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可以说,了解韩信被杀死的前因后果,以及藏在韩信之死背后的复杂权力斗争,相当于了解帝王与掌兵将帅关系的半部历史,其教训非常深刻。
韩信之所以在历史上长久闻名,有诸多原因,他是汉初“三杰之一”,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常胜将军和军事理论家,他是从基层士兵到汉王朝军事统帅的非常典型的杰出战将,当然,
韩信之所以天下闻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韩信的死所牵涉的方方面面的谜题。
韩信的死,让人想起了历史上最重要立国功臣的血的教训:“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韩信的死,让人联想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俗话所包含的历史意蕴。
韩信的死,让人想起了吕后的狠毒:用布袋包裹住韩信,将其悬挂于大钟之内,让一群宫中女子用竹签把韩信活活扎死。
韩信的死,还让人联想到历史留下深刻成语“功高震主”,以及韩信墓前祠堂中的对联“如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等等。
那么,在历史上,在关于韩信扑朔迷离的迷雾后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呢?
一、天才军事家,功高盖主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 高祖本纪第八》 )萧何对刘邦说:“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汉朝无人能比,他少年时虽有“胯下之辱”的胆小怕事的不好名声,也有赖在亭长妻子那里吃闲饭,以及靠洗衣大娘送饭给他吃的懒汉声誉,但是,他从小就醉心于研习兵法,生来就是领兵打仗的人才,他满怀抱负,不计较眼前小事,关注着长远大事。
当然,军事天才并非年轻时便能一帆风顺,也要有识才之人和用才之主,起先,韩信在项梁、项羽那里虽也在军中,但却没有能得到重用,后来,有了夏侯婴和萧何的举荐,韩信被刘邦重视,刘邦专门设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韩信才能发挥出他不同凡响的军事天才,才能演绎出轰轰烈烈的精彩军事大戏。
韩信深谙兵法之妙,他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他东征定三秦,设疑兵渡河败魏军,引兵向北破代王,井陉之战灭赵国,引兵东进灭了齐国。后来,更是在垓下之战中,大败楚军,奠定了汉朝军事上的致胜局势。
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战术典故,如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韩信的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们推崇备至。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表现得最为杰出的卓越将领。
他指挥打仗的鲜明特点是善于灵活用兵,他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军事指挥家。他所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成了古代战争史上的杰作战例;作为战略思想家,他在被拜将时所阐述的战略方针,成了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他的军事理论成了古代兵法中的精华。
可以说,刘邦的军事战略完全是按照韩信的主要战略思想来制定的。
韩信献上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初期出兵策略,成功夺取了关中。接着,在彭城战败之后,韩信率兵以木罂渡河灭了魏国,才扭转战局。之后,韩信提出了“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建议,而正是刘邦接受了他的建议,才逐渐取得了胜利。韩信建议刘邦亲自领兵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之间对阵相持,而韩信自己却率兵北上,开辟新的战场,夺取北部地区,从而创造了从侧翼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的战争态势,使汉军在整体战场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当刘邦与项羽在荥阳相持时,韩信在北方战场中所向披靡,他率领新军队北上夺取了代国,而后在井陉口与赵军决战,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赵军,活捉了赵王歇。之后,韩信整兵列阵,威压燕国,逼降了燕国,一时声威大振。
只是,刘邦见韩信战果辉煌,开始提防韩信,他利用与项羽相持不下的机会,深夜突然到了韩信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令他为相国,重整赵国的降军,整合新军去攻打齐国。
攻齐时,韩信所率领的军队非汉军主力,而对方是楚齐联军,此时,若没有用奇计是很难取得胜利的。韩信只能出奇制胜,其策略之一是以奇袭的方式先击破了没有戒备的齐国军队,然后进军潍水,威震齐国。其策略之二是利用水战击败龙且所率领的二十万齐楚联军。龙且是项羽手下最出色的猛将,韩信若与之硬拼,敌众我寡,韩信必败,所以,他必须以智取胜。韩信发现潍水可用,他令士兵以土囊堵住潍水,随后以诈败之计引龙且过河来追,待龙且至河中,便令士兵移去土囊,放潍水将齐楚联军冲为两段,楚齐联军大乱,韩信趁乱出击,大败敌军,斩了龙且,全歼二十万敌军。潍水之战意义重大,这不但化解了刘邦在主力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而且,在兵力对比上也已预告了项羽的失败。因为韩信战功显赫,且韩信占据了齐地,从兵力对比上来看,韩信所率的军队,实际上与刘邦、项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了安抚韩信,防备他独立发展,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剧照)
楚齐联军被韩信击败之后,楚、汉迎来了最后的决战。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趁项羽不备、楚军饥疲之机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可是,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淮阳西北)时,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此时,若没有韩信等前来支援,刘邦是无法战胜项羽的。
为调动韩信、彭越来援,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谋略,将陈(淮阳)以东至海边的广大地区划为齐王韩信的封地;将睢阳以北至谷城(山东东阿南)的地区划给彭越,封彭越为梁王,并让韩信负责指挥与项羽的关键性的决战。于是,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江苏徐州市)和苏北、皖北、豫东等大部分地区,形成对楚军侧背的攻击态势;彭越则领兵从梁地西进,从西面挑战项羽;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州城父镇)北上,从南面威胁楚军;而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如此一来,汉军已从南、北、西三面形成了对楚军的合围之势,项羽面对着强大的汉军,被迫撤军至垓下(安徽灵璧南)。
垓下之战示意图
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大军约计40万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主帅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从后面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起先,韩信指挥汉军猛攻楚营,但初战失利,他引中军后撤,命左、右两翼军队继续攻击。楚军迎战而不利,韩信见楚军显败势,挥师反击,楚军经不起中、左、右三路军的猛攻,战败而退入壁垒坚守。此时,楚军已被汉军重重包围,而且,被围的楚军因屡战不胜,已兵疲粮尽,军心十分不稳。
韩信很有针对性地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这歌声胜过战马利剑, 使楚军士卒思乡而厌战、军心瓦解,彻底失去了战斗力。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楚军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项羽自叹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垓下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此时,刘邦回到定陶,他突然进入韩信军中,收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令其设都于下邳(江苏邳县东)。
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充分显示出韩信非凡的战争韬略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同时也使他的战功远远居于汉军其他将领之上。没有韩信指挥汉军征战,刘邦是不可能打败项羽的,韩信对于汉王朝的立国来说,是功勋卓著的军事统帅。可是,韩信的卓越战功,他的超凡的军事指挥才力和他超常的军事韬略,已经形成了功高盖主的态势,对此,刘邦岂能放心得下?
