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迄今为止,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文化冲击是一个跨文化的概念和现象,指一个人从其原属的文化环境中移居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上的不适应。文化冲击可以有不同的层级,有地域文化,如南北方的文化差异,西安和上海的文化差异,也可以是跨国的,如中美、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什么,通俗地讲,文化就是衣食住行,通过吃喝打扮表明我们的文化领地和文化遗产。中美的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就是文化差异。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人们互相了解的机会增多,文化冲击比以前小了不少。尽管如此,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文化冲击依然存在,或者以更隐秘的方式存在。
文化涉及的方方面面,文化冲击都存在,如气候、饮食、语言、服饰,行为举止,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既有生理的因素,也有自然,更有精神和社会因素。在一个崭新的客居文化环境中,文化冲击使得新移民无所适从,小到日常生活,大到与人沟通的能力,甚至失去心理平衡,失去价值标准。
随着异地求学、两国奔波,我一直在经历文化冲击。
二十多年前,我从西安到上海求学,就遭遇了南北文化冲突。我发现上海菜里放糖,而陕西家常饭以酸辣为主,也有面食和米饭主食的差异。
我的舍友,来自北方,她写了一篇文章《上海的小》,写到上海的小葱细细的,是葱苗,不像北方的大葱,上海人买葱就几根,北方一捆的捆的。我在上海第一次发现,茄子是那样细细长长的,不是胖圆圆的。
朋友的先生是杭州人,他在西安上学时,感觉饺子、凉皮是零售,怎么都吃不饱,可是对于陕西人,这些就是主食。
博士师兄是山西人,刚到复旦时,主食是米饭,无论吃多少,总是缺少饱腹感。
当然,这些是低层面的文化冲击。
十五年前,第一次出国,去伦敦访学。在伦敦机场,听着机场广播里的伦敦腔,我简单要失聪了。要知道,多少年的应试中,我的英语成绩是呱呱的,还当过多次英语课代表。和我同行的还一位同事,她是教大学英语的,以前还去过其它英语国家,竟然和我一样蒙了。
文化冲击最大的,还是价值观。
朋友讲过他的经历。多少年前他来美国做博士后,来之前给老板(华人)带了两瓶酒,老板断然拒绝,你是想让我犯罪?这在美国是违法的,在工作场合接受超过25元的礼物就是行贿。后来,在大家一起聚会时,这两瓶酒喝掉了。
每年美国的教师节,我们和其他家长们会给老师送礼品卡,也最多是25元。几周前女儿的教练家快生小宝宝了,开了个Baby Shower,我们也是买了个小礼物,加上25元的礼品卡。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半径越来越大,求学、旅游、移民,文化冲击就一直伴随着。
文化冲击不全是负面的。文化差异、文化冲击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人们以各自的方式生活着,世界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经过文化冲击,人们更容易有包容、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学会尊重别人。
-----
网友解答:
-----
跟美国人谈恋爱,这是迄今为止我遇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
首先是政治问题
众所周知,政治在国内是个敏感话题,但是美国人的政治立场很鲜明,支持谁,支持什么党派都有自己的态度。美国人什么都敢对执政党,比如说全民医疗在美国不是普及的,很多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但是无力改变。
