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一号作战」期间,史迪威究竟有没有扯中国后腿?
日军「一号作战」期间,史迪威究竟有没有扯中国后腿?
-----
网友解答:
-----
注意三个时间节点,日寇华北方面军执行“一号作战”计划侵犯黄河以南,进攻发起时间是1944年4月17日;而老蒋下达中国远征军Y部队发起“怒江攻势”的命令,是1944年4月14日;日寇第11军执行“一号作战”发起湘桂段作战的时间,则是1944年5月27日。也就是说,南边的鬼子动手时间,比北边的鬼子整整晚了40天,而中国远征军奉令向滇西反攻的时间,则处在两者之间,这其中有错踪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关系。
(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日本人的“一号作战”被称为明治维新以来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华北和华中、华南的日军总计出动兵力超过50万人,大批的部队调动和物资运输,这么大的动静中国方面不可能一无所知。除去分别应对日军的第一战区蒋鼎文部、第九战区薛岳部,在云南整训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成为一支举重轻重的力量,那可是20多万大部美械的中央军精锐,无论投放到哪个战场上,都够日本人喝一壶的。
然而中美双方对Y部队的用途是有根本性不同的,“中国战区统帅”视其为最后的战略预备队,“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的是其反攻滇西,然后与X部队(驻印军)在缅甸会师,而且蒋史之间因为军队统帅权的问题,早已经势同水火。X部队的新一军在史迪威直接指挥下,早在1943年10月就已经开始反攻缅北,而面对滇西并不许多的日军,卫立煌的Y部队却迟迟接不到进攻的命令,因为这事谁说了也不算,必须史迪威嘴里的“花生米”点头才行。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这事要一分为二地看,在1943年年底到1944年初,Y部队确实不具备反攻能力,因为美援武器只能通过驼峰航线一点点运过来,第一次远征军的失败,也使各部的整训工作进行的比较困难,所以卫立煌的前任陈诚,始终有畏难情绪,错过了与驻印军同时动手夹击日军的最佳窗口期。而到了1944年春天以后,华北和华中的日军已经蠢蠢欲动,缅甸的雨季又即将到来,Y部队这个时候倾巢出动强渡怒江,其实是不太明智的。
一定要明白,卫立煌所部反攻滇西,不完全是为了收复怒江以西的国土,从全盘战局看此举并不急于一时,史迪威之所以坚决要求卫立煌Y部队迅速出动,其实更多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和应英国人的请求。所谓个人目标,就是1942年惨败缅甸之际,史迪威曾经发誓“我胡汉三会回来的”,新一军虽然装备精良战力强大,可毕竟只有孙立人和廖耀湘的两个师,若想“解放”缅甸,必须有卫立煌的20万大军配合才成。
(笑里互相藏刀)
所谓英国人的请求,是此间日寇缅甸方面军集中10万大军发起了英帕尔战役,目标直指印度东部诸邦,并且一开始进展是比较顺利的,英印军大叫快顶不住了,强烈要求中国远征军加大缅北、滇西方向上的攻击力度,以吸引部分日军回援减轻压力。在老蒋这里,史迪威的面子和言语威胁并不算大,能拖就拖,然而丘吉尔的喊话,罗斯福和马歇尔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毕竟美英才是穿一条裤子的,于是更大的压力来了。
1944年4月初,史迪威专门飞回重庆督促老蒋出兵,并且带来了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老蒋答应可以给新一军空运一个师的援兵,但是对滇西反攻仍然反应冷淡。史迪威于是求助华盛顿,很快老蒋就接到了马歇尔的急电:如果中国不从滇西出兵反攻缅甸,美国将停止向中国输送“租借法案物资”,卫立煌部队每个月通过驼峰航线所获得的734吨物资装备,也将被同时取消,而接到老蒋的解释电文后,罗斯福再发来一封口气更加强硬的电报,重点语句如下:
(驻印军总指挥和两个师长)
“在萨尔温江与你对峙的只是日本一个装备不全的师,你向西进军必然成功,在过去一年,我们曾经装备并训练你的Y部队,如果不使用它们用于共同事业,我们空运装备并提供教练人员的最勤奋最广泛的努力,就没有道理了”!翻译出来就三句话:怒江西边日军很少、你必须马上出兵、如果你不出兵就别再拿美国援助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仍然还要依靠美国的老蒋,还有选择的余地么?
