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
网友解答:
-----
除了个人年龄和能力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国皇帝基本上是靠一己之力打下和夺来天下的,因此,他的地位和权利任何人不容置喙和染指。而治世皇帝则不然,由于兄弟众多、竞争激烈的原因,要想登上大宝,必须在后宫或太监或大臣中寻找帮手,甚至结盟,如此上台后就必然牵扯利益分配问题,其权利被瓜分、受制约是正常现象,不被架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第二、政治上采取内外服制度,即京畿与封地相互倚重,组织架构采用内臣外臣设计,即太监、侍中等近臣与外廷大臣相互制约,这样的政治制度和权利架构,周朝就开始了,这两副挑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皇帝被一方制约的问题。明熹宗朱由校,为了不受朝廷大臣制约,能抽出空来做木匠,同时还能说了算,硬生生捧了个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一己之力就可抗衡以东林党为首的外臣。
出自皇宫内院妇人之手的治世皇帝,不管哪朝哪代,只要不是天资特别聪颖的天才,只要继位有蹉跎,行政必然受制约,这是做皇帝的代价也是宿命。
-----
网友解答:
-----
以我之见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天子,身经百战,其手下都是功勋卓著的武将,文臣也多多少少经历过战争,因而朱元璋和朱棣手下的人脾性还是相近的,文臣掌控局势是明朝土木堡之变以后的事
朱元璋 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安徽风阳人,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建立明朝,同年北伐元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统治。
朱棣 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 ,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南京,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曾多次派郑和下西洋,政治上设置内阁,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命人编纂《永乐大典》。
从生平事迹进行分析
朱元璋通过南征北战夺取天下,以及朱棣通过靖难之役,都是马上天子,在决策方面完全都是自己一个人决断,性格上也属于雷厉风行,不受底下人约束
从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朱元璋和朱棣都曾留下大量开国勋贵武将集团和靖难功臣,这些人在朝堂上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可以制衡那些通过科举进入中枢的文官,此时,这些文官也未形成集团,但随着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役,大量勋贵集团被瓦剌杀死,朝堂之上只剩文官势力了
总结 所以朱元璋和朱棣办事顺利,不受内阁干涉,而英宗之后处处受到限制,明代政治发生了逆转
-----
网友解答:
-----
明朝尚武的皇帝其实也就4个,分别为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厚照。其中朱瞻基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之辈、朱厚照是土木堡以后,唯一一个懂军事的。
亲自带兵上阵的有5个,除了以上4个,还有一个朱祁镇,虽然他不懂军事,最终酿成大败,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军事进攻态势,但是人家的确是亲征啊。
真正不受文官制约的,也不需要通过太监来也制约文官的,只有3个人。分别为朱元璋、朱棣和朱厚熜。
朱元璋和朱棣是马上天子,在他们的时代,文官势力相当弱小。甚至文官成为明朝政局一个影响深远的势力,还得拜这两位皇帝所赐。
首先,
朱元璋如果不废除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他就不需要文官大学士这类秘书班子。
其次,
朱棣这辈子靖难之役,完成了不可能的逆袭之后,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过够了马上天子的瘾,但实际治国却丢给了文官集团,以至于最后选嫡也不得不向文官集团实质性妥协。
再次,
朱高炽即位后,彻底调整了内阁班子,给予了巨大的品级地位和权力,让他们彻底凌驾于六部之上。原来的皇帝只要对付丞相一个人,后来的生于深宫的皇帝,面对的却是一个巨大而复杂,有的自己利益运作和不受皇权干预的晋升体制的文官集团。
最后,
在朱棣死后20年后,之前朱元璋和朱棣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武将勋贵集团,被朱祁镇同学彻底报销于土木堡,文官集团就逐步失去了制约。
好在当年和文官集团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另一个特殊阶层,那就是太监,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关键作用。后来朱瞻基教他们读书,绝对不是因为好玩。
真正厉害的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位权谋手段近乎达到明朝巅峰的人精皇帝,那真可谓“云在青天,水在瓶”。
