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中国当时的各方势力是怎样的?
溥仪退位后,中国当时的各方势力是怎样的?
网友解答:
有这么几张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各方势力的变化,非常全面:
辛亥革命后的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后,1912年2月12日,清廷在时局逼迫下,正式宣布溥仪退位,大清朝彻底灭亡。
时年,溥仪六岁。
此前,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许诺对皇室将保有优待条件,每年将支付清皇室400万两银元,以供开支,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民国政府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但不可踏出宫门一步,史称“逊清小朝廷”。
再到1916年袁世凯“称帝”,宣布“复辟帝制”,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皇宫,北洋军阀逐步形成。
第二年,即1917年,所谓的“复辟”结束,全面迎来了军阀混战:
洪宪帝制失败后,原先的奉天军务督理兼巡按使张作霖,被黎元洪大总统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坐稳奉系实权。
1917年,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张作霖一举夺取第二十八师兵权,统一奉省军政。
1918年,张作霖成功夺取秦皇岛的日本军械扩充奉军,此军械库本为直系购买。
夺取行动成功后,张作霖入关支持皖系“武力统一”,被任为东三省巡阅使。
1918年9月,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利用日本势力,迅速控制奉、吉、黑三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奉系首领。
(大家可以注意上图中,东三省有一小块皖系的势力范围,但很快这块地区,即被张作霖占领。)
到此,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前夕,张作霖已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北王”。(如下图所示)
后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直系军阀做大。
到1924年9月3日,浙江军阀发生战争,浙江军阀卢永祥向张作霖发布密电,要求协助作战。
张作霖于9月4日发出响应通电,责备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并向山海关、热河一带增兵。
此时奉军编为6个军,张作霖自任总司令,于15日致电曹锟发出挑战。
17日,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此次战役奉系大获全胜,直系失败,从此直系大势已去,奉系趁机控制北洋政府,成为主导军阀局势的新主人。
两年后,即1926年蒋介石为总司令,领导国民政府及国民政府军,开展统一全国的北伐行动,史称“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于广东起兵,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重地,基本完成南方统一。
期间,伪国民政府“总统”汪精卫彻底与蒋介石决裂,北伐陷入停顿局面,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因此史称“宁汉合流”,使北伐行动继续。
在西北冯玉祥和山西阎锡山的加入下,北伐军力壮大,于1928年攻克北京,此役导致北洋奉系张作霖,被迫撤往东北,并于乘坐火车途径皇姑屯时被日军刺杀。
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
东北奉系军阀垮台。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完全侵占东北。
1932年3月1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受日本人威逼利诱,在东三省“成立”伪满洲国,国民政府及中共与国际社会均对此拒不承认,名为“伪满”,实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的傀儡政权。
1933年3月,即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长城抗战爆发。
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三军主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与其他各部队,在长城义院口等要地,抗击侵华日军南下进犯。
5月,因装备差距较大,在我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的情况下,长城防线仍失守,平津告急。(平津,即北平与天津,两地告急,意义不言而喻。)
之后国民政府成立“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被迫由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出面,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
至此,日军退回长城以北,继续发展伪满洲国。
中华民国以长城为界,与伪满洲国分庭抗礼。
然,伪满洲国于长城各地沿道,树立起“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界碑,挑衅国家主权。
1937年,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年后,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于此,抗日战争宣布全面胜利。
——————————
欢迎关注作者:
钱品聚
,了解更多历史典故与文化趣闻,谢谢。
-----
网友解答:
诚邀,如题。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清末的最后那几年里,中国虽然名义上还是大清的地盘,然而实际上各地已经军阀割据,拥兵自重不听清廷号令,溥仪退位后,中央权力归于北洋政府,然而北洋政府本就是比较大的军阀,所以这个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迸发后,革命烈火越烧越猛,满清政府已呈摇摇欲坠之势。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办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公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至此,清朝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当时是袁世凯夺取了大总统职位,中国名义上还属于北洋政府管辖,但是实际上像蔡锷这些地方实力派只是名义归顺袁世凯,实际上仍然是半独立的政权。
袁世凯
逝世
之后,中国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本来的北洋军支离破碎,像段祺瑞,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这些人都是北洋军阀,袁世凯身后各立山头,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直系,皖系,奉系相继掌管政权。直到后边的革命军北伐,再到东北易帜,日本人进攻我国,艰苦抗战八年后又是几年的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实质上再一次得到了统一。
以上就是小编的问题,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
网友解答:
溥仪当上皇帝之后,国内风云变幻: 外有革命党、内有北洋军、帝国主义环视四周、王公贵族离心离德。按照溥仪自己的话就是:“历史上所出现过的不吉之兆,都集中在宣统朝一起来了。”
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小了说,只是一个家族的破产;往大了说,却是各方势力抗衡的必然结果。所有登场的势力之中,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他们会努力去寻找一个平衡点,在此之前则是喋喋不休、永无止境的争斗。
总的来说,在大清亡了的时候,纷繁复杂的国内形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平头百姓、遗老遗少、各路军阀、革命新军、边陲少民、外国势力等等。
大清帝国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封建主义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所谓尾大不掉,正是如此。
从封建主义走向共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溥仪赶下台就可以了;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无数年,没了皇帝,这个国家一时半会儿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了。
偌大的中国,谁也没有见过共和是什么样子;习惯了被压迫的老百姓,依旧过着被压迫的日子。在大部分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昨天和今天有什么区别呢?昨天还跪皇上呢,今天怎么就跪总统了?难不成共和就是皇上变总统?
