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
网友解答:
-----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纠正一下,俗语说的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
为什么少不读水浒?
因为少年人正是三观形成的时期,所以最好接触和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水浒》里有不少毒药,从全篇来看并不是十分适合少年人阅读。水浒里的正能量我就不阐述了,这不是本篇的要点。就着重说下水浒的不当之处吧。
一、崇尚暴力、滥杀无辜,比古惑仔还要古惑仔,这不符合现代法治建设;
二、江湖险恶、人心歹毒,里面有很多害人的桥段和着法,有教唆的意味;
三、宣传封建哥们义气、不事生产、专意破坏;
四、宣传享乐主义,比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没有造福社会的心胸;
五、向封建势力投降、妥协,没有坚定的信仰;
六、丑化妇女,搞大男子主义;
七、宣传封建迷信;
八、宿命论甚嚣尘上,结局悲哀,没有积极的处世态度。
还有很多,
总之里面有毒的成分太多,没有人生经历的少年很容易被毒倒,不利于少年的正确的三观树立。所以我认为“少不读水浒”有道理,有那么多好书可看,非要读有毒的书吗?长大了再看不迟!有免疫力了再看不迟!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
网友解答:
-----
应该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
-----
网友解答:
-----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小说《水浒传》,毫无理由杀人害命的内容,不适于年少的人阅读。“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李逵动辄手持双斧排头砍去,乃至把四岁的孩子一斧头劈成两半;张横在渡船上请人吃“滚刀面和馄饨”,或把人一刀两断,或把人扔到江里淹死;孙二娘把歇宿客人做成人肉馒头,把胖子作黄牛肉卖,把瘦子作水牛肉卖;杨志打翻一个泼皮牛二,并不费力,但却是失手一刀杀了;宋江、花荣把青州城外数百人家烧成一片瓦砾场,死人无数… …
即便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鲁智深、武松也有胡乱杀人的情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未免下手太狠;武松杀张都监全家一十三口,那些丫鬟仆役并非人人该死。
人的思想观念,受外界客观环境影响,也受书本影响。小说《水浒传》写得精彩,有吸引力。其中人物的不正当做法,会被不谙世事的年少读者效法。
人在年少时,血气方刚,大多好勇斗狠,快意恩仇。一首《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青少年几乎人人会唱。不仅仅是因为歌词和曲子好,而是因为那种作法激起了他们内心的共鸣,认可了“该出手时就出手”作法的正确性。
《水浒传》里那些血腥的东西比比皆是,年少读者不会冷静思索那些血腥作法是否应该,不会思索那是当时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实际上即使在当时环境下,那种极端做法的正确性也有待商榷。
《水浒传》容易诱导年少读者走上杀人害命的邪路。所以“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小说《水浒传》里的“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思想,对年少的人会产生不良影响。“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整部《水浒传》,核心的内容是武力反抗贪官,是宋江、吴用所倡导的杀人放火,引起朝廷重视,然后接受朝廷招安,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反抗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固然不错。但凡事“义”字当头,啸聚江湖,“替天行道”,以杀人放火为手段,逼朝廷就范,以达到个人升官发财,光耀门楣的目的。明显是不正确的。甚至就是胡闹。
在宋江起义时代,官逼民反,贪官污吏的腐败和朝廷的苛政,导致无路可走的百姓高举义旗,揭竿而起,反抗黑暗统治。是无可厚非的。
但以反贪官的名目,纠集江湖人士,逼迫朝廷官员落草为寇,然后以兵强马壮为筹码,走终南捷径。明显误导年少读者,作法殊不足取。
一个黑暗统治的朝廷,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民不聊生。历朝历代,有改良人士制定新政的做法。有清正廉明者,清君侧为民做主的做法。有揭竿而起推翻黑暗统治政权的做法。
《水浒传》“杀人放火受诏安”的做法,形同儿戏,但很容易被年少读者接受。所以,“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小说《水浒传》的“不义之财取之无碍”的吃大户和掳掠百姓、掳掠州府的作法,也是很难被年少读者正确理解的。“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梁山好汉掳掠州府,抢劫百姓财物,以保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明显错误的。
“三打祝家庄”,宋江说得很清楚,打下祝家庄,够山寨吃个三年五年。
祝家庄是地方百姓的村庄,并不是官府的仓库。凭什么打下祝家庄,杀了地方百姓,还得抢了他的粮食财物?这其实就是强盗行径!
