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时期,奉系军阀有多少兵力,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6个省?
军阀混战时期,奉系军阀有多少兵力,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6个省?
网友解答:
奉系军阀巅峰时期的地盘不止六个省,应该是七省,二区。
1925年10月,即浙奉战争之前,奉系当时控制了七个省:直隶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奉天省、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
外加两个行政区:地热河特别行政区、京兆地区(北京地区)。
另外北洋时期的两个省级商埠:胶澳和淞沪也都被奉系控制。
当时奉军有20个师,40多个旅,骑兵10多个旅,炮兵2个旅,工辎各1团,总兵力达35万。 其中精锐陆军大约十多万人,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
此外,奉军当时还有空军和海军,可谓是三军齐全。
并且,这还只是奉系的嫡系人马。如果加上当时投降奉系的仆从军(江苏、安徽、山东的地方小军阀),张作霖当时能指挥的总兵力不低于50万。
如果把奉军跟当时的其它军阀做个对比:
冯玉祥国民军——20万左右;
直系萧耀南部——不到10万;
直系孙传芳部——10万左右;
晋系阎锡山部——10万左右;
可以发现张作霖当时是真心强,奉系的实力是真心强。
奉系当时能维持如此强大的军力,要仰仗于东北当时的雄厚老底。
东北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水平都全面领先关内诸省,特别是重工业,占到全国重工业的70%以上。并且当时的东北还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公路网、航空网、
铁路网。(全国85%的铁路都在东北)
此外,东北也是当时中国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东北大学、航空学校和海军学校等各类高校。
有了如此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东北的军事底子自然是不低。当时奉军坦克、飞机和军舰一样不缺,装备还颇为先进。此外张作霖还委托杨宇霆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
手上有钱、有人才,还能自己造武器。有这种老底做支持,张作霖想低调都很难。
不过奉系的这个巅峰时期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当时张作霖的势力扩张太快,严重威胁到了江南直系军阀。因而浙江军务督办,直系军阀孙传芳便联络了冯玉祥和苏、皖等地方军阀共同反奉,从而发生了浙奉战争。
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调集浙军4个师另6个旅向上海地区的奉军一个师发动突袭。
当时,奉军在关内一共有11个师,数量虽然不少,但是这11个师被部署在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四个省。兵力太分散。
为了收缩兵力实施反击,张作霖便命令驻守上海的一个师撤出,结果这一撤,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江苏地方部队(非奉系)认为奉军完蛋了,四个师立即造反,将奉军驻守在南京的一个师包围。由张作霖任命的江苏督军杨宇霆见势不妙,抛下部队就溜了。
杨宇霆这一溜,等于门户洞开,又是一通连锁反应。浙军与苏军乘胜北进,将奉军驻守在安徽和苏北的部队进一步向北挤压。
张作霖心有不甘,急调4个师另2个混成旅入关增援,并命张宗昌为总司令,让他率部防卫徐州。张宗昌很快就在苏北、皖北一线布防,并有效的阻滞了苏军的进攻。但由于浙军绕到了奉军的背后,打了奉军一个措手不及,张宗昌没办法,只得北撤,并向张作霖请求支援。
当时张作霖非常想支援,但由于冯玉祥派兵向直隶和山东进军,抄张宗昌的后方。张作霖害怕被冯玉祥断了后路,便下令让张宗昌撤退回山东。安徽的地方部队(非奉系)见奉军真的完蛋了,随即加入浙苏联军,一起揍奉军。
由张作霖任命的安徽督军姜登选见大势已去,便宣布辞职,从蚌埠坐火车回到了山东。
至此,浙奉战争结束。
从1925年10月15日战争打响,到11月8浙苏皖联军攻占徐州。整个浙奉战争只持续了24天
。
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面,奉系损失了三个精锐师,十几个仆从师,连丢江苏、安徽两省。损失非常的惨重。
