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由来是什么,为什么叫彝族?
彝族的由来是什么,为什么叫彝族?
-----
网友解答:
-----
彝族主要来源于古羌人,刚开始并不叫彝族,是建国之后才改的名字。千万不要低估彝族,它是我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主要是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的山区和沿海丘陵之间。自去年年底,彝族总人口已经有871万了,是个非常庞大的少数民族了。彝族人的祖先是在青藏高原附近生活的古羌人。
根据中国和彝族的权威史料记载,在古代,彝族与分布在中国西部的羌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彝族应该是从古羌族进化而来的。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古羌人大规模南迁,这些南迁的古羌人被称为氐人。他们从四川西部一直向南到云南北部,然后到广西南部。他们不仅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也带来了他们这个民族的习俗。其实,彝族的创始人不止一个,但最为出名的就只有支嘎阿鲁了。他不仅创造了彝族历史,而且也为彝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众多彝族人仍然视他为祖先;彝族的第二个创始人叫阿普笃慕,根据古代彝语书籍《洪水泛滥》中的记载,阿普笃慕生活在洪水时代,不仅被居住在各地的彝族人奉为祖先,也被称为六祖。希慕遮是第三个祖先,也是对彝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他不仅制造了新石器文化,还发明了采矿技术和冶炼技术,为彝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奠定了基础。彝族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冬至的前后,就像我们的春节一样。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小海镇,有一个小村庄,这里就是传说中彝族祖先的出生地。在这个村庄里,有一棵历经沧桑的马桑树,它见证了彝族人民的过去,也描绘着彝族人民美好的今天。
彝族
,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8714393人。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
-----
网友解答:
-----
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在审阅会议代表的登记表时,发现了一名叫做张冲的彝族代表在民族成分一栏填写的是“夷族”,于是便将张冲找过来,想要知道这其中的缘由。张冲告诉毛泽东:彝族称呼一直就不统一,到处有到处的叫法,如是带个苏字的“诺苏”、“纳苏”、“聂苏”就是一堆,而还有带上濮“尼濮”、“濮拉泼”之类的,甚至,还有明明本来是一种骄傲的称呼的“罗倮”和外人曲解带上蔑视的“倮倮”。
张冲介绍后,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夷”这个字不适合作为民族的称呼,在党的领导下,统一的整个中华民族都地位平等,哪有什么夷内之分,把夷改成彝就好多了,虽然就一个字,但意思完全不一样。
“彝”是盛放东西的器皿,一般是在宫殿里才见得到,字形上又是有“米”有“丝”,这是有吃有穿的意思,是过好日子的意思。
张冲听完后很高兴,赞同了主席的意思,而在会议结束后,张冲便把“彝族”这个称呼一起带回了云南,也就是自此以后,“彝族”,便成为彝族各个支系的统一名称。
一、历史悠久的彝族,以及彝族的起源
彝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系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那个时候彝族先民就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繁衍生息,而最迟距离现在的3000年前,彝族先民就已经步入了文明时代。
在夏商之际,彝系统的民族就已经在长江中上游流域独立存在,并且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之一,在之后,随之时间的流逝,原本的彝系统民族还与其他民族交融,形成了以古滇国,古蜀国,古夜郎,和楚国等长江中上游文明的“四大文明古国”为根基的长江文明主体族系。
