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65岁直肠癌晚期,他要求不治疗去安宁病房等死,我该支持他吗?
父亲65岁直肠癌晚期,他要求不治疗去安宁病房等死,我该支持他吗?
-----
网友解答:
-----
我刚刚做完一个与临终关怀有关的长报道选题,前后采访近一个月,去过数次医院,见了一些医生,临终末期的病人和病人家属。一点想法,恰好看见此题,在这里分享一下。
——————
一
温心年近五十了。她原本是位肿瘤科大夫。
她在湖南的一家肿瘤医院工作了二十多年,直到2010年,才和丈夫一同来到北京。因为操作和临终关怀有关的选题,我认识了她。我们见面的那个下午,是今年六月底,我在北京一家医院的门口等她,约定的时间是四点。她在这家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做志愿者,两年了。志愿服务的内容是帮助临终末期的病人剪发、洗头,陪他们聊天,并进行适度的心理疏导,两点半开始,四点结束。
那天,却一直做到了五点。
温心从医院大门出来,见到我时连说抱歉。她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有位罹患乳腺癌的病人刚刚去世了。病人四十出头的年纪,与病魔斗阵了八年,最终选择在安宁疗护病房离开。她生前爱干净,是必须要洗了头才会出门的那种。志愿者每周三、周六下午进入病房服务。在医嘱许可的情况下,她都会向志愿者申请洗护服务。
这家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有一间告别室。根据血压、血氧、心率等指标,医生能够判断一位病人是否大限将至。不超过三天的情况下,医生会建议病人入住告别室,为离开做准备。那位乳腺癌患者当天上午被推进告别室,下午两点多离开。这个时间点,温心他们刚刚到达病房,开始志愿服务。病人母亲帮女儿擦拭干净身体后,向主治医师申请,是否可以让志愿者帮帮她,一起给女儿洗个头。
这,是母亲在女儿离世前许下的承诺。
志愿者中的一位大姐主动请缨,提着水桶、脸盆、简易的冲水龙头进入告别室,温心跟在后头。病床边站着病人的家属,有哥哥,姑姑,爸爸......洗头时,这位志愿者轻声提示其他人,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官功能,还有什么话想对离开的病人说,都可以说。于是,志愿者和病人母亲一边洗头,其他人则一一跟病人告别。尽管悲痛,却没有嚎啕大哭。大家平静,安和。
二
在不了解安宁疗护病房的情况,很多人会认为入住这样的病房,不做任何抢救性治疗,意味着等死,其实不是。
安宁疗护病房提供的是缓和医疗。所谓缓和医疗,它既不加速也不延缓病人的死亡进程。在已经无法对原发病症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医生会给病人进行对症治疗,比如有癌痛时会提供合理的止痛药,让病人尽可能在不受病痛折磨的情况下离开。
它旨在提高人们的死亡质量,让临终末期的病人有尊严地离开。温心说,就像那位乳腺癌病人那样体面——离开的人不留遗憾,活着的人懂得珍惜。生死两相安。
为了进一步了解缓和医疗,我成为温心所属志愿者团队的一员。今年五月底,我第一次参与病房服务。
那是端午节前的一个周六,除了例行的志愿服务外,一位志愿者大姐还带来了手工艺材料,教我们自制中国结,送给病房的病人。加上告别室,这家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只有七张床位,分男女间,收费并不高。
这里的医生告诉我,病人一次住院的花销一万出头。病床的周转期一般在两周。
六月初,我第二次参与病房服务,和温心同组。结束后,我们同路去地铁站。她善意地叮嘱我,做完病房服务,离开病房的那一刻,你就要把自己与这里切断。因为,你今天服务过的老爷爷、老奶奶,等到你下次过来时,他已经走了。
温心在教我学会接受死亡。
肿瘤科医生,这份职业很少给温心带来成就感。她说,“我所医治的病人最后都死了”。她见过有病人在确诊晚期癌症的当天,就从住院部五楼跳了下去;还有病人在身上藏了把剪子,凌晨四点,见照顾她的丈夫睡着后,悄悄割破了自己的手腕,等丈夫醒来,血已经侵湿了一大半床单。还有病人因为害怕死去,整夜整夜地失眠,焦虑,心烦,迁怒于他人。
病人不敢闭眼,害怕一闭眼就看不到明天了。
三
温心见过太多对死亡的恐惧和死亡前的挣扎。挣扎是一种求生欲,一种放不下,也是一种对死亡的不解。
2012年,秋天,温心收治了一位年仅四十的男病人。病人是个商人,事业有成。他已经在其他医院查过一轮,三个月,始终没查出病因。入院当晚,温心恰好值班。晚上九点,她照例查房,男病人拉住温心,问她,“我的病还能治好吗?”
