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为什么刘备攻下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求和交凶手,刘备仍然不肯罢手?
-----
网友解答:
-----
孙权求和交凶,反而刘备不同意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刘备有难言之隐。
三国是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而关羽,张飞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一个人少了膀臂也就凶不起来了,甚至成之废人。
同时即使刘备内心同意孙权的求和建议,面子上也不能这样做,也就是这面子让刘备下不了台,虽史记上没有桃源结义这一说,但三人的关系情同手足这是事定,有记载。为了利益放弃两兄弟的仇恨,刘备太难了。
刘备怎么可能同意孙权的建议呢?这不是自己打脸吗?那不怕寒了天下人的心,说刘备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家伙,所以刘备宁可放弃大的政治方略,事实上是拼命,犯了兵家大忌,乱了大谋。
无论诸葛亮,赵云等怎么劝都无效,诸葛讲如法正在可以劝阻刘备出兵,自己无能为力。
带着情绪出兵,心浮气躁,夷陵之战必输,事实上输了,而且输得很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刘备眼睛红了,一天也不肯,与孙权誓不两立,曹操笑了…。
-----
网友解答:
-----
因为刘备伐吴的目的没有达到,也就是还没有完全夺回荆州。
先更正题主一个错误,刘备攻下了东吴大片土地,并没有。刘备最后只进军到夷陵、猇亭一带,不要说东吴的大本营江东扬州,就连关羽丢失的左荆州都没完全夺回来。双方的局面甚至没有回到关羽失荆州之前。刘备怎么可能就此罢手?
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伐吴是为关羽报仇,还写率领七十万大军要灭尽东吴。这都是胡扯。为关羽报仇只是个幌子,七十万大军子虚乌有,全灭东吴更是不可能。刘备的目的只是夺回荆州,至少蛇是关羽丢失的左荆州,进一步则是当年割让给孙权的右荆州,如果能全部将荆州收回,刘备自会收手。
刘备的全盘战略是什么?就是隆中对的目标。横跨荆州、益州,候天下有变,两路出兵,进取中原。因此,拥有荆州、益州是刘备的基础,他不能丢。
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己率军夺取益州。
此时,眼看刘备势力做大,孙权如果不出手之后就可能会被边缘化,因此作势要攻打荆州。刘备那时正与曹操争夺汉中,无法与孙权翻脸,不得已将长沙、桂阳划给孙权,也就是右荆州。刘备自己继续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也就是左荆州。这是迫不得已。
而由于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攻打曹操,此时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不可能两路并进一起攻打,因此,关羽只是出荆州一路,也就给了孙权可乘之机,所以乘机攻取左荆州,擒杀关羽。此时刘备彻底失去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基础便不复存在。所以,刘备为了恢复隆中对的条件,发动伐吴之战,目的不是灭吴,他也根本灭不掉,只是为了夺取荆州,不仅是关羽失去的左荆州,还包括当时划给孙权的右荆州。
