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
网友解答:
-----
丁汝昌的一生,可以用“无常”来形容。
他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并非出于本意,都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
在一系列“阴差阳错”后,丁汝昌由一位太平军降将,变成了北洋水师统帅。
虽是降将,却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
丁汝昌原本是太平军的下级军官,隶属程学启之下。
安庆之战时,程学启被曾家兄弟策反,招手下干将八十二人(丁汝昌是其中之一),投奔湘军曾贞干所部。
程学启骁勇,屡立战功,得以自立营头,扩为开字营。
对于程学启这位降将,湘军许多将领既不信任,又嫉妒其战功。
在随曾国葆攻占三河后,曾国葆想要为弟弟曾国华报仇(三河镇之战时死于此),要屠杀,程学启反对,两人几至成仇!
李鸿章受命组建淮军时,曾国藩便把程学启这根“影响团结”的刺头给了李鸿章。
当时,程学启还不愿意,认为这是曾家兄弟把他们送到上海是要害死他们。
在李鸿章等人的极力劝说下,程学启才“转会”。
如此,程学启、丁汝昌,成了淮军的将领。
我们知道,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大清一度采取“以淮制湘”的政策,湘军将领此后得到的机会远远少于淮军将领。
假如当时丁汝昌留在湘军,恐怕就没有后来那些故事了!
阴差阳错!
加入“快速列车”
淮军初创时,所部战斗力参差不齐,程学启部是其中最骁勇的。
一段时间内,“开字营”都是淮军中“最靓的仔”。
创业初期的感情是最难得的。李鸿章自然对丁汝昌有着特殊的感情。
就在此时,丁汝昌又一次“技术扶贫”,给他的命运再次提速。
刘铭传所部,本是在安徽的团练组成,当时战斗力一般。
在随军与刘铭传并肩作战时,刘铭传看中了丁汝昌,“乞置帐下”,请求李鸿章把这个人转给他。
于是,丁汝昌成了铭字营的哨官。
这又是一次“阴差阳错”的转机。
程学启不久就挂了,“开字营”渐渐没落···
而刘铭传所部,却迅速超过开字营,成了淮军独一无二的大营。
到镇压完太平天国后,刘铭传被“补授直隶提督”,仅仅2年时间,他就由一个千总,成长为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水涨船高+能力不错,丁汝昌也由统100亲兵的哨官,改统马队,升营官,又授参将,到镇压太平天国后,成了副将。
在随刘铭传镇压东、西捻军后,丁汝昌被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丁汝昌曾祖三代及本人、夫人都受朝廷封诰。
丁汝昌的快速提拔,固然有其勇猛善战的因素,但是,当时湘淮军中,勇猛者不在少数,丁汝昌的快速发展,与他加入的“快速列车”不无关系。
这段时间,淮系是发展最快的列车,而铭军又是淮系发展最快的车厢!
如此,丁汝昌获得了相当的地位,为后来获取良机打下了基础!
得罪领导,却再次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
1874年,清廷决定裁撤部分陆军,以腾出钱来筹建海防。
指标下来,刘铭传决心裁撤丁汝昌三营马队。
淮军,当时是“兵为将有”的封建私人军队。丁汝昌当然不乐意,据理力争,表达抗议。
刘铭传大怒,“命将召致而戮之”!丁汝昌得知内情,星夜逃回家。
这一节,虽纪录于陈诗的《丁汝昌传》,但是,不太经得起推敲。
丁汝昌当时的身份,不是刘铭传说杀就能杀的,而且,这么大个官,说不做就不做,擅自跑回家,也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丁汝昌与刘铭传不合,被迫弃官回到老家,这是无疑的。
回家后的丁汝昌在家赋闲,老婆安慰:家里有薄田数亩,吃饭没问题,你安心等待机会吧!
1877年,陕甘回民叛乱,朝廷让丁汝昌去陕甘作战。
丁汝昌行至天津时,拜访了老上司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竞争已经渐渐进入白热化。
去陕甘作战,让丁汝昌投入左宗棠之下显然是李鸿章不愿看到的。
于是,李鸿章表示:你和刘铭传有矛盾,我用你,就会和刘铭传有矛盾。现在我们要发展海军,你不如去英国学习海军,毕业回来,统领海军!
几天后,朝廷来催促,李鸿章上奏:丁汝昌有病!去不了!留在天津吧!
于是,丁汝昌留在天津,准备转入海军系统。
如果留在陆军系统,丁汝昌大概率会成为陆军某部的将领,在史书中偶尔出现名字。
但是,转入海防系统,则使他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命运举足轻重的人物!
黄金岁月
去英国学习海军没有成行,但丁汝昌办理海军事务却很快上手。
1879年,大清订购英国“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军舰。
李鸿章奏请丁汝昌留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此后,他又奔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觐见英国女王,拜访英国海军将领和军舰设计师,展现外交之能。
1881年,因巡海出力,丁汝昌换“西林巴图鲁”名号。
如此,
丁汝昌成为清代唯一一位在陆军、海军都获得过“巴图鲁”名号的将领。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日本出兵朝鲜,丁汝昌率海军开赴朝鲜,运兵登陆,软禁祸首朝鲜太上皇,挫败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
这次果决的行动,使丁汝昌得赏穿黄马褂。
1886年,在日本长崎时,因为北洋水兵上岸与日本警察及民众冲突,当时的北洋总查琅威理准备下令对日宣战,丁汝昌制止,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日本赔款5万余。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
丁汝昌得以成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这段时间,是丁汝昌的“黄金岁月”,也是清代海军的“黄金岁月”。
丁汝昌突出的表现,使他顺理成章的成了海军提督。
不过,这些突出表现,多是在外交层面的。
当时,北洋海军的海军远胜过日本,日本不敢与大清交战,丁汝昌在外交中占据主动,遂得以屡屡立功。
可是,丁汝昌在海军的技战术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至少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
这一切,也为接下来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丁汝昌的一生,一直是“阴差阳错”。
命运的安排,使他一直走在“快速通道”上,使他一步步由一位降将,变成了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前期的“阴差阳错”,一切都在丁汝昌的能力范围内。
由于丁汝昌作战勇猛,无论是在湘军、淮军,还是在开字营、铭字营,都能建功立业。
可是,后期的“阴差阳错”,就是一场悲剧了。
一位没有和海军打过交道,没有接受过系统海战学习,缺乏必要海战知识的人物,居然“阴差阳错”成了海军最高指挥官!