现在,我们的视角来到彝族的创世纪神话“六祖”上,一起看到古蜀国的位置上,在那里,曾经有一场大水,而与此同时发生的是,一场大迁徙。六祖的故事也是因为避洪水而进行的一次大型迁徙活动,甚至因为这场行动拯救了大多数人的性命,彝族人深深地记住了笃慕这个人,而笃慕这个人,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是他们的三位“祖先”。
彝族人在神话中有三位祖先,一个射日英雄,枝格阿努,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后羿;一位人父,希慕遮,他就与西方的亚当一样,在彝族神话中是整个人类的始祖;剩下那位,就是带领族人逃避水灾的笃慕,他就是东方的诺亚。
可神话终究是神话,所以我们再看回到那个华夏大地的800年去。
在整个中原地区,华夏人建立了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城邦夏,而在西北方向,已经有一群快学会畜牧的人,南方有一群快要到中国国界的外来人,西边的西藏高原也有人在缓缓走来,长江东边的楚地,一个国家在此巍然矗立。
这其中与彝族有深厚渊源的正是那西北南下的古羌人。
二、彝族的先祖
商周之际,这个时候正是中原大地生机勃勃蓬勃发展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古羌人虽然在曾经的发展道路上并没有受到那么多的苦难,但是在这个时候发展确实被大山挡住了。商周,这两个巨头正是那座古羌族人发展的大山。
“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这是对于古羌人的生活概括,他们是一群牧羊人,而中原人不只是一群会种田的人,更有一群猎人在,他们对于古羌人,就像是凶猛的野兽,只不过,这头野兽可以好好坐下来友好交流,于是羌族人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破财免灾。
在政治上,古羌人对于商周臣服,而正因为这样的臣服,古羌人开始与华夏族的人进行通婚,而此时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就此开始交流,而部分的古羌人最后融入到了周人当中去。
还有一部分的古羌人,选择向西南方向而去。
这一部分古羌人运气非常的好,一路上没碰到什么比他们更强大的其他族属的对抗,于是这部分古羌人发展到最后,将古羌人的族系分化得更多,就像解放初期的彝族人那样,甚至连称呼都因为不同地方而不同,虽然他们是同一个祖先同一个系别。
而有关彝族人先祖的那一支,就被称作是越巂羌的族属。
三、关于古羌人与彝族人渊源深厚的证据
越巂羌,这是现在关于彝族人先祖来源最为认同的一种说法,也就是从西北直下的古羌人,当然,空口无凭,自然是有一些证据可以去证明他们之间的渊源。
蜀汉的时候,曾有一支军队驻营在越巂羌聚居的地方,而派军队的原因就是防止叛变。说一个人吧,这样就能知道为什么了,对三国有听说的人应该都知道孟获,他就是彝族人,也就是越巂羌人,对于当时整个中原地区来说,很明显“南蛮”时人人尚武的,这就需要时刻戒备他们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与这件事相同的还有明朝,明朝对于滇东北,黔西北,他们有专门平定当地彝族叛变的将领,而这些将领的称呼就是“平羌”将军。
在丧葬上,古羌人也和彝族人颇有渊源,火葬是古羌人的传统习俗,他们甚至有“凡是是古羌人,被俘虏了,不怕被杀,但怕不被火葬”的说法,彝族虽然没有这样的说法,但彝族也是普遍实行火葬的,而将古羌人火葬习俗传承至今的主力军,也是他们。
在命名习俗上,古羌人也与曾经的彝族有许多相同点,在关于父子姓名方面,古羌人与彝族人有同样一种现象。如果你去翻阅一个彝族人的族谱,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名字的字是会一代代传承的,比如唐代彝族先民所建的南诏国政权,其王族世系为:细奴罗—罗盛炎—盛罗皮——皮罗阁……这是古羌人的传统,也是后来彝族人的传统。
其实无论彝族是怎么由来的,还是彝族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现在这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和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也都是同样的国籍。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词条《彝族》