朱厚熜刚进紫禁城,就让玩了一辈子鹰的杨廷和,被鹰啄了眼睛。靠一己之力,利用文官集团自己的武器“礼仪”,将整个文官集团打败,并且让他们实现了大分裂,并且将整个文官集团踩在了自己脚下,成为自己的傀儡。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
网友解答:
-----
开国之君大多强悍无比、气场十足,很难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经历千难万险,开创了庞大的明帝国,并且得位最正,他驱逐了腐朽、污浊、暴虐的元王朝,为万民敬仰。
朱棣得位不正,但朱棣即位是通他自己的努力达成的,这和开国之君类似。况且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础下,让明王朝变得更加强盛,永乐盛世就是证明。
正所谓中央集权才是君主的第一要务,只有牢牢地掌控权力,才能实施野心和抱负,才能保持长治久安。
朱元璋权力欲极强,他不仅废除了宰相,还杀掉了大量官员,为的就是让权力最大化。所以在朱元璋强大气场下,文臣是不敢造次的,而且朱元璋精力充沛,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文臣来分割他的权力。
朱元璋设置了大学士,也就是内阁的雏形,但这些大学士只是朱元璋的顾问,没有丝毫权力。朱棣即位后才设置了内阁,并令解缙担任了永年年间的第一位内阁首辅,此时朱棣还是牢牢掌握着绝对控制权,内阁作用很小。
朱棣经常御驾亲征,朝中需要有人帮助其行使部分权力,所以内阁的权力也在慢慢提升。伴随着皇帝更替,内阁权力变得越来越大,正德帝去世后,首辅杨廷和负责选择继任者,从而确定了嘉靖的皇位,万历年间,张居正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发布政令,皇帝对其言听计从。那么为何朱棣之后的皇帝们经常受到为官集团的制约?
一、开国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区别
打工相对容易,而创业非常难,开国之君就好比道路的修建者,而之后的皇帝们只需要按照前人的道路继续走,这相对会容易很多。朱允炆就是位守成之君,他没有经历过战火和厮杀,身上也缺乏气场和决断,威信较低,于是这就给了朱棣机会。
朱允炆盲目信任齐泰、黄子澄,不论是削藩还是出兵,齐泰、黄子澄的决策一错再错,而朱允炆却起不到一丝积极作用。削藩直接逼反了朱棣,给了朱棣靖难的理由,出征换成了李景隆,又给了朱棣取胜的机会,就好像朱允炆一直在给朱棣做嫁衣。
朱棣虽然并非开国功臣,但他却在之后的战火中磨练自身,成为当时最优秀将领。朱元璋布衣出身,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眼中不揉一点沙子,对战局判断极为准确。这些素质都是守成之君不具备的。
史料记载:
“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
朱棣攻下南京后,杀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株连家族,建文旧臣中,凡是反对朱棣的几乎都被杀了。如此情形哪里还有文官什么事,哪个还敢来挑战皇权,这不是找死。
朱棣以他的暴戾压服了所有人,而事实上,朱棣也姓朱,他本身也有继承权,恩威并施之下,天下也很快安定了下来。气场这东西很难讲清楚,但在朱棣、朱元璋上能明显地显露出来,其中的表现应该是强势、威慑、自信和果决。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也造就了不同的皇帝,这大致就是开国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区别所在。
二、土木之变
朱元璋在立国之初还是很重视武将的,开国封爵的大多数是武将,毕竟打仗是要靠武将的,况且在开国之处战争仍在继续,只有安定的时候才需要大量文臣。
朱元璋设置了五军都督府,是最高军事机构,调兵遣将的命令都要从五军都督府发出,权力很大。正统十四年,瓦剌也先侵扰明朝边境,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率兵亲征。在王振的错误指挥下,明军在土木堡和敌人遭遇,明军伤亡惨重,朱祁镇本人也被也先俘虏。
史料记载:
“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
朱祁镇这次亲征带上了大量朝廷文武官员,倒霉的是这些官员也跟着军兵一起被敌人埋葬。这造成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官员断层,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这些高官被杀,朝廷只得启用大量文官。
造成的问题就是权力平衡被打破,于谦之所以能成为军队一号统领,一定程度是因为大量官员被杀。加之时局危机万分,于谦的权力也变得空前的大,所有兵力调动、物资配给全部由于谦一人做主。
在北京保卫战结束后,于谦的这些政策被保留了下来,比如京城的团营部队,于是乎文官的权力增大,武将被进一步削弱,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大多收回了兵部。土木之变虽然让明军损失了十万士兵,却给了文官们强大自身的机会。
三、皇帝的不作为和行政需要
朱元璋是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没日没夜地工作,也没有太多兴趣爱好,这在旁人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随着和平时间的增长,明朝的皇帝们也变得越来越懒,甚至出现了不上朝的现象,比如嘉靖和万历。
