爹你面前!”朱棣也是比较喜欢这个小儿子的,也就没撵他走。朱棣倒没什么其他想法,可是朱高煦却错误的理解了父亲的意思,这是在给自己机会啊!于是乎他又四处活动,拉拢当年跟父亲一起打天下的武将班底,而这些人是比较支持朱高煦的,毕竟朱高炽跟他们关系一般,亲疏远近自不必多言。只是,这些人也不是头脑简单的丘八,貌似暗地支持朱高煦却十分坚定的要当墙头草,只是观望却不作声
转机终于来了!朱棣挂了、朱高炽即位,并很快在一年之内死去,侄儿朱瞻基要成为帝国未来的掌舵人,头脑发热的朱高煦,终于选择了爆发——造反!
他要重温自己父亲的成功之路,并十分坚挺的打了一仗,便投降了......
没能成为一代明君,却弄巧成拙变成一道名菜
演技拙劣、水平有限的朱高煦,原本想要设伏黑掉朱瞻基,却扑了空。扯着嗓子造反却很快就投了降,话说这朱高煦跟当年英勇神武的二世子真的相去甚远,莫非是成为王爷后,纸醉金迷的生活掏空了他的身体和灵魂?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朱高煦的叛乱并未造成什么影响,甚至说朱瞻基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打垮了朱高煦的一帮乌合之众,干净利索磕头流泪投降的朱高煦,被关押在大牢之中,衣食住倒是没受啥影响,只是行被限制了
一日,朱瞻基心血来潮去拜访自己的叔叔,结果这个叔叔也拿他不当外人,竟然一个扫堂腿给朱瞻基绊倒了。这让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很没面子,你说就算是你心中不忿,想要搞事儿,至少来个劫持之类的弄点大动静,可却偏偏就是这么勾了他一下,既不疼又不痒的,还很招人烦!
朱瞻基是个好人,但好人也有脾气,他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罩在了里面,你说都到这份上了,你就老老实实在里面待着呗,可我们的朱高煦同志身经百战,也算是力大无穷;二话不说竟然把铜缸顶了起来,摇摇晃晃的,练起了举重!朱瞻基终于愤怒了,立刻下令让人搬来柴火,堆在铜缸周围,随着大火烧红铜缸,朱高煦被处死
说来搞笑,朱高煦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其实都怪他咎由自取,怨不得朱瞻基。其实朱瞻基是很仁慈的,如果不是这个叔叔太过出格,他绝不会如此狠心、甚至变态
而我们无法理解朱高煦是怎么想的,作为曾经随父靖难的功臣,长得帅、还有钱,好日子不过非得要当皇帝吗?而且有这个实力吗?明知不可以而为之就罢了,最后还整这么一出,实在是让人感叹智商的重要性
作为知名帅哥,朱高煦甚至没能留下一副画像,但却留给了我们一道名菜,只是不同于广为人知的叫花鸡,他这道菜应该叫做“叫花朱”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
网友解答:
-----
朱瞻基忍朱高煦,其实跟建文一开始放话“活抓四叔”是一个道理,想杀,但不可以立马杀,这是朱高煦的底气,也是他耍疯的资本。
但是当朱瞻基看到了朱高煦有着“朱棣”的影子之时,朱瞻基必须要动手了,不然的话,他就是第二个建文,朱高煦就是第二个朱棣,谁愿意成为悲哀的轮回?
谁爱愿意谁愿意,反正他朱瞻基不愿意。
朱家的血性轮回:爷爷爱孙子,叔叔不老实。
朱标薨后,朱元璋也没有丝毫把自己其他儿子找一个来立储的想法,站在政权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是很冒险的,加上朱元璋还是决定把皇位传给朱标一脉,既然朱标去世了,那么就朱标的儿子继承,朱元璋此举,就是在“激化”他的儿子们和“太孙”的叔侄矛盾。
但朱元璋脾气倔,仍旧要这样做?
若是问为什么,不能解释太多,这也许就是爱吧!
父亲爱儿子那叫父爱,母亲爱儿子那叫母爱,爷爷跨过一代人都坚持要爱孙子,那可以称之为“祖爱”。
而建文帝享受到了“祖爱”,却也遭到了“阻碍”,因为对于他来说,他的叔叔们都是阻碍,对于他的叔叔来说,他就是阻碍,其中最麻烦的那个,是他的四叔朱棣。
于是靖难之役爆发了,朱棣忍无可忍,建文帝在南京自以为运筹帷幄,却一步步落入困局,最终被人打入南京,皇帝做不成了,最终闹出个下落不明,史书对他都是讳莫如深。
朱棣成功造反,当上了皇帝:
“什么父爱祖爱,还是拳头大是道理”
。
可朱棣不知道的是,他马上也要陷入“祖爱”的陷阱中了。
朱棣决定造反的那一年,有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发生,那就是他的嫡长子朱高炽生下了他的嫡长孙朱瞻基,而朱瞻基降生后,朱棣面对建文帝的咄咄逼人坚毅了许多,不再装疯卖傻,所以朱瞻基一般被看作是朱棣的“造反决心”。
所以朱瞻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朱棣登基之后,就经常把只有几岁的朱瞻基带着身上,直到朱瞻基长大了一些,朱棣又把他带到各种地方长长见识,朱瞻基十二岁的时候,被册封为“皇太孙”,而这个举动,让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蒙圈了。
永乐七年,从幸北京,令观农具及田家衣食,作《务本训》授之。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
为什么蒙圈了?
因为朱棣曾经对朱高煦说过,你大哥的身体很差,估计难撑到当皇帝那一天,你要继续努力,前途一片光明,机会无限可能。
什么叫说话的艺术?
朱棣这就是了,反正他开口闭口都没说让朱高煦当皇帝,可语境全是暗示,这就让朱高煦自然而然地以为他就是未来的储君了,殊不知,朱高煦成为了第二个“李世民”。
这指的是,他跟李世民一样被忽悠,却不是说他有李世民的能耐。
永乐朝的“太子”在所有人看来,其实跟洪武朝的太子是没区别的,因为朱高炽体弱多病,天天一副坚持不住的样子,没人会对朱高炽有太多乐观的看法,就连人家朱标去世之前都没有这么浮夸的“预兆”,朱高炽这个太子命,也是苦。
所以对于朱棣来说,他只能有两个选择:
第一:不走他爹朱元璋的老路,为了保证朱家江山的安全,朱高炽假如不幸去世,那就找其他儿子当储君。
第二:走朱元璋的老路,加入朱高炽去世了,那就立朱高炽的儿子为储君,儿子还是待在一旁看着。
显然永乐九年册封了皇太孙,朱棣已经做出了选择了。
朱高煦一直在等什么?
在等他大哥薨,以方便朱棣实现他的“诺言”,让他当太子。
可册封了太孙,就意味着册封了第二顺位继承人,再怎么也还是轮不到朱高煦,除非太孙朱瞻基也半路薨了,但朱高煦熬得过朱高炽,熬得过自己的侄子朱瞻基吗?
这就导致这对叔侄,早早成为了“死对头”。
朱棣也很无奈的,一边是自己很疼爱的、立下大功的二儿子,一边又是自己想要传位,也理应传位的大儿子、大孙子,他也知道自己在重复朱元璋、他自己、建文帝的命运。
可清官都难断家务事,没有人说不允许一个人在一个坑里踩两回,朱棣这样做了,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要解决,他或许想的是,最起码在他还睁着眼的时候,儿子和孙子不可以打起来。
那为什么朱家的“叔叔”都老是对侄子不满意呢?
这就只能怪老朱家头三代的“传统思想”和老朱家人个个能力优秀形成的矛盾了。
朱标死后,朱樉、朱棡、朱棣都觉得应该立他们其中的一个为太子,他们为什么敢这样想?
还不是因为有能耐,个个都是有真材实料的藩王,而朱元璋还是要选择朱允炆,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如此坚持?