在韩信被夺去了齐军的指挥权之后,韩信不但被移封为楚王,而且,在一年之后,刘邦又以游云梦泽的名义诱捕了韩信,把他带到长安,降封为淮阴侯。韩信功高盖主的初步结果,是失去了齐地和齐军的兵权,并从王变成了侯,而最严重的后果还在后面。
韩信(剧照)
二、挑战帝王的底线,埋下祸根
自古帝王都有“卧榻”心结,对执掌强兵的武将都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担忧,刘邦对于手握重兵的韩信自然也有这样的担忧,何况,刘邦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谙熟帝王权谋的草根皇帝。
韩信是睿智的天才战略家,但却不是权谋家,他有军事家的韬略,却没有帝王的权谋,自然是玩不过刘邦的。韩信在攻齐成功之后,项羽曾派策士武涉来说服韩信,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也献上了策略,都建议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王”,可是,韩信都拒绝了。当时,韩信还很相信刘邦,自信心满满,认为刘邦是不会剥夺他的封地齐国的。可是,
韩信太自信了,多次征战获胜之后,他开始自傲,忘记了作为武将,作为臣子该有的低调和收敛,他屡次触犯了刘邦的底线,这让本来就提防武将的刘邦对他难以容忍。
韩信画像
其实,从韩信占领赵国时,刘邦就开始对他产生警惕性,并开始采取行动。当时,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相持,且是败多胜少,刘邦择机到了韩信掌控的赵军的营寨中,刘邦已表现出对韩信的不信任。《史记》记述道: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参看《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刘邦夜入赵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令让他整顿新军去攻击赵国,这明显表现出对韩信的戒心。而从那时起,韩信对刘邦也开始有所怨恨。之后,在对齐的战争中,韩信也耍了些聪明而狠辣的计策,这又加深了他与刘邦的隔阂。当时,刘邦派他的得力谋士郦食其去齐国劝降,郦食其能言善辩,已说服齐王降汉,可是韩信正在外围领着围着齐国,他趁齐王正与郦食其在议和而没有防备时,突然领兵攻齐,齐军大败,韩信很快取得大胜。可是,这在齐王阵营中的郦食其就惨了,他被齐王下令烹煮而死。韩信此举使刘邦和汉营中谋臣都非常生气。这明目张胆地害死刘邦所亲信的谋士,用心险恶,让刘邦心里对韩信埋着怨气。
更有甚者,韩信在打破齐楚联军之后,占领了齐地,他凭着自己掌握的军事实力,以带威胁的态度地向刘邦要求代理齐王,这是直接在挑战刘邦的底线。在权谋家刘邦看来,韩信此举不仅是借机对刘邦在赵营夺了他的兵权的报复,而且,是依靠手中所掌控的齐军在向刘邦索取齐王之位。刘邦得知韩信的要求后破口大骂,想率兵去灭了韩信。在张良、陈平陈说厉害关系并再三劝说下,刘邦才冷静下来,他为了安抚韩信,装着送了个恩情,索性封韩信为齐王。显然,韩信当齐王的目的是得到了,但是,刘邦对他的封王是极不情愿的。韩信如此狂妄地挑战刘邦的底线,这让刘邦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处置韩信。
韩信依然很自信,他为能当上齐王而志得意满,他以为他的巨大战功让刘邦让步了。韩信还不满足,在刘邦于固陵被项羽打败时,刘邦要求韩信、彭越领兵去支援,韩信迟迟不前行,直到把大片土地分封给他时,他才领兵去支援刘邦。此时,刘邦非常需要韩信,所以,他命韩信为汉军与楚军决战的总指挥。可是,垓下之战后,项羽自刎了,楚军被灭了,韩信的用处也没有那么重要了,于是,刘邦马上就对韩信采取严厉行动:
首先,刘邦解除了韩信的齐王之职,转封他为楚王,让他有王位但掌控不了齐军;其次,一年之后,刘邦以游云梦泽的名义诱捕了韩信,把他带到长安,降封他为淮阴侯,理由是有人告韩信谋反。
刘邦(剧照)
三、谋反罪名虽诡异,但遭“狗烹”的命运却免不了
刘邦逮捕韩信的理由是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但刘邦处置韩信的方式也只是把他从王降为侯,并没有处死他。这就表明,至少在潍水之战后,韩信被降低封位时,刘邦还没有认定韩信存心谋反。可是,到最后,韩信却死于非命,其罪名就是谋反,那么,
韩信是真的想谋反吗?是有谋反之举还是被按上谋反之罪而被冤杀的呢?
首先,刘邦早就对韩信很警惕,对他的军事才能和他的巨大战功表示担忧,对韩信执掌兵权颇感忌惮,所以,刘邦才一次次在韩信掌握重要兵力时,便解除他的兵权,并改变封地,甚至把他的王位降为淮阴侯,一次次让韩信失去兵权,最后让他待在长安,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但是,刘邦并没有虐待或约束韩信,看来,刘邦只是剥夺韩信的兵权,并警告他,控制他,打压韩信的傲气,也防范韩信利用兵权惹出事来,但刘邦似乎没有想杀韩信决心。
刘邦知道,韩信是一位军事奇才,有军事韬略,但没有权谋,他将韩信放在长安的眼皮底下,避免韩信受到了蒯通那样的谋士的诱惑。刘邦害怕的是,韩信这样的军事家若与权谋家联手,到那时,刘邦想坐稳天下就有困难了。所以,刘邦一直对韩信有所防范和有所控制,不过,刘邦一直没有杀韩信。
那么,关于韩信造反,是真实的吗?
司马迁在《史记》里总结对韩信评价之后说:“天下已集(同辑),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即是说,天下已安定,韩信竟然还想着要谋叛乱,被诛灭宗族,不就是应该的吗?以司马迁的观点看,韩信之死,乃是因为谋叛乱,他被处死,被灭了三族,是应该的,适宜的。
这是结论,那么,韩信谋反的过程呢?《史记·淮阴侯列传》上记载:“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韩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这以段记载了韩信与陈豨密谋的过程,有几个要点:一是刘邦要带着韩信去镇压陈豨,而韩信以生病为由,不跟着刘邦一起去。二是韩信在刘邦走后,便派人到陈豨处去传达信息,其主要内容是:“老弟你举兵起事,我在这里帮助你。”三是韩信与家臣筹谋着假传圣旨,把被关在监狱里的罪犯和刑徒奴仆放出来,组织他们去袭击吕后、太子。
对太史公的这一段记载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刘邦是很厉害的政治家,而且,他对韩信一直提防着,假如刘邦已经看出了韩信要谋反,他是不会因为韩信推脱生病就把他留在长安的,他必定会采取措施,要么强令韩信跟着他走,做好安排,控制住韩信,不会让韩信有机会派使者到陈豨处去送信。而最大的可能是,刘邦并没感到韩信要造反,所以,韩信因为不愿参加讨伐陈豨装病了,刘邦就让他留下。
其次,刘邦已经决定要镇压陈豨,并且亲自要求韩信跟着他一道去,这说明,刘邦对陈豨和韩信已经非常警惕,刘邦是政治斗争的高手,他怎么可能让韩信有机会派使者去向将要被镇压的陈豨送情报吗?这是大有疑问的。最大的可能是,司马迁故意把当时人们的传言记述下来,但他不便为韩信辩护,就作为事实记载下来,但这是很难被相信的,司马迁故意让人们自己去判断,他知道人们会看出真正的事实是什么。
再次,韩信要放出囚犯刑徒,组织他们去袭击吕后、太子,这可能性也不大。吕后住处和太子府都是重兵把守的地方,而且,他们一定对韩信一直是防范的,想在长安城带着一帮囚犯刑徒去攻下后宫和太子府,这胜算极小,而韩信精通军事韬略,是常胜将军,他是不会打无把握之战的,所以,以无把握的举动落得个欲杀皇后、太子的大恶不赦的罪名,韩信如此有谋略的人,是不会干的。
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司马迁明知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当时有这样的传言,他把这传言记述下来,但在当时的状况下,他不可能指出韩信不会做这样的事,所以,他故意将其记载下来,他知道,人们是能看出事实的真相的。所以,在记载的语句里,司马迁是用“谋与家臣……”和“欲发……”这样的用词,“谋”就是打算,筹谋;而“欲”就是想要去做,表明这并非是已经在做的事。所以,史学家的记述,有时是很微妙的,有时用的是“春秋笔法”。
总之,司马迁关于韩信造反的记载,疑点不少,值得进一步分析探讨。还有,告发韩信谋反的那个舍人的弟弟,其目的是为了救出他将被韩信处死哥哥,因而,这个人才站出来作证的,他的证词很难作为铁证,有故意作假证之嫌。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韩信对于刘邦降他为侯,剥夺他的军权,并把他留在长安等防备性的举动十分不满,因而,在气愤之下,韩信发了很多牢骚,其中包括口不择言地谈论了陈豨手握边疆重兵,而且,议论陈豨是军事人才,有可能造反,而韩信的议论被人们传开了,后来,传言被吕后知道了,就被当成是韩信参与陈豨的谋反,因而这成了定韩信死罪的证据。而且,韩信后来曾哀叹自己没有接受蒯通自立为王的建议,这表明韩信确实说过了一些要谋反的话,但只是表达不满情绪的牢骚话,他没有真的参与谋反,他只是有谋反念头,而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而即便如此,吕后也是不可能容他的。
刘邦与吕后(剧照)
四、谁是杀韩真凶,是何原因?