梁山好汉打下青州府,掳掠官府,其实,粮食财物也是青州百姓的。与掳掠祝家庄并无区别。
年少读者能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很难说。
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抢夺的是梁中书的不义之财。反映了以晁盖为首的英雄豪杰,反抗以蔡京和梁中书为代表的贪官污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的正义作法,是《水浒传》最闪光的地方,是小说《水浒传》官逼民反的理论基础。
但是,何谓不义之财,年少读者可能把宋江的掳掠百姓、掳掠州府,与晁盖等人的智取生辰纲混为一谈。
智取生辰纲只有一次,掳掠州府和百姓,则是梁山泊生存的依靠。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这种做法,也是会误导年少读者不劳而获的。所以,“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
网友解答:
-----
少不读水浒没道理,无非就一本书一个人的品质性格大部分是遗传下来的,不可能看完水浒就去占山为王,拉派结帮,我13岁看的水浒传到现在几十年也没和别人打过架,受了委屈也是自己找乐子解,倒也生活得很开心。
-----
网友解答:
-----
“少不读水浒“,这个话我不完全赞同。
类似这句话的,还有“老不走广,少不入川”,还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西游”,你认为这些话都对吗?你真的认为一个人要去到哪里,要读哪些书,还有这么一个禁忌吗?
我认为人要放自在一点,包括青少年,不要给自己找来这么多的拘束。古话说得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个人现在怎么样,将来成不成器,在乎自己。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凡是列入这个名单的,都是有关部门审批、经过时间历练的,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比那些黄赌毒,它们才是洪水猛兽。
老实说,我读四大名著,都是从很小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在乡下老家,没有书读啊,我就每天晚上到村子里的一个算命先生家里去,给他读《水浒传》,记得当时好多字都认不来。
他是个盲人,靠算命说书维持生计。我每天晚上给他念的书,他记忆力真好,第二天就能到别个村子去讲出来。我们那当时叫做评书,或打鼓说书。
这样下来我给他念了不少书,不只是三国、水浒、西游,后来说唐、说岳、封神榜、杨家将等记得都念过。
我那个时候特别喜欢三国、水浒,也喜欢里面的诗词。那宋江浔阳楼喝了酒写的诗,我都能够背诵下来。记得小学课本里有黄巢写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不是和这个有关。
水浒的主题是官逼民反,宋江也是出于无奈。年过三十,不但一事无成,还刺配江州,他正好喝了酒,就把自己的心迹暴露了出来。
实际上他开始并没有想到造反,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几句诗不过就是酒后狂言,发发不得志的牢骚而已,只是在黄文炳这些官迷眼里,正好成了宋江谋反的把柄。
我还喜欢水浒里面的人物,作者施耐庵对他们刻画得极好,个个栩栩如生。宋江、武松、李逵,这些都是年少时就崇拜的英雄。
水浒好看,还在于它的故事性强,小战不断,大场面也不少。三打祝家庄,二打曾头市,真是惊心动魄。
可惜最后招安了,去打方腊。起义军打起义军,这是怎么回事?战死的,朝廷害死的,散伙的,最后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还剩下多少呢?这也是一个悲剧,轰轰烈烈的宋江方腊起义,就这样被统治者利用了。
说到这里,已经很啰嗦了。但我的观点是,不怎么赞成问题里所提出的“少不看水浒。水浒、包括四大名著,没有什么妨碍的,青少年都可以看,而且看得越早,记得也越牢。
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早让他们接触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辨别精华糟粕的能力,这是好事。如果大人们有些担心,做好引导就是了。
-----
网友解答:
-----
“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类似的话还有“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
其实,这种话有没有道理?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是完全对。
