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赵括都是纸上谈兵,一战就挂了。韩信纸上谈兵为什么不一样?
马谡、赵括都是纸上谈兵,一战就挂了。韩信纸上谈兵为什么不一样?
网友解答:
韩信、赵括、马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首先,
赵括和马谡对战争的心态不端正,韩信没有这个毛病
。
这里要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
赵括和马谡不是没有作战经验,而是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
。赵奢的两场著名战役,阏与之战和麦丘之战,赵括都有参与,甚至在麦丘之战中,赵括还献计取城,立了大功;诸葛亮平南中,马谡也随军参加了,也献计立了大功。所以他也不是没有战场经验。
赵括和马谡的问题,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他们在独立领兵作战之前,没有受过挫折,
顺风仗打得太多了,心态过于膨胀,以至于他们把战争视为了儿戏。总以为对手一定会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相比之下,韩信就没有心态不正的毛病。他打仗的作战准则就是必须要先保证自己处于不败的境地,而后寻求与敌军作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就拿井陉之战来说,很多人认为此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一次大冒险,但其实井陉之战跟长平和街亭相比,还真不算上是冒险。
当时韩信军三万,攻打附属项羽的赵国。前往赵国,韩信要经过井陉隘口。而在井陉隘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赵军统帅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守候在井陉,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如果赵军正面坚守不战,派兵绕到韩信背后,切断韩信粮道,然后再前后夹击,韩信必败。
从战局上看,韩信的处境和赵括当年在长平的情况很像,并且事实上,赵军的军师李左车也向陈余献上了这样的计谋。
但是,韩信就是韩信,他不是赵括。他在对形势做了基本了解后,没有采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来激励士兵一鼓作气冲出井陉,击败赵军,而是在离井陉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打不过敌人,就先不打,即便对手是陈余那种二逼,他也不能轻视了对手。
后来,当韩信得知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陈余采纳后,他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但韩信还是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继续等。(害怕被赵军伏击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再后来,韩信确认了赵军没有伏击后,派出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而后,韩信在反复探明井陉隘口附近确实没有埋伏后,他才迅速指挥部队通过井陉隘口,在河边背水列阵。
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了。背水一战的汉军和赵军主力死磕,先前被韩信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趁赵军营垒空虚时,顺利攻入赵军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旗帜。赵军见大本营被抄,且营垒插满汉旗,顿时军心大乱。韩信见势,指挥汉军发动反攻,将20万赵军杀得丢盔弃甲。
此一战,韩信背水列阵固然是冒险,但他派出奇兵偷袭赵军营寨,用换军旗的方法来动摇赵军军心,这才是取胜最重要的一招。
慢慢下套,让对手失去主动权,把对手带入自己的节奏,这是韩信;完全不管对手是怎么排兵布阵,自以为是的认为对手会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行动,这是赵括和马谡。
如果说赵括和马谡是纸上谈兵,韩信还真不是纸上谈兵。
第二,对手不一样。韩信的首战对手是阉割版的章邯,而赵括、马谡的首战对手是处于巅峰状态的白起和张郃。
有很多人说章邯也是名将,不能因为他被汉军消灭了,就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这里我强调一点:
我不否认章邯很厉害,但是高手和高手,是有差距的。
就拿诸葛亮和司马懿来说,都是高手吧?司马懿只要不跟诸葛亮打,不管是伐吴,还是伐辽东,他简直就是战神。没吃过亏。但他只要跟诸葛亮打野战,那就是被暴打。
同理,章邯是高手,王离也是高手,但他们碰见“我是高手高高手”的项羽,那就是被项羽一通暴打。
所以不要因为章邯是名将,就把他捧到跟白起一个水平。事实上就以他的战绩来说,他跟白起的差距还真不小。
(巨鹿之战前,别看章邯把起义军打的鸡飞狗跳,但其实他的胜仗大多都是击溃战,没有多少歼灭战。他到处给秦二世扑火,表面上看,好像很忙,然则起义军数量不仅没减少,反倒越来越多,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无用功。等到巨鹿之战败给项羽后,他就彻底凉了)
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项羽分封后,章邯其实是个被“阉割”的废人
!