于是4月14日老蒋在何应钦的《怒江攻势》作战计划上签了字,尽管他并不情愿,因为国内战场需要这支预备队,同时也因为美英没有依约在缅甸沿海实施两栖登陆,让中国士兵去帮助收复缅甸领土,实在是没啥意义。可是所谓的盟国之间,也存在着强权政治,在美英领导人的眼里,实现他们的战略意图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中国战场上日军有什么大的动作,他们并不关心。
而当卫立煌20万大军5月11日渡江西去以后,便不可能再回头了,连昆明警总的200师后来都开上去了。
(左为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
其实还有一点,也就是老蒋高估了蒋鼎文和薛岳两个战区的战斗力,黄河两岸三年多的对峙、前三次长沙会战的不败,都使重庆军事委员会认为,即便日军大举来攻,也不会出现全盘崩溃的危险。而残酷的事实是,在河南战场,豫中战役37天连失38城,蒋鼎文汤恩伯望风而逃,在湖南战场,渐次骄狂的薛岳也很快打输了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兵锋,直抵连接湘桂两省的重要枢纽衡阳城下,时间是1944年6月23日。
河南段战场不提了,日本人的攻势最终在豫西山区受阻,从1938年就缩在陕西的胡宗南总算干了点正事,同时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而方先觉死守衡阳47天,重庆却拿不出来有力的救援部队,当横山勇第11军的打援部队对付王耀武、对付薛岳的兵力用到极限时,想像一下,如果杜聿明第5集团军或者宋希濂第11集团军兵临衡阳城下(一个半月爬也爬到了),日本人焉能不败?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桂柳会战的大败和日本人冲进贵州的事情了。
(卫立煌检阅Y部队)
所以说,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日本方面的一号作战),固然有河南、湖南蒋军各部战斗意志差极的因素,也有缺乏战略预备队的一定因素,史迪威站在美英、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确实是拖了后腿的。如果卫立煌的20万精锐之师不是去帮别人家收稻谷,中国抗日军民的损失会大大减少,那可是146个城市沦陷、6000万同胞成为亡国奴啊!百姓惨死和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更有《雅尔塔密约》的深远影响,非三言二语能说得清楚。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靠谁也不如靠自己,抗战期间美国的所谓援助都是有目的和需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策应英军取得英帕尔大捷、为了收复缅北地区,有多少中国远征军的士兵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中印公路1945年初打通了又有什么用?距离鬼子投降只有半年时间了。而在河南、湖南、广西和贵州的大地上,因此增加了多少生灵荼炭?等到老蒋不顾一切空运回新六军时,黄花菜都凉了。
1944年的正面抗日战场,一地鸡毛,外加一声叹息。
(看看昆明和黔桂的距离有多近)
-----
网友解答:
-----
这个说法纯粹是一些果粉为了给国民政府的无能洗地的推卸之辞而已。实际上一号作战期间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判断失误和无能,对日军可能的攻击毫无准备,和史迪威没任何关系。
早在1943年的时候,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日本和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已经不断受到威胁。为此,日本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以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将中国战场各占领区、东南亚等地贯通起来,并将其命名为一号作战,国内则称之为豫湘桂会战。
豫湘桂会战于1944年4月17日正式打响,至12月10日结束。在会战期间,中国共计损失部队约5、60万,被日军攻占了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沦陷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可谓损失惨重。
而此次失败,更是让美国对国民政府非常失望,认为在接下去的对日作战中根本不能指望,因此玫瑰此后不惜出卖中国利益,以换取苏联参加对日战争。可以说这次失败甚至影响了中国此后的国际地位。从这点来说,中国的损失就更大了。
现在在网上确实有些人把一号作战的失败归咎于史迪威,比如说认为他执意发动滇缅作战导致国内兵力不足,不肯把驻印军调到国内参加豫湘桂战役等等,不过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史迪威确实一直希望能发动滇缅作战,以打通从陆上援助中国的交通线,毕竟驼峰航线的运量有限,而且损失太大。
不过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驻印军投入缅北反攻战是在1943年10月,比豫湘桂战役早了差不多半年,此时没人可以预见到豫湘桂战役的爆发。而驻守西南的远征军虽然是在1944年4月14日发起怒江攻势,比日本发起豫湘桂战役只早了几天,
但是到此时为止,国民政府也压根没意识到日本会发起那么大的攻势。
从1943年11月起,军委会、蒋鼎文与汤恩伯都陆续接到一些日军在黄河北岸调动的情报,认为有可能日军会发起攻势。
然而基于日军此前历次攻势规模都不大,因此国民政府始终认为日军此次攻势不过是为了打通平汉线的一次小规模攻击而已。汤恩伯认为日军最多只有3个师团,“使用兵力不足”,不过是一次“窜扰扫荡性质”的攻击而已。
更糟糕的是类似的情报从1942年以后就没断过,这已经是第N次喊狼来了。因此国民政府上下也没太当回事,甚至还认为随着太平洋战局日益不利,很多日本精锐部队被调离,已经到了反攻的时候,因此计划在美国空军掩护下发起总反攻,收复华北。