之所以这样说,看你怎样理解,老年人看了《三国演义》,会变得更加奸诈,年青人看了《红楼梦》,会像贾宝玉一样与女子偷试云雨情,看了《西厢记》,会像张生一样去爬墙私会。
你说,一个人有这样的举动,与看了一本书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就像《水浒传》,有道德家就认为年青人血气方刚,看了这本书以后,害怕年青人学梁山英雄一样打家劫舍。
这样的担忧说到底是杞人忧天。我们读大学时,教明清文学的老师曾经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我看过各种版本的《金瓶梅》,可是我并没有犯流氓罪,你看布告上的强奸犯,有哪一个是看过《金瓶梅》的。”事实确实是如此。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金瓶梅》这本书要专门研究《金瓶梅》的人持单位介绍信才能读到。
任何优秀的书肯定都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如果我们总是去找一本书不好的一面,任何一本书我们都可能会找到一些不好的东西。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书都不读。这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我们不能把什么东西都绝对化。古语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全信。像《水浒传》这样的书,还是要提倡青年人多读,只是我们要有一点辨别能力,知道那些是该学的,那些是要扬弃的。
-----
网友解答:
-----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咱们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说绝对,毕竟你看什么书后,做什么事还是取决于你自己,不是你看了某个书就会洗脑。毕竟,这两部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四大名著”中的两部,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及传承意义。
就我自己来讲,我从小就喜欢看这种古代小说,小学的时候字还没有认全,就开始就着字典开始看白话文,后来到大概三年级汉字认的差不多的时候,又到处搜罗找文言文版的开始看。
这个时候,我就看了水浒传,前后看了有好几遍,小学年纪正是“少”的时候。看水浒时,看到那些受尽压迫的英雄好汉,最终进入梁山,替天行道的时候,是替他们开心的。
可以说,整个小说看起来,会让人,尤其是热血的青少年有种也想替天行道,除暴安良,闯荡江湖的想法。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更是成为了小年轻们有时候打架时为自己找的借口。
按照我小学的经历,确实小时候很多同学爱看水浒,也模仿水浒。像我们班,30多个男生,在水浒传热播的时候,一个个的也是遇上弄棒,给自己起混世魔王,风中一剑,塞外孤狼等所谓的名号,到处宣泄多余的精力。水浒有帮派,但是小学没帮派啊,怎么体现好兄弟呢,这个时候,我们小学一班和二班的男生就自动把自己的班级当作了一个帮派。也不知道哪天,也不知道因为那件事,最终两个班从最开始用脚绊住对方班级的人不让通过,最后一路竟然闹到了集体约群架。
那一天,我现在想起来都有点搞笑。当时,两个班约定好了周五下班去河边一决胜负,各自带各自的武器。于是,周五上午,教室的厨具间里就放满了各种木棍、球棍、手套、钢尺,就连战胜后准备捆俘虏的绳子都准备好了。
大战一触就发,整个上午上课时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小屁孩们自认为的英雄气概。这还不算,班级男生还发动起了女生,让女生也加入,助威。
还好,这件事情最终被老师知晓,擒贼擒王,把领头的几个,各自叫家长,各个击破。到了下午,随着一车棍棍棒棒被体育老师和门口看门大爷的三轮车拉走,60多个男生期待的世纪大战最终没有爆发。现在想来,幸亏没有爆发,万一哪个眼睛什么的被弄伤,那可是一辈子的遗憾。
这是我那个年纪,所感知的水浒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确会对心志不成熟的小年轻造成消极影响,会导致个别人最终误入歧途。
但反过来想,最终一个人世界观,人生关的形成哪里是一部小说所能决定的。那些年,和我们一起看过水浒,也曾遇上弄棒的少年郎,现在有的是40层甲级写字楼里高级白领,有的是法庭上位了正义唇枪舌战的律师,还有的是人民卫士,除暴安良的人民警察,我那些同学中,并没有出现大奸大恶之人。