刘邦不杀韩信可能是真的,至少他暂时不杀韩信,当韩信被带到长安时,他还是有一定自由的,刘邦还与韩信喝酒,在喝酒时,刘邦曾问韩信说他能带多少兵马,韩信很自傲地说刘邦只能带十万人马,而韩信自己带兵却多多益善,不过,韩信还给刘邦留了面子,认为刘邦虽然不能带兵超过十万,但却能御将,能驾驭韩信他这样的名将。
显然,杀韩信的命令是吕后下令的,在吕后看来,韩信是必须死的。
首先,杀了韩信对吕后掌控朝权是有利的。
“汉初三杰”都是不一般的能人,张良谋略超群;萧何善于理财和管理;韩信是军事天才,但是,为什么吕后只是杀了韩信,而却没有对张良、萧何采取措施呢?
“汉初三杰”(剧照)
萧何作为丰沛功臣集团的领袖,他与韩信不是一伙的,当时他向刘邦推荐韩信,是为了汉朝的利益,但在后期,他不可能帮助韩信,他只能舍弃韩信,一是为了自保,免遭吕后怀疑;二是为了维护丰沛集团的利益。但是,萧何也是他自己要害韩信,他把韩信欺骗出来,一定是吕后所指使的,萧何不会与吕雉作对,吕雉需要萧何,而且,萧何没有兵权,吕雉也不必杀他,留着他还是有用的。
此外,张良历来与吕后关系密切,他曾帮助过吕雉,为吕雉出谋划策,请“商山四皓”帮助她的儿子稳住太子之位,而且,张良后期已经表现出超脱隐居,不想参与朝政了,吕后没有必要杀张良。
而韩信就不一样了,韩信相对年轻一些,而且,他是军事天才,指挥过汉朝的千军万马,胸有韬略,战无不胜。此外,韩信历来不受管束,例如,他违令提前攻齐;要挟刘邦让他当代理齐王等,而且,韩信曾拥有过封地齐国,若是让韩信活着,一旦有了机会,韩信将对吕后控制朝权构成很大威胁,所以,吕后虽然知道刘邦暂时还不想处死韩信,但是,她必须利用刘邦不在都城时的下手除掉韩信,从而为将来她执掌朝权事前清除可能出现的障碍。所以,吕后杀韩信是有她的理由的。
吕后(剧照)
其次,吕后要杀韩信是很坚决的,有一个关于吕后杀韩信死的传说,表露了吕后绝不会放过韩信。
当年,汉军在与楚军决战的关键时刻,韩信领兵追赶项羽至荥阳,便按兵不动了,刘邦弄不明白,便问萧何,萧何表示,韩信是在讨封。刘邦会意,于是,他封韩信为“三齐王”,即“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此外,刘邦还赐韩信“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遇绳不死,遇刀剑不死”。韩信听了封赏之后,立即率兵大败项羽,汉军取得了决战的最后胜利。
后来,吕后与萧何合谋,召韩信进宫,吕后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不死,我得当面和君王说清楚。”吕后说:“你见
不着君王
了!”
于是,吕后令人把韩信吊在乐宫大钟里,上面有大钟罩着,
不见天日
;脚悬空于地面,
无法立地
。
吕后没用绳子勒死韩信,也
没有用刀砍死韩信
,而是让宫女用削尖的竹子将韩信活活刺死。如此一来,便没有违背当年的承诺,杀了韩信。
这传说正史没有记载,但由此可以看出,这传言表露出吕后非让韩信死不可。
周勃(剧照)
结语:严酷的历史现实,都是权力欲惹的祸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呢?这是吕后受太强的权力欲驱使所采取的行动。在《史记》里,吕后被记载在“本纪”中,显然,司马迁是把吕后作为“女皇”来立传的。吕后杀了韩信,这对于她临朝称制和维护皇权专制是有利的,他不能大意,不能让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天才且屡次不听话的武将活着,她不会让韩信有机会构成对汉朝皇权的威胁。
一代功臣名将就这样死在一位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之手,而这个女人后来成功地临朝称制。在刘邦死后,吕后控制了汉王朝的最高权力,成了虽没有皇帝之名的“女皇”,可是,她不知是否能料到,在她死后,周勃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了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而吕氏家族正是因为吕雉的专权才带来了祸害,可见,嗜权如命、杀人如麻,有时会给后代带来悲惨的结果!
-----
网友解答:
-----
韩信和吕雉,本来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到最后却联系到了一起。吕雉杀了韩信,但后人却很自然的把杀功臣的罪按到刘邦身上。
吕雉这个人本身就是迷一样的人,其实她的出身并不复杂,一生也脉络很清楚。但总给人一种看不透的感觉。给我们的感觉是历史上一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后宫不能干政!但吕雉就这样光明正大的干政了,杀了韩信,刘邦并没有多大反应。
因此,吕雉给人的印象就是,反差特别大,她杀了韩信,把彭越剁成肉酱,把美貌如花的戚夫人弄成人彘。残忍无比!但她政令不出皇宫,无为而治,她统治的那八年是汉朝最平稳的八年。这是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
而这一切的开始却是她杀了韩信开始的,那么她为什么杀韩信,对她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1)吕后和韩信,美女和英雄的非传统关系。
在通常的桥段里,都是美女爱英雄。无论多么不可能,在我们的国产电视剧里都会想方设法让他们发生一段爱情,然后因爱生恨,女方产生疯狂的报复。
有这样的桥段产生,这说明虽然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某些导演历史知识不会超过十年。也就是在他们的脑海里,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关系之外,就没有其他好写的了,比如工作关系,到最后仍然是爱情关系。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历史的真实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它没有固定的套路,反而是经常出人意料。就比如温文尔雅的富家小姐吕雉,最后会变成毒后吕雉。还比如连自己都养不活的韩信,竟然是几百年才出现的一个战神,和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几个军事家一起称“兵家四圣”。能和他排在一起都是震铄古今的天才人物。历史往往出人意料。
两个人的年岁相差并不大,吕后出生于公元前241年,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而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韩信和项羽其实相差一岁,历史就这么奇妙。
刘邦是一个无赖,但有一个欣赏他的太公,然后富家千金小姐,白富美的吕雉就这样一朵鲜花插在刘邦这堆牛粪上。而韩信却饿的两眼发昏,坐在河边钓鱼充饥。
一个社会黑白颠倒时,人才的遭遇往往悲惨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禁有点疑惑,当韩信,刘邦,张良,项羽等在江湖上游荡的时候,谁在治理着大秦帝国?
