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认为黄忠不配成为五虎上将,那他心目中的人选是谁?
关羽认为黄忠不配成为五虎上将,那他心目中的人选是谁?
-----
网友解答:
-----
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后,开始大肆分封群臣。做了王,那就有了自己的国家,相当于集团上市了!因此刘备开始给那帮拥有原始股的兄弟们分红了。
主要的几位原始股东大概是这么分红的:
关羽,
刘备的铁杆粉丝,情同兄弟,恩若父子,因此被封为前将军。
马超,
跳槽过来的高级人才,给刘备打开了成都大门,因此被封为左将军。
张飞,
投资刘备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也是刘备的铁杆粉丝,因此被封为右将军。
黄忠,
刷怪打野时不小心把曹操的汉中分公司老总夏侯渊给宰了,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为后将军。
这四位主要的原始股股东,得到了巨大的分红利润以后,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为啥?
因为有人沾沾自喜,认为捡了便宜,有人则愤愤不平,认为吃了亏!
一、关羽是真的瞧不起黄忠。
沾沾自喜的,当然是黄忠。因为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太短,过去他是刘表帐下一员普通的将领,镇守的不过是长沙下属的攸县而已。
曹操来了以后,黄忠就顺道投奔了曹操。曹操走了以后,黄忠又跑到刘备这儿效力了。此后黄忠跟着刘备入川,虽说是勇冠三军,但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不过黄忠的确英勇,史料记载他是: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三国志》
这就是为啥关羽瞧不起黄忠的原因,你武功高强,而且总是身先士卒。可是这是为将者应该要做的吗?
除了身先士卒,想要做顶级将才,还需要指挥若定,拥有一定的大智慧。显然这一点,在黄忠这儿完全体现不出来。
即使后来黄忠,在定军山一不小心杀掉了夏侯渊,威震天下,也改变不了关羽对他的这种刻板印象。在关羽这儿,黄忠就是个先锋官而已,没啥了不起的。
诸葛亮都曾经这么评价过黄忠: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三国志》
这就是说黄忠没什么名气,跟关羽、马超这些人没法比。现在刘老板你把黄忠跟关羽、马超、张飞放在一个档次,我看远方的关羽,肯定会不高兴。
那么关羽到底啥态度呢?在《三国志,费诗传》中,记载了关羽的这么一句话: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意思很明确,关羽坦言,黄忠只不过是个老兵,算不上什么名将。咋能跟我关二爷这种赫赫有名的大将并排呢?
老黄忠的名号就这么留下了,其实我们压根就不知道黄忠多大岁数,人家只是长期担任基层军官而已。不过这句话也从侧面看出了关羽对黄忠的不屑。
二、关羽是否看得起赵云?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关羽不肯跟黄忠并列,那么愿意跟谁并列呢?张飞是没得说的,人家把庄子卖了投资刘备,后来又跟着刘备出生入死,武力值仅次于关羽,所以跟关羽并排一点毛病都没有。
马超也没啥毛病,毕竟他在羌族中的地位相当高,当初也是跟刘备一样,是一方诸侯。
现在投奔刘备麾下,还帮刘备打开了成都城,功劳甚大,武力值又高,跟关羽并排,那是抬高了关羽的地位。
我们非常熟悉的说法,那就是五虎上将。这五虎上将分别是: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
那么关羽是否愿意跟赵云并排呢?对不起,还真的不愿意。赵云在《三国演义》里,那绝对是有资格跟关羽并排的,但是在《三国志》里,赵云真的是个小角色。
所谓五虎上将,
只是因为陈寿在《三国志》里,把赵云传和关张马黄传放在了一起,罗贯中老爷子于是就给赵云各种添油加墨,让他成了五虎上将之一。
实际上赵云的战绩实在是少得可怜,他只能称之为是刘备的保安队长,主要负责刘备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刘备活着的时候,他压根就没啥拿得出手的战绩。
而且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后,赵云也只是翊军将军。啥是翊军将军?
其实这是刘备自创的一个封号,在某些专家眼里,这就是杂牌将军的意思。但是在我看来,应该是刘备比较信任的人,才会担任刘备所创立的将军封号,要不会给人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所以说,关羽不可能看得上赵云,至少赵云想要跟关羽并排,从历史角度来说,基本不可能。
三、关羽看得上魏延吗?
除了赵云,在刘备集团,还有一位比较著名的大将,那就是魏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基本上就是武将中的一把手了。
刘备拿下汉中以后,甚至将汉中交给了魏延,连张飞都没能得到这个机会。由此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作为后起之秀,魏延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但是他能入得了关羽的法眼吗?对不起还是不能,为啥?因为当时的魏延,战功还是太少。
魏延是在刘备入川时加入刘备的队伍的,他在帮助刘备平定川地的过程中,的确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和黄忠一样,没啥特别显著的战绩。
魏延也没有斩杀类似夏侯渊这样的大将,甚至连黄忠都比不上。此后魏延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这也是刘备自创的一个将军封号,当年赵云也曾担任过该职务。
牙门将军,就是爪牙的意思,这个时候的魏延,显然是比不上黄忠和赵云的,关羽不愿意和黄忠并驾齐驱,又怎么会愿意跟魏延并排呢?
总结:关羽总是仰着头看人。
在关羽眼里,就没几个人他是看得上的。天下之大,他佩服的人,也就只有刘备和曹操而已,其他人全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所以说,他十分在意跟那些跟他并驾齐驱的人,是否有资格。显然在他眼里,除了张飞和马超,其他人都不配。
参考资料:《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汉中之战后,志得意满的刘备,自称为汉中王,同时加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这时诸葛亮说:“黄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当刘备派出的使者费诗带着对关羽的任命来到荆州,宣布对关羽的任命时,关羽果然生气的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费诗一番劝解之下,关羽才接受了任命。
费诗认为刘备要成就大事,必须要用不同的人,以萧何、曹参和韩信的故事举例,“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认为关羽不应该计较官职的高低。
关羽和诸葛亮反对黄忠封将的理由十分牵强
诸葛亮对刘备说的话,可能是以关羽的名义,说出了他与关羽的观点,汉中之战中,黄忠立下大功,诸葛亮认为并不足以让黄忠位列四大将军。
在这诸葛亮和关羽的反对中,其实理由都比较牵强,诸葛亮的理由是黄忠在汉中立下的战功,关羽远在荆州,不能理解,心中会有怨念。
但是同样的情况,马超投奔刘备之后,与关羽完全没有交集,而且也并无显赫的功绩,仅仅是因为马超名头响亮,诸葛亮告诉关羽马超可以与张飞并驾齐驱,就可以封为四大将军。
再来说,关羽的那句吐槽,“不与老兵同列”,关羽真的有资格吐槽黄忠老吗?关羽是公元184年,与张飞一起投入刘备的乡勇队伍中,此时关羽的年龄大概是二十岁左右,到刘备称汉中王的219年,关羽的年纪大致是55-60岁之间。
黄忠一直在荆州任职,公元192年被出任荆州牧的刘表任命为中郎将,这时黄忠的年纪也不大,也就三十多岁,到汉中之战后,黄忠的年纪大致在62-65岁左右,对于别人来说,黄忠是个老将,但是将近60岁的关羽没什么资格喷黄忠的年龄吧!
