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项羽得了天下,会不会像刘邦一样遭受被逼和亲的屈辱?
如果是项羽得了天下,会不会像刘邦一样遭受被逼和亲的屈辱?
-----
网友解答:
-----
项羽得了天下,肯定不会像刘邦一样和匈奴和亲,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
项羽的贵族出身,造就了他高傲的性格,和草根出身的刘邦完全不一样。
《楚汉传奇》有这样一个片段,刘邦误捉了官差,不仅刘邦性命不保,全村人都会被株连,刘邦求老情人曹氏出面,向官差出卖色相,以求得活命,曹氏骂道:“你要不要脸,”刘邦回答:“我要命,我要什么脸呢?”
刘邦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脸面对他并不重要,这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他对这些也毫不隐晦,坦坦荡荡的表露出来,他为了活命,可以向雍齿下跪,更能向项羽下跪。
汉朝建立后,白登山一战,刘邦明白,以汉朝当时的国力,打不赢匈奴,和匈奴和亲,签订个不平等条约可以避免战争,何乐而不为,等汉朝强大了,在报仇也为时不晚。
刘邦的所做所为,项羽是绝对做不出来的,因为他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贵族血统,自幼接受了高等教育,和刘邦不是一个档次,项羽又是英雄里的英雄,宁愿站着死,也不会在屈辱中活下去,
楚汉战争中,刘邦数次被项羽打败,刘邦危急时刻选择狼狈逃命,等回去后组织力量卷土重来,项羽只在垓下一战被打败,就选择了自刎,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项羽到了绝路,已经没有了逃走的机会吗?完全不是,还是因为项羽要脸面。
项羽垓下大败后,一路杀到了乌江边上,乌江亭长听说项王到了乌江,架小船前来接应项王,他对项羽说:“江东有上千里土地,几十万百姓,大王在那里称王是没有问题的,希望大王赶快渡江,汉军没有船只,是不能追上来的,”
可见项羽想逃生很容易。
但这时候项羽已经下定了死的决心,他对亭长说: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项羽认为自己吃了这么大败仗,只身一人逃回来,就算江东百姓还拥戴他,他自己也无颜见江东父老了,说白了,项羽放弃逃生的机会,选择轰轰烈烈的死,很大程度是因为要面子。
这样的人能忍受向匈奴屈膝求和,向匈奴和亲吗?绝对不会。
2:项羽得了天下,那就是保持了常胜不败,更不可能和匈奴和亲了,而且白登山一战,冒顿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项羽取得了天下,白登山一战,刘邦就换成了项羽,以项羽的战斗力,匈奴冒顿单于会败得很惨。
匈奴的优势,是靠骑兵的高度机动性打游击战,找准薄弱环节狠狠地咬一口,等中原军队到了,匈奴人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阵地战匈奴骑兵一直不是中原人的对手,历史上中原和匈奴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惨败给赵国名将李牧,一次败给了秦朝名将蒙恬。匈奴人被迫逃到了漠北,
楚汉战争,中原大乱的时候,冒顿趁机统一草原部落,他野心勃勃,想一战打败汉军。
但经过几次较量,匈奴左右贤王都被刘邦打败,冒顿于是用计策引诱刘邦,才有了白登之围。如果换成项羽,以项羽的军事能力,远在刘邦之上,彭城大战的时候,项羽只用三万骑兵,把刘邦的五十六万人马打得狼狈不堪。如果楚匈交战,冒顿单于也不是战神项羽的对手,匈奴被打败,也就没有和亲之说了。
退一步讲,即使项羽像刘邦一样被围,以项羽的脾气,也不可能派人去匈奴大营求和,他会率军突围,匈奴人能挡住项羽吗?就算挡住了,项羽宁愿战死,也不会和匈奴谈判,也不会遭受和亲的屈辱。
-----
网友解答:
-----
所谓和亲,说穿了就是汉朝把漂亮的女人和大量的财富无偿的送给匈奴。以此避免匈奴的侵略,求得和平。这种事,项羽绝对没有任何可能性去做。
项羽是要搞分封制。我们知道:长平之战后,仅实力大大削弱的一个赵国,就能打得匈奴满地找牙。而秦朝统一以后,大将军蒙恬率30大军北击匈奴,很快稳定了北方。可见,对付匈奴入侵,是完全有能力击败他的。下面我为您详细分析。
一、和亲是一种屈辱的和平,是汉匈之间的不平等条约。
汉朝单方面把美女和大量的财富无偿送给匈奴,而匈奴只来不往。汉朝通过这种方式,暂时达到了避免匈奴侵略的目的。
站在汉朝的角度,国家刚建立不久,给点好处这个恶邻居,避免了大额的军费支出和人员伤亡。和发动战争比起来,毕竟损失还要小一点。
站在匈奴的角度,本来需要发动战争去抢劫才能得到的财富和女人,现在汉朝主动送上了门。虽然可能比抢劫得到的要稍微少一点,但毕竟不需要自己费什么力气。而且隔三差五的敲敲竹杠,也是一笔相对稳定的收入。
所以,和亲看上去似乎对汉匈双方都有利。
但是,面对匈奴这个贪得无厌的恶邻居,和亲政策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他没有满足的时候,隔三差五的还会来打打秋风,一直没有消停,否则到了武帝朝也不会发生汉匈战争了。因此,只有把他打怕了,打服了,甚至消灭他,才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不会和匈奴发生正面冲突。
