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亲自赐封的世袭罔替的怡亲王,为何后来被废掉了?
雍正亲自赐封的世袭罔替的怡亲王,为何后来被废掉了?
网友解答: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端午节前的一天,雍正帝在圆明园的居所中得到了一个让他极度悲伤的消息:他最为信任的心腹重臣、唯一具有手足感情的爱弟、议政王大臣会议领班、怡亲王允祥,因多年操劳国事,长期在高负荷状态下工作,导身体不堪重负、油尽灯枯,尽管自去年冬天开始修养调理,“医祷备至”,到底也没能挽回康健身体,病势愈发沉疴,于当日病故于京师王府中,年仅四十四岁。
允祥的去世,让一向有着刻薄寡恩、御下严苛、冷酷刚毅面目的雍正帝展现出了异乎寻常地哀痛之心,他为允祥举办了盛大肃穆的葬礼,同时自己亲自穿素服前来祭拜,向允祥的灵位奠酒、致哀,甚至不顾身份在葬礼上嚎啕大哭,并当着诸臣的面,悲切地追忆自己年幼之时和允祥相处的往事: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之乐,宛如昨日事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帝的内心对允祥这个弟弟的深厚感情和近乎失态的缅怀。
允祥去世后,雍正帝著令将其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允祥原名胤祥,雍正帝登基后为避帝讳,改名为允祥),加赐谥号“贤”,赐“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敬语于谥号之前,以示对胤祥的恩宠怀念之情。雍正帝的这些超出常规的举动,显示了他对胤祥的思念和追忆溢于言表。
胤祥在世时,一直谢绝雍正帝给予自己以及后世子孙“世袭罔替”的爵禄待遇,多次把雍正帝想要将怡亲王爵位升为世袭封爵的旨意善意推辞掉,这使得雍正帝既感动又钦佩,愈发信任允祥,称呼他为“柱石贤弟”,并深有感触地赞誉允祥说: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而雍正帝对于胤祥的倚重,在雍正一朝,再没有其他人可以相比。
允胤祥去世后,雍正帝除了追崇他本人之外,还特别下旨,将怡亲王世子弘晓册立为亲王,并明确了“世袭罔替”资格: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此外,雍正帝额外再给胤祥一系加恩,册立其第四子弘皎为郡王,一并赐封“世袭罔替”:“著令怡贤亲王子第四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勋。”弘皎因此得封宁郡王,世袭罔替。
从此后,怡亲王胤祥(允祥死后,经雍正帝特许,可以改回胤祥的原名)的后代,就得到了亲王、郡王各一位的世袭资格,这在整个清朝二百多年间都是罕见的(只有清初的礼亲王代善及其后裔中因军功封爵,有一个亲王、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而胤祥的后裔都是恩封世袭爵位,这就可以看出他被雍正帝宠信和加恩之深。)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第四子宝亲王弘历奉遗诏即位,即乾隆帝。乾隆帝继位后,按照雍正帝去世前的旨意,在怡亲王一系已经有了怡亲王、宁郡王两个世袭王爵之外,再授予胤祥庶长子弘昌贝子爵位(清代宗室封爵制度:亲王庶子只封二等镇国将军,弘昌以胤祥庶子身份得到贝子封爵,是莫大的恩典。)
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因为怨恨父亲在世时对自己的压制,以及想要进一步获取更大利益,心怀不满的弘昌暗中勾结同样对父亲乃至雍正帝、乾隆帝不满的四弟宁郡王弘皎(弘皎本来是胤祥嫡长子,应该承袭怡亲王爵位,但胤祥不想让成年儿子继承爵位、从而将来给皇权造成威胁,所以特地选择了嫡幼子弘晓继承爵位,雍正帝也同意胤祥改嗣,弘皎因此失去了继承权),参与了康熙帝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所牵头发起的宗室谋夺皇权之逆事,想要推翻乾隆帝,扶立弘皙继位。
但是诸人谋事不密(或者说根本就是以卵击石、痴心妄想),事情刚刚起了个头,就被洞悉一切的乾隆帝迎头击碎,弘皙、弘昌、弘皎等人还来不及有任何实际动作,乾隆帝就把他们一网打尽,软禁关押在宗人府,并严查其罪证。
在事情水落石出后,乾隆帝下令将弘皙革除王爵,永远圈禁在景山。弘昌革除贝子爵位,降为闲散宗室,收回御赐府邸,任其自生自灭。弘皎则因为是对国家立有大功的怡贤亲王胤祥嫡子(比弘昌这个庶子重要多了)、又是雍正帝生前亲封的世袭郡王,不好过分处置,所以乾隆帝没有加罪于他,吩咐将其释放回府,但宁郡王爵位从此由世袭罔替改为降等承袭,弘皎的郡王俸禄也终身停止发放,等于不废而废。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弘皎默默无闻地死于宁郡王府,身后谥号“良”,称宁良郡王。同时,宁郡王爵位在弘皎去世后三世降封,一路从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直降到奉恩辅国公,然后才以辅国公世袭。这一支怡亲王小宗后裔,因为始祖弘皎的不谨慎,永远失去了世袭郡王资格。(当然,百年后的机缘巧合之下,弘皎后裔又奇迹般获得了大宗宗子地位,承袭了世袭怡亲王爵位。)
在两个兄长不自量力挑战皇权的愚蠢行动中,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因为才满十八岁,年幼本分、谨小慎微,所以没有被牵扯进“弘皙谋逆案”内,算是为怡亲王一系保住了根本。但乾隆帝还是对其没有主动出面举报弘昌、弘皎二人的作乱之事而心有猜忌,虽然表面上不予加罪,但私下多少有些恼怒。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乾隆帝借口弘晓年幼不谙政事,将其所兼任“管理理藩院事”、“正白旗满洲都统”两职免去,让他回府“安心读书”。此后,弘晓再也没有担任过朝廷的重要差事,只是以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参与朝廷大典、按例列班朝觐、名义上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仅此而已。
弘晓也乐得清闲,为了不让皇帝猜忌自己,于是尽量减少对朝政的参与,一心专注于收藏古文典籍,他在怡亲王府内修建了数座精美的藏书楼,分别取名“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把费尽心思搜集而来的古典文献、善本孤本、传世典籍都藏于其中、时时观摩,并根据诸多藏书写出了《明善堂集》,作为自己一生志趣爱好的总结。
如此低调、内敛的处世哲学,和远离朝堂、以藏书家和诗人自娱自乐的态度,使得弘晓躲过了来自乾隆帝的打击,得以将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安稳守住,给父亲怡贤亲王胤祥保住了家族的荣耀,从这一点上来说,弘晓也算是怡亲王一系传承不断的功臣。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在低调谨慎了大半辈子后平静去世,一共当了四十八年亲王,时年五十七岁。乾隆帝对于这个识相知趣的小堂弟还不错,赐其谥号为“僖”,称怡僖亲王,命礼部和宗人府、内务府按制度操办其葬礼,并额外加赠治丧金一万两,让弘晓的次子永琅世袭了怡亲王爵位(弘晓长子永杭,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去世,没有子嗣。),永琅是第三代怡亲王。
在之后的四十七年内,怡亲王经历了五代传承,传到了始封亲王胤祥的五世孙手中,其世系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晓次子、第三代怡亲王永琅袭爵,嘉庆四年(1799年),永琅薨逝,朝廷追谥为怡恭亲王。
嘉庆四年(1799年),永琅之孙、第四代怡亲王奕勋袭爵(奕勋为永琅次子绵标之子,嘉庆四年(1799年)绵标先于其父永琅去世),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奕勋薨逝,朝廷追谥为怡恪亲王。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奕勋长子、第五代怡亲王载坊袭爵,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年仅五岁的载坊薨逝,没有子嗣、朝廷没有赐谥号。
自五岁的载坊去世后,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内一直空位,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帝才下旨以怡恪亲王奕勋次子、第五代怡亲王载坊异母弟、时年十岁的载垣承袭怡亲王爵位,延续这“世袭罔替”的王爵。载垣也是第六代怡亲王。
承袭怡亲王之后,载垣被道光帝、咸丰帝两代皇帝所倚重,年纪轻轻就先后出任正蓝旗汉军都统、正红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而在皇室宗族之内,载垣还担任过管理镶蓝旗觉罗学、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等地位尊崇的职位,太庙祭祀大典、皇族近支婚嫁这些重要的差事大都由其主持。此外,銮舆卫、虎枪营、御枪营、善扑营等皇帝亲卫军队也由载垣负责统管。