此时孙权是什么态度?其实跟当时自己逼刘备交出荆州时的状况相似。不愿意给,但又不敢跟刘备硬拼。因为如果真的拼起来两败俱伤,肯定让曹丕坐收渔翁之利。但是他也有底线,他最多也就只能将从关羽处夺取的左荆州让出去,而刘备的胃口显然不止于此,他要一并将右荆州拿下。所以东吴军采取的战法就是且战且退,基本只采取防守,不主动进攻,防得住就防,防不住就退。可以说在这段路上,只要刘备撤兵,孙权这边肯定也撤了,双方立刻在撤军处形成新的边界,相安无事。但是,当刘备打到夷陵、猇亭时,已经逼近左右荆州的边界,再退,左荆州就全丢了,进而刘备一定会继续夺取右荆州,所以此时,东吴主帅陆逊才发动了第一次攻击。因为夷陵这边是东吴的底线了,不能再让了。可以说一举击败刘备是有偶然因素的。但是其实双方都明白,不能接着拼下去。所以其实刘备并没有被全灭,只是主力部队受损,还能重新集结继续战斗,但是刘备立刻退走了。因为他知道不能拼,打不赢硬拼自己后方也危险。而孙权这边也一样。陆逊见刘备撤兵后完全没有追赶而是立刻赶回去防范曹丕,而此时曹丕也确实乘双方交战发动了江陵之战意图夺取江陵。陆逊率主力及时赶回,未让曹丕得逞。
所以,刘备的目标是荆州,荆州未拿下来,不可能在自己占优的情况下撤兵。但只要主力一败,势必不会硬拼,立刻退走了。
-----
网友解答:
-----
阿呆认为,
刘备错过了一个最好的机会。
刘备自从夺了汉中,战胜了曹操,称王汉中之后,有些膨胀了,忘了自己姓啥了,以为自己翅膀硬了。
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旗号,发起的讨伐东吴的夷陵之战,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受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诸葛亮更是痛心疾首,但是,反对无效。
刘备坚持要这样做,一是想彰显自己的权力,不再是个言听计从的无主见之将,而是蜀国的一国之君。二是想涨面子树威风。以往一直求着孙权,如今也是君主了,让孙权臣服。三是想表现一下仁义,兄弟被杀,不报仇说不过去。
说白了,
刘备是想耀武扬威,扬眉吐气。
孙权求和,送还凶手、送还孙尚香、送还荆州。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第一、孙权服软了,目的达到了。
第二、孙刘联盟重新修好,再好不过的事情。
第三、规还荆州,东边的战略要地获得了。
第四、关羽的仇,也有个交代。
第五、孙尚香回来,多了个人质。
第六、这是个台阶,是个梯子,顺势收兵,有面子有实惠。
这么好的事情,刘备却拒绝了。为什么?
膨胀了,以为自己有横扫天下的实力了。不愿意维持三足鼎立的局势,想一统天下,成就霸业。
阿呆要说的是,刘备脑子进水了,把幻想当事实了。即使刘备灭了孙权,占领江东。他的日子也不好过。江东是孙家三代基业,能服你刘备吗?光后院起火就让你招架不过来。更别说曹操专心对付你一家。刘备也是站不住脚的。
刘备太心急了。想一口吃个胖子,却把自己给噎死了。
-----
网友解答:
-----
刘备东征之初,进展十分顺利,很快就攻破了巫和秭归。
东吴举国惊骇,紧急向蜀国求和。
然而,刘备拒绝了东吴的求和,坚持东征。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东吴的求和
221年七月,刘备东征。
很快,蜀军攻破吴将李异把守的巫和陆逊所守的秭归。
东吴紧急求和,并让诸葛瑾写信劝刘备息兵。
尽管东吴求和的条件,史未明确记载,但由诸葛瑾的信件看,其求和条件基本可以确定。
诸葛瑾指出:关羽之亲,比先帝怎样(当时,刘备集团宣称献帝遇害,所以称献帝为先帝)?荆州大小,比海内怎样?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决策易如反掌!
从诸葛瑾信件的内容可见,他清楚地认识到:刘备东征,一为报关羽之仇,二为争夺荆州。然而,信件也明确显示出:东吴求和,但一没有所谓交出凶手,二不打算割让荆州。
而从劝刘备息兵一事看,东吴做出的让步是:承认刘备对固陵郡(战前,孙权将巫、秭归二县从宜都郡划出来,设立固陵郡)的占领。
东吴知道刘备的核心诉求,但并不满足其核心诉求。
显然,刘备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当然,对刘备这样的枭雄来说,其进退,还要依据其对形势的判断。
对曹魏立场的判断
孙刘相争,曹魏的立场自然举足轻重。
原本,刘备曾试图缓和与曹魏的关系。
东征前,刘备曾派遣使者吊唁曹操,试图缓和双方关系,然而,因为曹丕称帝,这一企图无法实现。
因此,刘备原本最担心的,是曹魏的立场。
当时,孙权主动向曹魏称臣,以争取魏国的支持。
接受了东吴称臣的曹丕,一开始也确实有攻蜀之意。
然而,刘晔指出:孙刘交兵,是曹魏之福!现在是孙权不想打而刘备非要打!如果我们攻蜀,刘备必然结束与东吴的交战!这于我不利!
