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依据?
淞沪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依据?
-----
网友解答:
-----
1937年8月11日,老蒋在南京主持召开了一次绝密的“最高国防会议”,中心议题是下一步的对日战略。会议最终做出如下决议:对华东日军采取“先机下手”的战略,用沉船和火力封锁江阴要塞,以防止日本海军自淞沪溯江攻击南京,同时截留南京以及上游九江、武汉、宜昌等码头的所有日本舰船,一并要全歼日本驻扎于上海的海军陆战队。
这个军事部署是基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日军侵华步骤的战略预判,即在华北大打以后,日军极有可能在淞沪地区动手,因为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1936年拟定的《对华作战计划》中,已经做出了战役预案:“以五个师团(分为两个军)分别登陆上海市区和杭州湾,两军策应向南京作战,以实现占领和确保上海、南京和杭州三角地带”。
由于日本的大规模战争动员尚未完成,主要现役兵力正投入华北,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淞沪地区仍然相对平静,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方面,是中方担心盘踞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会成为“内应”,从而接应日本陆军主力登陆淞沪;另一方面,是由于南京政府最高层的泄密,使上海日军非常担心遭到中国军队的主动攻击,所以当时的上海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表面平静之下其实暗流涌动。
引爆淞沪会战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一个是“军政部次长”陈诚。张治中曾经率军参加过1932年的淞沪抗战,对上海的作战环境和日军情况比较了解,他强烈主张在华东地区对日“先发制敌”,并将中国抗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指九一八事变);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指1932年淞沪抗战);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
也就是说,既然判定日本人早晚要在淞沪动武,那么就应该先下手为强,干掉其作为内应的海军陆战队。有鉴于此,在得到老蒋的默许后,张治中已经着手预做准备,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周内,即派出正规军补充第2旅的一个团,身着保安队服装潜入上海,秘密进驻虹桥机场和龙华原淞沪警备司令部地区。同时命令第87师、第88师从原驻地南京和江阴前移,随时准备增援淞沪。
当然,这肯定也引起了日本人的警惕和怀疑,于是有了8月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一个尉官一个士兵)硬闯虹桥机场的举动,其实就是想强行侦察中国军队的番号以及备战情况,结果被补2旅士兵当场击毙,这就是著名“虹桥事件”。这次事件爆发后,日本海军态度开始强硬起来,要求南京政府赔偿损失并且接受日方的“核查”,同时派遣大批军舰和陆战队开进黄埔江,以作为军事威慑。
另外一个对日强硬派就是陈诚,当时已经手握“土木系”军事集团,地位正处在上升期,所以说话的分量开始加重。考察完华北战事以后的1937年7月15日,陈诚急电南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敌如出兵扰我长江,则我国应整个发动,先肃清其各地租界及海军驻屯军。理由:我国对日作战,其唯一之有利先机,厥在制敌机先,予以奇袭,消灭其驻军,巩固我腹地”!
陈诚的意思和张治中差不多,那就是宁沪杭地区为国民政府的根本所在,一旦日军有在淞沪动手的征候,应毫不犹豫先发制人扫清上海之敌。同时,军委会高参蒋百里8月初也提出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理由是华北战局不妙,津浦线日军虽然推进缓慢,但是平汉线日军攻势凌厉,刘峙集团军明显不支,日军有沿平汉铁路直驱武汉的可能,如果九省通衢的武汉过早沦陷,那麻烦就大了。
种种谏言叠加在一起的结果,是老蒋最终下定了在淞沪开战的决心,遂有了开篇8月11日的“最高国防会议”。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与会的行政院秘书黄浚已是汉奸,所以这次会议的所有内容均被日方侦知,不仅长江中上游的舰船全部及时出逃上海(武汉的陆战队都跑回了上海),东京日本内阁和军部,也几乎同时做出了增兵上海的决定,时间是8月12日中午。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派兵方案是:“上海方面派遣部队,是以第11师团和第3师团为基干编成一个军,八月十五日为动员第一日”。到这个时候,由于中日双方不约而同都决定增兵上海和进行大打,那么淞沪会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
只不过中国军队由于距离较近,开进上海的时间较早,于是8月11日的夜里,张治中离开苏州指挥所,率两个德械师全速推进,至12日天亮时已经占领了预设阵地,因老蒋变卦,攻击时间被延误了一日。此时日本海军陆战队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准备在陆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死守位于虹口的陆战队司令部大楼及周边。
1937年8月13日下午,孙元良第88师先头部队一个营,向八字桥方向搜索前进,师主力随后跟进,攻击目标即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而得知陆军增援部队将于8月18日登船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胆气有点壮了起来,也派出一个大队进行延伸布防,下午3时许,双方两支营级部队在八字桥头猝然相遇。
第88师先头营少校营长易瑾下令部队开火,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正式爆发!