关羽为什么“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我们先来看刘备为何要封黄忠为后将军,汉中之战后,刘备提拔了两位荆州系的将领,一位是黄忠为后将军,另一位是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这两个任命,再加上法正为尚书令,体现了刘备在军事上重用荆州派,政务上重用益州派的平衡手段,这其实是刘备为了安抚益州、荆州两地,巩固自己地位的一种做法。
这种做法,有点守城中庸的意思在里面,这对于一心复兴汉室的诸葛亮和关羽,明显有点不舒服了,感觉有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意思,蜀汉刚刚走上正轨,诸葛亮、关羽正想大展拳脚,不想刘备先泄气了。
为什么汉中之战中,马超没立什么大功,诸葛亮和关羽都不说话呢,因为他们知道,马超在后面夺取凉州、雍州会有大用,马超在凉州的威望足以让刘备付出最小的代价夺取凉州。
正如关羽所说,对刘备集团的未来来说,黄忠已经不堪大用了,汉中之战已经是黄忠最后的辉煌了,定军山之战后,刘备拜黄忠为征西将军,已经足以表彰其功劳了,再加封后将军就过分了。
另外,在关羽心中,还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怨气,就是刘备私自称王的事情,这种僭越的行为,对于始终忠于汉室的关羽来说,心里是很难接受的,性质就像曹操加封魏王一样了。
无独有偶,曹魏阵营中的荀彧,同样是因为曹操僭越,与曹操决裂,最终被曹操害死,关羽与荀彧虽然各为其主,但是心中依然装着汉室,在汉献帝仍在的情况下,僭越称王,令关羽有点信仰坍塌的感觉。
关羽这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恐怕就是“汉寿亭侯”的爵位,这是汉献帝册封的,关羽视之如瑰宝。费诗说关羽嫌职位低,如果关羽想要高位,恐怕曹操会毫不吝啬给关羽更高的官职和爵位吧。
而关羽却依然追随刘备,为的就是刘姓的汉室江山,知道在权臣曹操控制下的汉室政权,迟早姓了曹,因而不愿为其效力,报恩之后,迅速离开曹操,寻找刘备。
费诗真正打动关羽,令他接受任命的一句话可能是“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让关羽认识到,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只能追随刘备了。
在关羽心目中,赵云比黄忠更适合后将军
关羽虽然刚愎自傲,但也特别敬重有能力的人,能力突出的,即使是敌对阵营的,也是关系不错的,比如张辽、徐晃等人,都是当时刘备与吕布、曹操合作时认识的,关系都不错。
而黄忠在刘备平定荆南四郡时,随韩玄投降了刘备,其实他与关羽之间是有点交集的,但是关羽却没怎么看上他,可能黄忠的能力,相对汉末三国的一流将领,真的是有点差距的。
刘备的这帮属下,在关羽跟前能够吃得开的,也就诸葛亮、张飞、赵云了,而且赵云对刘备集团的功绩明显要高过黄忠,虽然说定军山一战,奠定了刘备在汉中之战的主动权。
但是汉中的收官之战,汉水之战却是在赵云的指挥下,一举摧毁了曹操反扑的机会。如果把汉中之战的功劳分成三份,黄忠能占两分,赵云至少要占一分。
除此之外,赵云在官渡之战前跟随刘备,辗转各地,在当阳之战中,只身救回刘禅。赤壁之战后,赵云又跟随刘备平定荆南四郡,刘备入川后,赵云与张飞从逃往东吴的孙夫人手中再次救回刘禅。
古代十分注重继承人,赵云两次救回刘备的继承人刘禅,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功劳不可谓不小,而且在刘备入川之前,赵云已经升为偏将军了,入成都后升为翊军将军,晋位重号将军仅一步之遥了。
刘备在入川作战中,黄忠随军作战,在进攻成都的过程中,立下战功,刘备夺取成都后,任命黄忠为讨虏将军。
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前,大家都地位都差不多,黄忠还要稍稍排在赵云后面,但是汉中之战后,赵云的升迁却慢了下来,这让与赵云关系更近的关羽、诸葛亮心里有点为赵云叫屈。
而且赵云相比于黄忠,赵云更加年轻,未来还有更加重要发挥空间,给赵云更加重要的位置,可以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匡扶汉室,建立丰功伟业,但是刘备却并没有这么做,引起了诸葛亮和关羽的明显不满。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会出现关羽对五虎大将封号的不满
蜀汉五虎大将的封号,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关羽不满黄忠这段,原文是: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这段故事情节,根据《三国志》中关羽吐槽黄忠被封为后将军故事改编,但是其实来说,如果真要在刘备集团选出五虎将来,不论从官职,还是战功来说,也只有关张马黄赵五位了。
其他的如魏延之类的将领,刘备称汉中王时,也仅仅位居牙门将军,还是赵云在长坂坡之战后的之位,差出两个档次了,而黄忠在汉中之战中,已经胜任征西将军,可以算是蜀汉的五大将之一了。
罗老先生依然还原关羽的这段吐槽,除了刻画关羽刚愎自傲的性格外,其实还有一点为刘备洗地的嫌疑,将襄樊之败与荆州丢失的锅都甩给关羽,忽略刘备战略失误的责任。
这样手法,是为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观服务的,如果不放大关羽性格的缺陷,那么就会引发关羽之死的阴谋论的猜测,关羽急于发起襄樊之战,是否也有岳飞“迎回二圣”的心思呢?
-----
网友解答:
-----
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一个记载,那就是在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在登上王位后,刘备大肆封赏手下群臣。在封赏武将时,发生了纠纷。那就是关羽在接到封赏后,对与黄忠同伍感到愤怒,拒绝接受封赏。后来在前来封赏的使者费诗的劝说下,关羽息怒,才接受了封赏。
那么,看似同样的一件事,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却是两码事。这是因为,《三国志》中的封赏是四位重号将军的封赏,而《三国演义》中的封赏是五虎上将的封赏。这两件事起因不同,自然结果也不同。
一、《三国志》中,关羽拒绝封赏的原因。
在历史上,刘备在封四位重号将军的时候,前三位都好说。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这三位无论是从身世、资历、武艺等方面来说,都是众望所归。可是到了最后一位将军后将军的时候,却出现了情况。在刘备准备任命黄忠为后将军的时候,诸葛亮却出面劝说刘备,不要任命黄忠。
诸葛亮的理由十分牵强,他说黄忠的名望,和关羽和马超不能相提并论。虽然他在夺取西川和汉中之战里的战功很大,马超和张飞都亲眼目睹,不会有什么意见。可是关羽远在荆州,他听说任命了黄忠,肯定不会愿意。诸葛亮以此为理由,劝刘备不要任命黄忠为后将军。不过刘备经过慎重考虑,从黄忠的战功和整个集团的利益平衡出发,还是任命了黄忠。他并且对诸葛亮说,自己想办法来解除关羽的不满。
果然,当关羽知道最后一个重号将军任命了黄忠,他十分不满。关羽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费诗按照刘备的指点,对关羽软硬兼施的说出了一番话,打消了关羽的怒气。费诗先以汉高祖时代陈平、韩信与萧何、曹参的事情做例子,萧、曹是刘邦的故旧,并没有因为后到的韩信比自己的官位高就有抱怨。然后指出关羽和刘备一体,关羽不应该计较官爵的高低。最后点明关羽如果不接受封赏,对费诗没有什么影响,怕的是关羽将来会因为公然顶撞刘备的安排,会遇到后悔的事情。关羽听了这一番话,就接受了封赏。
其实,关羽和诸葛亮并不是对黄忠不满,而是他们的心目中,后将军的职位应该由赵云担任。赵云在投入刘备阵营后,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在多次危险的场合,都救出了刘备。尤其是在长坂坡一战中,从曹军的重围中救出了刘备的嫡子刘禅。他们认为,凭着赵云的资历、战功,都应该担任这个后将军。可是,刘备从黄忠的战功出发,决定让黄忠担任后将军,这自然引起了诸葛亮和关羽的反对。
不过刘备看出了这一切,他坚持自己的决定,并且派费诗去出使荆州,劝说关羽同意自己的做法。在整个过程中,赵云的表现十分出色。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封赏问题,有过什么不满的表示,依然兢兢业业的为刘备服务。赵云的高风亮节,也赢得了刘备阵营上下的钦佩。
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专门将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合传,同时在评价中提到,赵云和黄忠都是刘备的得力干将,是灌婴和夏侯婴一样的勇将。这也为赵云正了名,说明赵云没有能够成为重号将军是因为名额有限,而不是赵云自身的问题。
在《三国志》中,关羽是因为心目中认为赵云应当担任后将军,而对黄忠担任后将军一事不满,才说出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话。
二、《三国演义》中,蜀汉的五虎上将是否恰当。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也同样位列五虎上将之一,没有了名额限制的这个障碍。按理说,关羽对黄忠的不满就应该相应消除了。可是,《三国演义》中依然描写关羽了对黄忠的不满,也是同样说出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伍”的话。那么这里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如果关羽认为黄忠不应该担任五虎上将,那么关羽心目中十分还有其他的人选吗?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刘备将封赏的名额扩大为五虎上将,赵云也成为大家中的一员,那么关羽就应该没有什么不满了。因为在当时的蜀汉,应该没有哪个将领可以和这五位将军比肩了。
