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日本战国时代战争放到中国来看,大概相当于什么规模?
如果把日本战国时代战争放到中国来看,大概相当于什么规模?
网友解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其规模。
桶狭间之战:尾张的乳虎,织田信长的崛起
1560年(日本永禄三年),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全面动员军队,大举攻入尾张国境内,在桶狭间山一带(今爱知县名古屋市),遭织田信长领军奇袭本阵阵亡。战后,原本称霸东海道的今川氏从此没落,而获胜的织田信长则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扩张势力,奠定了未来掌握日本中央权力的基础。
关于今川义元的这次军事行动,有上洛*争霸、攻略尾张国、救援鸣海城等多种说法。
(注:日本效仿中国洛阳(左京)和长安(右京)的风格设计了平安京,后右京因沼泽众生而放弃,故将平安京雅称为“京洛”,上洛即指进京;战国时期,大名上洛的意思,是指诸侯进京向天皇或将军索取权力,向天下展示武力以彰显其霸主地位,甚至推翻将军自立新幕府政权,等等)
关于今川义元的兵力,日本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信长公记》:45,000
《甲阳军鑑》:2万余
《武功夜话》:3万有余
《德川实纪》《武德编年集成》《总见记》等:4万多
《绘本太阁记》:5万余
《日本战史桶狭间役》:25,000
根据石高*估算
今川家的领地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石高约在70万石,因此推算今川家共有20,000到25,000的兵力,今川本阵(即中军,通常配置为1,500人左右)兵力不超过5,000人。
另一方面,尾张国石高约57万(按后来的庆长检地数据统计),可动员的全部兵力约在14,000,但一般认为由于织田信长下达命令突然,且动员能力远不如今川,因此当时加入战斗的兵力(不包括驻守各城砦的织田守军)不超过4,000。
但是过于自负的今川在指挥各部行动时出了问题,导致本阵突出在前,且与周边友军距离拉开过长,缺少呼应,结果被带着3,000余人马,正在战场以逆袭的行动方式寻找战机的织田军发现。在驻扎休整的时候,被偷袭*得手,最终身死名灭,今川氏迅速衰亡,代之的是织田信长的强势崛起。
(注:有说法认为今川本阵遇袭并非发生在桶狭间山谷中,而且织田军也不是迂回偷袭,而是在寻找德川家康(当时还叫松平元康)的部队时意外发现敌人的主帅位置)
网上曾有人以桶狭间之战与中国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相比较,甚至认为不下于官渡之战
都属于以弱克强这一点没有问题。
但个人认为,这两场战役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不仅仅是跨越了1,300年的时空。
1. 官渡之战,双方兵员数量更多于日本桶狭间之战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率步兵十余万、骑兵一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濬县东北),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由此可得袁绍的部队保守数量也在110,000。
曹操方面,投入此次战役的人数存在较多争议。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描述,官渡决战前,曹操将士具有战斗力的,只有8,000人。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但是这种说法已有宋代史官裴松之质疑,认为数据非常不可信。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锺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曹操在初平三年(192年)收编的青州黄巾精锐,如以10取1的比例,也有3万左右,考虑到还需要分兵驻守其他地方,因此通常见到的说法: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约2万人,起码是比8,000这个数字更靠谱的。
(注:还有40,000、50,000等说法,篇幅有限,恕不再多作分析。)
2. 官渡之战,战事交错、复杂度高于桶狭间之战
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开始,直到同年十月,曹军奇袭乌巢后兵分八路,大举进攻官渡,袁军全面溃败为止,战役持续了半年以上。
其间,有白马的声东击西,有延津的计斩文丑,有单挑有偷袭,有相持有兵法,有正阵有奇兵,是一场经典而精彩的,如古代战争教科书一般的演绎。
反观桶狭间之战,从1560年(永祿3年)5月12日,今川义元于骏河誓师开始,直到5月23日,主将被枭首,今川军撤回骏府为止,总共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其中关于今川义元的进军意图、织田信长的作战本意、当时下雨还是下雹子……的具体细节,至今日本史学界还在争论不休。
(注:半个月和半年比……我都懒得吐槽了。)
3. 官渡之战的惨烈程度,也是日本本州两股地方势力的冲突所不及的
日本战国时期,列国及诸势力之间的冲突,并非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而是以陷城、溃敌、以及诛杀领军大将为目标展开的。在战斗开始前,过程中,常会有不同的势力作为己方盟友,抑或敌方盟友加入战团。
桶狭间之战,是伤亡情况比较高的战役。
今川方面:伤亡从2,500(根据《落穗集》、《武德大盛記》)到3,907(根据《改正三河後風土記》
织田方面:各守备队计3,000人全灭,本队伤亡不明。
再看官渡之战,曹操战后杀降卒就达80,000。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另《三国志‧武帝传》裴松之注:\"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