相反,我觉得,社会是残酷的,有时候少看水浒也是好的,也让少年们提前明白现实的残酷。这一点,从水浒结局各个英雄好汉的悲惨结局中可以看出来,任你曾多么风光,终究不过是黑暗社会中各种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我觉得,水浒是我们的名著,其影响有好有坏,不可一言否定。决定一个人将来是正是邪的,将是一路走来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
网友解答:
-----
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道理,很多人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读《水浒传》了,又有几个人学梁山好汉卖人肉馒头,当街杀人,做黑道劫匪了?反之,未必作奸犯科之人都是些精读《水浒传》之人吧。“少不读水浒”,实在是有点矫情。
而且,“少不读水浒”这句话,也是不懂《水浒传》的外行话。若是读懂了《水浒传》,这句话大概也就不存在了。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史诗
施耐庵的《水浒传》到底写了些什么,五百年来无人读懂。所有解读《水浒传》的,都是把续书《征四寇》当做《水浒传》来看待,根本就没有丝毫顾及前七十回书的伏线,反倒以恶意文人的反转、攻击施耐庵的原著,颠覆了原著精神及其深刻而堪称伟大的寓意,继续歪曲这部名著。
前七十回书中,隐藏了梁山好汉在外寇入侵、国难当头之际慷慨赴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伏笔。梁山好汉必定要成为抗金英雄,在北宋王朝灭亡之际,同仇敌忾,战斗在抗金前线,与照夜玉狮子的原主人“金二”王子斡离不相抗争。
九天玄女庙的故事明确告诉我们,《水浒传》将写到靖康之难以后,“二龙戏水”这个历史时期。“二龙戏水”说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的坐井观天,宋江被推下石桥,隐伏了宋江参与了这段历史。
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就是他们“保境安民”英雄故事的预写或者伏笔,原本是来“扰乱大宋乾坤”,让一朝皇帝寝食难安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在国难当头时放弃了梁山主张,转而抗击金兵,保家卫国,保境安民,是抗金英雄。
书中写道,因为五代战乱,赵匡胤以“天道循环”下界,“替天行道”,结束了五代历史,迎来了天下太平。那时,“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百姓受了些快乐。但是,却又乐极生悲,瘟疫盛行,妖魔当道,百姓受缧世之厄。
梁山好汉是道家紫府的星煞,在“五雷天罡正法”的引领下,如赵匡胤般降妖除魔,也是为了“天下太平”。宋江在梁山大聚义时,说了一番话,其中就讲到了梁山的主张:
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国难当头,杀敌报国,保境安民,不是英雄难道还是投降派?否则,岳飞又怎么讲?书中的杨志先在种师中手下充当先锋敢死队队长,与金国王子斡离不大战于杀熊岭。杨志因战功得到宋钦宗的激赏升官,又拨到刘韐的帐下继续抗金。这个时候,岳飞早就是刘韐手下“敢战士”的分队长了(宣和四年,1122年时岳飞应募加入刘韐的军队)。
梁山好汉抗金,是有历史记载的。如此英雄故事,竟然被续书恶意砍掉,却又被五百年来所误读。
《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经历过两个阶段,九天玄女要宋江“替天行道,辅国安民”。但是,宋江绝不辅佐宋徽宗这个亡国之君,一而再再而三的起兵攻打朝廷州府,打死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
执行张天师看管妖魔,放走妖魔,引领妖魔“还道”的罗真人得知梁山“替天行道”的情况,心中甚是欢喜,嘱咐公孙胜要宋江“替天行道,保国安民”。只保国不辅君,宋江肯定不会做投降派,绝不会向宋徽宗屈膝乞降。
而当梁山聚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三年之后便“兵马来临”,宋江和他的弟兄们改弦更张,杀向抗金战场。
北宋末年,社会矛盾发生根本转变,抵御外寇入侵,保境安民成了主要矛盾。施耐庵站在历史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刻画了一群抗金英雄,彰显了作者超越“天道”的家国情怀。施耐庵笔下的“天道”,其实就是“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天道人心”的形象表述。
施耐庵的作品是一部充满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的英雄史诗,这样的《水浒传》为何少不能读呢?
