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有什么渊源?为什么感觉二者关系很密切?
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有什么渊源?为什么感觉二者关系很密切?
-----
网友解答:
-----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之时,广州政府领导的北伐军只有八个军10万人枪,其中何应钦的黄埔第一军不过2万人,然而到了二次北伐的1928年初 ,大约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仅老蒋的第一集团军就拥兵达30万之众,这些部队都是哪里来的?招收的少量新兵之外,绝大部分都是收编的原北洋军阀部队。
(第74军军长施中诚是直鲁联军出身)
尤其是老蒋自领的“东路军”一路上招降纳叛最为迅猛,陈仪的浙军部队、陈调元的皖军部队、以及赣军部队,绝大多数脱离了孙传芳的指挥,摇身一变成为“国民革命军”。包括后来的侍从室第一处的两任主任:贺耀祖和林蔚,也都是这一时期投蒋的,所以说,国民党的政府和军队中,从南京政权1927年成立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北洋元素。
我们不妨看一下二次北伐时第一集团军的作战序列,就大概知道蒋系部队里面有多少“北洋余孽”了:该集团军当时下辖四个军团,其中第一军团刘峙所部,还算以黄埔系军队为主(也不是全部),而第二军团陈调元、第三军团贺耀祖、第四军团方振武,所率领的部队基本都是杂牌,也就是投蒋的原军阀部队。
实际上,冯玉祥和阎锡山两大军头也得算是脱胎于北洋军阀,冯玉祥是直系军阀部队出身,一度为曹锟、吴佩孚的部下,只是由于不受待见,才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反戈一击,组建了自己的“国民军”,然后参加了军阀混战。他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的时间点,已经是从苏联回国的1926年8月,换句话说,在此之前他根本不是什么“国民党”,那么他的将领和军队同样如此。
阎锡山早年更得算是北洋军阀的一部分,无非自成体系罢了,他曾经听命于袁世凯、也曾经就任张作霖安国军的“副总司令”,直到1927年6月,习惯见风使舵的阎锡山眼见北伐军势如破竹,才在广州方面的拉拢下宣誓“效忠国民政府”,于是他和部下们就这样集体加入了“国民党”。说句不好听的,冯玉祥和阎锡山以及他们的部下,对“三民主义”是咋回事都未必清楚,无非就是顺应潮流“半路出家”而已。
(阎锡山早年就是北洋军阀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的另外三个集团军,在会攻平津期间,也收编了大批军阀部队,在整个北伐战争中,除去伤亡部分和逃回东北的奉军主力外,近100万北洋军阀部队中(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等),至少有一半成为了“国民革命军”。四大集团军二次北伐出征时的准确兵力是:第一集团军29万人、第二集团军31万人、第三集团军15万人、第四集团军24万,合计不过99万人。
然而到了1929年的南京编遣会议之前,全国军队已达200万之多,去掉已经易帜的东北军和西南军阀部队,四大集团军拥有的兵力也超过了150万人,可见国民革命军的膨胀之快和收编的北洋部队之多。在这次编遣会议上,老蒋提出了裁军的口号,因为国力确实养不起这么多的军队,当然,黄埔系的私心也相当之大,在拟定的八个编遣区中就控制了四个,其他几个军头当然不服,由此成为中原大战的主因。
(冯玉祥直军时期)
大批北洋军阀部队被收编之后,带来了两个严重后果,其一是许多原北洋军的将领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将领,比如在1935年的首次铨叙军衔时,陈调元、何成浚、朱绍良、万福麟、于学忠、何键、刘镇华、龙云、徐源泉等原军阀部队将领,均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几占总数的一半,至于中将和少将就更多了。我们所熟知的第74军第57师,前身就是张宗昌直鲁联军的部队,包括师长施中诚也是同样的出身,也就极大影响了国民革命军原来的军官团构成。
其二是不分良莠地大量收编北洋军阀部队和依附于北洋政府的地方游杂武装,使大量旧军阀部队的官兵涌入北伐军中,期间又未经认真和系统的改造,基本上就是换个番号、换个军装和帽徽,其他没有什么改变,如此就使旧军阀部队的恶习被原封不动地带进了北伐军中,从而破坏了北伐军原来的素质和纪律。所以从1928年起,所谓的国民革命军已经向新军阀部队的性质进行演变。
(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也是军阀出身)
因为国民党右派势力对收编和扩编的军阀部队是不加任何选择的,只要对方有加入国民革命军的要求,就立即同意并全盘接收,比如川军、滇军、鄂军、豫军、陕军、马家军等等,甚至包括孙殿英、刘镇华这样的土匪武装,包括后来出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他的30多万东北军也不过是原来的奉军换面旗子而已。某种意义上,国民革命军到1929年前后,已经成为了一支“新的北洋军”,无非是换了政府换了头头。