溥仪退位之后,国内的各方势力,究竟有怎样的反应呢?
突然之间没了皇帝,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整天围着皇帝转的“遗老遗少”了,也就是所谓的保皇派。溥仪的退位,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天塌了一般。过去他们是帝国最有权势的人,如今却变成了过街老鼠,心境的变化,使得他们不甘!
保皇派积极又走在各种势力之间,如同跳梁小丑一般,撺掇他们复辟满清统治。在他们看来,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终究还会回来的。1917年,保皇派的代表人物张勋,趁着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期间,率领5000辫子军挥师北上,以调停为借口跑到紫禁城“勤王”。
张勋复辟只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缩影,即便名义上统治全国的北洋军阀,其内部对于复辟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甚至历任大总统在上任之初,都会去紫禁城朝觐已经退位的宣统皇帝。
张勋复辟之前,也曾游说过北洋军阀的许多高层人物,几乎都得到了默许。否则,一个小小的张勋,又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做出如此倒行逆施之举动。
(张勋曾多次邀请各路军阀讨论复辟的可行性,从南到北大家一致认为没问题。结果张勋真的复辟了,大家都撒丫子不干了,有的甚至公开反对张勋。)
复辟失败之后,张勋成了全国通缉犯,北洋政府却并没有对他下令批捕,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张勋的话来说,他们这是投鼠忌器,若是逼急了,就把所有同伙全都给抖落出来,到时候北洋政府的这帮人,大部分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闹了这么大的动静,张勋只是被推到台前的“傻小子”罢了,所有人都想试探一下国人对复辟的容忍度。这个国家到底是姓共和、还是姓帝制?对于北方的大总统都一样,反倒是多了一个皇帝,还能有人替自己挡枪子儿。
当然了,共和也好、帝制也罢,江山总算又回到汉人手中了。南方的革命党人只在乎汉地十八省,边疆地区由于国外势力的干预,却被他们抛之不顾。正当这些地方纷纷闹分裂的时候,大清皇帝一纸公文把他们全都干趴下了。
“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在袁世凯草拟、溥仪颁布的《清帝退位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溥仪尽管已经退位了,还在“关心”领土之完整。按理说,溥仪退位之后,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权利,五族想做什么事情,也不是他说了算。为什么《退位诏书》可以命令五族共同维护领土完整呢?