附:日本战国末期关原之战,也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决战时的总人数约17万
最后是彩蛋:大坂之役,有传说德川家康死于此战,后来江户幕府中的将军,只是一名影武者(替身)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
网友解答:
有网友问:如果把日本战国时代战争放到中国来看,大概相当于什么规模? 如果论面积,大约就是,河北,山西,北京和天津加在一起,大约就是日本的国土面积。
日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面积,还是要大一些的,有2个以上的河南省大。战国时代日本人口是1500万。大约是我国汉朝时期的三分之一,与我国三国时代人口大致相同。其实就人口规模来说,也不算是太小了。
《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也就是说,日本当时的人口,已经有三国时期,15个蜀国一样多了。
文禄之役,丰臣秀吉动员总兵力约 31 万,应该是战国时代的动员峰值。如果再加上本土驻防和民兵,日本在战国时代的最大动员力量,在60万人左右。
战国时代的几场大战役,参战人数也是比较多的,比如,在小田原城战役,上杉家出动了86000人,桶狭间之战,双方有5万人参战,野田城·福岛城之战,双方有6万人参战,手取川之战,双方有7万人参战,长篠合战,双方参战人数在12万人,结果武田家大败。九州征伐,统一之战,丰臣秀吉出动了20万大军。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参战是10万人,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为不到6万人,曹操有十几万人,夷陵之战,蜀军4万,东吴5万军队。就是到了1643年决定明朝生死的松锦大战,明军为13万,清军为8万人。
实际上,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大,因此,也限制了动员兵力,因为后勤跟不上,需要大量民夫。日本还是相对比较小,在相同人数下,有时候,反而可以动员出更多人参战,原因是后勤压力非常小。
清军远征缅甸,才2万军队,后面跟着30万人的运输队,还仅仅是军前运输。日本很多战斗,大家自己背上10天口粮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什么运输队。在欧洲很多战争也深受后勤困扰,在第4次十字军东征,3万十字军,9个月后勤费用是85000马克,结果那些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领主贵族们翻箱倒柜,才凑了5.1万马克。
-----
网友解答:
说到日本战国时代,从时间上说,大约是在中国明朝,至于战争规模,我看过很多观点认为最多也就是相当于中国俩村之间的械斗。虽然我个人对于这种说法表示很喜闻乐见,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不能算一个正式的历史名词,只是我们用来直观的描述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大约一百年间政局纷乱、诸侯割据的这一段日本历史。屁大点地方据不同的统计资料,我们现在能看到那个时期日本有一百到三百左右的大名,我们只按一百个算,平均下来一个只拥有三千多平方公里,五个才能凑够大约一个北京的面积,这还是往大了算,这就叫国,有点无厘头了。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战国时代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大约37.8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云南省(云南省面积约38.3万平方公里)。
日本战国时代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起点,以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为终点。这个历史时期在中国是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三年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德川家康干翻丰臣秀赖的时候在中国努尔哈赤订立了八旗制度。
这一时期日本人口大约一千五百万,这个数字与我国三国时代人口数大致相当,就人口规模来看,其实不算是太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本战国时代几场比较大的战役。
文禄之役,丰臣秀吉动员兵力三十一万,这个是目前我所知道的那个时期的用兵峰值。
永禄三年(1560年)桶狭间之战,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阵斩今川义元。
另外还有,手取川之战,织田信长军约五万,上杉谦信军约三万,织田军败;
长篠合战,武田胜赖军一万五千,织田信长.德川家康联军三万八千,武田军大败。
德川家康取得日本霸权的关原之战,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双方投入兵力超过十万。
类似或大或小规模的还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比较一下中国的战争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袁军十一人,曹军约四万;
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不到六万人,曹操军二十余万人;
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约十一万,后金军六万;
1643年松锦大战,明军为十三万,清军五万。
可见,实际上日本战国时期大的战役规模并不算小,那些动不动就说日本战国时期就是若干村长带领村民械斗的,几千人顶天了的可以洗洗睡了,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不能理性的面对对手,正确的评估对手,则,未战已败!!!