军队系统只是一方面,在北洋政府倒台的过程中,大批官僚和旧吏,也被南京国民政府留用甚至重用,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国民党对于基层政权确实无力进行改造,只能留用原北洋政权组织和官吏,继续行使统治;另一方面,南京政府也确实缺乏治国理政的文官群体和专业人才,乍一成为诺大中国的新统治者,吸收北洋旧吏也是无奈之举。
(浙军陈仪)
比如老蒋的把兄弟黄郛,原来就是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和“教育总长”,还出任过北洋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代表团顾问,1926年起受邀南下,换个身份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官员,历任上海特别市市长、“外交部长”,后北上说服冯玉祥、阎锡山附蒋,也是老蒋对日政策的核心幕僚。再比如北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也就是拒绝在巴黎和会协议上签字的那位,原任北洋政府驻美公使、外交总长等要职。
结果南京政府成立后,他又于1932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驻法国公使,甚至出任了1945年联合国制宪时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团长,第一个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我们所知道的抗战初期著名的汉奸父子“黄浚案”,这厮在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之前,也是原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官员,因此以这些人为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其实接收和留用了大批原北洋政府的外交、经济和行政官僚。
所有这些军事和政治官员,都只需要履行一道简单的手续,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党员”和国民政府的官员,这样的做法固然有益于国民党迅速掌握政权和稳定了局面,但也极大破坏了原有成分,这些人虽然头顶青天白日徽和担任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军政职务,其实不过是换个地方吃饭而已,由此也造成国民党的组织严密程度、战斗力、凝聚力均大大下降,恐怕也是败亡大陆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妨做这样的结论,所谓的南京国民政府,其实就是以老蒋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军事上击败北洋军阀后,基本继承了北洋政权衣钵的产物,包括国号也没有改变,都是“中华民国政府”。
所以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关系,已经不是渊源的问题,而是在历史大潮中形成泥水混合很难界定,最终形成了一个军政大杂烩,老蒋和国民党,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完成国家的统一。
(于学忠曾是奉军的大将)
-----
网友解答:
-----
对于这个问题,概述如下:
一、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和山西的阎锡山部都是脱胎于北洋军阀派系,皆因为他们二人懂得审时度势,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二、国民党张学良东北军则直接由北洋军阀最大派系之一的张作霖奉系军阀“改旗易帜”而来;
三、那些或战败或投诚或反叛而摇身一变为国民党军队的北洋军阀小军阀部队,亦有不少;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就能很自然的得出这样的印象:国军许多部队与北洋军阀有扯不断的联系和渊源,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是新军阀,一个是旧军阀而已。国军与许多北洋军阀部队‘同流合污’,是他们作为中国旧式军队的必然结局。
-----
网友解答:
-----
看过《淮海战役》的人可能都记得里面一个片段,黄百韬临死前在军部兵团司令部所在的屋子里跟身边的25军副军长杨廷宴等人说,我不是黄埔出身,但是可以不经通报直接进出总统府的特别通行证的编号却是17号,够可以了。
黄百韬说的是实情。虽然他祖籍广东,但是出生在天津,所以早年曾在直隶地区求学,后来加入了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投笔从戎,成了一个军人,而这时候的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隶属于冯国璋的直系大将李纯,旅长吴鸿昌,此时正担任赣南镇守使,驻守在赣南一带,任务是援粤,也就是消灭占据广东的孙中山的革命政府,武力统一全国。
1920年之后,黄百韬在直系供职一段时间后,等到张宗昌在张作霖支持下,占领江苏的时候,他又投靠了张宗昌,最高混到了旅长。此时的他才20多岁,就已经当上了旅长,也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了。不过,好景不长,很快北伐战争就开始了,张宗昌的部队被北伐军打垮,1928年,黄百韬跟着张宗昌部下第六军军长徐源泉投靠了常公,从此就开始为常公效力。