-----
网友解答:
-----
引爆淞沪会战的竟然是国军炊事兵扔出的一枚手榴弹。
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许,2名日军驾车强闯上海虹桥机场,机场守卫的宪兵把车阻拦下来,这俩日军很嚣张,叽哩哇啦一顿兽语,还不服不忿地把枪都拔出来了,威胁要动家伙式,中国士兵立刻鸣枪示警,结果枪声一响,这俩货立马怂了,发动汽车就窜了。
负责机场守备的国军部队听见枪响,又看到一辆日本军车逃窜,当时的部队对日军处于战争前的高度戒备状态,士兵们于是对着汽车就开火了,连一些隐藏的重机枪也朝日军汽车射击,车胎很快被打爆,在机场大门北面100多米的地方一头扎进了菜园子。
俩日军下车就跑,机场内一个正在准备晚饭的国军炊事兵,听见枪响,翻上墙头查看情况,刚好看到两名挥着手枪的日军正在奔跑,那时中国士兵都满怀爱国热情,对日军恨得牙根痒痒,这炊事兵毫不犹豫地冲着他们就投了一枚手榴弹。
其中一个日军当场被炸死,没想到这一炸,把整个淞沪会战的火药桶给炸响了。
这俩驾车强闯机场的日本兵一个叫大山勇夫,是个中尉,另一个叫斋藤要藏,是个上等兵,隶属驻上海大公纱厂的日军海军陆战队。
他俩为啥要强闯虹桥机场呢?这个只能说日军当时骄横得很,都放出话了,要3个月亡华,你说狂不狂?所以也许吃饱了没事干,可能还喝点酒就想开车挑衅,也许是受日军指使故意“碰瓷”,毕竟日军除了喜欢不宣而战搞偷袭,就是喜欢干这种“碰瓷”的下作事儿。
反正这俩人当天开着一辆车牌号为56的福特敞篷军车,直奔虹桥机场大门而来,想强行通过,没想到国军士兵很有血性,当场鸣枪。
俩人逃跑后,大山勇夫被国军炊事兵当场炸死,斋藤要藏一看吓坏了,赶忙朝一旁的小树林里跑去,刚好,当时国军第2师补充旅第2团1营正在这片树林里构筑秘密工事。
担任警戒的哨兵之前也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正在高度警戒机场方向的情况,突然看到一个日军士兵拿着手枪朝这里跑来,哨兵马上举枪果断将其击毙,
毕竟不可能让看到秘密工事的日军活着离开。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经过,但这个事之后成为淞沪会战爆发的导火索,被称为“上海虹桥机场事件”。
事件发生后,在处理这件事上,中方的上海警备司令部做得确实有点轻率和鲁莽了,设计不够周密。
先是命令士兵把2名日军的尸体抬到福特汽车旁,然后从监狱里提出来一个叫史景哲的死囚,换上宪兵衣服,枪毙在机场大门口,造成一个日军先开枪射杀国军卫兵,然后被国军开枪击毙的现场。
接着通知日方过来收尸,日方肯定不信,就和其他国家人员一起过来调查,
结果很快就发现了疑点和破绽:
1.“宪兵”身上有明显的麻绳捆绑痕迹。
2.“宪兵”蓬头垢面,指甲也很长,不像军人。
3.“宪兵”身上的枪伤是驳壳枪弹所致,而被击毙的2名日军拿的是小口径勃朗宁手枪。
由此,日方认为国军被击毙的卫兵是被替换的,而2名日军被击毙是国军故意挑衅。
于是8月11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府举行的谈判会上,日军态度非常强硬,以此为口实提出了中方保安部队撤出上海、拆除所有防御工事等极端无理的要求。
中方谈判代表俞鸿钧奉蒋介石之命也毫不示弱,相当强硬,谈判无果而终,随后这一事件在两国舆论界发酵之下愈演愈烈,中日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两国同时开始增兵,8月12日中午,国军先头部队已经开进上海市区,8月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开始大规模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就此爆发。
以上就是淞沪会战爆发的直接起因,当然这里面有个背景,
就是淞沪会战是我军对日军的第一次主动进攻,也就是说抛开意外事件引起战争提前爆发的因素,这场会战也必定会打响。
当时国军统帅部首先为确保首都南京的安全(上海驻扎的日军海军陆战队直接威胁南京),然后出于2个战略目的,计划发动这次主动进攻战:
1.把日军由北向南的侵略路径和态势,改变为对日军不利的由东向西的“仰攻”。
2.当时日军在得到东北之后开始觊觎华北,“7.7事变”已经爆发,局面岌岌可危,华北战场的压力很大,在上海来一次大会战可以把日军兵力吸引到华东,减轻华北的压力。
另外,日军驻上海大公纱厂的海军陆战队仅有3000人,国军计划先发制人把这3000日军赶到海里喂鱼。
但由于1932年淞沪抗战的停战协定中,规定中方在上海不能驻扎正规陆军,只有没打过仗的2个保安团和一些警察,所以为了提前备战,驻扎在苏州的装备精良的第2师补充旅第2团,奉命换上保安队服装提前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重要战略重地,此次“虹桥机场事件”中的守卫部队即为该旅。
而且海军方面方面也有大的行动计划,准备堵塞江阴全歼在长江的日军舰队,只是后来因机密泄露,日军长江舰队才得以仓惶逃出长江口。
结语:淞沪会战的爆发虽有意外因素,但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会打的一次战役,这是国军提前计划的一次战略会战。
尽管此战中方战败,但依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破灭了日军“3个月之内亡华”的狂妄气焰,更重要的是为上海及长江下游民族工业内迁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些工业基础对日后的长期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役,国军部队损失惨重,精锐部队损失高达60%,少将以上高级将领阵亡10几人,团长阵亡28人,营长阵亡44人,包括中将军长吴克仁在内的第67军、第159师和第160师全体阵亡。
日军伤亡6万多人
,
国军伤亡33万余人
。
致敬淞沪会战中所有的抗日勇士和牺牲的英烈!
以上原创回答,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
网友解答:
-----
虹桥机场事件:1937年(民国26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日本驻上海丰田纱厂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一等水兵斋藤要藏,驾军车沿虹桥路由东向西急驶,直冲虹桥飞机场大门(在今虹桥飞机场内),进行挑衅。机场守兵(属上海保安总团第一团)喝令停车无效,遂开枪击车。日军车急速右转弯驶入碑坊路(当时在机场东侧,现为机场内一便道)。在离机场大门北百余米处被击坏,大山勇夫当场中弹毙命于车内,斋藤要藏弃车而逃,也被当场击毙。