当人才得不到重用,而一群不是人才的人占据着各个重要位置的时候,这个国家会怎么样,这也是历史上很多跨时代的人物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但这些问题似乎不是该吕雉思考,大龄单身女青年这时候被吕太公嫁给了刘邦,终于找到自己的爱情。这时候的吕后应该是最开心的时候,都说美女和野兽才是最完美的视野冲击,街头的混混刘邦娶到了温文尔雅的吕后,才是最大的新闻。
而韩信却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
2)兵仙韩信,一个凡人修仙传的故事。
韩信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他被无赖欺负,无奈之下只能钻裤裆。他没有生存技巧,还不如河里的一条鱼。如果说历史上还有哪一个名人最落魄,一定是韩信。
别人的人生还有起起落落,韩信的人生一直是蹭吃蹭喝。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他有胳膊有腿,但就是什么都不干。这一点跟刘邦有点像。但刘邦有生财之道,韩信却没有。
韩信最擅长的是打仗,但他在项羽手下混到了郎中,职务也不算低。跟项羽经常见面,但天才的军事将领项羽竟然没有发现韩信是最顶尖的军事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也就是说,几百年才出现一个的兵圣,竟然没有得到同样的杰出军事将领的老板项羽的好评,难道项羽真的是眼瞎吗!居然被刘邦的手下萧何发现了。
这如果不是历史真正发生的事情,让人绝对不会相信。萧何会打仗吗,上过战场吗,他凭什么能断定韩信能打仗?这是项羽都没有放在心上的一个人,项羽是谁,打的刘邦无处藏身的西楚霸王。
但这就是历史,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却那么顺理成章。萧何发现了韩信是个顶尖的军事人才,然后说服刘邦,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然后韩信才开始华丽的表演。也征服了天下。
韩信的伟大之处不仅是军事家,更是一个战略家。是他首先发现了争天下时关中平原的重要地位。然后制定了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的神妙计划。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
当韩信帮助刘邦拿下关中平原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刘邦得天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并且让后来的造反者都明白了关中平原的重要作用。
刘邦能拿下关中平原,更重要的是,韩信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家,更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后来的诸葛亮虽然是一个战略家,但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终其一生也没有拿下关中平原,所以蜀国只能偏安一隅。
韩信打下的国土面积有多大?占据关中平原后,韩信发动安邑之战,采取的方法仍然是虚虚实实,表面强攻河关,暗地里偷袭夏阳,直接袭击魏国都城安邑,一举灭了魏国。
灭魏之后,韩信的精锐就被刘邦劫走了,剩下三万新兵。而要进攻的赵地,赵王与成安君陈馀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兵力悬殊太大。
二十万对三万新兵,这就是韩信能成为兵仙的原因,这一次韩信竟然玩出了了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一举击败了赵王的二十万人,收复了赵地。
剩下的就是灭齐之战,一样是诡诈百出。也就是说,战场上,对手永远不知道韩信是怎么出手的,从哪里出手。齐王田广,大将军龙且一共也是有二十多万人马,却一样的输给韩信,只不过这一次韩信是用河水,半渡而击。
攻赵用的是背水一战,攻齐用的是半渡而击。韩信非常懂水,难道是当年饿的实在太厉害,在河边垂钓悟出来的!
三战韩信就可以封神,当世再无敌手。这时候韩信风光的时候,吕雉正在项羽的营中做俘虏,她也盼望着韩信胜的越多越好,她就可以被解救出来,因为刘邦却是指望不上。
3)韩信打下来的土地,却是吕雉的天下。
韩信是一个将军,打下了大汉的大半个天下。刘邦成了皇帝,吕后成了皇后。虽然刘邦成为皇帝以后身边美人无数,但刘邦还是封吕后为皇后,太子还是刘盈。
看起来好像是刘邦还念旧情,虽然外面彩旗飘飘,但家里红旗永远不倒。吕后还是找到了一个好老公。刘邦真是这样的人吗?完全不是。
不是刘邦心甘情愿的做这些事情,而是吕后逼着刘邦不得不做。刘邦最喜欢的美女是戚夫人,能歌善舞,倾城倾国。而且还生了一个英武不凡的赵王。戚夫人的枕头风一吹,刘邦就动了换太子的心思。
这时候不得不说吕后厉害,吕后最先绑上战船的是张良,在张良的计谋下,太子请来了商山四皓,让刘邦觉得太子已经有自己的势力,这时候废立太子动摇新兴政权。
刘盈坐上太子之位仅仅是开始,面临的阻力不仅仅是戚夫人,而是怎么驾驭群臣,要知道都是跟刘邦打天下的骄兵悍将,后来的朱元璋也曾伤透了脑筋,打江山的功臣,非常难安抚。
吕后也想到了这一点,但吕后与朱元璋的光明正大的利用案件牵扯进去的方法不同,因为吕后没有那么厉害的手腕,权谋是需要智商,这个智商吕后没有,吕后有的就是狠毒。因为圣人都曾经说过,最毒莫过妇人心。
妇人心为什么毒,因为光明正大的肯定打不过,只好用毒辣的手段震慑。如果杀一两个无足轻重的人,起不到任何作用,要杀就杀有份量的,环顾整个朝野,只有韩信有份量。
并且吕后非常有心机,这次杀韩信不是吕后出的头,而是萧何去找的韩信。没错就是刘邦认为功劳最大的萧何。也是功臣集团最有威信的萧何。用萧何杀韩信无疑是一石二鸟,不但杀韩信可以立威,还把萧何绑上战船。
这就是吕后,在儿子地位受到威胁后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也是刘盈那么善良的原因,因为所有的脏活累活,都是吕后做的。
只是可惜了韩信,那么伟大的一位军事统帅,就这样惨死在一个妇人手里,仅仅三十五岁。试想那这样的人放在打匈奴的战场上,大汉是不是会强大的快一点,不会憋屈到汉武帝时期。
但吕后管不了那么多了,自己的地位都不保了,哪还在乎国家的需要。可怜韩信,一代战神,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了。把他的杰出才华也带到了地下。
吕后用韩信的人头换来她地位的稳固。
综上所述:吕后杀了韩信其实是为了立威,是为了震慑功臣集团,也让刘邦看到她的厉害。只是可怜了兵仙韩信。
当年刘邦和项羽对峙,项羽突然发现他的老部下韩信成了兵仙,许以重金想派人说服韩信背叛刘邦,韩信说了这样一番话: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真切的表达了感激汉王对他的知遇之恩,这情比山高,比海深,至死不渝。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士,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没想到的是,刘邦却一直对他不放心,而吕后更是借他的人头立威,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个世界已经变了,不再是智者的舞台,而是小丑的表演时刻。英雄已经开始谢幕。小丑的垃圾时间!
-----
网友解答:
-----
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韩信之死将萧何也推上了历史的断头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成了一个永恒的笑话。
韩信被吕后诛,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得知此事后,萧何由丞相升任相国,加封五千户,还专门为其配了五百人的卫队。
吕后诛杀韩信的理由是谋反,但直到现在,这个理由仍旧没有信服力。吕后在萧何的神助攻下,敢于直接对韩信下手,这说明她早已摸清了刘邦的心思。她所做的就是刘邦想做的,而她之所以这么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衅,诛杀韩信为她赢得了重要的政治资本。
韩信成为吕后捞取政治资本的牺牲品
能被载入史册的女人,都不简单,吕后在后世的名声并不好,那是因为人一旦被推入利益的海洋中,很难保持纯洁,女人也不例外。
人们常说,共患难易,同享福难,吕后便遭遇了这样的变故。吕后,名雉,是刘邦的发妻,汉惠帝刘盈生母。吕雉在刘邦还是一介布衣时嫁给他,但几乎没享受过刘邦的宠爱。两人自打结婚后,就是聚少离多。
刘邦在沛县做亭长的那几年,还是一个懒散的无赖,又爱呼朋唤友,骗吃骗喝,三天两头的不见人影。家中之事,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教育子女等这些责任,几乎都靠吕雉,可以说,她一人担负起了家庭中的大部分劳动。
后来刘邦因遣散了服徭役者,没有尽到押解之责,遂而成为了通缉犯。吕雉又变身“间谍”,不时给外逃的刘邦传送消息,还要不时地送衣送饭。
刘邦一逃吕雉就成了“留守妻子”,她不仅要负责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还要背负“罪犯”之妻的压力,甚至还要忍受监狱之苦。
为了抓捕刘邦,沛县县令曾将吕雉逮捕入狱,到公元前209年,刘邦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响应下,杀死沛县县令,吕雉才被救出。
可以说,早年的吕雉,与擅于玩弄权术基本不沾边,在她身上所显现的是,中华劳动妇女一贯的吃苦耐劳的作风。