这之后,因为他的杂牌出身,一直在师长和旅长之间徘徊,没有再怎么晋升。到1936年的时候,终于晋升了铨叙少将。少将这个军衔在北洋时期不难得到,国民政府早期也不难,但后来军衔制度搞得复杂了,就不容易获得了。比如王耀武抗战开始的时候是少将军衔,到湘西会战结束之后才又给特别晋升了中将,这还是抗战时期的特例,大多数人抗战期间的铨叙军衔都没有变化。
从1936年之后开始,黄百韬的仕途就不太顺利了,先是在川湘鄂湘剿匪总部担任参议,之后又被派往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抗战爆发后,他先是在第六战区担任参谋处长,之后又被调往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担任参谋处长,1941年后先被调回军委会担任高参,之后又被派往顾祝同的第三战区担任参谋处长,参与策划了“皖南事变”,从此又受到顾祝同的器重,开始升官。
1943年,黄百韬被顾祝同任命为25军军长,职务军衔为陆军中将,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在华东和中原地区作战,先是担任25军整编而来的整编25师师长,到孟良崮战役时曾担任高于整编师师长的纵队司令,1948年豫东战役时担任以25师为核心编成的小兵团的司令官,但这属于兼职,到淮海战役前夕,担任了四个军组成的第七兵团的司令官,淮海战役中指挥的军达到五个,地位就比较高了。
像黄百韬这样的情况,在国军中非常多,不仅有黄百韬这样较低级的将领,而且许多高级将领本身也出自北洋军阀部队,在北伐前后加入国民革命军。比如在北伐之前广东的六个军中,就已经有谭延闿、程潜的两个军是湘军出身的部队,北伐开始也是因为赵恒惕推荐贺耀祖担任湘军军长,而越过了资格更老的唐生智,从而导致唐生智公开加入国民革命军,成为第八军,第七军则是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部队。
有意思的是,当时湘军三个师的师长,除了唐生智之外,还有贺耀祖和叶琪两人,但这两人后来也都在北伐期间投靠了国民革命军,贺耀祖并且在之后一度成为常公十分信任的将领。至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更是从北洋政府时期就已经存在,是在北伐开始后才加入北伐军的,被视为“为北洋收摊”的东北军张作霖部,最后也在张学良的主持下,改旗易帜,成了国民革命军。
此外,四川的刘湘、刘文辉、杨森等人以及贵州、云南的军阀,也都是在北伐开始之后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真正被打垮的实际上只有直系吴佩孚和山东张宗昌以及孙传芳的部队,但大多数也都是在战争中被打垮之后,就被收编了。因此,北伐的过程也是各个主要集团飞速膨胀的时期,就是因为各部队都收编了大量的原北洋军阀部队。而在北伐结束之后,国民革命军其实自己也变成了新军阀。
-----
网友解答:
-----
在我看来何止是关系密切,二者最后可以说是融为了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二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至少抗战爆发之前是这样的。
一张图就可以说明关系
二者曾经还是战友关系呢
大清亡了以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们成为了中国的实际掌控者,本来这也没啥,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滚而已。
可偏偏袁世凯非要倒行逆施,惹得一众在革命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不满,于是国民党就出现了。
武昌起义
从这一点上来看,可以说北洋军阀其实在推翻清廷统治的过程中至少是战友的关系,亲密无间的那种,孙中山甚至把大总统的位置都让给了袁世凯。
当然,这和孙先生手上没有枪子儿有很大的关系。而袁世凯想要称帝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老佛爷面前“嗻”了这么久,也想尝尝滋味。
袁世凯称帝
而且袁世凯当时也确实有这个实力,奈何北洋体系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加之外部压力还是有的,袁世凯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而这个时期的国民党,完全就是被北洋军阀们吊起来打。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相爱相杀的时期。
北洋军阀割据地方
老蒋也不过是一个军阀
上面说过,北洋体系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几个比较有实力的相互看不上眼,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几个人表面上还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可随着袁世凯的死亡,好戏也就上演了。
而国民党那边由于此前被北洋军阀们吊打的体验并不是很好,也深刻体会到了有一批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是多么的重要。
这不就是一个地方割据吗?