或许,在大清的安排中,丁汝昌只需“总领事务”,具体操练、技战术,交由专业人士刘步蟾等人吧。
由缺乏专业经验、知识的军事主官统领军队,大清不发先例,曾国藩、李鸿章领军前都不是军界人物。
古代战争这么作或许可以,但是,近代战争,尤其海战,这么作是要出大事的。
黄海大战,丁汝昌再次“莫名其妙”,开战第一炮就把自己震伤了。
他一如既往的勇猛,带伤坚持。
只是···这样的勇猛,又如何能挽回局势呢!
最终,丁汝昌不幸的成为了悲剧人物。
-----
网友解答:
-----
丁汝昌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出身合肥农村的丁汝昌,只上过三年私塾就因为家贫辍学,后入豆腐店做伙计,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双亡,无奈之下18岁的丁汝昌加入了占领庐江的太平军,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程学启是一员猛将,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十分看重他,还把小姨子嫁给他,程学启也知恩图报,屡屡打退湘军对安庆的围攻。
曾国荃自觉一时半会打不过程学启,就学曹操把程学启的养母抓过来胁迫程学启投降,程学启自幼丧母,养母恩比天高,所以左右为难,恰巧这件事情被叶芸来知道了,准备先下手为强,把程学启抓起来,程学启连夜带着丁汝昌等人投降了曾国荃。
恼羞成怒的叶芸来把程学启妻子儿子全部杀死,头砍下来挂在安庆城门示众。程学启悲愤至极,立誓“灭贼以报国家”,1861年程学启身先士卒攻入安庆城中,太平军守将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战死,安庆遂被湘军攻占。
程学启虽然入了清军,但曾国荃对这伙降军一直不放心,只要有战役必让他们打头阵,希望借刀杀人,剪除后患,但程学启丁汝昌命大,连续攻占无为州、运漕镇、东关等地,不但没有死,还累立战功,程学启擢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1861年冬,为防备太平军攻打上海,曾国藩命李鸿章筹备淮军,程学启的开子营因为安徽人居多,被整体划入淮军,成为李鸿章的部下。
1862年丁汝昌因为配合刘铭传作战勇敢,被刘铭传点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天国败亡后,李鸿章梳理两江军务,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1874年刘铭传打算把丁汝昌的三个营裁掉,双方发生冲突,丁汝昌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解甲归田。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后李鸿章兴办洋务,不甘心就此消沉的丁汝昌找到李鸿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委任他筹建北洋水师。由于早年表现突出,正指挥兵马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来信邀请丁汝昌出山助阵,但被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身边。
光绪十二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远洋操练,在长崎补充给养,北洋水兵因为嫖妓问题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北洋水师竟然以炮击长崎威胁日本政府,最后以日本赔偿五万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认为是奇耻大辱,也为后来甲午海战埋下伏笔。
光绪十四年,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达到一生荣誉的顶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但他做官兢兢业业,对上级忠心耿耿,虽然中途变节,但受到重用并不奇怪。
(1)有能力
丁汝昌虽然是太平天国的降将,但他并非大官,所以对他后来仕途影响不大,韦俊还是韦昌辉的弟弟,一样在投降后混的风生水起。而丁汝昌之所以在投降后受到重用,与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程学启曾国荃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凡是和他有接触的上级都认同他的能力,可见货真价实,确实有两把刷子。
(2)有忠心
早年的程学启,后来的李鸿章,丁汝昌因为是降将的关系,一直尾巴做人,尤其是跟着李鸿章后忠心耿耿,在朋党政治讲究门庭的封建社会,忠诚是优秀的品德。
(3)有运气
将军百战穿金甲,一将功成万骨枯,和丁汝昌一起投降的老上级程学启早早战死,而丁汝昌却又活了几十年,带兵打仗,运气必不可少,丁汝昌戎马一生能坚持下来自然有上天眷顾。
关于丁汝昌的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最后以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话收尾: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丁汝昌从一个只读过3年私塾的豆腐店学徒,最后官至北洋水师提督。充满了戏剧色彩,故事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他则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步步被朝廷重用。但是最终他也脱离不了历史的藩篱,被朝廷反对李鸿章的清流和守旧势力交相攻击,被“籍没家产”、不许下葬,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
第一次命运的改变:由“学徒”变“发匪”。
丁汝昌原本只是一个只读过3年私塾的豆腐店学徒。因为咸丰3年12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从而彻底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由于皖北大旱,他被命运裹挟,被征入太平军。同年有数万皖北子弟加入了太平军,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成了炮灰。
第二次命运的改变:由“发匪
”
变“官军
”
。
太平军移师安庆,
丁汝昌成为了同为安徽的
桐城人程学启的部下。
咸丰11年(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
守将
太平军将领叶芸来是广西人,湘军曾国藩兄弟是湖南人,在安徽的地盘上打仗,所以程学启协助叶芸来守安庆,算是主场作战,双方都在拉拢程学启。结果入曾国荃听幕府孙云锦的计策,抓了程学启的养母和养母的儿子,让养母去程学启的营里劝降。结果被叶芸来发现了,召他回去,程学启没回,叶芸来就把程学启的老婆孩子都给杀了。程学启一怒之下,带着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汝昌就是其中之一。
当程学启投奔到湘军中的时候,这怀疑的又轮到曾国荃了(曾国荃后来在常熟还真吃过这个亏),所以每次打仗,就把程学启放在阵地最前列。程学启打仗不卖命,那就得送命。所以后来程学启的“开字营”就还是这么锻炼出来的。安庆城破,叶芸来及以下1.6万人全部交了学费,
如果程学启投奔到湘军的时候,没有带上丁汝昌,丁汝昌可能就成为那1.6万人的分母中的一个了。
第三次命运的改变:由湘军“外围
”
成为淮军“嫡系
”
。
丁汝昌就是随着“开字营”的发展而开始被刘铭传发掘。刘铭传合肥西乡四大“悍匪
”
之一,在西乡的时候,无论是清军还是太平军,没人敢惹西乡民团。后来投靠了李鸿章,成了“淮军
”
的班底,战功赫赫,后来一直做到台湾巡抚。
同治元年(1862年),程学启的“开字营”被李鸿章要过来组建“淮军”的时候,丁汝昌曾配合刘铭传“铭字营
”
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结果被刘铭传一眼相中,留在了自己的的队伍里。但是这个举动,实际上是再次改变丁汝昌命运的举动,因为自己离开程学启,到了刘铭传的麾下,则进一步成为了李鸿章的嫡系。