其实溥仪即便是退位之后,在民间还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很多大人物,都以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而感到荣幸。比如说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就曾因为和溥仪“畅聊”二十分钟激动不已,事后,他在日记里如是写道:
“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能在我国最末一代皇帝—历代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的面前,占一席地。”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尚且如此,更枉论那些个边远地区的藏、回、蒙、满等族了。尤其是在蒙藏地区,对于大清皇帝的崇拜,简直是发自肺腑啊!皇帝有诏书命令他们不许独立,即便有个别分裂分子,也会遭到全国人民群起攻之。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并胁迫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皇帝。除了溥仪乃是前朝皇帝、仍有复国之意;更重要的,便是溥仪对各民族的号召力。在日本人看来,只要捏稳了溥仪这张牌,蒙回藏等族也会归顺皇军的,可见溥仪的影响力之强。
这个国家唯一对溥仪的退位感到兴奋的势力,恐怕就只有南方的革命党了。为了推翻帝制,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断地发动起义。在革命理念的不断影响之下,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形成南方割据势力,最终促使清王朝的灭亡。
可惜啊,他们终究也是一群各怀鬼胎之人,很快就被北洋军阀利用,从而被轻易地窃取了革命果实。俗话说,有多大碗盛多少饭,仅凭仅凭一腔热血,很难把溥仪给赶下台,权利是和实力成正比的。 不过,只要溥仪下台就行了,下一步该怎么办,他们真的没想好。
-----
网友解答:
废话少说,直接上干货。
溥仪是1912年退位的,根据1912年陆军部档,全国约有军队96万人。
1.最大的势力当属袁世凯。
北洋六镇,他有五镇。也就是从第二师到第六师,都是他的嫡系部队。每师约1.25万人,共6.25万人。
东北新军,有两个师(20师、23师)支持袁世凯,约2万人。
东北巡防营,张作霖、吴俊升等人,支持袁世凯,约2万人。
袁世凯编练补备军(冯玉祥在此军中),共28营,约2万人。
综上,袁世凯共有近13万人。武器装备齐全,训练有素。
2.第二大势力,当属孙中山、黄兴。
孙中山在南京设总统府,陆军由黄兴统领。
上海陈其美军(张宗昌在这里)。
广东姚雨平军。
广西王芝祥军(林虎、赵恒惕)。
安徽柏文蔚军。
浙江朱瑞军。
江苏徐宝山军。
《黄兴大传》中说,南京附近有兵近20万。但是缺枪少炮,人多也不是好事,不但没钱发饷,伙食费都快出不起了。
黄兴裁撤了6万多人,还有12万人。
除南京附近外,还有以下省份,听从孙中山调遣。
湖南谭延闿。
福建许崇智。
广东陈炯明。
江西李烈钧。
3.第三大势力,属于清廷。
北洋第一镇,原来的京旗常备军,有1.25万人。
禁卫军,有1.4万人。
张勋辫子军,1万余人。
东北冯德麟、汤玉麟等人,1万余人。
合计兵力约5万人。
然而清廷当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些势力只能躲在袁世凯背后,而不敢出头。
4.第四大势力,湖北军政府。
武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湖北新军扩编为8个旅。近8万人。
然而湖北情形复杂。黎元洪是骑墙派。蒋翊武、孙武、张振武,各有自己的势力。一旦不和清廷打仗,他们必然互不服气,甚至争斗。
到1913年,黎元洪先杀死张振武,又赶走蒋翊武。然后段祺瑞强拉黎元洪进京,将其软禁。湖北军队瓦解。
5.其他各省属于中立势力。
四川,有五个师。互不服气。
广西陆荣廷。
云南蔡锷(包括贵州唐继尧)。
陕西张凤翙。
新疆杨增新。
山西阎锡山。
-----
网友解答: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
随即,国内的势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得极为复杂。
早已成型的四个势力
清帝逊位前后,各省保持相当独立性,几乎可以自成一派。
各实权人物,按照其政治主张,已分为四个政治派别。
1、保皇派。
该派死忠于清帝。
比如:陕甘总督长庚。
在清帝逊位前,曾主张清帝摆脱袁世凯,迁都西安,重整河山!
又比如: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在清帝逊位前,曾有宗室主张引赵尔巽入京“诛袁”,又主张清帝退入东北,维系社稷。
此外,张勋等掌握军权的人物,也是死忠于大清的。
2、北洋系。
该派是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北洋军政集团。
袁世凯复出后,虽然他已掌握大权,但其基本实力,只有北洋六镇10万余人。其牢牢掌握的地盘,只有冯国璋的直隶和张镇芳的河南。
虽其军队素质最强,但兵力、地盘、财政都有限。
3、同盟会。
该派致力于推翻清朝,以同盟会为核心。
这是推翻清朝的革命导师,也是南京临时政府的领袖。
南方20余万民军、独立的17省皆奉同盟会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为中心。
4、立宪派、旧官僚。
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旧官僚则是原本立场不明,但被形势裹挟着参加起义的官僚。
二者本不应归入一类。但是,由于他们都是原本拥护君主,却又被裹挟着加入起义的,因此,他们在民国初年的政治立场、行为方式颇为类似。