假设项羽得了天下以后,他将会和周朝一样,把天下分封为若干个诸侯国。到那时,抗击匈奴的主要任务,就落实到与匈奴交界的诸侯国身上。
而项羽,就会舒舒服服地当他的天下之主、西楚霸王,绝不会为此而操心,更不可能去和亲。
而诸侯国,由于只是一个地方政权,既没有与匈奴和亲的资格和权力,也不可能像中央政府那样,有那么大的财力,可以任由匈奴敲竹杠。
匈奴这个恶邻居,由于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完全是靠天吃饭,一旦没饭吃,必然深入到中原腹地进行打劫。
诸侯国面对匈奴的入侵,除了打之外,并没有其他办法。
三、匈奴对诸侯国,并无军事上的优势。
战国时期与匈奴接壤的诸侯国有秦国、燕国、赵国,这三国为了防御匈奴,都各自修建了长城。
匈奴时不时到这三国抢掠,三国与匈奴作战,各有胜负。
我们来看看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是怎么打匈奴的?
李牧当时是赵国北部边境的守将,他对手下的将士非常优厚,并且下令说:“匈奴如入侵,迅速退入营垒固守,有主动进攻者斩首。”
这样过了好几年,虽然始终消极防守,但也没有多大损失,匈奴认为李牧胆小,赵王听信谗言,也认为李牧胆小怯战。把他召回。
此后,匈奴每次来侵犯,守将就出兵交战,每次都失利,损失惨重。由于战争的破坏,边境上也无法耕田、放牧。
赵王只好又请李牧出马。李牧称病不出。赵王派人再三催促他。
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需要像以前那样,才敢奉命出征。”赵王答应了。
李牧到了边境,还像以前一样固守不出。匈奴认为李牧很胆小,但由于李牧防守严密,匈奴又一无所获,边境的官兵们平时受了优厚待遇,都有打仗立功的心愿,憋着一口气,纷纷要求出战。
李牧这才开始了秘密战争动员。他准备了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还有善于射箭的士卒十万,又让人把大批牲畜赶到满山遍野去放牧。
如果遇到匈奴小股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人马和牲口丢弃给匈奴。
单于听到这个情况,以为赵国好欺负,就率领大兵入侵。李牧早已埋伏好大军,从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斩杀十多万人马。
之后李牧又灭襜褴,击东胡,收林胡,匈奴单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都不敢侵略赵国边境。
四、刘邦征匈奴虽战败,并非实力不如。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生活来源主要是畜牧、渔猎,这就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大。他们日子一不好过,就会深入到中原腹地抢掠。他们采取游击战的方式,选择中原军队薄弱地区,抢一把就走。他们几乎从来不与中原军队的主力硬扛。
因此,匈奴入侵是为了劫财,不以占有土地为目的。汉匈双方的战争并非为了争夺领土 ,而是为了财富。
对于匈奴这种流动性的作战,非常难以防范,维持边境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
汉朝初期,经过连年战争,全国人口只有二千多万。高祖刘邦为解决边患,征伐匈奴,但遭遇了白登之围,虽然战败,其实只是因为战略不当,加上粗心大意,有一点轻敌,导致了失败,并非真打起来,汉军的战斗力就不如匈奴。
由于国家刚建立,各种内耗以及刘邦本人的年龄问题,所以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一直寻求妥协。文帝、景帝两朝,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和平发展,增强国力,所以在对待匈奴问题上也是忍气吞声,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整体国力上升了,而匈奴又步步紧逼,才不得不开始与匈奴作战。
-----
网友解答:
-----
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能力,他只想退回到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自己当一个霸主。所以说项羽得不了天下,如果把项羽成为各诸侯的霸主就叫得了天下,那估计项羽就不只是被逼和亲这么简单,甚至会是匈奴占据整个传统汉地,比元朝提前一千多年建立起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传统汉地的政权。
在战国末期,赵国还能够击败匈奴,在秦始皇时期,蒙恬还能够击退匈奴占据河套地区,看起来好像匈奴实力不怎么样。而到了刘邦统一天下后,却遭遇了白登之围,被迫以和亲换取和平。
这是刘邦实力不行吗?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匈奴和中原实力的此消彼长。