她明知眼前这位病人的情况很不好,却不知如何安慰。她只是简单地回答,“别想太多”。
两个小时后,这位病人的病情急转直下。他一直喊疼,疼,吐血,脸色发紫,面目狰狞。病人的妻子在一旁边哭边求温心,“你一定要救救我老公,你一定要救活他,无论用什么方法。”妻子说自己有愧于丈夫,有太多遗憾没法弥补。温心和同事全力抢救,但她知道,以病人目前的状况很难迈过这道坎。她朝着病人的妻子喊道,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的,现在就说,不要等了。
妻子一边哭,一边说对不起,对不起。她曾经出过轨。
丈夫似乎听到了妻子的倾诉,面目慢慢舒展。温心清楚地记得,他的眼角留下了眼泪。病人最终离开了。因为这件事情,温心开始反思她的从医生涯。二十多年,她说自己一直盯着病人的病,每天想着如何与癌细胞作斗争,如何化疗放疗,看各项指标,却忽视了病人作为人的存在。病人向她询问病情时,她不知如何宽慰,不知如何恰当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以排解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我就想,我如果能在心理上帮到他们,作为医生,我也是成功的”温心对我说。
如今,她不再是肿瘤科的大夫,而是一位安宁疗护病房的志愿者。她每个月都要参加志愿服务。有次,她带我进入病房,去问候一位临终的病人。我看见她娴熟地靠近病人,不询问病情,而是用自己的手轻轻握住病人的手,跟她说,“不要害怕,家人都在身边”,问她“最想吃什么?”\"需要洗头吗?\"
进入临终末期,病人和家属都会陷入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中。
他们会不停地追问医生,“到底会在哪一天离开”。以往,温心通过各项指标,结合病人的病情,给到他们一个模糊的期限。如今,如果重新做回肿瘤科大夫,如果再次面对病人和家属关于死期的追问,温心依旧给出一个科学的期限判断。同时,她也会从临终关怀的角度,补充到,不要纠结于哪一天,就把它当作是明天,彼此陪伴,过好今天,过好每天一天。
温心一直跟我强调,不要纠结于怎么死去,哪天死去,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怎么活”上。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如何活下去。入住安宁疗护病房,是末期病人对如何临终的选择。如果这种选择是在一个人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做出的。那么,这个选择就值得被尊重。这个选择就应该被家人,被爱他的人支持。
四
温心跟我提到她自己的母亲。母亲是在89岁那年,因突发性脑梗去世。病发当天入院,手术后,主治医师建议温心的母亲入住重症监护室。
温心起初不太同意。一来母亲术后的情况看似不错,没必要入住ICU。二来,她想起母亲曾郑重地对自己说过,如果有天病危,她绝对不要进入ICU,不需要过多的无效的抢救。母亲是那种天性好强的女人。温心在北京工作,母亲常年在湖南老家。隔三差五,温心就要飞回湖南看望母亲。母亲每次都会把温心的路费准备好,在女儿回京之时,交给她。
那是个晴朗的下午,在母亲79岁时,母女俩在温心家里说起彼此对死亡的理解,最后达成共识——
一定要有尊严地自然地离开
。从那天开始,温心便决定尊重母亲的意愿。
不过,温心同意了主治医师的建议,暂时入住ICU,仅仅作为术后的观察,定不长住。母亲恢复得不错。术后当天就清醒了。醒来后,还向一旁温心的弟弟借钱,说要给温心路费。温心知道,即使母亲病了,她也不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
母亲的病情,却在第三天急转直下。这天早晨,母亲有吐血症状。温心一大早赶到病房,主治医师用手指了指天花板上的血渍,温心就知道情况不对了。她问母亲,“你怕不怕”。母亲很平静地回答,“不怕”。这种安详、冷静,对死亡的无惧,让温心意识到母亲的大限或许来了。两天后,母亲离开了。
温心遵照了她生前的预嘱,自然地有尊严地离开,体面地离开。没有进行过度抢救。温心的亲弟弟,起初不同意,当时医生也说,还有一些希望,建议再做做检查。温心一五一十地跟弟弟说起与母亲此前的谈话,进而提到,
“你要推着母亲,从这个楼层,跑到那个楼层,折腾,这样做有意义吗?”