就是“传统”的观念起到了作用,让朱元璋这个从布衣出身的人,十分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可能朱允炆能力跟另外三个儿子没法比,可是朱允炆只需要一个理由就能获得储君之位:
他是朱标的儿子。
这就是矛盾所在,而朱高煦和朱瞻基也是一样的,人家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凶猛无比,还冒死救父,靖难之役不说多了,有两成功劳是朱高煦那不过分,也怪不得人家朱高煦“类比”秦王李世民,他的确有这种底气。
而朱瞻基呢,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孩,走路都还不会,更别说朱高煦还陪着朱棣后来亲征,朱瞻基有什么资格和能耐跟朱高煦比?
说起来现实,但一开始朱瞻基和朱高煦比,跟朱允炆和朱棣比,是一个道理的:没得比,但有“祖爱”,登基之路“毫无阻碍”。
朱瞻基:我的优点在于看书有脑子,弯道超车不是梦。
如果朱瞻基跟朱允炆一样,以为坐上皇位便稳坐钓鱼台,那就是天真了,正是因为他的“堂伯”朱允炆用血的教训提醒了他,所以朱瞻基自小,就是一个很敏锐的少年。
朱高炽身体不好,但又要时刻监国,情况愈发严峻。
而皇家无情,他的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还屡次针对朱高炽,目的也很简单,都是趁着老大快不行的样子,谋求皇位,所以朱瞻基很早开始就帮他爹抵挡他两个叔叔的暗中中伤。
这更快激化叔侄矛盾,虽然看似太孙很稳,但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永乐北伐中身先士卒,立下多次大功劳,朱高煦是肯定有军方的支持的,朱棣本身就是靠军方实力支持才靖难成功,如果朱瞻基不考虑改变,他也迟早变成朱允炆,甚至更惨。
因此他十几岁就跟着朱棣亲征了,打不打得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态度。
他一定要出现,以“储君”的身份作为资本再次缔造派别,而朱瞻基本身就是一个体格壮硕的人,多次的跟随中,朱瞻基也能破敌,立下功劳,培养了自己的军方心腹,因此在大明,有过军旅生活跟没有过军旅生活,那是差别很大的。
朱瞻基是全面的,在稳定军方势力的同时,也努力在做好朝中文官的关系维护,因为永乐的数次北伐,注定会把草原的敌人削弱到一定的程度,在接下来的时代,将是一个以“文”治天下为核心的时代,所以文人登上历史舞台,是注定的事情。
反观朱高煦,却仍然是那副“不类秦王乎”的姿态。
严格来讲,朱棣并不是真的没有立朱高煦为储君的想法,因为这对父子感情很特别,朱高煦屡次为了救朱棣而差点生死,虽说是天经地义,但作为军人出身的朱棣,定然更疼爱这个为他舍弃性命的儿子。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但朱高煦真的性格太浑,朱高煦打小就不尊重自己的舅舅,一副机桀骜不驯的样子,就算平时对朱棣,也是没有什么礼貌,因此朱棣也知道这儿子难成大器,所谓朱高煦合适当皇帝,只能说是他的军事能力突出罢了,但这种优势,迟早会被他的缺点遮盖。
比如朱高煦在朱元璋驾崩进京“祭拜”的时候,就干过很混蛋的事,堪称没人性: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
他随意杀人这一点,简直就是“暴行”,但群臣指责朱棣,却也没有了下文。
不过这样就以为朱棣那么宠朱高煦,是朱高煦听朱棣的话吗?
并不是的,一样叛逆。
就永乐年间的“逼藩”来讲,朱高煦不服就藩的决定,还私自调动兵马俑,放在历朝历代,这不就是“造反”的动机吗,可朱棣没动他,朱高炽老好人也没动他,纵容他一次次得寸进尺,渐渐地,所有文武官员的心里就有一个评估:
还是太孙比汉王更适合当皇帝。
最重要一点,朱高炽以“仁”征服人心。
什么叫做“仁”?仁就是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在皇帝身边都不会过度紧张,只要没做错事,皇帝就会和和气气的,一副没架子的样子,所以朱高炽即便身体不好,人家也服他,这就是朱高炽的“优势”,反观朱高煦,没人会喜欢他。
朱瞻基深谙人心的道理,所以早就暗中经营人脉,当他二十几岁时,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储君之资了,而他的爷爷朱棣此时也到了差不多的时候了,当朱棣驾崩的那一刻,就是朱家再次血流的时刻。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于榆木川返回的路上,朱高煦动作连连,只可惜朱高炽多年的经营让他稳坐钓鱼台,虽然大家都讶异朱高炽撑到这个时候,但朱高炽登基后,立马放开了对建文的舆论,也赦免了一批忠于建文的旧臣,获得了足够的民心。
但朱高炽的样子大家也都看得出来,在登基前,朱高炽已经卧床了,即便是登基了,也还是一副将崩的样子,大家都知道,朱瞻基和朱高煦的碰撞迟早要来,未来的大明,要看这两叔侄争锋。
忍无可忍,不能再忍。
朱高炽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
他知道朱高煦在朱棣驾崩后异动连连,就是想造反,可朱高炽却是原谅了朱高煦:
成祖北征晏驾。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
朱高煦的儿子在京城监视着朝廷的一举一动,一天派人监视几回,而且朱高煦还有很多“暗子”在京城,目的就是为了方便造反。
可朱高炽却还是原谅了朱高煦,关于朱高炽此举有没有深意,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暂且不论,可事实上,风平浪静的表面,朱家已经是到了第二次很严重的“争权夺利”的时刻。
朱瞻基被朱高炽安排到南京监国,不排除朱高炽已经帮朱瞻基想好了退路了。
洪熙元年,登基仅几个月的朱高炽终究是驾崩了,在南京的朱瞻基,赴京继位,但就是在来的路上,朱高煦都并没有准备放过朱瞻基。
第一次截杀: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
朱高煦安排人在朱瞻基从南京北上的路上截杀,只可惜安排得仓促,最终计划失败,不然的话,大明的历史或许再次改写了。
而朱瞻基是否知道此事,想来应该是知道的,可他也和他父亲一样,在登基之后,没有动朱高煦一根汗毛,反而还大肆封赏。
第二次造反:
朱瞻基是否在等朱高煦越来越嚣张,并不好说,但朱高炽、朱瞻基之举,的确有捧杀朱高煦的可能性。
朱高煦果然还是不老实,他根本就不认为朱瞻基有资格当皇帝,比起朱棣和朱允炆的矛盾,朱高煦的厌恶更是没来由,或许就是朱棣曾经给他的“承诺”吧,所以朱高煦还是要造反:
宣德元年八月,遂反。遣其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师,约旧功臣为内应。英国公张辅执之以闻。时高煦已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又散弓刀旂帜于卫所,尽夺傍郡县畜马。
只可惜朱高煦的造反准备并不充足,也不保密,比起朱棣,朱高煦差得远了,还没动手,就被朱瞻基提前知悉,最后关头朱高煦还是缩了,销毁了所有造反的兵器,装作没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最终不甘地跪在地上求饶。
而这一次,朱瞻基也没有杀掉朱高煦,仅是废掉了朱高煦父子的爵位,废为庶人,进行了囚禁,这一次出手,算是彻底让朱高煦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本以为如此一来朱高煦就会老实,但朱高煦却还不死心。
第三次绊倒。
大逆不道没事,截杀皇帝没事,造反没事,但是朱高煦却想不到,朱瞻基最后一次却是没有忍他。
在朱高煦被废后,朱瞻基有一回去探望他,谁知道朱高煦却是出脚绊倒朱瞻基,作为皇帝的朱瞻基摔了个狗吃屎。
本来朱瞻基去之前,他身边的人都建议他不要亲自和朱高煦碰面,但朱瞻基不听,非要信这个邪,果不其然,两人碰面后,就没好话,朱高煦一直想激怒朱瞻基,最后以绊倒的方式,而朱高煦也的确成功地激怒了朱瞻基。
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朱瞻基不能再忍了,因为朱高煦已经是“庶人”了,胆敢如此羞辱天子,朱瞻基要用最狠的方法处死朱高煦,于是他让人把朱高煦帮在一个铜缸上,而后在铜缸中放入火炭,以一种类似于炮烙的方式了解朱高煦,可谓是非常残忍了,而朱高煦的儿子们,随后也一一被杀。
总结:
朱家的叔侄的确天然不合,但自朱瞻基以后,藩王们就正式被削弱得跟宠物一样了,反抗力近乎于无朱高煦的确成为了大明最后一个跟皇帝争权夺利被杀掉的藩王。
而朱高炽、朱瞻基对朱高煦的忍耐的确是非常人性化了,如果是在其他的朝代,朱高煦早就下场了,绝对不可能撑到朱瞻基登基之后,还百般错误被原谅后才被杀死。
这里面也有朱高煦有着一定的威望的关系,归根结底,大明的叔侄是一对矛盾,但朱家人善于压抑脾气,也是显而易见的,朱瞻基其实模仿的,也是朱允炆的办法罢了,他并不在意别人是否说他暴君,他只是在意他去世的爷爷和父亲的看法。
只是当朱高煦不顾一切挑衅已经成为皇帝的朱瞻基后,朱瞻基就不再需要顾及了。
