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斩首为啥都要午时三刻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吗?
古代斩首为啥都要午时三刻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吗?
-----
网友解答:
-----
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是“阴事”,而午时三刻,在古代是阳光最强,“阳气”最重的时刻。
被斩首的人,就算罪有应得,可还是会有一口怨气,死了之后会去纠缠刽子手,或者下令的官员,所以古人就将斩首时间定在午时三刻,借阳气抑制阴气,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行刑者或者下令官员。
还有另一层意思,人的精力在“午时三刻”,处于“伏枕”的边缘,就比如我们很多时候,站在中午刺眼的阳光下,不过多久,眼睛就会泛酸,意识就会有些朦胧。
所以此刻斩首犯人,犯人也会有些昏昏欲睡,脑袋落地的瞬间,可以减轻几分痛苦,如此说来,也不失为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
还有后来神鬼小说中常用的概念:
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阳气最盛,阴气遇则消散,如果要斩首的是罪大恶极之犯,或许\"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再说明确点儿,就是说让他无法接触到阴气,死了就死了,连鬼都让这个犯人做不成。
所以这跟上边所说的人道主义相反,属于对罪犯的加深惩罚。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斩刑在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
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附近毫无遮挡物,阳光直射,阳气最盛。
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其实说白了,都是一种震慑作用,用这些神鬼玄说,让世人对大刑本身产生恐惧,从而抑制犯罪,就古代的封建迷信大环境来看,这种做法其实很奏效。
最后补充一点,午时三刻的确切时间,应该是在清朝有了具体规定:
即相当于现在的11点44分到12点之间,这大约16分钟的时间内,统称为:
午时三刻。
————————
如果觉得还不错,不妨点个赞吧~
欢迎关注:
钱品聚
,了解更多文化趣闻,谢谢~
-----
网友解答:
-----
在各种古典小说和影视剧中的频繁亮相,使得“午时三刻”处斩成为现代人对古时印象最深的时间记忆。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今天的几点?古时处斩又为何总是选在这个时刻呢?
日晷
先要了解古人的计时方法和工具。和今天不同,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2小时。按地支排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从夜间11时起到凌晨1时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以此类推。而12个时辰又分为100刻。 “午时”即为中午11时至13时,而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分26秒。由此可见,“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分12秒。
“午时三刻”将近正午12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和他被处死有关的人员。
处斩电视剧照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就是“午时三刻”处斩刑最主要的原因。
-----
网友解答:
-----
简单来说,\"斩首之刑\"就是刽子手用刀或斧砍下犯人的脑袋,让犯人身、首分离。这种处刑方式是谁发明的,无法考证。不过从史料来看,似乎是黄帝首创。远古时代,蚩尤北犯,黄帝在河北琢州与之决战,生擒蚩尤。最后黄帝命人砍下蚩尤的脑袋,挂在军门之上,以威示天下。
秦代将\"斩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后直至明与清朝,皆有\"斩首之刑\",与\"斩首\"略同的就是\"枭首\",就是把人斩首,然后将头颅挂在木杆上示众,起到恐吓作用。 此刑隋唐宋曾经废除,但明清时又拿来处死强盗、杀人之类的重犯。\"枭首\"之名从何而来?有此一说是,远望时,悬挂的人头像是夜枭。
菜市口在当时是一个地处闹市的倒丁字路口,百姓来往十分频繁,因此成了斩首示众的绝佳地点。菜市口杀人最多的一次发生于清光绪初年,有七十多名土匪因为集体盗皇陵而被判处秋后斩首。当时防止劫囚与维持行场秩序的兵勇就出动数百人,拉盖尸席的马车就有七八辆。因为斩首的是土匪,怕余党劫法场,据说连街道两旁的送魂酒都免了。
时辰一到,监斩官手握朱笔,连连勾画,刽子手各就各位,依顺序砍头。因犯人实在太多,刽子手又少,砍了一轮之后,刽子手也气虚手软。眼看一颗又一颗的人头落地,跪在后方等着行刑的犯人早就吓得昏死过去。
北京有著名的刑场菜市口,清末,台湾也有自己的刑场,就在现今高雄县的凤山古城,具体位置就在古城澄澜炮台外侧。刽子手将犯人斩首之后,便会将斩下的头颅绑在炮台附近的芒果树上,用意当然就是\"悬首示众\"。之后,因为头皮腐烂,头颅就会与发辫分离而落地,这时官府才准家属拾走头颅与尸体合葬。日治时期,台湾此处刑场才作废。另外,古城的南门及东门也曾设置类似的刑场。
斩首的时间。说完刑场,接下来在谈斩首的日期与时间。明清时期,斩首的执行日期有两种形式,分为 \"立决\"也就是立即执行,和\"秋后决\"就是秋天后执行。清律称前者为\"斩立决\",后者为\"斩监候\"。 一般来说被判\"斩立决\"的犯人,都算是重刑犯,所犯的罪几乎都是谋反、大逆、谋叛、杀人与强盗罪等等。这些罪皆是重罪,所以才会判\"立决\",其他的犯人都是等待秋天后才砍头。
为何要等秋天后才执行?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朝廷镇压叛乱,结果演变成将士为了邀功而随意杀生,有的兵将还割下乞丐的头要求奖赏。许多百姓都未经审判,就成了刀下亡魂,百姓出门都得提心吊胆。 历史上,除了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之外,其他各朝代处决犯人几乎都在入秋以后。斩首的运行时间原则上都是在午时,应该就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但是按照古老的习俗,一般都在午时三刻执行,也就是11点44分到12点整。之所以会在午时三刻斩首,有此一说是,避免鬼魂的报复!