因此,曹丕确立的方针是:安坐以示天威,一面继续挑动吴蜀相争,一面抓紧时间“敲竹杠”,要求东吴做出遣子为质等让步,加强对东吴的控制!
显然,孙权虽愿称臣于曹丕,但绝不希望以子为人质,接受曹魏的控制!
因此,尽管孙权拖延时间,与曹丕做出各种周旋,但谁都知道:这种虚与委蛇长久不了,魏吴关系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此后,曹丕干脆集兵于江北,托名是助吴攻蜀,实际上是给东吴施加压力!
时间,对孙权是最不利的!
孙权主动与刘备求和,其实并非出于对刘备的畏惧,主要是出于对曹魏立场的担忧!
而对刘备来说,只要曹丕不在西线集结军队,汉中就无忧,刘备只要在秭归筑城,即可稳固后方,(当时上庸等地已为曹魏夺取,秭归北面受到曹魏威胁)!
因此,刘备一面在秭归筑城(长达半年),一面静观形势变化。
对双方战斗力的判断
同时,从战斗力的角度来看,刘备也有充分的信心。
当时,吴蜀双方都出现了指挥换代的情况。
刘备方面,关羽、张飞、黄忠已经去世,马超病重;东吴方面,吕蒙、孙皎、蒋钦等人也已去世。
而从东征第一阶段的表现看,蜀军的战斗力看起来是胜过吴军的。
东吴特意对固陵、宜都防御做出调整,安排陆逊、李异等新一代将领居前防御。
然而,蜀军的吴班、冯习等新一代将领,却沿三峡进兵,连续击败李异、陆逊,夺取了巫、秭归。
看起来,吴军没有什么了不起!
同时,当时的吴军,在陆逊的指挥下正连续后撤。(从当年七月到次年正月,七个月的时间里,陆逊接连退却五六百里!)
此为陆逊的主动退却,目的是将刘备诱入施展不开的地形。
然而,从当时刘备的视角来看:陆逊,没有什么本事嘛!
所以,在刘备看来,在经营好秭归后,继续增兵,击破东吴是有相当把握的!
对荆州形势的判断
刘备还有一个期待:荆州形势。
对刘备来说,南郡、南三郡,是他们的“革命老区”。
刘备、关羽曾治理这些地方10年之久,甚得人心。
相比之下,荆州则自刘表时代起就与东吴相争多年,彼此仇视。
果然,刘备东征发起后,在马良的联络下,武陵等地的五溪蛮接受其招纳,起兵相应,相邻各郡也都呼吸相通。
显然,在刘备看来,加强工作后,荆州地区可能出现更多支持刘备的力量!
连续失误
可以说,刘备在秭归时,总体形势对其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对曹魏其实更有利)
然而,刘备对形势的误判和接连失误,使其陷入败局!
首先是:荆州形势并没有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孙权重用归降的刘备荆州将吏,请出当年留典荆州的潘浚来稳定荆州。
在潘浚等人的帮助下,孙权纳降政策的效果很好,除五溪蛮叛乱外,其余地方都逐渐稳定。
而五溪蛮牵制了步鹭的1万军,但其危害基本得到了控制。
接着,孙权的忍辱负重,使曹魏很长时间没有动静。
七月,刘备拒绝求和;八月,孙权屈尊降贵,在因屈辱流泪的徐盛等人面前接受曹丕所遣使者的册封;随后,面对曹丕遣子为质的要求,孙权指天发誓,表示一定遣子为质,并以十二月为期!
孙权的忍辱负重和虚与委蛇,活活拖了大半年,刘备坐不住了!
接下来,刘备错误的大举进兵,使自己陷入了彻底被动!
222年正月,在退到夷陵地区后,陆逊“突然变强”,停止退却,并让宋谦在夷陵道攻破蜀军5座营寨,斩杀其屯将,由战略退却转入战略防御。
此时,如果刘备继续率大军在秭归,让吴班等人在前线与陆逊僵持,情况未必会不利。
黄权也建议:我们东下,进易退难,不如让我在前面观察形势,如果有利您再进军!
然而,刘备不听,亲率大军在吴班、陈式后推进,一头扎进了施展不开的地形中!