朱高煦口口声声他可以类比李世民,实际上,却是差太远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
朱瞻基虽然只在位十年就英年早逝,但他在位期间,明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堪称是明朝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时代之一。
然而,就这样一位明君,竟有过不顾名声执意暴力杀死亲叔叔朱高煦的污点过往。
朱瞻基为什么要杀死亲叔叔呢?有书君总结了以下三个原因:
一、朱高煦数次加害于朱瞻基和父亲,让他对亲叔叔情份尽失
明成祖朱棣只有四个儿子,按照大名祖制,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只有嫡长子朱高炽,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
然而,朱瞻基的亲叔叔朱高煦却是个一生都在觊觎皇位的人,至死都没有放弃过夺取皇位的梦想。
朱高煦是最像朱棣的一个儿子,生性凶悍,害起兄长来一点都不手软。
他先是公开与朱高炽夺嫡,失败后又依靠着靖难之役中多次救父亲朱棣于危难的功绩,坚决不肯去往封地,留在京城伺机蓄意谋害太子朱高炽。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虽身体孱弱,但儒雅仁爱,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兄弟朱高煦的僭越和侵犯。
甚至在继位时发现朱高煦有谋反的意图,都继续选择了原谅,期待以优厚的俸禄安抚好朱高煦的反心。可是,朱高煦野心太大,高官厚禄并不能填满他内心的欲望。
彼时,朱瞻基已经长大,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无数次帮父亲躲过了亲叔叔铸造的明枪暗箭,没有让朱高煦阴谋得逞。
后来,朱高炽突然暴毙,匆匆离世。朱瞻基料到朱高煦会再次蠢蠢欲动,以雷霆速度登上了皇位,再一次让朱高煦愿望落了空。
可是,朱高煦并不死心,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一点都不在乎自己与朱瞻基的叔侄之情。
当时,朱瞻基刚刚继位,不想大开杀戒,再加上要秉承父亲遗志,所以他选择了对朱高煦一忍再忍。
可是,多年战战兢兢防着朱高煦陷害的日子,让朱瞻基对朱高煦情份尽失。
虽然面上礼遇有加,十分尊重,但厌恶已经深深埋在了心里,但凡有机会发泄,朱高煦的人头必然不保。
二、朱瞻基借朱高煦造反达成削藩目的,朱高煦沦为困兽之斗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很有远见的皇帝,还在当太子之时,就意识到了威胁大明江山稳固的最大毒瘤是外藩。
所以,甫一继位,他就在想着如何削藩。可是,外藩都是自己的亲叔叔,直接动手会让世人觉得他冷漠无情。
于是,聪明的朱瞻基想到了一个极好的办法,那就是利用一直不安分的朱高煦。
果然,没过多久,一直被高官厚禄优待着的朱高煦就憋出了作死大招,掀开大旗,造起了亲侄子的反。
这场声势浩大的谋反,就像人正瞌睡时主动送上门的枕头,朱瞻基自然利用得十分彻底。
这次,因为谋反证据确凿,朱瞻基再没有轻拿轻放,而是顺势准了大臣建议他御驾亲征平叛的奏本。
朱高煦见多了朱瞻基对自己的一再忍让,一直觉得这个侄子是个软柿子,可以任自己随意拿捏,所以造反也造得如儿戏一般。
谁曾想,纸老虎一朝变真老虎,直接来了招大军压境。这下,朱高煦傻眼了,只能主动递上了降书。
群臣建议朱瞻基一定要将朱高煦就地正法,可他还有自己的打算,所以仍是留了朱高煦的命。
朱高煦一败,分属汉王的这支藩王,自然不复存在。
然后,朱瞻基趁胜追击,传召给另一位皇叔朱高燧,暗示他尽快主动撤藩。朱高燧见大势已去,默默交出了兵权,困扰朱瞻基已久的外藩问题眨眼间得到了解决。
朱瞻基一石二鸟之计圆满成功,朱高煦也由目中无人的皇叔被贬成了草芥一般的庶人。为了安抚被撤藩的皇叔,朱瞻基一并留下了朱高煦的命。
毕竟,此时的朱高煦已是困兽,杀与不杀,区别已经不大。
三、朱高煦最后的挑衅,触到了朱瞻基的底线
原本,朱瞻基是并不想直接杀了朱高煦的。哪怕朱高煦再可恶,他也是他的亲叔叔,皇族宗庙面前,弑杀亲叔叔的名声并不是谁都可以担得下来的。所以,朱瞻基只是将他囚禁了起来,逢年过节的,还会亲自去看望一下他。
可是,朱高煦的一生,一直都奔走在作死的路上。一次,朱瞻基又去看他,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都沦为阶下囚了还没有学乖,仍在一心作死——直接拿脚绊倒了朱瞻基。
老虎不发威,真以为朱瞻基是病猫?朱瞻基遥想自己一介帝王,对亲叔叔忍让到如此地步,却仍求不来他一个尊重,顿时气得火冒三丈。
这时,朱瞻基皇位早已坐稳,屈尊降贵去看望朱高煦,也只是想显示下自己以仁孝治天下的理念。
可朱高煦却半点抬举也不识,直接拿他的面子当球踢,当着众臣给自己绊了个满嘴泥,朱瞻基怎么还会再忍。
再加上,朱高煦的一再挑衅,一直是朱瞻基的逆鳞,能忍到最后已经是他修养够好,再不发火也太圣人了些。
于是,朱瞻基便命人将朱高煦倒扣在大铜缸里,活活烧死了。至此,朱瞻基与朱高煦多年的恩怨,终于彻底画上了句点。
综上所述,朱瞻基其实想杀亲叔叔朱高煦已久,但都碍于父亲遗志和发扬广大明王朝的梦想而没有动手。若不是朱高煦一再作死,怕是也不会落得那样一个惨烈的死法。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
网友解答:
-----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顾下明宣宗这位叔叔的人生历程。朱棣借清君侧起兵,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二子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又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精神大振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将南军击退。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幸赖朱高煦的力战,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
朱棣长子朱高炽长得肥头大耳,爱好经史,待人仁爱,靖难时留守后方北京,老二高煦很看不起大哥,有一次朱棣令三兄弟(一人早夭)和后代去朱元璋的孝陵拜谒,由于太胖,高炽在上台阶时不小心摔倒,高煦在后面讽刺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意思说你要是摔倒了,就轮到我当太子。跟在后面的朱高炽儿子朱瞻基立即回应:“更有后人知警也”。叔叔,还有我替补呢。朱高煦回顾失色。(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朱棣取代建文帝后,朱高炽更加目中无人,无视祖宗法度,随意杀伐,多次攻讧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意欲取而代之。搞得朱棣很犹豫,有时和大臣谈论到太子,大臣们都认为太子有德才,是守成之君的最佳人选。一次,朱棣夫妇在便殿拉家常,高炽老婆太子妃便烹调了膳品进呈,朱棣非常高兴,说:“我有贤儿媳,以后家事要靠她了”。便打消更换太子念头。
朱高煦的太子念头并没有消失,依然横行霸道,甚至私用皇帝用品,有造反迹象,大臣杨士奇向朱棣提出警告,朱棣大为恼怒,把朱高煦禁闭在西华门内,太子朱高炽为弟求情,尽力救护,朱棣便把二子安置在乐安州,高煦更生怨恨,毁谤无地。
1424年朱棣病死,高炽继位,史称仁宗,不到一年也死了,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朱高煦突然忧国忧民起来,向宣宗上了安邦定国四策,朱瞻基非常高兴,对大臣说,看来叔叔回心转意了,全部按他说的意思办理。可是高煦当皇上的心一直没变过,他一边应付宣宗一边拉拢人心,写信给英国公张辅约为内应,被张辅告发,后来私设五军都督,大张旗鼓拉起反旗,借口也是清君侧(剑指夏原吉)。
宣宗接受杨荣、夏原吉建议御驾亲征,十二天后包围高煦所在乐安城,写信要他投降,高煦还在嘴硬,手下已有人在商议要绑了朱高煦献给皇帝邀功,高煦害怕了,从地道偷跑出来向侄儿宣宗投降。大臣劝宣宗杀了他,宣宗不听,把朱高煦依旧禁闭在西华门,其它附逆人员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平定叛乱后,宣宗自我感觉良好,写了一本书叫《东征记》给大臣传阅,过一过作家瘾。
禁闭高煦后,宣宗还是挂念这位曾有大功的叔叔,一次去探望他,朱高煦趁他不备,伸出一脚将宣宗勾倒在地。宣宗怒不可遏,立即派人找来一口几百斤重的铜缸,把高煦压进去,哪知高煦神力,铜缸被他掀得一抖一抖的,宣宗更生气,于是下令,堆上木柴放火烧铜缸,活活烧死高煦,他的儿子们全部处死。