-----
网友解答: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去过日本,日本人对历史谈论最多的,一个是我们的三国,另一个就是日本的战国了。日本历史比较久,从真正的第一代天皇到现在(第一代天皇之前的所谓的神的时代没有可信度,每个神统治日本都是几十万年)已经有260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枯燥无味,也就战国时代的精彩故事比较多。好了废话不多说,按照本题的要求,我们看一下日本战国史上著名战役相当于我们中国的什么规模战役。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战国时代的战争都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村长级、乡长级、县长级的战役。
如果你翻开那个时候的战史,经常可以看到起“倾国之兵”的字样,这个时候你一定会很兴奋,“倾国之兵”,那一定是规模宏大的战役了吧,但实际上所谓的“倾国之兵”也就几百人而已,然后对方也是起“倾国之兵”前来抵御,也是几百人。双方接触以后,还要互报家门,从祖宗十八代说起,一直说到现在,对方在说你还得听,听了半天,然后再自报自己的家门,也是十八代说起,说半天,对方作为礼貌也要耐心听你说完,然后再开打...
好了,这些村长级、乡长级、县长级的战役就不说了吧,其中有不少还是派出所级别的战役,场面宏大。
就拿1570年左右,当时主要的势力基本成型的时候来说,作为地区级的霸主,如武田信玄、北条氏康、上杉谦信、毛利元就等,基本相当于地级市的势力规模,我们姑且可以叫他们市长,而作为全国霸主的织田信长,勉强可以算上我国一个省(小省)的规模,姑且可以叫他省长,其他的最多就是县长级了,更小的就是乡长、村长级。
我们只说战国史上影响力比较大的战役。
丰臣秀吉天下统一之前的战役规模一般不是很大
我个人观点,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前,战役规模都不是很大,哪怕是对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战役,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前的著名战役有:
战役名称 进攻方 兵力 防守方 兵力 双方兵力总和
严岛之战 陶晴贤 约25000 毛利元就 约5000 约30000
桶狭间会战 今川义元 约40000 织田信长 约4000 约45000
第四次川中岛会战 上杉谦信 11000 武田信玄 25000 36000
三方原之战 武田信玄 25000 德川家康 8000 33000
长蓧会战 武田胜赖 15000 织田信长 38000 53000
可以看出,这些战役规模双方人数加在一起基本都在3-5万人左右,如果拿到我们中国,基本就相当于省级战役,甚至是一些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的战役规模。
既然是日本的战国,那么就对比我们的战国把,拿到我们的战国时期,随便一场战役的规模都远远超过了这些战役的规模,比如我国战国时期的一场中等战役伊阙之战,秦国参战人数为10万人,韩魏联军为24万人,双方加在一起也有34万人,战役规模就远远超出了这些战役。要知道,伊阙之战在战国时期还不是最大规模的战役,如后期的长平之战,双方加在一起是百万人规模,后来的邯郸之战,攻守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也近百万,燕国进攻赵国之战,燕国60万人,赵国13万人,双方兵力达70多万人,远不是日本战国可比的。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之后的战役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之后的战役,有几场规模很大的战役,如丰臣秀吉灭北条氏的小田原合战,丰臣秀吉一方总兵力有近20万人,北条氏兵力6万人左右,总数26万人左右;关原合战,双方参战兵力各10万人左右,总数在20万人上下;大阪冬之阵战役,德川家康兵力20万,丰臣家兵力12万,双方加在一起32万人左右,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