汉朝以前,中国的北方不只有匈奴一个势力,还有更强大的东胡等,相当于中国的北方也是处在战国时代,各个势力也不够强大。而赵国本身就是武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军队更是有虎狼之称,所以此时的匈奴和赵军秦军打,占不到便宜很正常。
而到了汉朝建立时,经过了长期的内战,汉朝民生凋敝,缺少战马等物资,没有了后勤保障,军队战斗力肯定大打折扣。这时候的汉军战斗力肯定是远远低于以前的赵军和秦军的。而此时的匈奴则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灭亡了东胡,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丁零等几十个国家,拥有了三十几万能征惯战的精兵。这是西汉和匈奴比拼肯定处在下风。
如果没有刘邦一统天下,还维持在以项羽为首的诸侯割据局面,那么匈奴就能够很轻松地将北方的诸侯国一一歼灭,以这些诸侯国的势力实在无法与强大的匈奴相抗衡。虽然项羽很善于打硬仗,但他并不擅长打持久战和消耗战。楚汉相争,楚军连战连胜却越来越弱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大部分诸侯都被匈奴灭了,靠一个西楚也翻不起浪花。霸王别姬的场面可能就会发生在项羽对匈奴的作战之中。
我们应该很庆幸是刘邦胜利了,延续了秦朝以来的统一局面,让统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才有了后来分久必合。强盛的汉朝也和唐朝一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如果刘邦失败了,中国又会回到分裂状态,汉族甚至会提前被异族所灭。
-----
网友解答:
-----
我是芸烟一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个人认为如果项羽得了天下,他不会被逼和亲的,西楚霸王的性格自信中带着些许傲慢,他忍受不了这样的屈辱,你敢提这样的要求,他绝对会出兵打到你不敢为止。
匈奴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中原的一大因素,大汉初期匈奴猖獗,不断对汉侵犯。公元前200年冬天,刘邦亲自出战,领着三十万大军朝人侵的匈奴扑了过去,顺便将造反的韩王信镇压下去。由于军队的人数众多,又是刘邦御驾亲征,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所向披靡,连打胜仗,将韩王信和匈奴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刘邦渐渐有些轻敌了,又想着一下子把匈奴的力量消灭掉,因此领着军队不断追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领着骑兵飞速向前追赶,却不料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刘邦被围了七天七夜,军队损失惨重,自己勉强逃生。战败后,匈奴更加肆无忌惮,以汉朝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无奈之下刘邦采取和亲之举。
年少初见秦始皇便说:彼将取而代之。小小年级竟有如此胆识。反观项羽年少第一次见到南巡中的秦始皇嬴政时就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也。”这样有胆识的话。西楚霸王项羽一生胜仗无数,刘邦与他的对决中从未胜利过。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是历史中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2场战役。战神项羽的军事才能、英雄气概在这两场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巨鹿之战中项羽只有7万的军队,而秦军的军队有将近40万,军事力量悬殊,秦军的将领章邯也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在这种悬殊下结局似乎已定,但项羽没有被吓到,截断秦军的粮道,度过黄河后,他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粮,以示誓死决战的决心,在项羽的带领下,将士们一鼓作气大败秦军。彭城之战中项羽只用了3万精兵,就打败了刘邦和众诸侯组成的56万大军,项羽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匈奴敢提和亲的要求,项羽绝对会用武力征服他们。
个人觉得如果是项羽得到天下,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性格,匈奴是绝对不敢提和亲的,他们也没机会。可惜没有如果,历史长河总会给我们留下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
网友解答:
-----
谢邀,我们先看看刘邦为什么和亲呢?
