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明太宗吗?是不是朱允炆?为什么朱棣不是?
历史上有明太宗吗?是不是朱允炆?为什么朱棣不是?
-----
网友解答:
-----
太宗这个庙号,其重要性在一般的大一统王朝中仅次于开国太祖。朱棣怎么会不想做明太宗?无论是他也好,朱允炆也好,心心念念的都是能成为明太宗。
明朝的开国太祖是朱元璋,太宗这个庙号,本来应该是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朱允炆登基之后,追尊其父懿文皇太子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可见其本人对太宗的庙号是势在必得。
可惜由于其过于激进的削藩和改革措施,同时得罪了宗室和武勋这两大王朝的支柱力量。最终经过三年的靖难战争,起兵造反的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朱允炆虽然当了四年皇帝,可不要说太宗了,最终连个庙号都没有。直到明朝灭亡之前,在史书上都被称为建文君。而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去世之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太宗的庙号。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感到疑惑,既然朱棣是明太宗,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会称他为明成祖呢?庙号也能改来改去的么?朱棣的庙号从太宗被改为成祖,发生在明世宗嘉靖年间,事件本身充满了皇帝本人的算计。
朱棣长陵
不改成祖就要被迁出太庙?以讹传讹
对于嘉靖皇帝的做法,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当时太庙中的神主牌位已经达到上限。明世宗如果要让自己老爹兴献王朱祐杬
“称宗祔庙”
的话,就要先从太庙中迁出一块神主牌。由于开国太祖朱元璋不能动,嘉靖皇帝又不敢拿朱棣开刀,所以将其庙号改为成祖也来个百世不迁。最终大胖子皇帝明仁宗成为倒霉蛋,牌位被迁出了太庙。
这套似是而非,但又颇能自圆其说的说法,蒙住了不少人。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是完全错误和经不起推敲的。在明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就定下“天子九庙”的制度,意思就是太庙正殿中只放置九块神主牌位。等到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太庙中的神主牌位达到上限,分别为:
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和英宗朱祁镇。
太庙
因此当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宪宗驾崩后,新继位的孝宗朱佑樘就要面临一个太庙迁祧的问题。这样的棘手的问题,自然是要召集大臣一起开会讨论。同样不出意料的是,朝堂上出现了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应该借这个机会将德祖、懿祖、熙祖一起祧出太庙。等宪宗皇帝祔庙之后,太庙制度改为七庙,这样更符合周礼。这一派的核心论点是等日后孝宗本人驾崩,就把仁祖的神主迁出,将朱元璋的神主牌放到中间,作为大明的始祖。
另一派以礼部尚书周洪谟为首,他们的建议是只祧懿祖,仍然保持天子九庙的制度。同时将德祖定为始祖,太祖和太宗则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也百世不迁。这一派的论点更多地考虑到了太宗朱棣的历史地位。毕竟大明现在的皇帝都是靠着朱棣的功劳,才能有今日的皇位。如果将他迁出太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国朝太祖高皇帝肇建丕图,追祀四祖。迨至英宗睿皇帝龙驭上宾,遂备九庙。在当时则德祖尊为高祖,以上盖无可推之亲。在今日则德祖尊为始祖,以下固有可祧之主。洪惟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功德隆盛,如周文武万世不祧。懿祖而下,以次递迁,寔惟古制。—《明孝宗实录卷七》
最终孝宗采纳了周洪谟的意见,将宪宗祔庙,懿祖祧出,太庙中格局变为:
德祖朱百六、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
等到孝宗驾崩,武宗朱厚照继位,即按照先帝成例将熙祖祧出,太庙中格局变为:
德祖朱百六、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
武宗驾崩后由于无嗣,其堂弟兴王世子朱厚熜从湖广安陆来北京继位,是为世宗。按照惯例将仁祖祧出,太庙中格局变为:
德祖朱百六、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画像