对比一下就知道,日本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其规模也就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中等战役——伊阙之战,约34万人左右的规模。
综合以上来说,日本战国史战役规模如果拿到我国来说,都是小型战役,其最大的战役,也只是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的一场中等规模战役。
-----
网友解答: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一点,不要带有政治、敌对、偏见的情绪来分析。
列举日本历史上较大的几个战役(战国)
一:关原合战——日本关原合战中东军在关原投放兵力7万几千人,西军8万几千人,东军在信浓以东德川秀忠还有3万8千人联合伊达政宗至少2万5千人,加上左竹义宣至少1万5,最上义光至少1万5千分别与上杉景胜和直江兼续的3万人还有真田氏几千人众先后作战,这些全都是实际作战部队不含后勤与杂役,总兵力就达到30万了,同时九州的黑田如水正在统一九州至少3万人作战,北陆、四国、近幾的零散作战还不计算在内,1600年左右全日本战场总兵力超过30万,这都是没水分的,还要认清一点,这个兵力还不是当时日本可投放兵力的极限。
全世界范围来看10万人以上的战斗已经是规模巨大的战役了。
二:上文提到30万兵力的投放不是极限是因为后来又有了兵力更为庞大的大阪战役。但是要看清一点,大阪战役中德川方的实力远超丰臣,其实战役本身和影响力是不及关原合战的。大阪战役分冬夏两阵,大阪冬之战役,幕府方投放兵力25万左右,因为德川家康考虑到政局稳定,一方面限制亲蕃和谱代大名出兵另一方面还拒绝诸多外样大名投入战斗。另一方的丰臣氏在大阪城聚集大量浪人和大名,总兵力一说有15万左右,但至少有10万。双方总兵力在35~40万,这个规模放到一战前的欧洲战场也是骇人听闻的。
跟我们国家的诸多战役比较也能算巨大战役了。之所以很多人说日本战国是村斗,是因为日本局部小战争太多,尤其是小大名之间,甚至几十人上百人的战斗也屡见不鲜,这是他们分封制太多诸侯国政治因素决定的,纵观我国历史,这样的小战斗也是非常多的,剿黄巾时也是诸侯与豪强并立的时候,一场战斗下来几百人数见不鲜。
大战役跟我们相比无论场次还是规模都还不是一个层次,但是秒杀古代世界大部分国家是没问题的。
唐朝以来日本就没有弱过,现在的日本,国土面积大(去仔细翻翻地图)、经济高度发达、科技领先、军事实力雄厚、文化输出爆表、对外贸易规模庞大。。。
临近有这个大国,让我们感到非常担忧,切不可麻痹大意!
-----
网友解答:
没有可比性。。。规模都不是一个级别的,日本人估计一辈子都玩不会大地图,大军团。。。
壬辰倭乱,猴子空前膨胀,日本人第一次能够集结数十万大军上岸,很快就攻破棒子,自以为要上天了,然后。。。当boss站出来的时候,用大概只有日本三分之一的兵力,日本就被就各种姿势吊打了一遍。。。很多人都觉得是明朝国力强盛,装备精良等等一些客观因素。。。但是实际上日本人输还是因为输在没玩过这么大规模的游戏,这十几万人怎么打?大军团怎么玩?根本就不会,猴子也不会制定谁是这十几万人的最直接大佬。。。
还有大地图,同样是壬辰倭乱,日本人上岸后,站在天朝的门口估计很迷茫,面对着那么庞大的帝国,估计也不知道怎么入手。。。所以进入平壤后反而停了,没有借机接着往前推进。。。哪怕到了20世纪的二战。。。日本人还是玩不动大地图,战略上一顿骚操作,战是打赢了,但后面的根据地也多了大了,回头一看,中国的沦陷区只是线而不是面。。。