刘邦和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最大敌人是诸侯王,如果刘邦跟冒顿单于火并,诸侯王会选择干嘛呢?
试想一下,刘邦的“白登之围”,真的是陈平贿赂冒顿单于的老婆救的刘邦吗?显然不是,因为刘邦的三十万大军到了,冒顿单于也没把握打赢。
同理,文帝景帝时期,最大的敌人是同姓诸侯王,其次才是匈奴,
武帝时,当同姓诸侯王都消灭了,才有精力攻打匈奴。
刘邦如果要跟匈奴火并,其实并不难,后来的陈汤说,汉兵一个打匈奴兵五个,现在不行了,一个只能打三个了。
以汉兵的作战能力,30万汉兵对40万匈奴兵,还是很有把握的,但是,汉朝30万大军消耗了,压不住诸侯王了。到时候诸侯王造反怎么办呢?
还是那句话,攘外必先安内,匈奴只是手足之疾,而诸侯王才是心腹之患。
项羽如果得天下,项羽会分封天下?还是会郡县制?还是郡国并行制呢?
大概率还是会郡国并行制,如果跟刘邦一样的选择,他遇到匈奴,依然会选择和亲的,
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权力的稳定性,而匈奴对中原,并没有太大安全威胁,不会跟皇帝争夺天下。
但是,内部的诸侯王就不一样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为什么不把周天子当回事?因为周天子实力太弱,压不住诸侯王了。
同样的,如果刘邦跟匈奴火并,压不住诸侯王了,诸侯王会干什么呢?
我不否认项羽打仗厉害,但是不会比整个汉朝的所有人都厉害吧?他终究是个政治家,会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
-----
网友解答:
-----
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政治家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屈辱二字,只有是否顺应时势,能给自己带来更大政治的利益,这也是刘邦作为政治家和项羽作为军事家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
如果要问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最大的差异在哪,并非说市井与英雄的差异,而是政治家与军事家的区别。一个是在战场上争胜从不服人,一个是在政治上争利从不斗狠,因此在战场上几乎战无不胜的项羽,输给了在战场上几乎屡战屡败的刘邦。项羽的眼中没有天下,他的眼中只有战场,因为他就是为战而生的战神。而刘邦的眼中有天下,心中有天下,所以才能得到天下。
对于汉高祖刘邦而言,和匈奴之间的争斗不一定非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用和亲这种方式,自己方付出的代价最小,却可以获得边界的安宁,来为大汉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大汉的百姓再也不能经受秦末乱世的生灵涂炭、朝不保夕的生活了,大家渴望太平的生活,因此靠金钱美女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述诸于武力呢?所谓屈辱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况且用我刘邦的屈辱可以为大汉换来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又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此时是项羽,以项羽的任性而为和自由秉性,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同匈奴的冒顿单于打一仗,最终的结局无论胜败必然都是两败俱伤,受苦受难的都是天下的百姓而已而失。记得有句俗语曾说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得了眼下的屈辱,才能获得未来的幸福,项羽是个不可以克己服人的人,他的字典里就没有忍这个字,他可以作为强者去同情弱者,但绝不会作为弱者向强者去屈服。
就算项羽最终击败了冒顿单于,那对于天下百姓来讲只是无穷无尽灾难的开始,因为一个好战的君主只会空耗国力,看上去曾经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大秦帝国,也会轰然崩塌,如果项羽和匈奴人拼尽全力,恐怕会进一步加快天下的四分五裂,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刘邦对匈奴人采取和亲政策,不是屈辱的示弱,而是委曲求全的策略,目的无非是为了大汉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国力,胸怀天下的君王不会个人的荣辱而干扰自己的决策,这也是刘邦超过项羽这个英雄的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网友解答:
-----
我以为,会,这需要逆向思维!
1. 大部分人从项羽的性格、作风、做派上断定项羽不会。但是这些也正是导致项目失天下的原因,那么项羽如果要得天下就得改掉他的这些毛病,就得改掉他“富贵不还乡,如锦绣夜行”的性格,他就会认真听取谋士们的意见建议,只有这样他才有得天下这个前提。
2. 那么我们现在再回到刘邦和亲的问题上来,和亲的本质还是由于汉匈之间的综合实力使然,那在楚汉相争的这个阶段之后无论是谁得天下,当时整个汉族区域的综合实力并无多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性格后的项羽多半会从大局出发,听从手下谋士的意见建议,采用和亲政策,暂时缓和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3.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推测,正所谓历史没有如果,很多偶然事件都会改变历史的进程和走向,项羽得天下后,会不会像刘邦一样遭受被逼和亲的屈辱也许只有项羽得了天下才知道准确的答案吧!
