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三国的法正?
大家怎么看三国的法正?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三国时期的法正,是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虽不如诸葛亮、庞统那样有名,但才华也在一般谋士之上,很受刘备的器重。曹操常常叹息没有得到这样的谋士,因为去世早,所以不是太出名。
法证原本刘璋帐下谋士,由于刘璋不识人才,致使法正没有得到重用。此时,法正就想另投明主,通过张松为刘备献地图一事,使法正看到了刘备是明主,因此,投奔了刘备。从此以后,法正如鱼得水,不再选择别的主人。
法正真正施展才华的有两件大事,一是帮助刘备夺取益州,二是帮助刘备攻打汉中,这两件大事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虽不全是他的功劳,但他的功劳占很大的成分。诸葛亮曾经叹息到:若法正不死,法正会阻止刘备东征,夷陵兵败就不可能发生。在以后的大战中,将会有大的作用,可惜啊!
法正是个知恩必报的人,但胸不宽阔,得罪他的人都被他所杀。
-----
网友解答:
-----
如果将刘备的文臣谋士分为两种类型,那么分别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内政外交型人才,以庞统为代表的军事谋略型人才,而法正正式介于二者之间,又偏向于军事谋略方面的人才。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法正与庞统是同列为一传的,作者认为法正能够料敌先机、预判成败,善于奇谋,完全可以与曹魏方面的程昱、郭嘉相媲美。甚至在当时连曹操都不得不发出感慨,自己网络完了天下英雄,唯独将法正这个人才给遗漏了。
法正的主要功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协助刘备夺取益州。
当初刘备入蜀后,因张松事情败露,与刘璋翻脸,向成都进军。这是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施行坚壁清野,以拖垮刘备。刘备听说后,大惊。最后还是法正出面安慰刘备,认为刘璋是不可能采纳此项计策的,果然刘璋罢黜郑度而未采纳其计策。
②协助刘备夺取汉中。
在曹操降服张鲁,留下
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时,法正认为仅仅依靠
夏侯渊、张郃二人是难以守住汉中的,
建议刘备乘机出川夺取汉中。于是
刘备赞同,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黄忠能够斩杀夏侯渊,就有法正当初建议刘备集中全力攻击夏侯渊的结果。在曹操得知失去汉中后,就感慨不已叹道:“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
③参与制定《蜀科》,帮助刘备拉拢益州士族。
刘备得到益州后,就将法正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并赏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成为诸将中最高赏赐。此时法正一边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一边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
-----
网友解答:
-----
三国法正是刘备的第二谋士!
堪称股肱谋士手下!!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原为刘璋部下。
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是刘备股肱谋士,堪称手下的第二谋士,这第一吗,应该是诸葛孔明先生,不好抢走。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
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208年,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
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
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这个人的人品不怎么样,有两个主人啊。
211年,刘璋听闻曹操欲遣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因此惧怕曹操得汉中后兼并益州。张松遂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他讨伐张鲁,法正于是再次被任命为使者,与孟达各率两千人出使刘备,迎请刘备入蜀。
法正于是暗地里背叛刘璋,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
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和益州,法正、张松的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
212年,刘备假意答应北伐张鲁,进军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却认为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果不其然,
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
214年,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将要出城投降,被人发觉,因为是在危急关头,不宜诛杀自己人,于是刘璋放过了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也因此不用许靖。
许靖与其弟许劭是天下闻名的名士
,但没有身为人臣的才能。这时诸葛亮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内。\"法正也劝说:\"天下有名无实的人就是许靖了。但是主公刚刚开创大业,许靖的名声四海皆知,您如果连他都不用,天下贤人恐怕会认为您薄待贤臣。\"希望刘备仿效战国时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于是刘备对许靖逐渐尊敬重用。
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
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法正认为晋文公尚且可以娶亲侄之妻而未遭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其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
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又命法正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