在蜀汉剩下的将领中,唯一在资历、战功方面次于五虎上将的就是魏延了。魏延作为刘备提拔重用的将领,在夺取西川之战和汉中之战中,和黄忠一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魏延在战功方面还是比黄忠逊色很多,因为黄忠在战场上斩杀了曹魏的主将夏侯渊。这样的功绩,只有关羽在白马斩颜良,张辽在白狼山斩蹋顿单于可以媲美。
我们可以看魏延担任汉中太守时,大家的反应。在当时,刘备选拔汉中太守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应该让张飞来担任这个职务。当刘备宣布人选是魏延的时候,大家都十分惊讶。仅仅从这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出魏延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和五虎上将相提并论。
以大家的评价尚且如此,那么,按照关羽那种自傲的性格,哪可能把魏延放在眼里呢?因此,在关羽的心中,是根本没有替代黄忠的人选的。从各方面来看,刘备提拔五虎上将是比较合适的,关羽应该没有什么意见。
三、《三国演义》中,关羽拒绝封赏的原因。
可是,《三国演义》中却恰恰写了关羽的不满。我们知道,《三国演义》里没有多余的情节,罗贯中凭空写了这个情节,肯定是有他的用意的。那么,在这个情节里,罗贯中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首先,要表现关羽自傲的性格。我们都知道,关羽这个人“傲而自矜”。在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善抚士卒而骄于士大夫”。这里所说的“士大夫”不仅仅指是那些读书的官吏,还包括那些在职位上比较高的人。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关羽败亡的悲剧。
关羽在刘备阵营中摆资格,摆架子是有资本的。一是他和刘备的关系密切,自从刘备起兵时,他和张飞就一直跟随在刘备的左右。史书说他们寝则同床,恩如兄弟。他人评价刘备和关羽是“名为君臣,情同父子”,因此在关羽被东吴擒杀后,刘备一定为关羽起兵报仇。而关羽对于刘备也是忠心耿耿,当年他在曹操的阵营中,曹操为了收服关羽,对他百般优待。可是关羽不为所动,在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关羽千里走单骑回归了刘备的麾下。
二是关羽的能力出众。关羽熟读《春秋》,善于用兵,堪称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在刘备的手下,是一位精通陆战、水战的将领。他的军队是当时兵种最齐全,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连曹军和吴军都对之望而生畏。在其他势力的眼中,认为蜀汉是一个小国,称得上名将的只有关羽而已。
正是因为关羽的军事能力出众,才会使得曹操百般拉拢他。也正是关羽的军事能力出众,刘备才在出兵西川的时候,把荆州交给关羽防守。在曹操和孙权的夹攻下,关羽能够将荆州守卫得固若金汤,这也是关羽能力的体现。
正是由于关羽忠心耿耿、能力出众,这才使得刘备对他倚重很深。刘备将关羽一直放在武将之首的位置上,对他比较放纵。这使得关羽目高于顶,更是看不起同僚。这样,当黄忠被选拔为五虎上将的时候,关羽感受到十分的不满。他不是实事求是的看待黄忠的战功,而是挑剔黄忠的年龄。
这种挑剔,只是关羽的一种习惯,并不是他故意去针对某一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关羽的一种“傲娇”的表现。也正是这种日常的表现,使得关羽和他的同僚们关系都不好。结果在日后的荆州之战时,他的部下纷纷投降东吴,使得关羽走上了绝路。罗贯中在这里描写关羽的不满,是为了刻画关羽的自傲的性格,为下一步情节做铺垫。
第二个原因,则是罗贯中以描写关羽的不满,来表现关羽对汉室的忠义之心。关羽对五虎上将的排名本来就挑不出什么毛病,可是他以黄忠年纪大的理由拒绝刘备的封赏,实际上是对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行为发泄不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事找事,故意找茬。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在本质上来说,是违背法理的。当时刘备还是承认汉献帝的朝廷的,在没有得到汉献帝的允许时,他就以自己的群臣拥戴为名,自立为汉中王。这是对汉献帝朝廷的极大的不敬,实质上表明了自己对当时汉室的态度。
当时的曹操在得知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就勃然大怒,要亲自率领军队去征讨他。在刘备的阵营中,也当然会引起人心的变动。可是,刘备一意孤行,将反对的臣子处死,使得大家噤若寒蝉,不再敢发表反对意见。
关羽是以忠义作为自己的人生观的人,忠于汉室是他的理想,也正是在匡扶汉室的理想下,关羽追随着刘备。可是,刘备自立汉中王,彻底打破了关羽的梦想。在他的理想破灭的时候,怎么会不感到失望。以黄忠为幌子,拒绝刘备的封赏,就是关羽对刘备的抗议。可是,在费诗的劝说下,让关羽认清了自己所处的形势。最终,在费诗软硬兼施的威逼利诱下,关羽只得接受了封赏。罗贯中在这里,用隐喻的笔法,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心怀汉室,可又无可奈何的关羽的忠义形象。
结语:
关羽拒绝刘备的封赏,在历史和《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述。在历史上,关羽是为了赵云打抱不平,不想让赵云排除在重号将军之外,才和诸葛亮一起演的双簧。可是,在刘备的劝说下,和赵云的高风亮节的作风下,这场风波有惊无险的就化解了。
在《三国演义》中则是为了五虎上将的排名,关羽发泄了不满。在这里,赵云位列五虎上将,关羽没有什么理由去表示不满。实际上,罗贯中在这里的描写,一方面是刻画关羽的自傲的性格,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暗中表现关羽的忠义,体现他对刘备拥兵自立,不尊重朝廷行为的不满。因此,关羽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代替黄忠的人选,他只是故意找茬罢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这一切不过是关公傲气的一个缩影,说白了,不满黄忠不过是表象。问题根本不在于五虎将的人选,而在于五虎将的设定。
关公骄傲的转变过程
关羽“傲”是有一个升级过程的。
汜水关温酒斩华雄,尽管小小扬名,但是到了虎牢关,眼看张飞枪法散乱(嘉靖本《三国演义》中的描写,现在流传比较广的毛本是不分胜负),关羽完全顾不上骄傲,拍马舞刀助战。
如果是放在后期这样的场面简直难以想象,我们不谈武艺高低,单说关公的人设,他怎么可能会与人联手围攻别人?所以说在起初,关羽虽然骄傲,但也是分情况的,毕竟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他无论声威还是地位都不能和吕布相提并论。
关公开始展露出接近“狂”的傲是白马之战时,在曹操问其河北军容和颜良之威时,关公说出了极其狂霸的两句话——土鸡瓦狗、插标卖首。
他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关公的天生傲骨或许使他对颜良和河北大军有不屑,但绝不至于狂到这个程度。毕竟颜良二十合胜徐晃的硬实力摆在那。说句不好听的,这样的战绩即便是关羽也未必做得到。那么他为何口出狂言呢?
当时的关羽一心报答曹操,之后去寻找刘备,可以说他在曹营过得很煎熬,曹操一直不给她报答的机会,这次机会来了,但难度极大,可以说通过常规的方式,关羽很难斩杀颜良,从之后他侧坐赤兔,突袭斩首来看,尽管他“口出狂言”,但并没有真的轻视颜良。他是在观察了河北大军之后做出了细致战术安排的。
可是即便如此,若非刘备临行前拜托颜良寻找关公,关公的战术其实很难奏效。身在曹营的关公并不知道刘备与颜良之间的事,所以他明白,在十万人中突袭斩杀实力不下于己的大将难度有多大,可以说,尽管他话说得很大,但内心是抱着“不成功,则成仁”的态度出战的。
既然如此,他为何要说那两句狂话呢?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为自己鼓劲;
第二,在曹军众将中建立威望;
第三,为后面抬高张飞做铺垫;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做到了,那这两句无限接近于“吹牛比”的话就成了现实,这样一来,凡是目睹了一切的曹军、河北将士必视自己为“天人”。
那么关羽难道不怕失败吗?老实说真的不怕,他活着,一切就会成真,他死了说了什么也就不重要了。
最终,他成功斩杀了颜良,可以说一战封神,这样一来不仅在曹军众将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件事是不是对于自己来说真的太过简单?自己原本有意说的那些“狂言”其实只是手到擒来的家常便饭。
不久后的延津之战,关羽又速杀文丑,这下关羽基本相信了,自己误打误撞说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实力的真实写照,自己具备斩杀,甚至速杀颜良、文丑的超强实力。所以从那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关羽变得越来越傲,越来越狂,只要有人忤逆他,他必然问对方——汝比颜良文丑如何?