同时也抓住了北洋军阀内斗以及苏联在中国找话事人的机会在南方做大做强了起来。
著名的黄埔军校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而身为校长的老蒋也确实在这个时期培养了不少忠于自己的人物。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后来也都成为了国民党中流砥柱般的人物,但并非国民党全部实力。
黄埔军校
回到北洋军阀们内斗,打得那叫一个火热朝天,而和平才是中国人民最迫切需要的。于是国民党著名的北伐开始了。
北伐的过程这里就不表了,反正可以理解为,这个时期的国民党也不过是南方的一个割据政权罢了。
只不过由于北洋军阀们的长期分裂和内耗把相对团结的国民党衬托的比较强大(实际上国民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此人若不死,国民党的未来或许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老蒋也只是明面上统一了中国,而实际上诸如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等一群地方军阀依旧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而老蒋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于是就又有了后面的中原大战。中原大战看上去是老蒋技高一筹,实际上若不是张学良选边了他,胜负还真难说。
中原大战
但就算老蒋把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制服了,但四川包括刘湘、刘文辉等大大小小的军阀,云南的龙云,西北的三马都不怎么听老蒋的招呼。
所以老蒋就算到了抗战期间也还只是一个实力较强的军阀,出于团结抗战的需要,本来不听老蒋招呼的地方军阀这个时候也只能以大局为重。
可老蒋这人不地道,借机就把龙云等人也给制服了。
老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之所以会有国民党和北洋军阀关系密切的想法,就是因为上面说的,老蒋在抗战结束前都没能真正的统一中国。
表面上归顺他的诸如阎锡山、冯玉祥等人本来就是北洋军阀,只不过之前的我们叫旧军阀,归降后就变成了新军阀,可根本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不仅如此,从1912年北洋军阀上台到中原大战,中间也就隔了不到20年的时间。
孙中山先生
这就意味着还处在一个时代,许多原本在北洋军阀中效力的人将领,后来有很多都成了国军将领,就比如唐生智、黄百韬、夏斗寅这些曾经老蒋的心腹爱将,早年间可都是北洋的将领。
所以就算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北洋军阀们早已成为历史的时期,老蒋的国民党实际上还是和北洋军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夏斗寅,老蒋早年间的心腹爱将
结语
综上,别看老蒋风光无限的样子,他心中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早些时候,他能指挥得动的军队也就北伐开始时的那10余万人,而且后来他的3次下野背后可都少不了北洋军阀们的影子。
-----
网友解答:
-----
北洋,这两个字源于“小站练兵”;“北洋军阀”这个标签显然不是他们自己贴的,因为最开始的小站练兵还是根据清朝政府建立“新军”的旨意开始的。
袁世凯(小站练兵责任人)1916年一命呜呼之后,小站练兵的主要军事指挥官迅速分崩离析各自拉山头,这个时候才有了“北洋军阀”这个存在;
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史实对比,北洋军阀就相当于“藩镇割据”;其中主要派别有三个,“直系”“奉系”“皖系”;
国民党不一样;它的前身主要是旅居海外的华侨组织以及当地的华人;换句话说,国民党是清朝政府钦定的反动组织,他们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
国民党早期活动经费主要由海外华人华侨赞助;他们也没有任何理由与北洋军阀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们与朝廷势不两立,何来与北洋军阀的瓜葛;大量早期同盟会成员惨遭北洋军阀的杀害,又哪里来的什么渊源?