海瑞那篇举世闻名的《治安疏》就有“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等记载。可见嘉靖这皇帝做得不太称职,大兴土木花销无度,这些皇帝们难免会有,最令人诟病的便是二十年不上朝,并且长年修道炼丹,耽误了很多政务。
嘉靖帝和万历皇帝还是有所区别,嘉靖皇帝多少还会处理政务,而万历皇帝是常年不出宫门,除了特大事项其他一概不管。权力是个好东西,谁都想要,既然皇帝对权力有所放松,那么文官就会顺杆往上爬,严嵩、徐阶等权臣就是这样出现的。
不靠谱的皇帝很多,但朝廷也要继续运转,那么大家就选出个代理人,也相当于总经理,帮助皇帝来处理政务,伴随的皇帝们越来越懒,内阁的权力就越来越大,直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到达顶峰。
如果明朝的皇帝人人都像朱元璋,那么是文官集团会被永远压制下去。但人和人不同,很多皇帝是来享受生活的,不喜欢恪尽职守,于是文官崛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来同皇权抗衡。
在明代中后期,皇帝已经不是主角,内阁才是舞台的一号人物,也正是他们的存在,大明王朝才变得光彩夺目。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朱棣时期都是功勋集团实力大于文官集团的时期,且我呢管集团尚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力量。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而朱棣也是明朝朱元璋只有的篡位皇帝,首先在他们那个时代,刚刚经历过元朝,可以说是百废俱兴,一切都是要推到重来的,因此,文官集团一开始基本上没有掌握话语权。
而且这个时代,距离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也没过多久,一大批的功勋都还没有死,他们同皇权才是真正掌握力量的一部分人,于是后来的朱元璋考虑到这些人力量太强了,
于是才有了分封各路藩王前往全国各地镇守,目的就是为了镇压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功勋武将。
在地方上,有朱元璋的儿子们在帮他镇守,但是在中央皇权就需要一个权力的延伸了,这个时候的文官集团才开始上台,才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尽管正在形成,可是由于时间尚短,所以力量不是很大,皇帝凭借个人的权威是可以压服他们的。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功勋没落,皇权遭到文官集团的挤压,于是皇帝开始任用宦官来帮助皇帝夺权,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可控的,但是由于“笔杆子”写史书的都是文官,所以宦官基本上被看成是昏君的标配。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和朱棣是一言九鼎,和他两位皇帝政治能力有关,朱元璋是明太祖,开国皇帝,政治、军事能力肯定是出类拔萃的。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显赫,他在位期间,是明朝国力最强盛,地域最广大时期。似乎明朝皇帝当中朱元璋和朱棣两个人最有作为。这两个皇帝,权利欲很强,把权利牢牢掌控着。两个人都属于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有了经验,形成了威信,也得到了大臣们信服,提出的建议也比较合理可行,所以存在不受文官集团制约的现象。
后来明朝皇帝受文官集团一定程度制约,主要是新继位的皇帝没有什么政绩可言,从政经验也没有,大多数是天生贵种,直接坐到九五之尊。明王朝机构运行机制比较完善,内阁制和各部等有一套职责,明朝皇帝有的建议不合理,受到文官集团制约也是正常现象。
明朝文官集团一定程度掣肘制约了皇权,太监宦官势力也不可小歔,但是,中国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最终还是皇权至上,万历帝不顾权臣张居正生前改革的卓越贡献,死后还进行了清算。崇祯在位杀死多少位将军、大臣。这个王朝还能运转,没有灭亡的迹象,皇权还是金口玉牙,文官集团制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封建社会国家治理就是皇帝和文武百官及宦官太监控制制约合作。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皇帝,他们用来对抗文官集团的工具是勋贵集团。
朱元璋自不必说,打下江山后,朝廷自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勋贵集团。他们以军功自居,拥有极大的势力。当然,有朱元璋存在,勋贵集团自然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而所谓的文官集团,在朱元璋时代是不存在的,因为文人比起勋贵,那就差远了,也不会成什么气候。
但是,太子朱标之死导致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量朝廷的政治局面。为避免日后新君继位无法掌控,于是他决定对勋贵集团下手,这也导致文官集团有所抬头,而在朱允炆继位后,竟然无人可用,只能被一群文人所环绕,最后将大位拱手交给朱棣。
朱棣又是马上皇帝,所以文官集团再一次被打压。朱棣所依赖的仍然是军人和勋贵,他依靠他们完成北征,并在一次次北征中死死抓住军事权力,以制衡日益膨胀的文官集团。