8月9日下午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立刻在其苏州的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经杨文瑔实地调查核实,认为此事件属于突发事件,并非中日两国蓄意而为之。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已经处于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
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一再后撤,但仍控制上海,这无疑是与日本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日本统帅部决定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华东。为此,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日军统帅部还于10月20日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3],独立山炮第2团,野战重炮第6旅,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部队共约12万人,组成第10军,由柳川平助中将担任司令官,准备实施登陆作战以打开局面。同时命将在华北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27万人。其中包括陆军9个师团另2个旅团、海军第3和第4舰队主力及空军力量。就在敌人大举调兵遣将、即将大兵压境之际,蒋介石却又深陷于列强干涉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中,并宣布撤销撤退命令,各部队坚守原先阵地。短短时间内命令两次反复,使得中国守军士气大受影响,队伍秩序开始出现混乱。11月5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第10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
因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故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一一投入前方战场,到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北岸从全公亭至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陶广第62师的2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遂迅速即被日军击溃。日军登陆成功后,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合编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日大本营规定其作战地域为联结苏州——嘉兴一线以东,任务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以结束战局为目的,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第6、第18师团按照预先部署,分别向松江、沪杭铁路扑去。蒋介石得知日军登陆金山卫的消息后,立即命令淞沪战场前敌指挥官陈诚作出应变处置,陈诚急令右翼军的东北军吴克仁第67军前往增援松江,却未能退敌。11月8日夜,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第67军全军覆没,日军遂占松江。随即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9日,切断沪杭铁路及公路。与此同时,日第16师团在中岛今朝吾指挥下在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形成合拢之势。苏州河北岸的日军6个师团于10月31日强渡苏州河后,迅速向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中国70万大军顿陷危险境地。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结果演变成全面大溃退。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1932年爆发了一二八事变,中央军第5军和粤系19陆军,联手和日军激战。
但由于中国和国力军力还是大大不如日军,苦战1个月后,我军撤出上海地区。
不过,此次日军也伤亡很大,很丢了面子。
一二八事变后,中日双方都开始重视上海。
当时上海是中国乃至东亚的金融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蒋介石认为,一旦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必然会以上海为基地,攻击首都南京。
此后,国军针对上海做了很多战争的筹备工作。
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业务如:拟订各地作战计划、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修筑国防工事、筹划江阴附近之长江封锁工程等;成立京沪警备司令部,由张治中任司令;增建苏州至嘉兴铁路等等。
到了1935年,国军基本打垮了红军的几大苏区,国内局势稳定,预计同日军全面战争不远了。
于是,1935年,由林蔚定稿国防计划,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京沪杭地区设施防御阵地。
1936年蒋介石判断一二年内就可以彻底消灭红军,开始全面对日作战计划。