-----
网友解答:
-----
项羽是战神,其政治抱负不足安天下,但其铁骑雄风,足可灭匈奴!何言和亲之辱!
-----
网友解答: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杜牧对项羽的惋惜。就像杜牧所提出的这个问题一样,很多人都在抱有一种“期待”的态度,希望项羽可以东山再起。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从根源上还要归功于太史公的《史记》。司马迁对项羽的同情,影响了中国历代文人几千年。
然而,让人感到矛盾的是,文人们在同情项羽,贬低刘邦的同时,却又不一而同地怀念着刘邦所建立的那个大汉王朝。
分析
“和亲”对于刘邦而言,是他人生中最“屈辱”的事之一。但这仅仅是其中之一,因为刘邦一生所经历的屈辱实在太多了。
一个亭长,最后能够统一天下,所凭借的除了能够识人用人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邦懂得“忍”。这是一个可以化屈辱为力量的男人,懂得“忍”是刘邦最大的优点。
或者说,这对于刘邦而言根本就不算屈辱。毕竟政治手段、外交手段都是他赖以生存的方式,以退为进,委曲求全,对于政治家而言也再正常不过,何谈屈辱呢?
不过,这件事如果换了项羽,那他大概率不会这么做。因为项羽只是一个将才,他与政治家还差了很大一截。
“和亲”屈辱么?
其实,“和亲”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屈辱得分怎么看。
如果非要把和亲理解为投降的另一种方式,那么这的确是屈辱的。而事实上,和亲只是外交手段的一种。对于“重男轻女”的古人而言,嫁出去一个女儿,换来一段时间的和平,那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嫁给的人还是一个有着显赫身份的人,这真的算是屈辱么?只不过是听上去不好听而已。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认为只有打了败仗才会选择和亲。
事实上,不管是军事上的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会把这个当做首选的外交手段之一。李世民不也和薛延陀有过联姻么?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李世民可不是失败者。
那么,刘邦的“和亲”就真的屈辱么?要想搞明白这一点就需要知道和亲是怎么促成的。
提出和亲的人并非是匈奴,而是汉朝的大臣刘敬。而刘敬之所以提出和亲一是因为天下初定,此时的汉朝无法以武力压制匈奴。
可刘敬的根本目的却并非只是和亲那么简单,他要的是同化。他要让匈奴的首领流淌大汉皇室的血脉,要以血缘关系牵制匈奴。甚至说,让匈奴人臣服于这种血脉关系之下:
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
我们且不管刘敬的这个设想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成目的,但能够肯定的是,无论是刘邦还是刘敬,都不是抱着“屈服”的态度去和亲的。
他们是要以主动和亲的方式,达到一种文化进攻策略。单纯地看这个初衷,我倒认为“和亲”对刘邦而言并不算屈辱。
项羽的选择
对于项羽会不会选择和亲,我给出的大概率是不会和亲。
之所以还有小概率,是因为在楚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和亲。而且这种“和亲”方式在当时那个年代非常的普遍,起码在很多当时的人看来,并不觉得这件事屈辱。
不过,依照项羽一贯的性格来看,他起码不会在刘邦所处的环境背景下去主动和亲。
不过,我并不觉得项羽不选择和亲仅仅是因为尊严。在我看来,项羽不选择和亲的根本原因是他就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一个“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男人;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又重新搞分封的霸王;一个不顾天下人眼光焚烧阿房宫,杀了楚怀王的人,你让这样一个不懂政治的人,选择外交手段换取和平,实在是不现实。
项羽的格局就在那里,在他的心里只有楚国那块地方,还有他自己所谓的“面子”。他的世界里没有天下,更没有天下人。
没有这些,也就不会让他有长久的政治规划。像刘邦这样,以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去同化一个敌人,化敌为己的大格局,项羽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他的想法只有战争。
毕竟,项羽的武力那是“天下无双”的。曾经的极大劣势之下,都能打出来背水一战的豪迈。是不会在“势均力敌”情况下选择妥协的。
“白登之围”虽然说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可事实上,白登之围绝非无解之题。
原本在战争的初期胜利的天平是倒向大汉王朝的,否则的话以刘邦的个性也不会贸然出击。
就是因为这个贸然的出击,让刘邦的轻骑部队过早地成了先兵,汉朝的大军在后面没有跟上。这才导致了刘邦被困白登山: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