相对而言,李鸿章比曾国藩更善于笼络人心,而且李鸿章最大的优点,就是部下跟着自己只管吃肉,对将领绝对信任,小节的事情从来不管。所以曾经从“湘军”里跳槽到“淮军”的人,更是愿意跟着李鸿章。当时“淮军”里有个名言,就是做李鸿章的手下,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
所以淮军更像“土匪”。但是李鸿章非常注重武器的更新迭代,所以从战斗力上和“湘军”比起来,有明显的代际差。
而淮军的这种不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制度,更利于丁汝昌这一类人实现人生价值。如果刘铭传没有看中丁汝昌,后来程学启死了,怕丁汝昌想往核心层再掘进一步也也是难上加难了
。
第四次命运的改变:由淮军“嫡系”成为李鸿章的“嫡系
”
。
在刘铭传的队伍里,同治3年(1864年),平灭太平天国,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剿捻;同治7年(1868年),赖文光的东捻军被剿灭,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但是同治13年(1874年)朝廷以裁军节饷的名义对淮军开始卸磨杀驴,刘铭传便拿丁汝昌的马队3营开刀。结果丁汝昌上书据理力争。刘铭传没想到丁汝昌拒绝执行自己的命令,于是要杀了他,于是他跑回家赋闲了。由此丁汝昌与刘铭传恩断义绝。但是他和刘铭传的恩断义绝,让他才有了后来当上北洋水师提督的机会。
赋闲在家的丁汝昌在妻子魏氏的支持下,往天津投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
李鸿章
,李鸿章对同乡还是格外照顾的,因为丁汝昌与刘铭传有过节,所以不打算让丁汝昌再做陆军了,避免双方麻烦,如今海防塞防之争落下帷幕,李鸿章正打算创建海军,需要知根知底的人来做统帅,所以希望丁汝昌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来,替自己掌管海军。陕甘总督左宗棠当时正在指挥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曾奏请
丁汝昌
发往甘肃差遣。这就更让李鸿章觉得丁汝昌人才难得了,就更加不允许丁汝昌西行了。
可以说在清末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想要真正做点事情,投靠李鸿章是对丁汝昌最有利的选择。所以成为李鸿章的嫡系,是他后来能够“飞黄腾达”的绝对因素。但是,这种局限性也最终造成了丁汝昌的悲剧。
最终的命运:督师北洋水师,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
因为是李鸿章的嫡系,所以光绪5年(1879年),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6年(1880年),代表李鸿章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光绪8年(1882年)6月朝鲜“壬午兵变
”
,率舰队抵达朝鲜仁川去控制局势;光绪11年(1885年),丁汝昌代表李鸿章前往验收中国在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战列舰、镇远号战列舰、济远号战列舰;光绪12年(1886年)7月,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朝鲜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也就是这个7月份,定远等军舰到日本长崎船坞去保养,结果引发了日本民间的羡慕嫉妒恨,从而水兵上岸后,引发冲突,日本赔款5万。
在李鸿章的运作下,光绪14年(1888年)9月13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加尚书衔。至此,丁汝昌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但是
享李鸿章的福,就要承受李鸿章政敌的攻击,要替李鸿章担过,丁汝昌开始慢慢代人受过了。
光绪20年(1894年
)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日本人故意挑起战事。光绪在清流的怂恿下,情绪激动喊着开战,连慈禧都觉得洋人自己是打不过,小日本蕞尔小国还打不过么?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开战后,光绪一个劲地发电报,让前线将士奋勇杀敌,但是面对迟迟不来的战果,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
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
在李鸿章的斡旋之下,来了个
“革职留任”
。
事实上,当时整个朝堂的清流和顽固派都在等着看李鸿章的笑话,因为在他们眼里北洋水师是李中堂的水师;而此刻日本则是全国一心,连天皇都只有一天两餐,省钱打仗,把指挥部都搬到了仙台。所以胜负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
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背锅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
又
背锅被革职,暂留本任。
在具体的战略部署时,清廷对前线的具体战略布防横加干预更是触目惊心。
威海布防时,如果陆军战力不济,则陆路及海岸炮台则会成为日军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因此丁汝昌建议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结果被戴宗骞举报“通敌误国”,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结果光绪21年(1895年),炮台失守,日本海陆两军配合,部分陆路炮台真的被当做了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
很难想象当时丁汝昌指挥打仗时,背负着多大的心理压力。
最后丁汝昌在主舰被击沉的情况下,在拒绝了日本人的劝降后,吞鸦片自杀了。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威海港里,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至此全军覆没。
而丁汝昌死后,仍然被“籍没家产”、用铁链捆住棺材,不许下葬。虽然宣统2年(1910年),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了,但是此刻清廷再也没有了民心。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
网友解答:
-----
(丁汝昌)
丁汝昌的一生堪称传奇,卖过豆腐,造过反,投过降,抗过日。最神奇的是,降将出身,最后却能落个从一品大员。
到底是他运气好,还是他能力强呢?都有,最重要的是他看人很准,很会跟人。
丁汝昌投降后,打仗很猛,受到重视
丁汝昌是安徽合肥人,出生于1836年,绝对的穷苦人家出身,上过三年私塾,学了一些知识。
大一点(十岁时),私塾就中断了,开始给人放牛、打短工挣钱。十四岁时,丁老爹寻思,孩子应该学个技术,于是丁汝昌就到了同族大伯的豆腐店当了学徒。
那时的人们碰到饥荒年是常有的事,1851年就是一个灾年,因为连俄带病,丁汝昌父母去阎王殿报到了。丁汝昌很悲伤,乱世人,不如狗。
1854年,十八岁的丁汝昌放弃了那个“很有前途的豆腐店工作”,带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加入了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因为这个部队宣传实在是不错。他的驻扎地在安庆,领导人是程学启,再往上的领导是陈玉成。
起初,感觉还不错,越到后来,丁汝昌发现,太平天国说一套做一套,天王等各级领导言行不一,而且奢华无度,就此丁汝昌等人对太平天国没有了信心。
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万分危急,程学启为了活命,带领300人连夜投降了清军,这300个人里面就有丁汝昌,此时25岁。