我女朋友说,这主要是右翼宣传,说全民医保是社会主义,会导致美国的经济崩溃,全民医保会增加他们的医疗成本。然后她评价说,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执政党都是骗子,因为他们拥护那些要从医疗保健中获利的人。
她不仅这样说,还在红迪上“大放厥词”,说执政党是骗子,然后一波美国普通人跟着起哄。她问我,中国怎么样?我说很好啊,我们有全民医疗保健。跟你们不一样,你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面,而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彩霞遍布,天鹅起舞,幸福得要离开地球。
然后她评价我,说我的叙事方式很中国化。
她还不喜欢特朗普,说特朗普对美国公民没有基本了解,对宪法一无所知,没有同情心,而且很愚蠢,还不断地扯谎,并且记仇,他眼里只有钱,会不断的从支持者哪里获取金钱……总之,特朗普在她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关键是,她这样说也就罢了,她每每看到网上相关的帖子,会立刻跟进,一书为快。在美国宪法中,公民有自由说话的权利,管你是不是总统。
关于安全感
她对安全感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有人对她造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她会毫不犹豫地掏枪。她买了一把沙漠之鹰,这把枪一般都放在家里,如果她要上洲际公路,跑长途的时候,枪会子弹上膛随身携带。
我看了她射击的视频,100米内撂倒一个人是没大问题的,她射击的时候,冷静,专注,就是不知道对付歹徒的时候如何。她有一次去纽约,在加油站遇到一个黑人,看上去很凶,她就不由自主地掏枪了,结果人家是问路的,搞得她很尴尬。
她对安全感的执迷,也体现在工作上,很专业,很尽责。她在金融行业,收入颇丰。她雷打不动的要务,就是坚持工作,坚持存钱。她觉得钱比男人好,钱可以自控,男人不行,他们都太花心了。
她和父母同住,但不白吃白喝,总是给钱父母。这一点我很难理解,我们在国内,一般都是白吃白喝父母的,即使成年了,有孩子了,父母依然可以啃一啃。但她完全没这概念,当我给她说起这种现象的时候,她看我就像看着一个废物,令人尴尬。
她说,你们有手有脚的,为什么成年了还要给父母增加负担,难道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吗?我跟她解释,说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中国父母对待子女都是如春天般的温暖,从出生,就将自己跟孩子绑定在一起,荣辱与共。
她很不理解。有时候,她父母会给她买一些比较贵重的东西,比如手机什么的,她会一边谢谢父母,一边给他们钱,绝不占父母的便宜。她觉得,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也需要钱,而自己已经成年了,不再有让父母负担自己的资格。
关于爱情
她的原则是,结婚生孩也不是不可以,关键在于那个男人怎么样,好不好,在一起有没有共同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说的三观是不是相近的。如果遇不到这样的男人,就一直恋爱,为了恋爱,她喜欢打扮,把自己整的花枝招展的,这一点,跟国内的女人无异。
在结婚的具体细节上,我们这里有彩礼,房子,车子,等等开支一说。她没有这样的概念,她说结婚,就是一群亲人朋友在一起,走个过场,大家娱乐一下。至于房子车子和彩礼,她说身边的朋友结婚,都没涉及到这一点。
我问她,如果远嫁怎么办?父母怎么办?
她说,就算是嫁到月球,那也是自己的事情,跟父母无关,父母只会祝福。至于赡养父母,尽到心意就可以了。她父母都能自给自足,且有自己的生活,甚至不太希望儿女打搅,周末,复活节和圣诞节,等等常规节日,聚聚就完了,没必要腻在一起。
她对婚恋的态度其实只有一个:有情饮水饱,缺少了这一点,就没什么好谈的。物质方面,美国人还是很独立的,对增长需求的想法很强烈,喜欢自己创造,不喜欢坐享其成。
-----
网友解答:
-----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冲击,每隔几天我就会看到一些新东西。
沙特阿拉伯的女性不穿长袍是不允许在公共场合外出的。