虽然说刘邦被围,但对于匈奴而言这一仗也不好打。因为匈奴进攻白登山并没有什么斩获,刘邦虽然不能突围,可冒顿单于也攻不上去,从军事角度看这是一次不分胜负的交战。
如果不是因为白登山上粮草殆尽,军士们实在无力支撑,这次作战完全可以演变成一次中心开花的战术。
只要汉朝的援兵到来,在外面给匈奴来一个反包围,到时候为难的就是冒顿了。可历史没有如果,白登山粮草殆尽,突围迫在眉睫。这才有了陈平献策,搞了一次“太太外交”。
单照匈、汉这次的交手情况来看,汉朝虽然有点“丢人”,但也不算真正的输,至于匈奴看似围困了大汉王朝的皇帝很光彩,可他说到底还是没有赢。
就这样的战场情况,如果把刘邦换成项羽,以项羽的勇武那他真的可以做到突围。甚至说是打乱匈奴的军事部署。
到时候,战场形势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原本处于优势的匈奴,将陷入援兵的围困当中。而以项羽的锐利兵锋,大破匈奴也未可知。
结语
事实上,刘邦的“和亲”并非是被逼的屈辱,而是一种主动的策略。就像刘敬所说的那样,他要的是将来的“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
这是一种外交策略,战略格局。这种策略和格局,并不在项羽的认知范畴之内。以项羽的性格是不会采纳这种方式的。
从另一个方面说,当时的匈奴并没有能力把汉朝怎么样。哪怕是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如果不是粮草问题,那冒顿单于也是没辙的。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真的把项羽和刘邦异位,项羽的反击能力是要强于刘邦的。他很有可能做到破袭匈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
网友解答:
-----
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项羽在期末农民起义后,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天下。但项羽的天下并非是刘邦的中央集权的天下,而是以西楚霸王为首脑,各地诸侯拱卫的方式。类似周朝的分封制,但权力更加分散!最贴近的是春秋争霸时期的各国态势。
为什么称项羽已经得到了天下呢?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实际上已经是反秦各路义军的领导,灭秦后对各诸侯的分封,基本上也是出于项羽的控制和安排。
一个大一统的汉帝国,与一个各个诸侯相互牵制的松散国度,对崛起的匈奴态度肯定会有明显的不同。刘邦建立汉帝国后,在白马之围中惨败于匈奴。不得不采用和亲并每年缴纳巨额供奉的手段,暂时稳住匈奴继续南下的野心。
项羽统一天下后,将自己分封在了原楚国故地,北部靠近匈奴的地方,则让给了各路诸侯。这些诸侯肯定不是匈奴的对手。在统一的匈奴眼中,任何一个诸侯都不是匈奴的对手。也就失去了谈和亲的基本条件。但代价是北方各地的诸侯可能会被匈奴逐个消灭。后来的汉文化可能也就彻底不可能发展起来。
-----
网友解答:
-----
刘邦、项羽两人是完全不同的性格,注定会是不同的结果。刘邦会采取和亲的方式缓和与匈奴的关系,但以项羽孤傲的性格注定他不会向匈奴低头,更不会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时,多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用重金贿赂匈奴首领的妻子阏氏,这才侥幸回到了中原。不过在“白登之围”发生后,刘邦对匈奴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或许是被匈奴打怕了,刘邦从此打消了出征匈奴的念头。
面对匈奴屡次侵扰劫掠边疆百姓的行为,刘邦对此却沉默了,不仅没有出兵征讨匈奴,反而想用和亲的方式来缓和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刘邦甚至要将自己与吕后所生的女儿鲁元公主嫁与匈奴冒顿单于作妻子,并每年再送给匈奴大批财物,如棉絮、丝绸、粮食、美酒等物,以此与匈奴达成联姻盟约。
虽然刘邦此举也是为了争取时间休养生息,但确实也让汉朝蒙受了委屈和耻辱,和“不平等条约”又有何异呢!不仅对匈奴出钱出物资,还要让一国公主去伺候匈奴善于。不过以刘邦的性格能选择这种屈辱和亲的方式也正常,毕竟刘邦之前为了逃命,都能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女。
如果换成项羽,断然是不会向匈奴低头的。以项羽孤傲暴躁,且崇尚武力的性格来说,没有率军突围出去,那么最终结果就是和将士一同战死在白登山,这点可以从项羽的最终结局可以看出,在垓下之战的最后时刻,项羽本有机会乘船渡过乌江,但他却不肯过江东,最终在乌江岸边自刎。
而且换成是项羽,很可能都不会发生白登之围,在彭城之战中,项羽只用三万骑兵就能击败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而刘邦攻打匈奴时,足足带了三十二万人,匈奴虽然比汉军人数要多,但双方兵力并没有到了相差悬殊的地步,汉军仅比匈奴少了五分之一的兵力。
如果换成项羽率领三十二大军,你认为西楚霸王项羽和匈奴冒顿单于谁的胜算会更大一些呢?最终结果会是如何?
