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啥意思?
农村俗语“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啥意思?
-----
网友解答:
-----
老话说\"丧期三年不过\"。古代更严格,仕人要告\"丁忧\"三年。李商隐30岁前曾经历父亲、恩师(令狐楚)、母亲和岳父(王茂元)相继过世的悲催。为母守孝三年后,李商隐仕途大门已关闭。
所谓\"三年不沾红\",首先过年和喜事不贴红对联。三年内基本原则是素、静、俭。
\"五年莫养宠\",话说家有幼儿别养小动物。
丧家三年不沾红
若按老传统,守丧期间,不可洗澡、剃发、更衣、贴红对联,不可进行娱乐和交友等活动。总之,原则上保持素俭质朴生活。当然,在古代远非这么简单。
社会发展,有些风俗习惯也得与时俱进,很多旧的条条框框都去了,但\"三年不沾红\"一直在民间延续至今,以表对逝者的追思和尊敬。
\"丧期三年不过\"由来:
老辈习俗认为,幼儿出生,三年不离母怀,期间每时每刻都要父母悉心照料,恩情重如山。所以,当父母故去后,子女也应当还报三年。
过去守丧期间一切从简,不可外出应酬,不可如常居家,不可饮酒吃肉,不可夫妻同房,甚至不可洗澡、理发、更衣,过年不贴红对联。大户人家请人唱个曲儿啥的全部戒了。
居丧三年内,孝子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穿孝服素衣,睡草席,枕土砖,吃素食……
一切生活回到初点,以静思父母养育恩情,以表达对离世亲人的哀悼、怀念和尊敬。
现实说法:
小编老家鲁南,谁家有长者过世,自家包括叔伯以及直系后辈,三年内春节均不可贴对联。春节民间都要拜年,丧家不用外出给其他长辈拜年,其他晚辈也不用去丧家拜年。
本家有喜事,丧家也不可贴红对联和喜字。红白事冲突,向来以白事为大,自古如此。
农村朴素,事儿也多,遇事找人帮忙常有。通常情况下也不会惊扰丧家,这也是尊重。
丧孝禁忌有例外:
比如,丧家有生疾者,或体弱多病者,则不必拘于礼法。死者为大,生者当安,毕竟,后人安好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宽慰。
又如,国家社稷有需求,则须以大局为重,服从国家征召,为国为民出力。忠孝难两全则以国为重,毫无疑问,这也是逝者对后辈的期望。可见古人之胸怀,哪怕一个平民。
育儿五年莫养宠
\"丧家不沾红\"属古今礼法,\"育儿莫养宠\"则是很现实的话题,无论古今都是。
过去老百姓养不起今天所谓宠物,但看门狗可以有,狗不嫌家贫。古今从不乏好鸟、好虫者,你二大爷有没养过鸟?这些都算养宠。
养孩不易,尤其幼儿期,物质、时间和人力投入都很大,过去条件差,孩子夭折,或出意外是常事,君不见过去村村都有守村人。
玩物丧志,花钱花时间,而且这玩意容易让人着迷。老头边遛鸟边遛娃,鸟还在笼里,娃遛沟里了……这种疏忽有时很要命。
另外存在卫生和安全问题。小娃爱动又好奇,宠物携带的细菌、疾病,对免疫力脆弱的幼儿都是风险,一个不注意甚至出现抓咬伤害。
养个娃往往投入两代人、几个家庭的精力,一边养娃一边养宠物怎么靠谱?任何细微闪失都可能造成终身悔恨。
今天,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家家都有宠物哎咳哎咳哟……
不,她们叫毛孩子,一边是两条腿的孩子,一边是四条腿的孩子。好宠者自豪地说\"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没错,1800天,假如有一次你不在场,毛孩子和熊孩子发生冲突……
我家孩的小闺蜜,两个月前已经历过了。
更大问题,今天几乎可在任何场合看到宠物。毛孩子和熊孩子都是宝贝,经常一起上新闻。每每都引发社会关注,网络争吵。
小编结语
\"丧家三年不沾红\",说的是对父母之孝。
小编认为这种古老孝道应当传承。父母怀抱三年,恩情如天;父母故去,子女还以\"三年不沾红\",还有什么好说的?仪式只是追思方式,回归素简生活,静下心好好体会父母恩情,这才是核心意义。
学会感恩,为人之本。感恩从父母长辈开始,但不要等到父母老去才开始,那没用。
\"育儿五年莫养宠\",说的是对孩子之爱。
小编认为挺有道理的。不过今天看来,这涉及毛孩子和熊孩子话题,都宝贝的很,小编哪个都不敢乱点评。不知各位如何看待?