2. 性别隔离
在办公室、银行、医院、大学和餐馆,到处都有男女分开的部门。对于女性来说,这让她们更容易完成工作。即使在婚礼上,也会为男性和女性预订单独的礼堂。
3. 小男孩开车(18 岁以下)
虽然沙特阿拉伯的法定驾驶年龄是 18 岁,但 9 岁和 10 岁左右的男孩开车很常见。由于曾经禁止女性开车,因此父母允许男孩开车以帮助家庭中的女性。大多数时候,交警会忽略这种情况。
4. 婚礼聚会上的食物吃法:用手吃,不要用勺子吃
用手吃饭在印度很常见,但不用勺子或盘子吃饭对我来说有点新鲜。在聚会上,他们更喜欢成群结队地吃饭。食物被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他们围成一圈享用食物。
5. 每餐都带薯条和冷饮。
我从没想过早餐要吃薯条和软饮料,你买的任何食物都配薯条和软饮料。
他们喜欢在每一种甜食中添加大量的糖。如果你点茶,你必须要求少点糖,否则你根本吃不完。
6. 所有商店、办公室和企业都将关闭祈祷。
每天五次,所有商店和办公室在祈祷时间关闭。因此,当我们购物或做任何官方工作时,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计划。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晚上 9 点左右进行最后一次祈祷后出门的原因:商场和商店营业到凌晨 2 点
-----
网友解答:
-----
在海外三年,文化差异的笑话有很多。
三年前有个黑人小伙子跟我关系挺好,工作上遇到挫折我经常会开导他,给些建议。以至于私下里他都喊我“Father”(教父)。
有次又聊到人生类话题,他突然就说:你看,我妈妈死了。当时我赶紧沉痛的说:I am so sorry to hear that. 然后开始安慰他。结果他又说:不不不,我妈没死,我就是举个栗子……当时真想敲他栗子……
还有一次,一个大领导(中国人)要做非洲服饰,这个小伙子给找了个裁缝来量尺寸,还带了各种布料来挑。领导挑完后说要不再做个帽子吧,你们看什么样的帽子好看?小伙子二话不说就拎出了一块绿油油的布说这个好看……
有次去非洲山区出差,司机还挺贴心,专门找到中国音乐当给我们听。本来还挺感动,但是一路八九个小时听着:“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也是挺审美疲劳,真想告诉司机,你这个音乐也太暴露年龄了……
再说吃的吧,因为呆的几个国家都是说法语的,刚来的时候不会点菜。有次和几个非洲员工一起去餐厅吃饭,我问他们,这里什么好吃?有个同部门的黑人跟我说猪肉好吃。我说我不会点菜,你帮我点吧,他赶紧说:不行不行,我是MSL,我不能点猪肉……
还有次带了一群黑人去中国餐厅吃饭,结果发现,大概是他们习惯了分餐制,一盘菜端上来,靠近的几个人就开始呼啦啦往自己盘子里倒……盘子转到我面前的时候就是空的了……
这时候服务员(也是黑人)端上来一盘鱼香肉丝。有个本地同事就问她这是什么,服务员其实也不懂,就说是鸡肉。他们又开始呼啦啦往盘子里赶菜。当时觉得不对劲,哪有鸡肉做鱼香肉丝的……等到转到我面前好歹还剩了几根肉丝,一尝,脱口说道这是猪肉不是鸡肉……然后现场几个人张大了嘴巴一脸呆滞地说……我已经吃下去了怎么办……
另外说到本地人家庭,这里很多国家的婚姻制度是可选的,你如果选择宗教是MSL,就可以娶四个老婆。如果是其他宗教,就只能娶一个。当然本地人也不一定都去登记婚姻的。我们在某个国家的司机是当地一个酋长的儿子。有次跟我们说:我妈死了……(好熟悉的感觉),我们赶紧准备凑钱慰问一下。结果他又说:没事没事,那是我二十三妈,不是亲妈……
哦,然后当地人婚丧嫁娶的时候,也有同事随份子的习俗。在非洲呆久了就会感受到……非洲人的亲戚真多……今天死一个明天死一个的,天天就跟着随份子了……所以我们也从刚开始两百块一个人的份子逐步降低到50块一个人……
有次去参加本地人婚礼,在基督教堂里举办的。收到请帖想着去体验体验,就跟几个同事一起去了。仪式开始还有唱诗班的唱歌什么的挺热闹。然后座位中间过道放了好多个半人高罗马柱顶着个盆,里面有些钱,我们也不懂,觉得大概是随的份子吧,于是把带的份子钱都扔进去了。仪式进行到一半,新郎新娘开始跳舞……然后跳着端个盆下来要钱。因为语言不通,不知道啥情况,只能又随了一份……再然后末尾了,新郎新娘带着一群伴郎伴娘又在台上跳舞,手上端个盆,观礼嘉宾又上台排队投钱,我们一脸懵逼……到底随多少份!?