1944年3月,老蒋还下达了“各战区发动夏季攻势”的注意事项。
在这种氛围下,第一战区自然也没把日军的攻势放在心上,所以河南守军的部署失当。蒋鼎文在1944年6月检讨书中承认,因为对日军攻势估计不足,“兵力极度分散,且又配置重心过偏于南”,在遭到攻击时完全无法形成有效抵抗。
而这种松懈的思想到日军发起进攻时也没改变。
4月17日日军发起进攻以后,汤恩伯还始终认为这是日军小股流动窜扰”,因此未作理会,决定去泡温泉。其幕僚宋湘涛则邀请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一起去看戏,过一天再回部队。
汤恩伯第一次和前线联系,一直要到19日,而他向老蒋报告日军发起进攻也是在19日,其悠闲心态可见一斑。而甚至到此时,汤恩伯还没反应过来日军的攻击规模有多大。4月20日,汤恩伯还致电老蒋,表示准备向中牟与邙山头发起反击,压根不知道日军甚至已经投入战车部队。
举全力对渡犯之敌反攻
而老蒋也下令在许昌和遂平各部署两个师,决定和日军一决雌雄。显然他也没意识到日军到底有多大的规模,否则根本不可能认为能在平原地区击败如此规模的日军。
到4月24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还认为日军发起进攻可能是为了从中国战场大量调走部队的“欺骗技俩”,或者是抢夺粮食,最坏的估计也就是打击一下汤恩伯军团,根本没想到日军野心会那么大。
甚至到了5月初,在第一战区意识到日军规模可能达到10万,许昌被日军攻占时,军委会对日军的规模估算还是只有3万多人,除了110师团外,都系临时拼凑,不过是一次局部攻势,认为一线有些大惊小怪。
已悉渡犯敌人第一线仍不过三万几千人
现郑州附近作战者除第一一○师团全部外,其余均系由华北战场零星抽凑而来,其总兵力实不足达成打通平汉线的任务。
所以很明显,国民政府根本就没意识到日军可能会发起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攻势。因此无论是否有怒江攻势,部署在西南地区的远征军也不可能调到其他地方去加强防御。
当然,在湘、桂两地战斗打响时,国民政府倒是清醒了一些,对日本的攻势有了相对准确些的判断。但是远征军对面日军也有3个师团,因此即使没有怒江攻势,远征军能抽调的部队也非常有限,对于战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事实上当时国民政府下属总计341个师又19个独立旅,即使说远征军因为装备了一些美械,战斗力强一些,但是毕竟总兵力占比有限,能对战局产生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所以很明显,豫湘桂战役的失败,根本原因是国民政府情报工作失误,压根没想到日本会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攻势,上上下下都缺乏准备所致,找其他原因,都是为了洗地而已。
-----
网友解答:
-----
史迪威将军是一名纯粹的职业军人,他和蒋介石之间的合作十分不愉快,其中的是非曲直可以说是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期间,扯中国的后腿,那就是果粉们为国军低下的军事素质找的借口,说白了就是甩锅而已。
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这样的场面不多。
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根源不只是文化背景的问题,英国人和美国人算是同文同种了吧,那英国人和美国人在二战中吵架吵的也是天昏地暗,但是并没有太影响英美的合作。史迪威和蒋介石矛盾的根源是两者对于“枪杆子里边出政权”这句话的理解程度不同,蒋介石要比史迪威深刻的多。
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的分歧首先是对于如何进行战争策略的不同,史迪威是主张建立一只强大的地面部队来对日本作战,而常校长是要用一支空军,也就是陈纳德的14航空队来炸垮侵华日军。常校长的主张最省力,特别是用美国人的飞机,用美国人开,他不用费事,这种设想是一种有点超前的想法,当然这个观点很可能是陈纳德灌输给常校长的,毕竟陈纳德和常校长的关系好,而且陈纳德是空军制胜论的狂热鼓吹者。
但是,这种由空军彻底打赢一场战争的设想直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才变为现实,而且还有很多条件,比如南联盟对于北约的机场没有任何的打击办法,但是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日军被陈纳德的飞机炸的没脾气的时候,通常会采用派出地面部队把机场打下来的办法,而陈纳德对于这个也是没有办法。
驼峰航线的确是一项壮举,但是从补充中国几百万军队的角度来说,驼峰航线是一项中看不用的行动,代价太大,而运力远远不够。在运进来的物资中大头还是陈纳德的航空队给用了,国军的几百万大军得到的很少。所以史迪威坚持打通中缅之间的路上交通线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百万国军的补给问题,用了充分的补给,国军几百万大军才能真正的发挥和它数量相匹配的作用,这一点史迪威比蒋介石要明白,到了日军在抗战中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芷江作战时这一点表现的很明显,在获得了通过中缅公路运进来的大量物资后,国军应付日军的攻势并不费劲,如果再能假以时日,对于国军进行整训,国军把日军发出中国并不是不可能。
说老实话,史迪威计划整训后的中国军队可以用新1军和新6军做一个例子,新1军是史迪威有所偏爱,但是经过整训后的中国军队水平基本上可以象新6军看齐。
相对来说,史迪威的设想更加现实,但是这样的做法,需要更大的付出。建立一支强大的地面部队,按照常校长的设想肯定是会首先武装自己的嫡系部队,估计这个史迪威也不会反对,毕竟本身中央军的军事素质的确比地方军阀的素质要好一些,但是常校长的嫡系部队是要留着对付地方实力派和共产党的,至于日军是排在后边的,但是史迪威是要把日军排在第一位的,这就是两者之间最大的矛盾所在。当然,这支新组建的全套美械的中国军队有极大可能是由史迪威负责直接指挥,这也的确对于史迪威有一定的诱惑。