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多万。尽管这事不是章邯干的,但这笔烂账被算在他的头上,秦地父老没有不恨他的,他在秦地就跟过街老鼠一样,没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当刘邦和他决战时,韩信面对的章邯,早就不是当年追着起义军跑的章邯了。
另外,
韩信也没有跟章邯硬碰硬
,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是把章邯调走后,才策划了汉军入秦。并且入秦之后,韩信玩的是运动战,没直接跟章邯决战。待把章邯累了个半死,才突然开战。相当于是遛狗一样,用套路把章邯打蒙了。
蒙了之后的章邯退守孤城,心态加上实力的总崩盘,最后被彻底击垮。
最后说说马谡。
马谡这个人其实挺有能力的,他比赵括那种人要强。他的问题主要是两点:
一是搞错了自己的定位;二是运气不好
。
先说定位问题。马谡的理政理能力很强,作为随军参谋也非常称职,统筹军中事物,出谋划策都非常优秀,是个人才。但是他非要扬短避长,不当参谋,要跑到一线部队指挥作战,并且首战对手还是身为“五子良将”的张郃,真是想不输也难呐。(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未必就能胜任掌握战场态势,随机应变的将领工作。让张良去一线部队指挥打仗,估计也跟马谡一样)
再说运气不好。
汉末三国,打败仗是很正常的事,当时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
。
曹操、司马懿、关羽、张飞,包括张郃,都打过败仗。败了没事,以后找机会补回来就可以了。但马谡点背,他在街亭兵败,直接就输掉了整个人生。诸葛亮需要拿他的人头稳定汉军军心。于是乎,他想找机会证明自己,都没有机会了。
如果说韩信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后天又通过严谨的态度,在实战当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兵仙”;那么赵括就是先天条件很好,但态度不端正的浮夸之辈;而马谡则是手上一把好牌不打,自己把自己作死,而且还没有翻盘机会的倒霉蛋。
-----
网友解答: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不变的真理。
说高学历不一定有真本事,这是有道理的。
学了一肚子知识,是否就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是骡子是马还需要拉出来溜溜看才知道。
但纸上谈兵这事,可不是河边溜马那么简单,是关系社稷存亡的大事。
但不去试,也不会知道是骡子是马。这就看老板的眼光啦。
之所以如题主所说,出现这个状况,根本原因还在于老板的不同。
01
纸上谈兵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都知道这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久经战阵的名将,作为名将之后的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而且学到了很多兵法战略的知识。有时候跟他的父亲讨论起战略来,其父也不是对手,驳不倒他。
但其父并不看好他,而且预言:如果赵国将来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用他,赵国就惨啦。
后来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赵国,老将廉颇带领四十万大军与之对峙,相持很久没有能够取胜。
白起就派人到赵国做宣传,说秦国就怕赵括,廉颇老啦,很快就会被秦国击败。
赵孝成王就决定换掉廉颇,但蔺相如等大臣都极力反对。赵括的母亲也跟赵王说:赵括的父亲也认为赵括不能为将,希望不要让他带兵。
但赵王不听。
果然,赵括替代廉颇之后,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很快被白起击败。赵括被射死,赵国几十万大军投降,全部被坑杀。
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一年多,几乎亡国。全靠楚、魏两国的救援才得以解除包围。
赵括没有实战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但赵王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盲目相信他,以致造成了失败。
02
失街亭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马谡哪,也是熟知兵法,与诸葛丞相谈论起来也是头头是道,诸葛亮也很佩服。很多军情大事都跟马谡商量,听取他的意见。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讨伐雍闿。马谡送行几十里,临别时,诸葛亮还征求马谡的意见。马谡建议诸葛亮以收服人心为最要。
诸葛亮采纳马谡的建议,斩杀雍闿而释放孟获。终使南中人心归附,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反叛。
诸葛亮首次北伐,任用马谡为大将守街亭。
结果,马谡大败,致使诸葛亮北伐失败,马谡也成为了纸上谈兵的笑料。
马谡跟赵括一样,也绝非一无是处,否则也不会被委以大任。
根本而言,还是缺乏实战经验。
作为谋士,可以从一个方面给主帅提供建议,但作为独自担当一面的将帅就不一样啦。
这就看主政者的决策啦。
刘备临终时,就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诸葛亮不服气啊,就想让马谡试试。
结果大家都清楚,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啦。
诸葛亮尽管料事如神,但看人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如果刘备在,马谡就不会担此重任的,也就不会被斩首啦。
03
筑坛拜将
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何刘邦就敢于相信韩信哪?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原因有三:
其一,刘邦不相信韩信,但他了解萧何,相信萧何。
都清楚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是刘邦一起起事的铁杆兄弟,也是刘邦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刘邦相信萧何如此看重的人,一定有特殊的本领。
事实上,萧何也是通过多次与韩信的交流、观察,才得知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的。
只是刘邦并没有与韩信交流过,不了解他罢啦。
其二,刘邦与韩信做了深度的交流,韩信为刘邦分析了刘邦与项羽的优劣,并为刘邦制定了具体、详细的战略规划。刘邦认为韩信所说,很接地气,绝非纸上谈兵。
于是,刘邦筑坛拜将,任命韩信做了大将军,全面主持军事行动。
仔细看来,这个过程,跟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神一样的相似。
尽管过程不同,但二人都是经过举荐,而被大老板认可的;
都是通过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打动老板的。
当然,这里也是有风险的。
成功啦,就是韩信、诸葛亮,失败啦,就是赵括、马谡。
不经过实战,就分不出是骡子还是马。
其三,韩信是确有真本事。
刘邦、刘备会识人,敢于用人,这仅仅是一方面。
韩信之所以不是纸上谈兵,还在于其有真本事。
跟赵括、马谡一样,韩信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
如果失败也是会身首异处的。
更重要的一点,刘邦、刘备,并不是把一切交给韩信、诸葛亮,最后的决策还是在自己手里。
刘邦、刘备也不是吃干饭的,也是身经百战,死里逃生N多次的,他们很清楚韩信、诸葛亮是不是纸上谈兵,是不是可行的。
这一点是跟赵括与马谡的处境截然不同。
看看史书是咋说的吧:刘邦听了韩信的分析后大喜,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啦,对韩信言听计从。
何为言听计从?