随着刘备势力的逐渐扩大,关羽已经不是一员单纯的斗将,而是成了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这使得关羽的脾气也跟着水战船高,所以越来越目中无人。
理论上来讲,孙权虽然是小辈,但地位和刘备平起平坐,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更是嫁给了刘备。可是当孙权提出和关羽结亲时,他居然说出了“虎女岂能配犬子”的话,可见关公的傲已经满得快要溢出来,甚至可以说逐渐转换成病态。
那么,曾经在长沙与关羽两番大战,实力得到关羽认可的黄忠,为何后来会成了关公不满的导火索呢?照理说之前还惺惺相惜,为何到了最后会变成如此局面?
关公的真正不满
刘备入蜀后,关公守荆州,在得知张飞大战马超后,曾提出入蜀与马超一战。刘备对此大惊失色,结果被诸葛亮一封书信摆平。
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
关羽真的会为了与马超一战不顾大局入蜀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马超曾是一镇诸侯,又有破成都之功,所以在归顺后,官职上大概率会高过关羽,这一点关羽想得开,但不代表他认可自己地位在马超之下,也就是说即便马超官职更高,但论起实际上的第一大将,还得是我关云长,他提出这样不着四六的条件,其实就是为了要一个说法,而诸葛亮给了他这个说法,所以关公心满意足。
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关羽最后的做法说实话挺掉份儿的,甚至可以说幼稚,有些事自己心知肚明就是了,哪有传遍宾客的?再加上之后发生了单刀赴会,以至于关羽的心态膨胀到了极点,完全成了病态的狂傲。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费诗奉命到荆州见关羽,关公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汉中王封了什么官职给他。
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诗笑曰:“将军差矣。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为王,居萧、曹之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云长大悟,乃再拜曰:“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
关羽看似满意的三个人是张飞、赵云、马超,不满的是黄忠,但他自己或许都不知道,在无形中,他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超然的地位,因为在提到张飞、赵云和马超时,说的是张飞是自己的弟弟,赵云虽然没有名分但也是自己的弟弟,而马超世代公侯,这三个人可以和自己同列。说白了,这样的对比,他首先是将自己放在一个对同列大将品头论足的位置上,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说谁谁配和我相提并论,什么什么人不配。换言之,能够和我关羽相提并论,这是一种恩赐。
其实他自己或许都不知道心态的变化和真正的不满,如果没有黄忠,关羽就会欣然接受吗?不,他依然会不痛快。
让关羽释然的关键是那一句——“”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也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中,关羽心中只有刘备这个大哥才配和自己相提并论,其他人,包括张飞都很勉强。因为这句话原本也适用于张飞,可关羽却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只适用于自己的。
人都是这样,随着地位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心态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是不自知而已。
所以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谁能替代黄忠,而在于关羽没有在官职上体现出更加超然的地位。
当然了,上述所说的不过个人观点,而且是完全依然《三国演义》的内容来进行分析的,与历史没有一点关系。历史上关羽和黄忠、马超似乎连面都没见过,不满名不见经传的黄忠与自己同为四将军也是情理之中的。
-----
网友解答:
-----
我的回答
既然说五虎那就是以《三国演义》为背景,那么在《三国演义》当中就论个人能力、战绩和影响力来说
黄忠
成为五虎上将是没有问题的。关羽耻于为伍是因为黄忠的年龄偏大,加入蜀汉政权的时间不长,资历不够。我个人认为关羽心目中的五虎上将人选是
魏延
。
图·民间流传的五虎上将图
为什么关羽非常在意黄忠的年龄?
表面上看关羽不想与老兵同列,认为黄忠这位老兵的能力不如自己。但事实上问题在于关羽在理解五虎上将的问题上是有偏差的。
偏差点在于关羽认为五虎上将是并列的。关羽一直认为而事实也是如此的就是关于自己是刘备阵营的二把手。既然刘备进汉中王,自己的地位起码应该如同曹操手下的夏侯惇无论是在名号和官职上都应该区别于其他将领。也就是说从内心上讲关羽是认为自己的位置高于其它众人的,还不仅仅是高于黄忠。现在倒好来个五虎,自己不仅仅要与其他人同列,还要与资历远不及自己的黄忠同列。所以关羽内心是有些小怨气的。
图·关羽一直认为自己是刘备阵营的二号人物
引经据典
三国演义第73回:关羽问:“哪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其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我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有了五虎上将位置并列的前提,关羽就更加在乎年龄。
因为五虎虽然位置是并列的,除了与关羽的亲密度以外,关羽起码要在年龄上最长。这样的话其他四虎见了关羽起码得叫一声兄长吧。尤其张飞、赵云都称呼关羽为二哥情感上关羽过得去毕竟是自家兄弟。但是黄忠年龄比关羽长,见了关羽不可能称他为兄长吧!大不了称之为关将军,关羽还得回敬一句黄老将军。从面子上讲感觉自己还低了黄忠一截,对于特别爱面子的关羽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
图·94版三国演义当中的角色黄忠
为什么我讲关羽心中的五虎人选是魏延?
第一魏延的年龄小于关羽
这一点最重要,从长沙出来的两员蜀汉政权最重要的武将就是魏延和黄忠。黄忠的年龄远远大于关羽,而魏延的年龄相比关羽要小一些。如果魏延被列为五虎,那么五虎里面关羽年龄最长。其他四将见了关羽,就算尊老这一点来讲也得对关羽毕恭毕敬。此时的关羽才能真正被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图·影视剧中的魏延
第二魏延加入的刘备的时间早于黄忠
在刘备取长沙过程当中,魏延是杀长沙太守韩玄,率领长沙的文武百官主动归降刘备,使长沙城免遭刀兵之祸。而黄忠是长沙城被接管以后,刘备率领众人去请出山的,古代还是要讲先来后到的,所以从加入刘备阵营的资历上讲魏延的资历是要早于黄忠的。
第三魏延对于关羽有送功献城之恩
前面我们讲到刘备阵营取长沙,在取长沙之前张飞已经取了武陵,赵云已经取了桂阳。作为刘备政权里面的三个万人敌,两人已经攻城扒寨,就关羽还未立寸功。所以诸葛亮采用激将法让关羽去取长沙。长沙城太守韩玄是个无能之辈,但手下的魏延、黄忠均是猛将再加上长沙作为荆州最重要的城池,本身城防齐备,兵精粮足,易守难攻。若关羽想要硬取,几乎不可能。若不是魏延开城杀韩玄投降,关羽恐怕不得不向刘备大本营求援,一向骄傲的关羽恐怕又得被诸葛亮伤一次面子毕竟又立下了军令状。所以魏
延的献城本身功劳就不小,这对于关羽来说以最小的代价夺取长沙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尤为重要。
图·影视剧中的魏延
第四魏延本身的功劳不小
魏延
献长沙
在前,加入刘备阵营以后可以说在军事征讨当中表现积极,一点不属于刘备阵营当中的其他武将。再取益州的战争当中,黄忠和魏延表现尤为突出,黄忠杀了刘璋大将邓贤,魏延则
活捉
了另一员大将
泠苞
。在汉中之战末期,魏延率军与曹操相持拈弓搭箭射中曹操人中射掉曹操两颗门牙,若不是这两颗门牙曹操早已命归黄泉。所以说,魏延的骁勇可见一斑。所以就算单纯讲功劳来说魏延的功劳也不见得就比五虎上将的小。
图·看着让人心疼的魏延
结语
关羽对于黄忠封五虎上将不满,归根结底还是误认为五虎上将是并列的,伤了自己刘备阵营二号人物的面子。加之黄忠年龄长于关羽,关羽不得不对黄忠必恭必敬,关羽一生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难得遇见对手而黄忠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关羽不愿意提起的。而如果一定要让关羽再选一个人来代替黄忠的话,年龄更为年轻,军功不小资历更长的魏延,恐怕是更合适人选。当然刘备也并没有亏待魏延,将汉中太守这样的事关刘备阵营死活的军事重任交给了魏延。也充分体现了刘备对于魏延的信任和对魏延能力的认可。
文淦珩 图网络
-----
网友解答:
-----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高傲大家是知道的,很少有人能够入他法眼。在刘备册封五虎上将时,关羽得知黄忠与他并列,当场就是十分生气的,表示要拒接旨意,他认为大丈夫不能和老卒为伍,
那么既然他觉得黄忠不配为五虎上将,谁能配得上呢?谁才是他心目中的人选呢?魏延可以吗?