-----
网友解答:
-----
“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是一句农村俗语,现在很多年轻人不能理解其真实的含义,容易出现误读。
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就必须在过去农村风俗和传统育儿理念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要不然在解读上就会与原来的意思南辕北辙。
1、丧家三年不沾红
一、如何理解俗语之中的“丧家”?
“丧家”,通常的解释是有丧事的人家。但是从农村民俗习惯来来,并不是所有的有丧事人家,都要遵守“三年不沾红”的旧礼制或规矩。因此,这句话之中的“丧家”,指有老人去世的人家,进一步说,已经是为人父母的人去世的人家,有后代为他们守孝。
比如说,有一些人家幼儿,或者未嫁娶的年轻人去世,对于其家庭来说,也称为“丧家”,旧时农村民众认为,此种情况,没有必要遵守“三年不沾红”的旧礼制或规矩。同样,一些没有结婚的男女,即使到了中年或老年,去世后,其所在家庭也是丧家,但按照旧时礼制,其亲属一般不要为他们守丧,也就没有“丧家三年不沾红”的说法。
二、如何理解“三年不沾红”?
现在有一些人说到“三年不沾红”,容易理解成有丧事的人家三年不能贴红对联。这种理解虽然不能算是错,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此是不全面的。“三年不沾红”之中的“红”,一是指春节所贴的红对联,二是指操办红喜事。
其一,红春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民间的民俗传统,但是,过年进家里能不能贴红对联,是有一定讲究的。通常来说,只要是不守孝的人家,即丧家,都可贴红对联。丧家则三年内不可贴红对联。
所谓守孝人家,不一定是单个家庭,可能是多个家庭。比如,父母生有多个儿子,儿子分家出去另立门户,就属于不同的家庭了。如果父母去世,那么父母所生的儿子都是“孝子”,要守孝三年,他们都属于“丧家”,各自的家里在过年时都不能贴红对联。
通常来说,过去,农村人家遇这种事情,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三年都不贴任何春联和挂红灯笼。二是三年内贴春联,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一白,二黄,三绿,四红”,意思是第一年贴白纸春联,第二年贴黄纸春联,第三年贴绿纸春联,三年期满,到了第四年就可以贴红纸春联了。灯笼也是如此。不过,不同地方风俗上有差异,有的地方不贴白春联和黄春联,而是三年都贴绿春联。
其二、红喜事
红喜事是指家里除白事外,值得庆贺的喜事,包括结婚生子宴、建房宴、进新屋宴、庆生宴、考取功名宴等。也就是说,家里有老人去世,三年内不得办这些喜宴。
后来,有一些地方专指结婚(娶亲)喜事,也就是三年(有的为二十七个月)内不能办娶亲喜酒。也正因为如此,旧时有一些农村人家,当老人快不行了,急忙把婚事办了,以免耽误婚期。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老人去世时,先办红喜事,再操办白事,其目的也就是为了抢时间,希望能够早日繁衍后代。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也就缩短为一年,老人去世一年内不得办喜事。还有一些地方,则在守孝三年内,以新生命出生为标准,家里有小孩诞生,意味三年的守丧期提前结束,俗称“一喜压三灾”。这可能与古人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关。新生命的出生就是对已故老人最大的孝道。
现在一些农村(不是所有地方),老人去世后,一般只在三年不贴红春联,三年上新坟方面还非常讲究。在操办红喜事方面,很多地方已不太讲究了。
2、育儿五年莫养宠
这句话容易让人误解的是“莫养宠”。现在有人认为,“莫养宠”就是家里不要养宠物,对儿童的成长不利。如果这句俗语是旧时城市俗语,或者是现代俗语,这种解读也不错。人不能养成玩物丧志的习惯,要从儿童抓起。现在很多家长就有此种想法。
然而,这是旧时一句农村俗语,那时的农村,除了极少数的人家为大户人家,过着养优的生活外,绝大多数的农民都要靠种庄稼,或者兼职从事其他行业,比如手艺、贩卖等,养活自己和家人。
农村养的家畜家禽倒是比较多,牛、马、驴等,是家里种地的主要畜力,要人看管,没有畜力很难种出粮食;猪、羊也是日常家养的家畜,主要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或者用来增加家里的收入;家里养了鸡鸭鹅等家禽,一是用来改善生活,二是用来换钱增加收入。
家禽家畜可不是什么“宠物”,是农村生活的必需品,也可以看成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现在称之为养殖业。农村普通人家的小孩子,从儿童开始就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放牛的,有放羊的,也有看鸭和鹅的,他们不是在玩,更不是玩物丧志,而是在帮家里干农活。
农村家里所养的两种家畜,在现在人看来,也可以看成是“宠物”,一种是狗,另一种是猫。狗守家,猫捉老鼠,各司其职,与现在一些人喂养的“宠物”相比,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宠物”。
过去农村,很多家长不让小孩子过多地接触狗,因为狗身上有跳蚤,与狗接触时,跳蚤就会跳到小孩子的身上。家长也不让小孩子过多地接触猫,农村人认为,猫阴气重,怕吸走孩子身上的阳气。实际上,主要是因为猫吃老鼠,怕猫身上带着不卫生的东西,给孩子带来疾病。
事实上,过去农村人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生活年年忙忙碌碌,干不完的农活,哪有闲情逸致养宠物?再说,我国民间养宠物的兴起,是近几十年来城里人的事,即使现在的农村,也很少有人养宠物,更何况过去农村,就更没有人养宠物了。因此,俗语中的“莫养宠”并非养宠物的意思。
那么俗语中“莫养宠”的意思是什么呢?主要有两种解读:
一是一种倒装,即“莫宠养”。
这种倒装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俗语的前一句尾和后一句尾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育儿五年莫养宠”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从能走路开始,就不能娇生惯养,不能宠着和溺爱他们。
二是一种比喻手法。
“莫养宠”的意思是说,不要把小孩子像养宠物一样供养起来,同样也是告诫人们,对小孩子不要娇生惯养和溺爱。
那么这句话中的“五年”是指哪五年呢?