就是你每次说的都很对,就这么办吧。
决策权还是在自己手里啊。言听计从绝不是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只要结果。
当然,有人会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是马谡的挡箭牌。
在身边还言听计从,将在外,还控制他干嘛。这需要一个过程,你得先混出来才行。
像赵孝成王的办法,那不是坑爹,而是坑孩啊。
刘邦有刘邦的办法,独自一人就去韩信大营,把虎符缴获啦。
你韩信不能说,将在外,皇帝来取也不给吧。
这就是做老板的差距啊。
总而言之,老板不同,也就决定了韩信与赵括、马谡结局的不同。
-----
网友解答:
衡量一个将领的能力,得看他的对手是谁?
而韩信之所以能一路开挂,除了本身的能力外,还与韩信的对手非常弱有关,而正是由于韩信的对手弱,而让韩信得以施展计谋,一路收获经验,一路开挂,越战越强。
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赵括本人却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白起身经百战,颇有才能,对付一个新兵蛋子的赵括,白起绰绰有余。
马谡的对手是张郃,张郃是当时魏国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良将,当世名将,身经百战,从军三十多年,而马谡呢?只有军事理论,没有军事实践,再加上马谡在战场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马上被张郃抓住机会击败。
而韩信的对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国的贵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依靠借来的数千士兵,占了原来魏国的一些地区,魏豹基本就是墙头草一样的存在,刘邦强就投靠刘邦,项羽强就投靠项羽,你要说魏豹多么有才能,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韩信破魏豹用的就是声东击西之计,把重兵陈与一处假意要渡河,然后以奇兵从另一处渡河,魏豹就上当了,然后大败被擒。
韩信的第二战是陈馀。
陈馀是什么人?陈馀是原六国中魏国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成为赵国的上将军,后来因为巨鹿之战未主动救援巨鹿城与张耳闹翻,两人互相攻击。
陈馀身上有很多战国时期的贵族行为,例如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死记硬搬照抄兵书的计谋,不是说陈馀是个庸才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陈馀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陈馀不如李左车。
韩信破陈馀是用背水列阵、奇兵易帜击败陈馀的,陈馀完全没有察觉韩信的计谋,因此大败丢了性命,如果换做李左车,估计韩信就不一定能赢了。
计谋的使用是要看对手的,从不否认韩信确实是天下奇才,善于使用计谋,但韩信运气也确实好,遇到的对手都是一些超级弱的对手,如果韩信遇到白起和张郃这样的名将,声东击西和背水一战,能成功吗?我看不能,在名将面前,那些计谋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战取胜的,计谋的使用还要看对手和当时的环境,不能照搬硬抄,韩信是谋战派的杰出代表,和别的武将不同,不会出现在战场上和你硬拼的,韩信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计谋来取胜,想想看,如果韩信遇到一个精通计谋的名将,这些计谋如果被看穿,那么韩信如何取胜呢?
韩信打龙且也是这样,不跟你力战,而是使用半渡而击的计谋,如果识别不了韩信的计谋,基本上就会失败的。
韩信就是这样靠计谋一步一步打出经验,一步一步一路开挂,再加上韩信遇到的对方都不够强,才让韩信成就了千古名将,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代那个人才辈出、名将如云的时代,韩信能不能取胜就难说了。
就是在楚汉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刘邦领导的,如还定三秦,是刘邦领导的,彭城之战,也是刘邦领导,另外刘邦是在正面战场对抗强大的项羽,而韩信则是偏师,对付一些弱小的对手,如果一开始就让韩信去打项羽,很难说韩信打得能比刘邦好多少,因为对手太强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时势的,当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强大的能力,韩信能够成就军事大的巨大声望,一是本身能力出众,二是对手太弱,时势对韩信有益,原来的六国各自为战,也是让韩信一一击破的原因。
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期,那么韩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国名将之中一员,成就不了大的事业,因为时势不同。
-----
网友解答:
韩信年幼习武,熟读尉僚子兵书,曾从军项梁,在项羽楚营当过郎中,与萧何交谈萧何觉得是个人才,推荐给刘邦发挥了韩信卓越军事才能。韩信有基层作战经验,了解项羽缺乏谋略,鲁莽傲满的劣势,韩信的对手是项羽,能知己知比,成功的原因与学识对手有相当重要关系?而赵括面临的对手是身经百战的军事家白起,虽说纸上谈兵,战略上失误和供给不足,理论脱离实际,实战不及白起,不会去灵活运用。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指辉长平之战导致慘败战死。马谡虽熟读兵法,面临的对手是曹魏军事家司马懿,谋略战术不及他人,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战术不会灵活机动去运用,临阵上千变万化,差之亳厘失之千里丢失街亭。
-----
网友解答:
这里是芒果论史!