如果说这种错觉确实存在的话,那么一定是来源于后来的“东北易帜”——
1928年,军阀头目“东北王”张作霖被炸身亡;其子张学良决定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主动放弃东北地区的军阀割据,史称“东北易帜”。
再后来就是“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直到老蒋去世;因此,表面上看起来国民党与北洋军阀之间的关系似乎总是“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很简单,国民党任何领导人都没有必要与北洋军阀拉关系——黄埔军校是国民党的人才基地,南京政府的税收是国民党的经济支柱。
-----
网友解答:
-----
北洋军阀与国民党初期是处于同一时期两个政治、军事派别,同时也是作为清政府倒台后共同治理中国的两大阵营。他们的确是有着非常深的渊源,甚至直到蒋介石败退台湾,这两大阵营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依然尚在,可以说,二者不但是关系很密切,甚至在民国后期,本就已经融为了一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从以下三点来加以分析,其实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历史层面
北洋军阀的前身是晚清时期清政府效仿德国军队而着力打造的新军,其中北方的军队逐渐被袁世凯掌握,发展壮大为北洋军阀。
袁世凯先是指挥这支军队,替清政府清缴南方的革命党,后来随着野心的不断膨胀,外加与南方革命军的暗中商议,干脆逼迫溥仪退位,与南方的革命军各退一步,达成协议,自己坐上了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的位置。
由南方革命军的领袖孙中山担任总理,管辖地区按双方各自占领的地区分别管治,至此,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而整个国家也由南北两大派系共同掌管。
反观大部分位于南方的国民党,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爱国民主人士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主张民主、共和的政党,但这只是国民党的党章,而它的军事力量还是主要来源于南方一些被共和民主思想感染的新军将领所组成的革命武装。
在民国初期,国民党所领导的革命武装人数并不多,武器装备也很落后,相比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显得势单力孤。
但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了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分支,相互间征战不休,这就给了南方的革命党人以喘息之机,不断发展壮大,又吸纳、争取了各方武装势力的帮助,最终逐步兼并了北洋军阀,直至1927年奉系军阀接班人张学良宣布东三省易帜后,全国实现了形势上的政令统一,均信奉中国国民党党章所领导。
所以在历史上,中华民国也被分成了两个时期,以1927年东北易帜为节点,之前的15年被称为北洋时期,而之后的22年被称为南京政府时期。
所以,如果说北洋政府是清王朝的延续,那么由国民党所领导的南京政府也是在北洋政府的基础上建立的,之间的渊源自是不会一般。
其次,部队组成
与北洋政府一样,南京政府也是以军权为主的国家政府,无论是国家领袖还是各方首脑大多都是由手握兵权的将领组成。
虽然中国国民党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度,但因为起初由国民党所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太过单薄,在兼并北洋势力的战争中融入和拉拢了如张学良、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刘湘等一大批新一代的军阀加入,使得这些新式军阀成为帮助国民党执掌全国的主要力量。
所以说,国民革命军实际上就是由中央政府军和各地军阀们共同组成的,因而,在南京政府统治时期,这些新式军阀虽然也都加入了国民党,成为国民党党内的巨头人物,名义上也归属于国民政府管治,可实际上却是派系分明,山头林立。
如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军政府,直至张学良1937年被软禁之前,无论在财政还是人事任用方面均是处于自主状态,甚至连外交方面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国民政府根本无法干涉。
与张学良一样,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山西、两广、云、贵、川乃至西北各省都无法直接下达政令,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就只有东南五省以及华中的部分地区,而实际掌握了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新一代军阀们虽然大多受过新式教育,也支持民主共和制度,但从根本上讲,却还是北洋时期各军阀老班底的延续,依旧将军权、财政大权及人事任命权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使得北洋军阀的这些分支余脉一直残存到国民政府垮台后还依然尚在。
最后,军政官员上的联系
无论是历史上的渊源还是部队的组成,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最大关联也是人上。