日本人的战国时代,任何一场会战,规模恐怕都不会超过一个上层皇公大臣家中府兵去镇压田里闹事人这种小事激烈吧?大家族的府兵少则百来人,多则数千人,日本那些小大名大多都没这实力。。。
-----
网友解答:
日本战国时代,说起来也真是够乱的,在日本那块弹丸之地上面,居然可以同时出现六十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规模也可想而知,说白了和我国古代的战争根本无法相比并论,放在我国就相当于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战争,本来这些国家男人就少,随着战争的增多,男人越打越少,总体人口也越来越少。
不过,日本人还经常拿着他们的战国时代和我国的三国时期相提并论,从人才上来看,当年日本还真是人才辈出,上杉谦信、武田信玄、本多忠胜、真田幸村等等,人才上的规模,还真可以和三国时期比肩。
但是战争规模上就远远比不上了,三国时代的战争都是以万人为单位展开,而日本战国时期呢?万人的规模并不多,都是以几百人、几千人的规模展开,兵力过万的“国家”还真不多。
我们来看看当年日本的征兵制度就知道了,以石高为征兵基础,一万石高差不多可以供养三百军队,其中以德川家康的势力最大,巅峰时期的资产达到了280万石高,而他的军队规模根据日本战国史记载也在八万人左右,刚好符合这个德川家康的资产基础。当然了,德川家康的强大就是后话了。
战国时代早期的国家规模有多大呢? 以织田信长的成名之战——桶狭间之战为例,在这次战役中,尾张织田军人数在四千左右,今川义元在两万五千上下,敌人的数量差不多是织田军的六倍之多,但是最后还是以织田军的胜利告终,经历了这次战役也开启了织田信长征战天下的道路。
要知道,当年今川义元可是最强大的大名,这次战役是今川义元发起了,为的就是想威慑四方大名,要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自己的地位,仅仅带了2.5万人可能在我国人眼中,这个数字有点少,但是当年今川义元实在是拿不出过多的人马了,已经接近极限了。
所以说,战国早期最大的国家军队规模也不过两万多人。我们可以把织田信长比作曹操,今川义元比作袁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手中人马十万左右,袁绍在整个河北境内兵力超过了五十万,最后袁绍还不是被曹操收拾了。
4000人马相比十万,2.5万人马相比50万,都在二十倍以上,所以说,在战争规模上,桶狭间之战不足河北之战的二十分之一。
纵观整个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就是关原之战了,这次战役中,双方共投入了10万人马,同时也是日本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打完了这次战役基本上奠定了德川家康的统治地位了。
试想一下,一次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就可以统一全国了,和我国三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总之,当年的日本战国,正常状态就是双方各出兵几千人在那里交火,规模小一点的相当于乡镇之间的战争,规模大一点的就相当于市县和市县之间的战争。但是,虽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小,但是那些军事人才们也还是充分发挥出了战术的精髓。
-----
网友解答:
相当于中国人的普通战役水平!参战人员在5万一7万,战车1一2千辆,地域相当于东北三省面积!这是日本当时的战国水平!已经是不错了![赞][赞]
-----
网友解答:
几十个村长,个别县长,整天打来打去!