中国划分为几个国防区,张治中奉命兼任京沪区军事负责长官。
张治中上任以后,立即开始筹备上海对日作战计划。
而且,蒋介石也开始对上海日军持强硬立场。
1936年,上海发生了日侨萱生矿作枪击案还有日本水兵遭袭案。
日本借机闹事,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全员出动,在闸北一带巡逻示威。
蒋介石电令何应钦:“据昨今形势,对方已具一逞决心,务令京沪汉各地立即准备一切,严密警戒,俾随时抗战为要。”
张治中将中央军精锐,德械36师从无锡推进到苏州;87师从江阴推进到常熟;88师从南京推进到无锡;大肆扩充上海保安团,准备开战。
然而12月12日,西安事变突然发生,这几个师紧急调动北上,准备攻打陕西,营救领袖。
日军确实可以趁机攻击,但此时日本也懵掉了,不知道未来中国走向如何。
就日本来说,虽厌恶蒋介石,希望中国分裂,却也不希望亲苏的中共掌握中国大权。
所以,日本暂时按兵不动,进行观望。
西安事变结束以后,张治中继续进行上海的备战工作:淞沪警备司令部新修京沪间电报电话线路四条、南翔镇通至沪西虹桥机场附近之苏州河木桥、绘制详细之上海日军据点位置及全市交通路线图、增设浦东各县沿海观察哨、增设警察总队、修筑国防据点工事29处、做好南市黄浦江封锁计划、组织别动队等。
1937年8月9日,日军再次进行军事挑衅,强行闯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内。
国军守军和日军枪战,击毙中尉大山勇夫,国军也有一人死亡。
由此,日军开始增兵,而国军也决定在上海开始大规模作战,大量增兵。
为什么选择在上海作战?
主要是上海作战对于国军有利。
蒋介石和德国顾问冯·法肯豪森认为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在这里很难挡住火力优势的日军。而上海街道和周边地区水道满布,对中国轻装备部队有利,日军重武器施展不开。
况且这里都是租界,上海开战会严重影响列强在上海的利益,他们会干涉。
蒋百里也曾这么说:“沪宁方面,敌人不利于使用大部陆军,我方应取速决主义,不宜多控制预备部队于后方,使敌人能以少数兵力,牵制我大部兵力。平津方面,敌人仍将集中优势兵力,我方应取持久主义,兵力应有纵长之配置。”
-----
网友解答:
-----
无耻之极的题目!
日本倭寇都打到中国的上海了,有人还去追问起因?还要找历史依据?
看到这种混蛋的题目,不禁让人回想起多年前,日本的所谓专家到中国来探讨“七七“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士兵还是日本士兵开的第一枪?
鉴此重伸:
第一,不是淞沪战争,是淞沪抗战!
第二,淞沪抗战是因为日本鬼子打到了中国的上海,不是因为中国军队打到日本的东京。
第三,日本打到中国上海的历史依据,是倭寇千年之祸害从未受到过中华民族的彻底清算,只要清算过一次,历史依据就清楚了!
-----
网友解答:
-----
1937年8月9日,日本为了扶持傅仪在东北的傀儡政府,同时与华北的日军遥相呼应,以掩人耳目制造了一起震惊中外的上海虹桥机场事件,把国际上的注意力转移到上海这边,再就是日本海军也想大展拳脚与日本陆军比一高低等因素。
当时,由于日本的大规模战争动员尚未完成,主要现役兵力正投入华北,在上海的日军主要是海军,兵力有限,当时不足万人。加之日本陆军与海军存在一些予盾,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淞沪地区仍然相对平静,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立刻在其苏州的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
经杨文瑔实地调查核实,认为此事件属于突发事件,并非中日两国蓄意而为之。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已经处于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
11日,日方代表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
1937年8月11日,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了一次绝密的“最高国防会议”,中心议题是下一步的对日战略。会议最终做出如下决议:对华东日军采取“先机下手”的战略,用沉船和火力封锁江阴要塞,以防止日本海军自淞沪溯江攻击南京,同时截留南京以及上游九江、武汉、宜昌等码头的所有日本舰船,一并要全歼日本驻扎于上海的海军陆战队。
当时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驻上海的一切军事力量,包括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等军事设施。
正当张治中率两个德械师全速推进,至12日天亮时已经占领了预设阵地时,因蒋介石寄希望于国联出面调停,临时变卦,已做好攻击准备先下手为强的张治中,白白的丧失了歼灭日军在上海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后不久日本海军陆战队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准备在陆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死守位于虹口的陆战队司令部大楼及周边。
接着中日双方都增兵上海,直到
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正式爆发
。
中国第9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这场战役历时3个月,中国方面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多万人参加会战,日军也逐次增兵,总兵力达9个师团22万多人。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迫使日军改变了战略主攻方向。
-----
网友解答:
-----
其实淞沪会战的爆发是很奇怪的,为啥呢?因为按照日军的部署,应该是从东北一路南下,逐渐蚕食华北、华东乃至于中原地区。
可是日军在没有占领华北,甚至没有完全拿下东三省的前提下,就开始在上海与中国军队展开了这场大战,这未免太奇怪了吧?