对于这一点,只要细数国军内部的几个实力派巨头就不难得知了。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军政领袖,他的嫡系部队——中央军自然是国民革命军正规部队中的王牌,且在这支部队中的大多数军官又都是黄埔出身,委员长的高徒,看上去绝对应算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嫡系武装。
可殊不知,就是这么一支最嫡系的国家政府军,其中的主要将领也有很多都是北洋军阀出身。陈济堂和唐生智都是中央军的两员高级将领,而他二人一个曾是独揽广东大权的“南天王”,另一个则是北洋军阀湘军的统帅,人称“湖南王”。
他们手下的主要将领,也都曾在北洋军中担任过各级要职,只因在北伐时期加入了革命军的队伍,一同北上讨伐袁世凯,才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被蒋介石视为嫡系,编入了中央军。
除他二人外,国军其它各主要派系几乎都能与北洋军阀挂钩,如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就是完全由奉系军阀改编而成,冯玉祥的西北军则是直系军阀最大的分支。
还有民国后期仅次于蒋介石的国军第二大派系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也是在北洋桂系旧军阀倒台后重新组成的一个新的桂系军阀领袖,人称“新桂系”。
至于阎锡山、龙云、杨森、马步芳等人就更不用说了,均是继承了各地旧军阀的衣钵,独揽地方大权数十年的人物,所以说,北洋军阀所留下的庞大支脉,直至民国结束,也没有消失,甚至随着国军的败退,一直带到了台湾。
-----
网友解答:
-----
j国民党许多军事专家,
出自北洋军阀的军校,
有些就出身于北洋军。
北洋军西方化的军制,
被国民党军队所采用。
北洋军阀政府的西化,
还影响国民党的警察!
以及民国的教育制度。
对经济.政治.法律体系,
也有深远的重大影响。
北洋军阀,混战不断,
卖国求援,祸国殃民!
本质是中国千古罪人。
但引进西方先进体制,
有助于我国社会发展!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
网友解答:
-----
国民党是南方孙中山领导的组织,意图推翻大清,大清没有被国民党推翻,主要是袁世凯为首的逼迫大清和平退位,成立了中华民国,因为袁世凯统领北洋新军,被他人成为北洋政府,确切的说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sl成立后,孙中山得到邻国sl的支持,建立黄埔军校,从sl到来资金及武器,又有顾问,很快就攻击北洋政府,直到占领全国
-----
网友解答:
-----
要回答明白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有什么渊源,还得从北洋军阀是如何兴起?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才能捋清楚它与国民党有什么渊源?和二者的亲密关系?
北洋军阀是如何兴起的
日本帝国主义早在1894年以前就蓄谋已久,计划先占领台湾再取朝鲜,得手后直接向中国伸出罪恶的魔爪。
日本占领朝鲜后,故意挑衅和侵犯我国领土,这才导致了中日甲午海战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的黄海大门,以战舰武器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鬼子,取得了黄海大战的胜利。
到了1895年,在第二次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满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令人痛恨发指的《马关条约》。
甲午海战失败后,主战派的光绪帝,骨子里总是有一种不认输的精神。他非常赞同康有为、谭嗣同维新变法的主张。
但是光绪帝很明白,以自己的实力去和反对派的慈禧荣禄斗,好像蚍蜉撼树。文臣这边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可以应对其变化。
可是没有军权和部队的支持,简直就是光杆司令。怎么应对突发事件呢?光绪帝痛定思痛,决心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新陆军,人选选谁来担当呢?
恰好这时的袁世凯以支持维新变法姿态,站在了谭嗣同这边。光绪帝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竟看上了袁世凯这个奸诈小人。
此时的袁世凯也看到了维新派有皇帝的支持,将来肯定错不了,站队就站在光绪帝这一边。当他看到慈禧反击维新派时,觉得还是太后厉害,继而出卖了维新党人和光绪帝。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是个十足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渣。
话说光绪帝派袁世凯去天津小站练兵,这一练可不要紧,正合袁世凯的野心。他把四千七百人的队伍,一下子扩充到了七千人的大部队。军队教练是从德国请来的教官,武器装备完全是洋枪洋炮。
袁世凯有了人马和枪炮,开始大肆屠杀义和团,和反抗洋人运动的老百姓,他的做法博得了慈禧的欢心。1901年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袁世凯乐得都合不拢嘴,借助慈禧的余威,大量扩充自己的军队,并为军队命名北洋常备军,即后来的北洋军。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开山鼻祖,这是北洋军阀兴起的简述。
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的确练出一批名震天下的人物,在小站练出了四个总统和九个总理,堪称民国政坛上的奇迹。
四位总统依次为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九位总理为唐绍仪、赵秉钧、段祺瑞、徐世昌 、王士珍、靳云鹏、萨镇冰、张绍曾、杜锡珪。
可是在袁世凯八十三天皇帝梦醒来时,看到的是众亲叛离,全国声讨人人喊打,一气之下蹬腿玩完了!