嘉靖朝之初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简单来说就是明世宗是不是应该叫自己的伯父孝宗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叔父。最终嘉靖皇帝高举道义的大旗,利用文官斗文官,取得阶段性胜利,为生父争来了
“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的称号。这个结果自然不能让朱厚熜完全满意。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专门用来祭祀“
献皇帝”
的世庙,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上落成。世宗距离自己的终极野心,让老爹“称宗祔庙”又近了一步。等到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明世宗又搞了一个独尊太祖的把戏,把德祖的神主迁出,这样太庙中就空了一个位置出来。换句话说,此时的太庙中本来就只有八块神主牌位。哪怕嘉靖皇帝厚着脸皮将他老爹的牌位放进去,既不需要动朱棣,也不需要动仁宗的牌位。
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明史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
但是兴献王毕竟没有当过一天皇帝,唯一的功劳就是生了嘉靖帝,让他称宗实在是说不过去。明世宗苦苦等了多年,终于在嘉靖十七年(公元158年)等来了机会。已经退休的前扬州府同知丰方上疏请皇帝复古礼建明堂,让献皇帝称宗祔庙。嘉靖皇帝大喜过望,立刻下旨礼部讨论此事。
先是致仕杨州府通判同知丰方奏:“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孝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下礼部会议。—《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十三》
兴献王画像
礼部尚书严嵩本想继续打太极糊弄皇帝,但在世宗将明确反对此提议的户部侍郎唐胄下狱之后,严嵩也不敢再行推诿。但是朱厚熜脸皮再厚,也知道这事自己实在不太占理,因此在当年九月的时候,皇帝大人把太宗朱棣抬出来扯大旗。认为文皇帝“中定艰难”,应该称祖。同时将朱棣原来的谥号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给改成了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原来的谥号中,朱棣是“体天”,意思就是体会太祖的遗愿,然后再“广运”,表示将高皇帝的江山发扬光大。到了朱厚熜这,一个“启天”再加一个“肇运”都是重新开创江山的意思。朱棣恐怕死也想不到,“反贼”这顶帽子居然是自己的后世子孙给自己戴上。
辛未朔,上谕礼部曰:朕为我国家之兴始,皇祖高皇帝也。中定艰难,则我皇祖文皇帝也。二圣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称祖号。我皇考献皇帝躬备大德,是以延及朕身,入嗣祖位,宜荐宗称。矧今大享已成,议奉皇孝配。将当举事之期,先用荐上鸿号。尊文皇帝庙号为成祖,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以十一日行礼。导皇孝庙号为睿宗,谥曰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同日异时行礼。—《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十六》
严嵩剧照
结语:
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朱棣的庙号之所以从“太宗”被改为“成祖”,并不是因为太庙没位置了,不改庙号就要被迁祧。实际上朱棣即使一直是“太宗”,他在太庙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
而明世宗之所以这么干,表面原因是为了自己老爹得以称宗祔庙。根本原因在于巩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作为一个由旁支入继的皇帝,明世宗非常在意自身的正统性。他改朱棣的庙号和谥号,还有一层隐秘的含义是要提醒大家,这位文皇帝也是旁支入继大统。
-----
网友解答:
-----
太宗这个庙号的确是建文帝朱允炆留给自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朱允炆成为皇帝之后,他把自己的亲爹懿文太子朱标追尊为了皇帝。但是,他朱允炆并没有给朱标上庙号太宗,而是给了他亲爹一个兴宗的庙号。很显然,太宗这个庙号朱允炆就是准备将来留给自己的!
▲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画像
然而,庙号这个东西并不是皇帝自己给自己上的,得等到自己死了之后、由下一任皇帝来追上!朱允炆是被明成祖朱棣赶下台的,在一场大火中朱允炆踪迹全无……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连朱允炆的建文年号都给抹去、把建文元年改为了洪武三十二年。试问,连朱允炆的皇帝身份朱棣都不认了,他又怎么可能给朱允炆上庙号?