投降的人在清军那里重视程度完全不够,作为管理他们的曾国荃,疑心病重,打仗时这些投降的人被安排到最前面,封赏时却放到最后面,大家虽有怨言,却又无可奈何。
考验丁汝昌他们的时刻到了,曾国荃指挥程学启和丁汝昌等人攻打安庆,由于三军用命,投降派面对曾经的部队毫不手软,就此赢得了曾国荃等人的信任。安庆被打下,1.6万太平军全部战死。
战后,一干人等被升职,程学启升为游击,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为千总。
恰在此时,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开字营安徽籍兵又比较多,于是被划归到了淮军。
1862年8月,开字营和铭字营联合作战,铭字营刘铭传看见了丁汝昌的英勇,非常欣赏,于是把丁汝昌调了过去。在军队里,只要你作战勇猛,迟早会受重视,当然,前提是人能活着。
李鸿章的赏识
到了1864年时,丁汝昌已经投降三年了,这三年丁汝昌像做了火箭,已经是刘铭传的副将了,这时小丁才28岁。
又过了四年,丁汝昌因为镇压捻军有功,被授了总兵职务。真是年轻有为,人生赢家。
牙齿和舌头总会相碰的,丁汝昌和刘铭传也没例外,事件起因只是因为朝廷要裁军,刘铭传要裁丁汝昌的人,丁汝昌不乐意,不配合,还致书抗议。
这还了得?军法大于天,刘铭传准备举起屠刀,准备卸了丁汝昌的脑袋。丁汝昌听到这个消息,跑得比兔子还快,好汉不吃眼前亏。这一跑跑回了故乡,这一年是1874年。
看起来,丁汝昌的人生开始灰暗了。在家的日子,丁汝昌闷闷不乐,心理落差很大。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机会。丁汝昌仔细梳理人脉,发现有个人他应该去找找,那就是李鸿章。这个大领导,自己虽然接触不多,但对自己的欣赏还是看得出来。去找他,不能犹豫了。
这一找,开启了丁汝昌人生的第二次腾飞。如果继续安排丁汝昌在淮军,那么和刘铭传势必不两立,这对整体团结非常不利。于是,李鸿章给丁汝昌安排了新的差事,进入海军。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人,重新学习一门军事技术,绝非易事,但丁汝昌还是很努力地在适应。先是出国到英国学习,同行者还有邓世昌等人。
回来后,丁汝昌开始了队伍地整顿和管理,在光绪1882年,朝鲜国内政变,丁汝昌运送吴长庆的2000人马到了朝鲜,这些人当中就有后来的枭雄袁世凯。由于丁汝昌、吴长庆几人配合良好,粉碎了日本控制朝鲜的计划,因此丁汝昌名声大噪。
经过李鸿章上奏,为水师记名提督丁汝昌封赏,丁汝昌获得了黄马褂一件。
为国捐躯
前期,清政府对水师相当重视,无论是培训海军还是增加设备、管理设备,丁汝昌不遗余力,做得不错。
但是,问题还是慢慢发生了,丁汝昌严于律己,由于所管辖人士,来自四面八方,很多时候管理过严容易得罪人,而且事事听从李鸿章,水师俨然李家军,这导致纪律方面有所松懈。
另外,清政府口袋一直紧张,资本慢慢跟不上,对于船舰甚至船舰上的配置更新迟迟做不了,于是,水师的战力越来越低,实实在在的“外强中干”。
丁汝昌不是没提过,提了也没有用,从1889年后,没有进行任何的技术革新,政府对慈禧太后生日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水师的重视。
该来的终于来了,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由于技术上的落后,管理上的落后,北洋舰队完全落败。
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面的命令,丁汝昌等人在港内等待,没有做任何突围,最后弹尽粮绝,命悬一线,日本人出来劝降,丁汝昌认为是耻辱,吞食鸦片而死。
丁汝昌的成功其实靠了两个方面,一是勇敢,二是获得了李鸿章的认可,但是,不专业,过于依靠李鸿章,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
网友解答:
-----
丁汝昌的确曾是太平天国军中的一员,但他并不是将领,他只是个小兵。丁汝昌降清后被清廷重用,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关于丁汝昌投降清军那点事
丁汝昌,原名丁先达,是个农民家的孩子,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因为家里太穷了,只读了三年书,就当了童工,他放过牛、放过羊、帮人摆渡船等,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小小年纪就吃尽苦头。他15岁那年家乡发生灾荒,丁汝昌的父母双双而亡,他成了孤儿。咸丰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这一年丁汝昌18岁,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被征入太平军。他随军留在了安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丁汝昌的人生发生了转折,湘军包围了安庆。程学启夜半时分率丁汝昌等300多人翻墙跑向湘军队伍,缴械投降,被湘军将领曾国荃收编。丁汝昌从此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一、丁汝昌作战勇猛
降军刚开始必然会引起军中诸将怀疑,为鉴定他们是否衷心,会先把他们派往最前线鉴别。当急先锋的丁汝昌令曾国荃非常满意。他和程学启一马当前,势如破竹接连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安庆一举被湘军占领,这次战斗歼灭太平军1.6万人,战绩辉煌,程学启升了职,赏戴花翎,当了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在曾国荃的称赞中升任千总,当了开字营哨官。
二、丁汝昌机遇好,他和李鸿章是老乡,在仕途上有李鸿章力保举荐。
曾国藩的湘军是临时组织的乡间军队,为了加强部队的凝聚力,各个将领都利用同乡关系组建成军队,因为乡情更利于指挥和管理,战斗力一级棒。而这些将领们也只信任自己的老乡,提拔自己亲爱的老乡当部将。丁汝昌恰恰和李鸿章是同乡,都是合肥人,浓浓的乡情,是李鸿章提拔他的先决条件。
当时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而程学启的开字营正好派给李鸿章指挥。同治元年(1862年),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刘铭传欣赏丁汝昌并请求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入他的阵营,升任营官,授参将。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抚保举人才,李鸿章递交《保举将才折》,其中就有丁汝昌的名字。
三、丁汝昌为清廷屡立战功
丁汝昌协助清军灭了太平天国后,同治七年(1868年),丁汝昌被派往剿灭另一支反清农民大军——捻军。李鸿章负责东捻军的剿灭,丁汝昌因剿灭东捻军有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四、李鸿章给丁汝昌留洋的机会,丁汝昌大充电,长了很多海上作战的知识
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进口军舰,北洋军舰日渐增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派丁汝昌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目睹了先进的巡洋舰。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这个机会,丁汝昌专门绕道德国,目睹了“定远”舰。丁汝昌还多次远洋操练北洋舰队。
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他对一些海军专业术语很熟练,在表达上一步到位。熟练操作,对海军训练有素,上午操炮、下午操枪、轮流打靶。他恪守本职工作,就连舰船修理旧洞的数量他都亲自过目,事无巨细,有一次,供应给军队的煤炭少10吨,丁汝昌连着5次追讨,直至补齐为止。优秀的人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五、丁汝昌曾轻松粉碎了日本干涉半岛的计划,李鸿章认为他有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王朝京城爆发壬午兵变,日本出兵进入半岛。丁汝昌奉命率一批舰队开赴朝鲜,随时采取应对措施。当时日军已经进入半岛,丁汝昌设计擒获朝鲜大院君李昰应,并押往天津软禁。日本措手不及,干涉半岛的计划落了空。