温心的父亲,在上世纪八十年,因为肝癌去世。温心记得,坚强的母亲一直说,我不能消沉,我要把你爸爸没过完的人生好好走完。她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等到子女都成家,闲暇时,她就和自己的朋友出门旅游,看山看水。
“她的一生,没有什么遗憾”。温心说。
五
温心将近三十岁时才了孩子,成为母亲。修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她接收的第一个病人竟然是一位八岁的男孩,癌症。说到这,一贯克制的温心,眼眶湿润起来。男孩还有个弟弟,这家有两个孩子,算是超生。那时候,计划生育抓得严格。男孩就被放置在姑姑家抚养。
八年,几乎没跟亲生父母相处过。八年,瘤子在男孩的身体里慢慢长大。应该很早就开始有不适感,但男孩隐忍,上课时不舒服,就用肚子顶着桌角。是姑姑看见男孩好多件衣服,肚子那儿都磨破了,才发现不对劲,到医院一查,癌症晚期。温心用手轻轻抚摸男孩的肚子,隔着肚皮,有那种疙疙瘩瘩的质感。
医院会诊,给出了先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手术前,孩子的父亲找到温心,睁着猩红地双眼对她说,温大夫,如果你切开我孩子的肚子,发现没法治了,我请你给我孩子推一针,让他一走了之好吗?温心说,自己是强忍着眼泪拒绝的。她太理解眼前这位父亲的狠心了。
这份癌痛,是八岁的孩子难以承受的。
手术结果的确不理想,肿瘤已经和其他脏器粘连,无法切除。两周后,孩子因医治无效出院,三个月后,温心得知孩子离开了。出院时,温心叮嘱父亲,没法治疗了,就好好地陪孩子,多抱抱他,让他感受到父爱和母爱。
温心永远无法忘记男孩的眼神,明亮,藏着心事。温心给他换药,他就用这明亮地眼神盯着温心,接着问她,阿姨,我这个病值得好吗?没等温心回答,孩子便接着说,等病好了,我还要回学校念书。
温心没法骗孩子,说不出“会好的,只要你听话,安心治疗就能出院”的善意的谎言。她只能岔开话题,夸他是个聪明、幸福的孩子。男孩说,我知道,姑姑很爱我,爸爸也很爱我。
医学的存在,是为了抗击死亡和疾病。全力进行治疗像是一列你可以随时停下的列车,只要你说一声就行。但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好地死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救治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
人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给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实际上,一个临终的病人,最最需要的,或许是爱,是关怀, 是陪伴。
-----
网友解答:
-----
你父亲直肠癌肝转移,我认为不应该放弃。目前对于结直肠四期癌症,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加化疗。最好找一个三甲肿瘤医院进行治疗,在不能进行根治性手术时,应极积采用靶向加化疗,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案待肿瘤缩小时再做根治性切除。
我今年77岁,两年前患乙状结肠癌肝转移。因有出血倾向,血色素尽剩5克,在当地3甲医院消化内科禁食水两周,使得我的身体极度虚弱。走路只能坐轮椅了。在我的要求下转到了京城一家三甲肿瘤医院。麻醉师动员我回家休养,实则让我回家等死。幸好结直肠外科专家和肝胆外科专家及他们的团队联合做了结肠、肝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13天出院,第二天我就在门诊给病人看病。术后1月后就在当地医院做了化疗。共做了13个周期。上午化疗,下午工作。压根就没把自已当成癌症病人。至今仍还在工作。前些天复查各项指标正常。
你父亲比我年轻10多岁,正是个好年龄。一定鼓励他极积治疗,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只要勇敢面对,会迎来光明.。
-----
网友解答:
-----
你的父亲是个很明智的人,很了不起,人到这一歩就应该这样,有些老人怕死要治,不治要子女卖房卖地也要治,倾家荡产,身无分文还要折腾,有这个必要吗?没有!