▲“靖难之役”长卷(部分)
到底谁才是明太宗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班师途中病逝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朱高炽虽然在位仅仅十个月便去世了,这十个月虽然干不成什么大事,但给自己亲爹上个庙号、谥号,还是来得及的。于是,在朱棣去世之后不久,朱高炽给他上了庙号太宗,谥孝文皇帝。这就非常明确了,明太宗毫无疑问、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给朱棣上太宗庙号的明仁宗朱高炽
明太宗怎么成了明成祖
既然朱棣的庙号是太宗,怎么又成了成祖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在朱棣去世之后的百余年里,他的庙号一直都是太宗,直到朱厚熜以兴王身份继承皇位之后……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身后无子,而且他还是明孝宗朱祐樘唯一活下来的儿子!如此一来,朱祐樘一脉就彻底绝嗣了。为了让皇位能够传承下去,彼时的张太后(孝康敬皇后)和杨廷和等大臣选中了时任兴王、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他是朱祐樘最大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嫡子兼继承人。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他也是彼时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而这,也为后来的“大礼议”埋下了伏笔。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张太后与杨廷和等人严重低估了这位只有十几岁的藩王,在还没有与兴藩谈妥的前提下,便“迫不及待”以朱厚照的名义发布了遗诏——由兴王朱厚熜继承皇位。张、杨原先的想法是让朱厚熜先过继给他已故的三大爷朱祐樘,之后再以皇子身份继承皇位。但朱厚熜不干了:“我是根据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训》和我堂哥的遗诏来继承大统的,不是来给我三大爷当过继儿子的!”朱厚熜坚持自己只继统、不继嗣——“我三大爷还是我三大爷,我爹朱祐杬还是我爹!”而且,坚决不同意从皇太子规格的东华门进入紫禁城。遗诏已经昭告天下、木已成舟,最后张太后只得妥协,同意朱厚熜直接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之后以皇帝身份进入紫禁城。
▲张太后(孝康敬皇后)画像
在得了便宜之后,朱厚熜的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大!先后为自己的生母蒋氏争来了兴献后、兴国太后和皇太后的名分,同时又先后给自己已故的父亲朱祐杬争来了兴献帝、睿宗献皇帝的名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朱祐杬既然被上了庙号睿宗,自然是要进太庙的,可彼时太庙正殿已经“满员”了……
▲明清太庙(外景)
明王朝实行“天子九庙”制度,太庙正殿供奉九位皇帝的神主。根据明制,除祖“万世不祧”之外,满九位之后,后面每进一位宗,前面就得请出一位宗的神主进太庙偏殿、也就是所谓祧庙。本来除去没能进太庙的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和被朱棣重新降为了懿文太子的明兴宗朱标之外,太庙里的正牌皇帝、算上朱祐杬正好九位。可架不住明太祖朱元璋孝顺啊,他把自己老爹朱五四的神主也请进了太庙正殿,而且给他上了仁祖这个“万世不挑”的庙号!如此一来,太庙正殿刚好“满员”……
▲明清太庙(内景)
朱祐杬的神主想要进太庙正殿,就必须祧掉最前面的一位宗,按顺序只能是彼时的明太宗朱棣!可朱元璋是明朝所有宗室、除了靖江藩之外共同的老祖宗,如果把朱棣请进祧庙的话,后来的大宗这一脉在太庙正殿就没有单独的“始祖”了!很显然,这是万万不行的。怎么办?要想朱棣不进祧庙,就只能让他“万世不祧”、成为“祖”。就这样,在去世百余年后,朱棣摇身一变、从太宗变成了成祖。在保住“始祖”朱棣之后,朱厚熜对其他祖宗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果断把明仁宗朱高炽的神主请进了祧庙、在太庙正殿里给自己的亲爹朱祐杬腾出了地方。
▲明太宗、成祖朱棣画像
综上所述,太宗这个庙号最初的确是建文帝朱允炆准备将来留给自己的,否则他大可以给他爹懿文太子朱标追上庙号太宗,不是吗?只可惜,朱允炆根本没有“太宗命”,在位短短四年便让自己的叔叔朱棣给赶下了台……最后,太宗这个庙号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朱棣头上。朱允炆不是明太宗,朱棣才是!提问者显然没有搞明白这段历史。朱棣之所以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那是百余年之后的事情了。说白了,其实就是明世宗朱厚熜为了给他亲爹朱祐杬腾地方,又不想让自家这一支在太庙里没了根,所以才把朱棣由太宗改成了“万世不祧”的成祖……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太宗就是朱棣,只是在嘉靖时候,由于大礼议事件,嘉靖为了让自己老子进入太庙,才修改明太宗为明成祖。