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处刑是\"阴事\",无论被杀之人是否罪有应得,就怕受刑者的鬼魂会来纠缠执行处刑的人,譬如监斩官与刽子手等等。 因此,午时三刻太阳当空,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能震慑鬼魂,还能让罪大恶极的罪犯连鬼都做不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午时三刻是人的精神最为萎靡的时候,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所以此刻处决犯人,在被砍头的瞬间,犯人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
网友解答:
-----
小说误人!实际上古代法律有规定是秋后,但没有规定必须是午时三刻。
那为什么是秋后问斩呢?
《淮南子·本经训》有云:“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礼。”春夏正是万物生长之时,秋收,树叶飘落,主杀。
而且古时候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秋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避免天地间怨念太多,影响秋收,所以秋后问斩。
唐宋时的法律更是明确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皆不得执行死刑。而且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得执行死刑。
行刑的时间也并不是午时三刻。
明史上有“申酉(下午三点到七点)行刑”的说法。
唐代则是规定未时到申时(下午一点到五点)行刑。
清朝小说《醒明花》中有说:
是日双流县知县高捷,接得圣旨到来,开读过了,即把处决有名的几个斩犯,到了五更时分,绑到十一街坊行刑。
五更时分,也不是午时三刻。所以午时三刻是误传。
-----
网友解答:
-----
监斩官说,窦娥午时三刻快到,你还有什么话说。窦娥说我死后第一曹州大旱三年。监斩官,哈哈,这不是痴人说梦话。第二么,我死后,我的一腔热血将要喷在高挂的白练上。监斩官,哈哈哈。第三啊!我死后,天要降大雪,将我的清白之身掩盖。监斩官,六月天那来的雪。
这就是六雪。
午时三刻到,行刑。
窦娥冤,窦娥真的被冤死了,窦娥冤死后,她说的三件事都应验了。
这么冤枉的冤案,要不放在午时三刻行刑,屈死的冤魂不找监斩官和刽子手的事才怪呢。
古代的五时三刻应该是中午过一点,这时的太阳正是午时高照的时候,无论你是屈死的冤魂也好,还是怎么死的鬼魂都不敢在太阳底下胡作非为。
民间传说,鬼到鸡打鸣的时候,必须要到阎王爷那里签到,否则会被打进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所以鬼魂白天不敢胆大妄为。
午时三刻是大白天的白天,这样才是行刑的无妨时刻。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事实上\"午时三刻″行刑并不是古代的法律规定。唐宋时期的法律只规定了不得执行死刑的时间,即每月的禁杀日为(每逄初一、初八、初十、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执行死刑。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斋戒日、大祭祀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也不得执行死刑。甚至还有\"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得执行死刑的规定。那么古代在什么时间段执行死刑呢?事实上古代行刑的时间段并不象戏里演的书上写的\"午时三刻″,而是定在可以行刑日子里的未时至申时这段时间内(13点一一17点之间)行刑。明清时期的法律也只是规定了行刑的日期,并没有明确规定行刑的时刻。所以本人认为\"午时三刻″行刑与迷信有关。古时候的人认为,杀人是\"阴事\",不论被杀的人是否有罪,他的鬼魂都会来纠缠判官、监斩官、行刑的刽子手和其它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只有选择\"午时三刻\"阳气最盛的时侯行刑,可以压抑阴魂,使死刑犯的鬼魂不敢出来纠缠。这也就是古代\"午时三刻″开刀问斩的原因吧!
-----
网友解答:
-----
有书君很喜欢有事没事读些闲书,今天的题目正合吾意。
首先,让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午时三刻?
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丹陛上,陈列着十分引人注目的文物——日晷,它是古人用来计时的工具。
在古代一天分12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日晷上是十二个大区,指针的影子处于哪个区,就表明当时是什么时辰。
但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之久,不够精确,于是在时辰内继续细分,每个时辰又分为八个刻,每个刻为十五分钟。
这午时是现在的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
不过,有书君觉得午时三刻应为“正午时三刻”,那就应该是北京的十二点四十五分,具体可以看下文的详解。
其次,为什么是午时三刻而不是正午时?
