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最凄凉的诗句是哪一句?
你觉得最凄凉的诗句是哪一句?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最凄凉的诗句是: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稻禾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善把扇摇。
这首诗描写了天大旱农民无米之炊的悲惨遭遇,剥削阶级反正淡定收租,他们不但不可怜农民的贫困生活,不顾劳动人民的死活,却自由自在淡定地把扇摇,这首诗反映出农民在天大旱粮食失收交不起租心急如焚,还要挨饿,所以我觉这诗句是最凄凉的诗句。
-----
网友解答:
-----
极致凄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豪放派写凄凉,当然不会“赋首新诗强说愁”,也不可能“载不动许多愁”,或者直接“无处话凄凉”。豪放派的凄凉,不会关心自己伤春悲秋,“出师未捷身先死”、“何事秋风悲画扇”、“断肠人在天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他关心地是仁人、志士,大众、民众,忧心地是国事、天下事。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大家感受到是兴奋高歌、欢呼雀跃、庆祝胜利的场景,可这正是豪放派写凄凉的最高境界。他不会因凄凉写凄凉,他来不及凄凉,不能在凄凉中沉沦,还要化凄凉为强大的前进动力。
但诗句所蕴含的极致凄凉,在让人激情满怀、豪情万丈的同时,还是让人感慨万分、热泪盈眶、潸然泪下。
岷山是中国古史神话传说中上帝与众神的天庭所在地“海内昆仑山”和神仙文化、道教发祥地,全长约500公里,逶迤7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海拔4000-4500米,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当时终年积雪,太阳一落山,必定寒风撕裂、漫天飞雪。红军绝大多数是湘、闽、赣、粤等南方战士,没见过高耸入云的雪山,没有翻越雪山的经验,没有经历过如此严寒。诗人在岷山之巅感慨“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摘自:《念奴娇•昆仑》)
红军可不是现在装备齐全的旅行家,红军是一只疲惫之师。没有冬衣,穿着单衣,踏着草鞋,扛着装备,喝了一碗辣椒汤就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雪山,这是何等气魄,这是何等凄凉。那是连当时国民党飞机都飞不上的雪山啊,当时许多红军战士站在雪山峰顶,看到飞机在他们脚下盘旋。
岷山,层峦叠嶂、白雪皑皑。千里雪山,经验丰富的登山者,还要做好详细周密地登山计划。战士们只预知寒冷,缺氧会是个什么状况还未曾体验。上山了才知道,山上与山下气候绝然不同。暴虐的狂风,漫天的飞雪,稀薄的空气,寒冷、饥饿、疲劳,不断地侵袭着战士们。
有个老战士神态十分安详,右手夹着半截旱烟,左手微微指着方向,满身雪压在单薄破旧的衣服上,他已是一尊塑像。将军发现了,吼道“为什么不给老战士发棉衣?把军需处长叫来!”有人泣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风雪中有个穿红毛衣的女红军卫生员在唱歌,被誉为“雪山小太阳”。歌词很多战士还记得“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红毛衣是上雪山时同行的大姐,因她年纪小才15岁,身体单薄,从身上脱给她的。走着走着,有人发现不见“雪山小太阳”了,干部休养连的战士发现她静静地躺在雪地里,再寻找那件红艳艳的红毛衣,它在一个担架的伤兵身上。
像这样凄凉地、感天动地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战士们没有雪山行军的经验,一不小心就是万丈深渊、一停下来就很可能永远站不起来,稍不留意就是生死离别。在当时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的总结中看到,单红六军团在雪山上停顿、休息和吃雪水的致死近百人,清点人数时发现死去干部战士140多人。
整个三军将士呢?所有的军事报告和数据都会传到诗人这里,这可都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啊,这可都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啊。诗人无比沉痛和悲伤,凄凉心情深藏在字句之中,需要读者仔细回味。诗人也不能让牺牲的同志就此牺牲,他们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诗人用极富浪漫主义的手法,让后人继承他们的遗志,记住这份极致凄凉,奋勇前进!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最凄凉的诗句莫过于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一前227年),战国时期卫国(今河南省)人,爱好读书,擅长剑术,有胆有识。游历燕国时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受命谋刺秦王赢政(即秦始皇),未遂被杀。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相继攻克韩赵魏楚等国,弱小的燕国岌岌可危。此时,失去国土的荆轲,正在做太子丹的门客。为报国仇和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毅然决然地接受谋杀秦始皇赢政的使命。这首诗歌是荆轲在易水河畔与太子丹诀别时所唱。