按照封建王朝的太庙祭祀规则,太庙正殿最多供奉9为先帝,其中开国太祖是永久祭奠,超过9为先帝时候,就要根据远近亲疏的原则,将其中一位移除正殿,放到偏殿单独祭祀,到了嘉靖皇帝,他想把自己父亲放到太庙,则要移除一位皇帝,按照规则,自然是朱棣,可是朱棣何许人也,靖难之役开创他们这一支的天下,数次北伐蒙元,可谓丰功伟业,嘉靖不敢造次,可是不移除也没有地方安置老爹牌位啊。
要说嘉靖身边还是有高人,在高人点拨下,嘉靖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了成祖,享受太祖皇帝一样的地位永久祭祀,那么只需要把洪熙皇帝的牌位移除便可,这样子不就多出一个位置了吗,顺理成章的安排给了自己老爹。
这位嘉靖帝小聪明不少,只是是个德行有亏,自私贪婪的家伙,明朝在他手上加速了衰退,杨廷和之流有霍光之志,无霍光之能,选择了嘉靖,可悲可叹。
朱棣
朱元璋
嘉靖皇帝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有明太宗,不是朱允炆,是朱棣,不是朱棣不想做明太宗,而是嘉靖帝不让他做。
像太祖、太宗这种庙号,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在庙中被供奉的称号,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祖有功宗有德,在封建王朝,祖一般是用在开国君主的身上,宗比较普遍,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庙号这种称号是皇帝死后被后世尊称的,生前是不能给自己定庙号的,所以朱棣做不做明太宗,自己不能决定,而是他的后世子孙给他决定的,这也是一种间接的鞭策,很多皇帝为了死后能够拥有一个好的、赞美的庙号,生前做了不少好事。
太庙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当时的明军都以为他已经故去,所以驸马都尉梅殷为他发丧,追他为神宗,但不被正统明朝皇帝承认,一直到南明时期,弘光帝将朱允炆的庙号追复为惠宗,所以后世也称建文帝为明惠宗,明太宗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朱棣死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所以也称为明太宗。
明太宗朱棣
但是到了嘉靖帝的时候,明太宗这个庙号就不行了。虽然朱棣是嘉靖帝的老祖宗,但嘉靖帝是以弟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藩王,为了能够树立自己的权威,也为了死去的父亲着想,嘉靖帝开启了大礼议之争,和群臣斗法,非要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弄成皇帝不可。
在兴献王被追封为献皇帝以后,嘉靖帝还不满足,他想让他父亲入太庙,太庙可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进的,只有有作为的皇帝才能够进入,献皇帝一生没有当过皇帝,无所作为,大臣们肯定不同意,而且献皇帝要是进入太庙,那原本在太庙中的皇帝就必须请出去一位,所以嘉靖帝动了歪心思。
朱棣就在这个时候被请出去了,由于朱棣的功劳太大,且是嘉靖帝的老祖宗,大臣们不干了,最后搞了个妥协方案,给朱棣晋升了,成祖了,永世享受祭祀,所以变成了明成祖,而嘉靖帝的父亲成为了睿宗被放进了太庙。
可怜的明仁宗朱高炽只能成为这场争论的牺牲品,被请出去了,放进了偏殿。
大礼议之争的牺牲品,明仁宗朱高炽
所以说,朱棣在嘉靖帝之前的庙号是明太宗,在嘉靖帝之后变成了明成祖,如果有关于嘉靖帝之前历史的电视剧将朱棣叫成明成祖,那编辑的功课一定没备足。
-----
网友解答:
-----
朱棣一个人占了两个庙号,嘉靖十七年之前他叫“太宗”,之后改称“成祖”。当然,朱棣的这次“升级”,并不是出于嘉靖帝朱厚熜的“孝顺”,而是出于他的私利。
庙号,是君主去世后,在祭庙中被后世子孙的称呼。早先庙号很尊贵,每一朝只有极少数的大有为之君才能获得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
比如西汉210年,只有高帝刘邦(太祖),文帝刘恒(太宗),武帝刘彻(世宗),宣帝刘询(中宗)四人获得庙号。王莽曾经给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加了庙号,但光武帝刘秀认为他们名不副实,又剥夺了他们的“荣誉称号”。
后来庙号越来越不值钱,只要当过皇帝,除非亡国之君死后一般都会获得庙号。同时因为谥号从单字演变为多字,叫起来很不方便,因此从唐朝开始,人们对过世皇帝的习惯性称呼,从谥号改成了庙号。
举个例子:汉文帝刘恒,谥号“文”,庙号“太宗”,我们可以称他为汉文帝,也可以称他为汉太宗。唐太宗李世民,谥号“文”,庙号“太宗”,我们可以称他为唐文帝,也可以称他为唐太宗。
在所有庙号中,太祖、太宗、世宗和中宗,具有很特殊的含义。
太祖:一般情况下只用于开国皇帝,特殊情况下也用于追赠的先祖,这种情况下开国皇帝一般就用高祖;
太宗:用于承继太祖的第二代(或第二任)守成之君;
世宗:这个庙号其实有点“不详”,它表示皇家嫡系发生了转移;
中宗:“中”即“中兴”之意,它用于改变王朝颓势,实现二次中兴的君主。
按照这个规则,明朝的太宗应该属于朱允炆。可问题是,朱允炆被叔叔朱棣赶下了皇位。朱棣一边宣称朱允炆已经驾崩,一边又不让他享受“加谥号、上庙号”的皇帝待遇,同时还直接将“建文”这个年号抹去,事实上等于否认了朱允炆的皇帝身份。
您可能说,朱棣太小气,给朱允炆一个庙号又当如何?不是那么回事,假如承认朱允炆,就必须将“太宗”这个仅次于“太祖”的最高荣誉让给他,那他朱棣算什么身份呢?皇位父子相传,哪有侄子传位给叔叔的?这岂不是承认自己得位不正吗?