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对丁汝昌美言称他:“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李鸿章把操练舰队的机会给了丁汝昌,丁汝昌见多识广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鸿章命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半岛操练、巡查。
接着李鸿章又派吴大澄等勘定吉林东部中朝国界,命丁汝昌率领舰队到海参崴接应,当他去长崎保养船坞时,先进的军舰在长崎引起日本民间的艳羡、妒恨。一天,中国水兵和日本人发生争斗,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要下令和日本开战,被丁汝昌制止了。丁汝昌通过外交、法律途径进行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最终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
最终,李鸿章像海军衙门提名,奏准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
丁汝昌的结局
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战败。这支强大的海军,竟然被清廷历来所瞧不起的小日本打败,丁汝昌无颜面对。在保卫威海卫的战役中,丁汝昌弹尽粮绝,没有援军。丁汝昌仍然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在威海南北炮台沦陷之时,他还组织敢死队力图夺回炮台,遗憾的是失败了。
面对日本舰队多次劝降,丁汝昌不为所动。他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表明绝不投降的心志。一天晚上他服鸦片自杀殉国,中年59岁。
他死了,日本称他为“名将”。
清政府视他为罪人。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廷把所有罪责归咎于丁汝昌指挥不力,下旨“籍没家产”,清廷命丁汝昌的尸身穿黑色囚衣,把棺材用铜丝捆绑,棺材用砖头封在其原籍村头,不许他入土为安,向万民表明丁汝昌有罪。
-----
网友解答:
-----
很多人都知道邓世昌和丁汝昌这两个人,但是丁汝昌是从太平天国投降清军的,这个就很少人知道了,在我们印象中太平天国的将领下场都不怎么好,那为什么丁汝昌会如此被重用呢?
丁汝昌,出生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安徽庐江人,祖籍是安徽凤阳。丁汝昌家境贫寒,他只在私塾读了三年书,十岁的时候就失学了,十四岁在族伯父的豆腐店里当学徒。
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攻占了庐江,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跟随程学启,驻扎于安庆城。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安庆城被湘军所包围,丁汝昌跟着程学启带着三百多人翻出城墙向湘军投降。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让程学启与丁汝昌为先导,攻打安庆城,毕竟程学启与丁汝昌对安庆城比较熟悉,八月,安庆城被攻下。
程学启升任游击,从三品,担任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正五品,担任开字营哨官。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程学启的开字营就归李鸿章指挥。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程学启,丁汝昌的开字营与刘铭传的铭字营一起攻打太平军,刘铭传看丁汝昌英勇作战,就向李鸿章请求调丁汝昌到自己的营里,不久之后丁汝昌担任营官,参将,正三品。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丁汝昌升任副将从二品,与刘铭传北上跟着曾国藩打捻军,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东捻军失败,丁汝昌升任总兵,正二品,加提督衔,从一品,并获得巴图鲁的称号,也就是勇士的意思。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在李鸿章的推荐下,丁汝昌担任北洋水师海军提督,加尚书衔。
那为什么丁汝昌这样的太平天国降将能够委于重任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丁汝昌在太平军的位置不太高,所以就比较不受影响。第二,丁汝昌英勇善战,能堪大用。第三,丁汝昌一直有李鸿章的提携。就是说,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
网友解答: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晚晴名臣,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是太平军降将,说他是降将可能还有些高估了,在太平军时,丁汝昌不过是无名之辈。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太平天国降将的结局大多比较悲惨,或者得不到重用,或者投降后被当做炮灰使用,连
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
在投降后也仅仅得到一个参将的职位。
丁汝昌加入太平军
丁汝昌在安徽庐江县,幼时家贫以务农为生,幼年时丁汝昌读过三年私塾,1854年太平军攻占庐江,18岁的丁汝昌加入太平军,成为
程学启
手下,驻扎安庆。
丁汝昌随程学启反正
1860年湘军曾国荃率军围攻安庆,此时安庆虽然形势危及,但是在太平军将领叶芸来等人的调度下,安庆的防守还算稳固。
湘军久攻不下,设计诱降程学启,“因程事母至孝,遂压服其母入城招降。”程学启率三百余部众深夜翻墙出城,向清军投降,丁汝昌就在这三百降军之中。
步步高升
程学启投降后,叶芸来将安庆城中的程学启妻子和幼子杀害,程学启报仇心切,带领部下反攻城内太平军,终于攻破安庆,叶芸来及所属一万六千余人全部战死。
安庆之战后,
程学启升为三品游击,而丁汝昌也成为了千总。
程学启的“开字营”转投淮军,划归李鸿章部,成为丁汝昌仕途的转折点,丁汝昌追随刘铭传平定捻军,因功被授位总兵。
此后丁汝昌因与刘铭传不和被革职赋闲在家,后投奔李鸿章因为是同乡而受到重用,逐渐成为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投降后之所以能获得重用,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投降时机好
丁汝昌追随程学启投降时,太平军势大,且安庆久攻不下,程学启的主动投降迅速瓦解了安庆守军,为清军立下了大功。
其次,丁汝昌作战勇猛
无论在程学启部下还是刘铭传部下,丁汝昌都以作战勇猛著称,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主要是因功不断高升。
最后,丁汝昌虽是降将,但并不是太平军骨干
丁汝昌投降时在太平军中的职位并不高,很容易获得清廷的信任,降将身份没有给他造成过多的困扰。
-----
网友解答:
-----
丁汝昌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而他作为太平军降将却深受清廷重用,官至北洋水师提督一职,领尚书衔。这主要是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丁汝昌在适当的时间选择投降,并在安庆一战中立下战功,为其打开了入仕的大门;再者,由于其清白的家庭背景、鹤立鸡群的军事能力,又跟对了李鸿章这颗大树,故而能够扶摇直上,咸鱼翻身!
