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真的从秦朝用到今天吗?
都江堰真的从秦朝用到今天吗?
网友解答: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平原西的岷江上(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迄今为止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
都江堰机构图
大体而言,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分水鱼嘴建立在岷江中,强行将水分为两路:一路顺江而下,另一路则被迫流入宝瓶口,形成了“四六分水”的结构。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所以当枯水季节水位较低的时候,大部分江水会流入河床比较低的内江,可以保证成都平原的水源;而当洪水来临时,水位升高又会从江面较宽的外江被排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时期,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设计建造并开始发挥作用的都江堰,至今仍然在被使用并且发挥着作用。从公元前256年到今年,近两千三百多年过去了,郑国渠早已废弃、秦长城早已消失、隋唐大运河也基本失去了航运价值,只有都江堰至今仍然矗立在滔滔岷江水之中,守护着成都平原的平安,见证了两千年帝国的纷烟和繁华。
都江堰风景
当然,都江堰能够经历两千年沧桑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泽被天府之国,离不开历代政府、父母官、技术人员和百姓对其长期维护和管理。都江堰早已不完全是秦代的原貌,而是经历了历代的修缮和改造,但基本设计结构仍然保持着李冰父子的构想。
在岷江中发现的汉代所铸李冰像
元朝时,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第一次引入了铁石结构对都江堰加以改造,用锚铁浆砌条石结构代替了行用千年的竹笼鹅卵石结构,是都江堰历史上的重大革新。针对经常崩塌的水岸,还细密堆筑了江石,首次铸造了重达一万六千斤的铁龟代替鱼嘴,大大提高了都江堰的坚固程度。
明清两朝,政府先后四次采用铁石结构大修都江堰枢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水利佥事施千祥用浆砌条石灌注铁水固定的方法重修了都江堰,并用生铁七万斤铸造了铁牛鱼嘴。光绪三年(1877年),当时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又以铁石结构改造了都江堰体和堤坝。
直到民国年间,四川省水利局长张沅主持都江堰大修,重新设计鱼嘴,采用混凝土技术和巨形条石构筑,奠定了现代鱼嘴的基础。建国之后,都江堰工程的各个关键部位又以混凝土加以加固和保护,原有的自动分水系统也被人工控制的水闸所代替。都江堰在现代工程技术改造下,仍然矗立在岷江上,守护着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
参考文献
江晓原:《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
网友解答:
都江堰修造的标志是修灌口,至今都说都江堰是秦太守李冰所为,其实际是怎样的呢?典籍记载“李冰作堋“。未一字提及开凿宝瓶口,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也就是说开凿灌口成堰是秦之前的事,李冰作堋是对分水鱼嘴(堋)进行造作,鱼嘴实际上是江中的一个自然长形沙丘,李冰壅江作堋,即对鱼嘴进行改造,形成稳固的堋口分水,形成了今天所见堰的格局。那么,是谁开凿宝瓶口呢?自然是蜀人了,这个人便是杜宇(望帝)的臣子鳖,因其开凿玉磊之功,杜宇让位于鳖,称丛帝,这应该是在夏朝发生事。
-----
网友解答:
不知常,妄作凶。都江堰水利工程毁于一九七零年!七零年以后,地下水位越降越低,都江堰水利工程,早已失去了润泽川西平原的功能。至八十年代,地无涌泉、下游的府南河出现污染就是最好的证明!
水利工程,是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兴利除弊的工程。
都江堰无坝引水,没有大坝蓄水,而能成功的使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的关键就是调节地下水、藏水于地,使川西平原的地下充盈着地下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四季不干的冬水田、夏湿田。无忧于百日无雨,何虑几日暴雨?所以才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易》云:“山泽相通气”。世人都知:山,是地下两个板块挤压而形成的隆起。那么,山下不正是地下两个板块间的间隙——地下断裂带,地之经脉所在?
知道了“山泽相通气”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所在。
就能理解古人,为何劈开要二十米左右的玉垒山山体?又匪夷所思的向下挖凿了二十米?劳神费力的耗费了八年的时间了?
可惜这一还水于地的水利工程,在一九七零年被好心人用八千余方水泥“好心”的加固、封堵了。
此后,川西平原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地下水位越降越低,四季不干的冬水田、夏湿田消失殆尽。井泉干涸、地无涌泉反哺冲洗河道,至八十年代,下游府南河变成了一条臭水沟。
都江堰水利工程既调节地表水又调节地下水,这样的工程才是真正的水利工程!
调节地表水、地表引水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调节地下水,让水润泽大地。藏水于地,使大地润泽才是治水、水利工程的最终目的!
就像恋爱和结婚,不以结婚为目的恋爱就是在耍流氓!
如今的水利:高筑坝拦水蓄水、修筑坚固豪华的水泥河岸,甚至为了所谓的“节水”,将河道整体防渗漏,把江河改造成为没有自净能力、不能润泽大地的排水沟。
造成江河污染。大地得不到江河水的润泽,地下水得不到江河水的补充,地下水位越降越低。
没有了地下水的支撑,无雨必旱,旱久必涝,洪旱交替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降低而愈演愈烈!