有书君认为,此时辰是以西安的时间定时的。西安是西周,秦,西汉,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历时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西安的地理位置是东经108度54分,而北京的地理位置是东经116度43分,西安比北京的时差晚约四十五分钟,即北京正午时三刻为西安地区正午。
再次,为什么斩首一定要选在午时三刻?
1.儒家思想的说法: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由此可以感知,古代严酷刑法中还是有温情的,选择午时三刻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是为犯人考虑,还尚有一丝人道主义在里面。
2.迷信的说法:古代人讲求万事万物阴阳平衡,斩人首级在古代迷信的说法是“阴事”。
无论被斩首的人是否罪有应得,那些判决官、监斩官、行刑的刽子手,还是怕被鬼魂缠身。
而午时三刻是一天阳光最充足,也就是阳气最盛时,阴气容易消散,不会结怨气成为厉鬼。
在这里有书君补充一点,这道题本身不是很完整,此题应该是古代斩首一般是秋后的午时三刻。
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秋后?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界的很多生物都会在这个季节终结生命。而选择秋后,本意在于顺应天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后问斩。
对于古人来讲,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有很多迷信的做法。在这里我们不去传播迷信之说,而是学习古人计时的方法;笑看古人是如何给自己愚昧的行为寻求说法的。
既然我们老祖宗曾经做过的事,无法在历史记忆中删除,批判地接受也是一种做法,而且甚是有趣。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
网友解答:
-----
古代斩首为啥都要午时三刻秋后问斩?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少人都会产生疑问,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站在古人当时对世界认知的角度上来分析,否则就会闹出笑话,还以为古人比较愚昧呢。
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知总是循序渐进的,甚至错误的认知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直到今天。其实对与错都是相对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自然规律也是在不断的纠错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推进了科学的发展。
古人在当时的自然环境中,限于对世界万物认知的有限性,得出了许多在后天看来是错误的认知,比如“天圆地方说〞,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就是古人对天地的“正确”认知,不要说古人,即便是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仍然有人是这么认为的。美国的一个权威民调机构对美国民众发起了一项调查,结果被调查人中有16的人认为地球是平的,其中有不少是工程师、教授和科学家。看到这个结果,你就会对古人肃然起敬了吧。
古人不仅有“天圆地方”说,而且还认为世间有阴间和阳间之分,有鬼神存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古人非常迷信,因此很多典故里都谈神论鬼,寺庙里更是如此。其实现在人们的一些求神拜佛活动,不也是迷信吗。
既然现代的一部分人都相信鬼神,对古人来说,相信鬼神更是天经地义的,毕竟那个时候科学有限,很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解释,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往往是无能为力。
古人为了生存,把这些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统统归结到无所不能的神秘力量——鬼神,从而获得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寄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这种神秘力量的敬畏。
现代人总认为古人封建迷信,愚昧可笑,但在那个时代,迷信的思想却是无可厚非的。也就是说,鬼神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有无出其右的地位,所以,古人在做某些事情之前,一定会先祭拜鬼神,比如皇帝每年冬至这一天都要行祭天大礼、在民间有农历六月初六为“祭神节”之说等,这些都是在表达对神灵的敬畏。
知道了以上这些,再回过头来看古人斩首的问题就相对好理解了。古人为什么要在秋后问斩呢?因为当时的古人认为,斩首是强迫终结别人的生命,是件有悖于积德行善的事,万一错杀,还会迁怒于神灵和老天爷。
但到了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此时万物凋零,许多生命在这个季节开始慢慢终结,如果在这个季节里问斩穷凶极恶的罪犯,是顺从天意,是不会冒犯天神的。
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问斩?原因有两种,一是在古人的认知里,这个时候的阳气比较旺盛,阴气比较消散,选择这个时候问斩,能把人的魂魄冲散,罪犯连鬼都做不成,能够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二是不受罪、不痛苦。因为在人的印象中,斩首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让人心生畏惧,所以很少有人敢犯大罪。一旦犯了大罪,为了减轻罪犯的痛苦,古人认为,午时三刻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人的意志却比较消沉,而且精神涣散,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趁这个时候斩首罪犯,不会有太明显的感觉,搞不好还以为死在了梦中,也算是比较人性化的一种刑罚了。
按照现在的时间算法,午时三刻就是北京时间11:45左右,太阳在天空正中,是阳气最足的时刻,可以压住阴气,罪犯没有机会做鬼,更别说是报仇了。
总而言之,选择秋后午时三刻问斩,在古人的认知里,也算是一种智慧吧,毕竟斩首有损公德,而秋后则顺从了天意,午时三刻又是阳气最足的时刻,不会让问斩者心有余悸或者留下什么阴影。
-----
网友解答:
-----
关于古代斩首,有两个问题一直是个谜团,一个是秋后问斩,一个是午时三刻。
你说人都要死了,还得选个“良辰吉日”,这是什么鬼!
