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辅导机构跟家长说,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成长期需要两年。你怎么看?
我曾经在辅导机构跟家长说,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成长期需要两年。你怎么看?
-----
网友解答:
-----
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我觉得语文和数理化,应该是“天赋”的问题,所谓的长期积累和培养的过程,事实上,对任何人和任何学科来说,都是一样的。
以前,我在高考时,是数理化很好,语文英语一般,但是,学校保送我上的大学是中文专业,当时我们还小,觉得中文都是不会读书的人才去读的专业,我就自己考。但是,到了后来学专业的时候,我是学的会计,而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中文能力“人品大爆发”,写作,比如单位年终总结,比如后来自己做企业管理体系,作一些作业规范,企业内部主要的研发和各个管理流程,我总是“各种创意”频出不穷——总是以各种文本,各种图形,以及各种适合各种人群能够看懂,能够理解的方式,获得了大家的喜欢和欢迎(而不是多数企业管理文件那种抗拒)
后来,我和以前同学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说到这点,大家都会非常惊奇。也非常感叹。
从我自身的感受来看,一个人的所谓“天赋”,是一种“隐性”的,和“隐藏”的,真正在高中或者中小学校学习过程中,作为“孩子”,自身是认识不到的,和“无意识”的,我们自己,也经历过孩童时期,和“无意识”时期。而只能是“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完全不会知道未来,什么才适合自己,以及自己未来真相擅长什么。
反过来说,作为教育,我认为,都是“长期积累”和基础积累的问题,无论语文,还是数理化,如果你的基础不行,到了高中高考,乃至于以后大学,都会出现学习困难和压力。都需要自己课外去补自己的不足。
而真正作为应试教育中的高考,需要多少时间去积累?从我们自己的经历来看,似乎也不多,或许不需要“两年”,而在于自己“顿悟”,我们自己,和其他同学,都有过这个体验,就是“你自己想学了”,“你自己知道怕了”或者“你自己有自己的目标”以后,所有的不足,都会被自己补上,都会被客服,想冲刺的人,就多数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而不想的人,怎么补,都没用——前提是你本身就是一个中等以上资质的人,那种烂泥扶不上墙的人,不在讨论范围内。
有一个故事,我也曾经说给我的同学,希望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用上(我孩子读大学了,他的孩子才高一):
就是一个北大的人,他儿子,学习很差,而这个北大的人,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有解决问题。有一次,他的北大研究生同学中,有一个搞教育的,于是就向他的同学请教,他的同学给了他一个最简单的,却是教育中最高境界的方法——兴趣,是引导人生,就有效的方法。
回去之后,他没有继续给孩子各种施压,而是冷静地想,他儿子从小的成长和经历,其中,回忆起孩子还在三五岁的时候,就能认出所有品牌汽车的商超,一辆车,开过去,他小孩就知道什么车。于是,他试图引导已经高一的孩子,去了解汽车,学习国内外汽车最新的信息——即使会影响学业,也不例外,结果,他的孩子从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于是,开始从高二下学期“冲刺”——根本不需要父母怎么催促,自己都是拼命抓紧时间,抓紧学习的同时补漏。后来真的考上了北大汽车专业。
这个案例再次告诉我们,学习,不分早晚,不分努力,只在于“天赋”和“自己想要”,其他,都不是问题的核心!
-----
网友解答:
-----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成长期需要两年,你怎么看?