施耐庵谴责了“妖魔”行为
其实,梁山好汉并不是真正的妖魔,他们上应天星,是上界的神仙,怎么能是妖魔呢?但是,他们从龙虎山地窖中出世时,确实又是妖魔。因而,在江湖上干了许多妖魔的勾当,这些妖魔勾当确实有点“少儿不宜”。
然而,施耐庵所写的故事,都是在隐喻真实的历史,所隐喻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妖魔。
比如,杜迁这个人物,说的就是北宋历史上一次违背“天道循环”的一次皇位更替。因为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改变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皇权落到了赵光义这一支系。而赵光义又不履行哪怕是造假的“金匮之盟”,在赵恒(宋真宗)这代并没有把皇位传回到太祖系,而且,还涉嫌逼死了原本就应当做皇帝的赵德昭。
于是,宋真宗便“误走”了妖魔。书中以“三月初三”,以及九天玄女殿中的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以及天书的尺寸,对应“三月初三”,隐喻的就是宋真宗。这一天是真武大帝的诞辰,宋真宗最先在北宋时期加封真武真君,他的庙号便与此有关。
施耐庵明写宋仁宗,实喻宋真宗,而故意放走妖魔的张天师,却是来自宋徽宗时期的虚靖先生。
宋徽宗也是一个妖魔,他的继位,同样是一位皇太后所为。这一次令北宋亡国的皇位更迭,同样以“王轮”、“朝改”、断送大“宋江”山这几个梁山寨主来隐喻。因而,梁山好汉所有的“妖魔”行为,都是那些误国、亡国的皇帝们干的,梁山好汉却是奉“天道循环”之命,来“替天行道”的。说得通俗一点,梁山好汉就是要革这些妖魔皇帝的命。
《水浒传》以大量的隐喻,揭露了那些妖魔皇帝的恶劣行为,这些妖魔搞乱了世道,破坏了“天下太平”的天道,百姓受苦,盗贼蜂拥。
施耐庵写北宋的妖魔,倒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讽喻朱元璋误走的妖魔,也就是“孙立”。这次皇位传承也是违背“天道循环”礼律,从而导致靖难之役,天下陷于战火的妖魔行为。
书中的扈三娘在父亲被杀之后,依然嫁给了王英,董平杀了程万里,却把他的女儿抢过来做老婆。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妖魔行为,隐喻的是朱棣两个岳父的被杀,也就是徐达之死(这件事另外再解读,书中有很多次隐写了徐达之死),以及张玉战死在了《水浒传》中的东昌府。
“妖魔”不是梁山好汉,而是以梁山好汉来隐写历史真实。透过文本看真相,如此,还能说少不读水浒吗?
正确解读《水浒传》更有助于少读水浒
以续书说水浒,肯定是错误的,其中的“阴谋论”误导了古往今来的读者。“水浒阴谋论”认为,梁山好汉排座次是宋江搞的鬼,伪造了决定大排名的石碣。这样解读,还真可以说“少不读水浒”。
说梁山大排名充满了阴谋,梁山好汉拉帮结派,宋江打压这个,拉拢那个,搞得梁山乌烟瘴气。如此,就难免误导少读水浒者不信任他人,更不信任老板,也学着那些解读的腔调,信奉厚黑学。
梁山好汉大排名,是施耐庵最煞费苦心的杰作,他是以道教传说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给每个梁山好汉量身打造的坐席,是一次“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大团圆。
梁山好汉一出场,施耐庵就为他们私人订制了一个绰号,并以这个绰号编织各自不同的故事。在大排名时,绰号与星号在意义以及寓意上基本对应星号,星号在哪个位置,好汉就在相应的交椅上就坐。也就是说,梁山好汉的排名总规则是人物对应绰号,绰号对应星号,星号决定排名。
比如,金毛犬段景住,对应的是地狗星,狗难道不就是犬吗。因为段景住长得像金毛犬,所以他才得了这样一个绰号,等于是这个人物一亮相,就领到了一张大排名的入场券,然后对号入座。
难道,段景住的长相是宋江化妆的?段景住的绰号是宋江起的?金毛犬的故事是宋江编的。以“阴谋论”解读《水浒传》流行了几百年,是该终结的时候了。
梁山好汉不存在争坐席,宋江更不存在搞阴谋诡计,这样解读,有什么不能读的,无论老少都可以读。否则,就真的教坏了青少年,似乎也有可能让他们极端的个人主义,与别人争夺地位,防备他人抢占了自己的座次。
林冲杀王伦,绝对不是正义的行为,林冲也不是隐忍的好汉。有人竟然说林冲是中国人的典型,民族的底线,难道咱们要让少读水浒者都学习林冲休妻卖友杀老板?试图滥杀无辜取投名状?