这篇回答下的分析已经够多了,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不是韩信,不是赵括更不是马谡,而是从君主,从刘邦的角度来谈一谈。
这是一个假命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假命题呢?因为韩信和赵括、马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汉中对”的纸上谈兵根本就没有令刘邦重用韩信。
韩信被刘邦败为大将军并非因为其兵法,而是因为萧何力荐,但此时的大将军韩信并未进入刘邦集团的权力核心。
一.韩信为何被拜为大将军?
韩信本是项羽手下的士兵,逃到了刘邦手下试图出人头地,但无亲无故又无军功可证明自己的情况下,韩信连和刘邦搭话的机会都没有。
韩信并非恃才自傲的榆木脑袋,在这种情况下,他找了两个人为自己代为引荐,一个是滕公夏侯婴,还有一个是萧何。
夏侯婴是刘邦的马车夫,在整个《史记》中他的出场次数极为频繁,是刘邦从沛县到巴蜀的老下属,深得刘邦信赖。萧何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之一(还有一个是张良),在巴蜀之地时期,萧何有所作为,把穷困的巴蜀之地也打理得井井有条,是刘邦手下的二把手。
也就是说,韩信找了两个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来引荐自己。
那么,引荐的结果如何呢?夏侯婴引荐韩信后(这是第一次引荐),刘邦给了韩信一个小官,萧何引荐韩信后(这是第二次引荐),刘邦对韩信不做处理。
由此可见,刘邦是不吃裙带关系这一套的,不拿出真本身受不了重用。
在萧何引荐之后,韩信深感在汉王手下也无出头之日,于是决定连夜逃跑,换一个“有眼光”的老板,萧何得知此事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赶紧去追韩信了。
刘邦手下的人就给刘邦报告,“丞相跑了!”
,本来就被封到了穷乡僻壤,子房回去找韩成了,萧何又半夜跑路了,刘邦这汉王做得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没多久,萧何就又回来了,刘邦那是一个又气又喜,追着萧何一顿打骂,才知道萧何是追韩信去了。
这韩信究竟是何方人物,能让我的丞相不顾一切去追他?
刘邦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到了韩信的不一般之处,但仍然不太重视。萧何告诉刘邦,封韩信为将军仍然不够,要封大将军才行,而且得沐浴更衣,把排场弄大一点来拜将!
刘邦听得是不以为然,但看萧何一本正经的样子,也就照做了。
此时的刘邦根本不认为自己有实力再击败项羽,封韩信为大将军也不过是为了稳住萧何罢了。
二.被封为大将军后,韩信受到重用了吗?
很遗憾的是,
虽然韩信的“汉中对”让刘邦感到非常惊艳,但刘邦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相信别人的空口白话。
“还定三秦”的过程中,韩信唯一的作用就是出了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至于具体实施,都是由刘邦亲自带兵完成,
换句话说,刘邦根本就没打算把兵权放给一个毫无战绩的年轻人,可见韩信虽然顶着大将军的名号,但仍未被重用。
彭城之败后,刘邦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论打仗,他真不是项羽的对手!”这样的情况下,刘邦想到了用分天下的方式来征募可以击败项羽的人才。
张良为刘邦推荐了三个人,韩信、黔布和彭越,得此三人可得天下!
到了这个时候,刘邦才真正的放了兵权给韩信,让韩信自己带一只军队作战。
三.刘邦把获胜的筹码都压在了韩信身上吗?
答案又是否定的,
楚汉战争的筹码,刘邦一直都押在自己身上。
楚汉战争有两条线,第一条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对峙,从荥阳到南阳,刘邦虽然总是被击溃,但他确实是一直在和项羽的主力部队作战,牵扯住了楚国的大部分军事力量。
另一条线是韩信灭魏、代、齐、燕、赵,开辟第二战场,与刘邦、彭越、黔布一起对项羽形成包围夹击之势,最终奠定楚汉之争的胜利基础。
乍一看,韩信似乎很受重用,但实际上刘邦仍不相信韩信。
韩信每一次打了胜仗,刘邦就收走其精锐,令韩信用新兵继续进攻。
井陉之战,韩信用三万新兵击败赵国二十万大军,潍水之战,龙且带着他的二十万大军被韩信打得溃不成军。
从魏国到齐国,韩信的军队从三万打到三十万,还不包括抽调出去支援刘邦的军队。换句话说,刘邦就没想过韩信能赢,本来韩信只不过是刘邦的一招后手,没想到这家伙太能打,把暗棋活生生给打成了主线。
刘邦的与众不同
刘邦善于听取意见,但不代表他会盲目听从,韩信从被夏侯婴举荐开始,到萧何,再到张良,三个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先后举荐韩信,刘邦仍然只给了韩信一只偏师,
这说明,刘邦从不把胜利的希望全放在他人身上,他信任的始终是自己。
即便后来,韩信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但在和项羽正面对抗的战场上也始终是刘邦自己在坚持。
所以,韩信就算是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的庸才,刘邦也不会一败涂地,至少不会被庸才拖后腿。
“不要试图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这就是刘邦启用韩信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相比较之下,赵国君主就是将整个赵国希望全交给了赵括,结果最后一败涂地,一无所有。诸葛亮过于信赖马谡,虽然刘备死前多次告诉他马谡不可重用,但他还是重用马谡。如果是刘邦,那么可能就不会输得这么惨,因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是为愚蠢。
小结
韩信的军事天赋不可否认,历史上可以称之为兵仙的也仅此一人。但赵括、马谡的失败导致国家整个一蹶不振,除了其个人的能力不足之外,统治者和领导者的识人、辨人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