袁世凯一死群龙无首,北洋军阀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争夺地盘和利益的战火开始上演。
北洋军阀繁衍出三大派系,其代表人物为,奉系军阀张作霖张作相孙烈臣,直系军阀冯国璋曹昆吴佩孚孙传芳,皖系军阀段祺瑞徐树铮段芝贵。
在北洋军阀“三大家族”之下,又分出许多小派系。例如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下占据山东的张宗昌,河北的汤玉麟,还有后来反奉的李景林。
晋绥军阀阎锡山徐永昌傅作义,西北军阀冯玉祥宋哲元孙良成,滇系军阀唐继尧卢汉龙云,桂系军阀陆庭荣沈鸿英,后来被李宗仁白崇禧取代,成为新桂系集团。
黔系军阀刘显世王家烈周西城,湘系军阀唐生智谭延凯何健程潜。粤系军阀陈炯明、陈济棠。四川军阀,川军的核心人物:刘存厚、刘湘、熊克武、刘文辉、杨森、邓锡侯。
马家军,马步芳、马鸿逵和马鸿宾,合称为“西北三马”。陕西军阀刘镇华、杨虎城、郭坚、党玉琨等势力。新疆军阀。新疆军阀主要有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等势力。
其他军阀,北洋系出身的除了以上主要军阀之外,还有吉林石友三、河南赵倜、山东的韩复榘、河南孙殿英。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界定点为,从袁世凯1895年小站练兵,至1928年东北易帜,为北洋军阀时代,它存在了33年之久,是封建军阀集团。
世人皆说三国军阀林立,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可是北洋军阀多如牛毛,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各个派系的军阀各自为战,谁也别想指挥谁,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
与国民党的渊源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遗憾病逝,留下一个风雨飘摇的中华民国,和一个群龙无首的政党。
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国民党预备了五大接班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廖仲恺被胡汉民的弟弟暗杀后,蒋介石联合汪精卫许崇智,扳倒了胡汉民。
这样一来蒋介石排到了第三位,蒋介石一想离第一位还是有差距,只好向把兄弟许崇智下手了。
要想推倒一个人,必须得名正言顺,蒋介石以粤军贪污腐败为由,严查许崇智的问题。顺便让黄埔军校的学生弟子,接管了粤军的领导权。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掌握了粤军,新一军和黄埔军校三大军事团体。
接下来就该收拾汪精卫了,以抓捕共产党人的借口,在广州开始实行大戒严。命令黄埔军校的学生兵,包围了汪精卫的住所。
汪精卫一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停了片刻才明白过来,老蒋这是在逼宫啊!想反抗手里没有枪杆子,只好称病让位,蒋介石如愿搞垮了所有的对手,当上了民国一把手。
蒋介石的阴谋得逞了,野心勃勃的他,酝酿起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战略分三步走,首先要打垮三大北洋军阀。一打败直系军阀吴佩孚,二打败实力雄厚的孙传芳,三打退东北的张作霖。
三大北洋军阀被蒋介石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到了1928年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易帜投奔了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东北的北洋军阀,彻底地退出了南北割据的局面。
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一看蒋介石势力越来越大,不行得抢点地盘吧,在1929年为抢夺两湖蒋桂战争爆发。
白崇禧在前线指挥部队作战,谁知蒋介石派唐生智暗地里收买了他的两个师,白崇禧一看后院起火,大势已去临阵脱逃了。
趁热打铁,蒋介石又收买了桂系的李明瑞、杨腾辉倒戈投降。李宗仁和白崇禧又被蒋的三路大军合围,无奈出逃越南。
1930年,李宗仁以中华民国副总司令的身份,联合阎锡山和冯玉祥举起反蒋大旗,蒋李冯阎爆发了中原大战。由于张学良暗中支持蒋介石,最终胜利的还是蒋介石,阎锡山和冯玉祥在名义上归顺了国民党,蒋介石便收了这两路人马。
李宗仁和白崇禧败回广西,1931年,李宗仁联合陈济棠再次反蒋。没想到的是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各方斡旋之下,促成了宁粤合流,枪口一致对外。李宗仁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中国国民党(第四届)监察委员。
1935年,李宗仁成为国民党一级上将,表面上李宗仁与蒋介石合作,其实他不停积蓄广西力量。五次反蒋的李宗仁,均以失败告终,可见蒋介石的政治手腕有多么的可怕!