人活着要有尊严,死了要给孩子们留下念想,让他们想起自己的父亲,都会感到安慰温暖,自豪,赚钱不容易,能救就一定治,但是,到了癌症晚期有治的必要吗?哪怕把家当搭光,钱财用尽,照样死亡!而且浑身插滿管子,多活二天,苟且残喘而已!劳命伤财,家无宁日,争吵不休,治或不治是争论的主题,所以,要理性,识大体!
其实,临终关怀医院是个不错的地方,我见过那个医院,我有亲戚住过那里,那里环境优美,医生护士都很和谒可亲,服务态度优良,不是家人,胜似亲人,热情周到,我一亲戚因癌症晚期在那度过最后的日子,我去探望过,就在汉口金银湖那一带。
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活着要有生活质量,堂堂正正,健康磊落,到了癌症晚期真应该自已放弃,我老伴三弟中风几次,最后人瘦得不成人形了,插满管子,那抢救的机器我都说不上名字,把人弹得上下起动,机器叫声震天动地,老远听到象地震,看到那个样子的三弟好可怜,明知没有救,医生为了赚钱,非要上机器,机器一上,从喉咙里把大粗管插进胃里,一插时三弟就痛苦万分,用手抓管子要扔掉,不能说话,没劲睁眼,只听到机器的轰鸣声,真的看到难过,到晚上人还是死了!我们都说不应受这个罪!!所以,你应该支持你父亲的决定,他很理性,很好!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答,让我想起了我十多年前医治的一位晚期直肠癌并肝转移癌患者,不放弃就有希望!
她是我市的一位环卫工人,家庭条件非常差,其实她已发病,只以为是小事,一直拖着未到医院治病。到了直肠癌并梗阻才到医院住院,住院时腹部CT检查提示肝脏有多发转移灶,最大转移病灶直径达8cm。虽然患者情况很不理想,根本没机会做根治性手术,但不做手术,患者肠梗阻就解决不了,不得已我们为患者做了直肠癌局部切除并乙状结肠造口术治疗。
晚期肠癌并肝转移
术后我准备给她做化疗前,告诉她可能化疗后会有比较大的反应。她对我说,医生,我都是将死之人,再差也不会比现在更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尽管放心大胆用,死了是我该死,不怪你们。病能好转是我赚到了。术后第一次化疗反应果然比较重,患者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非常明显,但强烈的求生欲望,让她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自己想尽方法进食、补充营养。在她强大的求生欲支持与医生辅助治疗帮助下,她的不良反应很快控制了,第一镒化疗后,她的晚期直肠癌症状也减轻了,随后,更加坚定了好的抗癌的信心。病情也在一天天变好,后来她整整带瘤生存了8年又3个月,后来还是因为其他疾病去世的。这位病人的事例让我体会到,强烈的求生欲望与良好的医患合作,对癌症患者的顺利抗癌是多么重要。
大肠癌肝转移癌
现在我正在随访观察中的一位大肠癌并肝多发转移、腹膜及腹膜后广泛淋巴转移及糖尿病的患者,去年11月份发现大肠癌时,患者情况非常差,面色非常难看、差到病人是住院时卧床,连行走都困难,手术是肯定没机会了,以化疗为主的治疗,肯定是唯一的出路了。尽管身体状况差到如此地步,也知道化疗会有很大的副作用。但患者与家属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经过4个疗程的化疗,病人病情一天天好转。现在走在大街上,如果自己不说,你根本不知道她是一位病人。这位患者的经过,告诉我们,现在直肠癌的化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尽管第一次化疗,患者会比较辛苦,但随着病情好转,情况是慢慢会好转的。
不同分期大肠癌的五年生存率
另外,按国际抗癌联盟最新报道表明,即使是类似直肠癌肝转移这样TNM分期Ⅳ期的患者,经过积极的姑息治疗,仍然有11%左右的人有机会生存时间超过五年以上。因此,直肠癌并发肝转移的晚期癌症,仍然不应该随便放弃治疗等死。
结肠癌并发肝转移的患者的死亡,多数最后是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的。就患者目前情况,离肝转移癌导致的肝功能衰竭,也还早着呢,想死还没那么容易。所以,也根本未到要住到安宁病房的时候。
告诉大家,住安宁病房的患者,往往是没多少生存时间了,生命快到终点的临终患者才住的地方。不是晚期癌症长期居住,等待死亡的地方。就是晚期癌症患者想住,医院也不会安排你去住,毕竟还要家属、医务人员24小时陪伴,实际上也根本不现实。