比如:湖北都督黎元洪、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湖南都督谭延闿等人。
总体上,各派虽有强弱之分,但各派都有很深的根基和一定的实力。
随着清帝逊位,彼此的势力迅速发生了变化。
保皇派:被袁世凯吞掉一半,搁置一半
清帝退位诏书明确表示:以袁世凯负责组建新政府。
对于保皇派来说,这无异于古代的禅位诏书。
虽然当时袁世凯尚未成为大总统,但清帝退位诏书的明确指示,使袁世凯已经拥有了接管相关地区的合法性。
由此,赵尔巽、长庚等实力总督,接受了新政府的命令,并陆续交出军队,退出了政坛。
尽管这些地方很长时间内仍然保持了独立性,但是,他们按照大清留下的财政制度,继续向新政府缴纳赋税,使北洋系的实力得以大增。
大清宗室,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等人,则转入地下,企图策动复辟。
但是,总体上,保皇派已经不能成势。
当初保皇党的军队,有的成为北洋武装,如禁卫军;有的虽然仍然保持独立,但至少不再与袁世凯为敌。
当初保皇党的地盘,虽然一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有的地方陆续为北洋系所掌握,如陕西,有的虽然保持半独立,但成为了袁世凯的支持者,如东北。
立宪派、旧官僚:成为袁世凯的依附者
立宪派、旧官僚本来就跟革命党玩不到一块去,而且,他们与袁世凯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密切(除了康有为)。
辛亥革命时,他们顺应大势,联合革命党,加入了反清的浪潮。
由于立宪派、旧官僚多有比较丰富的实务经验,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因此,在许多省份,他们成了都督。
但是,在反清时,同盟会影响下的新军是最重要的反清武装力量,所以,他们往往对军队的实际影响力不如革命党。
在清帝逊位后,无论是出于巩固自己利益的需要,还是他们原本的政治立场,他们都逐渐转向与袁世凯联合。
在袁世凯与革命党的谈判中,如定都北京还是南京等问题上,他们多支持袁世凯的立场。
更有甚者,一些旧官僚还联合袁世凯,打击本地的革命党势力。
比如:湖北黎元洪。
他原本是被革命党拿枪逼着担任都督的。
因此,尽管他担任都督,但湖北革命党掌握着主要权力。
黎元洪利用革命党的内部矛盾,打击革命党,安插自己的亲信,掌控权力,并联合袁世凯,诱杀了起义元勋张振武等人,排斥革命党。
黎元洪倒向北洋,对当时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湖北新军的势力,仅次于北洋,也是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最强的一支。
随着黎元洪倒向北洋,湖北军逐渐为北洋所掌握,湖北都督到后来甚至成了直系冯国璋“长江三督”之一。
这也注定了:后来二次革命时,革命军的势力比辛亥年要弱得多。
此后,很长时间内,立宪派、旧官僚们,都成了袁世凯的依附者,直到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彻底失去制衡,一些立宪派才开始反抗袁世凯。
革命党:分裂、削弱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的实力是很强的。
尽管南京临时政府由各起义派别组成,但是,革命党左右了局势。
当时,起义新军,多是由革命党人所领导,而在南方各省,同盟会也掌握了参议院的多数席位。
可以说,当时的革命军虽无力北伐与北洋争锋,但在南方各省,革命党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但是,革命党松散的组织和持续的内斗,使其力量迅速分裂、削弱。
首先,松散的组织关系,使许多地方的同盟会武装在袁世凯、孙中山之间纵横捭阖。
比如:山西阎锡山。他一方面联络孙中山,试图抵抗袁世凯,另一方面,又讨好袁世凯,其目的,就是为实现其对山西的控制。
同时,革命党的内斗,使其力量削弱,逐渐失去了部分军队、地区的领导权。
比如湖北。
湖北是首义之地,其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
但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共进会和文学社虽属于同盟会,但一直为孙中山、黄兴所轻视。
南京联合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没有给与湖北革命党人足够的席位和政治地位。
孙武等人极为不满,号召湖北革命党不承认南京政府,并与黎元洪一起排斥拥护南京的革命党人。
结果,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不断内讧,黎元洪得以控制湖北军政大权,并逐渐倒向袁世凯。
此外,同盟会与光复会的矛盾也发展到“视如仇敌”。
上海、广东,同盟会与光复会相互暗杀、排挤。结果,两派分裂,势同水火。
在清帝逊位后,立宪派、旧官僚多倒向袁世凯,革命党内部分裂,南京临时政府已经无力与袁世凯争锋。
孙中山在让出总统之位时,曾提出3个条件:1、袁世凯要来南京就任;2、定都南京;3、袁世凯需服从约法。
当然,这3个条件,是束缚不了老江湖袁世凯的。
在政府北上后,黄兴仍为南方留守,名义上仍掌握南方各军,保存了一定的武装力量。
北洋系
北洋系是当时最强的一支,而且仍然在迅速膨胀。
他们原本拥有北洋六镇10万余人,并掌握了直隶、河南。
军队指挥统一,战力强悍,但兵力不足,地盘虽好,但不大。
清帝逊位后,袁世凯接管了大清尚留的资产。
大清当初的赋税系统,被袁世凯完整的继承了下来,财力大涨。
山东等地,直接纳入北洋势力范围,而陕西等地,也在1914年前后,逐渐被北洋所掌握。
相关地区的新军、巡防营,逐渐为北洋军所掌握。
同时,北洋军也得到了逐渐扩充,到1913年二次革命前,北洋的新式陆军已经由11万扩充到22万,翻了一番,加上巡防旧营及归附的张作霖等部,兵力达30余万!