然而法正虽然擅长军事谋略,但在政治谋略上稍差,但知因循守旧却不会变通。《蜀科》制定后,由于严法治蜀,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豪强十分不满,以消极态度抵触蜀汉政权,为此,法正提出用当年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但诸葛亮认为不能盲目沿用汉初的法度,应当因时制宜,懂得变通,于是写了封信《答法正书》给法正,晓以大义,告诉其更深一层的意思。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
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劳苦功高,因此不加过问。
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
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国贼,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战略。刘备赞同,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刘备有一次与曹军在作战中,形势不利,本应马上撤退,而刘备却大怒不肯撤军,无人敢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去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赶紧喊道:\"孝直避箭。\"法正回道:\"连明公也冒着箭雨、飞石,何况我呢?\"刘备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暂时撤军了。
219年,刘备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兴势山山麓扎营,
与率军前来的夏侯渊部对峙。当时夏侯渊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法正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让刘备将万余精兵分作十队,趁夜轮番进攻广石。张郃率亲兵搏战,虽然没有丢失据点,但也抵挡不住刘备军的轮番攻击,于是向夏侯渊要求增援。
夏侯渊将精兵分拨一半去支援张郃,自己继续固守南线。随后刘备派兵偷袭走马谷,放火烧毁了曹军阵地前的防卫工事鹿角,夏侯渊亲自率四百军士出营救火、修补鹿角。此时,法正看准时机,见夏侯渊正处于劣势,提议全力进攻夏侯渊,刘备于是命黄忠居高临下从后方擂鼓突袭,夏侯渊猝不及被黄忠斩杀,曹军溃败。刘备从此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
后来,曹操亲征,听闻是法正献计取汉中,因而感慨不已叹道:
\"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
接下来的战事中,曹操虽然兵力占有优势,但是刘备敛众拒险,终不与曹操交锋,曹操积月不拔,亡者日多。曹操不得已而引军还,刘备遂占据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220年,法正得病去世,
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
-----
网友解答:
-----
个人呢,感觉 法正善奇谋!厉害。曹刘争汉中时,说服刘备亲征,又受诸葛亮之命助黄忠斩杀夏侯渊。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法正被任命为尚书令。
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三国历史的人,东汉末民不聊生,刀兵四起,富饶闭塞的西川成了躲避战火的避难所。法正和好友孟达入蜀投靠刘璋(难怪孟达有此一说),但刘璋昏庸不识才。仅委任法正为县令,法正的缺点是品行不怎么样,所以刘璋以后干脆不予任命。法正这段时间很不得志。
法正若在,也许他真能阻止刘备的东征,即使东征,以法正的才华,是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彝陵那样的低级错误,而导致惨败;三国鼎立最终局面会是怎样呢?
-----
网友解答:
-----
三国时期的法正是怎么样的一位谋士?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法正,字孝直,在刘备阵营,大概相当于曹操的郭嘉这样的人物。
建安初年,法正为躲避战乱,与同乡孟达一起投靠了益州牧刘璋。但在刘璋手下,法正并不是很受重视,也常常感叹自己未遇明主。不久,法正又因为琐事被人诽谤,十分郁闷。
后来,张松决定把益州出卖给刘备,法正被推荐为使者以结交刘备。见到刘备后,法正深深被他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决定与张松一起拥戴刘备入主益州。
遇到了明主刘备后,法正才真正开始大放异彩。
先是助刘备攻下益州。刘备与刘璋决裂后,益州从事郑度劝刘璋迁移百姓,坚壁清野。刘备知道后,十分害怕,法正却认为,刘璋为人懦弱,但爱惜百姓,必然不会采纳这种计策,可以大胆进攻。果然一切都如其所料。
继而平定益州后,刘备需要得到当地士族的支持,群臣劝刘备迎娶刘璋亡兄之妻吴氏。这个吴氏的兄长还是益州名将吴懿,但刘备认为自己和刘璋同族,如果这样做于礼法不合。法正及时站出来,用晋文公曾要了自己侄子晋怀公之妻的事例来劝说刘备。刘备这才肯娶吴氏。
之后法正又劝刘备夺取汉中,并在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中献计阵斩夏侯渊,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虽然法正很有谋略,但他恩怨分明。在得志之后,法正对有过一餐饭恩情的人,他都一一报答。那些曾经轻视过他的人,他也不忘记报复。没多久,就有好几人因为得罪了法正而被杀。有关官员告到诸葛亮那里,诸葛亮也不敢过问。
法正死后,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有谥号的大臣,足见刘备对他的重视。总观法正生平,他足智多谋,不像诸葛亮那样有原则,懂得择主而事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尽管法正私德上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最厉害的谋士之一。
-----
网友解答:
-----
我是阳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以为,法正属于“有才无德”类型的干部。法正这个人,真的是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他足智多谋,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曾经说过,“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表达了对法正的看重。诸葛亮也说,“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可见诸葛亮也对他很欣赏。刘备对法正也十分器重,是刘备手下的第二谋士,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汉中之战时,他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益州平定后,法正与诸葛亮等一起治理益州,给蜀汉政权打下了牢固基础。