朱棣最初只是借助文官帮他处理政务,充其量不过一秘书而已,用事即用,不用即可弃之如敝履,此为明朝内阁之始。但朱棣时代的权力格局除朱棣本人及其勋贵集团外,还有一个权力中心,即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仁慈宽厚,在永乐年间监国理政,于是他大量启用文官,文官集团遂在朱高炽的荫庇下逐渐膨胀。到朱棣去世时,文官集团已有相当之势力。朱瞻基也是在不断平衡军事集团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而在朱祁镇在位期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几乎所有的军人和勋贵集团被彻底一网打尽。
由此,文官集团成为明朝政治格局中一家独大的存在,以至于到明朝中后期以后,文官集团已经可以借助内阁去行使部分皇权,皇帝也只好启用宦官集团对其加以制衡。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和朱棣统治时期,文官制度尚处于萌芽状态,不够健全的制度无法去有效的制约皇帝。除此之外,两位皇帝的文韬武略也是值得一提的,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在没有文官制度的制约下依旧将明朝治理的井井有条。最后,他们的个人魅力也是制胜法宝。朱元璋和朱棣登基前所做的都为登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一位马上天子,他亲身经历了元朝末年朝廷对百姓的压迫。日子苦到“太祖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父母兄弟相继过世,朱元璋却没有足够的钱财,为他们料理后事。生活的苦难给予他爱惜百姓的执政理念。朱元璋登基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调整,爱民如子的他方方面面都顾及到百姓所需,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朱元璋曾说:“朕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费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罪之不恕。”
朱棣一提起这个人恐怕好多人不太熟悉,可是当提到明成祖时,好多人又会恍然大悟。朱棣同样也是马上天子,册封燕王后前往凤阳历练,就藩北平后率军打败北元,声望日隆。在靖难之役中完成了不可能的逆袭,并且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朱棣在位时期,历经图治,延续洪武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非常大的突破,朱棣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于是所有的政务负担全部落在了皇帝一人身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于是朱元璋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殿阁大学士便是内阁制度的前身。而明成祖朱棣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总揽政事,于是内阁应运而生。朱棣统治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自此往后内阁权利愈发重大,地位愈加重要。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除了皇帝自身资质平庸,无心政事之外,废丞相,设内阁的决策也占了相当一大部分的责任。
-----
网友解答:
-----
皇帝的性格强势与否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强弱,再说弄出太监势力也不是为了抗衡文官集团,而是相互牵制,实际权力还是在皇帝手中的。
首先说明朝的体制,明朝拥有非常完善的政治体制,有一整套内阁机制管理国家,但内阁机制也取决于皇帝的喜好,皇帝若想实际掌控,直接掌控内阁就可以了。这也是明朝能够保持长时间稳定的基础,甚至万历皇帝不上朝也不影响国家稳定和对外战争的胜利。
其次要说皇帝的性格了,朱元璋和朱棣性格非常强势,事必躬亲,让人总感觉国家在他们一人掌管之下,国家的兴亡也系于皇帝一人。而其他的皇帝则给人感觉不强,因为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这也是因皇帝性格造成的,明朝的完善体制不需要皇帝事事亲为,不过想管还是随时可以管的,看皇帝喜好了。
最后就说明朝的朋党之争,明朝后期,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已经演变成为了攻击对手无所不用其极了,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发展。为了减少朋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皇帝开始将宦官提上加以抗衡,事实也证明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我们还是要认清,宦官从始至终也没有影响到皇帝的统治,都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做事。
虽然明朝皇帝名声多不好,但皇权一直非常稳固,个人性格让皇帝给人的印象不同。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和朱棣何许人也?这两个人夺取天下的方式,
都是从血雨腥风中杀出来的,身上杀伐之气极其浓重,这种人的性格非常的强势。
在这样的皇帝治下的大臣,只能战战兢兢,如同仗马寒蝉,谁敢和皇帝叫板,这不是不要命了嘛?