再说了,如果承认朱允炆,接替皇位的是不是应该轮到朱允炆的儿子?那朱棣怎么办?因此,庙号不再是替死人“争面子”,而是替活人“正身份”。
所以,“太宗”这个庙号,朱棣必须提前预定,否则他以及他的子孙们都将遭受质疑和耻笑。
直到南明建立后,才给朱允炆补办了“入庙手续”,弘光帝朱由崧追赠他为“惠宗”,总算让他跟朱家人“团聚”了。
可是嘉靖帝为何放着“太宗”金字招牌不要,非要让老祖宗朱棣换成了“成祖”呢?
嘉靖帝朱厚熜是朱棣的六世孙,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武宗在位期间把自己玩崩了,没留下一儿半女,他又没有亲兄弟,所以杨廷和等人作主,将孝宗的弟弟兴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立为继承人。
按古代礼法,朱厚熜要想从庶系变嫡系,只能将自己过继给伯父朱祐樘为子,跟生父朱祐杬断绝父子关系。可朱厚熜坐上皇位后就不认账,坚持说自己的皇位从他亲爹那里继承的,不承认自己是伯父的儿子。
问题是他爹也不是皇帝啊,于是朱厚熜就要追封老爸为皇帝,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礼议”事件。
这件事前后闹了十几年,在一百多名大臣被罢官、流放,十六人被打死的惨案之后,嘉靖帝宣告自己完胜。
随着朱祐杬从“王”变成了“皇”,意味着明孝宗朱祐樘这一脉断绝了。
以我们今人的观点,绝了就绝了呗,这是客观事实啊。可古人不怎么想,他们认为皇家嫡系是不能断绝的,万一断了必须用过继的方式续上,否则继承人就不合法,也得不到上天的护佑。按这个观点,嘉靖帝的大明王朝就是人神共愤的“非法政府”!
这事有点麻烦,世界上谁都可以违逆,唯独神灵不能,怎么办?
学老祖宗啊!嘉靖很聪明:俺老祖朱棣当初从朱允炆手上夺过了皇位,不也断了嫡系,将自己从庶系变嫡系了吗?到我这儿都第七代人了,也没见老天发怒呐?
这说明老天虽然不能违逆,但可以跟它讲道理,他老人家很开明,只要说服了他,一切都可以变通。
于是他追赠父亲为”睿宗“,给自己“预定”了“世宗”,为了提醒上天自己是学习祖宗成法,他将朱棣的“太宗”改为“成祖”。
这一招太妙了!“太宗”虽然是金字招牌,但“宗”远远比不上“祖”。
按照古代礼法注解,“祖”是根,是永恒不变的;“宗”是枝,是可变的。所以每一朝除了开国追赠,一般只有一个“祖”,剩余的都是“宗”。
嘉靖将朱棣从“宗”抬升到“祖”,等于就是借朱棣的地位告诉世人,皇家嫡系转移不违法,从“成祖”开始,朱家嫡系不再属于朱标一系,到我这儿,嫡系再次转变,从朱祐樘转移到了朱祐杬。如果你们不服气,可以找成祖爷打官司去!
这叫啥?这叫“抬死人压活人”。
所以,明朝的“太宗”不是朱允炆,也不是没有“太宗”,而是被朱棣用过之后扔了。
-----
网友解答:
-----
提问题也要有点基本历史常识,历史上的明太宗就是朱棣,还怎么他不是?