在道光和咸丰两朝,载垣是道光帝和咸丰帝最为亲近依仗之宗室重臣,其所受到的恩宠是包括道光帝和咸丰帝亲兄弟在内的其他皇室宗族子弟都不能比拟的,载垣的权势地位和被皇帝倚重的程度几乎可以同他的祖先、第一代怡亲王胤祥受到雍正帝的圣恩眷顾相比。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帝驾崩,在临终前,道光帝亲授顾命,让族孙载垣为顾命大臣(之一),辅佐即将继位的皇四子奕詝(咸丰帝)。而咸丰帝即位后,也一直信任和倚重载垣,让他出任要职,参与朝政,掌握中枢大权。
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载垣于危急时刻被咸丰帝任命为钦差大臣,与入侵的英法联军展开谈判。但是谈判最终破裂,英法联军在击败清军的抵抗,攻入了京师。咸丰帝被迫以“木兰秋狝”的名义匆匆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载垣等重臣奉命随扈一同前往。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于避暑山庄,临终前他再授予载垣顾命之责,让他以“赞襄政务大臣”的名义、与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七人共同辅佐皇长子载淳登基,并主持中枢政务,并明确“顾命大臣”中以载垣为首(实际是以肃顺为首)。载垣“两受顾命”、“两辅新君”,权势和地位达到了其一生的顶点(这个待遇在名义上甚至比胤祥当年的议政王大臣地位还要高)。
咸丰帝驾崩后,顾命大臣们拥立其独子载淳登基,即同治帝(当时拟定的年号是祺祥)。不过同治帝登基后顾命大臣们和咸丰帝皇后钮钴禄氏(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间因为最高权力的控制和分配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乃至于不可调和。争吵最激烈的时候,小皇帝载淳都被吓哭、甚至尿了裤子。两宫皇太后因此深恨辅政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欲除之后快。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在奉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返京途中,两宫皇太后秘密和早就暗中联络多时、制定了抓捕顾命大臣计划的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合谋,设计将顾命大臣中的实际首脑肃顺和其他七人分开,然后突然在京师和密云两处发动政变,把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全部拿获,一举夺回了朝政控制大权。咸丰十一年是辛酉年,所以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发动的政变被叫做“辛酉政变”。又因为小皇帝载淳初定的年号是“祺祥”,因此后世史书上也称为“祺祥政变”。而两宫皇太后在政变成功后即改年号为“同治”,意在“协同治国”之意。
在夺回权力控制权后,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下旨,将肃顺斩首弃市,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则免除显戮、“开恩赐死”,在宗人府内赐白绫自尽。载垣被赐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被杀对怡亲王一系是一次最为严重的打击,世袭的怡亲王王爵因此几乎被废除。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载垣被赐死半年之后,两宫皇太后已经开始了“垂帘听政”,为了收伏人心、也为了团结宗室,两宫皇太后以怡贤亲王胤祥功勋卓著、恩泽后人,其世爵不应因宗子有罪而彻底废封,于是以同治帝的名义下旨将怡亲王大宗封爵返还,但暂时没有直接归还亲王爵位,而是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彰显载垣之罪不可轻易免除。
载垣的罪行十分严重,所以以他为代表的怡亲王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直系后裔)在朝廷返回封爵之后还是被取消了承袭资格,另以怡亲王小宗——胤祥第三子弘暾的玄孙载泰为新的怡亲王宗子,承袭朝廷返还的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并代替原本的大宗—怡僖亲王弘晓一系,主持怡贤亲王胤祥及诸代怡亲王的祭祀(不包括载垣)。从此,原本的怡亲王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的直系后裔们在同治二年(1862年)之后再也没有了大宗资格,只被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奉恩将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中最低一级),就此退出了怡亲王世序传承,实际上已经被废黜世袭亲王爵位。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收复了江宁,因此对诸宗室及朝廷重臣加恩授爵,封赐甚厚。在“辛酉政变”中被废黜世袭罔替资格的怡亲王封爵,也因此得以复封。
这一年七月,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册封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子宁良郡王弘皎的玄孙奉恩镇国公载敦为怡亲王,并恢复了怡亲王封爵的世袭罔替资格,载敦也是第七代怡亲王。而原怡亲王府宗子、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泰则改袭因载敦入继怡亲王而遗留下来的弘皎后裔封爵——奉恩辅国公(宁良郡王弘皎在乾隆时期被取消世袭罔替资格、改为降等承袭,三降后以奉恩辅国公世袭传承)。
载敦在承袭了世袭的怡亲王爵位后,朝廷追封他的曾祖永福(弘皎次子)、祖父绵誉(永福第四子)、父亲奕格(绵誉第三子)为怡亲王,改为怡亲王大宗世系。
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七代怡亲王载敦去世,朝廷赐谥号“端”,称怡端亲王,其长子溥静袭爵,为第八代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怡亲王溥静参与了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等宗室王公支持义和团的行动,主张和联军开战。侵略军击败清军、侵入京师后,洗劫了怡亲王府,并抓住了来不及逃走的溥静。之后溥静在王府中莫名其妙死去,传闻是被侵略军故意报复鞭答致死。
之后,慈禧太后为向八国联军求和,惩办了部分主战宗室大臣,庄亲王载勋被赐死,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被革爵流放。而已经去世的怡亲王溥静也被以“纵庇拳匪、参与启衅”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严惩之意。怡亲王爵位第二次被除封废爵。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局势逐渐平息后,慈禧太后返回了京师,并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恢复了空悬三年之久的怡亲王封爵。不过,因为原怡亲王溥静的“参与启衅”之罪,他的儿子们都被剥夺了大宗承袭资格,怡亲王爵改由怡端亲王载敦次子、溥静之弟溥耀的独子、时年仅仅两岁的毓麒承袭。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亲王。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在武昌城外的隆隆炮声中,大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一九一二年二月,清朝的实际统治者隆裕太后以宣统帝的名义宣布退位,清朝灭亡。十二岁的怡亲王毓麒也因此失去了世袭亲王的身份,成为普通平民。
毓麒年少无知、不能持家,因此家道迅速中落,为了维持生计,他将历代怡亲王陵墓上的树木先后伐倒变卖一空,又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怡亲王府也抵押给了别人,以此换取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到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岁的末代怡亲王毓麒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默默无闻中于北平(北京)去世,而毓麒的去世,也标志着二百二十六年的怡亲王世系传承,从此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
网友解答:
怡亲王胤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自己的后代换来了莫大的荣耀。
初代的怡亲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说是雍正皇帝最为信赖的兄弟,同时也是他最为倚重的大臣。
