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一首五律诗,你认为此诗写得怎么样?
最近看到有一首五律诗,你认为此诗写得怎么样?
-----
网友解答:
-----
谢邀。
此问答全题为:
最近看到有一首五律诗,你认为此诗写得怎么样?
附诗(无题)
遥汉酬佳客,玲珑月一轮。
兴观尽馀事,平仄说红尘。
细品人生味,闲看要路津。
个中有美景,不必藉良辰。
格律
因为题主标称五律,自然先看平仄格律。
起句
“遥汉酬佳客”
,平仄为
“平仄平平仄”
,就是首字不拘的“仄起仄收”格式。我们列出这种格式,对应检验一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到,第三句
“兴观尽馀事”
的平仄为
“平平仄平仄”
,不过这不是出律,这种平仄格式叫做“鲤鱼翻波”,在格律诗中是一种大量存在的变格。
然后就是第七句
“个中有美景”
平仄为
“仄平仄仄仄”
,关键位置虽然没有失替,但是整句诗只有一个平音,念起来感觉并不好,如果“有美景”作为三仄尾不想改变,其实首字最好是不要使用仄音。
注意一点,
“遥看要路津”
的“看”读第一声,是平。
韵脚二四六八句尾字同押平水韵“十一真”部,没有出韵。
颔联
“兴观尽馀事,平仄说红尘”
和颈联
“细品人生味,闲看要路津”
虽然对仗有不工整,但还说得过去,更何况如今律诗放宽了颔联对仗的规则。所以整诗对仗方面也没问题。
总的来说,格律没什么问题。不过可以更好,吟诵起来更通顺。
内容
这首诗用典颇多,如果不了解的话读起来有些费力。
首联:
“遥汉酬佳客,玲珑月一轮。”
“遥汉”出自文徵明 《夜坐》诗:
“遥汉三星度,空庭万籟沉。”
大抵是遥远的河汉,在这里就是指“星河”。夜深待友无好酒,星河璀璨一冰轮。大概就这意思,邀请朋友一起夜观星河,同赏明月。
颔联:
“兴观尽馀事,平仄说红尘。”
颔联承接首联,看星星的时候做什么呢?咱们来写诗吧。“兴观”应该是取自孔子《论语·阳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就是观察、联想的意思。我们一起赏月,一起畅想,用平仄格律来吟诗作对,清心悦耳。
颈联:
“细品人生味,闲看要路津。”
这里宕开一笔,写人生思考。虽然转得不明显,但还是算转了。“要路津”出自《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是重要的路口、渡口的意思,代指官职、高位。这就很明显了,细细品味人生过往,淡看了仕途高薪。
尾联:
“个中有美景,不必藉良辰。”
尾联承颈联,同时合回首联。淡看了仕途风云就是好,这月色星河,时时都是美景,不用挑日子了。
修改意见
从整首诗的“起承转合”来看,这算得上是一首成熟的律诗。
平仄也没什么问题,深意也有。
但是,在遣词用句方面可以更好,同时让音律更协调。
比如首联的出句和对句,出句用典深,而对句太直白。
“玲珑月一轮”
句中“玲珑”、“轮”作为同声母字,念起来有些打嘴。颔联的
“平仄说红尘
”也稍显俗白,和诗人整体静心营造的古味(用典多)有些不搭。改成
“平仄写红尘”
就稍好些,平仄也和。
再加上
“个中有美景”
的平仄用字修改,能让这首五律能更好的就是小改这三个地方。
当然了,这只是个人看法。
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
网友解答:
-----
本诗意境犹可,但语句涩拗,读者难已体会。现试改一下,
遥汉酬佳客,玲珑月一轮。
兴来频敬酒,喜至共吟文。
碧宇银辉亮,心中恋意浓。
相邀人世路,结伴渡良辰。
-----
网友解答:
-----
格律诗的写作确实不容易,对于这首诗我只能就形式上,也就是格律上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在品鉴时作个参考。
一,这首诗为“仄起仄收”式五律,其颔联出句应该的平仄原为“平平平仄仄”。从作者实际的诗句“兴观尽余事”来看,其实际的平仄就是“平平仄平仄”了。出于慎重,为此我查阅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概要》一书,在该书的第219页上,王力先生把这“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型表述为“特定的变格”。此变格的运用按照王力先生的意见,那就是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大家知道,“兴观尽余事”的第一个字“兴”,是个有两种读音的字,按照《平水韵》讲,此字如果用作“兴致”和“情趣”来解,那就应该属“二十五径”部,为去声,也就是属“仄”声。