所以说,关于淞沪会战爆发的具体原因,其实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可以说,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上海太重要了!
一、日军打算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白日梦。
当时老蒋的都城在南京,如果能够拿下南京,那日本的白日梦就算是实现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日军全面侵华的野心昭然若揭。
到了该年的8月13日,日军就不断往上海增兵,数日间,日军在上海就增加了4个师团的兵力。其实这种部署已经足以让所有人都明白一件事儿,日军要打南京了!
为啥不从华北一路南下呢?
第一,当时没有系统化的铁路干线运送兵力,真正从华北一路南下,这路上会遭遇什么他们也无法预测。
一旦拖延了时间,谁也负担不起这个责任。
第二,要从华北南下攻打南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船只才行。
那个时候可没有南京长江大桥,过江得靠船。
所以说当时要想进攻南京,最好的突破口就在上海。从上海登陆,到达南京的时间其实很短。而且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拿下上海,对我们的打击,其实非常大。
1937年8月9日,日军海军中尉大山勇夫开车闯入了上海虹桥机场,这纯粹是挑衅行为,加上七七事变刚发生没多久,热血的驻军保安队果断将其击毙。
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儿卢沟桥事变的味道了,几乎是日军自导自演的卢沟桥事变2.0版本,为他们公然入侵上海提供了借口。
这就是日军的白日梦,他们想通过上海作为跳板,实现3个月灭亡中国的白日梦。没想到的是,在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差点没把日军给拖垮了。
二、老蒋打算祸水东引。
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他们认为当时日军的侵华计划是这样的,先拿下东三省,随后拿下山东、河南、安徽、苏北等地,随后进入武汉,将中国从中间分隔开。
华北日军先山东、河南,后湖南、安徽,将直接插向南京政府的战略后方武汉。武汉若失,中国将被拦腰斩断,京沪杭一带国民党百万主力大军将处在 日军东西夹击之下。---《国殇》
如果这事儿被他们办成了,那中国在东部地区的百万大军,将会陷入被日军东西合围的被动局面当中。
而当时老蒋的部队,想在华北地区抵挡住日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日军稳扎稳打,从华北一路南下,拿下武汉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老蒋开始了自己的布局,他派遣张治中带领第87师和第88师在8月11日向上海推进,此外又让蚌埠的第56师赶往苏州,由张治中统一指挥。
再加上上海本地的一些部队,合起来也有几万人的规模。
而当时日本驻军在上海基地只有6千人左右。老蒋认为张治中带着这几万人灭掉6千日军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只要日军在上海的基地被摧毁,那原本打算从北向南的日军已经会被激怒,从而直接从北方战场抽调人马到上海来。
一旦日军这么做了,就算是掉入了老蒋的陷阱。老蒋就是要改变日军的作战方针,让他们由北向南的计划毁于一旦,改成由东向西推进。
八一三事变的发生,是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亦可以说日本是被动的,而我国是主动的。最高统帅的决策,是要以主动的姿态,先把上海的敌军根据地摧毁,然后再主动的向华北作战,即使不能把敌人根据地铲除,亦须吸引其兵力到这方面,以搅乱其既定的计划。---《黄绍竑回忆录》
这么一来,老蒋的大后方重庆、四川一带就非常安全了。哪怕淞沪会战战败,南京被攻破,老蒋也有足够的时间和日军斡旋下去,这就是著名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计划。
三、老蒋纯粹为了保住伤害,压根没那么牛的战略部署。
以南京作为诱饵,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所以说第二种说法明显存在很大漏洞。如果日军在刚开战的数月之内,就能拿下国民政府的都城,你说丢的是谁的脸?