具体到了一号作战中,这个时候正值缅甸反击作战,果粉们都认为是史迪威把当时的第11、20两个集团军调走,导致日军能够所向披靡,但是果粉们忘了,除了这两个集团军以外,国军中还有一个更大规模的胡宗南集团,而且这个胡宗南集团如果投入战场距离更近,出了潼关就是日军在山西的第1军,而且如果胡宗南集团投入战场,对于日军华北方面军的部队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威胁的侧翼打击。比什么从云南调兵方便得多,但是这个庞大的军队集团在干什么呢?封锁共产党,而当时共产党在陕北才几条破枪,用这么多人封锁。
日军的一号作战规模非常大,而对于当面的国军几乎都构成了突然袭击,不知道被果粉吹的神乎其神的特工之王“戴笠”干什么去了,那么大规模的军队调动,物资运输,不可能瞒住中国人的。
日军在一号作战中,首次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大纵深攻击,不过受制于中国的道路条件和日本的大车后勤保障,日军的闪击战无法和欧洲的苏德两军相比。
国军的战斗力弱于日军,这个不是什么秘密,而且抗战初期的老兵也的确是损失比较大,补充来的新兵比较多,但是新兵经过训练和实战的锻炼也就成了老兵,补充新兵多并不是什么太重要的因素。国军在1945年已经是有一种坐等战争胜利的心态,这个倒是的确是大势所趋,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
而且就算是日军当面的国军数量也不少,当然计算兵力对比的时候,国军的兵力总是高于日军,但是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下,国军也不是会想这次作战中那样一触即溃,在抗战初期,国军也是能够一再顿挫日军的攻势。一号作战在大陆的教科书上叫做“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少数地方,面对日军的攻势,国军几乎都是一触即溃,损失高达50万人,这只能是国军自身的原因,赖不着人家史迪威。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不是史迪威是不是搅屎棍,而是美国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前一直大卖军用物质给日本人。间接支持日本。
-----
网友解答:
-----
美国的史迪威将军就是一个美国马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于中国的抗战没有起到一丝一毫的正面作用,反而由于他的不懂军事葬送了中国最有希望最强大的部队。
史迪威在来到中国之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根本就没有实战经验。史迪威在军界的那点名气全是靠训练部队打出来的,至于指挥作战的能力,没有人知道它的上限和下限在哪里,毕竟纸上谈兵和实战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战之时,美军将星云集,可是马歇尔五星上将为什么就派了这么一个哥们来到中国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和史迪威将军真的是哥们儿。在战争时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5星上将拥有很大的人事权力,而他和史迪威将军的私交非常的好,好到了什么程度呢?
众所周知,由于马歇尔夫人的原因,马歇尔夫妇并没有子女,但是马歇尔将军夫妇又是非常喜欢孩子的人,他们就认了史迪威夫妇的孩子,作为自己的教子,教女。所以史迪威将军和马歇尔将军妥妥的是铁子。马歇尔对于自己这位老铁是非常的信任,一直想给老铁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其次在美国的众多将领中,史迪威将军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那些突击72小时只会结结巴巴说你好,再见的美国将领相比,曾经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史迪威将军,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就使得史迪威这个蓝眼睛高鼻子的老美在和中国的高层交流时,给人一种亲切感。
而且史迪威将军的美国军官身份,是在当时的中国内部是很吃香的,所以在华期间,史迪威将军有一定的人脉。这和那些一直蹲在华府的其他美军将领相比优势大了不止一星半点。所以马歇尔上将的这个人事安排也并不是纯粹的人情,从纸面上看,史迪威确实是一个相当好的人选。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美国马谡史迪威将军衔命飞往遥远的东方,在他的头顶上有着一系列让人炫目的头衔,什么驻华美军总司令,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东南亚战区副司令。他有一个很大的权力,那就是分配盟军支援中国战区的物资,这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他手中的一件武器。
但是很快这个人事任命的缺点就开始逐渐暴露。马歇尔将军在任命史迪威来到中国就职时,只看中了史迪威的纸面实力,却没有考虑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史迪威的个性。
史迪威这个人的权力欲很强,如果他的军事能力像乔治巴顿那样,哪怕就算,不如巴顿像美国马保国麦克阿瑟那样,那么权力欲强一点不是什么坏事,毕竟韩信也说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可是史迪威算得上是美国二战时期最差劲的所谓名将,纯粹就是一个无经验无能力无战绩的三无将领。部队落到这么一个人手里,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偏偏这个史迪威将军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明是黑铁的水准偏要上王者,在战场上这位黑铁级别的将军,指挥着诸如戴安澜,杜聿明这样白银级别的部下,更别说还有孙立人这样的黄金级别的,有这么大一个累赘,要上分根本带不动的!