哎,其实还真就跟“鬼”分不开。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有点,对一些未知事物特别迷信,尤其是鬼神,比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对待鬼神的问题上也主张:敬而远之!
在港台片鬼片里面,判断是人是鬼,往往看他有没有影子,有影子就一定是人,没有影子就是鬼,还有就是鬼只能在晚上出来活动,白天则不行,其实在古代估计也是这样的。
古代的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11点44左右,在这个时间点,人的影子最短(当然是我国中原地区了,而且是按照北京时间),而且,还必须是大晴天,刮风下雨、电闪雷鸣还不能实行斩首,所以一定要选在太阳充足的时候。
也就是午时三刻的阳气最重,在这时杀人,就是为了对付那句话:“做鬼也不放过你!”这把让你连鬼都做不成,看你还怎么报复!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午时三刻”的时候,人都比较困,所以,这个时间斩首就是让犯人浑浑噩噩的时候,再斩首,让犯人少一些痛苦,难道这封建社会中传说的一点人性光环?
-----
网友解答:
-----
在有关古代处决犯人的小说和影视剧里,常有“午时三刻”处决犯人的说法。
古代为什么把处决犯人的时间定在午时三刻呢?
我们知道,古人将一天分为12时辰,每个时辰又分8个时刻。对应我们现行的时间划分方法,古时一个时辰为2小时,每个时刻为15分钟。午时为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午时三刻的时间就是指上午11时45分。
古代人迷信,认为人死后会变作鬼魂,鬼魂会记住杀死他的人并缠上他报仇,而鬼魂只能待在黑暗中,见光就会消散。中午是一天中太阳光最直、影子最小的时候,此时阳气最为旺盛,阴气最为衰弱
,在这个时候处斩犯人,鬼魂因为阴气弱本身就不够强大,又因无处可遁藏会直接消散。
古时人们出行等是有很多规矩的,就像现今的黄历,某日宜嫁娶,某日宜搬迁,某日忌动土,等等禁忌约束着人们的日常安排。官府处斩犯人同样如此,所以可以处决犯人的日子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处决犯人时可能不止一人,而是有好多个。为了避免出现犯人过多,正午前处斩不完(正午后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古人认为不吉利),就把处斩开始时间规定为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开斩犯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刽子手能一刀砍断犯人的脖颈,减少犯人的痛苦。大家都打过针,如果你肌肉紧张,护士会提醒你放松,不然针头就进不去皮肤。午时三刻是当天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人的肌肉因为温度高会放松一些,刽子手行刑的困难就会小一些。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知道,古代对时和刻是怎么计算的。
在中国古代,有一套自己的计时方法。运用太阳在天空的运行轨迹,和产生的影子,将全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因此古代的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当钟表最初传入我国的时候,人们把传统的一个时辰叫做“大时”,而西洋钟的一个小时叫做“小时”。这也是现在说六十分钟为“一个小时”的由来。
午时就是上午11时到下午1时这段时间。
而“
刻
”源于我国古代“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
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约等于十五分钟。
那古人怎么区分一个时辰的
因此
“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左右。
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候砍犯人的头呢?
总体来说,是因为这个时候是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候,也就是阳气最盛之时,这个时候开刀问斩,能让恶人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在追求灵魂转世的古代,这也是对恶人的最大的惩罚了。
那为何不在最正午的午时四刻呢?
一种说法是,午时三刻已经是阳气的极点,而过了
午时四刻,则阳极而阴生,往阴转了。为了让犯人得不到一丁点阴间转世的希望,就要在阴气尚未萌发的午时三刻,将其咔嚓了。
另一种说法是,午时三刻开始做斩首之准备,我们看电视剧都知道,判官不耐烦瞄一眼天上的太阳,喝道:午时已到!斩!!!然后丢下签令牌,而后刽子手喝一口烧酒喷到大刀上,拔下犯人脖子上插的木签,清代的时候还有一人专门拉着犯人的头发辫子,然后刽子手一刀下去,人头落地。
而这个过程也是要花费时间的,因此将行刑时间定在午时三刻,有一刻钟的时间去做这些,以保证在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候将犯人砍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读史。
------------------
推荐阅读:
非机动车道那么宽,有些骑摩托车跟电动车的人还要走机动车道,你怎么看?
《红楼梦中》面对贫困的刘姥姥,贾母只送几件旧衣裳,为何王夫人却豪掷100两?
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那么已颁发的土地确权证书如何处理?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