林冲杀王伦,也是妖魔行为,因为“杜迁”,王伦则必死,说的还是北宋因搞乱了帝系传承而招致的亡国之祸。王伦之后是晁盖,晁盖之后是宋江,北宋的亡国历史就浓缩在这四任寨主身上。
为了歪曲宋江,不惜故意忽略书中的细节,往歪了读水浒。镇关西明明就是鲁达,鲁提辖自己都说他自己“不枉了叫做镇关西”,那么多有学问的人为何偏要歪解这句话呢?
鲁达说自己曾经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这个官职确实有,是宋徽宗从“走马承受公事”改过来的。因为任职的官员仗着向皇帝奏报边事的特权,无端干预边境守将,欺压官员,鱼肉百姓,就是“镇关西”的代名词。
历史上,童贯曾任“审关西五路事宜”,是隐藏的“镇关西”。鲁达的故事与后来的曾头市故事,其实就隐藏着导致北宋迅速灭亡的“宋金海上之盟”,当然是妖魔行为了。如果我们把镇关西打死郑屠解读为英雄好汉所为,那就真的误导了青少年。
《水浒传》中有历史,如果我们负责任的正确解读,反倒更适合“少读水浒”了。既阅读了小说,培养了英雄气概、家国情怀,又学习了历史,为何“少不读水浒”呢?
《水浒传》博大精深,书中涉及了宗教、人文、历史、民俗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其写作手法令人叹为观止。隐喻、借喻、拆字、生肖喻人、饮食暗藏历史人物,移花接木,……不一而足。读懂《水浒传》对于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大有帮助。
一篇短文,不可能讲尽《水浒传》的好处。总而言之,《水浒传》是一部涉猎极广,知识含量极其丰富的英雄主义史诗。开卷有益,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为何“少不读水浒”呢?
-----
网友解答:
-----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是在告诫小说读者阅读时要进行分类,避免阅读不慎受到不好的影响。
这虽然是一句老话,却是符合现代传播学规律的。二战时美国为了获得更多舆论上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传播实验。少年观影反馈实验就是其一,他们对一批年龄相近的未成年人做了分组,一组让他们看了暴力解决问题的影片,另一组给他们看用理性手段解决问题的影片,然后对这两组年轻人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前者在处理问题时有暴力倾向,而后者也更倾向于理性的方法处理问题。也就说,媒体内容对受众行为有很明显的影响。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小说《水浒传》讲述的是怎样的一群人和故事?梁山上汇聚了108条好汉为首的义军,他们上山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为“酷吏赃官”所害如卢俊义、林冲;有的上山是为了躲避官司,如武松、杨志;也有的是仰慕梁山威名主动前往,如:鲁智深、时迁。108位好汉虽性格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义气用事、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
整部小说中对暴力表现出的是一种欣赏的态度,这就给青少年读者潜意识中传递暴力行事的信息。青少年缺乏稳定的社会认知,容易模仿小说人物行事,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成为社会的不安全因素。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在我看来,《水浒传》小说还有两点会对现在的青少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一,缺乏人性的关怀。在小说中很多无人道的桥段。比如,武松血洗鸳鸯楼,本来杀了陷害自己的张都监、蒋门神几个首恶即可,武二郎因为心中怨气难消,又杀了唱曲的玉兰、两个侍女,另外还有房间里三个妇女,在砍死张督监夫人之后还要把头割下来,书中还描写“夫人被劈面门剁着,倒在房前声唤。武松按住,将去割时,到切头不入。”
再如,小说第四十四回李逵劫法场救宋江,小说里描写“这黑大汉只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百姓撞见着,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去。”这样良、善不分,哪里是英雄,简直就是一个恐怖分子。
其二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这部男人戏女性是点缀,基本我们可以把水浒女性分为两类,一类孙二娘、顾大嫂之类,她们虽是女儿身,行为举止俨然就是男人。
比如孙二娘在小说中一出场就是脏话, “由你奸似鬼, 吃了老娘的洗脚水” , “你这鸟男女, 只会吃饭喝酒, 全没些用” , “这个鸟大汉却也会戏弄老娘”。
要么就是潘金莲、潘巧云之类,这类美丽的女人都被作者设定成“祸水”,结局都惨不忍睹,杨雄杀给自己戴绿帽子的潘巧云,小说描写是:“向前, 把刀先挖出舌头, 一刀便割”杀死之后再“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上, 取出心肝五脏, 挂在松树上”。
武松杀潘金莲的过程也很惊悚:“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 口里衔着刀, 双手去挖开胸脯, 抠出心肝五脏, 供在武大灵前。查一刀, 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
这种女性是祸水、英雄做大事就要远离情爱的观念是落后的。有这样观念的男生以后怎么去爱他的妻子,怎样教育自己的女儿?