但李宗仁也是绝顶高手,在蒋介石的眼皮子底下做事,竟然毫发无损全身而退,不得不佩服李宗仁太有智慧和胆识了。
收服了以上各路北洋大神,蒋介石拉拢许诺那些小军阀,尽可能地都收编到自己的队伍中。
蒋介石除了三支嫡系王牌军以外,其余的如张学良、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刘湘、刘文辉、韩复渠等等,都是从北洋军阀过来的,简直就是一锅大杂烩。
他们各怀鬼胎,逢场作戏,虽然是国民革命军,骨子里换汤不换药,这就是北洋军阀与国民党的渊源。
为什么感觉二者关系很密切
蒋介石本身就是投机军阀,他借助孙中山的力量,爬上了黄埔军校校长的头衔。中山先生逝世后,诡计多端的蒋介石又与宋家联姻,从而抬高了身价,为政治前途打下基础。
在蒋介石的国军中,依旧传承着北洋军阀的衣钵,二者即是敌人又是利益上朋友。不论是私交还是公干,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北洋军阀是封建军阀集团,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封建军阀和资产阶级军阀,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以剥削抢占为主,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从渊源上来看,他们是多年老对手,在利益的驱使下,化干戈为玉帛,见面是皮笑肉不笑的朋友。目的就是依靠蒋介石这颗大树,多掏他点银子,肩膀上多抗几颗星星。而蒋介石无非是利用这些人替他打江山,为他将家王朝卖命,这才是二者关系密切的真正原因。
-----
网友解答:
-----
没有太大的渊源。
但是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交织的关系网会出现某些节点,哪怕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是总体的,长期的敌对关系。
比如那个天字号汉奸。
人家当年也曾经充满热血,要去刺杀满清摄政王,虽然判处死刑,但满清政权中某些人物想留退路(其实就是川岛芳子的亲爹肃亲王善耆)。结果袁世凯当权后立即给予
天字号以
优待。此人立即转向暗中拥护袁世凯...竭力劝说孙中山下台 ,让出大总统给袁世凯。
同样,
二次革命失败,国会第一大政党国民党被袁世凯勒令解散,但很多议员并没有选择跟随孙总理,反而以个人身份留任议员,实际背叛了革命誓词。
比如政学系。
杨永泰等人出身国民党议员,先效力段祺瑞,再跟随孙中山南下护法(
因为国会被段祺瑞解散,没饭吃了
),又在滇黔军阀与孙中山间摇摆...后面,李宗仁白崇禧就是看不上杨永泰为人,才不用的。
此外,国民党1925年后迅速膨胀,1928年就已经名义统一中国,北洋军阀中除非声名显赫者,基本改换门庭,譬如那个也是天字号的败家子:
和那个天字号的基督将军:
所以敌我关系并不是什么绝对不变。互相之间,既有斗争,也有渗透,还有身份上的不时变换。
-----
网友解答:
-----
国民党蒋介石是保定军校的学生。在国民党军中有保定系和士官系之分,黄埔系又是保定系和士官系训教出来的。而保定军校是北洋军阀创办的,士官系是清政府派往日本的留学生。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对一个人而言究竟有没有命运?有负责任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