说这话的老师,一般刚刚工作不长时间,尚没有摸清语文的门道,对于语文教学一知半解。这种老师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随意给课程评价,借此忽悠门外汉,其实自己就是门外汉。就像我刚刚开始教语文的时候,我也这样认为,不断地给家长强调:语文“皮厚”,必须特别注意平时的积累,平时就不能放松。
那个时候虽然教语文,自己却特别相信这样言论,面对语文的时候,感觉无从下嘴,于是深挖语文的内涵,把语文生活化挂在嘴边,无限扩展语文的外延,仿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打好语文的基础,才能真正为孩子奠基,才能让孩子考出一个好成绩。
我完全被一些所谓的语文教育专家忽悠了,每天想的不是怎样让孩子写好每课的生字,背熟课文,而是想着怎样为孩子一生奠基。
为了给孩子打下良好的语文功底,我星期六星期天加班,免费带着同学们阅读,写作。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有一个老教师悄悄地告诉我:语文要首先掌握好每节课的生字词,每个“语文园地”所涉及的知识点。这是出题者出题的依据。
我对此不屑一顾,我认为语文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语文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功底厚了,自然就考出好成绩了。其他的都是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很不幸,我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是很好,纵然是我花费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来研究语文,仍然没有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我班最好的成绩就是平行班的中游。
我对于语文考试的感悟是在一次不经意的考试中,临近起码考试了,我一向是很少进行检测的,有规定平时严禁考试,严禁给孩子排名。一学期只考一次试,那就是期末考试。年终考试快到了,我那一次竟然让学生做了两套题,这两套题,我全批全改,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对某些同学特别的指点。
结果那一次考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我班的成绩竟然考了全年级的第一。这一变化,让我彻底醒悟,不管是任何的检测,凡是考试,都有一定的技能。凡是考试,都是有章可循的。
于是那种大海捞针,误打误碰的所谓的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对我有所改变,当然给孩子打好基础是一个方面,但让孩子学会考试,拥有强大的考试技能也是一个方面。于是每次考完试,我都会翻阅整个年级所有学生的语文试卷,看一看,学生丢分主要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掌握的不牢固,那些地方是孩子易错的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加以强调。不用再费原来那么大的力气,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那种认为语文是长期积累的学科,成长期至少两年的论调,我认为是不准确的,长期的积累确实是非常有必要,但是成长期两年这个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根据。语文所考的内容确实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他所考的知识点还是教材。绝大部分还是书上的内容,那种认为准备语文就是“大海捞针”,犹如无头苍蝇一般乱撞的语文备考模式,不仅仅说明老师没有弄清楚语文考试的真谛,对于学生也是一种伤害。对于家长则是一种不服责任的忽悠!
多读书,多写,学好课本,适当做题,学会举一反三。努力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这是应付考试不二的法则。对于语文同样适用!
我是教育锋线,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假如你只说了
前半句
,我想,很少有人会
提出质疑
,但当你加上“
成长期需要两年
”的时候,就会有人质疑了。
为什么说成长期是两年呢?
家长A:
我家孩子在辅导机构学了4年了,为何不见成长呢?
家长C:
我家孩子只认真学习了6个月,语文就取得了好成绩。
老穆认为,每个孩子的
基础
是不一样的,
接受能力的水平
也是不同的,因而学好语文的周期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的说1年、2年、3年等。
从“应试”这个角度出发,老穆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
语文进步
的周期为
6个月
。
什么意思呢?
如果孩子参加补习,如果语文能进步的话,就是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取得进步。如果6个月后还没有进步的话,我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上肯定是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说6个月呢?老穆先给大家看一张图表,如下:
假如你在
培训机构
进行考前冲刺的话,课程往往是这样的,如下:
【1】论述类文本阅读(3节课)
【2】实用类文本阅读(3节课)
【3】文学类文本阅读(6节课)
高中生一个月通常有4次补课机会,三大文体补下来的话,就是3个月时间。
【4】文言文阅读(2节课)
【5】古代诗歌阅读(3节课)
【6】作文(6节课)
【7】整体梳理(1节课)
文以上4个内容学完后,正好又是3个月。
6个月过去后,语文成绩能进步的,就会有较大进步的。
如果6个月过去后,语文成绩还没有进步的话,要么是
老师出现了问题
,要么就是
学生
出现了问题。
以上这些,都是从“
应试的角度
”来思考的。
倘若从“
语文素养
”角度出发的话,真正要想学好语文的话,我想是一辈子时间。
或许有人会说,高三毕业后,谁还会去学语文啊!