总之,不可轻言放弃与消极等死,要让患者勇敢面对癌症,积极抗癌。做家属的要多与医生商量,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尽可能让晚期癌症患者过好最后的日子。
-----
网友解答:
-----
中国的事情很多时候都陷于两难,不支持也是你的错,支持的话你也很难过。可以多想想怎样支持他
我又要把我丈人的例子提出来了,7年前肺癌晚期,一开始不相信,周转于3家大医院,pet-ct做下来,最终确诊,肺癌晚期。两难来了,医生说,开刀活半年,或者是不开刀活三个月,怎么选择?最后我老婆力排众议,顶住的很大的压力,选择不开刀,化疗加吃中药。(中间还有个插曲,化疗8个疗程后,尿血了,找看肺癌的主治医生后,他说你尿血是肾的问题,不要找我肺科。这是我开始怀疑到否定西医的起点)现在就是靠吃中药活到现在,每天半包烟,下午茶室打牌
我知道西医吹会来反驳,摆出各种高科技的名词诺贝尔奖什么不知所云的数据,但是关我鸟事,我老婆的爸爸活的好好的。也不要问我是吃的什么中药,在哪里配的我也不会说的,说了我的回答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楼主,咱们要尽人事听天命,把我们该做的都做了,那我们问心无愧。
-----
网友解答:
-----
我就是直肠癌结肠癌肝转移肺转移,腹膜胸膜,胃左区都有淋巴转移,不能手术,积极治疗,有个良好的心态,我都活三年了,现在还能吃能睡 ,我认为不应该放弃
-----
网友解答:
-----
怎么说呢?我51岁了于二0一六年十月八号动了直肠癌手术。手术前我也想放弃了,但儿子,老婆,女儿,媳妇反对。要我治疗。不得己我上了手术台,手术很痛苦,但挺过来了。我的病理单没转移,医生告诉不用放化疗不用吃药。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湘雅二医院微创外科医生护士。请你自己心里怎样就可以了。
-----
网友解答:
-----
对任何人而言这无疑都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延缓父亲的生命,为人子女都会这样想;另一方面,看着老人治疗受罪,自己也觉得非常难受。
我本人经历过同样的事情,那年自己的姥爷得了肺癌,当时已经80多岁了。治疗的时候看着他躺在那,每天输液治疗,两个胳膊的血管已经都硬了。当时我想,真是太受罪了。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不要活那么久,就算病了也不要治疗。
今天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可以从这几点来考虑:
一是,你和你的家人(母亲,兄弟姐妹等)是否能够接受父亲不接受治疗。很多人在心理层面接受不了这一点,尤其是作为子女很难接受。做子女的总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延长父亲的生命周期,哪怕只有一天也好。但是,其实放下周遭的评判和世俗的眼光,真正站到老人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是,你最好带着家人包括你的父亲到安宁病房了解一下详细的情况。“安宁病房”安宁疗护强调“四全照顾”(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照顾),所以是身、心、灵完整照顾;不只关心病人,也关心照顾家属;不只照顾病人到临终,也帮助家属度过悲伤;且结合医师、护理师、社工、志工、宗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照顾病人及家属。建议你到当地的安宁病房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考察。
最后,希望老人能够不太痛苦又有尊严的度过今后的人生。
-----
网友解答:
-----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先要了解安宁病房的实际意义。安宁病房实质上是一种缓和医疗的手段,它并不是意味着等死,而是在病人的原发病无法得到治疗的情况下,只采取对症治疗,比如患者癌痛时会给病人用合适的止痛药,尽量让病人在没有痛苦折磨的情况下离开。安宁病房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死亡质量,让病人有尊严的离开。以达到离开的人不遗憾,活着的人懂珍惜的生死两相安的状态。每个人都有选择怎么活下去的权利。要求住在安宁病房是末期患者的临终选择。如果这个选择是在患者有清醒意识的情况下作出的,那么这个决定就值得被尊重,值得被爱他的人和家人支持。