史迪威在个性上还有着一种欧美人独有的迷之自信。在与东方人尤其是落后的亚洲地区的中国人交往的时候,这些高大的白人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在救世主的位置上,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往往是会坏事的。
同时在对待中国人和对待西方盟友的态度上也完全不同,当同为西方的英军需要帮助的时候,史迪威会丝毫不顾及中国军队的感受,与牺牲全力援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远征军在进入缅甸之后,连续被英军戏耍抛弃。
偷袭珍珠港之后,日军是相当的猖狂,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掀起了一股进攻的狂潮。在缅甸地区10万日军精锐进攻绝大多数是缅甸人的英缅军队。
英国人自己打仗都不行,更别说是殖民地的部队了,这5万部队在我看来,战斗力还不如5万头猪,至少5万头猪在面对日军的时候,还知道四散逃跑,这5万英缅军队可能连逃跑都不会直接投降日军了事。
但是缅甸地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条不得不保的生死线。和工业国日本相比,中国的工业能力实在太弱了,作为一个农业国,咱们连子弹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需要大量的进口。
可是以当时日本陆海军的实力,几乎完全封锁了中国的进口贸易线,抗日战场上急需的各种物资,只能通过一个途径进入中国那就是滇缅公路。所有的圆滑物资都得通过仰光卸货,然后沿着这条生命线源源不断的运到中国。
现在日本人对缅甸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很有可能被日军切断,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伟大的远征开始了。
在英国人行将失败之际,10万最精锐的中国远征军,跨越国境线来到了缅甸,这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个机械师,第200师,在当时中国统帅部手里只有两个攻击军,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七十四军,还有一个就是被派往缅甸前线的杜聿明的第五军。
可以说蒋介石在远征这件事上绝对没有留后手,这10万人是国军中的精锐中的精锐,蒋介石把这支王牌部队交到了史迪威的手里,可见老蒋对于这个美国人还是很信任的。
到了缅甸之后,英国人卖队友的恶劣行径,很快就被杜聿明等中国将领看穿,杜聿明多次建议史迪威不要听从英国人的,英国人名义上和我军进行配合,实际上上了战场就保存实力,一触即溃,他们的目的就是用中国人的生命,为他们趟出一条逃往印度的道路。
对于这些很浅显的东西,史迪威充耳不闻,作为一个初掌军权的人,他的目的就一个,成为一个盖世名将,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打胜仗。
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史迪威拿出副总司令的派头,要求中英军队在战场上不得后退,然而英国军队会听史迪威的吗?英国人早就打的没有了士气,只想活着逃回去,在战场上迟到早退,卖队友已经是基本操作了,要想英国人能够坚守阵地,就像中国男足明年能夺得世界杯一样。
所以在史迪威副司令的严令之下,最终演变成了中国军队独自对战日军,中国军队确实是好样的。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缅甸人民由于常年受到英国人的压迫,他们把前来支援英国军队的远征军看成了英国人的帮凶,而日本人则是来帮助他们摆脱西方人压迫的解放者。
所以远征军在缅甸,几乎得不到当地人的任何支援,他们不在明里暗里的戳轮胎就不错了。没有当地人民的支持,没有后续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军打得非常的艰苦。
在史迪威的一意孤行之下,不愿意卖力作战,一触即溃的英军成功的逃到了印度,而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的中国军队,却被日本鬼子切断了后路。万般无奈之下,远征军的将士们走上了野人山这一条血路。
这一条路上铺满了勇敢的中国军人的尸体,这些英勇的战士,如果没有史迪威的乱指挥,他们根本不会死在这里,他们应该能够消灭更多的侵略者。
在牺牲了5万中国精锐之后,所取得的成绩仅仅是保住了英军的性命,缅甸还是没有保住,滇缅公路还是丢了,各国援华物资只能经过驼峰航线,一点一滴的进入中国。
在和史迪威搭过几次脉之后,杜聿明等的中国将领已经对史迪威的军事能力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确认这位美国的太上皇就是一个典型的马谡,赵括,只会夸夸其谈,打仗根本就是不行,临战指挥甚至还不如常凯升。
面对自己的学生和心腹爱将杜聿明关于史迪威军事能力的报告,蒋介石也感到很为难,毕竟人家代表了美国,如果就此夺了他的军权,盟友那里很难交代。
蒋介石,于是指令杜聿明对史迪威的指挥来个阳奉阴违,合理的就去做,不合理的就去他娘。这个事情被史迪威知道后,史迪威极为光火,把蒋介石看成和日本人一样坏的大坏蛋。
由此可见史迪威这个人很狭隘,而且还是一个功名心极强的人,这样一个人如果久居下位,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破坏力,偏偏他手里有一项很大的权力,那就是各国援助中国的物资由其分配。
史迪威对于兵败缅甸这件事情看得极重,他的自尊心以及荣誉感要求他必须在缅甸打一个大大的翻身仗。于是乎,这个短视的美国佬毫不犹豫的利用手中分配物资的权利,把大量物资留给了远征军。
至于中国国内嗷嗷待哺的那些军队,根本就不在史迪威阁下的考量之中。天大地大,老子的面子最大,这可能是史迪威最真实的想法。
在抗战最激烈的时候,中央军也好,各地方部队也好,对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可谓是是望穿秋水,可是偏偏有这么一个美国佬上头,截胡,把大量的物资调配给了远征军,肉给远征军吃了,汤汤水水也给了远征军,国内的各支部队只能分一点点泔脚,你说这让蒋介石怎么能够不愤怒!
国内的部队缺枪少炮,在迎战日军的时候只能用人命来填,如果装备能够再好一点,只要一点点,我想就会有许多中国健儿的生命能够得到拯救,这个世界上就会少几个伤心的妈妈,流泪的妻子,找不到父亲而哭喊的孩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那个美国马谡史迪威。
史迪威在练兵这方面确实很有一手驻印军的战斗力很快被提了上来,但是这种牺牲国内同袍的做法,让蒋介石及国民党的上层极为不满。偏偏这个史迪威还不以为意,在他的眼里蒋介石也好,共产党的指挥官也好,通通不如他这个美国是救世主,他甚至以物资分配为要挟,要求老蒋交出中国所有军队的指挥权。
这怎么可能?蒋介石也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罢,都不会放弃军队指挥权的,毕竟大家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真的将军队交给史迪威指挥,那么我们中国不就和现在的韩国一样了吗?