老穆想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老穆就通过
一篇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一篇文章
来给大家做简单解析。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大概内容如下:
老汉买了一头牛,牛起初想跑,老汉挥鞭伺候后,牛再也不跑了。
老汉对牛也是疼爱有加。夏天,老汉为牛扑虻蝇,防蚊虫咬;冬天,老汉为牛披棉褥,防止牛冻坏了。
一天,老汉赶牛耕地,牛突然站住不动了。老汉挥鞭,牛仍是不动。最终,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老牛前腿跪在德富老汉的腹部,用尖硬的犄角挑开了德富老汉的喉咙······
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就可以用语文的知识进行解答。
在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叫“
人文精神
”。
人文精神包括:人性(真善美、假恶丑)、自由、尊严、平等、命运维护、追求真理、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等。
老汉爱牛,是一种“私爱”,是单向的爱;
牛要跑,老汉就用鞭子抽,最终牛不跑了。老汉与牛之间的“爱”是不平等的。
当两者之间的爱不平等时,当爱没有尊严时,也就容易爆发冲突。
这个故事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上不少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男人爱喝酒,喝完酒就对女人家暴,酒醒后,男人又对女人很好。终于有一天,女人出轨了······
我们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就能理解女人出轨的原因了——爱的不平等和爱的无尊严。
【结束语】
语文学习的确靠积累,但是,如果你方法不当的话,积累十年也成长不了,不是吗?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
网友解答:
-----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的确不错,但是成长期是两年我看未必靠谱。不过你在辅导机构说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辅导机构的老师上课必须要故作权威性,否则学生和家长是不怎么认同的。
那么权威的来源往往是一些故弄玄虚的数字和结论,比如你说的语文成长期概念,而且还给了这个成长期一个时间:2年,通过这一系列的概率和数据,来达到镇住学生和家长的目的。
其次,语文学习的确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汉语虽然是我们的母语,但语文学习不等同于口口相传,而是语文的内在素养提升,包括阅读,赏析,写作等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和老师的指导,这个量的积累是需要依靠时间来完成的,快速学习是完成不了大语文学习任务的。
另外,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在什么时候?在这里我们不谈你的成长期概念,只说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间是什么时候。
根据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的小学阶段是关键时期,因为13岁之前是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需要抓住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轻的优势,要大量积累,为语文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语文学习需要关注哪些内容?
我经常和配班的语文老师交流,他告诉我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要求和过去完全不一样,必须要转变思路,不然是很难适应未来的升学考试。必须要重点发力的三个方面包括:
阅读能力培养,进行大量阅读。
写作能力培养,强化写作训练。
文言文能力培养,死记硬背不可少。
总的来说,对你的话我表示部分认同,但语文的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有共识,虽然我是英语老师,但我一直认为语文的地位在升学考试体系中应该要高于英语,这是国民内在素质修养的根基所在。
大家认为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更多关于基础教育问题,欢迎关注我哦
-----
网友解答:
-----
我是一名语言教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经常对学生说,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吃中药的过程,效果虽然好,但是见效慢,关键过程是苦的。
而且语文的学习非常零碎,今天吃这个方子的药,明天吃那个方子的药,很少有不苦的。不坚持吃药,语文差这个病就治不好。要想治好,必须长期吃药,还必须忍受吃药的痛苦。
所以说,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积累,才能形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质变。
没有量的积累,无法转化为能力。
当然了,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一样
。有的吃了药,容易消化,效果就好一些。而有的吃了药,有排斥反应,效果自然要慢一些。
学习语文,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
学生一个月不学语文,不见得学生的语文有明显的下降。
但是,学生一个月不学习数学、英语,那下降的程度可想而知。关键是语文的进境慢。
除了积累之外,还需要个人的悟性。比如说,有的人把唐诗三百首都会背了,但是,他就是不会写诗。不会写,光会背,有什么用,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
网友解答:
-----
不赞成你的说法。。。我女儿高中语文班里中等水平,其它科都在前面,尤其英语,于是高考前三个月,她每天中午攻阅读理解,晚上作文素材。。。结果高考语文史无前例的好,英语则很差。。。这说明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英语则说明,三天不练手生。。。。
-----
网友解答:
-----
你是个实在人,但是效果不一定好!
作为辅导机构的从业人员来说,你向家长们这么说可能会造成双刃剑的效果,毕竟家长来辅导机构是为了快速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的,如果不能快速提高,也就没法量化成绩,请问我干嘛支付高价给你们呢?你得在短期内证明你们的价值,不然家长不一定愿意出钱!