当刘备行军纵队被拉长,被迫连营数百里时,连远在北方的曹丕都认识到:刘备败了!
总的来说,攻占秭归后,形势对刘备依然比较有利。
外交上,曹魏虽名义上与吴联合,但“蜀远吴近”(刘晔所言),曹魏在“鼓励”吴蜀交兵的同时,将外交、军事压力施加于吴,企图借机加强对吴的控制,甚至攻吴。(夷陵之战结束次月,曹魏即三道伐吴,可见其在该方向准备已久)
军事上,蜀军士气正旺,连续取胜。而东吴的新任指挥官陆逊恩信未立。而且,因为要在漫长的防线防备曹魏,东吴对夷陵前线已经难以增兵。
政治上,东吴在荆州的统治不稳,荆州仍有相当支持刘备的力量存在!
因此,在东吴求和没有满足刘备核心诉求的情况下,刘备不接受求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形势的发展,是动态的。
孙权虽不善军旅,但不失为一代雄主。
他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启用荆州降吏,稳定荆州形势;又以其在政治上的老道,与曹丕不断周旋,拖延时间(这些可能还是和“猾虏”刘备学来的呢);军事上,信任陆逊,并以各种方式加强陆逊的权威。
反观一贯以忍辱、“猾”见长的刘备,则在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下,接连失误,使自己一步步陷入败局之中。
-----
网友解答:
-----
1⃣️本来东吴就没有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军事人才,比如刘备东吴招亲、孔明联吴破曹火烧赤壁、刘备借荆州等等都是不与东吴正面冲突,可是东吴就是不懂得三国鼎立的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周郎小儿心胸狭窄"既生瑜何生亮,尽管孙刘两家在合作,他都要背地使坏,总是不断制造摩擦。
2⃣️要不是让刘备连失关羽张飞两兄弟,刘备也不会急火攻心失去了理智一心想寻仇而忘记了三顾茅庐时拟订的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所以当刘备倾兵攻下了东吴大片土地后,孙权才感觉到东吴快不保了,曹操又依靠不住,只有向刘备求和交出凶手,可是刘备杀红了眼,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一心想灭了东吴。
3⃣️一个君王有无限的权力,大将赵云及军师孔明等人在力谏无效时,只能眼看刘备的莽撞葬送江山,因为那时的刘备还有一个理念是想三国归一,他认为自己能匡扶汉室江山。在刘备不听规劝时,孔明也认识到汉室气数已尽,天时地利人和都对刘备不利,那时的人都讲究天意不可违,所以后人看历史,要为他们那时的处境着想,如果一个大臣反复力谏会遭来杀身之祸!
谢谢!
-----
网友解答:
-----
刘备己称帝,有点立锥之地,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有说话的底气。当初结拜的时候,有难同挡有福同享,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现在二弟关羽死的很惨,我刘备是跟着去死还是报仇。当然刘备选择报仇,既想报仇又想要回荆州,还想在孙尚香面前有面子,可万万没想到孙吴出了个陆逊,避其锋芒,把蜀军拖到高温的季节,蜀军高温难耐,也是士兵势气低落的时候,寻找时机火烧连营。夷陵之战蜀国开始走下坡路。
-----
网友解答:
-----
刘备攻取东吴大片土地,孙权求和,刘备为何不肯?