【2】彝族人网《彝族名称来历》
-----
网友解答:
-----
彝族主要分为凉山彝族和云南彝族。还能分得更细,但这两类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而凉山彝族,又是从云南彝族中分出来的。但云南也并非是彝族的源生地。因为在彝族再往上追溯,可以算在一个藏缅语族的分支下面。
藏缅语族是一个语言的分类,在这里只是勉强作为族群的名称。与藏缅语族相关的是汉语族,两者共同构成了汉藏语系。
汉藏两族先民被称作
古羌人——与现代的羌族不是一个概念
。古羌人被证实是在距今七千年前到五千年前,开始分化为两个族群。其中,
向东发展的古羌人,与东蒙人融合,构成华夏族
。之后华夏族定居中原,形成
南蛮北狄东夷中华夏
的族群格局。
而华夏族西面的西戎,算是华夏族与其远亲向西的古羌人的中间地带
。这支向西发展的古羌人便是现在的藏缅语族人群。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
除了在青藏高原定居的藏族外,更多的民族选择继续迁徙。
他们顺着青藏高原南部的横断山脉南下,穿过云南,最远到达中南半岛西北部的伊洛瓦底江河谷平原,取代了原住民孟人,形成了现在的缅甸主体民族缅人。这是公元九世纪中叶。距今不过一千来年。
而
他们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即被命名为藏彝走廊
。以前有本书叫“羌在汉藏间”,我觉得也可以仿照这个说法,说成
“彝在藏缅间”
。因为从最北端的藏族到最南端的缅族之间,人口最多的民族便是彝族。
我曾经把中国的民族按照宗教、语言、血统,分成了五个大族群。其中便有按照语言关系分类的藏缅语族。彝族居住在藏彝走廊,与藏族、缅族都有亲缘关系。
中国的藏缅语族包括:彝、傈僳、哈尼、拉祜、纳西、基诺、独龙、怒、白、藏、羌、门巴、珞巴、景颇、普米、阿昌等一共十六个民族。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第六,人口众多,内部分类庞杂
。这主要也是因为,现在所谓的彝族本就是随着民族政策
人为拼凑的一个民族。
但也可以看做,
藏缅族群的南迁,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以至于,各种流落在藏彝走廊上,语言、习俗大致相同的族群都被划分为彝族。
通过对彝族人群的观察,也可以看出,当初汉族先民选择向东迁徙,入主中原。最终不断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在地理上的原因。而西迁的古羌人,不论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在古代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不利于发展壮大。也就只能不断迁徙。最终,形成十多个不同的民族的现象。
当然,
藏缅语族族群这个说法很不严谨,毕竟这是形容语言的,
而不能严格定义一个族群。但由于没有太多历史文字记载,只能勉强这么描述,让人容易理解一些。
同样的,接下来所说的
建立南诏的乌蛮,与建立大理国的白蛮,虽说与彝族、白族都有关系,但也不能简单理解成就是直系祖先
——同样是为了便于理解,不再赘述。
藏族
在青藏高原上建立吐蕃王朝,
缅族
在伊洛瓦底江河谷建立蒲甘王朝。而古蜀国、昆明国,都是彝族先民建立的。隋唐时期的
乌蛮(彝族先民)
也建立了六诏、南诏等地方势力。随后,南诏又被白蛮(白族先民)的大理国取代。彝族先民一部分被迫迁徙到了四川凉山地区。
由于凉山地区相对封闭,彝族的传统得以比较完整的保留。而云南的彝族则相对汉化的多。比如,直到五十年代,凉山彝族还保持着奴隶制。住在山上的彝族抓山下的汉人做奴隶,住在山下的汉人也不把彝族当人看。双方彼此蔑视。
这也就引出第二个问题,所谓的彝族的名称,实际上是蔑称,也就是汉语中的他称——“蛮夷”。
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
网友解答:
-----
彝族,自古至今,自称为尼(或灵)。因此基础上生出许多从语音上相近相似的自称,如:聂苏、纳苏丶栗苏丶诺苏等。也因为古时候尼和夷的读音近乎相同,所以汉书中把尼写作了夷,因此彝族自古被称为夷族。而夷字在古时并没有贬义,后可能因民族间的矛盾和仇恨而被加上个蛮字就变了义。
现在的彝字,是解放后新政府领导对彝民的尊重和期望而改之。
-----
网友解答:
-----
彝族作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其中之一,自古世居西南(云贵川)总人口900多万,人口总数排少数民族第六。有着独立的服饰、文字和悠久的历史。由来也是众说纷纭。