雍正同十三爷胤祥的情谊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建立并且培养的,当初怡亲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养给了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坚定的站在了雍正一边,期间还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备受康熙宠爱的他,也开始遭到了康熙的疏远和冷落,再也没有出现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
而在雍正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这位患难兄弟册封为“和硕怡亲王”,并且为了表示对于胤祥的器重,还将他的生母封为敬敏皇贵妃,同时安排重新下葬,还是与康熙同葬入景陵地宫。
受封为怡亲王的胤祥也没有让雍正失望,不管是协助雍正稳定政局,处理朝政,还是推行新政,祛除积弊,都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成为雍正最为信赖乃至最为倚重的大臣。更让人难能可贵的是,胤祥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风格,始终没有过居功自傲和侍宠骄纵,特别是雍正原本想让胤祥葬入自己的泰陵地区,但是胤祥“吞吐明志”,坚决反对,这让雍正对于胤祥是更加的钦佩与感动。
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胤祥去世,雍正极度的伤心难过,特为其上谥号为“贤”,下旨配享太庙,并将其在雍正朝时期的名字“允祥”不用避讳雍正而直接重新改回“胤祥”,足可见雍正对于胤祥的爱戴之情。
与此同时,雍正册封为胤祥的第七子弘晓袭承了胤祥的“和硕怡亲王”的爵位,并且专门下旨: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此也标志着雍正用旨意和制度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和硕怡亲王”为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级的亲王爵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正式将“怡亲王”列入“铁帽子王”的序列。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借着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之机会,恢复诸王最初封号,重新厘定了爵位的传承世系,清朝时期著名的“铁帽子王”制度也就此确立。
乾隆皇帝首先厘定的是在清朝初年为大清王朝建立并且一统天下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八位“铁帽子王”的传承世系,即礼亲王代善世系、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睿亲王多尔衮世系、豫亲王多铎世系、肃亲王豪格世系、庄亲王硕塞世系、克勤郡王岳托世系、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世系。而怡亲王胤祥,则是因为其在清朝政局发展与江山稳固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成为了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成为了第一位清朝统一天下后被册封的“铁帽子王”。
由于第二代怡亲王弘晓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当年去世,弘晓的次子永琅袭承了“和硕怡亲王”的爵位,成为了第三代怡亲王,也成为了厘定“和硕怡亲王”的“铁帽子王”世系地位后第一任享受这一荣誉的怡亲王胤祥的子孙。
第五代怡亲王载垣,在“辛酉政变”后,被废黜了爵位,怡亲王的“铁帽子王”世系地位也遭到了废黜。
第五代怡亲王载垣,是第四代怡亲王奕勋的次子,于道光五年(1825年)袭承怡亲王的爵位。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在弥留之际,册封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这也就是俗称的“顾命八大臣”,其中载垣为顾命八大臣之首。
但是后来顾命八大臣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及恭亲王奕訢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此后便开始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
作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载垣在“辛酉政变”后,被拿下问罪,更是被逼自尽,其“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也被废黜,同时“怡亲王”也别踢出了“铁帽子王”的序列中,此后整个世系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恢复了“怡亲王”世爵。
-----
网友解答:
怡亲王是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清朝做到与国同休的王爷之家。
第一代怡亲王是雍正的十三弟,雍正朝第一宠臣胤祥。
胤祥,1723年雍正元年,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大清世袭罔替亲王(俗称“铁帽子王”)。
胤祥以下,怡亲王共传8代,9位正经的怡亲王。分别是:
1,怡僖亲王弘晓:胤祥七子。雍正八年(1730年)袭怡亲王。
2,怡恭亲王永琅:弘晓次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袭怡亲王。
4,嘉庆五年(1800年),追封为怡亲王。 怡恪亲王奕勋:绵标长子。嘉庆四年(1799年)袭怡亲王。
5,怡亲王载坊:奕勋长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袭怡亲王。
6,怡亲王载垣:奕勋二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怡亲王。咸丰十一年(1861年),赐自尽。黜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8,怡端亲王载敦:奕格二子。同治三年(1864年)恢复怡亲王世爵,由载敦继袭,同时追封先祖永福、绵誉、奕格为怡亲王。
9,怡亲王毓麒:载敦二子溥耀长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袭怡亲王。民国三十七年九月(1949年10月),薨,年四十九。
不难看出,怡亲王世袭百年,曾经有这样几个波折。
1,道光帝同辈的棉标,因为早死没机会当上怡亲王,直接让爷爷永郎传给了孙子奕勋。
2,同治光绪同辈的载字辈,出现两次兄终弟及。第一次载坊去世,弟弟载垣继位。第二次,载垣被贬杀,同宗弟弟的载墩继位。
载垣不是别人正是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主要党羽。甚至有人认为,载垣在八大臣中的作用,超过肃顺,是真正的八大臣之首。
可惜,遇上慈禧这样的铁腕太后,再遇上奕忻这样的滑头王爷,载垣非死不可!
怡亲王胤祥和雍正四哥和衷共济,自己的后人能世袭罔替与国同休,也算是此生之福了。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
网友解答:
清朝时期,宗室取得爵位有四种途径,即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简单地说,有的爵位是凭借军功取得,有的是由于皇帝加恩封赏取得,还有的是通过继承或考试取得的。宗室取得爵位后,大多爵位是世袭递降的,也就说爵位的等级一辈不如一辈,降到一定保底爵位时就不再降了。但还有一种爵位承袭时无需降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世袭罔替”,这就是我们俗称的“铁帽子王”。
清朝共有十二位宗室加封铁帽子王。清初的八位铁帽子王全部是凭借军功取得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八位铁帽子王中,其中有三位铁帽子属于代善家族。代善本人是首代礼亲王,首代克勤郡王爵是代善的儿子岳托;而首代顺承郡王爵勒克德浑是代善的孙子。其余五位铁帽子王则分别是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努尔哈赤的老侄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豫亲王多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第五子、庄亲王硕塞。
其余四位铁帽子王则是康熙帝第十三子怡亲王胤祥、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这四位铁帽子王属于恩封,也就是说由于特殊的功绩由皇帝加恩封赏的。第一位受恩加封为铁帽子王的便是怡亲王胤祥。胤祥的这个爵位在传到第六代载垣时,曾一度被夺爵达三年之久,这又是为何呢?