史迪威对此没有任何的道德上的压力,他觉得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没想到他的要求被中国政府断然拒绝,他怀恨在心认为就是蒋光头在作梗,一定要给蒋介石一点color see see。
所以当日本人发动1号作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豫桂湘战役时,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美援物资坚决不发,援华空军全部撤到四川,难不成是要用这些空军来保卫大熊猫吗?
战争打的一团糟,蒋介石就想让手里的王牌驻印军进入贵州地区参战。可是史迪威再一次拒绝了蒋介石要求,甚至连补充弹药的请求都被他毫无情面地驳回了。你说老蒋会不会气炸了?豫桂湘战役大败,一方面是国军抗战不力,但是在日军的军功章里也有史迪威的一份。
面对国军大败,史迪威非常得意,他连忙给罗斯福去信,让蒋介石将权,把部队的指挥权全都交出来。
而此时此刻的蒋介石也忍无可忍了,和国军的许多高级军官一致表明,不可能将军权交给美国人。
在权衡再三之后,史迪威在中国的任命被撤销,这位被称为三星级连长的庸将就此回到了美国,再也不能祸害中国人了。继任者是魏德迈,这个美国将军向来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却发挥了N倍于史迪威的作用。
这个低调的将军上台之后,立即调整前任的做法,大量的援助物资进入了国内国民党部队,被迅速武装了起来。很快同样在1号作战中被打的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这批人,在拿到了美国援助的武器之后,非但能够守住阵地,还能够转手为攻扩大战果,连续消灭了3万日本鬼子。
应该说1945年的夏天就算美国没有投掷原子弹,中国也已经做好了全面反攻的计划,包括汤恩伯等抗日将领的军队都已经整装待发,只等一声令下,执行代号为阴人行动的中国战区大反攻!
我想如果没有史迪威这个美国马谡,一开始美国来的就是魏德迈将军这样一个高情商的军人,我想我们中国军人的损失一定会比历史上小上不少。
-----
网友解答:
-----
在1944年豫湘桂会战中,史迪威究竟有没有扯中国的后腿,这个要从史迪威与蒋介石或说国民党政府的恩怨说起。
史迪威派到中国任联军参谋长以后,和蒋介石矛盾不断,这种矛盾可以说贯穿了二战史迪威在华的所有阶段。在史迪威看来,中国拥有最好的士兵,但是,中国的军官大多是贪生怕死贪污军饷的鼠辈,导致中国军队作战效率低下,反倒是共产党军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一点政治不通的职业军人甚至设想过把给国民党的援助拿出来武装共产党军队去打击日寇。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必须说服罗斯福,让自己取代基蒋介石代理中国战区总司令的职能。而在蒋介石看来,史迪威和所有当时旧式西方列强一样,看不起中国人,每对中国事务指手画脚,甚至还想取代自己中国战区总司令的地位,想让中国军队在他一个美国将军领导下为美国战略利益去服务。
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日本方面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以战促谈 逼国民政府投降或谈判,以便让日本陆军早日从中国大陆抽身。而当时史迪威为了配合盟军在太平洋西部的反攻,执意要求训练已久装备精良的X军和Y军从印度和云南向缅甸日军发起总攻,打通被日军封锁的滇缅公路,让只能靠驼峰航线蚂蚁搬家式的对华援助变成滚滚洪流,使得中国战场早日打破封锁。
蒋介石认为,正是史迪威的釜底抽薪,让中国军队丧失掉最宝贵的战略预备队,导致耻辱的豫湘桂大会战,8个月的会战,中国损兵五六十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口。而日军损失不过十万。老蒋认为,如果有在云南整训、装备精良的那几十万大军在的话,肯定不会败的那么惨。中国就是为了尽国际义务才让自己承受了巨大损失
而在史迪威看来,会战失利是国民政府长期以来文恬武嬉的结果,大批国民党军队投敌充当伪军,剩余的部队不是想着与日军作战而是怎么做生意怎么捞油水,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好仗?而且,蒋介石口口声声说军队不够导致会战失败,但直到会战结束,在陕北延安附近的胡宗南部,二十多万精锐的国民党军队一兵未动,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制中共,如此说来,兵力不足从何谈起?
所以,谁对谁错呢?大家咋看?