关羽看不上黄忠
黄忠从一出场的时候,关羽其实就不怎么待见他。原因没有其他,就是觉得黄忠年纪大,太老了。当时刘备想要夺取长沙城,关羽主动请战,诸葛亮提醒说道,长沙太守韩玄不可怕,重要的是他手下的黄忠,那可是一员骁将。虽然年老,但战力仍然不可小觑。不过关羽倒是满不在乎的。
演义原文:云长曰:“军师何故长别人锐气,灭自己威风?量一老卒,何足道哉!关某不须用三千军,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决定斩黄忠、韩玄之首,献来麾下。”
其实呢,这也不能完全怪关羽。因为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活到60岁都已经算是高寿了,而当时的黄忠已经是年近六旬,正常人都会认为黄忠行将就木,活不了多久了,就算身体还算健康,但是战力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不过黄忠也真的是个奇人,岁数都这么大了,战斗力还是那么的强悍!关羽和他交手一百个回合,都没能占得上风,心里还暗自感叹: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
按理说,黄忠在此战中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超强武力,而且在之后的作战中,黄忠也是屡立战功,甚至在汉中之战中阵斩了曹军主帅夏侯渊,震惊天下,有如此战绩在手,关羽没理由看不起黄忠啊?
那么关羽为何又在听说黄忠受封五虎上将时大闹脾气呢?实际上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表面原因就是因为黄忠的年龄
。虽然黄忠屡立战功,但是掩盖不了他年老的事实,而随着年纪增大,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变差,实力也会越来越差。而且,人类本质上还是一种动物,年轻人对年老者有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优势。
深层次原因则是黄忠的资历问题
。这一点我们从关羽的话语中能体会出来。
演义原文: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关羽认为张飞、赵云配得上五虎上将,是因为大家一起共事许久,都是兄弟了,资历完全足够。而马超虽然加入刘备集团晚,但是他是大家族出身颇有名望,配上五虎之位,勉强过得去。而黄忠呢,加入刘备集团时间短,名望低,资历上完全不匹配,怎么可以和自己为伍?最终在费诗的劝谏下,关羽好不容易接受了这道旨意,但是他对黄忠的轻视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费诗之所以能说服关羽,其实也是通过贬低黄忠、提高关羽的地位来达到的。
那么既然关羽认为黄忠不配成为五虎将,他心目中的人选是谁呢?五虎之下第一人,魏延?
很多人会认为魏延可以,实际上作为刘备的嫡系,关羽对魏延的偏见确实是没有那么多的,两人脾气相投,出身也都是同一个阶层的,关系还算是过得去。不过即便如此,关羽也是不想魏延成为五虎之一的!大家就会觉得很奇怪了。魏延年轻啊,军事能力也很强,个人战力也不弱啊,为啥不能成为五虎之一呢?也是两个原因。
一、魏延战力太低
虽然魏延的战力不弱,但是在关羽看来,魏延的武功也就那样。这是没有办法的,魏延战力算是个一流水平,而关羽是成名已久的超一流猛将,见过了太多的天才猛将,就武力水平而言,魏延根本入不了关羽的法眼。
二、资历问题
同黄忠一样,魏延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太短了,虽然期间立下不少的大功,但资历这块魏延无法避免。其他人都是和刘备共患难,熬过来的,手中军功都很大,相对而言,魏延的那点战绩就不够看了。不过如果多给魏延十年的时间,他的军功再多点,资历再老一点,应该就可以进入五虎了。
那么到底关羽心目中的人选是谁呢?
并没有!以关羽高傲的眼光来看,战力上不输于他,且资历足够、名望足够的人,在蜀汉并不存在了。所以剔除黄忠之后,没有其他任何人还可以成为五虎之一。关羽的真心想法其实也就是四虎足够了,正好前后左右四大将!
-----
网友解答:
-----
骄傲的关羽并非只是不认可黄忠,他其实连马超也不怎么认可。起码,在他看来马超并非忠孝仁义,值得结交的人。
至于说五虎上将,那只是在《三国演义》里面存在的一个组合。《三国志》中,虽然把关张赵马黄放在一个列传中,可陈寿本人并没有提出五虎上将这个说法。
再说到关羽本人,正史中自是不怎么认可黄忠与马超。而到了演义当中,他对马超的敌意小了很多,反而对黄忠的“敌意”却成倍数的增加了。
分析
“五虎上将”既然只是演义中提出的组合,那么我们就只就演义来进行分析题主所提出的这个问题。
刘备自得了荆州之后开始了他的飞速上升期,先后拿下了益州、汉中。这个年近半百的老头子,终于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地。
于是,他做了一件所有主公在政权稳定之后都要做的事,那就是论功行赏:
子刘禅,立为王世子。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重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
结果,这个封赏引来了关羽的不满。关羽认为黄忠怎么能“敢与吾同列”。既然如此,那关羽又觉得谁有资格与他同列呢?
关羽VS黄忠
从实力上面来看,黄忠的实力其实并不弱于关羽。在战长沙的时候,关羽和黄忠有个三次交手。尤其是两个人的初次交手,那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言罢,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心中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
就两个人这次交手的情况来看,黄忠能和关羽大战一百回合而毫无破绽,其刀法自然是不必说了。一向骄傲的关羽,都觉得需要用“拖刀计”才能取胜,这已经是他承认了老黄忠的实力。
之后两个人又有两次交手。一次是因为黄忠马匹不济,险些丧命,但关羽留了黄忠一命。另一次则是黄忠感念关羽恩情,不忍射杀关羽。
要是从这三次交手,以及关羽本人对黄忠的肯定来看。骄傲的关羽不仅不会瞧不起黄忠,反而会与黄忠有惺惺相惜之感。但到了封五虎上将的时候,关羽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至公廨礼毕,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既然前面关羽已经认可了黄忠的战斗力,怎么到这个时候却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关羽认为黄忠不够资格当五虎上将,而在于《三国演义》的成书渊源。
骄傲,没有谁比得了关羽
如果给关羽贴几个标签的话,我想以下三个一定是首选:忠义、勇猛、骄傲。
诚然,关羽的骄傲不要说在三国时代,就是放到整个中国历史当中,也没有几个人比关羽更骄傲了。
正史中的关羽已经很骄傲了,到了《三国演义》当中,关羽就更骄傲了。而且,罗贯中还非常推崇关羽的骄傲。
或许,在罗贯中看来,关羽的骄傲正是他可爱的一面。所以,他把正史中所有能体现关羽骄傲的故事全都吸收到了《三国演义》中。
就拿关羽对黄忠的态度来说,这在《资治通鉴》当中有明确的记载:
备还治成都,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馀皆进位有差。遣益州前部司马犍为费诗即授关羽印授,羽闻黄忠位与己并,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既然正史中,关羽对黄忠的态度是“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那么,到了演义中,如此能体现关羽骄傲特性的事情罗贯中又怎么会省略掉呢?