网友解答:
韩信是久经沙场的名将绝非浪得虚名纸上谈兵
历史上流传千古的鸿门宴发生于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韩信作为项羽的执戟郎中肯定也参加了宴会。
公园前207年项羽杀宋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章邯,取得灭秦战争的决定性胜利,顺利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
在鸿门宴之前,韩信投奔项羽三年,跟随霸王南征北战,在金戈铁马九死一生的沙场能生存下来,身经百战升任执戟郎中,成为霸王的禁卫军首领,深得项羽信赖,说明韩信有勇有谋。
韩信自鸿门宴后,投奔汉王刘邦,不一定是觉得官小,可能是发现项羽难当大任,所以逃跑了。
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后,派遣韩信进攻项羽,
韩信靠以下战绩名冠天下:
1.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孤军入赵,伐齐、代,
3.出井陉半渡而击破龙且20万大军,
4.该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斩杀霸王。
从韩信领兵出征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替汉王打下半壁江山,最终应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箴言,也说明刘邦极其恐惧韩信,所以韩信并非浪得虚名纸上谈兵!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成则王侯败则贼,早已成了世人判断一个人智慧才能高低、功过是非优劣的最基本标准。
人有幸运与不幸运之说,就像林彪在辽沈战役中对程子华所说的那样:“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只要你的结果”。怎样能判断一个人行还是不行,那就只有看这个人做事情做得怎样。做得好,自然是有能力,做得不好,自然是没能力,不行。虽然有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经验之谈,但人们大多还是以成败看人的。当两个人才能素质相差无几,但与他们对阵的却是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很有才能素质的人,一个是非常没素质才能的人,那么这两个人中,其中一个对阵非常没才能素质的那个人,其成绩就很突出,很优异,而另一个因遇到了那个很有才能素质的人,其成绩就会很差,很不好,这就是运气的好与不好所致。楚汉战争的韩信,生活在秦朝末年,秦朝为了能很好地统治人民,实行了愚民政策,焚书坑儒,新生一代的人们普遍就很少接受文化教育,人的素质水平很低,而韩信却因为接触过一些高人,或闯世经验,在当时人群中就显得鹤立鸡群,为萧何所推崇,推荐给了刘邦。在以后的领兵作战中,所遇到的尽是些歪瓜裂枣的莽夫愚汉,自然韩信就能很轻松地战胜他们,成为让人瞩目的军事大家。而赵括呢,虽生长在将军世家,从小受到很良好的教育,素质才能很高,但在长平之战中却遇到了比他才能素质作战经验更高的白起,那他就不幸运了,只能给后人留下纸上谈兵的笑谈。马谡呢?也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兵书战策都学过,有素质才能,却在街亭之战中,遇上了具有多年征战经验且有才能素质的张郃,自然不是对手,街亭失守,也只能让诸葛亮来个挥泪斩马谡了。
因此,人走时运,马走膘。北宋的文人苏辙在评论三国人物时就说:“以智遇智,则智者不足畏也;以勇遇勇,则勇者不足畏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智谋的智者遇上有智谋的智者,半斤对八两,智谋的作用就很难显现了;骁勇的人遇上骁勇的人,那勇武就不足凭恃了,勇武也就很难起作用了。赵括、韩信、马谡,虽然他们都是以纸上谈兵起家的,赵括遇上了白起,马谡遇上了张郃,失败在所难免。而韩信遇上的却尽是些愚夫莽汉,韩信稍微发挥一下自己的智慧才能,这些愚夫莽汉们就招架不住了,纷纷败北。所以说,对比赵括和马谡,韩信生逢得时,是最幸运的,他随着自己的“光辉战绩”,被后人誉为兵仙,而赵括、马谡却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因此,人们要想成就一翻事业,有时选对时间或对手也是很关键的。
-----
网友解答:
历史上的名将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不断学习,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最后成为名将。这条路也是大多数名将走过的路,这里就不举例了,因为例子实在太多了。另一种就是战争天才,这类人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一出山,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打的仗也都是常人看不懂的“神仙仗”,这类人比较少见,历史上也寥寥无几。霍去病,韩信,就是这种人。
的确,韩信也熟读兵书,但是,与赵括,马谡之流不同的是,韩信从来不把兵书奉为圭臬,在他眼里,所谓兵书,阵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孙子兵法”这样伟大的兵书,虽然里面教授了很多面对不同敌人、地形、环境的应对之法,但是也没说这些应对之法是可以机械套用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才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可惜,很多将领并不能达到这么高深的境界。