识时务者为俊杰
众所周知,丁汝昌是在安庆保卫战中投降了清军的,为何说此时投降清军是识时务呢?因为安庆的太平军没有活路,而围城的清军日子也不好过,这种背景下,选择就很重要。
清军对于围剿太平天国的既定方针是第一步攻武汉,第二步陷安庆,第三步夺天京。咸丰九年(1859年)冬,武汉已下,湘军首领曾国藩就开始分四路围攻安庆。次年5月,清军在太平军叛将韦志俊(韦昌辉之弟)的帮助下,接连击溃太平军守将连添福、万宗胜部,继而拿下枞阳,致使安庆告急。
陈玉成为了救安庆,企图采用“围魏救赵”之策略,欲将围城之清军引往上游,于是分兵两路合攻湖北。陈玉成亲率大军趋北路进抵湖北黄州(今黄冈),但受到英国的阻挠,无法继续进兵;与此同时南路李秀成一开始高歌猛进,但到黟县而止,既没有选择趁胜攻击曾国藩在祁门的指挥部,也没有按约定向湖北集结,反而擅自挥师浙江,转去江西,这让已经立下遗书的曾国藩得以喘息,并加紧了对安庆的包围之势,同时仍以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的两万骑步兵,在陈玉成南下回援的必经之路桐城附近打援,陈玉成进退两难之际只得回到天京请命增兵硬磕!
1861年5月末,清军也正是趁陈玉成到天京请求救兵的时机,集结重兵向太平军阵地赤冈岭发动了进攻。整整一周的攻打,四千太平军弹尽粮绝,孤立无援,营垒终被攻破,湘军入营将全营太平军屠杀。随后,清军再向菱湖北岸的太平军营垒进攻,八千守军粮食耗尽后向曾国荃投降,但为时已晚,太平军降军全部被斩首,清军继而全部调往安庆城下,准备最后一次攻城,丁汝昌就是这个时候投降了清军。
“学启不降,当诛尔亲子”。——《清史稿》
此时的安庆因长期被困,粮草已绝,城中守军以树叶、树皮为食,饿死者随处可见,吃都吃不饱的太平军,守住一座孤城几乎不可能。故而城中外逃的太平军并不少,其中陈玉成部将程学启就在深夜带着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了。这里虽然有曾国荃绑架程学启家人的因素,但丁汝昌跟着出城受降是他识时务的表现,如果拼死守城,也就没有后来的高官厚禄了。
“安庆北门石垒三最坚,学启力攻拔之,绝贼粮道。”——《清史稿》
在投降清军以后,曾国藩毕竟对这些叛军不怎么放心,于是就让他们冲在前面做炮灰。程学启、丁汝昌熟悉城中布局,因而做了清军前导,配合着清军的“地道战术”攻破了安庆北大门,进而引军入城,占领了安庆全城,城中太平军近两万人被屠。也是因为这个战功,程学启被升任为游击,赏戴花翎,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则升任千总,开字营哨官,开启了清朝的入仕门路。
李鸿章的提携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恩师,在官场上对李鸿章的扶持相当大,特别在于淮军的组建上。因为李鸿章是安徽人,故而在其组建淮军时,曾国藩将本属湘军体系的开字营播给了李鸿章,因为这个开字营里大都是李鸿章老乡安徽人,这有助于他的管理。就这样,丁汝昌就开始跟着李鸿章干起了事业。
李鸿章也是胸怀大志之人,他力图兴兵强国,故而对于人才相当看中,特别是丁汝昌这种出身贫寒,与朝廷官僚体系没有裙带关系的军事人才,相当喜欢,故而才有了李鸿章对丁汝昌的提拔。
丁汝昌是同治元年(1862年)跟着李鸿章到的上海,鉴于安庆之战的英勇表现,李鸿章就想再磨练一下他,于是将丁汝昌所部派往配合刘铭传的铭字营,在四江口与太平军作战,也是出于作战英勇,刘铭传就顺势向李鸿章申请要人,把丁汝昌调到了铭字营,官职虽未提升,但接掌了刘铭传的100亲兵,随着捷报频传又改统领马队,升了营官,还授了参将。
同治三年,太平天国问题彻底解决,曾国藩又受任北上剿捻,此时的李鸿章为两江总督,大部淮军也就随播于曾国藩北上。丁汝昌此时也算是临危受命,先升了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跟着刘铭传北上,打了四年捻子,彻底剿灭了东捻军,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这是他凭本事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目前之患在内冦,长远之患在西人”。——李鸿章
同治十三年,朝廷基本上没什么内乱了,于是开始裁减军队,刘铭传或许是有些私心,对于手下这个丁汝昌出头太快有些想法,于是从丁汝昌的马队3营开始入手裁撤,丁汝昌致书抗议,惹刘铭传怒火难平,有杀丁汝昌之意,丁汝昌无奈,为保性命,只得辞官归乡。其实正是丁汝昌抵制裁军这一点,最符合李鸿章的心意,当年恩师曾国藩害怕湘军势力太大会引祸上身,于是主动裁军,李鸿章就极力反对,他认为清军衰弱已成定势,湘军、淮军之组建不仅是平内乱,更为长远之计,以防西方侵略大清,这个思路与丁汝昌心照不宣。同年,日本就对大清台湾发起了攻击,这也应正了李鸿章的预测,只不过日本是通过海战!