回来后才知道中间放的盆是教堂自己的募捐,然后新郎新娘来要钱是他们为教堂募捐。最后给他们送钱才是他们自己的份子……
还是在这次婚礼上,最后一个环节是神父站在台上,所有人站成一排轮流去神父面前完成一个仪式。因为背对我们又看不见在干嘛。于是有个同事也跑过去排队,轮到他了,神父往他嘴里塞了个东西,他走回来的时候吐出来看了一眼,结果就被周边群众抓住了,群情愤愤地拉他去见神父,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赐圣食,象征耶稣的血肉,吐出来是大不敬。好在神父还挺宽容的说,他是不知道,不是过错,以后注意就好了,然后给人放了。
文化差异确实有很多,国人怕“丢人”的性格导致又不敢尝试别人的文化,就会更比较难接触。其实放开了心,接触异域文化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外国朋友对于不熟悉文化犯错的人,总体上还是挺宽容的。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才是我们中华儿女应有的心胸。
-----
网友解答:
-----
最近参加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三届游牧大会的开幕式。
游牧大会是2014年由吉尔吉斯斯坦开始举办的,是为了抵抗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西方运动会霸权。
游牧大会主要的比赛项目是骑马、射箭、摔跤甚至有掰手腕,也有骑马摔跤(摔跤手在马背上,落下马算输),骑马射箭等等。游牧大会强调多民族文化和多民族运动,因此光摔跤比赛就包括了吉尔吉斯式、哈萨克式、乌兹别克式、塔吉克式、土库曼式、阿塞拜疆式、蒙古式、土耳其式、伊朗式、俄罗斯式、朝鲜式、日本式、自由式等各种项目,射箭的种类少些,但也分成多种。
第一届游牧大会有16个国家的五百多名运动员参加,每两年举办一次,到今年是第三届,有80个国家两千多名运动员参加。中国也有代表团。不过实际上主要是来自内蒙古的选授。共有38名运动员,包括摔跤手、骑手、射手等。
开幕式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Cholpon Ata的Baktuu-Dolonotu村举行。
整个开幕式非常的游牧。一开始是表现游牧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岩画、牲畜、冶炼、萨满崇拜等内容,当然也有著名的玛纳斯演奏和舞蹈。最引人瞩目和受人欢迎的还是骑马表演,一百多名骑手骑着高大健壮的骏马出场时,的确令人热血沸腾。骑手们非常矫健有力,表现的速度和力量与英国马术那种精致感全然不同。除了各种马上技巧外,也模拟展示了骑马狩猎和骑马作战的方式。
其中有一个片段非常浪漫,一个姑娘和一个小伙子组成一组,一共四组骑手先后出场。一个姑娘在前面骑马飞驰,一个小伙子在后面追赶,追上之后把姑娘搂过来,亲她一口,这时候全场都会响起掌声。
后来我看到了吉尔吉斯斯坦的传统饮料шоро的广告,里面也表现了这个片段。
\n
非常美好,虽然我作为一个正经八百的汉族,心知肚明自己是过不了游牧生活的,但还是第一次真切和鲜活地感受到了游牧文化的魅力,这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文化,在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中,仍然有了不起的生命力,的确是我受到的一次culture shock。
-----
网友解答:
-----
教师本应全身心投入教学,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而职称评定过程却消耗了老师们的很多时光,有的老师终其一生,都上不了高级教师,悲伤退休。
-----
网友解答:
-----
我来答一个吧。我出生的地方和父母出生的不一样,我出生在县城,父母出生在乡下,但是我的亲戚们在十几年里陆续都搬迁到了城里,我从小生活在县城,但是生活习性,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是遵循的老家的方式。背景交代完毕,现在我来说说我从小到大秉持和遵循的一些行为和习惯。对父母,不能大吼大叫,不能撒谎欺骗,不能置若罔闻,以礼相待,以孝侍之。对爷爷奶奶,要尊敬,要理解,多陪陪多待待,听他们讲老故事不能不耐烦。对亲戚,有困难帮着扛,有收获同分享喜悦,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喜举族欢庆。对朋友,真心实意,有距离有感情。以上都是基本的,也是遵循了20多年的。长大后陆续到省会,帝都学习工作生活,慢慢的发现,根本不一样好吧!有的孩子甚至会打父母,一言不合就动手,屁大个事也敢在家发脾气,冲父母吼叫,父母也怂,就那么听之任之,干他呀,能生下来就能打死,没这个意志管不好孩子(个人意见)。有的同事找他亲戚办事,竟然要请吃饭,送礼,送钱(不是办事手续上的钱,就是给亲戚的),亲戚还拿捏半天,小事一桩还犹犹豫豫,也不给痛快话,官派十足,我老家有啥事,打个电话分分钟办好,最多把办事过程中的人情缴费给了,这也无可厚非,哪像城里这样!对朋友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要多黑有多黑!渐渐明白,不是大城市的人就素质一定高,不是小地方的人就素质一定不高。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同事婚礼,同事的公公家亲戚都来自农村,穿着中山装,常年劳作有些黝黑,老人们端坐上席,有板有眼,中年人规规矩矩依次问好,小孩子乖巧可人不跳不闹,虽是农村人,没有歧视的意思,但绝对的大家风范,用我们老家话说就是有个吃席的样子,公公也是懂礼数,一一问候,敬酒,送走,全程笑容满面而且能准确叫出老家亲戚的名字。在省城生活的几年里,也就这次婚礼让我觉得好受些。说的有些乱,凑合着看吧。