朱高煦的事形象的诠释“不作死就不会死”,明宣宗对狂妄叔叔所为,做到有理有节,国法人情兼顾,而朱高煦一味自大,不识进退不听劝诫,走向灭亡是必然的,皇家无亲情,既杀其父,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所以几个儿子也不能留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
网友解答:
-----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原本是轮不到他当太子的,但是朱高煦能征惯战,和他的父亲朱棣比较像,朱棣也喜欢朱高煦,而且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身体有残疾,又忠厚老实,朱棣不是很满意。
朱高煦
在靖难之役中,为了让能征善战的朱高煦奋力作战,朱棣曾经鼓励朱高煦说:“你要努力,世子身体不好。”在朱高煦看来,这是朱棣在暗示他,将来可能立他做世子,造反成功以后就是太子了。所以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拼尽全力,帮助朱棣成功的从侄子手里夺下了江山。
但是朱棣的话是不能全信的,虽然朱高炽宅心仁厚,但是他在靖难之役中镇守北京有功,而且他的儿子朱瞻基很聪明,深受朱棣的喜欢,所以最终朱棣还是选择了朱高炽,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受打击。
明仁宗朱高炽
虽然朱高炽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朱高煦仍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扳倒朱高炽。
朱棣在位前期,为了肃清北元势力,经常御驾亲征漠北,这个时候太子总会留在南京监国。朱棣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他虽然把太子留在南京监国,但是他总是担心太子会利用监国的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总是派人暗中监视太子。
狡猾的朱高煦十分了解他的父亲,终于被他找到了机会,他利用父亲的疑心来打击太子朱高炽。永乐十二年,朱棣率军出征回京,太子按照惯例到郊外迎接,但是由于准备工作的延误,导致接驾时间延迟了,朱棣很不高兴。
回宫之后,朱高煦散播谣言,说朱高炽自恃太子之位,不把父皇朱棣放在眼里,这恰恰击中了朱棣的软肋,朱棣大为震怒,下旨申斥太子,并且将太子的属臣下狱,一时间朝中人人对太子敬而远之,大家都认为太子大势已去,也许不久的将来朱棣会废了朱高炽。
此时,朱高煦也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他变得得意忘形起来,他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自己和李世民都是次子,且都能征善战,为大唐、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得意忘形的朱高煦忘记了一点,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之后,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他把自己比作李世民,那么朱棣就成了李渊了。
听到传言的朱棣很生气,再也容忍不了朱高煦了,于是他逼朱高煦就藩,后因朱高煦犯下私造兵器,豢养死士的罪行,朱棣将其安置在山东乐安州。
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继位,但是仁厚的朱高炽仅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他施行仁政,为建文帝的属臣平反,被称作明仁宗。
朱高炽去世之后,太子朱瞻基继位。朱高煦又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但是他终于等不下去了,他决定造反。但是由于被内应揭发,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将其击败。
明宣宗朱瞻基
兵败投降后的朱高炽没有了往日的高傲,匍匐在侄子朱瞻基的面前求饶,后来朱瞻基将他囚禁在城中。
有一日,朱瞻基前去视察,但是朱高煦竟然伸出脚将皇帝朱瞻基绊倒,被绊倒的朱瞻基大为恼火,命人用铜缸将朱高煦扣住,但是朱高煦竟然奋力抬起铜缸,面对这样无厘头的叔叔,恼羞成怒的宣宗命人在铜缸上架上炭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
朱高煦能征善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其在皇位面前失去了理智,他的后半生都在为了太子之位和皇位而奋斗,最终却没有敌过小心谨慎的哥哥朱高炽和聪明的侄子朱瞻基,最后因为自己的无厘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
网友解答:
-----
除了朱高煦太出格以外,可能是朱瞻基想到了他爷爷朱棣。而且,朱高煦一直有当皇帝的想法。从“靖难”结束,朱棣当上皇帝,朱高煦就一直争储君之位,争用“天策卫”,还自诩“天策上将李世民”。到各种飞扬跋扈的行事,直至起兵造反。
朱高煦(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朱元璋封为高阳郡王,后来随朱棣起兵,累立战功。朱棣即位后,被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
他却一直留居南京,说是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贬往蛮荒之地,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
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开始的时候,朱高煦的几个年长的儿子在京城,算是接受皇子的教育。这是朱元璋开始的“算是传统”,让近支亲王子弟入京,与皇子待遇差不多。可是,朱高煦想方设法,让朱棣允许他的几个儿子回到藩国。加上之前的种种“报道”,朱棣这才感觉不对,这不跟当年自己发动“靖难”,是一个套路吗?先把在建文帝身边的朱高炽和朱高煦弄回北京,继而起兵。这时,朱棣才真正疏远了朱高煦。
但是,朱棣千算万算,都没算到,他的长子会去世那么早。估计,在朱棣看来,长子朱高炽向来身体不好
是事实,但也不至于像自己的哥哥朱标一样,去世那么早。至少,他知道长子一定能继位。
但是,朱高炽可能被压抑太久,心理素质直接导致其身体状况比预期要差。而且,据小道消息报道,朱高炽继位以后,感觉没了压力,放纵起来。结果,过度的压抑之后的放松,过了头,最后一命呜呼。
这就使得他儿子朱瞻基提前继位。
而对朱高煦而言,他一直有些害怕的老爹已经去世,稍微能得文官拥护的哥哥也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继位的是他的侄子,一个黄毛小子。简直跟23年前的建文帝时期,没啥区别。于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
明宣宗毕竟从小跟在朱棣身边,经过不少大场面。再加上杨荣等老臣的一再建议,最终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谁成想,朱高煦一听说大侄子亲自领兵来平叛,走到半道儿,宣布投降不打了。他倒好,被废为庶人,虽然被囚禁在西安门内,至少命是保住了。但这可坑坏了一帮追随者。
其实,朱瞻基有点像建文帝朱允文。最初,是不想杀他这个叔叔的。只是把他囚禁在京城,还经常去看他。也许,这样过个几年,明宣宗就好把他放了。再不济,也就是发往凤阳,囚禁皇族监牢。
可是,好死不死。有一天,宣宗去探视朱高煦,他故意把宣宗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300多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可是,朱瞻基忘了,他这位叔叔孔武有力,竟然将大缸顶了起来。明宣宗朱瞻基更是有些害怕,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
网友解答:
-----
朱高煦二十多年如一日地谋害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朱高炽和朱瞻基一忍再忍,哪怕是朱朱高煦起兵造反都没有杀他,可以说是宽宏大量了。
但是,朱高煦实在太顽固了,他在被关押之后,依然不思悔改,企图谋害朱瞻基,朱瞻基这就不能忍了,所以将朱高煦做成了“瓦罐焖鸡”。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除了小儿子朱高爔是庶子且早夭之外,其他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是许皇后所生的嫡子,也是朱棣造反成功的帮手。
这三个儿子中,朱高炽虽然身体肥胖、体弱多病,但为人仁义、与兄弟友爱,反倒是他的两个弟弟秉性顽劣,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经常干违法之事。