断了吴钩真可恨,哪堪壮志东流。刘备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拯救天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共赴国难,为后人称赞。三人在三国中的威名,震耳发聩,关张更是万人敌,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刘备取得益州后,让关羽镇守荆州。
然而关羽为了挣攻,擅自率军北伐樊城,曹操望而生畏,联合孙权,偷袭荆州,吕蒙穷追不舍,将关羽斩杀。关羽死守,张飞终日要找东吴报仇,打骂士卒,却不幸被部下范疆张达杀害。
刘备义愤填膺,起兵七十三万,讨伐东吴,屡战屡胜,东吴连吃败仗,孙权交出凶手,愿意求和,然而刘备却不肯善罢甘休,这究竟是为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夷陵之战。
此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彰武元年(221年),刘备起兵七十三万伐吴,目的是为关羽报仇,又派马良争取部落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作战。蜀军声势浩大,自巫山进军,夺取峡口,横扫长江两岸。面对蜀军疯狂的攻势,孙权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同时又向曹丕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敌我力量分析,采取且战且退的方法,暂时避开锋芒,一直撤到夷陵道、猇亭一线,而这里正是荆州旧分界线,吴军身后就是吴国境内,吴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公元222年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下,蜀军斗志松懈。
六月暑期正盛,蜀军只好把军队在深山密林安营扎寨,并且把水军也迁移到岸上,由于蜀军营寨都是由栅木筑成,周围都是树林茅草。陆逊命令将士携带茅草,深夜偷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蜀军顿时陷入一片火海,烧死烧伤者不计其数,刘备率残部逃亡白帝城。
其次分析孙权求和刘备为何不肯。
其一刘备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
刘备举全国之兵伐吴,除了痛恨孙权斩杀关羽,更重要的是荆州。荆州是蜀军的大本营,也是刘备的大后方,哪里物产丰饶,人丁兴旺,可谓人杰地灵。攻占益州的将士,正是荆州军,荆州被偷袭,刘备损失了一半的江山,最主要是,荆州是交通要道,北拒曹操,东联孙权,失去荆州,刘备在想讨伐曹操可谓难上加难,真也就是诸葛亮北伐为何要出祁山。因此刘备伐吴为的是夺回荆州,更是为了讨伐曹魏,兴复汉室。在荆州没有完全夺回来之前,刘备自然不会答应义和。
其二刘备最痛恨的是孙权,见利忘义,违背盟约。
孙刘联盟,为的是共同对抗曹操,然而孙权却为了一己私利,倒戈偷袭荆州,帮助曹贼,刘备平生最痛恨小人,而孙权背信弃义,也让人不齿。故而刘备讨伐东吴,协乘胜之师,在没有侵占整个荆州,甚至吞并东吴的情况下,或者说刘备还没有吃败仗,陷入绝境的情况下,他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不把孙权打疼,有可能孙权还会回来反咬一口,因此孙权战败求饶刘备绝不答应。
其三刘备为关张报仇,半途而废,会被天下人耻笑。
关张之死,都与东吴有关,刘备发誓与东吴不共戴天,兴兵伐吴。而在刘备出兵之前,东吴丝毫没有认错的意思,只是孙权见到吴军节节败退才求饶,刘备怎么可能答应我呢?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愿同生,只愿同死,因此刘备不把东吴搞个天翻地覆,是绝对不会罢手的。
最主要是,关张一死,全天下都在看着刘备的反应,最主要是蜀军,刘备之所以能拥有半壁江山,靠的是人心,刘备若不能为关张报仇雪恨,不但会被天下英雄耻笑,蜀军上下更会看不起刘备,这样蜀军的人心就会动摇,大家都会说刘备是个胆小鬼,谁还肯为刘备卖命。以此刘备不会答应东吴孙权的义和。
你是如何看待夷陵之战?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首先来讲这些大部分都是小说《三国演议》虚构,给刘备脸上贴光。在小说中刘备东征的军队数量是七十五万,三军挂孝伐吴。首先来讲刘备是没有那么多兵,这已经是乘以十。孙权得知后派诸葛瑾去求和。当初偷袭荆州和杀关羽都是吕蒙擅自行动的。现在罪魁祸首吕蒙已经死了。我们东吴愿意把孙夫人送回来,夺得的荆州土地也归还。我们两家再结盟一起灭了曹丕。
(诸葛)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来奏荆州之事。前者,关公在荆州时,吴侯数次求亲,关公不允。后关公取襄阳,曹操屡次致书吴侯,使袭荆州。吴侯本不肯许,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刘备不同意的原因:
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
于是孙权向曹魏称臣,希望魏国攻汉中。但曹还并没有派兵,而蜀军步骑已经到秭归,水军已出巫口。孙权派点孙桓、朱然为左右都督,率五万水陆军前去宜都布防。孙桓、朱然大败后,又派韩当、周泰、潘璋、凌统、甘宁等率十万人救援。吴军大败,潘璋被关兴斩杀,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去投降,结果两人被关兴杀了祭关羽。
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