辅导机构说到底是技能培训机构,更直接点就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强化训练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那就是非常棒的机构!技能,可以根据设定目标来拆解过程模块,你们的重点是研究考试题目,针对每一种提高的出题思路提出解题方法,怎么能获取高分怎么来,就像当初新东方大学四六级考试一样,到最后不用看考题,只要选项里面出现某一个核心单词直接选就可以!如果达不到这种研究水平,培训机构的生存理由都没有!
另外,你提到的语言两年时间来提高语文,其实说的不是考试技能而是语文素养,它不是围绕考试成绩来努力的,而是激发孩子们热爱语文,运用语文素养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广泛意义上的学习,这个确实只能长时间来培养!
所以,辅导机构去讲语文长期能力,坦白讲,有点唬人,快速提升考试成绩是你们的生存理由!
-----
网友解答:
-----
第一,阅读量的积累。
近几年,高考语文阅读量越来越大了,原来阅读字数8000多,现在已经超过九千字,未来将超过1万字。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要大量阅读,看《高考创新作文》,看名著,看杂志。平时还有注意阅读的速度,没有一定的速度,高考都答不完题。
第二,语感的积累。
语感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能体会到。在语文和英语的选择题中,语感特别重要。有的题你说不出为什么,但是你就感觉应该选这个,常常都是对的。语感需要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大声朗读,也可以增强语感。
第三,课外知识的积累。
高考语文150分,课内只占六分的文言文和古诗词默写,其他的144分均来自课外。有大阅读,有文言文,有病句和成语的使用,还有令很多学生头疼的古诗欣赏。想打好语文卷子,必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按着固定的方法去训练。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积累就是那一砖一瓦,每一篇阅读,每一个病句,每一篇作文都是在添砖加瓦。
-----
网友解答:
-----
对这个说法,我是非常赞成的。
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曾经过一句话:
语文皮厚。
那时候还是学生,不知道皮厚是啥意思。后来参加了工作,成了教师,才知道皮厚的意思。
语文这门学科与数理化不一样,数理化之前没有任何积累,没有任何基础,只要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如果学习得法的话,成绩立即就能见效。
我认为这些学科类似西药。而语文学科则类似于中药。西药见效快,中药见效慢。
我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事例:我家孩子的语文成长过程。
学生时代,我和孩子的妈妈在语文方面都是佼佼者,语文成绩特别好。
例如在头条创作,我从来不用打草稿,不用打腹稿,只要有合适的话题,打开界面就写,一气呵成。原来问答收益高的时候,我写的问答比较多,一般半个小时就完成一篇,字数都会超过一千字。有一个网友觉得我写的如此迅速,还认为我是搬运工,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搬运可耻之类的话。后来直接被我拉黑了事。
但是我发现,我家孩子的语文成绩并不好,并且对语文还不感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培养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
怎么培养呢?
先从阅读开始。
因为有句话很出名:得语文者得天下。而语文成绩的提高又离不开阅读。
我家孩子喜欢看动画片,那就先从动画故事开始入手,整本书主要是图片,文字极少。
看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慢慢换成图文并重的书籍;再往后直接换成了文字多图片少的书籍,现在阅读的书籍即使没有一幅插图,他也喜欢看了。
通过阅读,最大的收益是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知识面,有很多知识我都不知道,但是他却非常熟悉,如数家珍地告诉我。
孩子的语文成绩也明显得到了提高,因为他的阅读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并且作文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算起来,孩子的语文成绩提高的过程需要了大约四年的时间,真正是厚积薄发的。
第二个事例:我要求高一学生把大部头小说带回家
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教室内放有一些名著等大部头小说。我以为是语文教师安排的,后来经过了解,是学生自己购买的。
我通过有线广播会提醒学生:
大家都清楚一个事实,阅读对提高语文成绩确实大有帮助。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属于你们的阅读时间已经过去了。
语文阅读的黄金时间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非常紧张,学习节奏非常密集,已经不适合大量阅读了。
我建议你们把大部头小说带回家,利用双休或者节假日阅读。
观点
从我个人的感受和对其他人的了解,更是通过对从教过程的经验积累来看,语文这门课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系。
❶
与思维模式有关系。
有些人的思维模式属于理科思维,这些学生的语言类学科成绩不好,但是理科类的学科却是王牌学科,这些孩子即便在语文上下很大功夫,但是见效很慢。有些孩子,天生具有语言天赋,对语文特别感兴趣,这种学生无需费多大功夫,就能轻松学好语文。
❷
与长期积累有关系。
无论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积累就比不积累强。字词句,文学常识,经典文章的背诵等等,积少成多,厚积薄发。
❸
成长期的长短不一。