尤其是朱高煦,他就是个小坏蛋,干了不少坏事,甚至敢在京城为非作歹,他的舅舅徐辉祖就经常斥责他,他非但不听,还怨恨徐辉祖,后来朱棣准备造反,他便偷了徐辉祖的宝马,逃离京城奔赴北平,一路上还杀了不少官员、百姓。
即便如此,由于朱高煦善骑射,性格也最像朱棣,因此朱棣最喜欢他,但朱棣之所以没有立他为燕王世子,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朱高炽才是嫡长子,又有许皇后支持;二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出生后,朱棣非常喜欢他,有意将其培养成继承人,因此一直没有废黜朱高炽。
但即便如此,朱棣对朱高煦的偏爱也是溢于言表的,由此导致朱高煦产生了夺嫡之心。
早在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的第一年,十五岁的朱高煦就开始产生夺嫡之心了,他常常讽刺朱高炽身体柔弱、不堪大任,但朱高炽身为兄长,每次都一笑了之。
后来,朱高煦仗着朱棣的宠爱,经常对朱棣说朱高炽的坏话,朱棣也很生气,甚至一度产生废立之心,但因为徐皇后的庇护,朱高炽才得以保全。
时间来到建文元年,这一年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他带着十八岁的朱高煦征战在外,朱高炽则镇守北平,负责保护大方后的安全。
可以说,朱高炽的表现还是十分优异的,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他临危不乱、指挥有度,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最终守住了北平城,朱棣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后来,建文帝写信给朱高炽,试图策反他,即便是策反不成,也可以离间他与朱棣的父子关系,但朱高炽十分聪明,连信封都没有拆开,就派人送去给朱棣。
当时朱高煦在北平安插了卧底,卧底第一时间将消息传递给他,他便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太监黄俨,让黄俨在朱棣面前进谗言,说朱高炽接受了朝廷诏安,“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
当时朱高炽的使者还没到,朱棣由此认为朱高炽确实造反了,朱高煦见状,趁机落井下石,说朱高炽在北京的时候,确实跟当时还是皇太孙的建文帝交往过密。
朱棣感到怒不可遏,便准备派人去杀掉朱高炽,但还没等他发出指令,朱高炽的使者就抵达了,朱棣见信都没拆封,便知道朱高炽没有造反,因此感到十分欣慰,还叹息着对左右说,我差点杀了我的好儿子啊!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朱高煦的计谋因此没有得逞,但这不代表他就此放弃了。
在靖难之役的四年时间里,朱高炽一直镇守北平,而朱高煦则跟着朱棣南征北战,不但立下赫赫战功,还多次在危难之际挽救朱棣。
尤其是在建文四年,朱棣率军在浦子口被朝廷军击败,他本人也身陷重围,值此危难之际,朱高煦率军赶到,将朝廷军击退,朱棣因此得救。
当时朱棣十分感念朱高煦,便摸着他的背说,你好好努力,世子经常生病!
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朱棣这是赤裸裸地暗示朱高煦,只要朱高煦继续努力,还是有可能取代朱高炽成为世子的!
因为这件事,朱高煦坚定了夺嫡之心,并将自己视为朱棣最理想的继承人,这也导致他后来肆无忌惮地夺取皇位,甚至造反也在所不惜!
由于朱高煦战功卓越,与武将们关系很好,因此朱棣继位之后,以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为首的功臣们,一致推举朱高煦为太子。
朱棣也曾心动,但解缙、黄淮和尹昌隆等人挺身而出,他们提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的观点,但并未打动朱棣,后来解缙据理力争,还将好圣孙朱瞻基搬出来,朱棣这才被说服,下旨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则分别被封为汉王和赵王。
但即便如此,朱棣对朱高炽还是很不喜欢的,反而与朱高煦更加亲近,朱高煦也不甘心失败,便与朱高燧联合起来对付朱高炽。
永乐二年,朱棣准备让朱高煦、朱高燧到封地就藩,以此确保朱高炽地位稳固,但朱高煦反抗情绪很大,不但不去就藩,还将自己自比李世民,要朱棣将天策卫交给他,朱棣虽然很是恼火,但终究因为溺爱他,而给他加了两护卫,并让其继续留在京城。
在朱棣的包庇下,朱高煦常常干违法之事,甚至设计陷害支持朱高炽的大臣,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朱高炽的地位受到极大动摇。
永乐九年,朱棣第一次北伐归来,朱棣改立太子之心变得越发强烈,好在翰林学士杨士奇以太子无罪过为由进行劝谏,朱棣这才打消念头,并立十二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
永乐十二年,朱棣再次北伐,朱高煦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公然在京城招兵买马,并散布谣言说朱高炽的坏话,朱棣感到非常生气,便下令将辅佐朱高炽的大臣们下狱,但等他班师回朝后,却发现朱高炽是冤枉的。
日夜谋嫡,复造飞语,动摇监国,并中伤黄淮等。
到了永乐十三年,朱棣终于意识到,朱高煦有夺嫡之心,他和朱高燧一直在刻意针对朱高炽,只要这两个儿子在京城,事情就没完没了,于是强行下令二人到封地就藩,无旨不得返回京城。
朱高煦虽然起身上路了,却将私自招募的三千精兵带走,并在半路上无故击杀了马指挥徐野驴,还盗用御用车马、器物。
朱高煦就藩封国之后,他也不老实,不但暗自招兵买马,还经常骚扰地方,干了许多违法之事,朱棣得知此事后,便将他召到南京,让他跪在宫外,甚至扬言将其废为庶人。
当然了,朱棣喜欢朱高煦,他这么做当然只是做做样子了,朱高炽知道朱棣的心思,便主动站出来替朱高煦求情,朱棣借坡下驴,训斥了朱高煦一顿之后,就放他走了。
但是,朱高煦不但不感谢朱高炽,心中还越发怨恨,他返回封国之后,开始加紧策划造反之事,而且明目张胆,完全没有顾忌,朱高炽多次写信劝说他安分守己,但他根本就不听。
此时朱瞻基也逐渐长大,对两个叔叔的所作所为甚为不齿,但也是无可奈何,只是凭借着爷爷朱棣对他的喜爱,处处维护朱高炽罢了,并多次挫败两个叔叔的阴谋。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路上病逝于榆木川,朱高炽则在北京继位,朱高煦看到了难得的机会,便派遣大量亲信到京城潜伏,准备司机作乱,但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及时察觉到了这一点,采取了果断措施,这才没让朱高煦的阴谋得逞。
按道理来说,朱高煦失去了朱棣的庇护,他作为朱高炽皇位的最大威胁,朱高炽本该对他进行严厉打击才对。
但是,朱高炽是个仁义之人,也有自己的顾虑,朱高煦毕竟是他的亲兄弟,还有众多武将支持,他担心一旦处理了朱高煦,不但会落下个骂名,甚至会逼得朱高煦及其党羽狗急跳墙。
为此,朱高炽决定采取拉拢的策略,他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对其厚加赏赐,并将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坦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则都封为郡王。
朱高炽本以为这样做,朱高煦就会满意了,但朱高炽却因此认为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好欺负,争夺皇位的野心反而更大了。
朱高煦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朱高炽在位十个月之后,就因为生病而死去了,当时太子朱瞻基人在南京,朱高煦便准备在半路上设伏,将朱瞻基杀死,自己则入京继位。
然而,朱瞻基对朱高煦早有防备,他绕过了埋伏,突然出现在京城并登基称帝,朱高煦的阴谋因此再次未能得逞。
朱瞻基继位之后,采取了与朱高炽一样的对策,对叔叔朱高煦及朱高燧厚加赏赐,并对他们说,只要是有什么对国家好的建议,都可以向他提出来。
朱高煦倒也不客气,提出了很多人事方面的变动,朱瞻基都一一照办,他由此觉得朱瞻基软弱无能,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实际上,朱高炽主要是因为仁慈才不动朱高煦及朱高燧的,朱瞻基则不一样,他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他知道朱高煦必定会造反,所以采取措施麻痹住改需,让朱高煦对自己掉以轻心,从而打朱高煦一个措手不及。
果不其然,朱高煦在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了,他强行将乐安城中百姓编入军队,组建了前后左右中五军,并大肆任命官员,还写信给军中将领以示拉拢。