同时,在刺杀宋教仁之前,袁世凯的声望如日中天。
无论是立宪派,还是洋人,乃至革命党人,都认为袁世凯是唯一可以安定国家的人物。
昙花一现的曙光
清帝逊位,百废待兴,民国一度出现了曙光。
1912、1913年时,北洋虽强,但尚受到各派制衡。
相互制衡之下,国家一度出现曙光。
1912年冬,第一次发生了全国范围的国会选举,议会政治已渐渐展开。
1912、1913年时,新闻高度自由。
当时的报纸,天天都有骂袁世凯的文章,不但批评他的政策,还翻他历史旧账,人身攻击。
而且,当时的袁世凯,还不敢大肆倡导尊孔读经,学术氛围非常自由,学校数量爆增,尤其是政法学校大量增加。
而在实业上,民国毕竟是资产阶级政权,实业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是历史上最接近西式民主的时刻。
然而···这注定是昙花一现。
此路不通!
-----
网友解答:
首先,这个问题时间阶段没有明确。我将其只视为1912年、1913年两年的时期,且只限定于“政治、军事势力”。
其次,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后,应该是三个势力系统,三大下又有许多小派系,总而言之一个字:乱!
(1)北洋军阀及其附属派系:代表北方传统势力
这一派系下有袁世凯自身的北洋军阀、梁士诒的交通系、君主立宪派等多个不同派别组成,其中还有各地仍然拥护清政府的各省军政人员。
1911年10月13日,袁世凯被任命为剿灭“武昌起义”的湖广总督时,张一鏖、倪嗣冲就劝说他推翻清廷。袁世凯走了第三条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劝说清廷退位,自己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交通系则一般在财政上借助外国的力量使自己势力扩大,在政治上和君主立宪派类似。
(2)南方革命党及其相关派系:代表南方势力
南方的思想更乱,例如“临时约法”“政体”等向谁学习?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的观点就截然不同;在集权与分权;在向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学习上也有很大区别。
同时,革命党实际控制的军队并不多,各地支持革命派的人中,许多更倾向于如何保住自身的权力。“封建社会思想势力”仍然庞大,由此造成,革命党中的女党员们对此非常气愤,女党员围攻殴打宋教仁事件。所以,才有了“民国胭脂虎”(胭脂指代女子)的称呼。
革命党本身就很乱了,再加上南方支持革命党的各大佬又各怀心腹事,南方其实乱成一锅粥。反倒北方,那时候正是袁世凯一家独大。
(3)中立派系:大部分人和地区其实属于此派
中立派系就是那些边疆地区省份,因为它们对清政府还有一定感情,所以,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待清帝逊位、如何团结满蒙回维等少数民族利益上,较为倾向北方的意见,但又严守“中立”,提意见可以,吵架有限参与,打架你们打我不参加。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藏和新疆。例如新疆的杨增新思想就是——抓权、稳固势力,你们中原爱咋闹咋闹。其对联上联曰:共和实草昧初开,羞称五霸七雄,纷争莫问中原事。
-----
网友解答:
晚清的灭亡,其实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就早有先兆。
慈禧向西方列强宣战后,联军5万人马一路进逼北京,吓得她急忙下令全国督抚们率军进京勤王。但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予以拒绝。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案”,公开表示,如果联军攻陷北京,太后和皇上遭遇不测,那么就推举李鸿章为大总统。此二位皆为晚清四大名臣,连他们都尚且如此,足见晚清对地方上的控制多么无力。
慈禧去世后,三岁的溥仪继承王位,清廷更加势微。1911年10月13日,袁世凯被任命为镇压武昌起义的湖广总督时,张一鏖、倪嗣冲就极力劝说他推翻清廷。但袁通过劝说清廷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溥仪退位后,中国局势陷入更加混乱的纷争时代,各路军阀羽翼渐丰,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们不禁要问,当时究竟有哪些势力,来参与地盘和利益的角逐呢?