对罗贯中而言,他生怕不能让人感觉到关羽的骄傲。在他看来,关羽越骄傲就越能衬托关羽的能力与忠义。至于说是否和前面“战长沙”时关羽对黄忠的态度有矛盾,这他就顾不得了。
结语
就《三国演义》上来说,在当时的蜀汉黄忠是绝对配得上“五虎上将”这个称号的。
毕竟“虎”这个字还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勇猛”。而黄忠的战斗力之强,那也是显而易见的。就算关羽认为黄忠不配,其实他心目中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
网友解答:
-----
当时,关羽心中应该是没有其他人选了。
《三国志》中是关张马黄四人为“四军将军”——高级将军职,赵云当时还是翊军将军一职——杂号将军职;而《三国演义》应该是根据关张马黄赵传,给这五人安排了“五虎大将”一说。要不是陈寿把赵云同四人一起列传,估计也不会有“五虎将”的说法。
为什么说没有人选,先理清两个前提。
武将能建功的三个阶段:
武将要想升官,肯定是要凭军功战绩累积的,那重要的战役就是获取军功的最佳时机。那刘备要封武将,按阶段划分,基本三个阶段:前期流浪到拿下荆南四郡(公元211年前);入川作战平定益州(公元211—214年);汉中之战后晋位汉中王(公元214—219年)。
因为关张马黄的“四军将军”就是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时册封的,所以汉中王以后的阶段就不再提。
武将的官职等级:
按东汉末年的将军等级划分,除了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外,“四军将军”(前后左右)>“四征”(征前后左右)>“四镇”(镇前后左右)>“四安”(安前后左右)>“四平”(平前后左右),前面这些是重号将军。
后面还有许多杂号将军,比如翊军(赵云)、破虏(孙坚)、讨虏(黄忠)、鹰扬(曹洪)、军师(诸葛亮)、牙门将军(魏延)、裨将军(霍峻)等等,接着杂号将军>中郎将。
再看看各阶段的主要武将。
入川之前,刘备手下一直跟随的武将——关张赵三人,在荆州收养刘封,霍峻、魏延、黄忠纷纷是赤壁之战后到荆南四郡拿下过程中投靠的。还有个卓膺,不知道是早期成长起来的,还是后来投靠的。
入川过程中,基本也都是这些人马班子,平定益州后,有了马超、张嶷、张翼、孟达
汉中之战,多了投靠的王平。
像廖化曾为关羽的主薄,是220年初关羽兵败后,降了东吴;还有投降的申耽,称汉中王前被封征北将军。
然后看看这些武将的履历。
刘封是养子,益州平定后,被封副军中郎将。
霍峻是入川中建功,被封裨将军,不过217年死亡,没赶上汉中之战。
魏延是入川后封牙门将军。
黄忠是入川后封讨虏将军,汉中之战后封征西将军。
马超是作为一方诸侯投靠刘备,入川时被封平西将军。
卓膺打了酱油,入川时和黄忠一起出现后,再没有记载。
张嶷是益州之战后被征召为州从事。
张翼应该还小,益州之战后才当上书佐,汉中之战跟随赵云,应该是副将这种,毕竟后来转任涪陵县县令,级别摆在那才转任。
孟达在益州之战后任宜都太守,后来驻扎上庸,虽然没有记载将军职位,但按太守的级别看,一般等同杂号将军。
王平是汉中之战后被封裨将军。
所以看到这,
可以发现黄忠、马超、申耽三人在称汉中王之前就是重号将军,而且黄忠是战绩出众、马超是诸侯来投、申耽举众新投。
其他的不是战绩不足,位列杂号将军,就是出场太晚,连杂号将军都没赶上。
那么要封“四军将军”职位时,必然考虑的是逐级提拔,所以按功绩积累,只有
黄忠、马超、申耽三人,
虽然马超和申耽都是降将,但马超以平西一职参加过汉中之战,而申耽是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前新投,不可能新封征北后,再提升封为四军将军。
另外,
霍峻
如果不是死的早,以其率领数百人坚守葭萌城一年,抵御扶禁、向存等率万余人队伍,还伺机出击,乘机斩了统帅向存首级的战绩看,汉中之战应该是能有所作为。因为当时霍峻任梓潼太守,他的辖区包括了益州北部的几乎所有重要关隘:葭萌、白水、剑阁、江油、涪城等等,这些都是刘备夺取汉中之前最重要的防区。
如果汉中之战获取战功,极有可能成为重号将军,刘备册封“四军”时,霍峻将成为有力的竞争者。
所以,黄忠以重号将军职不配成为五虎上将,那关羽心中也没其他人好选了。
-----
网友解答:
-----
关羽看不起黄忠,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正史上,都是如此,关羽看不起的黄忠的理由不是黄忠的武艺不行,也不是黄忠不够勇猛,而是关羽认为黄忠是老兵,说“大丈夫不与老兵为伍”,难道在古代与老兵为伍很丢人吗?
按出道时间来算,关羽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时,与张飞一起跟随刘备出来打天下的,到公元219年刘备自任汉中王分封诸将时为止,关羽的职业生涯已经有35年了,就算关羽20岁出道,刘备受封时,关羽已经55岁了,何况关羽也不可能20岁出道,至少要比这个年龄大,说关羽年近六十也实属正确。
关羽
黄忠的年龄在史书没有准确记载,一般被认为投靠刘备时有六十岁左右,到刘备分封前后左右四将军时,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这个时候黄忠估计有70岁了,70岁还在战场上打拼,实属少见了,古代的平均寿命一般非常低,东汉末年人平均寿命也就是30岁左右,黄忠这已经是古稀之年了,当时被认为年龄大。
但是,谁嘲笑黄忠也不应该是关羽,一个六十岁的老年人看不起一个七十岁的老年人,这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吗?那么关羽有没有资格看不起黄忠?
《三国志 黄忠传》: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夺取荆南四郡后,黄忠归属刘备,跟随刘备一起进入益州,黄忠在葭萌受命,跟随刘备一起攻打刘璋,黄忠常常身先士卒,率先冲锋陷阵,勇猛果敢勇冠三军。史书明确记载了黄忠作战勇猛善战,而且是勇冠三军,这种形容称得上是三军中最勇猛的将领,也就是说黄忠在跟随刘备入川作战的将领中,他是最勇猛的,至少比魏延强。
黄忠
此外,黄忠还有先登之功,什么叫先登陷陈?就是第一个攻入敌人的墙壁,第一个攻入敌人的军阵,黄忠如果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那绝对是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想想看,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一个六七十岁头发胡子全白了的老人,第一个冲入敌人的阵营作战,这是何等的勇猛,何等的果敢!
而且黄忠还立有斩杀夏侯渊的大功,夏侯渊是曹魏关中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官,相当于战区司令,关羽虽然单枪匹马斩杀了颜良,但是跟黄忠斩杀夏侯渊的功劳比起来,关羽是不如的,颜良充其量只是颜良的前锋,将军级别的武将,而夏侯渊可是敌军的统帅,司令级别级的将领,这有本质的区别,而且黄忠斩杀夏侯渊的行为,直接改变了汉中之战的结果。
相对来说,黄忠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之中,还是在三国正史之上,比起勇猛来,不输关羽,关羽在正史上有万人敌的名号,这个黄忠真没有,万人敌指的是综合军事能力,那黄忠确实不如关羽,但在临场作战上,黄忠一点也不输关羽,甚至也不输张飞、马超、赵云三人。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那为什么关羽看不起黄忠?
有三个原因:
一、黄忠跟随刘备的英勇作战事迹,关羽一件也没有看到。
黄忠投靠刘备2年后,就跟随刘备一起进入益州了,而关羽却一直在镇守荆州,关羽很有可能见过黄忠,知道黄忠年龄大一点,但他不知道黄忠作战有多勇猛,蜀汉阵营名将之中,只有关羽没有进入过益州,一直在镇守荆州,有句话叫眼见为实,关羽没有亲眼看到黄忠的表现,虽然知道黄忠立下了斩夏侯渊的大功,但在关羽眼中,黄忠不过是运气好才立了功。
正因为关羽没有看到,也没有感受当时的战争气氛,所以才会认为黄忠不过如此,他说黄忠老不过是个借口罢了,真正的原因还是看不起黄忠。当年诸葛亮与刘备关系好一点,关羽和张飞就受不了,何况是黄忠这样的人呢?
刘备、黄忠与诸葛亮
二、关羽既有功劳也有苦劳,跟随刘备35年以上,黄忠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劳都不足的。
关羽跟随刘备35年以上,黄忠跟随刘备不过10年,关羽为刘备立下了数不清的功劳,黄忠立下的功劳就是斩杀夏侯渊,现在,关羽是前将军,黄忠是左将军,张飞是右将军,马超是左将军,在官职上来看,前、后、左、右四将军是同样的地位,不分大小,也没有从属关系。
换句话说,关羽认为自己跟随刘备打拼了35年,立了无数功劳,黄忠只跟了刘备10年,就立了一件功劳,现在两人平起平坐,关羽的内心很是不平衡,凭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居然与黄忠同伍,这种感觉,换了其他人也是会有的。
古代不仅讲功劳,也是讲资历的,更是讲地位、看出身的社会,关羽算起来是蜀汉政权的二把手,荆州地区的最高军政负责人,实权派人物,居然跟黄忠一样的官职,这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关羽一向就是重面子的人,心理就非常不平衡了,
但关羽又不能直接说黄忠资历太浅,只能找个黄忠老的理由来说,黄忠老吗?有点老,但跟关羽比起来,不算老,关羽说黄忠老只是不满的一个借口而已
。
关羽勇猛善战
当刘备下达黄忠为后将军的命令后,就连诸葛亮都觉得关羽会不满意,于是劝刘备收回成命,但是刘备不愿意收回任命,说自己会跟关羽说,后来刘备派出费诗跟关羽讲清楚了原因,关羽也无话可说,因为关羽明白:这就是刘备的命令,不是别人的,如果不接受,等于违抗刘备的命令,关羽只能接受。
三、涉及到蜀汉的权力分配
刘备自封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右将军,这前、后、左、右四将军的格局将是蜀汉的重臣元老将军,关羽、张飞就不用说了,蜀汉建国元老,战功赫赫,资历够深,马超是一方诸侯投靠刘备,身份地位都比较高,甚至比关羽和张飞还要高,只有黄忠是一个例外。
如果蜀汉将来像刘邦统一天下后计算功劳的话,黄忠将与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同属一个级别,同样权力和资源分配也是按这个级别来分的,谁都希望自己的权力地位越来越高,而不是受到他人的制约,关羽同样如此。
马超
既然关羽认为黄忠没有资格与他并列,那么谁又有资格与关羽并列?马超和赵云吗?