到了楚汉争霸,吕雉虽贵为汉王王妃,但也只是空有一个名头。项羽说抓就抓,她与刘邦的父亲一起成为了俘虏,做了项羽手中的人质。
这一关就是好几年,而当她再次见到刘邦时,刘邦身边已有了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江苏女子戚姬。他带着她四处征战,俨然已有取代她这个正室夫人的趋势。
久别重逢,刘邦见到吕雉并没有多少欣喜,长年分居,他对吕雉的感情已变得很淡薄。吕雉毕竟是个女人,她对戚姬的嫉妒之心,在刘邦死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足以证明,她有多么介意刘邦对戚姬的宠幸。
刘邦称帝后,吕雉被封为皇后,但她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变。刘邦对戚姬更加宠幸,平定内忧外患四处征战时,带在身边的女人永远是戚姬。
即使刘邦身在长安,吕后也很难见到他。死了心的吕后只好把自己的精力另投它处,她有政治天赋,于是将自己的热情转移到了她的政治事业上,慢慢也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笼络了一批朝臣。
刘邦与戚夫人育有一子,取名刘如意。他几乎将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戚夫人和他们的儿子,同样也因为他的爱给她们母子引来了灾难。
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之子,按照嫡长子制,他于汉二年(前205年)被立为太子。尽管早年刘邦还有一子,名为刘肥,但刘肥的出生上不了台面,顶多算是刘邦的私生子。
刘盈生性软弱,并不为刘邦所爱,他所得到的父爱,远不能与刘如意相比。刘邦在彭城遭遇兵败逃跑时,曾多次将刘盈扔下不管。可见,对于嫡长子的生命安危,刘邦根本不在乎。
由于戚夫人受宠,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他先立刘如意为王,又抛出了刘盈“不类我”的言论,他说如意最像我,而且戚夫人常年跟随他,又贤良又聪慧,肯定能教养好如意。
此言论一出,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自然是吕后,随之也遭到了众臣的反对,张良、周昌、叔孙通等也都反对废长立幼。
刘邦想要易储之事,使吕后更加缺乏安全感,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她必须做一些大事,以此引起刘邦的注意。靠美色那是不可能了,她只能靠自己的政治头脑。
大概当了皇帝的人,最忌讳的事情就是造反,刘邦也不例外。吕后就从“谋反”二字出发,优先选中了韩信,之后是彭越,再后还有英布,都是造反的罪名,都有吕后的参与。
从时间点上来看,吕后诛杀韩信是在公元前196年,而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在刘邦的晚年易储情绪特别高涨。不得不说,此时的吕后已经很擅长玩弄权术了,而且把握好了时机。
韩信之死
公元前196年,陈豨叛变,刘邦亲自率兵征讨,韩信推脱有病没有跟随,然后暗中派人与陈豨联系,两人准备里应外合,试图谋反。
然而不凑巧的是,关键时刻节外生枝,韩信手下一个门客因犯罪拟被处死。这位门客的弟弟得知哥哥将要被杀,于是立即向吕后告发了韩信。
吕后接到举报后,马上将萧何召进了宫,共同商议对策。谋反是件大事,而谋反的人是韩信,这更是一件大事。
萧何给吕后出了个主意,就说刘邦征讨陈豨大获全胜,陈豨被杀,皇上要召集群臣共贺。然后由萧何亲自出面将韩信请进宫,因为对于韩信而言,萧何是他的恩人,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他的今天。
想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是一件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事儿。而如今,亲自将韩信追回来的萧何,又要亲自把他送上“路”,有点滑稽,又有点悲凉,还有些宿命的味道。
果然韩信给了萧何面子,跟随他入了宫,一入宫便遭被绑了起来,押送到长乐宫的钟室被处死,一代名将就这样走完了自己悲喜交加的一生。
以上记载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司马迁说韩信因谋反被吕后诛杀,实属咎由自取。那么,为何有人对于此种说法并不买账呢?还说韩信纯属冤死。
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从刘邦的态度来看,他是宁可信其有,因为刘邦老板对这位韩信员工一直就不怎么感冒,这位员工能力太强又太高调了,这对老板来说是有很大压力的。
刘邦对韩信的任用,立中有破,边用边防。
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一旦得不到重用,就会想着另投他人,这是员工思维。韩信跟过项羽,给过项羽不少好的建议,项羽没采用。在失望之余又投奔了刘邦,结果也一样得不到重用。
如果不是被萧何追回,韩信未必会效忠于刘邦,也就是说,刘邦重用韩信,不是出自本心,而是受制于萧何几次三番的推荐,和面对汉中紧张的局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才启用韩信的。
这一试果然韩信没有让萧何失望,但也让刘邦很是担心。在灭掉魏、代两国后,刘邦便调走了韩信的精兵。在灭掉齐国后,刘邦又故技重施,再次调走了韩信的精兵。刘邦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也有战场形势的需要,但也不排除是为了防止韩信坐大。
韩信灭齐后,实力和声望都大增,他本可以立即发兵荥阳,帮助刘邦灭掉项羽,但刘邦等来的却是韩信的邀功。韩信派人通知刘邦说,要给他封个“假齐王”。
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要求,但此举刘邦能不生气吗?这分明就是在领导面前耍威风嘛!但这还不止。
韩信获得“齐王”封号之后,仍旧没有出兵攻击项羽的意思,致使刘邦的二十万人马被项羽的十万大军打得不敢出战。张良献言说,你得给他更大的封地啊。
刘邦依计而行,果然,韩信和彭越都出兵了,合围项羽于垓下,逼其自刎于乌江。韩信的待价而沽,可以说,彻底惹恼了刘邦。在刘邦的心中,你韩信就是一个趁火打劫的人。
拿下项羽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他高调还乡,千金酬谢当年给自己饭吃的漂母,当年曾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也被封为高官。出行则陈列军阵,一时八面威风。
刘邦见此情景能对他放心吗?再加之他收留了项羽麾下的旧将钟离眜,很快便背上了造反的罪名。虽说这是一桩明摆着的冤案,但刘邦还是借此削去了韩信的楚王之位,降为淮阴侯,将其带到京城后无罪释放。
失去了封国居于皇帝眼皮底下的韩信,手中并无一兵一卒,从此,赋闲在家,他心中对刘邦有怨恨是再正常不过了。于是他拒绝上朝,也不跟随刘邦出行了,还说有耻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为伍。
刘邦定天下后,缺乏的是治国之才,韩信实际上也基本没什么用了。如果他保持老实低调的姿态,稀里糊涂的终老还是可以的,张良不是就这样老去的吗?
但韩信是军事人才,军人的血性容不得他低调啊。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韩信,在政治场上却是个小白。若说他谋反,为什么不在自己手握重兵时造反,又为什么不接受蒯通的计策谋反,而是要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选择造反呢?
可以说,韩信之死,死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由此可见,刘邦并不喜欢韩信其人,也没有与韩信建立起亲密的君臣关系,韩信若死更有利于刘氏天下的稳定。
对于韩信的境况,吕后与萧何再清楚不过。在陈豨叛变之际,恰好生出韩信叛乱之事,吕后利用韩信来博取刘邦的关注,并敢于不经刘邦同意,直接诛杀韩信于宫中,这正是吕后政治才能的绝妙之处。
第一,杀了韩信,替刘邦解了心头之“恨”。第二,杀了韩信,不会有任何后果,因为此时的韩信手无寸铁,没有什么实力。第三,就算刘邦怪罪下下来,萧何也参与了,要处理也得一起处理。
综上所述,吕后诛杀韩信有着极大的个人利益,同时刘邦对韩信的所作所为,也等于将韩信送上了断头台。
-----
网友解答:
-----
根据我个人的见解,吕后杀死韩信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和原因。
纵观吕后的一生,对汉高祖刘邦可以用忠心、忠诚来形容。杀死韩信,只是执行刘邦的真实意图而已。这从刘邦得到韩信被杀死后的反应能够体现出来。至少刘邦没有怪罪、处罚吕后。吕后不仅仅杀死了韩信,还变相地杀死了梁王彭越。后世小说中说吕后智擒彭越就是来源于这个典故。背后的原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彭越是被汉家政权审理后,认定已构成了谋反犯罪分子;韩信是在有比较可靠的证据下(暗中串通陈豨发生兵变)被吕后杀死的,而且是先斩后奏。原因都是为了消除隐患。
在楚汉战争中,明眼人都知道,刘邦、韩信、项羽的能力和势力的强大。在项羽自杀后,刘邦最大的隐患就是韩信,这一点道理,吕后也是知道的。所以,刘邦采用再三抽调其部队、再三减少其封地等等方式、方法来减少韩信对汉家政权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天才,政治简单的韩信感到委曲和不公平也是自然反映,可惜其不知进退,不知保身的方法,又不屑去请教政治、智谋高手张良和陈平,就连见到大将樊哙的毕恭毕敬的迎接都口出狂言,又如何避免被杀死的结局呢?