-----
网友解答:
-----
到现在也不能让忘记,当听闻到还有这种文化时的无比震惊的那种感觉的,是女性割礼。
这种文化起始于埃及,至今还在非洲留存。
(图示三种不同的割礼形式)
在女孩四至八岁的时候,将其一部分的性器官切除,以免除其性快感,并确保其婚前仍是处女,婚后也对丈夫忠贞。
甚至他们在事实这项惨无人道的酷刑的时候,仅仅只用一个几毛钱的刀片解决,没有卫生措施,没有麻药,针对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这个可以说是耸人听闻的文化,让我清晰的认识到了,为什么说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越容易滋生陋习。
第一次知道源自一部电影《沙漠之花》。
它改编自出生在索马里的黑人模特华莉丝·迪里的自传。而她本人就是这种古老习俗的受害者。
她在五岁的时候曾经受割礼,之后从索马里逃到现代都市,之后一步步走向T台,成为了顶级名模,而在这过程中开放的社会让其遭受到的冲击,甚至让她觉得自己很丑陋,自己接受的割礼文化一开始她觉得是全世界都是,后来发觉只有自己遭受了这种酷刑的时候,她感觉到了无比的自卑,甚至觉得自己很畸形,连爱人都胆胆怯怯,无比可悲。
(图片左边是电影中的角色,右边是她本人)
而当她有一日登上T型台的至高点,她也勇敢的将这一文化陋习公布于众,并呼吁欧洲女性不要再接受这种酷刑,并在38岁,成为了联合国反割礼代言人。
目前欧洲还在实施割礼这项酷刑的占据了整个非洲板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且在红色区域甚至超过了80%的女性都要在童年时实行割礼。
真希望这项酷刑能早日禁止。
-----
网友解答:
-----
有一次,电视节目中一位天葬文化者问另一个中国嘉宾,你们口口声声说孝道,说文明社会,为什么把死去的亲人埋到阴暗的与死隔绝的泥土中腐烂?瞬间我就知道文化只有差异而无优劣。
-----
网友解答:
-----
我碰到的最大文化冲击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小时候的农村,如果有人偷蒙拐骗被发现,一辈子抬不起头;要是有坐牢经历,甚至会影响儿女婚嫁,因为大家认为其家教不好。但现在反过来了,这些人尤其是刑满释放人员成为村里人人惧怕对象,村里水渠、道路、学校等公共工程都被其强行包揽,甚至在村委竞选时胁迫其他人投票。这些人整天打牌、吃喝玩乐,偏偏是村里最富有的阶层。
还有就是老师,以前村小学的老师都是本村人,文化水平虽不高,但认真负责,颇受尊重。现在小学老师都是大学生,都住在市里或镇上,每天开车或骑车几十里路来上课,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回家,基本上不和当地人打交道。没课就以打麻将消遣,麻将声盖过读书声。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我小侄子读四年级时,期末语文71分,数学50分,是班级第三名。
-----
网友解答:
-----
一提起“文化冲击”这个概念,相信留学在外的小伙伴们都深有体会。
独在异乡,陌生的环境,迥异的文化,几乎让每个留学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不适。
普林斯顿大学官网上,就为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则入学必读信息,其中提到了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
蜜月期
——开始的愉快和兴奋:像新婚的夫妇,初来乍到什么都是好的。
冲击期
——恼怒和敌意:新环境到处都不同,想家,想原来的朋友。
适应期
——幽默回归和客观判断:你开始深入思考跨文化交流这个话题,幽默感和笑容重新找到了你。
融合期
——适应和接纳两种文化:这里变成了你的第二个家。
对于这四个阶段,留学生们当真有太多的感受,毕竟,culture shock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为了成功应对这四个阶段,大家也真的是付出了太多努力。
接下来就和主页君一起看看,
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与文化冲击的那些事儿
吧!
“枪支、毒品、宗教、政治和性
是我踏上另一片土地时最初的震惊”
“枪击案频发的美国,让我没有安全感”
@Monica
在去美国之前,发生在2017年10月的拉斯维加斯的枪击案,就已经加深了即将留学的我对美国安全问题的担忧。没想到,入学后的大一下半学期,我们学校周边竟然也发生了一起枪击案,造成了4死1伤,当时引起了全校同学短暂的恐慌。我是新闻系的,还在校园媒体上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印象特别深刻。
枪支问题很复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大麻Yes or No?”