-----
网友解答:
日本战国时代,那也是时局真够混乱。在日本那弹丸之地的岛国,居然同时出现了六十多个国家。这些国家规模与我国大城市也差不多,放在我国就相当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战争。
日本战国时代战争放在中国古代历史背景中,可以从战争覆盖面积、参战人员、将领人才等方面来比较。
从战争覆盖面积来说,也不算小
日本的国土面积,其实比我们想象还要大一些,大约是2个以上河南省这么大。如果把北京、河北、山西、天津这些地方连起来,就相当于日本的国土面积。战国时候,日本的人口是1500万,相当于我国汉朝时候人口的三分之一,与我国三国时代人口数量大致也是一样的。所以,人口规模也是不小的。
《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注引用王隐《蜀记》:
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根据这个资料,可以总结当时日本人口如三国时候十五个蜀国这么多,所以也是相当有数量的。
从参战人口数量来看,日本战国时代比不过中国的三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战争规模远远不能与中国三国时代相比较。中国三国时代战争都以万人为单位展开的。日本战国时代万人规模的战争也不多,都是以几千人、几百人规模来展开。在日本战国时代,兵力过万的“诸侯国”也真的不多。
当时日本的征兵制,以石高作为征兵的基础。一万石高差不多足以供养三百人军队。其实,势力最强大就是德川家康,巅峰时的资产也达到了280万石高,在日本战国史上军队规模也就在八万人左右,这与德川家康资产基础是相符合的。
日本战国时代,并列着大大小小的“国家”,这些国家有多大呢?在这里,就举织田信长的成名之战——桶狭间之战为例子。在这一场战争中,尾张织田军的人数在四千人左右,今川义元军队人数在两万五千左右,差不多是织田军军队数量的六倍。最后,还是以织田军以少胜多宣告结束、这一场战役,也开启了织田信长称霸日本之路。
要知道,这一场战役中,今川义元也是当时最强大的大名。这一场战役是今川义元发起的,目的就是想能够震撼当时日本国内诸多大名,确立统治地位。在我国人看来,才带了两万五前人参战,数量也是有一些少。不过,那时候也是今川义元的极限了。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日本战国早期最大国家军队规模也不过两万多人。现在可以把织田信长比喻为曹操,今川义元比喻为袁绍。当时,三国时候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手中人马也是十万人左右。袁绍在整个河北境内兵力却是远远超过了五十万,最后曹操还是以少胜多,把袁绍打败了。四千人马与十万相比,2.5万人马与50万相比,都在二十倍之上。可以看到,桶狭间之间也达不到河北官渡之战的二十分之一。
整个战国时期规模最大一次战役,关原之战就是规模最大战役。在这一场战争中,双方一共投入了十万人马,也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这一场战役的胜利,也奠定了德川幕府在日本时代的开始。想一想,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就可以把日本统一了,这与我国三国时代大规模战役是不能相并论的。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当时日本的战国时代,正常规模就是当时大名各出兵几千人在那里火拼。规模小一点战役就是镇与乡村之间的战争,规模稍微大一点就是市与县之间的战争。
战国时代,涌现人才可以与中国古代将领相媲美
虽然说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很难与中国古代相比较,但是军事人才还是发挥杰出的战争智慧,涌现人才可以与我国古代将领相媲美。
如当时杰出的枭雄织田信长不用说,还出现许多著名将领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真田幸村、本多忠胜,可以与中国三国时代相媲美。所谓“乱世出英雄”,如此多的英雄与人才,也是令日本人骄傲的时代。
四 战国时代后勤力量足,中国古代战争难媲美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大,却也限制了兵力的动员。打仗很多时候后勤跟不上,需要征用民夫。如清军远征缅甸的时候,才率领两万军队,后面就跟着三十万人的运输部队。相比之下,日本后勤力量充足,可以动员很多人参与战争,士兵只要背上十天口粮就可以参战,不需要任何运输队。
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就在于日本资源匮乏,士兵也需要承担特定的生产工作。也就是说,士兵不仅要训练,也需要负责解决当地人生吃饭与生产等问题。所以,这就造成战国时期日本人几乎全民都是士兵,这与中国只有专业化的军人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一层意义来说,日本军人甚至比中国还要多,就是日本的农民也会上战场杀敌。所以,战国时代日本参战人员之多,后勤力量足,中国古代战争也很难媲美。
-----
网友解答:
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377972.28平方公里,这比我国云南省(38.3万平方公里)还略小,大约只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中等大小的省份,而在战国时代北海道、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地还没被纳入日本国土范围之内。当时的日本人口大约在一千五百万上下,这个数字基本与我国三国时代人口数大致相当。然而就是在这么一块并不大的区域之内却被划分为六十六个分国(当时日本的地方行政单位),而每一分国之内平均同时存在近百座城堡、数十个互不统属的割据势力。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名所辖之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也就相当于一个乡村。一个县、一个村本来就人口有限,况且还不能全都征发去打仗,否则农活谁做啊?没粮食作为支撑能把战争打下去吗?如果我们去看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河剧有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方武士向自家主公报告敌人大军来袭,结果一听完敌方兵力之后不禁令人感叹——吓死宝宝了,咋一下来了百十来人的大军?原来几十人、几百人也能称之为大军来袭了。