作者通过前句描写秋风萧瑟,易水寒烈,一上一下集天地悲惨之状,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萧杀气氛,渗透着歌者激情彭拜的感情。
后句表现主人公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誓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
感言:诗作虽然寥寥几句十五个字,却充满义薄云天的豪迈气概。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天降大任,万死不辞。勇士踏上一去不复返的征途,身后留下千秋景仰的目光。报国不惜身,乃英雄本色。
-----
网友解答:
-----
谢谢诚邀;
我以为最凄凉的诗句 是唐朝杜甫在《兵车行》中的其中一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作者运用叙事手法,抓住细节刻画,淋漓尽致的揭露了唐玄宗穷兵黩武发动开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作者心情沉重,笔调哀痛,诗中充分展示了他悲愤难遏的心情。
张延
-----
网友解答: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与怨,无论高贵贫贱,是人生在世谁也避不开的话题。
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古诗中最凄凉的是,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虞美人》,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它如汩汨江水,思之令人痛彻心扉……
从万人之上的君主,因沉沦酒色诛谏亡国,携妻成为宋的艺妓,抛媚俾颜,徒有满腹经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在度日如年的日子里,屈辱和时时奔涌的国恨家仇,撕裂了他怯懦的心,声声怨曲夜夜叹,终于悲情喷发:
春江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晚又东风,
往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春花到秋月的时光轮回,何时是头?又有多少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这屈辱的日子何时能了结呢?小楼昨夜的东风,怎能受得起回忆故国的伤痛!
玉砌的雕栏应该还在吧!只是怀念它的人已经面枯颜衰。问我心中有多少对过失的悔恨,那悔恨就像这滚滚江水,一泻千里,日夜奔涌……
句句忧怨声声恨,此情此景,怎不让人为之动容!
小楼上东风的又一次吹起,这阐明李煜的恨怨一直都在;雕栏在朱颜改,更表明他不变的,对故国的思恋,对国亡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国人之恨是亡国,人生之恨是家破。
而对于夕日的一国之君,祸患皆因他而起,醒来痛悟,怎能不肝裂肠断?由此也坚定了他吟诵绝命的恒心……
每每想起这首诗,我会怜惜诗人的才华,又慨叹贪欲亡国者的可悲。
而今,世事风云变幻,风雨交纵,愿每个人,都能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得到启示,有所领悟。
愁恨的悠远,愁恨的汹涌,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遥远的树原创
-----
网友解答:
-----
据说,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就带病提笔,填了一首悼念老战友的绝笔之作《忆秦娥·悼念周恩来同志》。全词46字,字字咽泪无声,伤心裂肺。不忍卒读。如果说《诉衷情赠周恩来》凄凉之外,更多表现的是忧,这里就更多是痛了。一者家国之忧,一者断臂之痛。
《忆秦娥·悼念周恩来同志》
山河咽,拭泪无语心欲裂。心欲裂,顿摧栋梁,痛失人杰。
江山如画忆丹心,宏图遗愿永不灭。永不灭,新苗茁壮,势与天接。
上阕写痛失好战友、好同志、好搭档的无比悲哀之情。从“山河咽”,到“痛失人杰”,句句沉重,语语锥心,直戳人情深处。可见作词人之伤痛。要知道,此时的毛泽东,82岁的垂老之年,站立都成问题,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也因此,他连周恩来的追悼会也无法动身。当机要秘书张玉凤询问是否前去时,病榻上的毛泽东吃力又痛苦地说:“我也走不动了。”
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一对共和国双子星,一起经历了革命的苦难辉煌,也完成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早期积累,其彼此配合,互相成就,堪称世上罕见的黄金搭档。一方离去,另一方如何不肝肠寸断?