朱瞻基得知此事后,认为朱高煦的军队是杂牌军,没什么战斗力,但如果派遣一员大将前去讨伐,他即便不是朱高煦的党羽,也有可能畏惧朱高煦而作战失利。
最终,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他认为只要自己出现在阵前,就没人敢轻易投靠朱高煦。
帝曰:“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
当然了,朱瞻基并不是个愣头青,早年他曾多次跟随朱棣北伐,是立过战功的,也有一定战场经验;加之朱瞻基聪明过人,也富有谋略,对朱高煦也十分了解,因此他是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决定御驾亲征的。
而在大军出发之前,朱瞻基还做了一些战争部署,比如他让告发朱高煦造反的英国公张辅担任主将,并派遣亲信黄谦等人带兵防守淮安,防止朱高煦难逃。
为了让自己在舆论上占据上风,朱瞻基还在出征前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煦,说朱高煦只是被手下策动造反的,只要朱高煦交出策划之人,便既往不咎;要是朱高煦不听,将来被擒获了,可不要后悔。
仍遗书高煦曰:“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
当然了,以朱瞻基对朱高煦的了解,朱高煦必定不会投降,因此他写这封信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让天下人认为朱高煦是一心造反的,这样天下人就更加支持他,舆论对朱高煦也就更加不利了。
果不其然,朱瞻基还没出发,朱高煦的许多部下就因为害怕而不敢跟着他外出征战,他在无奈之下,只得在乐安城中固守。
不久后,朱瞻基亲率大军将安乐城围了起来,但他并未马上进攻,毕竟战争是残酷的,是要死人的。
具体说来,朱瞻基做了三件事,以此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第一件事,朱瞻基让特种部队神机营用神机铳对准乐安城,对朱高煦的军队产生威慑作用;
第二件事,将大量信件射入城中,说谁要是擒获了朱高煦,就加官进爵;但谁要是继续跟着朱高煦造反,那就是自寻死路;
第三件事,对抓捕的叛军细作进行策反,让他们返回城内,对朱高煦的部下进行策反。
朱高煦原本对朱瞻基下战书,约定交战日期,但经过朱瞻基一番操作,还没等到交战日期到来,朱高煦的一些部下就反叛了,他们带兵攻打朱高煦,朱高煦无法抵抗,便在部下的建议下出城投降。
事实上,朱高煦的军队是临时拼凑的,这其中只有极少数是他的护卫亲军,其他的则都是平民百姓,这就造成军队战斗力差,意志不坚定,朱瞻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采取政治攻势,而不是直接发兵攻打。
朱高煦投降之后,许多大臣建议朱瞻基杀掉他,但朱瞻基害怕留个杀亲叔叔的名声,便只是将跟对朱高煦谋反的主要人等杀掉,其他人则全部被赦免,而朱高煦及其所有儿子则被朱瞻基带回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朱瞻基班师回朝的半路上,锦衣卫查出赵王朱高燧也暗中参与了朱高煦的造反活动,许多大臣因此请求朱瞻基出兵攻打朱高燧。
起初,朱瞻基是有意出兵的,但杨士奇却认为,先帝仅剩的两个儿子,一个已经犯下了谋反之罪,另一个应当被保全,不然皇帝的名声就臭了。
朱瞻基虽然不高兴,但也无法反驳,便不再提对朱高燧用兵之事了。
而朱高燧也是个机灵人,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书削去两护卫,只保留仪仗卫队,朱瞻基感到很高兴,为此还赏赐他田地八十顷。
返回京城后,朱瞻基将朱高煦及其儿子废为庶人,关押在西安门内,并让人编写了一本叫做《东征记》的书,详细阐述了朱高煦的罪行,以及自己不得已出兵的理由,以此以正视听,避免有人造言生事,说他容不下亲叔叔。
而对于朱高煦及其家人,朱瞻基还是很照顾的,他们除了没有自由之外,在生活方面还是享受极高待遇的。
而在事态稍稍平息之后,朱瞻基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开始追查朱高煦的党羽,最终被杀的有两千多人,被流放的则有七百多人。
从这一点来说,朱瞻基不是不想杀朱高煦,而是因为爱惜名声而被迫忍耐的,其实他对朱高煦十分忌惮,哪怕朱高煦失去了人身自由,依然有大量锦衣卫对其日夜监视。
朱高煦被关押几个月之后,朱瞻基准备去看望一下他,看看他是否真心悔过,也好决定下一步措施,但当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朱瞻基恼羞成怒,下令将他做成瓦罐焖鸡。
这一天,朱瞻基来到朱高煦住的地方,发现朱高煦正躺在地上睡觉,他便站在门外看了很久,但朱高煦依然一动不动。
其实,朱高煦知道朱瞻基来了,所以假装睡着,当朱瞻基走近看他的时候,他突然伸出脚将朱瞻基绊倒在地。
朱瞻基摔得疼痛不已,而且觉得很没面子,左右搀扶他起身后,他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朱瞻基做成瓦罐焖鸡。
朱瞻基让人取来一口三百多斤的铜缸,将朱高煦反扣在缸内,并让人在缸旁边堆积木炭并点燃。
虽然朱高煦力大无比,差点将铜缸给顶了起来,但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朱高煦的活力也慢慢减弱,最终被烧死在了铜缸之内。
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朱瞻基觉得还不解气,又下令将朱高煦的九个儿子全部杀死,由于朱高煦的其他两个儿子在此之前已经死去,因此朱高煦的儿子就此全部死绝,但史书并未记载朱高煦是否因此绝后。
我们可以发现,朱瞻基本来没打算一定要杀朱高煦,但他却作死,竟然将朱瞻基绊倒在地上,朱瞻基由此认为他对自己依然充满敌意,这才下定决心将他杀死,而且用的是最残酷的刑罚之一。
至于说名声,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朱高煦死不悔改,所以他只有一死才能让朱瞻基放心。
-----
网友解答:
-----
明成祖朱棣有四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早逝)。
朱高炽长得肥头大耳、身体有残疾,走路得拄拐,待人仁爱,靖难时留守后方北京。朱高煦不仅长得帅,在靖难之役中,身先士卒多次立下战功,几次关键战役都是靠着朱高煦及时出现才扭转的,军事上颇有建树,朱棣对朱高煦也是很器重。
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为此也大伤脑筋,曾经引出一段大才子解缙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惹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
”。这让朱棣当时很动情,最终于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受打击。
朱高煦的太子念头并没有消失,依然横行霸道,无视祖宗法度,随意杀伐,甚至私用皇帝用品,多次攻讧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意欲取而代之。
朱棣为了肃清北元势力,经常御驾亲征漠北,留太子在南京监国,狡猾的朱高煦制造一切机会来打击太子朱高炽。永乐十二年,朱棣率军出征回京,太子按照惯例到郊外迎接,但是由于准备工作的延误,导致接驾时间延迟了,朱棣很不高兴。下旨申斥太子,并且将太子的属臣下狱,一时间朝中人人对太子敬而远之。
朱高煦自为得手,在宫中自比李世民,朱棣逐渐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把朱高煦禁闭在西华门内,太子朱高炽为弟求情,尽力救护,后因朱高煦犯下私造兵器,豢养死士的罪行,朱棣将其安置在山东乐安州。
1424年朱棣驾崩,高炽继位,史称仁宗,但仅10个月后也驾崩了,此时朱瞻基正在南京,朱高煦欲截杀未果,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朱高煦私设五军都督,决定造反。
宣宗接受杨荣、夏原吉建议御驾亲征,但是宣宗这位仁德的皇帝,在起兵之前,又给了自己皇叔朱高煦一次机会,他将信送给朱高煦,劝他悬崖勒马,可朱高煦根本不听。直到宣宗的大军,很快就兵临城下。朱高煦眼见事情不妙,外加形势不利,就开城投降。
大臣力劝处死朱高煦。但朱朱瞻基只是让于谦(
于谦一骂成名
)出面当众申斥,将朱高煦解押回京,贬为庶人后,并且还免除了城中叛军的罪名,软禁在西内。
宣宗一次去探望叔叔时,朱高煦趁他不备,伸出一脚将宣宗勾倒在地。宣宗怒不可遏,立即派人找来一口300多斤的铜缸,把高煦压进去,哪知高煦神力,顶着大缸乱转,宣宗更生气,于是下令,堆上木柴放火烧铜缸,活活烧死高煦,既杀其父,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所以九儿子全部被杀!