1、马超
关羽曾经写信问诸葛亮:马超的才能如何?可以跟谁相比。
诸葛亮给关羽回了一封封:马超的才能跟张飞差不多,与彭越、英布是一个级别,跟美髯公(关羽)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点。
关羽看到这封信后很高兴,还把信传递给宾客们一起看,显然关羽也是看不起马超的,认为马超比自己低了一点,而诸葛亮的回答则助长了关羽的这种想法,但是,马超要资历有资因,要地位有地位,要名声有名声,
虽然关羽认为自己比马超强,但是,关羽没有认为不能跟马超并列,马超只比关羽差了一点,并列为四方将军,还是够资格的
。
赵云
2、赵云
最后说一下赵云,史书没有记载关羽对赵云的态度如何,但是从关羽的性格来看,关羽肯定是看不起赵云的,首先赵云没有特别的战绩,在战场上作战也比较少,更多的时候是为刘备保护家属,或者跟随他人一起参与简单的军事任务,比如攻取荆南四郡,就是刘备带着赵云一起完成。
再比如汉中之战,赵云还是黄忠的部将,听从黄忠的命令行事,关羽都看不起黄忠了,还能看得起黄忠的部将赵云吗?虽然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也很长,到刘备称汉中王时,赵云跟随刘备已经19年了,但是19年中,赵云的功劳有在长坂坡安全护送刘备的妻子儿子回到刘备身边,阻止孙夫人带走刘备儿子刘禅,跟随诸葛亮等人入川,并独自攻取两郡,在汉水之战打败曹军主力的进攻。
总体来说,
赵云没有特别突出的战绩,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能,关羽不可能看得起赵云,再加上关羽历来善待下属,而看不起士大夫,是个很难相处的人,除非赵云是关羽的下属,否则关羽也会看不起赵云的
。
在武将之中,关羽唯一看得起的,应该就是张飞了,关羽唯一服从的人,就是刘备了。
-----
网友解答:
-----
并非是关羽认为黄忠不配,他的不爽,其实是为了张飞打抱不平。
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对蜀汉的文武官员职位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他所任命的“四方将军”名单,正是不久后关羽不爽的焦点。
四方将军名单分别是: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则为右将军。
名单一出,关羽顿觉不满,不过,他不满的倒不是因为自己的名位,毕竟他的“前将军”,位列武将之首,他之所以不满,是因为老将黄忠。
为表不满,关羽还愤愤说了一句话: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
什么意思呢?单从字面理解的话,关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黄忠只不过是一“老兵”,根本没资格和自己平起平坐。
不过最终,在刘备派去的费诗“晓之大义”后,关羽醒悟,接受了刘备的这一安排,认可了黄忠位列“四方上将”的这一结果。
这个桥段,不仅在正史的《三国志》中有记载,并且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同样也有,尤其是费诗劝说关羽的那段谈话,基本上和正史记载一模一样。
而抛开费诗是如何劝说关羽的不谈,我们先来说说,关羽为何会对这个名单不爽。
普遍的理论,都认为是关羽瞧不起黄忠,认为黄忠只不过是一个降将,加上年纪也大,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都和关羽相去甚远。
因此,一向心高气傲的关羽,自然就不乐意让黄忠和自己平起平坐。
那么,问题的答案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看来并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因为让关羽不爽的,并不是黄忠升任四方将军之一,问题的关键,出在这个名单的排列顺序上。
按照常规的理解,四方将军在等级上属于是平级,但实际上,他们的座次是有先后之分的。
根据东汉《百官志》中的记载,四方将军中,前将军为首,后将军为次,左将军为三,右将军则为后。
而我们都知道,刘备所封的四方将军为关羽为前、黄忠为右、马超为左、张飞则为右。
看到没有?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按照这个座次排下来的话,关羽虽说仍居首位,但原本在蜀汉军事系统中,位列第三的张飞(算上老大刘备),却排到了第五位。
虽说,在刘备拜张飞为右将军的时候,也授予了其“假节”,让其成为节将,但不管怎么说,位列第五就是第五。
这个座次顺序,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如果四方将军一块去拜见刘备,那么原本一直站在关羽身后的生死弟兄张飞,换成了老将黄忠。
而这,才是关羽不爽的真正原因。
要知道,关羽和张飞之间的感情,已经不能用“莫逆之交”来形容了,当初,他俩追随刘备创业时,食同盅,睡同寝,感情好到胜似亲兄弟。
张飞字益德,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以兄事之。---《张飞传》
并且,在多年的征战中,兄弟二人的感情更是愈加深厚。
不仅如此,自打刘备起步,“刘关张”就形影不离,三人一路走过几十年,一直都是稳定和睦,也早已习惯了刘备老大、关羽第二,张飞第三的座次顺序。
但如今四方将军的名单一出来,情况就变成了,关羽后面是老将黄忠,生死弟兄张飞被挤到最后一个了。
人都是有感情的,况且关羽和张飞的感情还不一般,再加上汉末这帮人身上的游侠习气极重,因此,这种情况让关羽如何都忍不了。
不仅忍不了,也极度不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关羽的心里,想法大概是这样的:
我后面怎么换人了?我的好兄弟怎么排第五了?黄忠这个老头凭什么排在我兄弟前面?老大这唱的是哪一出?
而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关羽自然会联想到,是不是老大对老三有什么意见?或者是他刘备如今成了汉中王,居然不顾曾经的兄弟之情,也开始膨胀了?
最后,关羽也会想,如果真的是这样,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这大概就是关羽当时最真实的想法,而他的第一反应,也就是那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话,其实也侧面验证了这一点。
他不能,也不愿意看着这种事情发生,所以,他就十分不爽了。
毕竟不管怎么说,刘关张三人组,在当时已经形同一体,其座次顺序也一直是“刘备、关羽、张飞”,包括外界和内部,也早都习惯和认可了这一点。
但突然这种座次被打乱,本该为老三的张飞成了老五,在没有明白刘备意图的情况下,刚刚看到座次顺序的关羽,出现过激反应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在经过费诗的劝说之后,关羽很快冷静下来。
费诗这个人,是蜀汉著名的外交家,据记载他的口才极好,如果放在魏蜀吴三方中来排名,他的口才水平,至少能排进前五。
之后,费诗来到荆州,他对关羽说了一番话,而他的话中一共有两个重点:
第一,刘备提拔黄忠,主要是有激励人心的作用,说白了就是树立一个榜样,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黄忠,为蜀汉做出贡献;
第二,强调关羽与刘备的感情,提醒关羽,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属于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不应该为“官号之高下”而计较。
而关羽也不是不明是非的人,在听了费诗的话之后,当即表示,愿意服从组织安排。
为什么费诗一番话,就能让关羽马上点头同意呢?这里面,除了有费诗的口才之功外,更多的是,费诗代表的是刘备。
刘备借助费诗之口,告诉关羽,提拔黄忠只不过是要树立一个典型,不仅没有影响你关羽在集团中“二号人物”的位置,同时也暗示关羽,刘、关、张三人的感情如故,让关羽的眼光放大点。
说得更通俗点,刘备就是要告诉关羽,他,关羽还有张飞,依然属于是蜀汉的决策层,这一点一直没变。
经过这么一提醒,关羽的思路,就马上从打工人层面,转变为决策层,所以,当场表示服从安排也就不意外了。
所以,归根结底,关羽之所以会对黄忠升迁不满,并非是某些人说的他看不起黄忠,相反,史料中关羽和黄忠还曾“惺惺相惜”。
真正的原因,是刘备突然提拔黄忠,并将张飞的座次排在黄忠之后,让关羽
对长久以来稳固的兄弟之情产生了怀疑,认为刘备“变了心”,因此,他表示不爽,不仅是为张飞打抱不平,也是为自己叫屈,更是对刘备的“转变”表露不满。
说完关羽为何不满的原因后,我们再来说说刘备在任命四方将军的时候,是如何最终确定这个名单的。
其实这也很简单,四方将军手握实权,这么重要的职位,自然不能随便任命,因此,作为刘备的铁杆兄弟,也就是关羽和张飞,自然要分别占据一个名额。
而刨除他俩后,剩余的两个名额,刘备又是怎么确定的呢?