下面,为了更好地说明韩信的用兵艺术及其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其指挥的井陉之战作为经典战例,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战例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韩信乃是在己方各方面条件都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取胜的,此战中,他的军事天赋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达到了其用兵艺术的巅峰状态。
01 用探子摸清赵军情况,知己知彼
当时赵军的统兵将领是陈馀,陈馀账下有个谋士叫李左车。陈馀并没有什么厉害之处,但是李左车却通晓兵法,颇有谋略。当得知韩信要来北上攻赵时,李左车就建议陈馀在井阱口设伏,伏击韩信的后勤,让他不能深入作战,然后在一举击之。这也是韩信最担忧的地方,如果陈馀按照李左车的计划行事,那么历史有可能要改写了。但是陈馀仗着自己兵力远多于韩信,而且是防守方,根本不会李左车的建议,准备把韩信放进井阱
通道,直接从正面击垮韩信。韩信派探子查明这一情况后,才大松一口气,令全军向井阱口进发。其实,韩信每次用兵前,都会做足情报工作,这也是他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02 背水列阵诱敌,转化攻守形态
韩信北上击赵,是典型的进攻作战,赵军驻防井陉口,是防御作战。按照兵法的基本原则,进攻作战一方的兵力一定要大大超出对方兵力,孙膑说的
“客倍主人半”
就是这个意思。然而,从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韩信军约3 万人, 赵军 20 万人, 大致是 1 :7 的比例,且韩信军队多是刚招募的新兵,既无作战经验,也缺乏作战能力。显然,如果韩信作为攻方对赵军发起强攻,其结果肯定是凶多吉少的,那怎么办呢?
孙子兵法又讲到 :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形篇》)。既然形势对自己不利,那就创造形势,变易主客、化攻为守。于是,韩信背水列阵,引赵军前来进攻,这样一来,自己就变成了守方,而赵军变成了攻方。这显然是违背兵法常识的,所以赵军看见韩信的列阵后,都哈哈大笑。当然,如果只是这样,那远远赢不了的,充其量也只是马谡之流的水平,那么韩信还做了什么呢?接着往下看。
03 分批次渡河,留后队压阵
背水一战,其实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首先,韩信已经知道了陈馀的意图,那就是要从正面一举击垮自己,所以,韩信充分利用了这个信息。在韩信与井阱口之间有一条河,叫绵蔓水。韩信先派一万人过河,当然,这一万人肯定是万分不情愿的,脱离了大部队,明摆着上去就是送菜。但是韩信跟他们说
:我留在最后渡河,你们先过和,放心,在没看见我的旗号之前,赵军肯定不会向你们发起进攻的。
果然,事情就像韩信预想的那样,赵军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在静悄悄的等待韩信的大部队全部过河,然后一举歼灭。韩信殿后,在所有的部队都过河后,他马上下令原先过河的一万人原地不动,然后带剩下的人冲杀过去。陈馀一看,我不打你你反倒主动来打我,于是率军出战。正面接敌后,韩信军队毕竟数量、士兵素质都不如赵军,很快落于下风,于是,韩信命令往回撤退。由于有之前的一万人压阵,退兵会并没有阵脚大乱,被冲到河里。这,正是韩信想要的结果。
04 神来之笔,偷袭后方
韩信背水列阵的同时,派出两千轻骑,各持汉军赤旗一面,埋伏于敌人大营附近的山中。背水列阵的部队,用以正面防御,是谓“正兵”,预先埋伏的两千骑兵伺机出击,是谓“奇兵”。当赵军全军追击韩信部队时,原先埋伏在山上的两千精锐迅速出击,一举夺下赵军此时已经是空荡荡的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而那边,由于韩信的军队已经被压缩到了河边,退无可退,韩信高声大喊:
“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二战”。
于是,全军死战,赵军始终不能击垮韩信。终于,赵军没有耐心了,准备收兵。但这时候回头一看,顿时呆住,大营怎么被汉军占领了。
而这边汉军看到这个情况,顿时信心大增,奋勇追击,一下赵军变成逃跑的一方了。而井阱口的两千汉军也趁势出击,陷于两面夹击的赵军终于崩溃,被韩信击溃,随后,赵国灭亡。
结语
纵观整个战役,各个环节可谓是环环相扣。首先,在探明了赵军不会攻击后勤部队后,韩信才敢进军。其次,韩信背水列阵之处,左右两面皆是河流,背后是绵蔓水和太行山,这就使周围的地形成为辅助韩信防守的有利条件,即赵军无法从侧翼和背后迂回进攻,而只能强攻正面。再者,韩信背水一战前,是留下了一万部队留守岸边,以便接应退回来的大部队,韩信也想到了,正面接敌肯定顶不住赵军的攻击,正是由于这一万人,韩信的部队才没有败冲垮。最后,派出两千奇兵袭击赵军大营,最后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大败赵军。
-----
网友解答:
那也不看看你纸上谈兵的对象到底是谁,赵括纸上谈兵的时候跟谁纸上谈兵?赵孝成王也就是那个没有上过战场的人,跟他纸上谈兵那随便说两句大话,吹两个牛,然后炫耀一下自己的父亲到底是怎么怎么说的,那不就行了吗?在他面前你就算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赵孝成王估计都相信,赵孝成王相信了手底下那些大臣随从哪一个不相信,就算赵括说的错的事情,那他们也会以为说这个事情是对的。
关于赵括的纸上谈兵其实也并不成功,为什么有两个人没仲系,一个是赵括,他的母亲就曾经劝见过赵肖,程光说你不能把我儿子派去战场,这个人不行,你要敢拍去战场我就自杀。
第二就是廉颇,廉颇回到朝廷之后,曾经和赵括展开激烈的辩论,就是死活不同意赵孝成王的作战意见,所以赵孝成王把他的水给撤了,并不是说廉颇的作战意图违反了赵括的作战意思,赵括哪有什么作战的意图,他的所有的意图是谁给他的,赵孝成王。
可以这么说,前线的军队被赵孝成王看成了一个提线的木偶,派了一个能够符合自己意思的人过去打仗,然后命令他去完成某些事情,赵括就成了那个替死鬼,当然这个替死鬼也活该挨骂40万赵国士兵哪一个不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哪一个不是自己国家的血脉,以后就因为他要听主公的命令,把这40万大军活活坑死,赵括不该挨骂,谁挨骂?