另一方面法正的人品却不怎么样。首先他背叛了旧主刘璋,刘备到益州的时候,他先是带着四千先锋军投靠刘备,然后伙同张松将益州双手奉上,原因竟然只是刘璋没有重用他。其次,法正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很多以前和他有小恩怨的人, 在他得势后都遭到了他的打击报复。当时有人向诸葛亮告状,但诸葛亮也知道法正深得刘备宠信,所以也就不加过问。
综上所述,法正属于“有才无德”类型的干部。
-----
网友解答:
-----
法正政治生涯可以分为刘备入蜀前后,分别是益州的刘璋时代和刘备时代。法正虽出身名门,但在刘璋时期,<<三国志>>记载法正为其州邑客侨客者所谤无形。因品行不端,被益州当地士族和移居益州的外来士族所不容。
后张松投刘备,法正与张松是至交,后被张松引荐给刘备,随后法正被刘备集团重用。
法正对刘备集团到底有多么的重要,这从法正死后的第二年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的感叹中就可以略见端倪。当时刘备不听蜀汉部分大臣的劝阻,发动夷陵之战,最后遭遇惨败。诸葛亮听闻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已经死去两年的法正。诸葛亮哀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自古名人毁誉参半,法正为刘璋集团所不容,却在刘备集团如鱼得水。所以足见法正才堪大用,道德水准争议颇多。
-----
网友解答:
-----
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给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中,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绩评价极高,认为诸葛亮治理蜀国时:“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达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完美程度。
但是,诸葛亮不是一个真正执法如山的执法者,因为所谓无恶不惩,那只是对于普通人罢了,而一旦遇到硬茬,诸葛亮是绝对不敢去碰的,非但不敢碰硬,反而还要不遗余力的为这个硬茬辩护。诸葛亮遇到的这个人就是法正!
法正是谁?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刘备攻占益州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那就是法正的功劳大,对于功劳大的人,是可以让他随心所欲的犯法杀人的。在这个时候,所谓无恶不惩,不过是一句空话。更何况法正还是制定蜀国法律的人呢?
公元214年, 法正与诸葛亮、伊籍、刘巴、李严等五个人共同制订了《蜀科》。之所以法正敢于以身试法,诸葛亮之所以百般庇护,只不过在他们看来,法律仅仅是为他们服务的工具而已,怎么可能去制裁自己人呢?
对于这件事情,孙盛曾经这样评价说:“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国之道,刑纵于宠,毁政乱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极其陵肆,嬖幸而籍其国柄者哉?故颠吉页虽勤,不免违命之刑,杨干虽亲,犹加乱刑之戮,夫岂不爱,王宪故也。诸葛氏之言,于是乎失政刑矣。”可以说孙盛对于诸葛亮的批评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也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可能会有人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是事实吧,小编说那不过是诸葛亮在作秀罢了,处罚不处罚要完全看要被处罚的人是谁,也就是说诸葛亮大丞相不过是看人下菜碟罢了。小编这么说可能伤害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诸葛丞相由衷的崇敬之情,因为诸葛亮无疑是中国五千年来忠君报国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但是小编很抱歉,因为真实的历史往往就是这么无情。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处罚法正呢?小编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法正功劳太大、地位太高,智谋过人,诸葛亮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实力。从公元208年法正与张松定计到公元214年刘备攻取益州,法正辅佐刘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刘备集团实力大增,因为刘备名义上占领荆州七个郡,实际上除了曹操战领的一部分外,只有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属于刘备,后来还迫于形势将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又归还东吴孙权,而刘备在攻取益州的十个郡后,地盘和兵员都迅速扩大。在这六年中,法正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刘备在夺取成都后,封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员兼北京市委书记而且还兼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而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地位不比法正高,功劳没有法正大。217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219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明年(220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裴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由此可见法正智谋深远,胆识过人,可以与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郭嘉相媲美,诸葛亮自叹不如,其实根本没有实力、没有能力处罚法正,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根本不是法正的对手。
第二、法正是原益州刘璋部下投靠刘备的领军人物,代表原来益州旧有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在刘备刚刚夺取益州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需要团结以法正为代表的李严、刘巴、黄权、吴懿、孟达等新近归降的旧势力,为刘备集团效力,以共同对付曹操和孙权,刘备之所以接受法正的建议娶吴懿的女儿为夫人(后被封为皇后),就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好统一战线。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就连刘备也不敢轻易对法正下手,诸葛亮又怎么敢与法正为敌呢?