-----
网友解答:
-----
题主的这个问题有点矛盾,明朝是有明太宗的,而且存在了100多年。朱棣去世后,他的庙号就是“太宗”,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朱棣就是明太宗,只是嘉靖年间他的庙号被改为“成祖”。这个和朱允文也没什么关系,朱允文本身因为下落不明,明朝时没有庙号,直到南明时期才被追谥号为“惠帝”。
朱棣一生雄才大略,颇有朱元璋的遗风。经过4年的战争——靖难之役,他赶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文,自己登上皇位。朱棣当皇帝时,文治武功都很强,比如《永乐大典》的编撰、郑和下西洋、征服安南、五次远征漠北等。可以说,朱棣和历史上很多开国皇帝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朱棣即位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洗白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名正言顺,比如废除建文年号,沿用太祖洪武庙号,把建文称帝的四年分别用洪武三十二年到洪武三十五年来表示,又对外宣称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等。朱棣死后,留下的文治武功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庙号“太宗”也算名副其实。
原本这个没什么争议,100多年后到了嘉靖年间出了问题。这个嘉靖皇帝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和朱棣有些类似。嘉靖为了洗白自己,拼命要追封自己的爹朱佑杬为皇帝,掀开了“嘉靖大礼仪”的序幕。当然了,嘉靖此举遭到了以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强烈反对。不过,嘉靖有权谋手段,最终胜出。朱佑杬被追封为兴献帝。嘉靖趁热打铁,既然父亲朱佑杬被追封为皇帝了,那就应该进太庙。
古时候,天子有太庙,要立7庙。到嘉靖这里,明朝经历了:太祖、建文、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建文不算,因为他下落不明。从太祖到武宗,共9人,超标了,又把代宗踢出去了,因为代宗没有葬在十三陵。还剩8人。
嘉靖思来想去,给太宗建号“成祖”,单独立庙,这样太祖朱元璋不算,剩7个人。还要踢出一位,才能把兴献帝请进来。嘉靖最后决定把仁宗朱高炽的牌位,扔出太庙,把兴献帝请进来,刚好够位。
总之,明太宗就是朱棣,他最后被改称“成祖”,已经过了100多年了。嘉靖皇帝给朱棣改庙号“成祖”,主要是为自己考虑,他想把他已故的父亲朱佑杬抬进太庙。
-----
网友解答:
-----
其实明太宗是朱棣最早的庙号,我们熟悉的“明成祖”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改的。
永乐二十二年7月18日,永乐皇帝朱棣病逝于北伐途中,太子朱高炽即位,大明王朝第三次完成了最高权力的交接。
朱高炽即位后的首件事便是安葬父亲,朱棣被葬在天寿山长陵,与自己的结发妻子徐皇后重逢。
接下来便是对皇帝庙号和谥号的选定,靠靖难造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反得位的朱老四的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便是太宗。
然而,谁能想到,好好的明太宗却让后来的一个子孙给改成了明成祖,这个人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膝下无子,只能找近枝的堂弟朱厚熜继任皇帝,于是这个后来的嘉靖皇帝白捡了个皇位。
当上皇帝的朱厚熜出于孝心,就想把没当过皇帝的父亲追封为帝,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这便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事件以嘉靖皇帝的初步胜利群臣妥协告终,父亲被追为献皇帝,但得寸进尺的他,又想把父亲抬到太庙,这下引起了群臣的再次反对。
嘉靖十七年,一封奏疏可以说深得嘉靖皇帝心,原文是: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大概意思是说,父亲大于天,陛下作为皇帝,可以为父亲建明堂,嘉靖皇帝大喜,就要实施举措:为父亲上庙号并享有明堂祭祀上天。
所谓明堂祭天和郊祀是古代的重要的祭祀活动。郊祀的在郊外祭天,配祭的只能是开国皇帝,也就是朱元璋;而明堂祭天则在宫殿内祭祀昊天上帝,就是老天爷,配祭的一般是对当朝有大功的皇帝,实际操作起来基本上所有死了的皇帝都能进去。
但除此之外,明朝实现的“天子九庙”,也就是说太庙可以祭祀九位祖先,超过了数量则要祧出血缘关系较远的皇帝。
大臣们直接炸开了锅,其中户部侍郎唐胄上书说,历代君王中,明堂配祭是立过大功的皇帝,你爹压根没当过皇帝,怎么轮也轮不到你爹吧。