这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按照常理来说,老蒋不会这么冒险。其实老蒋和日军都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上海。
上海作为重点港口城市,又是南京的门户,实在是太重要了。日军拿下上海,那随时都可以进军南京,而老蒋要做的,就是必须要保住上海。
这个出发点就容易让人理解了。毕竟日军想要从华北一路南下,需要多长时间,这期间会出现什么意外,谁都不清楚。但是以上海作为突破口,似乎就很直接了。
因此老蒋在1937年8月11日,就开始布局保住上海。他前后调动了30万大军前往上海,而一直到9月上旬,在上海的日军不过区区6千人而已。
这是什么情况?原来老蒋的30万大军,并没有全部冲入上海,而是在上海和南京的沿途一路布防,显然是为了保卫南京而来。只有前线的张治中部队,是去消灭那6千日军的。
到了9月中旬,日军反应了过来,4个师团的兵力云集上海,张治中的部队并没有彻底消灭那6千日军,现在又来了十多万日军,那岂不就直接完犊子了?
总结:事情开始起变化。
老蒋做梦都没想到,在日军到来之前,张治中没能彻底消灭盘踞在上海的日军基地。一眨眼功夫,优势变成了劣势。
后来双方在淞沪战场上先后投入了数十万大军,展开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激战。谁也想不到这人员投入是越来越多,这也可以看得出,双方对上海的重视程度。
接近2个月的鏖战过后,老蒋那边总算是把南京该带走的东西都带走了。淞沪会战虽然没能战胜日军,但是为南京的迁移争取了接近2个月的时间,这是功不可没的。
所以说,我认为淞沪会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就是中日双方争夺上海。
日方拿下上海,可以实现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国保住上海,就能保住南京。只不过后来事情逐渐脱离了老蒋的掌控罢了。
-----
网友解答:
-----
其实讲的通俗一点,首先当时的战略家蒋百里便提出,自古中国统一战争,由北向南攻,没有不胜的,由东向西则很难成功。
当时日军原计划主战场买华北山西热河,进而犯潼关进去陕西,再转向南边,拿下四川、云南,最后东西对进包围中国的华中华南。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西面北面是日军,东面南面是大海。华中华南几无险可守,在这一带日军的机械化和炮火优势大为加强所以如此一来,中国可能两年都撑不过去就得亡国。
所以国民党决心先发制人,主动攻击上海的日军,吸引日军重心转至上海的华中地区,迫使日军由东向西仰攻(因为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嘛),如此日军只能是不断的击溃我军,而难以将我们歼灭,只要我们向西撤,总归是安全的。
当然为了这个战略意图,代价是惨重的,在上海的平原地区同日军的陆军空军,还有实力强大的海军三军作战,无疑是极为艰苦的,几乎所有的可战之师都派上去了,最终中国军队伤亡25万人,日军4万人。
虽然中国军队损失了大量得正规训练,有经验的老兵,本可以以他们为基干,扩编更多有战斗力的部队,但是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
中日战争的一开始,日军可以说就是被中国牵着鼻子走的,日军毫无战略可言。
淞沪会战,日军赢了战术战役的胜利,却输了战略。
-----
网友解答:
-----
淞沪战争是指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日之间爆发的持续三个多月的战争,中国方面称之为“淞沪抗战”,“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战初期(或者可以称之为抗战战略防御阶段)四大抗战之一,“淞沪抗战”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的高官们都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是国民政府还是投入了包括中央军精锐在内的近七十万国军与海陆空一体的四十万日军进行了三个月的殊死抵抗。“淞沪抗战”一方面为国民政府的转移和内迁计划争取了时间,另一方面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大大增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而至于“淞沪抗战”爆发的原因,其导火索是1937年8月9日发生的“虹桥机场事件”,该事件的大体过程是1937年8月9日,两名日本军人擅自持枪闯入中国军队把守的虹桥机场进行挑衅,并开枪枪杀了中国守军时景哲,最终在4天后的8月13日引发了中日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要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都没了,国民政府都忍了,为什么这一次这么小的事件就会促使国民政府下定战争的决心呢?原因就在于国民政府实际上此前早就已经制定好抗战的策略,那就是在南方主动出击,将日军在北方的主力部队吸引到南方来。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做出这样决定的主要考量就是为了避免南宋灭国的故事重演。蒋介石的两位高级参谋蒋百里和法肯豪森都曾经主张在南方采取主动攻击的策略。
桂系首领黄绍竑在其回忆录中曾经回忆淞沪抗战爆发的原因:“八一三事变的发生,是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亦可以说日本是被动的,而我国是主动的。最高统帅之决策是要以主动的姿态,先把上海之敌军根据地摧毁。”
据记载,最先向日军发起进攻的是张治中的第5军的87和88师,不过也有人认为最先发起进攻的是日军,当时的许多新闻记者记载是日军的海军陆战队首先向中国的驻沪保安队发起挑衅,中国军队奋而还击,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中日淞沪战争。
小编觉得,淞沪抗战的原因是中国方面争取战略主动和日军方面长期蓄谋相碰撞的结果,淞沪抗战虽然中国方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也的确达到了国民政府预期的效果。
-----
网友解答:
-----
淞沪会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国军真的战略上胜利了吗?