-----
网友解答:
-----
前两天我刚评论过个问题,也是关于癌症的话题。
具有发言权的我告诉你,我父亲51岁肝癌去世四个多月了,现在的我26岁,我父亲是过年初二查出来肝癌晚期并且伴有肝内转移,自从查出来我父亲就那天变瘦,而且浑身没劲,去过上海北京,我拿着片子找过很多大夫,不求别的只求能给我父亲做手术就行,最后选择在上海治疗两个月。情况有好转再转战本地医院继续治疗打针吃药,这期间我父亲并没有过多的说过不想治疗,我们全家人都在给他打气,父亲也是担心钱,因为这个病没有大几十万是不可能的,前后花了好几十万我们一直瞒着我父亲,他也很坚持治疗,坚持了六个月最后走的。
老人家不想治疗是绝对不行的,网上大部分告诉你开开心心心态变好结果好了那都是骗人的,很少有人能遇到这种幸运。我们还是遵循医嘱,中西结合,稳定的控制生存期,如果最后实在是晚期的特别痛苦,尽量给老人打镇定剂止疼剂,因为癌痛是我们想不到的痛,火烧内脏器官那样,如果能治疗的情况尽量劝家人治疗,病人配合家属积极才能更好的延长生命。祝福您加油坚持努力。[赞][赞][赞]
-----
网友解答:
-----
“当抗癌治疗可能不再获益时,这个阶段以姑息治疗为主,主要对象为无法根治的晚期癌症患者,让他们在舒适的状态下,带瘤生存,让患者学会将肿瘤视为一种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这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刘威主任所提及的姑息治疗的理念之一。这其中就包含了安宁疗护的内容。
安宁疗护不是一个新话题,在2016年的政协会议及国家卫计委的工作会议上,曾把安宁疗护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安宁疗护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关乎医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
所以,安宁病房其实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
具体到某一患者,到底应不应该放弃所有抗肿瘤治疗而步入完全的安宁疗护,我个人理解,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
1、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态给出一个综合评估,如果的确没有了抗肿瘤治疗的机会、不能再从抗肿瘤治疗中获益,患者已经进入临终前,这时,姑息治疗、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就成了所有治疗的首要内容。
2、患者意愿。如果患者的确没有了抗肿瘤治疗的价值和意义,病情危重,而且患者有进入安宁病房的想法,我个人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若患者意识清楚,完全不能接受放弃抗肿瘤的治疗的现实,医护和家属盲目安排患者进入安宁病房,对患者来讲就失去了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和意义。
3、医学上通过抗肿瘤治疗仍有很大的获益空间、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的晚期患者,不建议放弃抗肿瘤治疗而过早进入安宁疗护的模式。
综上,安宁疗护实际上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具体体现,对于晚期没有抗肿瘤机会,预计生存期短患者,尽最大可能为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医疗环节。
------------------
推荐阅读: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什么要以“天子无私事”为由,劝胤禛不要去见深夜登门的十七阿哥?
本人女,在检察院工作八年,想辞职去一线城市做法务,请问大家是选国企还是私企?做法务是否有发展空间?
“有些人,从来不吃别人剩下的菜,也不吃家人剩下的菜”你怎么看?
上一篇:病了,真的可以吃药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