接下来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白登之围和刘邦和亲的经过。
白登之围,刘邦和亲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全歼楚军,取得了最后胜利,持续了四年多时间的楚汉争霸战争至此结束,之后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
不过在刘邦和项羽争夺政权的同时,北方的匈奴也没有闲着,在秦二世即位当年,匈奴首领的儿子冒顿就杀了他的父亲头曼善于,并将所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兄弟全部杀死,自立为匈奴单于,史称为“冒顿单于”。
之后冒顿乘中原战乱之际,也开始了统一北方草原的战争,先攻灭东胡,后赶走西边月氏,接着又征服了楼兰、乌孙、屈射、丁零等数十个国家,之前被秦始皇命蒙恬收复的河南地区(河套以南地区)也被冒顿重新占领。在刘邦平定中原的同时,匈奴在冒顿的带领下也发展成为北方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
刘邦平定中原后,把韩王信派到代地,戍守太原以北的地区。但韩王信只有区区几万人马,哪里是冒顿的对手,所在都城很快便被冒顿率军重重包围,韩王信只好一边向匈奴求和,一边向刘邦求援。刘邦虽然派兵前往,但却怀疑韩王信反叛,就责备了他。此举导致韩王信以为刘邦要对他下手,便干脆起兵造反,与匈奴一起联合攻汉,不久后便发生了刘邦被困白登山的一幕。
刘邦对此很愤怒,加上匈奴都打到家门口了,便直接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上迎敌。而匈奴属于游牧民族,不善于阵地战,冒顿便佯装失败,故意引诱汉军,在匈奴多次败退逃跑后,刘邦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不顾谋士刘敬的劝阻,还骂其是“孬种”,并下令关押了起来,刘邦自己则脱离大军,率领轻骑去追击冒顿。
结果刘邦中计了,被冒顿率领四十万大军包围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期间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此时正值严冬季节,汉军也没多少存粮,在饥寒交迫之下,眼看刘邦就要危在旦夕。最终还是听了陈平的计策,用重金贿赂冒顿十分宠爱的妻子,在阏氏的建议下,加上韩王信部下的军队没有按时前来,冒顿这才打开一个缺口,让汉军撤出。
刘邦这才逃过此劫,不过刘邦回到中原后,心中想的却不是如何消灭或是驱赶匈奴,以彻底解决匈奴对边疆百姓的侵扰和劫掠。刘邦先是斩杀了之前进言匈奴可攻的十几名官员,之后在刘敬的建议下,还想将自己和吕后的嫡长女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和亲,以此缓和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不过吕后坚决不肯答应,刘邦只好找了一名宗室之女顶替了鲁元公主,完成了与和亲,自此开了汉朝与匈奴和亲之先例。虽然刘邦最终没有将亲生女儿嫁与冒顿,但他确实这么想过,而且刘邦之前为了逃命就曾多次抛弃过亲生儿女,为了地位,也抛弃过亲生父亲,宁愿看着刘太公被项羽烹杀,甚至还让项羽烹杀其父后,分一杯肉羹给他。(后文具体叙述)
如果换成项羽,会不会像刘邦一样选择与匈奴和亲呢?