@Chloe
一提到文化冲击,我想到的就是我的同学们都喜欢吸大麻。
加州大麻合法,学校街道上弥漫着大麻的空气。美国同学天天都抽,中国同学周末抽抽,压力太大了。我个人是坚决抵制,如果在周围人都在抽大麻的场合,只有我不抽,我就会找借口说我有作业先走了哈哈哈。不过这个也不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啦,其他抽大麻的同学也不会对不抽的同学有什么看法,我们学校比较随意和自由。
“原来宗教对女性也有歧视”
@Evelyn
作为一个无信仰者,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基督教在美国人的文化中有着如此深的影响。
我们学校有一座楼前,几乎每天都站着一个传道者布道,比如婚前性行为不可取、女人不能堕胎、反对同性恋等。有一天,一群基督教极端分子在我们学校进行抗议,其中一个男人身着的T恤写着“women belong in the kitchen”(女人属于厨房)的字样,他们还带着好几块牌子,上面写着“whores&homos. go to hell”(娼妓和同性恋去下地狱)“Jesus or hellfire”(要么耶稣,要么地狱之火)。还有人手中拿着其他海报:”“Feminists are witches(女权主义者是巫婆)\"\"I submit to my husband(夫唱妇随)\"。我无法理解在这些人的宗教思想里面,女人的地位何在。
在整个过程中,上百个学生与他们争辩。就连两个信仰基督教的女孩都不认同他们:“他们的言论不代表真正的耶稣,我们信仰我们心目中的耶稣。”也
有学生当众吹起了避孕套,唱起rap跳起舞
。
(美国一所大学内宗教活动现场,图片来源Evelyn)
“对中国的偏见何时能停?”
@Leo
遇到一些对中国有很大敌意的同学,他们住的公寓外真的会写“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可以说非常drama了,书中读到的故事真的发生在了眼前。还有一个印尼华侨,非常反华,到哪里都会说“我从来不用中国造的东西,中国的东西都是便宜劣质货”,我就对着他指指他用的iPhone和mac。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时候还是选择忽略。
我只是觉得,大家都是华人,不应该那么有敌意。
“性在美国真的很开放”
@Mia
对于文化冲击,我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避而不谈。
最不能接受的可能还是性观念吧,有很多同学不停地换人have a sex,太过性开放
,但是我的几个美国朋友对比较保守的性观念也会包容,没有什么偏见。
“在生活起居方面,
文化冲击比想象的大”
“英语课上教的都是骗人的”
@Iris
我遇到的国外同学都很有礼貌,前面的人都会给后面的人拉门,等你进门。但素!
我说“Thank you”的时候,人家从来都不说“you're welcome”,人家都是直接“嗯哼”,接受你的谢谢。
所以英语老师教我的都是假的嘛。。。和中国还是很不一样的,中国人比较客气,别人说谢谢我们一般都会说没事。
@Vivian
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英语,生活中用到的和英语老师教的完全是两种英语好嘛???
然后就是不要怕自己的英语带有口音,来美国才知道很多人都在刻意保持自己的口音,保持自己出身的identity(可能跟北京人以一口纯正京片儿为傲,广东人以流利粤语为荣是一个道理?)
饺子居然没人叫dumpling,更多人都会努力说“jiao zi”,虽然发音和“饺子”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还是非常可爱了。总之就是自信面对文化冲击,所有冲击都不再是冲击了。
@Coco
从来没听到老美打招呼说How are you?,也没听到过老美回答说I'm fine, thank you. How are you? 一般都是How's it going? 回答Good就可以啊,
说fine的一般都是不fine的,意思是“还行”。
“说起客套,最擅长的还是老美”
@Echo
美国人见面喜欢笑,认识不认识,都会跟你笑一下。只要对视了,就会跟你笑。
无论你马上要做presentation很紧张,还是你刚丢了钱包,对面走来的美国人看见你总要对你微笑
,你还必须smile back
------------------
推荐阅读:
我今年36岁痛风好多年,你身边有朋友得痛风吗,谈谈你的看法?
网友自爆湘雅二医院一医生的黑幕?住一趟ICU,究竟该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