彝族同样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于古羌族南下的分支。经过人类不同阶段的发展而变成现今的彝族。彝族当中也分黑彝、白彝和花腰彝,黑彝是彝族中的贵族,跟白彝互不通婚,而花腰彝只有云南红河州有。新中国建立以前因为名族之间的歧视曾称彝族为夷或倮倮,建国后毛主席给改成了彝。
-----
网友解答:
-----
传说中的阿诗玛,三国时的孟获,明朝的奢香夫人,民国时期的卢汉、龙云、曲焕章以及现在的何洁、吉克隽逸等一众名人,都是彝族人。
彝族是远古羌人的后代,现在主要生活在
云南、四川、贵州、广西
一带,而在国外生活的彝族人,除了
美国、英国
之外,就属在云南周边的
缅甸、越南
等国家。
虽然彝族的历史很长,但正式的“彝族 ”这个称号是在建国后才有的,之前被称为罗罗、倮倮摩、倮倮颇,又被称为“夷族”,其中又有黑彝、白彝之分。
因为“夷族”含有贬义在内,建国后认为这个名称不妥,不利于民族团结,于是取了“鼎彝”中的“彝”字。
一来是“彝”的发音与“夷”相似,不至于改名称太过唐突,二来是“鼎彝”含义吉祥,表示日子富裕、吃喝不愁。
于是就正式改为“彝族”。
彝族人有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
传说上古时期,世界发生大洪水,淹没了整个地面,只剩下阿普笃慕存活着,天上的神仙派下三位仙女下凡,阿普笃慕与仙女们繁衍生息,共生了六个儿子。
阿普笃慕就是彝族人的始祖,六个儿子被称为“六祖”,他们的后裔就发展为彝族的六个分支。
汉族有后羿射日的传说,彝族也有类似的神话。
传说中彝族先人中有位叫做支格阿龙的英雄,他是鹰和龙结合的后代。支格阿龙带着四张神仙弓以及四支神仙箭,穿着四套神铠甲,骑着四匹神仙马,驱使着四只神猎犬,射下了天空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
民国时期,彝族形成了
龙、陇、卢、禄、陆、安六大家族
,其中尤以
卢汉、龙云
最为著名,都担任了云南的军政长官。
在解放时前,大部分彝族社会还处于奴隶制时期,等级制度十分森严。
最高等的是“诺伙”,也就是外界常称的“黑彝”,
是彝族中的贵族,是世袭的统治者。
第二等的是“曲诺”,也就是外界常称的“白彝”,
是彝族中的平民,依附于“诺伙”生存,只能在自己所属的“诺伙”领地范围内生活,一些生活贫困的“曲诺”甚至还会沦为更低一等级的 “阿加”或“呷西”,但是“曲诺”永远不能上升为“诺伙”。
第三等级的是“阿加”,相当于贫民
,又分为彝根阿加与汉根阿加,即其中有彝族的额,也有汉族的,汉根阿加比彝根阿加地位更低,彝根阿加只能为“诺伙”也即“黑彝”占有,而汉根阿加还可以被“曲诺”也即“白彝”占有,甚至还能被“彝根阿加”占有;汉根阿加甚至会被主人任意变卖甚至杀害。
第四等级的是“呷西”,就是最低等级的奴隶,
他们主要是彝族对外掠夺而来的汉人,“呷西”没有任何人身权利和尊严,被“诺伙”、“曲诺”及“阿加”占有,只能为主人做苦力直到死。
-----
网友解答:
-----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以前更多偏向于北来说,现在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土著说,笔者也更认可土著说。以下是个人观点:
彝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南,彝族传统“树大分枝,人大分家”,族人逐步逐步分迁到各地,经过历史的长河洗礼和多次的民族融合,很多现在已经不叫彝族了,这个从很多非彝区出土有彝族文字的文物就可以得到证明。有一支北上的族人,在北方多年后由于某种原因,根据指路经的指引又南归了,这就是所谓的北来说。试想古代西南山高林密,从大西北迁徙,最优先的路线是往东边平原走,其次是北边草原,再就是西边,最难走的就是南下,又是原始森林,又要爬山过水,又有猛兽瘴气,除了有指路经的指引,我是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南下了。
据笔者了解,并没有一个支系自称彝族,向我们红河州彝族更多的是自称倮倮或用支系名自称,彝族这个族称是建国后才统一起来的。
彝族是远古西南各族的主体民族,后分为白蛮乌蛮两部分,乌蛮主要就是现在的彝族,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民族,但是是以彝族为主。
以上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能阅读到文末,感谢!