恼羞成怒的嘉靖当即把唐胄下了大狱,然后不久后成功的将父亲上了庙号:睿宗,成功进入了太庙。
父亲朱祐杬配享了太庙,这明堂可就满员了,实际上是把血液关系最为久远的先祖朱棣放在了一个即将被祧出的尴尬地位。
为了平息众怒,也是为先祖朱棣的愧疚,嘉靖皇帝又进行了一项举措,就是宣布朱棣再造社稷,将庙号升为:成祖,和开国皇帝朱元璋一起享受郊祀。
于是明太宗朱棣就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明成祖朱棣,享受着和开国之君朱元璋几乎同样崇高的祭祀地位。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还真有明太宗这个庙号,不过并不是朱允炆。建文帝是个可怜人,自从他爹去世后四叔朱棣便看他不顺眼,总觉得是他夺取了自己应有的储君之位。朱允炆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摆脱藩王拥兵自重的尾大不掉之势,开始暴力削藩。朱棣借此时机起兵叛乱,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他成功地进入明朝国都南京城,登上皇位。而建文帝则下落不明。
朱棣当皇帝后,期初给朱允炆给了个庙号叫“明神宗”,但不久便罢了此号。不仅如此,连朱允炆给自己父亲朱标上的庙号也被朱棣给废除,继续称之为“太子”。可见,朱棣试图彻底抹杀朱标一系继承权的合法性。自此之后,朱允炆一直处于无庙号的状态。南明弘光政权虽然恢复了朱允炆皇帝的称号,但也并未上庙号,但给了他“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的谥号。清朝乾隆年间又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于是后世称之为明惠宗。
真正取得明太宗庙号的,正是朱老四朱棣。这并不奇怪,既然他否认了朱标一系的合法性,那按照他的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朝二代目。按照唐之后的传统来说,他当“太宗”是没啥争议的。在他死后,胖子朱高炽为他上的庙号也的确是“明太宗”。有人可能已经感觉到味儿不对了,朱棣明明是明成祖,咋又变成明太宗了?
很简单,朱棣有俩庙号,从洪熙年间到嘉靖初年他一直叫明太宗。但后来嘉靖皇帝朱厚熜将其庙号改为“成祖”。至于为啥改?实际上是为了将自己这一支抬入正统。朱厚熜他爹是明孝宗的弟弟,按照宗法来说是小宗,如果不出意外永远不可能染指皇位。但有时候运气来了真是挡也挡不住。明孝宗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明武宗朱厚照,而朱厚照则没有儿子,因此明武宗莫名其妙地驾崩后,按照朱元璋规定的“兄终弟及”原则,兴王这一支是与皇室血缘最近的,好事就这样降临到朱厚熜身上。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朱厚熜是个大孝子,他感恩自己的父亲给了自己降生在朱家的好机会,说啥也要报答他爹。虽然兴献王人已经没了,朱厚熜仍然决定让他爹享受一把当皇帝的待遇。他希望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尊为皇帝。凡是总得有个理由,朱厚熜何等聪明之人,直接将理由找到自己老祖宗朱棣那里去了。想当年朱棣也是以旁支身份登上皇位的,只要把朱棣的身份提升到“祖”的高度,将其塑造为明朝新时代的开创者,则便证明了以旁支身份继位的皇帝其自己的支系也有资格和之前的皇室一脉并尊。如此一来,自己老爹当皇帝的理由便相当无懈可击了。
于是乎,嘉靖皇帝将“明太宗”改为“明成祖”,“成”代表朱棣完成了朱元璋未竟之事业,大明帝国最终在朱棣手上奠定基础。朱厚熜的老爹朱佑杬也顺利成为了“皇帝”。
不过正所谓“不属于你的,终究也不会属于你”。嘉靖皇帝完蛋后,他儿子明穆宗继位。穆宗皇帝看得很清楚,自己的老爹实在是太胡闹,自己的爷爷本来就不够格当皇帝,强行造出一位君主就是给自个儿添堵。所以不久之后他就下令废了所谓“明睿宗”的称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网友解答:
-----
当然有,但不是朱允炆,具体我来回答。
按谥法规则,开国皇帝庙号为“祖”,守成皇帝庙号为“宗”,虽有个别例外,但历代王朝大体上还是遵守这个规则。在“宗”的庙号中,尤其以太宗最为尊崇,大多授予在开疆拓土、稳固政权、开创治世等方面功绩卓著的二代皇帝,“含金量”甚至超过“祖”的庙号。
大明历史上确实有太宗庙号,但不是朱允炆,因为他文治武功都不配。真正的明太宗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的明太祖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他在位22年,为明朝成就万邦来朝的荣耀做出巨大贡献,完全当得起太宗庙号,但嘉靖“大礼议”后庙号被改为成祖。
其在位期间主要功绩如下:
1、 迁都北京,“天子守边”,有力巩固了大明北方领土;营建紫禁城,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宝。