朱高煦本来造反就是死罪,明正典刑实属正常,宣宗朱瞻基仅将其废为庶人,可谓仁至义尽,奈何朱高煦这个蠢货沦为了阶下囚,还要挑衅自己的侄儿皇帝,真是不作不死!
-----
网友解答:
-----
1426年,46岁的汉王朱高煦(xù),被大侄子朱瞻基活活烤成了肉干,9个儿子也全被斩杀。
朱高煦一门被灭。
朱高煦,虽然死得极惨,却生得极好。
他是
明成祖朱棣
的嫡次子、
明仁宗朱高炽
的亲弟弟、
明仁宗朱瞻基
的亲叔叔。
他勇武过人,在靖难之役中,屡建奇功,颇受朱棣的赏识;朱高炽对这位一母同胞的弟弟,更是极尽爱护之能事,即便他聚众谋反,朱高炽也只是一笑了之、用加官进爵予以安抚。
临终前,朱高炽还授意太子朱瞻基“
要好生看顾叔叔
”,可仅仅过了一年,即位的朱瞻基就把叔叔做成了“烤肉”,灭了叔叔一家。
一代明君朱瞻基,为什么会如此对待亲叔叔?汉王朱高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一切,还得从一次
造反
开始。
朱高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
驾崩,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炽一同前往南京奔丧。
魏国公
徐辉祖
乘机向建文帝进言:“我这三个外甥,就数老二朱高煦最为勇猛无赖,他既不忠君,也不顺父,陛下不如扣下他做人质,如若放他回燕地,早晚必成心腹大患。“
就在建文帝犹豫不决时,朱高煦偷了大舅徐辉祖的宝马,连夜逃回了北京。
朱高煦的命运,就此发生了变化。
此时,年仅18岁的朱高煦,因“
言动轻佻”,“不肯向学
”等问题,不受祖父朱元璋的待见,所以,仅仅受封为
高阳郡王
。
朱高煦常常为此感到不平:明明我也是嫡子,为什么哥哥朱高炽可以当世子、继承父亲的王位,我却不可以?难道就因为自己晚生了两年?
按照
嫡长子继承制
,除非大哥死了,否则,朱高煦永无出头之日。
可直到有一天,朱高煦看到了转机!
1、靖难之役、屡建奇功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造了侄子的反。
世子朱高炽
因为体胖跛脚、行动不便,被留守北京,
次子朱高煦
则随军出征。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组绝妙的组合。
朱高炽利用北京城内的一万老弱病残,与敌军斗智斗勇,终于不辱使命,守住了北京城;而朱高煦在战场上,也是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充分展现了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
1400年,
白沟河之战
,朱棣陷入重围、被敌军左右夹击。危难之际,朱高煦率兵赶至,不仅救出了朱棣,还斩杀了敌将
瞿能
父子;
1401年,
东昌之战
,朱棣遭遇埋伏,身边将士皆被射杀,连大将
张玉
也惨死沙场。性命攸关之时,又是朱高煦奋力杀敌,带着兵马及时赶到,才得以救出朱棣;
1402年,
浦子口之战
,朱棣又占下风,精疲力竭之时,朱棣拍着朱高煦的后背,意味深长地说了句:
“好好干,世子身体不好!”
这话中的深意,相信是个人都能听明白了。
朱高煦大为振奋,于是拼命厮杀,这才打退了敌军。
自此,燕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1402年7月,朱棣顺利入主南京,登基称帝。
可以说,
朱棣能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朱高煦绝对功不可没。
正在朱高煦做着“王位变皇位,次子变太子”的美梦时,现实很快给了他响亮的一巴掌。
一天,朱棣向大学士
解缙
问了一个困扰许久的问题:
“爱卿,皇子中谁堪为太子啊?
”
解缙大吃一惊,皇储问题向来是个马蜂窝,不回答不行,回答错了当然也不行。
自靖难之后,满朝皆知,朱棣更倾心于孔武有力的次子朱高煦,而瞧不上温厚仁弱的长子朱高炽。
但朱高煦这人,一贯嚣张跋扈,对不依附自己的官员,经常非打即骂,所以大家对他评价很差。
解缙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人当太子,认真思索片刻,解缙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圣孙”。
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儿子
朱瞻基
。
据多部史书记载,1399年3月16日,朱棣突然梦见朱元璋将一个象征皇权的大圭交给他,并交代说:
“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
朱棣猛然惊醒,这才发现,自己的长孙出生了!
对这个“自带天命”的孙子,朱棣自然是高看一眼,再加上,朱瞻基长得浓眉大眼,很有王者风范,所以,朱棣不管是上朝理政,还是出战迎敌,都会带上朱瞻基,
他要亲自培养这位继承人
!
解缙的话,彻底点醒了朱棣:
只有传位给朱高炽,好圣孙朱瞻基才有可能继承大统啊!
1404年,朱棣正式下令,立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就藩云南。
对这个结果,朱高煦非常不满,自己劳苦功高,难道还比不过一个生性懦弱、笨拙跛脚的胖子吗?
2、野心勃勃、拒不就藩
眼看大势已定,可朱高煦偏偏不信邪,铁了心要跟哥哥争夺太子之位。
朱棣多次催促朱高煦前往外地就藩,可他以“
云南偏远
”为由,就是死赖着不肯走,也许是对这个儿子心有亏欠,朱棣默许了朱高煦的行为。
一棵祸根就此种下。
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个护卫,还常常对左右说:
“我这么英明神武,难道还不能做秦王李世民吗?”
朱元璋大封藩王时 ,曾设置
亲王护卫指挥使司
,给每个藩王设置了
三护卫
,一户卫人数在3000——20000人不等,渐渐地,这些护卫就成了藩王的私人武装,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宁王朱权的
“朵颜三卫”
。后来,这支武装又成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的主力。
由此可见,此时的朱高煦,完全有吹牛的资本,后面有老子撑腰,手里又有大把的武装,所以,他时常挑拨是非,根本不把太子放在眼里。
但执念太深,终成魔障。
朱高煦只记得秦王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却忘了,李世民还干了一件事:
逼迫父亲李渊禅位,自己做了皇帝。
朱高煦想做李世民,朱棣却不想做李渊。
1415年,朱棣对这个儿子忍无可忍,将他改封到了山东青州。谁知,朱高煦以
“青州地贫
”为由,还是不肯就藩。
朝中议论纷纷,朱高煦的夺嫡之心,已人尽皆知。
太子侍讲杨士奇,不忍见朝堂形势恶化,对朱棣直言不讳:
“汉王一开始被封到云南,不愿意去,改封到青州,又不愿意去,他的心思一看就知道,不用臣说破,希望陛下早做准备,妥善处理,这样还能保全父子之间的恩情。\"
朱棣痛下决心,勒令朱高煦必须离京就藩。
朱高煦不甘心地走了。
临走前,他私募了3000精兵,用御用车马装点了二十多车行礼,一路上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前去劝阻的北京兵马指挥使
徐野驴
也给杀了。
1416年10月,得到消息的朱棣,大为震怒,当即下令锦衣卫,
将汉王押解回京,并褫夺了他的封号、官服,准备将其废为庶人。
朱高煦惶恐不安,就在这时,太子朱高炽痛哭流涕,极力为弟弟开脱,并将罪责揽在了自己身上,朱棣心有不忍,只得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最后,朱高煦只被削去两护卫,改封到乐安。
按说,朱高煦刚吃了教训,该消停了吧。
不,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朱高煦的一生就是用来诠释这句话的。
3、新帝登基、起兵造反
1424年7月,朱棣在北伐途中驾崩,47岁的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
明仁宗
。
与此同时,远在乐安的朱高煦,一面派心腹火速入京打探消息,一面积极准备谋反。
朱高炽对此好像并不奇怪,毕竟弟弟这些年,一直有个皇帝梦。
有句话说:
最是无情帝王家
,
可朱高炽这位皇帝,出人意料地上演了一出温情的戏码。
朱高煦被召回京城,不仅受到了盛情款待,每年俸禄还增加了二万石,赏赐的金银珠宝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就连家里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也个个得到了“
郡王
”的爵位。
一个造反失败的人,竟能得到如此礼遇,古今中外,大概也就朱高煦一人有这福气了!