我认为,吕后杀死了韩信的背后原因之一,就是起到内助的作用。从历史记载看,吕后是刘邦的患难夫妻,吕后杀死韩信,使用的是计谋,并且是同萧何商量后实施的。刘邦在韩信被吕后杀死后,没有处死建议韩信谋反的谋士蒯通,说明了刘邦还是个能够分清主要和次要矛盾的人。当然,吕后杀死了韩信行为,也可能有让自己的儿子当继承人的私心。
韩信被吕后杀死,如同被刘邦杀死的效果是一样的。韩信的弱点也是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之一。
以上为个人认识,仅供参考!
-----
网友解答:
-----
韩信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死两女人,成败一萧何”,漂母求了他的命,吕后要了他的命。
萧何作为韩信的伯乐,先是劝刘邦用韩信,后来态度去却不同,非是萧何同为“汉初三杰”容不下韩信,而是因为韩信有取死之道。
韩信是绝对的用兵高手,《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亲自开口“定下”三杰的名号。
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时曾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此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借萧何之口来说韩信“国士无双”,看来就算太史公对韩信的力量也是充满了敬仰的。
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当年同为汉初三大名次之一的英布在反汉时就说了,“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同为名将,英布对韩信畏之如虎,其实力可见一斑。
可惜韩信做人不算聪明。韩信堪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典范,他当年忍得了跨下之辱,这才终于有一天名扬天下。但威震四海时,他的智商好像倒退了,他甚至在对外用兵时威胁刘邦给予他爵位,搞得刘邦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封了他一个齐王。
刘邦对封王一事看的还是比较紧,这一点,从后来的“白马盟誓”“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可见一斑,韩信这要钉子埋下去,也就难免刘邦对他的热度降了下来。
刘邦对韩信这样的人,便你没有什么反叛的形迹,其实也不算是很放心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
韩信瓜田李下,可谓进退两难,“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醇剖隆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韩信其实已经预见了自已的下场,“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其实韩信之死,不仅仅有着兔死狗烹的因素,他本人不谨小慎微的行事,更是原因。刘邦之成,功臣可是死伤无数,他本就不擅长处理功臣的问题,韩信大大咧咧地要王位,又手握重权,自然会被拿下,又赶上吕后这等手段超凡的女性。
-----
网友解答:
-----
不得不说,题主此题问的极有见地,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韩信之死,乃是刘邦借手吕雉而为之,可事实是,越读《史记》越觉得此事蹊跷,应该说,杀韩信一事,主要还是吕雉在作怪,而刘邦则因为瓜田李下的嫌疑,白白给吕雉背了数千年的黑锅。
一:刘邦想要换太子,群臣站队时,韩信没有表态
所谓
“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也”
,在刘邦革命成功,建立汉朝之后,年老色衰的吕雉已经不足以引起刘邦的兴趣,相比之下,娇媚可人、体贴人意的戚夫人则显得可爱的多,再加上吕氏家族的势力在建国后的极度膨胀,使刘邦不得不考虑将天下交给谁的问题。毕竟,生性“仁弱不类己”的太子刘盈在秉性“刚毅果决”的吕雉面前始终是讨不到好的。换言之,一旦刘邦去世,仁弱的太子刘盈很可能会使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大汉政权旁落。而这对百战身死、艰苦创业乃得成功的刘邦而言,几乎是不能容忍的。
而在刘邦打算更换太子,以确保刘氏天下绵绵不绝的时候,群臣百官的激烈反对不仅没能使刘邦就此低头,反而还加剧来刘邦易置太子的决心。但随着事件的日益扩大,貌似随意的太子之争逐渐演变成百官站队的政治抉择。当此之际,不仅最早追随刘邦起义的丰沛集团的老兄弟们表示反对,而且连后来加入的政治立场极不坚定的叔孙通等人也表示反对,甚至就连“汉初三杰”的张良和萧何也坚决反对,而张良则索性开始为吕氏出谋划策,帮助其请出来所谓的“商山四皓”。
如此一来,整个朝廷俨然形成一派拥护吕氏(太子刘盈),一派则因不敢明目张胆拥护刘邦,只能以沉默来示意的两大派。换言之,汉初政局亦因此而演变成了吕氏与刘氏之争。而同样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却因为没能及时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而被心狠手辣的吕后惦记上了。话说,此时韩信虽然已是被拔了牙的老虎,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韩信的影响力在当时依然十分巨大。
二:心怀异志,刘邦出征时拒不随同的韩信将自己逼入了绝境
所谓
“识时务者为俊杰”
身经百战的刘邦再见了朝廷大臣的反应之后,也自然也就知道事不可为了。所以,在见过“商山四皓”后,伴着慷慨苍凉,悲壮莫名的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之歌,刘邦的易置太子的打算也就烟消云散了。
太子之争虽已停止,可政治清算却才刚刚开始,汉高祖十一年,代相陈豨起兵造反,此时已经卧病寝疾的刘邦为了大汉江山不得不力疾前往,而在出发前,他前所未有的要求韩信随征代地,只可惜此时正“心怀异志”的韩信却自以为是的拒绝了。终于,在刘邦身在前线之际,吕雉假借韩信“阴谋谋反”的罪名,派萧何将其骗至长乐室一举斩杀。而在韩信将死之际,他也曾感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当然,这话具体指的是谁目前已无法确认。可就字面意思而言,所谓“而女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妇女和小孩”的意思。所以,倘就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的话,死到临头的韩信应该已经意识到,要啥他的不是刘邦,而是眼前这毒如蛇蝎的吕雉,吕太后!!
这样一来,刘邦在弃置韩信久不用之后,突然要求携带韩信随同出征的决定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刘邦要保韩信)。换言之,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在刘邦妥协之后,以拥护吕氏为共同政治目标的利益集团就正式成型了。并且此一派势力在朝堂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刘邦出征要带韩信,身在前线却疑忌萧何,病入膏肓还要被大臣逼迫亲征英布,以及行将就木之际派人前往军营诛杀樊哙,而生性机狡的陈平却阳奉阴违等种种事件也就可以得到理所应当的解释了。
三:极为诡异的造反阴谋和迅若雷霆的诛杀活动
关于韩信在京阴谋造反一事,个人以为实在经不起推敲,首先,且不论此事之真假,就算真有此事,以韩信“谋定而后动”的秉性而言,在萧何前来邀请前往宫中的时候,他又岂能如此坦然相随?难道在惯用计策谋略的堂堂“兵仙”“战神”面前,区区一句“虽疾,强入贺。”真就能化解正在筹谋不轨之事的韩信的疑心吗?
换言之,纵然韩信确实心怀异谋,想要图谋不轨,但以其犹疑不决的秉性而言,此事应该还在筹谋阶段,那么所知之人应该只要极少数的心腹,而前往告奸之人却是被韩信关押起来的“舍人的弟弟”。如此说来,那韩信阴谋造反之事,岂不是已经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了?