雍正在夺嫡大战胜出后,马上加封他的铁哥们十三弟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对于雍正的知遇之恩,胤祥以殚精竭虑、操劳为国作为回报。胤祥在雍正初年为稳定政局、剪除政敌、治国理政方面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乾隆帝认为他的十三叔“公忠体国,其爵位亦应世袭罔替”。
到了第六代怡亲王载垣的时候,这个铁帽子王不铁了,保不住了。载垣是胤祥的五世孙,在九岁时承袭了怡亲王爵。载垣深受朝廷重用,历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在咸丰十年的时候,载垣曾作为钦差大臣参与与英法联军的通州谈判,后随咸丰逃往承德。咸丰临终之际,载垣和肃顺、端华等八人被遗命为顾命大臣。咸丰死后,慈禧太后联合奕訢、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发动了“辛酉政变”,载垣被赐白绢自尽。而载垣承袭的铁帽子王也不铁了,直接从亲王降到了不入八分辅国公,并且他的子孙及亲侄孙也不得承袭。
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大败太平军,朝廷推恩,这才恢复了中断三年之久的怡亲王爵位,载垣的族弟载敦继袭了此爵位。载敦是胤祥第四子弘皎的四世孙。载敦死后,他的长子溥静承袭了怡亲王爵。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溥静响应端王载漪提出的“剿夷”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不但怡亲王府遭到血洗,溥静也被慈禧以“纵容拳匪”的罪名革职圈禁。不久溥静去世后,被慈禧夺爵。
最后一代怡亲王是毓麒,他是溥静的二弟溥耀的儿子,也就是溥静的侄子。他在二岁的时候就承袭了爵位。毓麒提倡办洋务求自强,是洋务运动的活跃分子。毓麒于1949年10月去世。
其实“铁帽子王”的这顶帽子是够铁的,怡亲王这个爵位在第六代怡亲王载垣手中被降爵,起因就是1861年的辛酉政变。在三年之后马上又推恩还爵,恢复了爵位。所以说怡亲王这个爵位并没有被废掉,只是戴帽子的人在权势斗争中失势等各种原因被杀或被囚,这顶铁帽子又戴到别人的头上罢了。
-----
网友解答:
铁帽子王绝对是清朝所有王爷们最想得到的爵位封号,因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级的。比如说你是亲王,那么一般情况下,世袭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
但是铁帽子王就不同了,这玩意儿就是个万金油,你是铁帽子王,那么你的世代子孙都能继承铁帽子王的爵位,这就是世袭罔替,永不降级的特殊待遇。
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爷们,他们争取不到皇位以后,就想着争取一个铁帽子王当当。不过很可惜,整个大清朝,只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8位还是在清朝开国的时候所册封的。
所以说在和平时期,想要获得铁帽子王的封号,要么跟皇帝的关系很好,比如说怡亲王胤祥,要么就是立下了大功劳,比如说恭亲王奕䜣。
一、12位铁帽子王都是谁?
1、清初8位创业期的铁帽子王。
清朝刚开始建国创业的时候,自然是可以立战功最多的时候,所以能够获得铁帽子王的机会也就更大。
清朝初年,最有名的4位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以及肃亲王豪格。
其中代善、多尔衮、多铎,全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亲兄弟。而豪格则是皇太极的长子。
此外清初还有4位铁帽子王,分别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其中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六儿子,他是非努尔哈赤系的唯一一个铁帽子王。硕塞是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
至于岳托和勒克德浑就比较特别了,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是代善的孙子,这么一来,代善这一大家子,就出了3个铁帽子王。
以上8位,就是清朝初年,在他们创业的时候,通过战功获得爵位的8个铁帽子王,除了没有后代的,一直都拥有世袭罔替的资格。
2、清朝中后期的4位铁帽子王。
以上8位铁帽子王,那就是后世王爷们所希望成为的人。可是这一切谈何容易?因为没有战事就没有机会立功。而从雍正年间开始,其实清朝的战事少得可怜。有也只是局部战争,跟开国立业完全不好比。
所以说此后两百多年里,只诞生了4位铁帽子王,
他们分别是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怡亲王胤祥,就是我们提到的主人公,他是康熙的十三皇子,也是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弟弟。因为他帮助雍正夺嫡,帮助雍正治理天下,所以得到了铁帽子王的封号。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娶了慈禧的妹妹,生下了光绪皇帝。光绪登基后,他也就成了铁帽子王。
庆亲王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光绪十年被封为庆郡王,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被封为庆亲王。等到慈禧去世后,摄政王载沣为了拉拢宗室支持,这才给了庆亲王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封号。
二、怡亲王爵位传到第六代,被撤销了3年。
怡亲王胤祥,是后4位铁帽子王中,第一个被加封世袭罔替王爵的。也可以说,正是因为雍正对胤祥破例,后世的清朝皇帝们,才会大肆封赏后面3位铁帽子王。
这后面3位是沾了胤祥的光。早在雍正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胤祥就跟他关系最好。两个人从小玩到大,一起读书,一起弯弓打猎,后来又合伙处理政务。
等到要夺嫡的时候,胤祥表示完全支持雍正,甚至不惜被康熙幽禁了1年多时间。等到雍正上台以后,自然是要报答这个弟弟的。
雍正不仅给了胤祥铁帽子王的封号,而且让胤祥负责各种政务,完全就是国家总理的待遇,可惜胤祥44岁就去世了。
胤祥去世以后,他儿子弘晓继承了怡亲王爵位。乾隆四十三年,弘晓去世,他儿子永琅继承了怡亲王爵位,这是第三代怡亲王。
永琅的孙子奕勋,继承了怡亲王的爵位,成为了第四代怡亲王。奕勋在道光五年去世,他儿子载垣成为了第五代怡亲王。问题就出在了载垣身上。
因为咸丰皇帝去世之前,将载垣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一,虽然他不是老大,但也是位高权重。而当时慈禧和奕䜣他们在谋划夺权,发动了辛酉政变。
这场政变过后,顾命八大臣中的老大肃顺被拖出去宰了,而载垣也没能避免灾难,因为慈禧撤销了载垣铁帽子王的身份,而且慈禧直接让他自尽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载垣的后人们,是没有资格继承怡亲王爵位的。
世袭罔替的资格就这么被剥夺了,三年以后,也就是同治三年,慈禧看政局稳定了,为了安抚人心,所以恢复了怡亲王这一世袭爵位,不过是让载垣的族弟载敦承袭了爵位,跟载垣这一支没什么关系了。
此后怡亲王的爵位又传承了下来,一直到清朝末年,最后一任怡亲王是载敦的孙子毓麒,这已经是溥仪侄子辈的人了。
总结:哪有什么世袭罔替,不过是看事办事罢了。