“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明史》
朱高炽对这个不老实的二弟,可以说是以德报怨、仁至义尽了,可朱高煦充分发扬了“
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
”的死磕精神:我就不信这辈子我当不了皇帝!
1425年,登基仅10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突然病逝,朱高煦欣喜若狂:终于等到机会了!
正在南京忙迁都的太子朱瞻基,紧急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在山东境内埋伏了大量兵力,准备半路截杀朱瞻基。
20天后,朱高煦没有等来侄子,却等来了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消息:
皇太子朱瞻基已顺利抵京,登基称帝了!
这,就是
明宣宗
。
朱瞻基继承了父亲的“
怀柔
”政策,对叔叔们大加赏赐,对朱高煦更是另眼相待。
凡是朱高煦上的条陈奏折,朱瞻基一律准奏,还专门回信答谢二叔的谏言。
为此,朝中大臣非常不解,朱瞻基解释说:
“皇祖父曾告谕先帝,说二叔有异心,要防患于未然。可先帝还是厚待二叔,现在二叔能对朝政提出建议,可见他已痛改前非、不似从前一样行事了。”
可朱瞻基看到的,只是朱高煦刻意展现出的一面。
“高煦日有请,并陈利国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复书谢之。凡有求请,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明史》
1426年7月,不甘寂寞的朱高煦又反了。
朱瞻基秉着“
和平解决
”的原则,派中官
侯泰
前去当说客,希望二叔能看在侄子的面子上,迷途知返、悬崖勒马。
朱高煦笑了:父亲当年就是赶跑侄子,才当上了皇帝,这一优秀的“家族传统”,到他这,可不能断了。
想到这,朱高煦当着
侯泰
的面,检阅了自己的兵马,还居高自傲地说:
“你看看我的士兵,兵强马壮,想横行天下一点也不难!当年,成祖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用金帛糊弄我,我怎么可能长居于此地?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抓来送给我,然后,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朱瞻基和谈的愿望落空了。
不久,朱高煦以“
靖难
”为名,准备举兵。
一样的身份、一样的借口,只是结局完全不同了。
朱高煦没有朱棣的雄才大略,朱瞻基也不似建文帝那样昏庸懦弱。
他,是朱棣钦点的继承人, 12岁被立为皇太孙, 26岁即位称帝 ,
是大明朝甚至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皇帝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面对叔叔的执意叛乱,在老臣
杨荣
的建议下,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
10天后,朱瞻基亲率5万大军,驻扎在乐安城外。
在围攻前,朱瞻基又好意给二叔送了一封信:
“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朝廷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旦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一直到这时,朱瞻基还给二叔留了面子,认为他只是受人蛊惑,才会选择造反。
“朕惟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来献,悔无及矣。”——《明史》
朱高煦动摇了,从这一点来说,他和父亲朱棣还差得很远,他有的只是野心,丝毫没有配套的决心。
部将王斌见状,立即对汉王大喊道:
“宁可战死,绝不做俘虏!”
“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明史》
朱高煦大为所动,当即表示血战到底,人在城在!
可一转身,朱高煦就踏上了一条小路,溜出城,向皇帝投降去了。
叔侄二人正式会面,朱瞻基沉默不语,只是给叔叔拿出了成沓的弹劾奏折,里面清一色全是
“请诛汉王
”之语, 朱高煦面如死灰,一再叩首道:
“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朱瞻基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厚道人,事情闹到这份上,他也只是诛杀了二叔的700多名同党,
将朱高煦废为庶人,圈禁在北京西安门内。
接下来,庶人朱高煦因为一个举动,又让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
4、困兽犹斗、自寻死路
1426年10月6日,朱瞻基来到西安门内,探望二叔朱高煦。
眼看大侄子就要来到跟前,朱高煦故意伸出一只脚,将朱瞻基绊倒在地。
堂堂一国之君被如此戏弄,
朱高煦很得意,但,朱瞻基很生气。
多年的恩宠,让朱高煦误以为自己无论怎么胡闹,也死不了,可这次,他想错了。
盛怒的朱瞻基,立即命人用一口300斤的大铜缸把朱高煦罩住,可朱高煦这厮,竟当场秀起了肌肉,把铜缸顶了起来。
朱瞻基的耐心彻底到头了,他再不愿与这位叔叔斗智斗勇了,于是,他发出了最后的指令:
缸上覆满炭火,烧死朱高煦,诸子皆处死。
帝一日欲往视高煦,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高煦出不意,伸一足,勾帝仆地。左右亟扶起,乃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高煦项负之,辄动。帝命积炭缸上燃之,逾时火炽,铜镕,高煦死,诸子并死。——《明史纪事本末》
朱高煦,就这么彻底败在了侄子手里。
一代明君朱瞻基,为什么要暴力杀死亲叔叔?
由上可知,明宣宗朱瞻基并不是一个残暴的皇帝,他为什么要活活烤死亲叔叔,并灭了叔叔一门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明宣宗朱瞻基与亲叔叔朱高煦的恩怨由来已久。
明成祖时,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炽奉命前去拜谒孝陵。
朱高炽是个体重200多斤的大胖子,而且有点跛脚,所以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搀扶,饶是如此,朱高炽还差点跌倒。
紧跟其后的朱高煦,非但不上前搀扶,还冷嘲热讽道:
“前人跌倒,后人知警。
”
其意不言自明:他朱高煦可随时取而代之!
关键时刻,随行的朱瞻基应声说道:
“更有后人知警也!”
三人斗法,谁知竟一语成谶。
“尝以成祖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皇太孙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也。”——《明史》
朱瞻基对二叔朱高煦的诸多行为和想法,早已了如指掌,他本不想对二叔赶尽杀绝,奈何朱高煦没有当皇帝的命,偏要做当皇帝的梦。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
朱高煦死后,朱瞻基曾昭告天下,称:
“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
靖难之后,整整25年,朱高煦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朱高煦一门被灭,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自食恶果。
第二,杀一儆百,为了更一步削藩。
朱棣之所以“起兵靖难”,就是因为,藩王实力太强,建文帝逼不得已,只能削藩。
而朱棣即位后,仍允许藩王保留护卫,这对皇帝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之所以拿最嚣张的汉王开刀,就是为了震慑其他藩王,继续削藩。
宣德元年,朱高煦被灭门后,晋王
朱济熿
因勾结朱高煦,被废为庶人;
宣德二年,赵王
朱高燧
因参与过朱高煦谋反之事,整日战战兢兢,于是,主动辞去“中护卫和千户所官军”;
宣德四年,秦王
朱志
主动辞去三护卫;
宣德五年,楚王
朱孟烷
主动辞去两护卫;
宣德六年,蜀王
朱友堉
主动辞去两护卫;
宣德七年,肃王
朱赡焰
主动辞去两护卫。
除此之外,朱瞻基还更改了朱元璋留下的一条祖制:
不许宗室成员在朝中做官。
”当时大臣倡为疏忌宗室之说,遂废出仕之令”。——《明史》
从此,大明藩王再也无法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朱瞻基的削藩,相较于前人来说,无疑是最彻底的。
总结:
人一旦成为欲望的奴隶,就永久也摆脱不了了。
朱高煦,用一生说明了这一真理。
他身有军功,父亲亏欠于他,兄长厚待于他,只要自己做的不过火,守着一方土地,做个富贵王爷,那是绰绰有余的,可他偏偏放着眼前的安稳不要,竟去学父亲,搞谋反篡位!
可惜,他只学到了父亲的勇武,却无半点父亲的谋略。
当能力撑不起野心,注定是个悲剧。
朱高煦给我们上了多么生动的一课啊!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守一注排列五多久能开出来呢?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