“丁汝昌夙将骑兵,以统海师,朝廷用人,自为失当”。——刘体仁
正是弹丸小国日本的这次行动使大清朝廷开始重视海防,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防。当时李鸿章任职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丁汝昌觉得机会到了,于是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这位老领导。李鸿章又担心其与刘铭传的过节,当然不会让他重操旧业,于是借着办海军的时机,将这位“文韬武略”的才干拉进了海军体系。其实这也是后人对其诟病诸多一个原因,一位步骑将军,对海军一窍不通,有点专业不对口的意思。当时想用丁汝昌的大员还包括陕甘总督左宗棠,他正在收复新疆,也是用人之际,但李鸿章不愿意放人,借口将丁汝昌留在了天津,否则丁汝昌去了甘肃也许更能发挥其才能。
“十四年,定海军经制,命为海军提督。军故多闽人,汝昌以淮军寄其上,恒为所制”。——《清史稿》
丁汝昌入了海军体系虽然专业不对口,但带兵的能力也,正如现在说的,领导不一定非要专业对口,会管理就行,专业交给技术人员就行了,如北洋水师的各军舰管带,皆是留洋归来的海军新式人才。丁汝昌在北洋水师的筹办中也成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从订购军舰带航回国,到维修保养巡查海况,以及新式海军的训练,皆打理的头头是道。我们都知道清朝向日本之类列强赔款不少,但很少有人知道日本也向清朝进行过赔款,这正是丁汝昌在日本长崎时的高光表现,打了日本警察,还获得了5万赔款,可以说当时的大清水师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水师。
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章鉴于丁汝昌的表现,向皇帝递交《保举将才折》,举荐丁汝昌为清朝新式海军重点培养人才。次年九月,北洋海军正式建军,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举荐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光绪二十年赏加尚书衔。这也是丁汝昌一生最为高光的时期,之后的事情众所周知,甲午海战的惨败,将这位军事人才打入万丈深渊,沦为丧权辱国的替罪羊。
综上,丁汝昌虽是太平军降将,但也属实是一名干才,恰逢时机的选择投诚,立即以降将之身立功入仕,开启门路;加之世代农民出生的简单背景,过硬的军事能力,得到了李鸿章重任,一路提拔至海军提督。但在腐朽的清朝统治下,没能继续书写传奇,虽有“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的精忠豪言,也难免为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战术思想买单,成为历史上背负骂名的替罪羊。
-----
网友解答:
-----
我这个人研究问题有一个毛病,就是别人都在搞的东西,我不愿意去搞,等别人都不爱搞了,我如果有兴趣再去搞。
前几年曾国藩热,湘军热,太平天国热,我从事自媒体创作以来,先后写了大概四千篇历史相关的文章,合计450万字,但是基本上没写过跟这些东西相关的东西。
最近因为身体原因卧床休养,先是读了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随后又看了张宏杰的通俗历史读物《曾国藩》,算是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有了一个较为浅显的了解。
在对待太平军降将的问题上,不管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他们当然希望能够全歼太平军,立下天大的功劳,但是只要是打仗,就会有投降的,而且湘军在和太平军对阵中,往往不敌太平军,为此招揽太平军投降,也是重要的手段。
然而,为了给自己少一些麻烦,通常情况下,清军都会大开杀戒,曾国藩人称曾剃头,动起刀来是相当狠,经常杀降,1861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安庆的一些太平军营垒,八千太平军在粮食吃光后投降,曾国荃先是缴械,然后把八千湘军全部杀光。
由于曾国荃杀降晚上睡不着觉,曾国藩写信安慰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据说曾国荃在攻破天京后,三天杀了十多万人,秦淮河都被染红了。
相比曾国藩的湘军,徒弟李鸿章也是深得曾国藩真传,李鸿章在包围苏州后,成功策反苏州城内的太平军高级将领,最终使得三万太平军投降,当时李鸿章许诺只要太平军投降,一律不予追究,结果投降两天后,三万太平军就被李鸿章的淮军屠杀了。
得到李鸿章杀降的消息后,曾国藩十分高兴地说“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曾国藩和李鸿章之所以对降军大开杀戒其实是有着复杂原因的,首先作为汉臣,他们本身的权力有限,有些高官厚禄的许诺本身就是欺诈;其次,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清朝统治者的认可,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最后降军降而复叛,一般会追究招降者的责任。
所以,清军一般不喜欢招降,即使是招降,前期无法杀降,就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战争打头阵当炮灰,后期基本就是杀降了。
但是,这里面有几个意外,其中一个太平军统帅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因为韦昌辉死于天京事变,又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太平军高级将领,清廷想拿他做招牌,因此没有杀他,最后得以善终。
相比于韦俊的特殊身份,丁汝昌的履历更为传奇,他只是一个普通太平军低级军官,在投降清军后,不但没有被杀,后来还成了淮军高级将领,在甲午战争之前担任海军提督,赏加尚书衔,成为北洋水师的实际负责人,实在是令人慨叹。
为何丁汝昌的太平军履历没有给其带来负面影响,后来还能飞黄腾达,被清廷重用?
丁汝昌是安徽庐江人,太平军打到庐江的时候,丁汝昌应征加入太平军,在程学启部下,要说闹革命也要跟对人,丁汝昌后来能够飞黄腾达跟这个程学启有很大的关系,在1861年太平军形势急转直下的时候,程学启率部投降,丁汝昌也在投降之列,本来程学启只有三百多人,也没有什么影响力,曾国荃对程学启也不是很放心,在作战的时候,让程学启部当先锋,其实就是做炮灰,由于程学启投降的时候,太平军将他一家老小都杀害了,对太平军十分仇恨,因此作战相当勇猛,搞得曾国荃就是再想排挤程学启,也不好意思下死手。
安庆攻破后,论功行赏,程学启升任游击,担任开字营的营官(清朝一个营五百多人),丁汝昌升任千总,担当开字营的哨官。
要说人的命好,丁汝昌也是幸运到家了,在投降湘军不久,上海战事告急,在上海的士绅担心太平军开入上海,请求曾国藩支援,但是曾国藩一门心思想要从西边打到南京,不愿意到上海去分兵,因此让自己的学生李鸿章组建淮军,然后支援上海。
由于开字营都是安徽人居多,程学启和丁汝昌也都是安徽人,曾国藩早就看这只太平军降军不顺眼,干脆做个顺水人情,送给李鸿章当组建淮军的家底。
其实,曾国藩挺没有远见的,当时上海全是租界,要钱有钱,要炮有炮,等到李鸿章把淮军带到上海后,再借助戈登的常胜军,着实打了几场胜仗,淮军也得以迅速发展,作为淮军的班底,骨干,李鸿章的老乡,程学启等人深受李鸿章的重视,程学启简直就是李鸿章的心腹,李对其言听计从。
本来丁汝昌是跟程学启混的,但是程学启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事中去世了,丁汝昌却逐渐受到重用,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受到朝廷的猜忌,自剪羽翼,大幅度裁撤湘军,反倒是李鸿章丝毫不顾及朝廷的声音,不但不减,反而扩充淮军。
等到捻军作乱后,湘军成了战五渣,曾国藩带队去也是铩羽而归,最终还是李鸿章带着淮军前去救场子,丁汝昌在剿灭捻军后,因功被授予总兵,加提督衔。
当然,要说太平军降将的身份对丁汝昌的仕途有没有影响,肯定也是有的。
在捻军被剿灭后,清政府决定对淮军也进行裁撤,裁撤的军队其实不多,但是丁汝昌部却赫然在列,由于丁汝昌抗议,其上司刘铭传要杀了丁汝昌,丁汝昌得知,急忙跑回老家避难。
这个遭遇不可能与此无关,丁汝昌应该是能打,在打仗的时候淮军需要他提拔他,可等到没有战事的事后,第一个就被踹开,丁汝昌也因此在家赋闲几年。
在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实际上已经成为清廷中最有影响力的汉臣,当李鸿章准备创建北洋水师后,想到赋闲在家的丁汝昌,以其“才略武勇”决定提拔丁汝昌到北洋海军系统中来。
当时左宗棠正在进行西征,得知丁汝昌复出,还打算要丁汝昌到西北战场,但是李鸿章与左宗棠闹掰,没有同意,将其留在了天津。
此后他主要从事北洋水军的购舰与海军训练工作,北洋水师成军之时,丁汝昌担任海军提督,负责整个北洋海军的建设。
可以看出,丁汝昌受重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有一些本领,并且由于其安徽的地缘关系,得到李鸿章的赏识,最后则是搭上了淮军崛起的东风。
-----
网友解答:
-----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作用?