如果作者没有充足的理由排除此字作为“兴致”和“情趣”意思来解的话,那这句诗的实际平仄就是“仄平仄平仄”。为了考证此格式正确的用法,我翻阅了手头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上下册)》上册的相关部分。在该著作的上册第102页,王力先生明确写道:“把那本该用“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为“平平仄平仄”,……换句话说,就是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本是“平仄”,现在改为“仄平”。在这种情形之下,头节上字以避免仄声为原则(若不避仄声,则以用普通形式为宜)”。(此说法的照片截图,我同样发在后面,以供大家参考)。从王力先生的这段文字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王力先生是排除了用“仄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型的,所以,这就意味着此句已经不是“特定的变格”,而是出律了。
二,此诗尾联的原平仄应该是“平平平仄仄”,这里作者写的诗句为“个中有美景”。大家可以看到,此句实际的平仄就是“仄平仄仄仄”——也就是三仄尾了。大家知道,“三仄尾”句在王力先生的著作里只有一种格式,那就是“平平平仄仄”这正格仄仄脚句型的变格——平平仄仄仄,这里的第一字平仄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而只能用平声字。可见,王力先生的著作里是绝不赞成用“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型的,所以,我认为此句同样属于“出律”了。
另外,就是此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没有做到“对仗”,而对仗则是律诗写作在中间两联必须做到的“铁指标”,是继押韵、平仄后第三项考核指标,但遗憾的是——本诗对仗也没有做好。
我这里谈的意见只是个人意见,相信《头条》上高手不少,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咱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和求证,如果我的意见确实有错误,也愿意向大家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随帖子附上此诗相关的软件截图,以供大家参考。
-----
网友解答:
-----
看了不少高手的评论,证明高手在民间!
关于格律诗,我认为王力先生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各四种格式为正格。王力先生对其余的拗体,破格也有详细论述。我看十讲深有体会的是:P52: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拗体,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但只各举一例,我认为言外之意:杜甫,苏轼名大诗人尚写无几首 这种非正格的诗,若非名家岂不是东施效颦。若认为能写出这种拗体,堪比杜甫,苏轼,何不偷称自己有几斤両?
十讲:P224:所谓葫芦格,辘轳格,进退格,只是巧立名目,让诗人们押韵时有较多的自由……诗人们不宗高岑李杜,而崇拜一个郑鹧鸪,那也未免大陋了。所以,我认为用这些与格律诗定义有沖突的歪门斜道,而显摆,炫酷,而说明自己知识渊博者,只是自欺欺人罢!
-----
网友解答:
-----
多谢邀请!
简单地看,只有字数对,多处出律。
-----
网友解答:
-----
这首诗出句就不伦不类,哪有拿银汉皓月待客之礼?若拿美酒佳馔待客赏星汉明月并以诗酒话兴方为雅客,还什么\"遥汉酬佳客\",遥汉本为目之所视,遥不可及,怎么拿来酬客,再说明月星汉并非只有你们几人能得,世人皆可以观。
从整首诗看根本无主旨,赏景不是赏景,论世不是论世,抒怀不是抒怀,看到的只是堆词而已。
造了个不明就里的句子。
-----
网友解答:
-----
不算太好,。诗意连结不知所吟,韵律一般,谈不上平仄。
-----
网友解答:
-----
少有更改,供师友一笑耳!