不以结婚为目的恋爱,就是在耍流氓!不以润地为目的的治水,同样是在耍流氓!
-----
网友解答:
先明确的回答题主,都江堰确实是从秦朝到今天一直在发挥着作用,而且今天仍然在使用,换个说法就是,现在的人们依然在享受着几千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恩泽。笔者实地探访了都江堰,接下来咱更深入的聊聊这个千年前的工程及它背后的故事,老样子,下面会发送一些笔者实拍的都江堰照片给各位上眼。
在都江堰出现之前的年景,古代蜀地(现今的成都平原)非涝即旱,有“泽国”和“赤盆”之称,每每夏日之时,就是洪涝来临之日。终于时光流转到了战国时代,在古蜀之地上诞生了一个叫做李冰的人,他日后成为了蜀郡太守,在走马上任后,发现这里的百姓的常年受到来自岷江水的困扰,人不能定居,田不能安心耕种,李冰经过实地科学的调查,决心倾尽毕生之力修建都江堰以根除岷江水患。让治下的百姓的安居乐业。
于是李冰亲自确定都江堰的宏伟工程的设计计划:先是废除了以前错误开凿的引水口,重新科学的在四川灌县玉垒山处设计行的引水口,并且开创性的采用分水鱼嘴外流内灌的方法,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也没有什么大型工程机械,只能靠双手蚂蚁搬家似的一点一点的建造,仅仅是开凿“宝瓶口”就用了八年的时间,李冰的愚公移山之志向不由的让人唏嘘不已。
(这个是笔者实拍的都江堰鱼嘴)
(这个是飞沙堰)
(此为宝瓶口,现在犹存)
最终,都江堰在李冰父子二人和百姓的齐心合力下终于成功建造,它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史上用人力战胜自然的一个丰碑。自此,
成都平原开启了古蜀华章,成为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府之国”的新篇章。
(谢谢各位观看)
-----
网友解答:
我有幸去过一次都江堰,印象非常深刻,深深地被古人的智慧折服。都江堰景区景色宜人、古色清幽、遗迹众多,值得一看。
都江堰确实是从秦国用到现在的,
是秦国而不是秦朝,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的,而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是秦昭王时期。
从那时起,都江堰就造就了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
那么为什都江堰一直能用到今天呢?
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设计原理(核心部分就在下图),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
简述如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及核心组成为三部分:分流的鱼嘴、泄洪排沙的飞沙堰、控制水量的宝瓶口。
如下图
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的水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从图可以看出
内江窄,外江宽,并且内江深,这样丰水期时,大部分水流向了外江
就减少了洪水灾害。
枯水期时,江面变窄,但内江深,大部分水流向内江
,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需要。
内江不是直线二是有个弯道,内江水流又快,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离心力,会将大量的泥沙通过飞沙堰抛向外江
(上图内江左边口就是飞沙堰),
在洪水泛滥时,大量的洪水又通过飞沙堰流向了外江,这样飞沙堰又起到了泄洪作用。
宝瓶口很窄,它主要是为了控制流量,不让过多的水进入,保证了成都平原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
网友解答:
是都江堰建于秦昭王未年约公元前256年到251年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份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灌区现己达30余县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现在四川的AAAAA级风景名胜区。
-----
网友解答:
都江堰是全世界现存的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而且的确是一直从战国时期一直沿用到今天。
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带领百姓修建的,时间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其实每一样东西都有用旧、用坏的问题,水利工程也一样。而且河水都多多少少携带泥沙,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淤积,造成水利工程荒废,而且受战乱、河水流量变化的影响,导致水利工程破坏了、冲毁了都是有可能的,这就需要后世在使用中的不断维护、修复,在与都江堰同时期的水利工程中,都江堰的维修维护无疑是做的最好的,所以也一直在发挥效用,沿用至今。
都江堰是无坝引水工程,维修维护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自然条件好,灌溉面积大,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一直是“天府之国”,农业生产发达而且重要,历代王朝都很重视。实际上,在古代,都江堰采用的是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所以自秦朝修好以后,几乎历代对都江堰都有维护,东汉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更是将都江堰视为国家命脉,专门设置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这在郦道元《水经注》中都有记载。此后各朝,都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都江堰主管。到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当年四川刚刚解放,贺龙总司令就从军费中拨出专款,下令抢修都江堰。这种连年的维护维修,也是都江堰在两千多年中能一直发挥效应的主要原因。