语文的皮厚,注定需要积累,注定需要消化吸收,需要一个成长期。但是这个成长期的长短与孩子的具体情况有关系,不能用2年误导了学生和家长,免得产生急躁心理。
我是朗月寒雪,感谢阅读,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
网友解答:
-----
赞同正确观点,的确要有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看得出这是个非常专长而敬业的教师,抓住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抓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专业教师,我想谈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与之共勉:
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它详尽阐述教师该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作为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老师来说,这便是开启教学之门的金钥匙。就像我们平时与人谈话时,想好该怎么说,然后用语言这个工具交流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点。
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工具性:语文学习可以说是语言形成的基础,语言必须依赖语文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不必一一赘述,可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工具性彰显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刚上学的孩子,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还要大声朗读出来?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是浅显易懂的道理。就拿时下国人都热衷的英语来说,总是强调大声读,为加强学生的语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与夯实。语文学习更应如此,阶梯式的上升,最后熟练运用我们的母语。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四个字: 读 写 听 说
简单说说我在教学时如何用的:
1·大声读出来。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自个最少大声读三遍,遇到不会的词借助拼音,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反复读,持之以恒,学生朗读能力会有很大提升,解决读的问题。
2·看重预习。学生在预习时,要求给生字组词(特别强调成语的积累,还有各式词语比如ABB式,AABB式,ABAB式等);会背课文里喜欢的摘抄的好词好句,这样是为写积累必要的词汇量。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在习作教学上,要求学生写之前大量的读,读得要杂,并在书上勾画,写体会,思考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多问自己几个问什么,并有一定量的仿写。
3·提升听的能力。上新课时,一定会挤出十分钟的时间,指名学生读,然后让别的学生仔细听,给读的同学“挑刺”,目的就是锻炼学会倾听。不要小看,你可以试试,好管用。
4·鼓励说。交流是不可少的训练,教学时用善意肯定的眼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交流,说错了也没关系。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要敢说,当然要注意礼仪。
这就是我的体会,持之以恒,水到渠成啦!
-----
网友解答:
-----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成长期需要两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要说两年就可以学好语文,还是有些勉强。
我们从上学开始就一直进行语文的学习。语文是国文课,是基础课,是工具课。从拼音、文字,到阅读、作文,从词汇积累到语法修辞等,任何一部分的学习都不可能一挥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学习训练,这不是说两年就可以完成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我们都在不间断地学习语文,遗憾的是,有的学生学好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不好语文。
有的学生喜欢学习理科的课程,有的喜欢地理、历史等课程,唯独不喜欢语文这门课程。究其原因,还在于语文学科的庞杂性、松散性、缓慢性,以至于有的学生小学学不好语文,初中学起来也吃力,也不带学,中考吃语文的亏。同时到了高中也还是发愁语文学习,不喜欢用多的时间学习语文,高考的时候还是吃语文的亏。看来语文的学习绝对不是短时间就可凑效的。
于是,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出现了专门补语文课的学习,以前人们补课大都是数学、英语等课程,到了现在,你哪一科差,都可以找到补课的机构和老师,针对语文差的学生,短时间的补课也不见得有效果,更不用说大的效果。所以机构的老师说,两年是一个成长期是有道理的。但要我说,没有哪个学生能在短的时间内学好语文,需要学生在上学的时间里毫不松懈地学习语文,不怕麻烦,不要敷衍,按老师的要求实实在在地学习,这样才可能学好语文,或者不会和别人差开距离。
------------------
推荐阅读:
我给女儿买了一个Ipad,但是被丈母娘拿给她孙子用了,怎么办?
领导让我辞职,跟他一起跳槽,不用加班,工资翻倍,我该怎么办?
上一篇:在农村那些包地种经济作物的大户为什么最后大多都亏钱呢?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