-----
网友解答:
-----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大约在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已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据彝文典籍记载,
彝族的祖先\"仲牟由\"有6个儿子,这6个儿子就是彝族尊称的\"六祖\"。\"六祖\"为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的祖先。根据贵州彝族水西土司安氏世传的父子连名谱系,自仲牟由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水西土司安坤,历传85代,由此上溯,\"仲牟由\"约为战国初期人。六祖分支标志着彝族先民由氏族、部落走向部落联盟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居住在云南滇池周围的彝族先民已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汉初,在滇池地区(原\"滇国\"领域)设益州郡,彝族先民为\"滇王\"所统治。公元8世纪,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地方政权,史称\"六诏\"(六王)。其中\"蒙舍诏\"的首领皮罗阁在783年统一\"六诏\",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族在内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并由唐朝册封为\"云南王\"。同一时期,在贵州彝族地区也出现了\"罗甸\"等政权,总称为\"罗氏鬼主\"。
公元937年,封建制的\"大理政权\"取代了由于奴隶和农民起义而崩溃的\"南诏\",从此,云南彝区开始走向封建制。13世纪后,\"大理\"、\"罗甸\"相继被元朝征服,并在这些地区设置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元末,云南许多彝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但在一些地区领主经济和奴隶制残余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明代,在彝族地区兼设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种官职,对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彝族地区的直接统治,从而使大多数彝族地区的领主经济解体,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的彝族人民也深受苦难,鸦片在彝区大肆泛滥。凉山彝族奴隶主利用鸦片换得大批枪支、白银,有了枪支,他们又进一步向四周扩展势力,掳掠各族人民为奴隶。由于有了枪支,彝族内部的冤家械斗日益频繁,使广大彝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彝族被迫背井离乡,向安宁河以西至丽江地区迁移。
为反抗剥削压迫,彝族人民在历史上进行过多次英勇抗争。特别是近代,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汇入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清咸丰年间哀牢山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坚持斗争达23年之久(1853--1876年)。19世纪末,金平、元阳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反抗入侵中国边疆地区的法国侵略者。滇南的彝、汉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对法国侵略者修筑滇越铁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发了彝民杨自元带头火烧法国\"海关\"的事件。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许多彝族志士参加了推翻帝制的斗争。1913年至1916年间,在凉山州的冕宁、越雟一带爆发了彝族人民反抗奴隶制度的大起义。由于起义的高潮在1914年,这一年为彝历的虎年(彝语称虎为拉,称年为库),故史称\"拉库起义\"。
1927年,蒙自县五六百汉、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并在山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一、二方面军两次经过彝区,在滇东北、滇北和凉山彝区宣传民族政策,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拥护,许多彝族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冕宁,红军打开了监狱,放出了\"坐质换班\"的彝民。冕宁拖乌彝族果基家头人小约旦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按照彝族的传统习俗在冕宁彝海结盟,使得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取得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刘伯承还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即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小约丹,鼓励他们组织游击队反抗国民党统治。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彝区广泛传播,人们怀着对红军的敬意和思念,珍藏着红军留下的红旗、用过的物品,许多彝族还将这一年出生的儿女用红军来命名,如\"红军惹\"、\"红军嫫\"。
在解放战争中,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彝族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游击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滇南、滇东北、滇西和凉山等地的彝族与其它民族人民也建立了游击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解放上述地区作出了贡献,许多彝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
网友解答:
-----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对了,中国现在的彝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的.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毛泽东主席提出来修改的.彝族以前的名字叫做“倮倮”和“夷人”,而他们自己则称呼自己为罗倮,罗倮两个字的意思是很好的,在他们的民族语言中,这两个字一个代表龙,一个代表虎,都是非常迅猛的生物,这也表达了彝族人渴望强大,和勇敢的特征.而且也表达了他们本民族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那种自豪感.由于彝族人数很少,居住的地方又很偏远,所以它一直以来被蒙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对各个民族的名称进行确定,本来要称呼他们为夷族,但毛主席看见以后,觉得这个字有贬义色彩,而彝字的意义则很好,象征着富足,所以他们正式改名为彝族。
-----
网友解答:
-----
作为一个彝族人,我认为寻根只是作为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有必要,但不是很重要,来自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必要纠缠在这些问题上。总结一个民族为什么兴起,又为什么衰落倒是有些意义,以史为鉴。最为重要的是当下,应该研究民族地区怎么发展,才不至于拖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后腿。
-----
网友解答:
-----
说起彝族,我们不由自主地便会想起阿诗玛,七擒孟获、夜郎古国等典故,可见彝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历史渊源流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其本民族的文化典籍和文字长期由毕摩世家所掌控,这就导致了我们对彝族的历史文化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历史中的民族融合分解,使得彝族起源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彝族的起源问题探究
直到现在,关于彝族的起源都没有得到确认,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众说纷纭,皆据理而争,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
东来说。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彝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曾长期居住在洞庭湖流域,后来随着楚将庄跻进军西南,征服当地土著后迁居而来。
南来说。
持此观点者认为彝族是古越人或者古僚人的后裔,是从我国西南边界,甚至是西南邻国发展起来的。
西来说。
持有这个观点的人则是脑洞大开了,他们认为彝族来自欧洲,与雅利安人或者是高加索人同源。其实近几年的考古工作中,凡是发现的古尸或者一些遗址,总有些学者打着雅利安人的旗号来解释一些问题,实在想不通他们如此解释的道理。
北来说。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彝族其实是古羌人的后代,是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迁移而来,又或者是与上古尧舜禹、夏商等政权战败后逃至西南而形成的。
乍看起来,这其中“北来说”反而是有一定道理的,古羌族的确在我国先秦历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商朝妇好与外族的大规模作战便是与羌人作战。
但是不要忘了,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很多,从现在看来,虽然彝族族群在历史中不断分化融合,但其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彝族就是西南大山孕育出了这个优秀民族。
首先、
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西南地区诞生了古人类,比如开远人、元谋人等,从猿到人,再从旧石器到新石器,西南有着大量的遗址可以佐证其历史的存续。
其次、
根据现在翻译的彝族古籍来看,它记载了许多彝族古代先民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进程,这些资料有明显的彝族文化特征,甚至可以与汉人古籍相印证,这说明古彝族极有可能是西南地区的主体民族。
最后、
通过现在保存下来的彝族谱牒,可以将西南散落各地的彝族家支悠久的历史联系起来,更能让我们直接勾勒出一副比较完整的彝族历史发展脉络图。
另外从彝族对火的崇拜,以及彝族沿用至今的历法等来看,正是一代代彝族先民不断观察地形地貌和天气变化才总结出来的,所谓东西南北来之说,哪有如此深厚的底蕴?
所以,彝族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无疑,理论上也有支持,缺乏的只是一定的实证,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我相信这个实证迟早会被找到。
“彝族”名称之由来
彝族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建立过林林总总许多的地方政权,也正是如此造成了彝族民族来源和民族称谓的扑朔迷离。
在滇川黔桂四省的彝族统计中,关于彝族的称谓有“诺苏泼”、“纳苏泼”、“阿西泼”、“山苏”、“六米”等29种称谓,其中诺苏泼和纳苏泼用的最多。
而在汉族史书中,对彝族的称谓也随着朝代的不同,叫法也大不同。如秦汉时期,彝族人被称为“昆明”、“叟”、“嶲”等,汉武帝设越嶲郡,就是管理彝族先民。而到了汉末魏晋时期,因彝语中的“苏”就是人的意思,所以又称其为“苏”。
唐宋时期,中原人称其为乌蛮,彝族先民也建立了政权“南中”,史书中的“
乌蛮七部
”其实指的就是彝族。其后的元明清三朝,彝族本地人自称“罗罗”,在彝语中是虎的意思,所以中原人也称其为“罗罗”,其实“罗罗”与乌蛮是一脉相承的,故而《
云南志略
》中直接解释道:“罗罗,即乌蛮也!”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立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民族识别工作。1956年,各地彝族代表汇聚到北京共商民族发展大计,在当时彝族代表用了旧时的“夷族”称谓,伟人看到后提议将“夷族”改为“彝族”。
“彝”是青铜重器的共名,这个字中既有“夕”,也有“米”,还有“系”,蕴含着这个民族同胞肉挂屋顶,有吃有穿之意,同时又用青铜器之意象征了彝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广大彝族人民的讨论下,最终选择了“彝”字为其民族的正式名字,“彝族”之称便是如此而来。
结语
我国西南地区是人类重要发源地之一,彝族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不仅有了自己的农业、手工业等,更是有了自己的宗教,创造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天文历法,比之任何一个民族都毫不逊色,能有如此底蕴显然并非外来户所为,而是全体彝族先民劳动的结晶,所以说彝族是十万大山孕育出优秀民族,而伟人一个“彝”字更是神来之笔。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