再者,司马迁在叙述此事时,也用了一个很诡异的“欲”字,所谓“欲”,那就是还未付诸行动的“想法”。那么既然是想法,那太史公又从何而知呢?即便知道,那就说明事情已经泄露,而在“造反者死”的时代里,韩信又岂能如此轻易的随同萧何入宫?如此种种,在逻辑上都是很难说得通的。
所以,我始终相信,韩信虽有不臣谋逆之心,但这件事应该还在酝酿筹划之中,而吕后诛杀韩信,则不过是假借声势,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罢了。总之,归根到底一句话,韩信之死,实是吕雉的政治报复,而并非出于刘邦授意。可这也并不代表刘邦就不希望韩信死,也许,在他心里,他只想将其限制自由、软禁至死。毕竟,杀功臣(臧荼、彭越等)和杀韩信,终究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并不在同一量级之上。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
网友解答:
-----
韩信被杀,《史》有记载,因谋反。加之吕后借以捞取政政治资本之原因。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吕后杀韩信,是刘邦杀韩信。刘邦杀韩信的原因,主要是认为韩信有一定威胁。
刘邦在战争年代,为了得到韩信等人的支持,被迫封了大量的异姓王。
这些异姓王其实是统一战线的产物,只是刘邦为了获得战争胜利的手段。
项羽死后,异姓王其实就没有利用的价值了。而这些异姓王并不是后来明朝、清朝那种挂名的王爷,而我又实权。
这些异姓诸侯王连城数十,多者一百多县,少者也三四县,各王国的国土,甚至较汉之直辖郡县还大。且异姓王手握重兵,专制一方。
在对付项羽的后期,刘邦为了拉拢异姓王不投靠楚军,对他们大量赏赐,增加他们领地,给了他们很多特权。
由此,此时异姓王实际上成为独立土皇帝,汉朝的政令难以在他们的地盘实行。
显然,刘邦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肯定会对付异姓王。
实际上,燕王臧荼、韩王信、淮南王英布等人先后叛乱。
而韩信不管有没有实际的反叛行为,他的能力太强,还是除掉比较稳妥。
实际上,从公元前202年到196年,不过6年时间,刘邦杀死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王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新的燕王卢绾。所有的异姓王中,只剩下唯有长沙王吴臣。吴臣得以幸免的原因,是实力太小,不构成任何威胁。
稍后,刘邦搞了白马之盟,规定只有刘姓的宗室可以封王。
-----
网友解答:
-----
合伙人一起打天下,起步阶段可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事业小成就开始同床异梦;事业大成就会同室操戈。这既是历史规律,也是现实,上至朝堂,下至江湖,始终都在重复。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就丝毫没有顾及当年与兄弟们的“山盟海誓”,该敲打的敲打,该铲除的绝不留情。
被刘邦清理的人中,最悲剧的无疑是韩信。他出生平民,胸怀大志,先投靠项羽,后加盟刘邦,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最后依旧没能逃脱兔死狗烹的下场。
后人赠送韩信一副对联:成败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对韩信而言,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拜知己萧何所赐;让韩信生存的妇人,是在他落魄时对其有一饭之恩。而置韩信于死地的妇人,自然是吕后。
当然,诛杀韩信,其实是刘邦与吕后密切配合的。这对夫妻曾在多个行动中夫唱妇和,配合得天衣无缝。由吕后操刀,万一失败了,刘邦还能推卸责任,到时为了安抚韩信,大不了换个老婆;成功了,也能让吕后分担一下骂名;如果由刘邦亲自动手,失败了,就彻底撕破脸皮了,人家韩信会拼命。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刘邦当皇帝后,面对的是一个共分天下的局面,他分封的韩信、彭越等诸侯王,管辖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这些诸侯王,名义上以刘邦为共主,实际上割据一方。这样一个局面的形成,有历史原因,当年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不得已采取共分天下的策略。
所谓共分天下,本质上是为了消灭对手而采取的笼络手段,即刘邦以分封土地和爵位的方式给有实力的人,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击败项羽后,这些诸侯就成了帝国潜在的威胁。按照刘邦的想法,他要的是家族企业,而非合伙人模式。
此外,韩信的军事才华,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他若谋反,没谁能够制服。因此,像韩信这样的人,就成了他的眼中钉。
早在高祖六年,就有人揭露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去云梦巡视,通知各地诸侯去聚会。韩信不知深浅,觉得自己没谋反,就真的跑去见刘邦。
结果,刚刚见面,刘邦就把韩信给抓了,但没有直接拍死,只是剥夺了楚王爵位,降为淮阴侯,还不让他去封地上任。刘邦的手段比较缓和,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步步地削弱,最后彻底铲除。
韩信被贬后,深知刘邦嫉妒他的才能,因而经常装病不出。在此期间,韩信对刘邦的怨恨越来越深,牢骚越来越多。坏话说多了,总会有几句传到别人耳朵里,刘邦只会对韩信更加不满。
刘邦与吕后是夫妻,他对韩信不满意,吕后肯定会知道。老公不方便做的事,吕后可以亲自出面。
吕后利用萧何,诛杀韩信
大将陈豨被封为巨鹿太守,就任前曾向韩信辞行。韩信支开身边人,与陈豨进行一番勾兑,大意就是刘邦迟早会要你陈豨的命,到时,你在外面搞点事,我在京城动手,我们里应外合,图谋天下。陈豨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两人一拍即合。
公元197年,陈豨真的谋反,刘邦亲自讨伐。韩信称病,没有随刘邦出征,暗地里却派人联系陈豨。韩信与家臣谋划,准备在夜里假传圣旨,释放被官府收押的囚徒,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
这时,韩信府上的一位工作人犯了错,韩信将其囚禁,还准备杀之。结果,那位工作人员的弟弟,为了救他,向吕后高密了韩信谋反的情况。
吕后打算召见韩信,但又害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就与萧何商量如何除掉韩信。萧何虽然与韩信有交情,但又不敢得罪吕后,因此,为了保命,也只能出卖韩信。
于是,萧何亲自到韩信府上,将他骗入宫。韩信刚刚踏入宫中,就被吕后逮捕,最后命丧妇人之手。
韩信被杀时,刘邦不在京城,并不知情。等他回来,听闻韩信已死,他是既高兴,也悲伤。但是,谁都知道,刘邦是兔死狐悲,没有你的授意与默许,你老婆敢轻易杀韩信?即便是吕后执行,诛杀开国功臣的“帽子”,也该由刘邦来戴。
站在吕后的立场,韩信同样必死无疑
当时,刘邦已经老了,也不知能活到哪一天。万一刘邦突然去世,吕后和太子,这孤儿寡母,可不一定镇得住这帮人中豪杰,尤其是韩信。所以,趁着老头子还活着,当断则断。
此外,从吕后掌权后的作为来看,她早就在推进“以吕易刘”的工程,而韩信这样的人物,无疑会成为绊脚石。
秋媚说:韩信是出色的军事家,但缺乏政治敏感性。老板早就看他不顺眼,老板娘也恐惧他的影响力,倘若他能激流勇退,又何至于惨死于妇人之手。韩信的悲剧,也告诫世人,努力为老板工作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留条退路。
-----
网友解答:
-----
谈到韩信的死,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韩信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这句话流传了千年不衰,揭示了很多功臣勇将的最后下场。其实韩信的死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其中为什么被吕后所杀就是很多人疑惑不解的。
吕后就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吕雉,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吕雉列入了本纪,大家知道本纪是用来记载帝王的,这里面有两个人物比较特殊,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另外一个就是吕后吕雉。他们两个尽管没有称帝,但是实际上都建立了帝王之功,如果说项羽建立了灭秦的不世之功的话,那么吕雉就是守业之功,大家往往记住了吕雉对戚夫人和刘氏诸侯的狠,忘了吕雉推行“黄老之术”,让西汉在建国之初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韩信死于吕后之手是有原因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守业不需拓土之臣