2、 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控制东北地区;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南方版图,为大明二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
3、 五次远征蒙古,迫使鞑靼、瓦剌各部接受明朝封号,巩固了北疆边防。
4、 派郑和多次下西洋,宣示明朝国威,促进了与亚非多国经济和文化交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面领先世界,使大明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
5、 编纂《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几乎涵盖了前世几千年的知识。《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6、 改革吏制、完善文官制度,形成了内阁制雏形,被西方国家效仿沿用至今。
总评:明太宗在位期间开疆拓土远超汉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全方位领先世界,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因其取得皇位的方式不合法度,先后处死发对着多达万人以上,部分恢复前朝暴政,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鼓励官员互相攻讦,强化了专制统治,功过备受争议。文治武功完全匹配太宗庙号,但在政治清明、宽和待人上和前代明君相比差距颇大。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是有明太宗的,那就是朱棣,建文帝朱允文被朱棣推翻,朱棣和他的后代都不承认他的帝位,自然没有庙号了。帝王的庙号一直遵循的是开国皇帝为祖,后继有功有德之君为宗的原则,白手起家,开国艰难的皇帝为太祖,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得祖宗余荫,开国容易的为高祖,如唐高祖李渊,隋高祖杨坚,他们都是继承父亲的国公爵位,有钱有势力,所以成功较容易。还有一种是世祖,世祖就是虽然得了祖宗的余荫,但是主要还是靠自己辛苦打拼,在祖宗基础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王朝,如元世祖忽必烈,汉世祖刘秀,他们虽然是皇帝后代,但创业的艰难不亚于开国之君,他们的王朝虽然有祖宗的影子在里面,但却是一个崭新的王朝。
除了太祖,高祖,世祖外,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祖”,一个明成祖朱棣,一个是清圣祖康熙,清圣祖康熙是后代给他的尊称,因为清太祖,清高祖,清太宗都有了,康熙的后代才创出一个圣祖的庙号,来表示对康熙丰功伟绩的认同。按理来说朱棣本来就是太宗,事实是他死后的庙号确实是明太宗,可为什么后来变成了明成祖呢,这就要怪他那个不孝子孙嘉靖了。
带宗的庙号也是尊循功和德的,一般第二代国君担任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只要不是太昏庸和被退翻,就是太宗庙号,其次就是高宗,世宗,这是按功德来定的,明太宗本来是建文帝的,但建文被朱棣推翻,朱棣和他的后代不承认建文帝的皇帝身份,自然朱棣就是明第二代皇帝了,死后庙号就是明太宗了。
朱棣的太宗庙号变成成祖还要从嘉靖说起,明武宗朱厚照死后,因为没有后代,大臣们就推荐他的堂弟朱厚璁,也就是嘉靖帝当皇帝,本来你嘉靖是武宗的堂弟,你接帝位该是过继给武宗的父亲明孝宗为子的,但嘉靖不同意,非要追尊他死去的父亲为帝,大臣拿他没办法,被迫同意,谁知道他得寸进尺,要把他父亲的灵位放进太庙,要知道明朝的太庙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你要把自己父亲放进去,那就要把一个皇帝的灵位拿出来,他想拿朱棣,这下大臣们不干了,朱棣可以说明朝除朱元璋之外,功劳最大的皇帝,明朝自朱棣起,所有的皇帝都是朱棣的后代,你朱厚璁也是,朱棣称世祖都不过份,更何况朱棣的功劳那么大,在大臣们的反对下,嘉靖没有动朱棣灵位,只是把明仁宗的牌位拿掉了,把他爹放了进去,嘉靖没动朱棣的灵位,但又看中了朱棣庙号,要知道太宗的庙号是仅次于祖的庙号的,嘉靖就想自己死后得个太宗的庙号,就把明太宗朱棣变成了明成祖朱棣,但嘉靖死后并没有得到太宗的庙号,只得了一个世宗的庙号,这已经很高看嘉靖了,以他几十年不上朝的劣绩,宗的庙号和他没关系。
------------------
推荐阅读: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你怎么看?
上一篇:历史上有展昭这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