-----
网友解答:
-----
美国军方派史迪威担任China war zone参谋长的目的就不是赶走日本人,而是让史迪威用最少的美国物资消耗最多的日本军力和物资。
事实上在史迪威来华担任战区参谋长之前,美国军方对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以及China war zone进行了通盘考量。
其结果大家都知道,就是“先欧后亚”,这就意味着美国军方在史迪威来华之前就已经认定了China war zone处于需求链的最低端。
更别说美国军政两界当时极端鄙视KMT军队战斗力以及战斗意志,所以在史迪威来华前美国军方已经决定了China war zone对于美国的作用就是用最少的援助尽可能消耗最多的日本军队。
美国从来没有寄希望于依靠China war zone和常凯申的配合打败日本,美国军方对China war zone以及常凯申的最大希望就是“用最少的美国物资消耗最多的日本军队和日本用于作战的物资”。
但是美国军方这个目的不能明说,只能希望前往China war zone的美国将军可以“心领神会”,原本马歇尔选定的来华第一人选并不是史迪威,而是休庄姆中将(Huge Drum)。
但是休庄姆中将是典型的军人,他不是政客,马歇尔要么就让他按照美国将军的做法武装训练China war zone的军队,然后和日本人作战,这就意味着要给休庄姆中将足够多的物资;要么就以书面命令形式告诉休庄姆中将,他的任务就是利用China war zone的人力物力以及最少的美国物资消耗最多的日本军力以及日本军用物资。
换言之,一旦美国军方这个冷酷的计划曝光,休庄姆中将是绝对不会为马歇尔乃至美国军方背锅的。
这当然不符合美国军方和马歇尔的要求,所以才换成了马歇尔的好友,可以和马歇尔心领神会的史迪威。
史迪威来华的目的和常凯申希望史迪威起到的作用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正因为美国军方从来没有对China war zone抱有任何希望,所以才会允许史迪威组建了一个堪称美国历史上最“水”的参谋部。
他的副手多恩原是地图绘制师,在史迪威手下做过助理武官;参谋长柏特纳战前是个在华做生意的商贩;特遣队司令梅里尔乃美军语言培训班的日语教师。史迪威还用自己儿子任情报主官,两个女婿皆做主要联络官。史迪威这套参谋班子甚至被罗斯福称为“许许多多冒牌将军”。
而史迪威调回美国时,和他办理交接的魏德迈将军向史迪威索要China war zone作战计划时,被告知前任China war zone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从来没有制定过任何China war zone作战计划。
为什么史迪威如此渎职,居然没有被处理?
当然不是因为他和马歇尔关系好,而是美国军部和马歇尔派史迪威来China war zone担任参谋长,目的就不是为了把日寇从China彻底赶出去,而是利用China war zone战区消耗日军军力和物资。
为什么史迪威执意要在缅甸开辟新战场?当然不是为了美援物资更好的进入China war zone,因为这条“史迪威公路”最大运力还不及驼峰航线14。
开辟缅甸战场最大的好处是通过缅甸,在China war zone之外,再开辟一个战场来消耗日本的军力和物资。
事实证明史迪威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而且通过缅甸战场,美国很好的误导了日军,1944年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在战术上当然是成功的,但是放在太平洋战场大环境看,显然在战略上严重失败;日军除了在China war zone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外,并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甚至连迫使常凯申集团投降都没有做到。
史迪威作为China war zone参谋长,完全可以称得上渎职,但是他作为一个美国将军,他圆满完成了美国军方交给他的任务。
-----
网友解答:
-----
蒋介石评价史迪威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欺人太甚”、“美国佬混蛋”。史迪威蔑称蒋介石““小畜生”、“笨蛋”、“疯狂的小杂种”、“花生米”。
史迪威
要弄清楚史迪威到底有没有拖中国在“一号作战”期间的后腿,至少要先弄清楚两个情况才能下结论:
第一个是什么是“一号作战”?
第二个是史迪威在中国干了些什么?
先看第一个:什么是“一号作战”。
实际上,“一号作战”是日军的说法,在我们的历史书中称为“豫湘桂战役”。
“豫湘桂战役”发生在
1944年4月17日至1945年2月28日之间,持续10个月11天,
这是一场规模前所未有的战役,在中日战争史上十分罕有。
“一号作战”
日方的目的有三个,其一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打通一条从中国大陆由南至北,连接东南亚日军的交通纵贯线;其二是大规模歼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其三是打击中国的空军力量以及美军在中国的空军基地,防止中美空军袭击日本本土。
“一号作战”历经
“中原会战”、“湖南会战”、“桂柳会战”等战役
,日军也先后占领我国河南、湖南、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打通了粤汉铁路南段。
再来看看史迪威在中国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一号作战”期间的行为。
史迪威在1
942年3月6日来到中国,于1944年10月19日离职回美国
,这一段时间与“一号作战”的交叉只有1944年4月17日至1944年10月19日,大约6个月时间,而且
史迪威并没有实际参加或者指挥“一号作战”,他对中国在“一号作战”的影响是间接的。
蒋介石与史迪威势同水火
史迪威是蒋介石请来的,也是蒋介石赶走的,二人势同水火。
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蒋介石成为中国战区最高总司令,为了最大程度争取美国的支持和援助,蒋介石主动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请求,派一名美国高级将领来中国担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职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史迪威来到中国。
然而,史迪威来到中国不久,很快就与蒋介石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是史迪威对自己的定位产生极大的偏差。
史迪威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只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润滑剂或者说只是一个形象而已,