(溥仪剧照)
一、北洋政府新成立。
溥仪正式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当时全国18个省,已有13个省宣布独立。这时候的溥仪只有6岁,或许他并不知道这对他未来的命运意味着什么,只能听任大人们摆布。
为了让他退位,袁世凯答应每年将为其提供高达400万两白银的俸禄,铸成袁大头银元后为400万银元。于是,6岁的溥仪顶着400万年薪的许诺,光荣退位,同时也标志着清朝的正式结束。
袁世凯凭借手中兵强马壮的北洋军队,成为新政府的第一任掌舵者。总统制政体的建立,让很多人对未来的时局抱以极大希望。而此前宣布独立的督军们,虽然各有心思,但实力差距之下,也只听命于北洋政府。
所以,当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期间,皖系、直系、奉系等军阀势力尚未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当然也不会出现。
(袁世凯)
二、北洋系军阀争斗。
袁世凯复辟被历史所抛弃后,局面开始失控,北洋政府下的各路军阀,开始各自为政,本来北洋系军阀一致推举段祺瑞为新任总统。但为了消弭南北争端,他将这一位置让给了武汉来的黎元洪。可黎只是个文官,所以真正的掌权者实际上仍然是段祺瑞。
段、黎二人为权力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冯国璋进京调解,由副总统改任代总统,实际权力仍由段褀瑞掌控。可随着曹锟和吴佩孚崛起,他们于1920年联合向皖系发起挑战,军阀混战模式正式开启。
段褀瑞战败后,北洋政府落入曹、吴之手。到了1924年,奉系也向直系发起挑战,本来直系正如日中天,战胜奉系毫无悬念。但直系大将冯玉祥临阵倒戈,悄悄回京软禁了曹锟,控制了北洋政府,同时还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冯玉祥控制北洋政府期间,力邀孙中山北上,不料国父到京不久就因病离世。接着,奉系又联合直系驱逐冯玉祥,逼他远走苏联,张作霖入主北洋政府。
(北伐战争)
三、地方军阀及南方阵营。
除了更替频繁实力雄厚的北洋军阀之外,各地方上也形成一些占据一方拥兵自治的小军阀。比如始终占据山西的阎锡山;活跃于西北,在宁夏、甘肃等地有巨大影响力的西北诸马;占据云南、贵州数省,号称西南王的唐继尧;统治广东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控制湖南的督军谭延闿;牢牢控制广西,甚至曾将势力扩展到广东的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等。
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大的占据数省之地,小的也有上万人马。他们盘踞全国各地,或为求自保,贪图享受;或野心勃勃意图争霸天下,相互间为了不同利益混战不止,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
此外,打着革命旗号的南方,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政治目标,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各方观点截然不同。在集权或是分权,究竟向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哪个国家学习上,也争论不休。革命党自身纷乱不堪,那些支持革命党的各方势力,自然也是各怀心事阳奉阴违。
除了以上势力派系外,边疆地区省份大多选择中立。由于他们对清政府还有一定感情,因此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清帝逊位及团结满蒙维回等少数民族利益上,并不支持革命党的起义和暴动,而是更加倾向于维持清朝统治或是袁世凯的和平过渡。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发动了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历时两年半之久,才推翻了军阀更迭的北洋政府。从此,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国际上唯一的代表政权。
但是在表面的统一之下,国民政府并没有改变军阀割据的现状。为了私利的中原大战等内斗仍然频发不止,在国家需要时军阀们止步不前互相制肘,各家自扫门前雪,不能形成统一团结的协作。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地方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北洋时期的军阀纷争与时代主题论略》)
-----
网友解答:
【一句话答案】北方强,南方乱,蒙古危,西藏诡,列强窥。
回答这个问题,时间应当限制在1912民国元年,最晚不能超过1913年4月的二次革命。
(1) 北方强。袁世凯手握北洋兵权当然很重要,但是黄兴也有一大批民军在手,而且陈其美等人天天嚷着要北伐。所以重点是财政。江南以张謇为首的士绅主张南北议和,反对北伐。所以北伐根本不是一个选项。袁世凯当上大总统是必然的。
(让袁世凯得以在北京就职大总统的北京兵变)
(2) 南方乱。主要是各省掌权者是革命党与立宪派、旧官僚混杂,革命党里,同盟会与光复会的矛盾也很大,像陈其美指使蒋介石刺杀陶成章就是典型例子。宋教仁努力想整合南方势力,最终也是被刺告终。