遥池星空客,中天月一轮。
苍海隐博大,波涛喻激情。
人生品五味,道无三尺平。
前程无限好,务必惜良辰。
-----
网友解答:
-----
才疏学浅不敢评说
现一半剽窃一半抄袭
凑首油诗打趣
因已耄耋心力衰竭
还望无喷
让吾多活几年
[打油顺□溜]
和诗酬佳客,
举笔邀明月。
兴观天下事,
随心评红尘。
细品人生路,
闲看财与禄。
个中道深奥,
不必太认真。
-----
网友解答:
-----
各种回答太多。发现一些人对此诗的格律理解有误。因此,
主要说说此诗的格律
。
遥汉酬佳客,玲珑月一轮。
兴观尽馀事,平仄说红尘。
细品人生味,闲看要路津。
个中有美景,不必藉良辰。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押韵,押上平十一真韵的五言律诗。五言近体诗,一般来说,首句不押韵属于正格,也叫正体。七言相反,首句不押韵为变体。
这首诗属于用古声韵写成的诗。
首联:
遥汉酬佳客,玲珑月一轮。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的第一个可以不论平仄。
第二联:
兴观尽馀事,平仄说红尘。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第二联的第一句,属于特拗句。在格律诗中是允许的。第二句,第一个字可以不论平仄。
第三联:
细品人生味,闲看要路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要说的是,这个“看”字。看字,在古汉语中,是可以任意根据须要选择平仄的听用字。想它平就平,想它仄就仄。这里用的是平声。
第四联:
个中有美景,不必藉良辰。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属于允许的范畴,这里,对句是无法救的。这个句式,一般可以考虑特拗句,但如果无法用特拗句。用三仄脚也是可以的。不算什么大病。当然,能避免,一定要避免。这个句式,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要保留第二个字为平声即可。
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变换,按照格律的好坏排序: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
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仄仄。
总之,
第二个字为平声,是不可以变通的
。至于其他字,是可以变通的。当然,白脚也是固定的。
至于这首诗,是一首很不错的五律。结构严整,古朴有味。起承转合都安排得很不错。尤其在格律上,处理得很见法度。若非懂诗词的人,是写不出的。是首好诗。
-----
网友解答:
-----
写诗者,呼应为要。
韵律,说白了也是为了音节上,自带呼应感,像音乐的和弦。只要呼应感到位,传统的所谓严格韵律就是搞笑。现代能达到呼应的技巧很多,不一定要靠韵律里的东西。我们是站在现代,站在不止唐宋,还有明清多个朝代的文化熏陶上看唐诗。如果我们还没有发展出更多的呼应技巧,就是非常的不负责任。至少从音乐的角度来说,韵律都是为了填词方便服务的,不是狱卒一般逼着非此不可的角色。如果是为了绑腿绑脚,趁早踢掉。
这是从韵律必须有的限制来看。还需要从能够让韵律不那么僵硬死板的其它技巧来看。字里行间是否本来也带有呼应。如果字本身带有呼应,那我认为平仄即使有一百个兄弟凹凸XXXX的,也能写出好诗。
具体来看:
1,一字用得不好。这种属于特殊用字,第四句的平仄二字如果离一的位置近一些,都能调和一部分。
2,中间四句用字太差,再加上韵律不好,两个错误一起犯。我的观点看,对仗和平仄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服务,甚至对仗的意义大于平仄。
3,收句的用字一定要相当的考究。主要是因为位置特殊,中间的平仄真的可以忽略,因为位置无关紧要,如果有其它的对仗呼应,只要没有破坏美感的词,都是可以忽略平仄的。收句的平仄占古诗用律的八成。余下两成无关紧要。很多喜欢古诗的人,在中间两成的平仄上花费太多时间。
诗歌就是文字的音乐,这一点不假。考虑到今天的乐器百变而且融合大成,今天的诗歌也要赶上这一点。从编排一曲好歌的角度来说,编好和不编好,是影响最终的寓意的。。。我认为该诗的寓意还是有潜力的,不是那种附庸风雅无病呻吟的玩意。
喜欢我的评论,记得点赞关注,更多诗歌追求,共同进步。
------------------
推荐阅读:
《精武英雄》里扮演日本第一高手船越文夫的空手道大师仓田保昭是什么水平?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