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水浒传》的闪光处,著名批评家金圣叹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把《水浒传》与《杜工部集》、《西厢记》与《庄子》、《离骚》、《史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在小说人物的描写上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妙处在于“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另外还有人物白描、忙处闲笔等等都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我们不能在800年后要求前人跟我们有一样的价值观,分析文艺作品还是采用“历史和美学”两个角度来分析。
要想孩子阅读《水浒传》得到更多正向的收获,家长首先要能全面的把握作品,然后把汲取精华的方法教给孩子,这样就可以跳出“少不读水浒”的限制。
-----
网友解答:
-----
中国有许多警世箴言,不知何时何人所作,其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即为其一。自此话出现起,很多人便附声支持,说“少不读水浒”是担心年少无知,三观未全,读罢有造反之心。“老不读三国”是觉得人老便圆滑,怕从中学习阴谋诡计,成为“老奸巨猾”之徒。
如
周汝昌
先生所言:
“
‘少不读水浒’是什么意思?旧社会上年纪的、有经验的人教训下一代,说你别看《水浒传》,为什么?你看了《水浒传》,心气不平,就有气、有愤,对社会有认识就要造反,说得明明白白这不好办。专制君主时代最害怕“造反”这两个字,所以劝少年不要看《水浒传》,看了《水浒传》,思想里边要起波动。”
周汝昌老前辈的看法,说得颇在理,很多人也报以同样的观点。但周老前辈也说了,这都是专制君主时代提出来的“口号”,毕竟《水浒传》在封建社会是禁书。
因此,我要说一点不同的观点,也是我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希望通过读书来塑造一个好人,或者把读书视为能改变一个人的品性,都是功利性的事,把阅读工具化了。阅读不存在确定性的功能,因为意义不存在确定性,尤其对不同境遇之中不同的阅读者而言。
在今天看来,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药》、《孔乙己》,乃至古典名著中的《水浒传》 、《三国演义》、《金瓶梅》等。它们存在的永恒价值并不在于作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诠释的,更不在于外在的独断、统一的意义,或者强加于上的曲解。而是它能够永远为读者营造一个基于个体思想价值观的自我诠释的空间。
倘若我们非得要给文学作品下一个主观定义,加一个限制,那么作者和其作品,都将被局限和定格在他所处的时代,与当下的社会产生不了思想上的碰撞,那么一部作品的意义就被禁锢了。
但现实是,随着鲁迅的文章退出语文课本,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文学作品虽然仍存在于当下的社会中,但因为意义被定性和自我诠释权利的被剥夺,它实际上已经被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甚至不妨说,作品已死。
回到问题本身,“少不读水浒”,读了会造反,会干坏事,就是一种强加于《水浒传》之上的曲解,在某种程度上,《水浒传》已经被剥夺了自我诠释的权利。
明末清初的文学理论家金圣叹先生在《读第五才子书法》开宗明义就说: “
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
”
他又感慨: “今人不会读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将过去”,“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苦心,实负良工......”。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出一众造反豪杰、贪官污吏、淫夫荡妇,却又能超越和战胜自己笔下的人物,所谓“怨毒著书”,“托笔骂世”是也。人是千百色,作家和读者同样,作家能写出形形色色的人物,读者也能读懂各色人物。读者设身处地观人,观文,就能接受作家对真善美的启迪。如“描写妇人黑心,无幽不烛,无恶不具。
暮年荡子,读之咋舌;少年荡子,读之收心。
”