我国农村流传一句古老的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有的地方说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孩子在三到七岁时,可以从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待人处事态度,能够看出他们以后的个性特点。小孩子三到七岁这个年龄段,所形成的个性就是成人个性的雏形。现代心理学也认可这种说法。
三到七岁,正好是俗语中所说的“育儿五年”。过去农村,三到七岁这段时期,在教育上是空白期,也是农村家长容易忽略的时期。
七岁以后,一部分儿童开始上学,受到学堂的管教。明清时期,乡村教育开始兴起,义学、家族私塾等这些儿童识字免费教育,在一些经济比较好的乡村发展起来,使普通农家孩子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还有一部分未上学的儿童,有的开始做学徒学手艺,有的开始帮家里做家务或者做农活,走进了人生大学堂。
3、结束语
传统农村俗语,是在当时农村生活背景下产生的,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现在时代不同了,农村风俗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农村育儿,过去农村三到五岁的儿童,基本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只管他们一日三餐吃饿就行了,很少受到约束;而现在农村,三到五岁的儿童就进幼儿园了,接受幼儿教育。时代不同,育儿的条件也不同了。
但是,“育儿五年莫养宠”这句话,对现在的家长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家里小孩子处于幼年期,家里不要养宠物的想法,属于现在人对这句俗语的一种拓展思维,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不能以今天的农村或城市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及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这样就容易产生误解。
-----
网友解答:
-----
俗语,是人们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因其通俗易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传统文化。
正是因为接地气的原因,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俗语的影子。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起着指导作用。
一、丧家三年不沾红。
在古代,“孝”是用来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那最能体现这个人是真孝还是假孝,就是看其在父母去世后能不能为父母守孝三年。
为父母守孝,在古代是一件上到君王,下到平民百姓都要遵守的事情。在这
三年内,家里过年不能贴红对联、不能办喜事、不能吃荤、不能饮酒、不能外出、会客等等。总之,一切和喜(红)事有关的事情都不能办理和参加。
要是遇到重孝,守重孝的孝子还不能在家居住。要为父母守墓,在父母坟前打个小棚子,穿孝服、睡草席、枕土块。这种行为不仅不会被别人笑话,还会被人们所传颂,被人们所敬仰。
现在吗,这些自然都是没有了的,但一些传统禁忌还是需要遵守的。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对父母孝心之所在。
二、育儿五年莫养宠。
在孩子刚生下来的五年内,不要养宠物。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一年内能收获的粮食有限。加上家里新添了人口,婴儿又需要母亲来照顾,家里的劳动力就会有所减少,收获的粮食自然会要比往年少。这时候要是养宠物的话,粮食就有可能会发生不够吃的现象,人或宠就要挨饿。所以,这时候最好是不要养宠物。
就是现在,粮食不缺,在孩子刚生下来的五年内也是不宜养宠物的。因为这个期间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关爱和照顾的时候,这时候养宠物父母难免会被分散掉一部分精力。要是万一发生因“毛孩”而慢待亲子的是事,家人又会吵架?所以,干脆还是不要养了。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还真是无穷的。虽然在具体行事上,今人和古人不同,但大的方向还是差不多的。足矣见,古人之远见。
------------------
推荐阅读:
任我行逃出西湖底的第一件事,为什么是给梅庄四友吃“三尸脑神丹”?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