当听着周恩来悼词的时候,毛泽东是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声痛哭啊。身心交瘁的他,如何承受?他自己已经是一个连文件都举不起来的老人了。
读着此词此境,真个摧心。
另外,当时的天安门诗抄,多悼念周恩来总理之作,也很凄切。如:噩耗惊四海,哭声遍九州;碑如朔风啸,哀似寒水流。极尽哀情。
-----
网友解答:
-----
最凄凉的一句诗便属《葬花吟》中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葬花人睹物伤情,看到春残花落便想到一朝红颜老去,便像这残花落地一样,无人怜惜。今天花残落地还有我来给它埋葬,他年等我老去身死,便如这春天的花儿凋零一样,可是谁又会把我埋葬呢?
花儿落了,人也死了,花儿人儿从此不再相知。活着的时候独守春园,只能对影哀怜,与花儿为伴,受尽“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孤独、寂寞。等到春晚花谢,也只有我这寂寞春闺的可怜人才会去关注怜惜那些在晚春独自落去的花儿,还好心的去给它们寻一处归处,可是他年、等到我人老珠残,又有谁会像我怜惜这花儿一样把我葬在一处温暖的地方,年年能看到花开花落,春去春残呢?
这句诗极能引人共鸣,不仅让人为暮春葬花的美人哀伤,也让人反问自己“他年葬侬知是谁”?只怕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罢不胜伤感,久久无语。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这一句最凄凉:凄凄惨惨冷冷清清静静戚戚!
-----
网友解答:
-----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
网友解答:
-----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这样的诗句很多,下面给题主推荐出自“欧阳修”的《木兰花》之词。供友欣赏。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首词叙述的是,一名思妇的相思愁怨,是一篇闺中怀人之作。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的是思妇,别后的孤寂苦闷,和对远人的深切怀念。下片描写的是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凄凉情景。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意思是;离别后我也不知你的行程是远还是近?我所见到的景象,都觉得触目凄凉,使我倍感烦闷。
作者起笔两句写恨,以一个“别”字引领全文,缓缓的道出了,思妇的缕缕愁情。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作者以“鱼沉”代表音信全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锂鱼,中有尺素书”。后人因称书信为“鱼书”,
句意;你愈走愈远,书信也愈来愈少,以至渐渐就沒有了。这山长水阔,音讯不传,你叫我如何得知你的近况?我纵是给你写信问候,这信能寄哪儿呢?亲人远行,本已痛苦,偏又音讯全无,怎能不令我牵肠挂肚呢?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风落叶,多肃杀之声。句意;深夜里万籁俱寂,秋风吹动着秋竹,沙沙作响,每一片叶子,发出的声音访佛是在暗自传恨。此两句以景衬情,把竹叶的声音比作离恨悲鸣,更增凄凉气氛,烘托出思妇为情所困,愁苦不堪的情况。
孤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欹;斜倚。烬;蜡烛燃烧后的灰烬。句意;我斜倚着身子靠在绣枕上,想尽快入梦,在梦中寻找你的影子,可怎么都难以入梦,就连那盏残灯,也只剩下燃烧后的灰烬了。
这两句描写了,思妇夜不成眠的情景。在“不知君远近”,又收不到书信的情况下,她多么希望在梦中寻找到情郎的影子,然而,“梦又不成灯又烬”,就连这个小小愿望都不能实现,我可怜到何种地步?我的精神已极近崩溃。
作者,以“灯又烬”三个字一语双关。既是对实景的描述和烘托,又喻指女子的希望非常渺茫,她的命运就如同燃烬的灯,如此的凄凉暗淡。
词中的哀婉幽怨之情,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结束语
本词之妙;在于对思妇的心理刻画,细腻而生动。字字沉稳,句句推进,就如同剥笋般层层深入,井然有序,其景愈转愈凄凉。
本词;显示了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语言的驾驭能力。
-----
网友解答:
-----
世情簿,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欲落
一一唐婉(钗头凤,世情簿)
------------------
推荐阅读:
挨打还手,会触犯法律吗?在实际侦查中警察和法院一般是怎么处理的?
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你认为是正能量作品还是负能量,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