(3) 蒙古危。蒙古活佛与王公声称独立,重要理由就是他们当年与满洲结盟,现在不愿归入中华民国。但蒙古独立背后,是俄国侵吞满蒙的野心。
(外蒙的独立电文)
(4) 西藏诡。重点是达赖与清政府关系恶劣,在英国人唆使下发动叛乱。四川都督尹昌衡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西征军总司令,督师西进,历时一年有余,历尽艰辛,收复大部分地区。
(十三世达赖回藏)
(5) 列强窥。除了俄谋蒙古,英觑西藏,日窥满洲外,列强组成的银行团几乎是强令中国政府向其借款,袁世凯也是利用善后大借款取得列强支持。
总而言之,溥仪退位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危机四伏,前途未卜。反而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实现强人政治后,反而出现了一段平稳期——这段平稳期更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远东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日本也就在此时,成为了中国的最大威胁。
欢迎大家关注“杨早讲史”,不一样的历史图景
-----
网友解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清末的时候,整个格局就已经乱了,清朝在明面维持一个平衡,其实下边早就各行其是,影响力也就在北边,过了北边指不定听谁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辛亥革命之后有五族共和的说法。那个时期大致分成了这么几块,北方是清政府,南方是中华民国,外蒙古,新疆,西藏,再加个西北地区。
如果真要是打起来的话,何止是乱成了一锅粥,大小山头都不知道有多少个。
最好的办法不是通过武力解决,而是通过和平的手段让清政府交出这个名义上的统治权。
毕竟那会虽然谁也不服谁,你说的话不见的有人听,但这个明面上的领导大家伙都是愿意接受的,聚一块就是大华夏。
兄弟打架那是兄弟之间的事,拆伙了那成啥了?
那么清朝的实际统治者隆裕太后,虽然一生不得志,但她也看的明白。北方说是在清朝的控制之下,但这军权就不再她这里。
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六镇官兵,除了第一镇是满人之外,其余五镇基本上都成了袁世凯的私兵。
至于地方上的八旗大兵啥的,你也别提了,拿着枪当个啦啦队还成,开枪?你想多了。当年甲午战争的时候,远远八旗大兵远远的看到日本人,一枪没法撒丫子就跑路了,看的日本人都惊讶的不行,而绿营早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打成了维护地方治安的警察部队。
太平天国都打不了,还到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跟前嘚瑟,那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清朝就面临一个无兵可用的地步,退位让贤那是必须的,强撑着,那也就是被打肿脸的结果。
清朝二百多年都干了什么?鸦片战争期间又干了什么?这可是个结啊,不好打开的。
所以在袁世凯深情一跪之下,清政府就稀里哗啦的退位了。局势就走到哪里了。
在这个过程中,民国政府和清室达成了一个协议,民国政府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年出四百万银元将清政府养在紫禁城里头。
当然这个居住紫禁城,属于暂时居住,但你不能出紫禁城,出了你可是啥也不是,这也算个小朝廷吧,历史上成为逊清小朝廷。
这么一弄,也算是兵不血刃将这政权进行了移交。
整个大华夏依然维持一个统一,后来袁世凯当上总统,在地方上也有听调不听宣的地方,你比方说新疆的杨增新,西藏的十三世达赖,还有云南这块的中华民国的护法军。
所以袁世凯占据了最大一块地盘。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的野心就被养了起来,他还想着回去当皇帝。
在他眼里皇帝要比总统好,毕竟皇帝不仅是终生的还能传给后代。总统你就是弄个终身制,他说的话还是能被议会什么的给顶回去,权利受到了大大的限制。
所以在1916年的时候,弄了什么洪宪帝制,其实就复辟帝制。
整这些的时候,袁世凯对真正的龙椅还一脸的嫌弃,不乐意坐,也不知道是不是嫌不舒服还是咋的,龙椅给搬了出去,弄了一把西洋大靠背坐了上去。
就这龙椅被丢到仓库吃土就吃到了新中国建立,咱从仓库里找到,然后进行了大量的修复,又搬回了原来的地方。
结果没坐几天,被人给掀翻了。
主要功劳就是云南蔡锷的护法军。
后来袁世凯死了,整个北洋军阀也分裂成了好几块,个顶个的脑袋一般大,谁也压不住谁,至此咱大华夏就进入到了军阀混战的时代。
这一年是1917年。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限他三个小时搬离。
溥仪胆小,开始以为要弄死他,一听只是让他搬出去,带着东西也就出去了。
到是俩太妃比较硬气,直接就给怼回去了,三个小时走不了,要么延长搬家的时间,要么让他俩一块吊死在这里算了。
冯玉祥也没辙,毕竟这事说出去也不好听,于是给了三天的时间让搬家。
这两位太妃出了紫禁城也没和溥仪走一块去天津,就在北京卖了一块地皮安享晚年,一个活了77,一个活了78,都葬入了清东陵。
那么此后整个政局就陷入了混乱,今天直系打奉系,明天奉系又打直系,总之总统这个位置,三天两头的换人。