关于淞沪会战,我聊了很多,之前基本上讲的是淞沪会战的过程和影响,今天着重讲讲淞沪会战的原因。
网上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淞沪会战是国军为了改变日本军队进攻方向主动发起的一场大会战,目的就是为了把日军的主力引到华东,促使日本军队进攻方向从北到南改变为从东到西。
这种说法,说明网友们还是懂地理的。
我国的地形是,东部平原,中部高原,西南部青藏高原,形成了从西到东的三级阶梯地形。这样的地形,让我国大多数的王朝战争,都遵循着从北到南占领所有平原,或先占领高原,然后俯冲下来占领整个平原地区。
比如秦朝,首先占据了陕西和四川,都是第二阶梯,统一六国之战,实际上就成了从第二阶梯俯冲第三阶梯的战争。汉朝也是第二阶梯俯冲第三阶梯,只不过经历了从刘邦到刘彻的70多年时间。元朝做得更过分,竟然直接冲到云贵高原,南宋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被顺流而下攻克。
再比如唐朝和后来的五代,都是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然后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平原。清朝也是先占据了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不管是从北到南的一路平川,还是跨越阶梯的俯冲,都具有了地形上的绝对优势。
唯一一个特例是明朝,长江中下游起家,先征服了南方,然后向北突破,然后冲击蒙古高原。也许正因为先天条件限制,明朝对蒙古、新疆的统治力都太低了。
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王朝战争顺序,把淞沪会战开辟为第二战场,实在是太正常了。
而且,白崇禧也确实是这样建议的。
然而,在淞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实施效果却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首先要确定的一点是,日军的高层,在战略上纯粹是傻瓜,根本没有能力制定一个征服中国的完整战略。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结果。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高层对接下来的行动争议很大,尤其是石原莞尔代表的一派,希望消化一下在行动。可是,前线的板垣征四郎和松井石根这些师团长才不管这些,就想着建功立业,为天皇开疆拓土。
所以,在北方,日军并没有如国军想象的那样顺着京汉铁路一路南下,主力部队却在板垣征四郎的带领下拐弯进入了山西,打了一场太原会战。
板垣征四郎在南口战役中损失惨重,被要求后方留守,可是,板垣征四郎怎么可能善罢甘休,直接带着一个旅团就上了太行山。东条英机无奈,只能在大同展开决战架势,板垣征四郎忽然战神附体,打开内长城,冲击忻州。板垣征四郎3万兵力冲击20万国军组成的重兵集团,23天中国军队10万人死伤,相当惨烈。
太原会战的几乎同时,就是淞沪会战。
上海毕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同时也是最靠近中国首都南京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打一仗,其实是中日两国军方的共识。
不同的是,日本内部举棋不定,而且海陆军争执严重。
日本按照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在上海驻军3000人,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大量精锐部队以保安团方式进入上海,兵力一度达到日军的10倍!
张治中部署好兵力后,满怀信心要把日军赶下海。可是,蒋介石却犹豫了,贸然开战,会不会在英美等国家那里理亏?
就这样,最好的战机已经失去。侦查到情报的日军,赶紧在上海增兵,八一三到来时,日军扩大到了6000人。
双方都在增兵,都在调动部署,难以避免发生摩擦,8月13日,双方发生了一次火拼,到第二天,战争才正式打响。
所以,淞沪会战更多是擦枪走火。正因如此,这一场国军“蓄谋已久”的战役,居然被称为是“八一三事变”。
日本海军陆战队的6000多人在上海被合围,这对于日本军队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所以,松井石根为代表的主战派,乘机要求增兵十万,攻克上海,攻入南京!