读《水浒传》不但能增长阅历,更能无情解剖内心,净化灵魂。
所以简单将《水浒传》归类为造反小说,生怕人读了就想造反,这等见识,无异于鼹鼠。不仅辜负了施耐庵的一片苦心,也埋没了《水浒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金圣叹先生自己,就从自身阅读经验出发,超前提出读《水浒》当从娃娃开始,一反“少不读水浒”之俗论。他认为“人生十岁,耳目渐吐,如日在东,光明发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正是读小说尤其是读《水浒》的最佳时段。他感慨: “吾每见今世之父兄,类不许其子弟读一切书,亦未尝引之见于一切大人先生,此皆大错。夫儿子十岁,神智生矣,不纵其读一切书,且有他好;又不使之列于大人先生之间,是驱之与婢仆为伍也。”
在金圣叹先生看来,一部好书不分年纪。少年虽然心性未定,但聪颖好学,正是明辨是非的好阶段,《水浒传》里虽然有许多情节露骨血腥,却对于少年
明是非、辨善恶、知忠奸、识淫邪
的起到积极作用。
所以金圣叹先生,不仅自己从小读《水浒传》长大。还把《水浒传》和《史记》、《庄子》、《离骚》、《杜诗》、《西厢记》列为六大才子书,让儿子从小就读《水浒》。
他对儿子说:“《水浒》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不然,而犹如常儿之泛览者而已,是不惟负施耐庵,亦殊负吾。汝试思之,吾如之何其不郁郁乎哉! ”
金圣叹认为,只要看懂看熟了《水浒传》,也就懂了一切文章、作文的技巧心法。再看其他书,便如有神助,势如破竹。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揽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水浒传》写豪杰是豪杰,写奸雄亦是奸雄,这两类人写得栩栩如生便也罢了,施耐庵本是男子,不是偷情淫妇,却把“潘金莲”等诸多水性之女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西门庆、潘金莲、之间的勾搭之过程,真实入神,人物心理也描绘得绘声绘色,此等艺术创作技巧,不可谓高超。
巴尔扎克
曾说:“当我观察一个人的时候,我能够使自己处于他的地位,过他的生活。”施耐庵的创作手法与后世的文学大师不谋而合,无怪乎被称为“奇才”。
所以看《水浒传》,无论是为人处世、知人心性,还是明辨是非善恶,学习文章技巧,皆有益处。古语云:读书最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如果看《三国演义》只看到权谋诡计、奸猾狡诈;看《水浒传》只看到造反杀人、奸夫淫妇,不正是犯了三忌么?
所谓淫者见淫、奸猾者自见奸猾。任何小说,哪怕是再正能量的小说,也会出现奸邪之人,就看读者如何去明辨抉择而已。少年的三观,最重要在于家长与老师的言传身教,小说更多是增长阅历、明见心性,只要不是真正的淫书、坏书,但阅无妨。
对于如何引导人们读书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划红线,而是要像金圣叹先生那样,告诉读者该怎样去读一部小说。
就像清人余扶上《圣叹六才子书删评序》说的那样:“
先生未批以前,《水浒》贼书,《西厢》淫书。今而知《水浒》之变化离奇,直进于《易》;《西厢》之缠绵浓郁,直进于《诗》。
”
几百年前《水浒传》被列为禁书,《金瓶梅》、《西厢记》皆被批为淫书。几百年后的今天,《水浒传》跻身四大名著,《金瓶梅》也被誉为“四大奇书”之首,《西厢记》也成为古典名著。时代是进步的,我们更要以开明的眼光,智慧的视角,从更高层次去审视古典小说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囿于“造反”、“权谋”等狭隘思想给古典名著们打上标签。
因此,“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种旧社会的陈腐观念,可以休矣。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什么呢?只要这本书在市面上流行,就禁止不了人们去买,去看,你不让他去看,他就不看了,小孩子哪有那么听话的,越不让他去看,他越想看,七八岁就有逆反心理了,在大人的指导下是可以看的,只说一句不适合青少年看,他也不会听,禁止也没有有用啊,那是国家畅销的书。
------------------
推荐阅读:
网友自爆湘雅二医院一医生的黑幕?住一趟ICU,究竟该花多少钱?
诸葛亮坐轮椅手持鹅毛扇的形象是他自己精心设计的还是后世编造的?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