事实上这并不奇怪——别看日本战国时代打得热闹,但很多战争的规模都很小。一则是因为当时各路诸侯大名的地盘本来就不大,二则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状态下日本尚未成为脱离农业生产的职业军人。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任何诸侯大名都难以支撑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以号称东海道第一的今川义元与被后世誉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在桶狭间的对决为例——目前各种史料对今川家的兵力记载情况如下:《信长公记》为45000;《甲阳军鑑》为2万余;《武功夜话》为3万有余;《德川实纪》、《武德编年集成》、《总见记》等为4万多;《绘本太阁记》为5万余;《日本战史桶狭间役》为25000。根据现代日本史学家依据今川家封地粮食产量所能供养的军队上限只有两三万人,而这在当时的日本已然是庞然大物,要知道作为对手的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之战时所能动员的总兵力只有不到四千人。在桶狭间之战中今川方的松平元康一度逃入战场附近的大树寺避难,结果追击而至的织田军小分队愣是被寺庙中的五六十名和尚打退,由此可见追击而至的织田军兵力应该也不会太多,否则仅凭五六十个和尚能奈一支正规军如何?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不仅直接体现在兵力人数上,也反映在战争方式的原始上:作为岛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古代日本直到公元10世纪末当中国已进入宋代后其战争模式还停留在将领之间决斗的“一骑讨”形式上:两军列阵后由将领派使者下战书,然后武将之间互通姓名出阵决斗,还约定俗成不得射杀对方的坐骑。这种作战模式和街头混混打架差不多是一个性质,因此日本古代的战争常被中国网友戏称为“村级械斗”。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事实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直到战国时代日本战场上的足轻只是一群在胜利时斗志昂扬,而一旦遭遇挫折就作鸟兽散的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性可言,说是村级械斗也毫不为过。直到中国兵家大成《孙子兵法》问世一千六百余年后日本的源义经才在源平合战中首次将军队视为一个集团并综合运用各种战术谋略去作战,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战争模式一直停留在强调武士个人格斗技能的械斗层面。公元1274年10月5日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日军列阵好后并没趁元军登陆时进行半途截击,等元军列好阵形后日军射出鸣镝向对方宣告:战斗开始。元军的答复则是直接开炮,从未见识过大炮的日军瞬间被元军的炮火彻底打乱了阵形。
在和元军的战斗过程中日军逐渐摈弃了武士之间的刀剑比拼这种原始的战法,编成了以密集的长枪为特点的步兵集团作战,在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名混战中这种密集步兵的克星——武田骑兵队出现了。在此之前日本对骑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岛国的日本缺乏优良马种,同时日本也缺乏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冲锋的大面积平原,另外训练一支成熟的骑兵部队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日本战国大名的辖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相当于一个乡村,对他们而言:训练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在日本有着和骑兵一样遭遇的还有火器:尽管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是火药发明国,然而日本火器的诞生远远晚于朝鲜、琉球、越南等同样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这在日本室町时代的禅院日记《荫凉轩目录》中可以得到验证:1466年琉球官员在出访日本时以“铁放”作为礼炮发射,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直到1543年由中国人发明的火枪在跨越整个亚欧大陆传到大西洋边上的葡萄牙之后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个地球传入日本。永禄九年(1566年)织田信长为进攻美浓地区的斋藤义龙而决定修筑墨俣城,然而连续派出猛将柴田胜家与佐久间信盛负责这一工程却先后失利。出身平民的木下藤吉郎改变了之前柴田胜家与佐久间信盛从当地强征百姓筑城的办法,转而采取以重赏激励当地百姓参与到筑城行动中并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竞赛以确定各自的赏金。结果一夜之间筑起了城池,这就是所谓的“墨俣一夜城”。事实上日本古代的城池比中国的小得多,这是因为当时日本的战争规模小得多,所以中国的城池大多是城市——在军事工事之内包括有庞大的人口聚居的市场;而日本的城池更类似于欧洲的城堡——只是单独孤立的建筑,所以一夜竣工的确是比较迅速,但并非不可能之事。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在城防工事的规模上与中国的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日本战国合战的一方面,除此之外日本战国合战还有另一面。战国时代恰恰是日本战争模式日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如上文所言:在战国时代之前日本还不具备成熟的骑兵,火器更是闻所未闻。