孙权非常害怕,又再次求和。派人把张飞首级送回,并把凶手范疆、张达也抓起来送给刘备。求和条件还是送回孙夫人,把荆州土地交还。两家再结盟灭魏。
步骘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
这次刘备还是不同意,虽然
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范疆、张达
等仇人已经死了。但孙权才是杀害关羽的罪魁祸首。
朕切齿仇人,乃孙权也。今若与之连和,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次灭魏。
孙权起用陆逊抵御刘备,猇亭大败刘备,最后蜀军只剩百余人保护刘备退回永安。
历史上孙权求和是真,但没有还孙夫人、荆州、交凶手。孙权夺得荆州后,已经在图谋益州。孙权双手准备,政治上倒向曹。
孙权把关羽的人头送到曹操那里去。
曹操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孙权接着派人进贡。孙权还任命周泰为汉中太守,刘璋为益州牧。从法理上否定刘备这个益州牧,也有以刘璋引诱其旧部的意图。
三国志:后(孙)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陈)泰汉中太守。(孙)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
秭归
。
在军事上布下层层防线,陆逊守巫、秭归,朱然坐镇江陵,孙权亲自坐镇公安。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孙权迁都武昌。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东征,先锋将军吴班、冯习率军攻川口巫。孙权写信给刘备求和,刘备不同意。虽然史书没记载书信内容,但我猜测还孙夫人、荆州、交凶手这些是没有。八月孙权向曹魏称臣。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从秭归率主力进军至夷道猇亭驻营。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抵御。闰六月吴军于猇亭大败蜀军,八月追击至永安。吴军诸将毕请战,必能活抓刘备。陆逊认为曹魏正在集结人马,名义上是来帮助我们,实际上是心怀鬼胎。
公元222年九月曹魏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伐吴。刘备写信给陆逊:
“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
陆逊回信:
“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十月孙权得知刘备还待在永安,于是遣使求和,刘备同意了。
先主许之。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刘备伐吴的过程中,孙权总共有过两次求和行为!
至于为何刘备就是不肯罢手,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换做是你,你也不会答应!
刘备伐吴
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刘备和孙权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当时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挥军南下,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荆州,把刘备逼得走投无路。与此同时,孙权也感受到了曹操的威胁,且当时的东吴内部,投降派占了一大半,连孙策留给孙权的托孤之臣张昭,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可见东吴内部的形势是多么的糟糕!
幸亏当时的孙权还比较年轻,还有一点血性
,不愿意就此投降曹操,于是他最终和刘备联合了起来,准备一同抵抗曹操!
事实上,在现实世界中,任何关系都是不可靠的,
唯有利益关系,才能将两个人牢牢地拴在一起!
由于有曹操这个可怕的对手,孙权和刘备进入了亲密合作期,最终两人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化解了最为紧要的危机!而且在此之后,两人之间虽然也有小打小闹,但双方
有共同的利益诉求
,那就是抵抗曹操,所以说双方的关系还是维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算是名义上的盟友!
这种友好的关系维持了长达十年,直到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刘备一辈子都被曹操压着打,结果在汉中之战中,他破天荒地击败了曹操,令众人刮目相看。于是
刘备开始自称汉中王
,把曹操气了个半死,曹操觉得刘备这是在打他的脸,于是决定再次起兵攻打汉中,但是司马懿却认为,贸然兴兵攻打汉中,成功几率不大,不如派人联合孙权,大家一起进攻荆州,逼迫刘备分兵支援,到时候曹操再率军进攻汉中,这样成功几率会大很多!
曹操联合孙权图谋荆州的想法被刘备得知了,于是刘备找来诸葛亮商议,此时的诸葛亮,
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他不仅没有派人去联系东吴,搞好和东吴的关系,反而是命令关羽去进攻樊城,以此震慑东吴,令人大跌眼镜!按理说,诸葛亮是深知东吴的重要性的,在他离开荆州时,他还特意嘱咐关羽,要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结果面对曹操引诱孙权的做法时,他却不派人出使东吴,反而派关羽去炫耀武力,这不是在挑衅吗?