其实跟都江堰同时的,还有关中平原的郑国渠、漳河上的西门豹渠、淮河流域的芍陂,这四个被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然而除都江堰外,其他三处很早就被废弃了。郑国渠因为河水含沙量大,淤积快,大约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后世不断在其附近开辟新渠,也算是一种延续吧。魏国的西门豹渠(一说为史起所开)后代也有维修重修,曹操还有增建,但隋初邺都被废弃后,就渐渐不那么受重视了,灌溉区域越来越小。芍陂是楚国孙叔敖所创建,也曾促使楚国强大,并迁都于此,芍陂用了四五百年就几乎荒废,直到东汉王景让他重获生机,后来,曹操也曾多次下令修治,唐、宋也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整修,但明清时期修治较少,灌溉面积也大大减少,基本废弃,直到建国后修建淠史杭灌区,才使芍陂重获生机。
-----
网友解答:
我都江堰人。其实说那么清楚时间什么的也没多少人知道历史。简单说,著名的事件大秦统一天下,刘邦打天下等,古代四川是大粮仓。能够在古代叫大粮仓全靠天公和地理环境。这就应该知道了吧
-----
网友解答:
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设计,都江堰的确使用了2千多年,从秦朝一直用到今天,最主要的是都江堰解决了淤坝这一世界难题,所以能至今仍然能使用,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秦朝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我们现在由衷地赞叹古人的智慧,在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发挥聪敏才智创造了中国工程史上的奇迹。
-----
网友解答:
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语文教学、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课程。所选教材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余先生在文章中用凝重的感情、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词藻歌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利民作用,先生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评价置顶于万里长城之上,我想先生的根据应该出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从秦朝到至今已经2000多年还在发挥滋润成都平原的伟大作用吧!完全正确✅!不过,我要补充一点,秦惠王派遣的大将司马错入川并不是来搞扶贫开发工作哦!那是他率领秦军从岷江上游地区伐蜀,然后据此图楚,统一全国。公元前316年的十月,司马错将军的八世孙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作了祥细记录:“平定了蜀国,将蜀国君贬为侯,蜀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但是,蜀中土著文人常璩持不同看法,他的伟大著作《华阳国志》至今可以比肩司马迁的《史记》,他认为灭掉蜀国的人是张仪,蜀国国君在武阳(今彭山犍为)被张仪杀了。他把灭蜀的帐算在张仪的名下。之所以脱离主题谈到灭蜀的旧帐,主要是补充一下余秋雨先生在《都江堰》文章中没有涉及到的、秦国修建都江堰的初衷是为了
战争!
一条战时的水上补充线
公元前四世纪,西北方向的秦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争霸天下的关键在于控制住楚国,这是秦国的既定国策。
公元前280年秋天,大将司马错从岷江上游乘船进入长江,准备南下攻楚,不过,由于战线太长,粮草成了大问题,如果贸然进入楚境,后果堪忧。司马错只有屯兵今天的涪陵、重庆一带而陷入困境。
究竟是啥子原因呢?原来从岷江上游造的船运到成都,要上岸约有50公里的陆路,无法从岷江上游顺流而下到成都。而成都是战时军用物资的集结地,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的统一大业。
公元前270年,李冰从秦国来到蜀郡担任郡守,当时朝廷的决定是把岷江改道,使它经过成都,成为唯一的一条水上战略物资补给线。
山区与平坝的交汇点 成为关键
甘肃和四川交界处的岷山,是靠近我国内地最东边的唯一一座雪山,山上的涓涓细流,却是长江最重要的一条支流,“岷江之水天上来,奔流灌县摧玉垒!”所以灌县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多水患的地方。
灌县老城的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迎面挡住奔腾而来的洪水,这个地方每年遭水灾,李冰经过详细考察,决定在这个山区和平原的交汇点建造都江堰,锁定岷江咽喉。
当地蜀民用楠竹编成长笼,里面装满人头卵石,用几只甚至更多的木船运到江心抛下,历时四年,岷江终于一分为外江和内江。内江是引水河道,也是通往成都的那条河。不过,玉垒山是一道天然屏障,只有打通它才能进入成都平原。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玉垒山开一条水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玉垒山硬生生用原始工具和热涨冷缩原理开凿的、宽20米、长80米的山中水道,岷江水由此进入成都平原。因为这个地方形似瓶口,后人美誉为“宝瓶口”。
公元前256年,当威震四海的秦始皇只有四岁、由吕不韦执掌朝廷大权时,震撼世界水利史的绝代天娇一一都江堰峻工。
成都平原地区因“祸”得福,由一条战时的水上运输线,却带来源源不断的岷江水,而长达700公里的岷江水系,养育了富饶的成都平原。从公元前230年开始,10万秦国人陆续从西北迁入蜀地,他们应该是最早来到蜀地的移民,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发成都平原,所有屯积的粮草,成为秦国最大的粮仓。
结束语
公元前223年,秦国百万大军从成都顺岷江而下,席卷江南,楚国灭;两年后全国统一!秦始皇成为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的都江堰,二千多年来,一直为成都平原的水利灌溉提供安全、天然的保证,千秋万代后,它仍然是世界景仰的物质文化遗产。
-----
网友解答:
都江堰
古名称湔堰,又称都安堰、犍尾堰,宋代以后一律称都江堰。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都江堰市西侧玉垒山麓。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海拔700—1000m。战国末期秦昭王命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代屡有扩建。2000多年来,一直对成都平原农业生产发挥着巨大效益。主要水利设施在岷江江心,均以竹笼装卵石,堆砌而成。关键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进水口组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