清朝的皇帝,就是要告诉这些皇子王孙们,皇位虽然只有一个,可是铁帽子王可以有好几个。只要你们安分守己,再立下功勋,自然可以被封为铁帽子王。
不过这铁帽子王到了清朝后期,其实就没那么铁了。因为慈禧一句话,铁帽子王家族就遭受了厄运。其实从载垣这一代开始,怡亲王这一脉就算是断了。
后来再找其他支的人来承袭,纯粹是慈禧为了收买人心。所以说啊,当代人做好当代人的事情,那就很不错了,后人自有后人福。
参考资料:《清史稿》
-----
网友解答:
康熙在位时,胤祥没有爵位。与其年龄相仿的老九胤禟、老十胤䄉、十二阿哥胤祹、老十四胤禵,都有爵位,单单就他没有。
但雍正继位后,嘉奖拥立功臣,胤祥却像坐飞机一样。从“光头阿哥”直升铁帽子王。
仅从这一点便不难看出,雍正与胤祥的关系好到了什么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爱屋及乌,不单单只是器重胤祥,连胤祥的几个儿子也很器重。
胤祥续齿的儿子有九个。除了四个幼年夭折的外,其余五子的爵位都属于破格册封。
其中,长子
弘昌
是侧室子,也就是侧福晋生的儿子。地位高于庶子,但低于嫡子,没有王位继承权。
按例,弘昌这样的出身只能封镇国将军。但雍正、乾隆父子俩器重胤祥,硬是破例给弘历昌拔高了四级,封贝勒爵位。
三子
弘暾
为嫡子,是原本的怡亲王继承人。但十九岁时病死,未能袭爵。
按理说,人死如灯灭。既然人已经死了,那就翻篇了。但雍正念在胤祥的功劳,还是追封了弘暾为贝勒。并且,雍正为了不让弘暾这一支绝嗣。还给他安排了继子,继承其贝勒爵位。
四子叫
弘晈
,也是嫡子。弘暾死后,原本应该轮到弘晈袭爵。但因为雍正和胤祥都更中意老七弘晓,所以弘晈没能继位。
不过,雍正也并没有亏弘晈。胤祥死后,弘晓袭怡亲王爵位。弘晈破例,封宁郡王。
六子叫
弘昑
,早年病死。他与弘暾一样,也是侧室子。但雍正为了嘉奖胤祥的功劳,也破格封其为贝勒。
七子叫
弘晓
,他就是二代怡亲王。
众所周知,有清一朝,爵位控制极其严格。
雍正自己的儿子,老三弘时因种种原因,没有爵位,老六弘曕过继位果亲王胤礼,也就是个郡王。然而胤祥的五个儿子,一个袭铁帽子亲王,一个封郡王,三个封贝勒爷,全部是皇子待遇,实属夸张。
按理说,雍正如此抬爱,胤祥的儿子们应该感激涕零才对。然而,除了过早病死的弘暾和弘昑外,成年的弘昌、弘晈、弘晓,全部都与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有交往。三兄弟都是作死小能手。
其中,弘昌是最混不吝的一个。很早时就与弘晳打得火热。后来更是与弘晳一起搞秘密小团伙,把胤祥气的要死。
为避免儿子坑自己,胤祥一狠心,直接一封奏折报给雍正,说弘昌“不知率教”。请求雍正将其圈禁在家。
雍正为了避免弘昌坑胤祥,便同意了。
直到胤祥病死后,雍正才将弘昌释放。
然而,弘昌被放出来后,还是死不悔改,继续跟弘晳勾搭。这一下,终于搞出了事。
【雍正皇帝制曰】封弘皙和硕理亲王
乾隆继位后,“
弘晳逆案
”爆发。
作为此事件的主谋,弘皙被革去亲王爵位。
作为参与者,弘昌被革除贝勒爵位,并被乾隆下旨,永不叙用。
由于弘昌有黑历史,所以他的子孙后来混得都不好。除了长子永喧过继给弘暾,捞了个爵位外,其余子孙都是早早沦为闲散宗室。
弘晈和弘晓的情况稍好,乾隆看在雍正的面子上,没有动他们的爵位。
但因为他们也卷入了“弘晳逆案”,丧失了乾隆的信任。也是早早靠边站了。
事后,弘晈的精神备受打击,从此主动远离政治,专心于在家以养菊自娱。
弘晓也一样,为了避嫌,只得远离政治。
作为铁帽子亲王,他只担任过正白旗汉军都统等不重要的闲差,与当年其父胤祥担任的一系列位高权重的职务相比,不值一提。可谓在政治上毫无建树。
由于无可事事,弘晓便把精力全部放在了文学创作和收藏典籍方面。
坊间曾有传闻,说《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就是二代怡亲王弘晓。
还有说《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弘晓。
这方面的说法很多,有些是谣传。但有些也并非空穴来风。
总体而言,弘晓虽然政坛失意,但却在收藏届和文学方面颇有建树。也算是知名的收藏家和诗人。
乾隆四十三年,弘晓病死。
他有九个儿子,其中五个夭折,一个过继给了三哥弘暾。
余下的三个儿子中,长子永杭是嫡子,是原本拟定的继承人,但因死在了弘晓之前,因而怡亲王爵位便传给了次子
永琅
。
弘晓的三儿子永迈就没这么好运了。他只捞了个三等辅国将军。这个爵位,仅相当于正二品官员待遇。
从弘晓儿子们的爵位待遇可以看出,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胤祥的死,以及胤祥三个儿子的作死。到了乾隆时期,胤祥一脉在朝内的地位一落千丈。
嘉庆四年,第三代怡亲王永琅病死。
由于当时他的几个儿子都死了,所以怡亲王爵位也就顺延给了他的长孙
奕勋
。
奕勋和爷爷永琅一样,政治上毫无建树。一辈子基本就是混吃等死。
不过,奕勋的儿子很争气。
奕勋有七个儿子,除长子载坊、次子载垣先后袭怡亲王爵位外(先是载坊袭爵,后因为病死且无子,便又传给了载垣),其余几个儿子都只是三等辅国将军。
怡亲王一系传到此时,可谓风光彻底不在。
但好在第六代怡亲王
载垣
很争气,在政治上颇有建树。
道光在位时,载垣历任御前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重要职务。
道光病死前,委托他为咸丰的顾命大臣。
咸丰病死前,又让他给同治做顾命大臣。
连着两朝都是顾命大臣,可以说,胤祥一脉自弘晓在乾隆时期被迫靠边站开始算起,传到载垣这一代,一百多,总算是翻身了。
但是,载垣的运气也是极差。给同治做顾命大臣还不到一年,他就碰上了“辛酉政变”。
其实,他并没有做错什么。咸丰交给他的任务就是制衡两宫太后。
只不过,政治就是如此的血淋淋。
1861年,慈禧和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宫廷政变,打倒了载垣、肃顺等顾命八大臣。
为了报复载垣,慈禧将其革职夺爵,赐自尽而死。
胤祥一系在好不容易翻身后,又被两宫太后给一巴掌拍死。
此后三年,由于两宫太后一直都没有任命新的怡亲王。
怡亲王爵位等于是变相的被废除了。
直到1864年,估计因为太平天国覆灭,清政府要找理由庆祝。慈禧这才以
载敦
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为由,任命其为第七代怡亲王。
(载敦)
这个载敦,是弘晈的嫡系玄孙。被册封为怡亲王之前,原本是镇国公(由宁郡王逐代降爵为国公),常年担任闲职。
慈禧让他当铁帽子王,还说是因为有军功才册封的,明显是扯蛋,有意在抬举他。
既然慈禧如此厚爱,载敦后来自然也是唯慈禧马首是瞻。
后来,在慈禧的提拔下,载敦历任查内七仓大臣、查城大臣、专操大臣、阅兵大臣、圆明园八旗印匙等多个军政要职。
胤祥家族因载垣一支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打趴在地后,再次得到重用。
光绪十六年,载敦病死。
次年,载敦长子
溥静
成为第八代怡亲王。
这个溥静也是个作死小能手。
光绪二十六年,京城闹义和团。端亲王载漪拍慈禧马屁,扬言大清可以利用义和团驱逐洋鬼子。深得慈禧重用。
溥静见机,也在一旁附和,讨慈禧欢心。
结果,义和团越闹越大,变得不可收拾。
等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出逃后,溥静这些投机分子就遭了殃。
1900年,溥静被慈禧当作替罪羊逮捕,之后又遭圈禁。同一年,莫名其妙的死了。
溥静死后,怡亲王爵位转承给了他弟弟的儿子
毓麒
。
毓麒生于1900年,袭爵时才一岁。所以清末的所有大小事件,他都没有参与,躲过了所有劫难。
而且,由于他活到了1948年。
所以毓麒也就是最后一任怡亲王。
纵观怡王府的兴衰,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一朝天子一朝臣。别看怡亲王是铁帽子亲王,别看雍正很器重胤祥,别看雍正临死前还特意留下遗诏,让后世皇帝都善待胤祥一脉。
但前朝皇帝哪管得了后世子孙?后世皇帝又怎么可能不打折扣的遵循祖训?