韩信做为汉初三杰之一,属于典型的开疆拓土之臣,让他杀伐决断天下无双,但是让他奉行“黄老之术”,休养生息却不是他的专长。在这个时候,国家最需要的是萧何、曹参这样的守业之臣,况且韩信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本无不臣之心,但是总是让人感觉他不安分,刘邦对于韩信的态度是夺其权虚其位,本来并没有打算要他的命。
二、杀能立威、震慑群臣
但是吕后不同,吕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保住儿子刘盈的帝位,必须在群臣中立威,立威最好的办法就是除掉有影响力的人来震慑群臣。吕后其实一直在物色人物,这个人的选择很有技巧,稍有不慎不仅起不到震慑群臣的作用,还会导致危及自身的结果。
最后吕后把目标选定了韩信,做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和萧何、张良不同,萧何不争不取、自污保身,张良舍名求全、隐忍不争,吕后没有对他们下手的理由,对付萧何和张良不仅不能起到震慑群臣的作用,反而会让自己失去人心,完成孤立自己的局面。
三、吕萧联手、各有所需
但是吕后自己就算是想收拾韩信,也是不能做到的,因为韩信压根就不会上她的当。因此吕后找到了一个韩信十分信任的人做帮手,这个人就是萧何,当让吕雉是以刘邦的名义来找萧何的。
萧何是了解刘邦的,他知道韩信一直是刘邦的一块心病,除掉韩信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既然吕后有这个心思,那么自己也犯不上违背了吕后的意思,他知道得罪了刘邦不一定立刻就死,但是得罪了吕后一定不会有好下场,而且是立刻马上。
但是做为老朋友,萧何和韩信相交多年,说一点感情也没有是不现实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萧何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帮助吕后,得到了萧何的帮助,吕后杀韩信就更加名正言顺了,毕竟萧何的影响力在朝廷中举足轻重,萧丞相支持自己,韩信你必死无疑了。
四、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生死一知己”中的知己指的就是萧何,大家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似乎韩信的成功和失败都取决于萧何。但是在我看来,韩信自己的性格,是决定他悲惨命运的关键所在。
关键时刻不能当机立断,犹豫不决害了韩信自己,也害了追随他的人。韩信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位老妇人对他有一饭之恩,激励了他的进取之心,才终成一代名将。最后也是由于被吕后选做了立威的对象,韩信才死于非命,吕后知道韩信这个人的弱点,但韩信不知道吕后的狠辣和萧何的背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网友解答:
-----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人。其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196年,这年也是汉高祖十一年,估算他死时年纪约在40岁左右。
刘邦之所以能建立西汉,登基称帝,韩信居功至伟。说韩信是西汉开基第一功臣,恐怕无人能否认。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率汉军进至彭城(今徐州),被项羽击溃。韩信收拢溃卒,迅速与汉王会师于荥阳,并在此合力击败了气势汹汹的楚军,楚、汉两军方形成对峙之势。由于汉军一度溃败,齐、赵、魏等诸侯国先后叛汉降楚,形势异常凶险。为了扭转极度不利的局面,刘邦在这年8月封韩信为左丞相,命他率军攻伐齐、赵、魏三国,以免腹背受敌。
韩信果然了得,他巧妙用兵,出奇制胜,一举平定了魏,打败了赵,并击杀赵军主将陈余,活捉了赵王歇。之后,他率军东进,攻打齐国。应齐王田广之邀,楚国大将龙且率20万楚军来救援齐国。高密潍水一战,韩信佯装溃败,待龙且率楚军追兵半渡时,汉军按事先安排决堤灌淹,河水呼啸而来,吞噬一切,齐、楚联军猝不及防,被溺毙以及自相践踏而死者难以计数,韩信指挥汉军乘势反击,大破联军,阵斩楚将龙且,俘虏了齐王田广,一举荡平了齐国,韩信自立为齐王。刘邦虽然恼恨韩信自封齐王,但慑于他智勇双全,战功赫赫,麾下又人多势众且能征善战,只好先隐忍不发。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调集诸路大军,和项羽决战于垓下(今安徽蚌埠境内)。在这次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大决战中,齐王韩信先按兵不动,后刘邦以大肆分封土地为报酬,他这才亲率30万主力参战。刘邦采纳韩信之策,设下十面埋伏,一层层设防,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围得像铁桶一般;他们还命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军将士听了更思乡心切,致人心涣散,斗志全无,纷纷逃亡而去。力能举鼎、勇悍无敌的楚霸王项羽见大势已去,被迫拔剑自刎,曾经最有希望问鼎的楚国至此败亡。
在此之前,韩信手握重兵、盘踞齐地时,齐人蒯彻曾经几次警告他不要过于相信流氓成性的枭雄刘邦,提醒他记取越国大夫文种、范蠡的历史经验教训,防止并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敌破臣亡”的旷古悲剧。蒯彻指出,如今你韩信的处境已极其危险,因为你“戴震主之位,挟不赏之功”(功高震主),必然为汉王所忌惮。蒯彻建议他在实力最强时早做打算,在其“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的客观形势下,“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观望时局,相机夺取天下。可惜韩信全没听进去,他相信刘邦的人品,自认为功高望重,且手握雄兵,汉王又岂奈我何。睿智的蒯彻见其不听劝,必会出大事,害怕遭其牵连,于是装疯逃逸。
果然如蒯彻所言,项羽灭后,刘邦立马将矛头对准了韩信。韩信被削夺兵权后,他虽然明白刘邦嫉妒他的才能和功绩,已经猜忌他,但自己没什罪过,又被夺去了兵权,他也不会拿自己怎么样。后来,他被刘邦分封为有名无实的楚王,到楚国后变得异常谨慎,出入戒备森严,有人立马上书诬告他欲谋反。项羽的旧将钟离昧和韩信是故交,项羽死后他投奔韩信,又有人密告刘邦,刘邦命韩信将钟离昧斩讫枭首报来。当韩信提着钟离昧的首级去拜见刘邦,刘邦却命武士将他五花大绑起来。韩信这才明白过来,他喟叹道“悔不听蒯彻、钟离昧之善言,如今天下已定,我是该死了” 。狡黠的刘邦并未马上诛杀他,只是将其降职贬为淮阴侯,并且禁止他去封地,实际上将他软禁了起来。
从被圈禁到被处死这数年中,韩信对刘邦的屡屡失信与刻薄寡恩有了深刻的认知,并心生怨愤,平时总是抑郁不乐,并长期称病不朝。他恃才傲物,即便是周勃、灌婴、樊哙这等开国猛将,他也不愿与其为伍,整日牢骚满腹。就连“布衣皇帝”刘邦,他似乎也未放在眼里。史载,有次刘邦和他闲谈,议论起天下兴亡得失之事,又谈起诸将所立的功勋,韩信似乎谁都看不起。刘邦问:“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能带十万兵马”。刘邦再问:“那你能指挥多少兵马呢” ?韩信:“臣是多多益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由来)。刘邦诡谲一笑曰:“你那么能耐,缘何被我所擒” ?韩信只得硬着头皮说:“陛下虽不能掌兵,但能御将,这就是你能擒住我的原因所在”。他自嘲曰:“此乃天意,并非人力可为”。从此,刘邦更加不信任韩信了,韩信也更加怨恨刘邦了。
后来,他暗中联络阳夏侯陈豨,准备起兵造反(是被逼反而非主动造反),不料再次被手下人告发。此时,刘邦有事外出,不在朝中,吕后和萧何商量,把韩信诓骗入宫,逮捕监禁起来。后来,吕后命一群宫女用竹枪将他刺死。一代名将,一生杀敌无数,最后居然死在一帮柔弱宫娥之手。据说,临死前,他追悔莫及地哀叹道:“我不用蒯彻之计,反被妇人小子所欺”!吕后还不罢休,下令灭其三族。刘邦回朝后得知韩信伏诛,既喜又怜,诏命厚葬之。
韩信是个“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的军事奇才,只可惜他政治眼光稍逊,情商偏低,在战场上他深谋远虑,用兵如神,势如破竹,而在更为凶险的政治较量中却屡出昏招,一败涂地,最终身死族灭。 纵观韩信短暂而传奇的一生,雄辩地证明他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名将,对于建立汉朝的功绩无人可比。然而,也有史家指出,他功名心热,不能“学道谦让,不伐其功,不矜其能”,说白了就是不能视富贵若浮云,大功告成后急流勇退,反而居功自傲,因而不能见容于权谋老到、且帝王手段戾狠的刘邦,最后被逼图谋造反,遂被登极后正处心积虑地大肆屠戮“功狗”、早欲置他于死地的汉高祖抓住把柄,落得个身首异处、牵累三族为其陪葬的可悲结局。
【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