先说马超,马超在投奔刘备之前,早已是天下名将,且有颇多战绩,并且,在汉中之战开始前,马超也已经升任蜀汉的平西将军。
这个平西将军,可不是一般的杂号将军,而在蜀汉的阵营中,平西将军的地位,还要高出四方将军一些。
所以,马超在平西将军的基础上,再封一个四方将军,一点都不为过。
最重要的是,马超的存在,对于蜀汉之后的军事部署和行动,还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刘备才会对他极为重视。
也正是因为重视,刘备才会在授予马超左将军的基础上,又授予他和关羽、张飞一样的“假节”。
这样以来,四方将军仅剩一个名额,关于这个名额给谁,刘备也曾十分苦恼,并且为此还专门咨询了诸葛亮的意见。
刘备的意思,是想把这最后一个名额给黄忠,他的理由,是黄忠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这可是不世之功。
但诸葛亮在当时确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关羽、张飞以及马超目前名气同等,因此这三人没问题,但有一点就是,关羽没有亲眼看到黄忠的功绩,这样他必然会不满意。
因此,诸葛亮提醒刘备,让他再慎重考虑一下,不过最终,刘备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把最后一个名额给了黄忠。
那么在当时,如果不把这个名额给黄忠,给谁关羽会满意呢?个人认为,给赵云的话,关羽的反应会不那么激烈。
毕竟赵云也算是跟随刘备多年,并且与关羽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况且赵云的战绩也算显赫,如果把四方将军最后一个名额给他,那么关羽最起码不会反应这么激烈。
而问题就来了,刘备为何在当时没有考虑赵云?
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刘备在打压赵云,并且还根据这个事情,得出赵云在刘备心中地位不高的结论,但在我看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赵云结识刘备的时间很早,甚至比诸葛亮还要早十几年,只不过,因为他的兄长去世,赵云中途不得不离开了一阵子。
而在他处理完自己的事情,再次回归蜀汉时,曾经和他官职差不多的关羽和张飞,早已凭借军功升迁至偏将军和中郎将了。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和关羽、张飞之间的官职就有了很大的差距。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赵云归来后,刘备高兴地一直拉着赵云不松手,生怕他再离开,甚至“与云同床而眠”,由此可见,刘备对赵云的感情也是很深的。
并且,在长坂坡之战中,由于赵云深入敌阵失联,就有人对刘备说赵云投敌了,结果刘备一听,气得当场拿手戟敲打说这个话的人,并十分坚定的说,子龙不弃我走也。
正是因为如此的信任,赵云的官职一路提拔,到了汉中之战时,赵云已经是翊领将军。
而之所以刘备没有提拔赵云为四方将军,主要是赵云刚升任翊领将军不久,不宜再升,并且,当时黄忠斩杀夏侯渊的功劳,可谓是无人企及的不世之功,再加上全盘考虑,所以,刘备才会最终选择了黄忠。
至于说关羽心目中的人选是谁,个人认为,关羽当时最在意的不是这个,而是自己尴尬的处境。
表面上,他确实是武将之首,并且他也听了费诗的劝说,表示愿意服从安排,但说到底,他心里还是颇有些不舒服。
不舒服地点在哪里呢?很简单,黄忠与他的平起平坐,让他有了很大的危机感。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他也知道,黄忠这个降将之所以会被提拔得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斩杀夏侯渊这份功劳,换句话说,只要立功,就有升迁的机会。
但问题是,如果当时在益州和汉中,那么这种立功的机会就会有很多,而关羽当时则在荆州,虽说也是镇守一方,但由于长期没什么战事,因此这种立功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所以,关羽就有了危机感,他也想建功立业,倒不是说他在乎名位,而是想通过功劳,来向其他人证明,自己不是那种只会摆老资格的人,也是有两下子的。
这种心理,其实就是在送走费诗之后,关羽的内心写照,他知道大哥刘备的苦心,但看到别人升迁,又考虑到他自己,不免就有些郁闷。
而这也是关羽为何在不久后,在没有请示刘备的情况下,擅自决定了北伐的主要原因。
所以归根结底,关羽在听闻四方将军的名单之后,他之所以不满,并非是完全针对和看不起黄忠,更多的是为自己和兄弟张飞鸣不平,同时更深层的则是忧虑自己的处境,所以才会以黄忠为借口宣泄自己的情绪,至于说他心目中谁能和他平起平坐,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除了刘备和张飞,二爷看谁都是“插标卖首尔”。
-----
网友解答:
-----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自立汉中王,册封5虎大将。
关羽虽然贵为五虎将之首,却对同为五虎将的老将黄忠颇有微词,而黄忠是关羽在攻取长沙时收下的猛将,其武功并不在关羽之下,甚至可以说,在蜀汉众多的武将中,关羽和黄忠关系最密切,已经超过了关羽和张飞的友谊。
关羽之所以如此恼恨黄忠,
只因为黄忠坏了关羽一件大事,他在定军山刀劈了夏侯渊。
夏侯渊身份很特殊,他除了是曹操的连襟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张飞的老丈人。换句话说,曹操是张飞的姨丈。
有了这层亲戚关系,就算张飞再忠心耿耿,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也会对他提防三分。
黄忠在定军山杀了夏侯渊,关羽不高兴,并不是因为他和张飞的友谊,而是没有了夏侯渊这个羁绊,也就意味着张飞和曹操之间的纽带被彻底斩断,从此以后,刘备可以放心大胆的倚重张飞。
关羽并不担心他在刘备心目中的主将地位,因为关羽的武艺比张飞要高一些,张飞在葭萌关大战马超,三天三夜打了个平手。关羽闻讯后要入川与马超比武,就是算定了张飞的武艺不及自己,所以战胜马超是十拿九稳的事。
关羽担心的是另一件事,刘备有个儿子刘禅,也就是在长坂坡被赵云救出来的阿斗。
虽然刘禅幼年时候被他爹用来当做邀买人心的工具,脑袋摔出了后遗症,可这丝毫不耽误阿斗稀里糊涂的长大到十三岁,已经到了娶媳妇的岁数。
刘禅的长相不济,脑子还有问题,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婚姻,想嫁给他的名门闺秀不计其数。而关羽的女儿就是其中最有竞争力的一个。
在当时,外戚的地位很高,曹操为了控制汉献帝,一口气把五个女儿都嫁给了他。
关羽虽然没有曹操那么女儿,但他还是很自信,闺女在精不在多,要控制脑筋不灵光的阿斗,他一个女儿就绰绰有余了。
刘禅是刘备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老刘年轻时卖草鞋,再后来又颠沛流离这么多年,身体有多糟糕,蜀汉群臣都心中有数,刘禅继位后,关羽作为国丈,可就能一手遮天了。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关羽是刘备的肱骨之臣,他要把女儿嫁给刘备,除了张飞,其他人谁也没有机会。
但张飞以前和曹操是亲戚,刘备对他处处提防,张飞就是想把女儿嫁给刘禅也没有机会。可是现在黄忠居然把夏侯渊给咔嚓了,这就等于拿夏侯渊的脑袋,给张飞交了投名状,从此以后刘备再也不用担心张飞脚踩两只船了。
在刘备心中,关羽是一员值得信任的良将,但绝不是一个好的儿女亲家。而
张飞虽然武艺不及关羽,但他不像关羽那样刚愎自用,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蜀汉群臣在刘禅娶媳妇的问题上,也大都倾向于张飞。
群臣中只有黄忠和关羽是莫逆之交,也是关羽安插在刘备身边的眼线,对于蜀汉君臣中间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黄忠心里一清二楚。
如果是别人杀了夏侯渊,关羽只能心中叫苦,可偏偏这个任务是黄忠来完成的,关羽有多恼火可想而知。
刘备册封五虎将,关羽对黄忠大放厥词,只是变相的发泄心中的不满,至于让谁来替代黄忠五虎将的位置,关羽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再说蜀汉的诸多武将中,只有魏延的本事可以与黄忠相提并论,可蜀汉政权的顶梁柱诸葛亮死看不上魏延,所以让魏延替代黄忠的可能性为零。
如果真要剔除黄忠,把魏延扶上五虎将的宝座,十有八九关羽要站出来,替黄忠打抱不平,毕竟关二爷护短也是出了名的。
知己朋友吗,自己骂几句可以,要是给别人欺负,那就另当别论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