随着时间推移,胤祥一脉与皇帝的血缘关系日渐疏远后,胤祥的后代也朝中的影响力也就日落西山,不怎么风光了。
-----
网友解答:
清朝皇族加封爵位,有两个途径,一是靠军功,二是靠皇帝加恩封赏。乾隆皇帝时,爵位制度又做了新的规定:凡是凭军功封王的,世袭罔替;凡是加恩封赏的,每世递降一等承袭。也就是说,凭军功封的亲王世袭罔替,亲王的儿子还能当亲王,就是传给孙子、重孙子都不打折,亲王的帽子照戴不误,稳稳当当,所以人们又称其为“铁帽子王”。加恩封的亲王,爵位传给儿子就打了八折,成了镇国公;镇国公传给儿子成了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传给儿子没有了,变成了宗室成员。
但是,雍正皇帝却打破了只有军功封王才能世袭罔替的规矩,将十三弟胤祥加封为世袭罔替的怡亲王。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他们俩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哥俩自幼亲近,感情很深。在众皇子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胤祥竭尽全力、坚定不移地支持四哥上位,为此他挨了不少打击,受了不少委屈,吃了很多苦头。
雍正登基称帝后,那些不甘心失败,还想东山再起的反对派们仍然横挑鼻子竖挑眼,找别扭,使绊子,乱折腾,非要看把雍正轰下台去不可。这时,胤祥又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他四哥出谋划策,分忧解难,帮他压住了阵角,稳定了局面。
胤祥对雍正情深意厚,赤胆忠心,雍正自然对胤祥心存感激,格外关照,所以才破例加封他为和硕怡亲王,并特许世袭罔替。
胤祥死后,他的第七子弘晓继承了爵位,之后又传继了四代。到载坊这一代,由于他承袭爵位仅一年就去世,又没有子嗣,就把怡亲王传给了弟弟载垣。咸丰皇帝时代载垣深受朝廷重用。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行宫,死前留下三道遗命,一是立载淳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二是由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顾命大臣,掌管朝政。三是分别授予皇后慈安、懿贵妃慈禧“御赏”、“同道堂”印章,八个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但是,载垣他们八个顾命大臣强势霸道,专权蛮横,飞扬跋扈,得罪了慈安、慈禧太后,以致于两宫太后联手恭亲王奕訢密谋策划,突然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拿下了顾命八大臣。
“铁帽子”怡亲王载垣被勒令自尽,肃顺等其他顾命大臣也被杀头或革职充军。
可见,铁帽子并不是铁脖子。没有了权力,铁帽子王也照杀不误!
-----
网友解答:
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他一向和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亲近。雍正和胤祥(后改允祥),在康熙朝时是一对抱团取暖的难兄难弟,雍正上位后两人则成了亲密无间的君臣。
雍正登基后,感于允祥在“夺嫡”战时坚定地支持自己,出力甚多,任他为议政大臣,命他总理重要事务,后因治绩突出,被封和硕怡亲王,可世袭罔替,是清朝定鼎中原后第九个“铁帽子王”。
允祥同时还兼任户部侍郎,奉命管理户部三库以及户部事务。《清史稿》记载,雍正谅闇(居丧)期间,四个总理王大臣中,主事的就是怡亲王允祥和隆科多。
后来,雍正回忆这段时期发生过的事,曾说:“辅政之初,阿其那(满语猪的意思,对八阿哥胤禩的蔑称)包藏祸心,扰乱国事,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
诸王中以允祥和雍正帝的关系最密切,其他的王大臣奉其为尊也就不奇怪了。
史载,雍正三年(1725年)冬,允祥耗费很大精力从事整顿财政、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的事情,政绩卓著。六年(1728 年),雍正在褒奖云南布政使李卫时说:“怡亲王在户部,李卫在滇省,实系公忠体国,涤弊清源,劳绩茂著” 。对怡亲王允祥的理财能力充分予以肯定。
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处成立,雍正任命允祥为军机大臣,负责管理西北两路用兵的重大事情,只有允祥、张廷玉等几个重臣参与谋划用兵,由此可见允祥在雍正心目中地位之重,是雍正朝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允祥经常代皇帝传旨、代皇帝发号施令,“口含天宪”,位高权重,但又和明朝时宦官专权不同,他本就是亲王,不过奉皇帝命管理军政大事,皇帝也对他信之不疑,让他放手去干。
此外,允祥还任过很多事,譬如管理汉籍侍卫,统领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军,负责雍正帝办公御用品的制造、采买,雍正的藩邸旧务,诸皇子的日常、教育之事,甚至雍正寑陵的修建,都由允祥监管。允祥既是参与运筹帷幄的重臣,又是雍正帝的大管家和皇家卫队长。
据史料记载,允祥只是在担任总理事务王时最炙手可热,官位最尊崇,后来虽然担任议政大臣、军机大臣,但彼时军机处刚草创不久,军机制度尚不完善,远不像后来那般地位煊赫、势焰熏天。其实,允祥在没有正式名义下,不过是在权谋老辣的雍正指导下帮其处理了一些繁杂纷乱的具体事务而已。
雍正八年(1730年)5月初4,很有事业心、勤于任事、积劳成疾的允祥病故,年仅44岁。
胤祥死后,怡亲王尊号共传8代,有9人世袭王位。到了胤祥第5世孙载垣袭爵时,备受重用的他先后当过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咸丰帝死后他更是成为“顾命八大臣” 之首。之后,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之载垣、端华被赐自尽,肃顺被枭首,其余5人均遭革职罢黜。怡亲王位只是被削夺,并没有被正式废除, 不过在“辛酉政变”后中断了几年而已。3年后的1864年,怡亲王爵位被恢复,由载垣堂兄弟载敦承袭。怡亲王爵位一直延续到1902年,末代怡亲王叫毓麒。
【插图源于网络】【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
网友解答:
谁告诉您的您可以把他咬个半死。
怡亲王允祥是雍正最信任的弟弟,雍正元年(1723年)封,雍正八年(1730年)病逝后被允许世袭罔替,传嫡(第七)子弘晓;弘晓传次子永琅;永琅传孙奕勋(奕勋之父绵标也被追封);奕勋传长子载坊;载坊无子,传奕勋次子载垣;载垣在“祺祥政变”中被慈安、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逮捕,被迫自尽,爵位被转交给允祥五世孙载泰;载泰传族弟载敦,载敦传长子溥静;溥静因故被革爵,爵位传允祥第十三代孙毓麒,毓麒嗣位十年后清亡,爵位自动消失——简单说,怡亲王世系一直传承到清朝皇帝逊位,虽不与清朝同始,却实实在在与清朝同终。
允祥的画像穿着黄袍,这是一个特例
不过怡亲王的世系的确有两次濒临中断。
第一次是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病逝,遗命“两宫垂帘,顾命八大臣辅政”,八大臣和慈禧、奕䜣随即展开激烈宫廷斗争,史称“祺祥政变”,最终慈禧-奕䜣派获胜,八大臣中为首的三人即载垣、端华、肃顺被处死或赐死,另五人也遭到处分。