因为投降后,作战非常英勇,一步步提升,后背李鸿章发现,被李鸿章破格提拔任用!
丁汝昌时常想到李鸿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前往天津投靠。
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让丁汝昌赴英国学习海军,毕业归来,就提拔他!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200名北洋水师官兵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西班牙王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朝廷旧官员是分不开的,众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提醒慈禧心加戒备。同时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念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多数舰艇老化,在为慈禧准备的万寿庆典的颐和园中,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颐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北洋舰队的先进战备是不可能的。另外,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未批。又因为作战时失误,官兵最终和日本作战失败。在作战过程中,从出发到遭遇,北洋舰队始终都是不想作战的,道理同上——北洋舰队不是用来打仗,只是李鸿章争权的一个重要砝码。所以自始自终,北洋舰队都是消极避战的。
北洋舰队一开战就是采用舰头对敌的雁行阵,优势:减少被敌人火力击中的概率。缺点:只有舰首火炮可以射击,火力仅有三分之一能发挥。原因:只想保命,不想作战。
旗舰首次开炮,就震垮舰桥,导致统帅丧失指挥能力,简直荒唐透顶。说明:旗舰可能是糊的、旗舰的火炮从来没有使用过,或者几乎没用过。可见整个舰队的训练何其低下!这样的舰队,能不失败吗!
丁汝昌是个好战将,但他不是最好的水师提督,不是最好的水军统帅!
所以他才已死谢罪!
-----
网友解答:
-----
丁汝昌并非太平天国降将。
之所以现在认为丁汝昌出身于太平军,是出自民国陈诗所著的野史,毫无根据可言
。其实陈诗这样写的原因不难推测,因为孙中山的缘故,太平天国在民国的历史形象是非常正面的,而与其对立的淮军自然形象就是负面的了。陈诗为了树立丁汝昌是一个正面人物的形象,在当时的历史思想氛围下,便給丁汝昌安上了出身太平军的身份,还特地标明丁汝昌是太平军将领程学启的部下,跟随程一起降清,看上去这个身份伪造得天衣无缝。
但陈诗薄弱的历史功底使其为丁汝昌编造的身份千疮百孔,不值一驳。
程学启是1861年投降湘军,丁汝昌是1862年参军加入铭军,两人的命运线并无交集。但是,造谣容易,信谣容易,传谣更容易,拨乱反正就不那么容易了
程学启投降湘军后,其太平军旧部被编为开字营,到程学启阵亡时,开字营已经扩充为开字军,有十个营五千人,统领由王永胜接任。1867年10月,开字军10营一分为二,编入(潘鼎新)鼎军和(杨鼎勋)勋军。
而丁汝昌呢,他的履历非常清楚,一直都在铭军里,曾经带过铭军水师炮船,后来又带铭军马队,到开字军被鼎军和勋军瓜分时,丁汝昌已经是统领三营铭军的分统了。可以说丁汝昌和程学启、开字营毫无交集。
《清史稿》根本没提到丁汝昌和太平军或者程学启有什么瓜葛:“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征捻”。
而丁汝昌在后来给老上司刘铭传的信函中回忆往昔时,也说得很清楚,丁汝昌一参军就在刘铭传的麾下,而不是由其他部队转过来的。
丁汝昌最早当军官,就是当这种旧式炮船的船长,这也是后来李鸿章让丁汝昌去当北洋炮船督操的原因之一,毕竟淮军里干过船长的高级军官凤毛麟角
在清朝的所有官方史料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丁汝昌是太平军出身。最明显的就是甲午战争中,丁汝昌遭到帝党和清流言官的无耻污蔑和攻击,甚至在他自杀殉国后,言官还在继续编造谣言,说丁汝昌是诈死,实际上已经投降日本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攻击丁汝昌是太平军出身。要知道“发匪余孽”是一个上好的攻击理由,如果丁汝昌真的出身太平军,他的政敌是不可能视而不见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明显的造假行为可以影响到今天呢?
还是历史思想环境所致。新中国建立后,继承了民国时期对太平天国正面形象的认定结论,于是直至九十年代之前,历代历史学者都继续沿用丁汝昌出身太平军的说法,以便为这位爱国将领塑造正面形象。
丁汝昌在近代海军的最初职务,就是统领这种蚊炮船的北洋炮船督操,再到后来的北洋水师统领,再到北洋海军提督,也是花了十几年时间一步步走上去的,并非有人想的平步青云
直到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历史界开始重新定义太平天国,其形象由原来的高大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丁汝昌的假太平军身份才终于得到了纠正。
------------------
推荐阅读:
各位网友们,可否介绍一下在自己的家乡最美丽而且环境比较优雅适合居住几日的地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