以项羽的脾气性格,几乎可以肯定是不会向刘邦一样,选择向匈奴低头和亲的。从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从来没有向任何人低过头,即便己方处于不利的状态,项羽也会在逆境之中杀出一条出路,比如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
在巨鹿之战时,面对强大的秦军,数十万诸侯联军竟然没有人敢去迎战,而项羽仅率领五万人就敢攻打四十余万精锐秦军,结果大胜,不仅全歼王离部二十余万秦军,巨鹿之战结束后,章邯所部也投降了项羽,此战基本上消灭秦朝最后的主力军队。如果换成是刘邦,恐怕也只会和诸侯联军一样,率军驻扎在巨鹿城北,作壁上观。
在彭城之战时,刘邦乘项羽率领主力攻打齐国之际,集结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攻打楚都彭城,由于彭城只有数千守军,还是老弱病残,听闻刘邦大举攻城,便直接逃散了。不过项羽知晓后,却没有选择躲避,而是亲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半日之内便击溃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前后共计斩杀数十万汉军。
可见在项羽的字典里就没有低头二字,面对敌军十几倍于己方,项羽依然毫不畏惧。而且项羽面对统一天下的始皇帝也是如此。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在秦始皇一次巡游路过会稽郡时,项羽看到后就曾说过:“我可以取代他”,这时项羽和其叔父项梁并没有太大的势力。而同样的场景,有一次刘邦前往咸阳服役时也见到过秦始皇,也说一句话:“唉,大丈夫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从两人所说来看,项羽是自信能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人,而项羽最后确实做到了,虽然项羽并未称帝,只是自立为西楚霸王,但他只是不认可秦始皇的帝制,项羽当时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等同于帝王。而刘邦只是羡慕,向往成为秦始皇的那样的大丈夫,他当时都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皇帝。
如果项羽统领三十多万大军,又怎么会惧怕冒顿的四十万人呢!按照项羽以往的战绩,在这种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冒顿最后很有可能会失败,即便不会被项羽全歼,但四十万人,可能会有一半以上的伤亡。
即便再退一步,项羽也同样被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项羽也不会向匈奴低头,更不会去用重金贿赂一个女人来换取求生机会。项羽很大可能会率军突围出去,这点可以从垓下之战看出,项羽仅率领800骑兵便能从数十万汉军的重重包围下突围出去,而且不止一次。
要不是一个农夫故意欺骗项羽,导致项羽误入沼泽地,被汉军追上,项羽很可能就会成功返回江东。如果换成是刘邦,别说是800人,就是给他8000人也难以突围出去,白登之围就是最好的解释。就算再退一步讲,项羽没有突围出去,但他也不会向匈奴低头,更不会用和亲的方式求和。
《史记》记载:“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点同样也可以从垓下之战中看出,项羽最后突围到乌江岸边时,恰巧乌江亭长正好在停船的岸边等待,但项羽却说当初渡江西征的八千子弟无人一人生还,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再次杀死数百汉军后,最终在乌江岸边自刎而亡。
著名才女李清照《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换成是刘邦,你觉得刘邦会舍得放弃这次求生的机会吗?他有没有勇气选择自刎呢?
可见项羽是很在乎脸面的,正如项羽当初所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反之则可以理解为“若无富贵锦衣,有何面目归乡。”。项羽这么在乎面子,又怎么会选择用屈辱和亲的方式向匈奴求和呢?以项羽的性格,面对屡次侵扰劫掠中原的匈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击败匈奴, 要么马革裹尸。
而刘邦就不会这么选择,如果乌江亭长的船只能载下一人,刘邦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部下,选择独自逃走,这并非是抹黑刘邦,而刘邦之前确实就这么干过,而抛弃的对象还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
《史记》记载:“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惨败,之后在逃亡的过程中,刘邦见汉军紧追不舍,便多次将亲生儿女踢下车,以减轻马车负担,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利于逃命。之后为了保住地位,刘邦又再次放弃了亲生父亲刘太公,如果项羽真要烹杀刘太公,刘邦竟然还要求项羽分一杯肉羹给他,这便是“分我杯羹”的典故。
以刘邦的性格,在“白登之围”后,选择用和亲的方式向匈奴求和,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换取和平不也算正常吗!虽然刘邦选择与匈奴和亲是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难道其中真的就没有刘邦的个人私心吗?
而且匈奴并无诚信,即便刘邦和亲并送上大批的财物后,匈奴也没有停止对中原的侵扰和劫掠,百姓依然还要担心被匈奴侵扰,在担心受怕中的度日。低头求和只会让匈奴看轻汉朝,更加地肆无忌惮,在刘邦去世后,冒顿甚至还写了一封情书给吕后,想要一起搭伙过日子,可谓是极具侮辱性。
对于匈奴这样毫无诚信的异族,只有彻底消灭,才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迎来真正的和平。中华民族不可欺,若犯虽远必诛之,无论过去,还是现今,或是将来,向来如此。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