韩信一开始确实没有实战的机会,但是韩信这个人在纸上谈兵的时候,是在和谁谈,萧何,萧何这个人是?他可是刘邦的大管家,跟随着刘邦一起从沛县起兵一路打到咸阳,这样一个人没有军事常识那是不可能的,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而且萧何和刘邦手底下那批发小的关系也特别好,那些发小天天在军事战场上面打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萧何,萧何本身也是一个喜欢记录的人,所以韩信说出来的东西他能够判断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而且我们想想萧何这个人能够帮刘邦管起这么大一批家业,他的智力最起码比赵孝成王那猪脑子强得多。
所以说纸上谈兵不可怕,可怕的是陪你纸上谈兵的那个人都搞不清楚你是在纸上谈兵,也就是说真正最后把关的那个人是个废物,那这种纸上谈兵的威胁才是最大的,没人戳穿这些东西也是最可怕的事情。
就好像社会上面很多骗子,他们在台上骗人的时候,大家知道这根本就是假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可是没有人出去劝或者是没有人出去直接戳穿他,接着他这些欺骗别人的手段,就能够把那些即便是已经看出来他是骗术的人也给框进去,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社会的推动力,是骗子也就抓住了这种心理,在实施这种手段,还有现在网络上面大大小小的喷子,以及那些混淆视听的人,其实打的也是这样的主意,没有真正的人站出来把他们给骂倒了,他们是不会停下自己那张嘴了,大不了换个账号,接着忽悠,这种人不在少数。
加强监管机构,加强自己计划的审核,这对于一个集团和一个机构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事情,不要让那些无知的言论最后变成主流的,意识到之后你怎么死的你都不知道。
好像那些t赵括洗白的人一样打的什么心思,安的什么心,心里究竟在想什么,难道没点数吗?
-----
网友解答:
这个问题问的好!韩信也是通过与萧何交谈,从而打动萧何,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也可以讲韩信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的,但韩信的纸上谈兵和赵括、马谡不同,因为韩信确实有才,并且跟随项梁、项羽征战多年,有丰富实战经验。
韩信跟随项梁、项羽征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候,家境贫穷,还没有好品行,经常寄居别人家吃闲饭,连他妻子都嫌弃他。
后来,由于秦末乱世,楚国大将项梁也起兵反秦,所以韩信就持剑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又跟随项羽,项羽封他做郎中,跟随在项羽左右。
在韩信投奔刘邦之前,先后跟随项梁、项羽,并且与秦国部队交战多次,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项梁和项羽都是秦末名将,韩信从他们身上应该学到不少用兵之道。
韩信自身也比较有才
从韩信与萧何、刘邦的对话可以看出,韩信确实有才,他对项羽的分析很有道理,并且非常深刻。
他认为项羽虽然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项羽会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但是等到有人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却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磨得失去了棱角,都舍不得给人,说项羽是妇人的仁慈。
另外他也将刘邦与项羽进行了比较,认为刘邦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等各方面都不如项羽,但刘邦会用人、讲仁义,舍得分封、并且有先入关中为王,且与咸阳民众有约法三章等优势。
所以,韩信为刘邦提出了夺取天下的谋略:1、发封文书,平定三秦;2、与项羽反其道而行,任用英勇善战的人才;3、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4、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向东进攻。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确实比较有才,有战略思维。
刘邦给足了韩信面子,助其在军中树威
刘邦听从萧何建议,选择了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给足了韩信面子。
要知道,平常刘邦待人是很随意的,对人轻慢,不讲礼节,任命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而这次一反常态,这么隆重的任命韩信,刘邦的下属都犯嘀咕,但对韩信也不敢轻视。
所以,刘邦这么隆重的任命韩信,也帮他在军中树立了权威,有利于韩信统兵打仗。
韩信对项羽比较熟悉,所以攻击项羽非他莫属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韩信曾经做过项羽的郎中,陪侍在项羽左右,对项羽脾气秉性非常熟悉,并且他还了解刘邦。可以说是知己知彼,那么由他来攻击项羽,肯定能够取胜。
所以萧何就说,如果刘邦想向东发展,和项羽争夺天下,那就非韩信莫属。
而赵括、马谡则没这些优势
赵括虽然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但是缺乏实战经验,不知道灵活应变,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让秦国大将白起打败,坑杀40万赵军;
马谡虽然有才气,与诸葛亮很投缘,并且献攻心计,助诸葛亮平定南方,但是他也缺少实战经验,只会论兵。在诸葛亮北伐讨魏时,马谡被诸葛亮任命为北伐先锋,因为对魏国将领的不了解,又对地形地势判断失误,并且违背诸葛亮用兵部署,痛失街亭,从而留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结语
赵括、马谡与韩信相比,都缺少实战经验,并且不知道“兵乃诡道”的道理,不能随机应变。照本宣科,不知道战场环境不同,对手不同,应用的计谋也不相同,所以最终落败,留下“纸上谈兵”的笑话。韩信与他们相比,实战经验丰富,并且经常随时而变,随地而变,随需而变,且“知己知彼”,所以一路开挂,最终帮助刘邦,夺得天下。
您认为韩信和赵括、马谡还有哪些不同啊?欢迎留言啊!