第三、法正深受刘备的信任和倚重。三国志载:“亮又知先主雅信正,故言如此。”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板对法正非常的信任倚重感激,诸葛亮不过是给刘备打工的而已,老板不发话,诸葛亮自然也不愿意与法正为敌,自讨没趣。
综合以上因素,小编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敢惹法正实在是有着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不能不敢不愿处罚法正,因为法律也罢、军事也罢、战争也罢,都必须服务于联吴抗曹、夺取天下、兴复汉室的政治大局。诸葛亮首先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因此他的做法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诸葛亮不是不想收拾法正,只是力量不足,形势不允许,时机不成熟罢了!以法正飞扬跋扈、睚眦必报的性格和所作所为,刘备最终不可能托孤给他,甚至在其生前必然会除掉法正,因为他必须为扶不起的性格懦弱的刘禅扫除一切障碍。只是法正在220年就死去了,享年45岁,第二年221年刘备才称帝,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机会与法正争夺蜀汉的最高统治权,否则鹿死谁手还真是尚未可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网友解答:
-----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法正为刘备入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四十五岁就去世了,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在《三国志》中,法正和庞统的传记是并列放在一块的,足以见得法正在刘备阵营的重要性。
法正最大的贡献就是迎刘备入川,法正原来是刘璋手下,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十分苦闷。法正素来与张松交好,当时刘璋有难,需要援军,张松出使到荆州见曹操归蜀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而与刘备结盟。于是,张松又顺带推荐法正出使。刘备的仁德感动了法正,于是法正和张松归降了刘备。法正暗地里向刘备献策说:“我主刘璋暗弱,而将军是天下雄主,如果以张松作为内应,将军取下益州,以此来成就霸业,岂不甚好。”刘备果断听从了法正的谋略,引兵入川。后来张松被杀,军师庞统也死在了落凤坡,刘备开始进攻刘璋,法正写了一封劝降信给刘璋。
《三国志》记载:“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辱及执事,是以捐身于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悢。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至于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暗策薄,精诚不感,以致于此耳。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于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余忠。明将军本心,正之所知也,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于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阵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若]欲远期计粮者,今此营守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道并侵,将何以御之?本为明将军计者,必谓此军县远无粮,馈运不及,兵少无继。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若争客主之势,以土地相胜者,今此全有巴东,广汉、犍为,过半已定,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广汉诸县,是明比也。
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势,昭然可见。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余屈曲,难以辞极也。以正下愚,犹知此事不可复成,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岂当不见此数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转反复,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
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就是这封信,改变了刘璋的态度,最后刘璋选择了投降,对于蜀中投降的大臣,刘备听从法正都予以重用,为刘备入驻西川稳定了民心。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以说,这时候的刘备或者蜀汉是最为辉煌的时候。刘备创业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辉煌的时刻,而法正是功不可没的。
可惜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法正死后,刘备也开始走下坡路,丢荆州,夷陵之战大败,连自己命都搭进去了。
总的来说,法正善军事懂谋略,为人正直忠心耿耿,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为蜀汉的复兴作出巨大的贡献。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约]对这个人物典故和相关史实缺乏关注和研究。找不到话。[祈祷][玫瑰]
-----
网友解答:
-----
一不守法二不行正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