差点让怡亲王世系断绝的载垣
在这三个被处死的政敌中,有两个“铁帽子王”,即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余怒未消的慈禧将他们的爵位转给同族远亲,并且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12等宗室爵位的第8等)。
但冷静下来的慈禧随即想到,郑亲王、怡亲王传承已久,在宗室和朝臣中享有很高声望,一味打压会人为树敌,因此仅过了三年(同治三年即1864年)就借载泰去世的机会,恢复了怡亲王、郑亲王的王号和世袭罔替待遇。
第二次则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世袭怡亲王溥静因附和端亲王载漪,妄图激怒洋人、借助义和团,将载漪之子“大阿哥”溥隽送上帝位,八国联军入京时溥静未及逃走被德军杀害,辛丑条约签署后被清廷以“纵庇拳匪启衅”罪名追夺爵位。
另一个倒霉蛋溥静
但这次慈禧明显汲取了上次处置草率的教训,在追多溥隽爵位后立即在允祥后代中找来毓麒继承怡亲王爵位,摆出一副“只罪本人,不追及祖宗”的高姿态,以免大乱之后再节外生枝。
-----
网友解答:
那是因为十三爷胤祥的后人,遇到了铁帽子王终极克星—慈禧,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其铁帽子王的爵位,并没有被彻底废掉,只不过是断了三年而已。
01何为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一种俗称,当时清朝有两种封爵制度,世袭罔替和世袭降替,世袭降替是主流,就是每世递降一等,直到辅国将军时停止递降。
因为每世降一等,所以这种世袭降替并不能保证子孙后代永享高官厚禄,而清朝时期的爵位只有功封、恩封、袭封、考封四种十二等,理论上只有袭封才是最容易的。
可以说袭封就是躺赢,因为子孙后代什么都不需要做,就能获得爵位,但皇帝也不是傻子,没有突出表现,肯定会每世都降,那大家自然都想要获得世袭罔替了,因为不会降等。
可想获得世袭罔替封爵,也就是铁帽子王是非常难的,有清一朝,也仅仅产生了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的八位铁帽子王,还是在开国之初立下巨大战功的皇室宗亲。
02怡亲王是如何获得铁帽子王的
怡亲王胤祥,也就是被雍正称为“柱石贤弟”的十三弟,是清朝入关一统天下后的第一位铁帽子王,也是清朝的第九位铁帽子王。
可以说因为十三爷的辛勤付出,雍正一朝对胤祥都是格外恩宠,甚至可以说是恩宠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比如雍正在继位后,特意下旨将胤祥的生母敏妃,追封为皇贵妃。
雍正还为此开创了妃子葬入帝陵的先例,将胤祥的生母葬入康熙的景陵。同时,雍正为了表达自己对胤祥的恩宠,还额外给了胤祥一个郡王爵位,允许他在儿子中再任意指封一人。
雍正对胤祥的重视,不只是在胤祥生前,在胤祥死后也是一如既往,胤祥由于积劳成疾,在雍正八年,仅仅四十四岁就去世了。
胤祥去世后,雍正特意将之前因为避皇帝讳,改名为允祥的十三弟,又改回胤祥,这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不避皇帝讳的王爷。
同时,雍正还辍朝三日,亲自到胤祥灵前祭奠,并宣布为之素服一个月,可以说这种殊荣,绝对是开了先河。
并且,胤祥是有清一朝,所有王爷陵墓中,最奢华壮观的,没有之一,其陵墓神道就长达1.5公里以上,雍正评价胤祥:
“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
但就算是如此被雍正宠爱的贤王,其怡亲王爵位也在一百多年后,被短暂剥夺过,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引出了我们今天的问题,那就是铁帽子王真的“铁”吗?
03铁帽子王真的“铁”吗?
铁帽子王看起来世袭罔替,其实能否得到恩宠,只看当权者的一句话,只要惹怒了当权者,铁帽子王可以随时换人。
这就是为什么,雍正登基后,乌先生在临走前,叮嘱胤祥无论如何都要推掉铁帽子的原因,因为一个弄不好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毕竟站得越高,就越吸引火力,也容易摔得更惨。我们知道历朝历代,当权者都对皇室宗亲管理得非常严格,就是为了防止其谋朝篡位。
清朝的掌权者更是如此,封了铁帽子王,只是对你之前功绩的认可,但如果恃宠而骄,那第一个就拿你铁帽子王开刀。
别说铁帽子王不是免死金牌,就算有了免死金牌,也不还是当权者想杀就杀?而胤祥一生虽然倔强,是号称拼命十三郎的侠王,但经历过康熙时期的长期圈禁后,早已让他收敛了性格,学会了低调隐忍。
所以胤祥在雍正王朝八年时间里,一直没有恃宠而骄,反而兢兢业业,干好了自己的本职。不过乌先生看得通透,你能保证你没问题,但你能保证你的后代不出问题吗?
清朝惯例是,直系铁帽子王出问题后,会把这个封爵赏给其旁支,这也算是对其先祖的一种格外恩宠吧!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胤祥后人的爵位是如何被废掉的,这也就引出了铁帽子王终极克星—慈禧。
04铁帽子王终极克星—慈禧
在咸丰皇帝死后,慈禧曾掌控清朝权力近半个世纪,她的一生擅长权术,杀伐果断,之所以称她为铁帽子王终极克星,是因为慈禧上台后,为了排除异己,先后杀了三个铁帽子王。
第一个被慈禧杀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胤祥的后代—怡亲王载垣,载垣承袭祖上爵位后,由于能力突出,忠心为国,很早就成了咸丰皇帝最信任的臣子之一。
所以,咸丰皇帝病危后,在为同治皇帝安排八位顾命大臣辅政时,将载垣位列八位顾命大臣之首。这是格外的恩宠,但也因此让载垣招来了杀身之祸。
因为野心勃勃的慈禧,为了篡夺权力,发动了辛酉政变,成功击垮了八位顾命大臣,并赐死了怡亲王载垣,同时被赐死的还有一位铁帽子王—郑亲王瑞华。
这里我们再说一下,慈禧杀的第三个铁帽子王—庄亲王载勋,跟前两位比起来,载勋死得比较冤枉,因为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说,载勋就是慈禧的“舔狗”。
载勋非常听话,并没有做任何让慈禧讨厌的事,更没有威胁到慈禧的地位,不过他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建议慈禧重用义和团,抵抗列强,并吹嘘义和团非常勇猛。
慈禧正是因为听了他的话,才有底气对全世界列强宣战,后来义和团失败,慈禧落荒而逃,在清政府与列强和谈时,列强要求斩杀义和团祸首,于是本就恼羞成怒的慈禧就把他推了出去。
最后,慈禧以“庇拳启衅”的罪名,赐死了载勋。至此,被慈禧杀的三位铁帽子王,我们都说完了,不过我们说过,铁帽子王被摘了后,一般都会让其旁支顶替。
所以,怡亲王载垣的爵位,在怡亲王被赐死后,只空缺了三年,随后就被载垣的堂兄弟载敦继承了,所以怡亲王的爵位又开始被胤祥的后人继承了。
不过,要说胤祥的后人也是命运多舛,比如后来承袭怡亲王爵位的溥静,在1902年因为纵容义和团获罪被革爵,然后由溥静的侄子二岁的毓麒承袭了怡亲王爵位,毓麒也是末代怡亲王。
总结
综上所述,铁打的爵位,流水的亲王,不只是怡亲王的后人,所有清朝的皇族成员,都随着革命的爆发,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
网友解答:
雍正继位后,曾经许下赐封允祥世袭罔替当一个
铁帽子王
,可是被邬思道一凡点拨,允祥恍然大悟,坚决请辞,原因竟然是这样的!