淞沪会战的消息传回国内,日本整个国家都沸腾起来,父母送子妾送郎,日本残暴的鬼子兵,带着大红花就上了军舰。
更可气的是,海军此时居然和陆军站到了一起。
客观上来讲,淞沪会战实际上是帮助日军做了最充分的战争动员。
那么,淞沪会战有没有起到“让日军改变进攻方向”的效果呢?
当然没有!
淞沪会战,整个国民党精锐全出,损耗过半的大会战,其实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就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抗日战争中的22次大会战,分别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湘西会战。这些战役的发生地,基本上还是从北到南,日军的战略方向,并没有被淞沪会战带跑偏了。
如果淞沪会战真的有意义,我们遇到歹徒时候,是不是应该主动让对方扎腰杆不要扎肚子?可问题是,歹徒捅完腰杆,继续捅肚子,你不就亏大了吗?
如果日军真的有战略失误,也绝不是因为国军而改变的。日军最不应该发动的大会战是徐州会战、浙赣会战,徐州会战大大推迟了武汉会战的到来,给了中国工业西迁的机会。浙赣会战这是因为报复国军配合美军的东京轰炸,错失了一鼓作气拿下重庆的机会。
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日军集中兵力在长江流域开战,可能效果会更好。毕竟,当年中国经济全靠长江流域顶着。顺长江而上,拿下武汉和重庆,那才是正确的战略。
-----
网友解答:
-----
淞沪会战的主要起因,主要还是担心日本增兵淞沪,袭击南京。所以打算先下手为强,将上海的日本上海特别陆战队先行歼灭,其次则是引起国际关注。
现在网络上有一种传说,说是国民政府选择在上海开战,是为了吸引日军增兵淞沪,从而将日军进攻方向从南北轴向引到东西轴向,实现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这种说法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从北向南攻击因为当时中国基建落后,铁路、公路较少,加上日本缺乏大量的机动车,因此进攻速度受到后勤补给的制约,耗费时日。而从东向西进攻可以利用水路运输的便利,进展速度更快。另外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作战,也有利于日本发挥其海军优势。
显然把日军吸引到淞沪,进而沿长江进攻是恰恰最不利于用空间换时间的设想。
所以在1937年8月7日召开的国防联席会议上,此时国民政府的作战计划还是
在河北、山东进行逐次抵抗,慢慢后退,以拉长战线分散日军兵力。同时通过敌后游击战袭击日军日益拉长的补给线,使其疲于奔命。
根据这个计划,何应钦在报告中指出下一步作战的主要方向是河北和山东等地,其次是山西、绥远、察哈尔,在这两个方向上需要投入75-80个师的兵力,并集中全国23的枪械弹药储备,而长江以南直到广东,沿海地区仅保留25个师。
从这个部署我们不难看出,此时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考虑把日军主力吸引到上海的打算。
实际上蒋介石发起淞沪会战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清除日军对南京的威胁。
一二八事变后,中日双方签署了《淞沪停战协定》。按照协定规定,日军有权在其警备区驻军,而中国部队则退出闸北、南翔、真如,驻守沪宁铁路上安亭镇至长江边许浒一线。闸北、南翔、真如实现非军事化,国民政府在这里只能保留警察和保安团。
日军根据协定在上海派驻了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其兵力在淞沪会战前夕其总兵力为2400人,另有从汉口撤退到上海的300名陆战队。分为指挥部和6个大队,装备有150毫米榴弹炮4门,120毫米榴弹炮4门,山炮12门,92步兵炮4门,37毫米速射炮4门,高射炮4门,150毫米迫击炮8门,战车4辆,装甲车6辆和装备机枪的机动车若干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装备很好,炮兵甚至比日本陆军的旅团都要强。更重要的是日军可以在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的接应下登陆攻击上海,进而进攻南京,对国民政府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所以在七七事变前制订的《二十六年度国防计画甲案》中,就有歼灭驻扎上海的日本上海特别陆战队,防止日军“
增兵淞沪,或以海空军袭击我首都
”的计划。所以蒋介石选择在上海动手的原因开始很简单,就是消灭在上海的日军,肃清日本对南京的威胁而已。
不过因为日军的装备太好,又有海军重炮的支援,一举全歼日军的打算落空,双方陷入僵持。
即使如此,蒋介石在8月20日的日记还写到希望通过西方国家斡旋,从而“使
倭得转圜离沪
”。可见到这个时候,蒋介石还是没有任何吸引日军主力来上海的打算。只是日本却不断增兵,蒋介石也只能不断抽调军队投入,最终战斗规模急剧扩大,成为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会战之一。
------------------
推荐阅读:
母亲肺癌晚期,用尽了所有治疗方案,还是救不了她,只能看着她受罪,谁能明白我的心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