要想升官就得拼命为皇帝卖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朱元璋和朱棣自然是一言九鼎,大臣们个个服服帖帖。
朱元璋这个皇帝很有传奇性,他的个性非常强势,能力也很强。这个人如同使用了金霸王电池的小兔子,有着取之不竭的能量。
在这位超级劳模皇帝的眼中,丞相是不需要的,不仅削弱了皇权,而且效率也太低,这些事情,他一个劳模都能干。
于是乎朱元璋来了一段骚操作,把运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给废除了,相权和皇权重归统一,皇帝自己兼任丞相。只是这就来了一个后遗症,原本皇帝可以以宰相作为挡箭牌,屏蔽很多风险和代价,皇帝在幕后操纵,更换宰相获利。
当然,这些问题朱元璋是看不到的,原因很简单,在朱元璋的时代,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有谁敢呢?可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开国皇帝强势的基因,会随着皇朝建立的时间而逐渐淡化。
再强势的开国皇帝历经了几代传承之后,后来的皇帝能力趋于平凡,先祖那强大的气场则随着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的教育变得荡然无存。然后是咱那些皇帝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并不在于他的能力,而在于他的血统。
这些能力普通的皇帝没有能力面对,也不愿意面对明太祖朱元璋所承担的风险与危机,于是就有了司礼监和内阁制度,这两个明朝特色的大补丁。没有想到,
就是因为这两项制度的建立,使得明朝的皇帝处处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
文官集团在强势皇帝时期,只能低头做小,但是在后世那些皇帝面前,
由于这些帝王能力上的缺陷,威望的不足,再加上有时会偷懒懈怠,这可就给了文官集团揽权的大好时机。
皇帝的经验不足,加上没有威望,使得文官集团可以通过批驳皇帝的政令,赢得声望。皇帝的偷懒,给了文官集团揽权的机会。
但当皇帝一觉醒来,就会发现原本属于他的权利,早已经被文官集团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导致了皇帝在这场权力的拔河比赛中处于了劣势地位,所以就显得后世的明朝皇帝处处受到文官的制约。
-----
网友解答:
-----
之所以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不被文官钳制,主要是因为这两位都是武将出身,能力实在出众。
首先是朱元璋,朱元璋就不用说了,文治武功,开创了洪武盛世,洪武盛世是怎么建立的?先有战争以后的勋贵一大堆,纷纷出谋划策,朱元璋本人又甚是勤政,于是乎,一场盛世就建立起来了,而在这以后,朱元璋又大肆清洗功勋贵族,将贪污腐败的苗头掐断,在宰相胡惟庸以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让皇帝成为了大明王朝实际上的,皇权与相权的结合体。
要知道,整个大明朝,人口数量不过也就几千万,而朱元璋仅仅是为了铲除几位朝廷重臣,牵连害死的人都有了十几万,如此数目,如此血腥手段,不可为不残忍,但效果也很明显,朱元璋以铁血手段闻名,也因此再没有受过文官集团的骚扰。
朱棣与朱元璋也差不多,朱棣也是行伍出身,带兵打仗习惯了,天生拥有一股逼人的气势,与朱元璋类似,也是压的文官集团抬不起头来。
明朝能够带兵打仗的皇帝基本都排在了前面,后面有本事带兵打仗的,也只有朱厚照。
明朝后面的几位皇帝,大多能力不足,特别是明英宗朱祁镇,能力不足的同时还把大明的精锐赔光了,这样一位皇帝能够控制住文官集团就奇怪了。
明朝培植宦官势力,其实也是迫于无奈,最初教导宦官读书,其实也是为了钳制文官集团。文官集团的存在本身就会导致腐朽的日益加剧,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也会水涨船高,像是朱元璋朱棣这种行伍出身的皇帝还不怕,他们有的是手段控制文官集团,但后面的皇帝就不行了,只能够通过培植宦官势力抵御文官集团。
之所以文官集团足够强大,不只是因为皇帝能力不行,还因为宰相的废除导致了内阁首辅成为了朝廷实际上的宰相,权力较之宰相,不仅不差,甚至更胜一筹,内阁制度本身就与皇权有矛盾点,内阁率领下的文官集团,正是皇权最大的威胁。
像是崇祯皇帝,看起来是被文官集团针对到死的,但实际上,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对文官集团也进行过多次的清洗,内阁首辅换了一位又一位,内阁大学士更是换了几十个,兵部尚书也换了十几个。也就是这样的崇祯皇帝,终于也是控制不住文官集团,最终被逼到了煤山上吊的地步。
能力不足,文官集团的强大,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悲剧。
------------------
推荐阅读:
各位网友们,可否介绍一下在自己的家乡最美丽而且环境比较优雅适合居住几日的地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