然而正是在战国时代有“甲斐之虎”之名的武田信玄凭借甲斐的金山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击闻名的骑兵部队,同时这支部队以中国《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理念作为自己的作战方针,从此打着风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骑兵队成为令其他诸侯大名闻之色变的存在。1543年火枪传入日本后立即被善于学习的日本人加以改进仿造,事实上战国后期的战争火枪几乎已快取代武士刀成为主战兵器了。1575年6月28日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祭出了三段击这一新式火枪战术:将队伍分置三行,第一行发射完毕就自动退下装填弹药,第二行则前进射击,第二行射击完毕再退下装填弹药,第三行前进射击,等第三行设计完毕时之前的第一行已装填好弹药,如此循环往复。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固然不值一提,可这在当时却是一种了不起的新式战术。这一战术在世界范围内是由中国明代的平西侯沐英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平定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伦的军事行动中率先使用的,而日本在引入火枪之后的32年就已掌握了这种新式战术,要知道欧洲直到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的腓特烈大帝才掌握这种战术,比日本完了近两百年左右。日本的火枪技术尽管是由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传入的,但日本火器在某些性能上已然超越欧洲火器:当时日本曾发明过能在雨天照样点燃的新式火绳,而当时的欧洲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
在战争模式进化的同时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大的过程:在战国时代早期由于诸侯大名的领地都不大,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然而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势力强大的大名逐渐脱颖而出:公元1587年丰臣秀吉发动的九州征伐动员了三十万兵力;公元1589年丰臣秀吉发动的小田原征伐动员了二十六万兵力;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发动侵朝战争,后来陆续增兵达到三十万。当时的西方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殖民先驱尽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统治,但其举国兵力不过数万,连雄踞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国总兵力也就二十万人左右。在壬辰战争爆发的四年前在遥远的欧洲也爆发了英西大海战,尽管此战英国取胜,但并未获得彻底压倒西班牙的优势,此后直到1604年英国和西班牙围绕海上霸权展开了持续的争夺。按说英西海战持续的时间长于壬辰战争,可双方动用的船只总数还不及日本侵朝时一国动用的舰船数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时就已经有1540万人口,这一数字超过了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仅次于大明王朝的第二强国。尽管这一数字拿来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相比仍然显少,可也不至于成为村级械斗了吧?事实上这时日军的后勤动员能力已得到高度的提升:明王朝为应对抗倭援朝战争花费的经费支出平均每年高达240万两左右,战后的明朝迅速出现了财政赤字。当面对来自东北关外的八旗劲旅和明末变民时明军几乎已没多少经费足以支撑战争了,以致于不得不一再加征三饷,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进一步激化了民变。偌大的明王朝为支撑这场战争都几乎倾尽国库,那么作为弹丸小国的日本理当更为困难才是,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日本也的确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不过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能搞到战争经费支撑这样一场战争就足够令人惊讶的了。事实上在战前明朝方面就已对日本方面的发展有相当的认识——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就说:“信长为人雄杰,多智略。此人智计叵测,十倍秀吉;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秀吉权略亚于信长,承其最胜之遗能,以威力智术驾驭人,遂复役属六十六洲之众”。徐光启用“必为我大患”来评价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说明他并没有把日本人当做一般酋长来看,而是放到了战略层面,当做一个潜在劲敌来对待的。事实上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明军并未轻敌,而是充分进行了战备,而被明军所打败的这个对手也并不是什么软柿子,应该说战胜这个对手是足以令当时的中国军人自豪的。
-----
------------------
推荐阅读:
为何飞度的1.5L发动机被神化,而参数相当的标致1.2T发动机则没有什么影响力?
苏德战争如果德国集中兵力打莫斯科和高加索,不打列宁格勒基辅和斯大林格勒,能赢吗?
为什么袁姗姗笑起来不好看,而面无表情的angelbaby却那么美?
为什么中国女排暂停的时候都是商量打法,其它国家都听主教练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