狡兔死,走狗烹,邬思道指点怡亲王
允祥掩饰不住得意的神情,向后一靠伸展了一下,“其实是早已知道的了。万岁说元旦日晋封我亲王,世袭罔替!王不王无所谓,这个‘世袭罔替’难得!”
邬思道一双眸子在灯下晶莹生光,沉静地一笑,说道:“铁帽子王,儿孙永永无既。好嘛!连你加上一共九位了。”
“你今晚怎么了,这么不阴不阳的?”
邬思道伸手将一杯茶推给允祥,长叹一声默然不语,见允祥一脸惊讶之色,苦笑道:“十三爷,我和你认识十五年了,你天真率性、任侠仗义,很佩服你的为人。今日有句话,说出来或许我要人头落地,不知当讲不当讲?”
允祥被他的神情惊呆了,手里捧着已经凉了的茶,死死盯着邬思道。
“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邬思道仿佛不胜其寒,紧紧抱着铜手炉,声音低沉嘶哑。“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你不是说他龙骧虎步……”
“不错,那是当时的话,他没信心。”邬思道语气冷峻得令人发抖,“你没勘透世情。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我不信!今日四哥还说,决不做鸟尽弓藏的事!”
邬思道阴冷地一笑:“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周用诚、墨香墨雨、性音和粘竿处十几个最心腹的,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使的恐怕就要……”
允祥蓦地一个惊颤,脸色变得苍白如纸,翕动了一下嘴唇,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两个人在灯下交换着目光,只听院外一阵风声,像是什么在树林子里扑棱了一阵翅膀,接着便是鸱鸟凄厉的大叫声,叫得允祥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样寒冷的冬夜,到处是坚冰和积雪,雍和宫孤零零地处在京郊,四邻不靠,全是旷野,胤禛所有的内眷又都搬进宫里,只留下了原来书房的人和幕僚和尚,这时灭口,真正是杀人如草不闻声!允祥嘘了一口冷气,刹那间,他冒出一个念头,竟想夺门逃出去!
“十三爷,你不要害怕,只要你收敛锋芒,万岁不会怎样你,”邬思道拨了一下蜡芯,屋里亮了一点,“我只求你一件事,不要把我的话说给别人。易经有云:君不密丧其邦,臣不密丧其身——不用为我操心,我有自全之道。”
“那——坎儿他们呢?”
邬思道垂下眼睑,深长叹息一声:“他们不该知道的东西知道得太多了……”正要接着说,便听远远一阵脚步声,周用诚一蹿一蹦地跳进来,搓手跺脚地笑道:“好天气,贼冷贼冷的!文觉那边预备齐了么?主子已经回来了!”
明哲保身,邬思道真情感雍正
话音刚落,胤禛已带着十几个太监进来,见邬思道挣扎着要起来迎接,忙上前双手按着,呵呵笑道:“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不要做这生分模样。今晚这一聚十分难得,过了明儿,就又忙起来了。怎么这屋里只点一枝蜡?——走,咱们过书房那边,边吃酒边谈——”
几个小太监听皇帝嫌暗,忙不迭又点了七八枝蜡烛。允祥只像傻子似的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审量着胤禛,觉得一下子陌生了许多。
“万岁!”邬思道到底挣着跪了下去,伏地行了大礼,说道:“臣有密奏的事。”
胤禛疑惑地看了看允祥,坦然说道:“——那,十三弟你们先过去,和文觉性音他们先说话,等着我。我和先生聊几句就过去。”待允祥带着一干人离去,胤禛又问:“老十三来都说了些什么?你神色不对呀!——你起来说话。”
“为的就是这件事。”邬思道坐直了身子,心事重重地说道,“十三爷来报喜,说万岁预备起用臣。臣单独见万岁,就是想辞谢万岁。”胤禛没言声,站起身踱至窗前,望着外头漆黑的夜,半晌才问:“为什么呢?”邬思道盯着胤禛的背影,缓缓说道:“臣有三忌,三不可用。”
胤禛回过头来,脸上已是挂了一层严霜一样冷峻,却不吱声,幽幽望着邬思道。
“臣乃残疾之人,这是一忌。”邬思道毫不畏缩地看着胤禛,“国家取士授官,自有制度。况大清国运正盛,人才济济,臣在王邸十几年,中外人士知之甚多,骤然置之庙堂之上,虽至公亦无公,虽无私也有私,恐怕有伤圣德。这是一不可用。”
胤禛脸上毫无表情。
“臣原是犯罪之人,这是二忌。”邬思道道,“康熙三十六年臣为孝廉,应天府试,率五百举人抬财神大闹贡院,此事震动朝野,天下皆知。虽说是激于义愤,到底是触了国法,先帝曾连下诏旨捕拿,臣又潜逃在外。为憎恨吏治黑暗,臣又入京,择主而事。万岁如今功成名就,即起用臣辅在帝侧。在臣原是罪余钦犯,在君又干碍圣祖当初原意,用此不忠之臣致于臣下议万岁为不孝之君,这是二不可用。”
胤禛听得悚然动容,不觉坐了下去,抚膝沉吟道:“只是可惜了你。”
“这正是第三忌。”邬思道见他动了心,舒了一口气,又道:“臣虽然薄有小才,却是阴谋为体。万岁龙日天表春华懋德光明正大。这就是忌!臣在万岁僭邸蒙恩十余年,顾问侍从,无不听之言,无不从之计,无数惊涛骇浪之中早已殚精竭虑耗尽心力,譬如已经熬干了的药渣,万岁何堪再用?
倘若万岁念思道忠贞不贰之心,放臣还山,沐浴圣化之中,舞鹤升平之世,在万岁为全始全终之主,在臣为明哲知理之臣,传之后世,亦为一段风云际会佳话。万岁若不允臣之所请,臣今夜就仰药自尽,不伤圣人知人之明!”说着,泪水已走珠般滚落出来。
胤禛也不禁黯然,他今夜要下毒手灭口,原是听了文觉的警告,外边允禩党羽如林,政局不稳,放着周用诚一干人无法处置,日后将雍邸的事兜出来,正好给允禩借来推波助澜,所以打算喝酒之后,下半夜动手全部处死。
但邬思道这番言语,其实已表明永不从政,永不泄密,想起十几年知遇之交,朝夕赞襄,吟诗论文,这些情分也难一古脑儿付诸东流。想着,叹息一声道:“你的 心我都知道了。不知眼下你有什么打算?”
邬思道顿时放下了心,从容说道:“雍和宫如今是天子行宫,自万岁下诏那天,我在棋盘街已经租了一处宅子。万岁既然允臣之请,今晚一见,就算辞行,臣这几日痰喘,酒筵也不敢领,这就搬出去,过几日陆路回无锡老家。臣已经二十余年没吃故乡水了。”
“好,依你。”胤禛想着允祥等在那边,起身在案边提笔写了个字条,口中道:“不过你跟我一场,空手回去,我难忍心。当年替二哥还债,用了你七十万银子。赏还你呢,要招谣言,所以不还你了。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你不要大隐,也不要小隐。你且去,明儿叫允祥看看你,给你找个靠得住的官,你去当师爷。将来朕出巡或者他入觐,还能见见。”
“谢万岁!万岁如此隆恩,臣粉身碎骨不足以报万一!”
所以说,怡亲王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是被自己辞掉的,因为邬思道一语惊醒梦中人。
-----
------------------
推荐阅读:
如果电脑技术最初是中国人发明的,那现在编程是不是就是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