我是管理故事会小编,喜欢军事和历史,欢迎关注!共同探讨历史和军事中的管理问题!
-----
网友解答:
谢邀!
韩信正式拜将后,刘邦与他交谈。刘邦说,萧丞相屡次向我称道你,但不知你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
韩信简单谦让了一下,就直奔主题,说,如今争夺天下,老大你的对手不就是项羽吗?
刘邦说,是啊。
韩信说,你自己掂量一下,勇猛剽悍,你比项羽如何?
刘邦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
韩信向刘邦拜了两拜,说,我也认为你在这些方面比不上他。不过我曾经跟项羽混过,我向你说说他的基本情况。项羽发火怒喝时,有如雷霆,几百上千人都吓得不敢动一动,但他却不能任用有真本事的将领,因此,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别人生了病,他会心痛流泪,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病人;但当有人立了功,应该赏封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捏在手里,把玩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项羽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却不占据关中而是建都彭城;背弃义帝怀王的约定,给自己亲信和偏爱的将领封王,诸侯忿忿不平;他驱逐原来的各国国王,而让那些国家的将相为王,又把义帝放逐到江南;他的军队所过之处,一片狼籍;老百姓都不愿依附他,只不过是迫于他的威势勉强归顺罢了。如此种种,他名义上虽然还是霸主,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人心,所以他的强盛是很容易转化为虚弱。现在老大你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那还有什么对手不能诛灭掉啊!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臣(此处,埋下了向刘邦讨要齐王的伏笔),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悦诚服的呢!用正义的军事行动去顺从惦念东归故乡的将士们,那还有什么敌人打不垮、击不溃呀?况且分封在秦地的三个王(章邯、司马欣、董翳)都是过去秦朝的将领,他们率领二十多万将士向项羽投降,结果全部被项羽活埋,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得以脱身不死(可参阅拙文《刘邦、项羽各对秦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结局竟然如此不同?》)。秦地百姓对这三个人恨得痛彻骨髓。现今项羽倚仗自己的威势,强行把他们封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爱戴他们的。老大你进入武关时,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百姓们没有不希望你在关中做王的。而且按照原来与诸侯的约定,你本来就应当在关中称王,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啊。你失掉了应得之位而被发往汉中,对此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只要你向东起兵,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篇檄文就可以平定。
韩信一席话,刘邦笑得牙花子都露出来了,感到相见恨晚,随即就听从韩信的计策,准备出征。
衣赐履说: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对”。有了这场谈话,增添了刘邦夺取天下的信心,开启了韩信战无不胜的神话。我们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刘邦并不是笨蛋,你们说韩信能打仗我就让他去打仗啊!
实际上,虽然韩信拜了将,但刘邦并没有立即让他带兵,而是把他带在身边,一边历练一边观察,直到确实放心之后,才放韩信单飞的
。后面韩信正式单独带兵时,刘邦封他为左丞相,灌婴、曹参为副手,此时,应该是在与项羽作战过程中,刘邦发现韩信确实能够独当一面,才放心把军权交给了他。
后来,韩信带兵灭代、灭赵、灭燕、灭齐,几乎占了楚汉时期一半以上领土,尤其是最后一仗干掉项羽,真可谓是百战百胜。刘邦手下其他大将,没有不服气的。韩信由楚王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有一次去见樊哙,樊哙跪在地上迎接,口称大王,自比臣子。这可是樊哙啊,立功无数,封舞阳侯,尤其是,他是汉高祖刘邦的“担挑儿”诶!可见,韩信厉害,别人是从心底里服气的。
刘邦用韩信,与赵王用赵括,诸葛用马谡是完全不同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