他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来掌握中国军事大权的,并提出就连进入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都要一并归他指挥,这一点触犯了蒋介石的“龙鳞”,为以后二人翻脸埋下了祸根。
二是史迪威在缅甸严重损害中国军队利益。
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史迪威实施
“弃缅保印”
策略,置中国军队的生死存亡于不顾,不让美军援华的军队进入缅甸作战,而且摆明了让中国军队充当炮灰,掩护英军撤退。
蒋介石视察史迪威指挥的远征军
史迪威的错误指挥造成了中国远征军的重大损失,杜聿明等将领对史迪威恨之入骨,几次向蒋介石“告御状”。
三是史迪威意图掌控美援华物资控制权。
蒋介石对史迪威的定位,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史迪威要充分发挥
“中国战区总参谋长”
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争取美国援助,而援助的物资怎么使用则应该由蒋介石说了算。
但史迪威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才是处理援助物资的决定人,蒋介石不应该把手伸得太长。
四是史迪威逼向蒋介石索要军队指挥权。
史迪威来到中国后,不把自己放在“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地位,没有认清自己只是蒋介石的下属,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自己在中国军队中的军事指挥权。
史迪威向蒋介石要求军事指挥权
1944年4月“一号作战”开始后,
特别是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衡阳基地受到日军的威胁后,史迪威以及美国军方认为蒋介石国民党指挥不力,导致中国军队连连失败。
于是史迪威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由他来全权掌握中国战区的军队指挥权。罗斯福竟然批准了。
面对美国赤裸裸的要求中国军队最高指挥权这一严重侵犯主权国家的行为,同时完全把蒋介石排除出军队的这一无理要求,蒋介石是断然拒绝,并召见美国驻华大使表示强烈不满。
罗斯福接到美国驻华大使转达的蒋介石的意见后,左思右想,在谋求第四任总统任期的关键时期,不愿意因此与中国决裂,最终决定舍弃史迪威,撤销他的职务,诏令史迪威回国。
史迪威是回国了,但对中国仍在进行的“一号作战”的影响还是深远的。
史迪威走后,魏德迈接替了史迪威的职务,此后
美国对华政策也产生了变化:由扶蒋联共转变为扶蒋反共。
魏德迈接替了史迪威的职务
中国战区的军事指挥权仍然由国民党掌控,对于这个结果,我认为积极的,
毕竟一个主权国家的军事指挥权是国家主权,万万不可落于外国人之手;
其次,抗日终究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如果史迪威掌握了中国军队指挥权,他只会把美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史迪威在缅甸的所作所为已经说了他的立场。
-----
网友解答:
-----
借用剑桥大学中国近代史教授兼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方德万的话:一直到1944年7月,史迪威对“一号作战”还蒙在鼓里,并且拒绝在“一号作战”期间给中国调配物资。
方教授认为:如果说在西线,1944年的D日(诺曼底登陆日)是最重要的战事,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一号作战”也是这样的。一号作战和中国军队第二次出征缅甸几乎同时发生。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更能清楚看出史迪威在抗战中的作用:
他没做很大贡献,他的领导方法也不行。
史迪威与蒋介石
为什么会有史迪威?当时,马歇尔面对一个问题: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人想打日本,但马歇尔认为美国应该先打德国。他认为进占欧洲是早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佳的方式。所以马歇尔不想向缅甸战场调配有意义的物资。但他又不能让人认为他放弃了缅甸战役,所以他先找参加过经验丰富的德拉姆将军当指挥官——当时,美国军官中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只剩下三位,德拉姆是其中之一。德拉姆要求美国向缅甸战场提供有实际意义的援助,马歇尔拒绝了,然后他任命了史迪威。
史迪威跟马歇尔关系很好。史迪威在情报部门、训练部门工作过,担任过驻华武官,但他从来没有指挥过任何部队,在利文沃思(军事学院)也没有听过指挥课。
马歇尔要把史迪威塑造成一个美国的英雄:他是唯一的、在亚洲打日本人打得很好的美国人。
二战以后,因为有国民党的失败,有很多学者利用史迪威来批评蒋介石,以史迪威的英明、勇敢证明蒋介石的无能、懦弱。
-----
网友解答:
-----
在史迪威要中国战区军队指挥权时,常凯申拒绝了,我看后世有人的认知,到不如给他,宁可让他去折腾亡国,也给他!免得后人中的傻子和坏人胡言乱语。
-----
网友解答:
-----
敌寇为挽救危在旦夕的滇缅战场,于是发起了旨在策应滇缅战场的所谓“一号作战”,这其实不过是敌寇灭亡前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
1943年10月,史迪威将军指挥由新
38师、新22师改编的新1军和国军第36师,以及美英联军部队、美军陆航第10航空队在缅北胡康河谷,向敌酋田中新一中将的第18师团发起强大攻势。1944年3月14日,由新38师扩编的新1军,以及由新22师扩编的新6军再发起缅北孟拱河谷战役。史迪威的作战意图,是将敌寇18师团吸引到孟拱以西,再由美军飞机轰炸密支那:以拿下滇缅公路缅甸终端这个战略要地暨彻底收复滇缅公路。综上所述,
史迪威将军指挥的反攻缅北之战,拉开了紧接着到来的滇西大反攻之序幕。
面对危在旦夕的滇缅战场,敌酋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为挽回败局,遂于1944年4月发动了旨在策应滇缅战场的豫湘桂“一号作战”。作为针锋相对地强力反制,集结在怒江东岸的远征军宋希濂第11集团军、霍揆彰第20集团军,于1944年5月11日强渡怒江,向盘踞在怒江以西的敌寇发起全面大反攻。1945年1月27日,光复缅甸的驻印军,以及收复滇西全部沦陷国土的远征军,在中缅边境芒友胜利大会师,缅甸战场和滇西战场成为中国军队最早取得胜利的地区。之后的湘西雪峰山芷江战役,中国军队歼敌3万余人。芷江---它因此而成为侵华日军战败后签署投降文书的地方。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河北哪里人最能喝酒?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