总的来说,
自从打赢汉中之战后,刘备和诸葛亮都飘了
,面对盟友太过高傲了,再加上关羽本身也比较高傲,丝毫不给孙权面子,让孙权感受到了侮辱和威胁,于是孙权决定,和曹操结盟,共同图谋荆州!最终,当关羽和曹军在襄樊战场上打得火热之际,孙权直接命人偷袭了荆州,并诛杀了关羽,给了刘备集团重重一击,直接断绝了刘备一统天下的希望!
面对孙权的背叛,刘备非常愤怒,于是他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建议,执意伐吴!而听说刘备要伐吴,孙权也派出使者,表示要向刘备请和,希望刘备不要大动干戈,于是
孙权的第一次求和,拉开了序幕!
孙权第一次求和
事实上,孙权的第一次求和,虽然名为求和,但本质上非常傲慢,一点也没有求和该有的样子!不信我们看看使者诸葛瑾所说的话!
原文: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来奏荆州之事。前者,关公在荆州时,吴侯数次求亲,关公不允……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
诸葛瑾奉命前来拜会刘备,表示想要求和,但是他
拒不承认孙权杀害关羽的事实
,反而将此事推给了吕蒙!诸葛瑾说关羽高傲,拒绝孙权的求亲,但孙权大仁大义,并不和关羽计较,谁料吕蒙一向不满关羽,竟然私自动兵偷袭荆州,诛杀关羽,这和孙权一点关系都没有!现在吕蒙这个罪魁祸首已经死了,误解也该解除了,希望刘备可以就此罢兵!
诸葛瑾的这一番话,直接把刘备给惹怒了!天下都知道刘备和关羽的关系,两人亲如兄弟,现在关羽被杀,孙权不仅不承认犯罪事实,而且还推说关羽高傲,是吕蒙和他的私仇导致了事态的恶化,把自己撇的一干二净,这完全就是在忽悠刘备嘛!
没有孙权的命令,吕蒙敢偷袭荆州?敢诛杀关羽?
而面对刘备的质疑,诸葛瑾不仅没有丝毫歉意,反而态度强硬,竟然挖苦起了刘备!
原文:瑾曰:“陛下乃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兴汉室,恢复山河,今陛下置魏不问,反欲伐吴,窃为陛下不取。”
诸葛瑾的这一番话,直接把刘备给气疯了!
你东吴偷袭了荆州,杀害了关羽,不仅没有丝毫歉意,现在反而指责刘备不顾大局,讨伐东吴,这是什么道理?而且诸葛瑾明知道刘备非常看重关羽这个兄弟,现在还故意说关羽只是一个异姓之人,不能因为他而影响大局,很明显他就是在贬低关羽啊!换成你是刘备,听到诸葛瑾说这番话,你能消气?
别人对你犯了错,不仅不对你道歉,你想讨公道的话,别人还要指责你不顾大局,这是什么道理!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普通人尚且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刘备身为一国之君,他怎么可能忍受诸葛瑾的这番说辞?
所以说啊,刘备之所以会在孙权第一次求和后勃然大怒,坚持伐吴,其实就是因为
孙权没有诚心求和
啊!看看诸葛瑾说的那番话,
污蔑关羽,推卸责任,指责刘备
,这是求和的意思吗?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东吴已经把蜀汉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了呢!
孙权第二次求和
孙权的第一次求和,没有丝毫诚意,于是刘备坚定地伐吴,并在伐吴之战的初期大败吴军,使得东吴众人震恐,于是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准备再次向刘备求和!
原文:步骘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权从其言。
孙权这一次的求和,相比于第一次要有诚心得多,因为他不仅把杀害张飞的罪魁祸首交给了刘备,而且还
正式上表求和
。不过刘备的态度,却没有丝毫变化,他仍然执意伐吴,不愿意放过孙权!
原文:马良奏曰:“仇人尽戳,其恨可雪矣。吴大夫程秉到此,欲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图灭魏,伏候圣旨。”
事实上,当时不仅东吴想求和,
就连蜀汉内部也想就此打住
,不愿意再继续和东吴开战了,因为蜀汉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
首先,刘备在乎关羽张飞的兄弟情义
,现在孙权正式认错,派出使者带着国书前来求和,刘备在面子上也算是过得去了!