这军阀混战也有一段时间,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到了1926年蒋介石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
革命军一路打过去,算是将南方打了下来。
咋说呢?那会局势也复杂,国际上了列强也纷纷站队,躲在军阀后边当幕后操作人。
所以那会不仅是明面上乱,幕后也不消停。
别的不说,就说国民党内部,在这段时间里头也发生了变化,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形成南京和武汉俩政府。
后来调解完成,俩政府合一块,历史上叫宁汉合流,这北伐行动才又继续了下去。
其实在国民党内部大致有三个集团,南京和武汉这俩集中了国民党内部重要的领导人,而且都有政府,还有军队,地盘也大,所以主要的争端是在他俩之间。
那么宁汉合流这其实是国民党内部暂时达成的一种联合,他们都有各自的利益在里头。
再往后,冯玉祥和阎锡山加入到了北伐,这么北伐下去,就剩下了奉系的张作霖。
那么在北伐打过北京之后,张作霖这就要回自己的老窝东北这嘎达,结果路上遭遇日本人的暗算,被炸死在了皇姑屯。
最终张学良接了老爹的班底,在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接受国民政府。
至此旧有的军阀混战结束了,国民政府完成了明面上的统一。
那么旧军阀结束之后,就出现了新军阀
说道根子上北伐军也是一支军阀联军,别的不说后来加入的冯玉祥和阎锡山,再有最后加入的张学良。
这本身就是旧军阀,但他们和之前的旧军阀是不一样的,还得听从国民政府的领导,不然就会被拿下。
也就是说,上边命令下来了,你就是拒绝也得找个好的借口,不跟过去一样命令下来,不听就是不听,不行就打,是不一样的。
再往后的话,1931年小鬼子戴着屁帘帽子不老实发动侵华战争,吹牛要三个月灭了大华夏,至此拉开了十四年的抗战。
溥仪心有不甘还要整复辟,被日本人骗到东北当了一个傀儡弄了个伪满洲国。
接着把汪精卫也拉了过去,汪精卫成为了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
小鬼子就是毒,这么一弄就弄俩所谓的政府,将咱大华夏进行了人为的分割。
但小鬼子就是小鬼子,咱十四年还是抗了下来,被咱也给赶了出去。
这就到了二战结束了,后边的事大家伙也就明白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溥仪退位之后的中国,可以说是群雄并起,但是真正能够决定中华民国的走向的,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革命派的领袖孙中山,另一个则是北洋军的首领袁世凯。当然了,也正是这两位主导了溥仪的退位。
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基本上占据了清廷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京成为了北洋军阀的大本营所在。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基本能够控制东部沿海地区,这两方势力此消彼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基本上都是北方压制南方。
孙中山答应袁世凯如果他能够使溥仪退位,同时拥戴共和,那么临时大总统的位子就交予袁世凯。前提是袁世凯需要在南京任职,同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孙中山的目的在于架空袁世凯,但这些手段都被袁世凯一一化解。最终,由于袁世凯和孙中山两方的政见不同,从而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南北战争。北洋军和革命党,一直从袁世凯、孙中山打到张学良,蒋介石。最终,由蒋介石的第二次北伐,张学良东北易帜为终点,中华民国再次统一。
以上,是溥仪退位后大的局势。在地区之间,就更乱了。
首先要说,蒙古地区在溥仪退位之后,由蒙古贵族和喇嘛集团策划,进行了脱离中华民国统治的一系列运作,在沙俄的插手之下,很长一段时间蒙古地区并没有在中华民国的控制之下。之后是北洋政府和徐树铮,利用了蒙古贵族和喇嘛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外蒙古归治,在之后一段时间内,蒙古还算安定。
再说西藏,西藏紧挨着印度,那是英国人的后院。因此在清王朝轰然倒塌的那一刻,英国人在不断策划着西藏脱离中华民国的运动,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即发生在1913年。不过由于中央政府对于西藏的重视,同时也是屯重兵与四川,因此西藏虽然英国人一直窥探着,但并没有被分裂出去。
至于其他地区,基本上也都属于中华民国的管辖范围,但是由于当时中央政府没有强大的向心力,因此地方势力虽然隶属中央,但基本上都是各过各的。我们会发现出现了很多的称谓,类似于西南王、西北王、云南王等等。
鲁迅先生有言: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
网友解答:
军阀较多吧!
-----
------------------
推荐阅读:
假设核武器能够承受住海底高压,且将其在海底最深处引爆,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