其次,孙权诚意很足
,表示愿意把荆州和孙尚香还给刘备。
最后,曹魏还在一边虎视眈眈
!吴蜀两国开战,无论是哪方获胜,都是对曹魏最有利的,即便蜀汉灭了东吴,就能一统天下吗?怎么可能!当时的曹魏可远远强于蜀汉!
所以说啊,此时蜀汉内部的明智之人,都想要接受孙权的求和,但是刘备却不愿意!
一方面,刘备认定,关羽张飞都是孙权害死的
,所以他认为只有杀了孙权,才是真正的替关羽张飞报仇!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接触,刘备也了解了孙权这人的品性!当年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结果等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孙权直接把孙尚香骗回去了,还差点拐走了刘备的独子刘禅,这不就是背后偷袭吗?再加上这次偷袭关羽,这让
刘备认为孙权就是个小人
,不一次性把他灭了,日后必然还是祸患,一旦蜀汉面临危机,孙权很可能再次偷袭蜀汉!
说白了,关羽张飞等人的死让刘备非常愤怒,再加上刘备非常厌恶孙权的小人行径,担心孙权日后再次使坏,所以他决定一次性将孙权干掉,永除祸患!
另一方面,当时的刘备,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自从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后,刘备就变得非常自信了。然而事实上,刘备之所以能够打赢汉中之战,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强,而是因为
他有高人相助
,这个高人便是法正!伐吴之战时,法正已经去世,所以刘备的实力大减。但是刘备在伐吴前期的作战非常顺利,将吴军打得狼狈不堪,这就更加坚定了刘备的信念,他认为自己非常厉害,吴军不堪一击,所以坚持伐吴,准备彻底灭亡东吴,最终被陆逊击败!
也就是说,汉中之战的胜利,让
刘备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而伐吴之战前期的胜利,又让刘备
低估了吴军的实力
,刘备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他才会拒绝孙权的求和,执意伐吴,最终被打得大败!
结语
总的来说,刘备伐吴时期,孙权曾进行过两次求和,第一次求和时,孙权方没有诚意,言语高傲、刻薄,所以刘备拒绝求和。第二次求和时,虽然孙权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真心实意地向刘备求和,但是当时的刘备已经看清了孙权的小人行径,执意要为关羽张飞报仇,且刘备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他再次拒绝了孙权的求和,执意伐吴,最终大败!事实上,在本文看来,
刘备应该在孙权第二次求和时见好就收
,这样不仅可以轻易拿回荆州,而且能给众人一个交代,最重要的是,不会让曹魏占便宜,给蜀汉留下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
网友解答:
-----
刘备发怒不寻常,连孙权也怕呀!
无论是关羽之死还是张飞之死,直接间接都与东吴有关,就相当于你孙吴害了人家刘备两个结义兄弟,他们当初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这时的刘备也可说方寸已乱,盛怒而来,不出一口怨气,怎肯善罢甘休?
况且刘备并未攻取东吴大片领土,荆州还在东吴手里,并未收复,失兄弟失土地,哪一个都让刘备心绞痛,现在兄弟已死,不可复生,而土地必须夺回来,那是刘备基业的根本!
-----
网友解答:
-----
刘备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以报仇为名,实则想借机灭了东吴,从而扩张自已的势力,以图同曹魏决战。
刘备怕诸葛亮会不同意去东吴报仇,所以就把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阿斗,刘备自已率领大军伐吴。在刘备看来,东吴已经没有大将军可以同自已交手,东吴已经没有什么力量敢同自已交战了,不用化多大的力气就能夺取江东八十一州了。
刘备的骄横和少谋造就了刘备的大败,当有人将刘备移兵山林的消息报到成都诸葛亮那里时,诸葛亮心急如焚,说谁出的主意可斩首之。等到刘备还没有拿到诸葛亮的妙计,已经大败而归了,刘备的灭吴计划也就泡汤了。
------------------
推荐阅读:
指鹿为马的赵高,明明已完全掌握朝廷,为何还能被子婴轻松除掉?
上一篇: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