然而,这并不是张作霖霉运的结束,而是他真正霉运的开始。
1925年11月23日,即奉军兵败东南后仅半个月后,郭松龄便在直隶起兵,以五个军七万人的兵力对张作霖倒戈一击。
郭松龄倒戈让张作霖想死的心都有了。之前的浙奉战争已经让他折了几万精锐,现如今郭松龄反叛,又让他折了七万精锐。奉军能打的部队就十几万人,这两次折腾,基本上把奉系所有的精锐全部赔光了。
当时比张作霖更想死的是张宗昌,因为郭松龄反奉,导致直隶门户洞开,冯玉祥二十万大军席卷直隶和平津地区。然后山东变成了一个南有孙传芳,北有冯玉祥的孤岛。张宗昌晚上睡觉都睡不好,生怕冯玉祥和孙传芳联合揍他。
不过张作霖毕竟实力雄厚,折了十几万精锐之师,他手上还有二十几万部队。在张作相和张景惠等老哥们的支持下,张作霖对郭松龄发动了反攻。(日本关东军也有支持)
1925年底,郭松龄兵败巨流河,张作霖总算是缓了一口气。缓过气来的张作霖对冯玉祥恨之入骨,发誓要搞垮他。
1926年4月,张作霖联合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对冯玉祥发动了围攻。冯玉祥的势力退出了华北。
备注:吴佩孚因为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倒戈,对其恨之入骨。阎锡山因为冯玉祥占了直隶、绥远,对山西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怕他打自己。因此两人对张作霖揍冯玉祥的号召都非常积极。
奉直晋联军击退冯玉祥后,张作霖的势力范围稳定在了六个省,也就是东四省加上直隶和山东。
不过奉系的这个地盘也没稳定太久,1926年6月,广东国民政府北伐。北伐军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从两广打到了江淮。张作霖前期对吴佩孚和孙传芳都不施以援手,导致两股势力被北伐军击溃。后期虽然出兵援救了孙传芳,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北洋系的统治注定是大势已去了。
1928年4月7日,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以70万大军对张作霖的40万奉军进行了围击。两个月后,奉军全线溃败,张作霖坐火车离开北京。6月4日,他在退往沈阳途中,经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特务炸死。
同一天,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当即就任,带着十万晋军就接管了直隶和平津地区。这是阎锡山第一次入主北京城,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备注:阎锡山联合张作霖、吴佩孚打退冯玉祥后,他认为北洋军阀大势已去,未来一定是国民政府的。他便通电宣称自己有孙中山给他的密信(让他卧底北洋系,伺机响应革命军北伐的密信),宣布山西全省加入国民党,支持国民政府北伐。由于他是同盟会的老党员,同时他也确实有实力。所以国民政府当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承认了他的国民党身份。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班。虽然关内的地盘全丢了,但奉军的底子还在,依然还有三十万大军。如此强大的实力,让国民政府都不得不拉拢张学良。
1928年底,张学良和国民政府达成协议,东四省宣布易帜,改挂青天白日旗。
实事求是的说,张学良的这次易帜,不管是从国家大义还是从奉军的利益来说,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东北易帜后,奉军就不再是关内各派系的眼中钉。而由于关内各派对地盘划分不满意。因此关内军阀必然会自相残杀。这对奉系来说,是一个绝佳的东山再起的机会。
1929年,即东北易帜的第二年,关内的国民党派系果然爆发了内战。
先是蒋介石和新桂系开战,李宗仁、白崇禧折了十几万大军,以及除广西老家以外的所有地盘;接着蒋介石又对冯玉祥开战,冯玉祥丢了十几万大军,以及他手上唯一富庶的山东省。
李宗仁和冯玉祥连续挨揍,让阎锡山惶惶不可终日。他害怕蒋介石也会揍自己,就主动拉拢李宗仁和冯玉祥,三方势力与蒋介石于1930年5月进行大会战,史称“中原大战”。
在蒋阎冯李混战期间,张学良是他们四方都在积极拉拢的势力。因为蒋介石和反蒋联军的实力差不多,兵力都是在七十万左右。张学良的三十万大军只要明确表示支持谁,东北军都不用真的打,另外一方肯定会主动认输。
最终,张学良在得到了蒋介石给他许诺的筹码后,宣布东北军支持蒋介石,并率部开进山海关,接管平津地区。反蒋联军听到消息后,瞬间崩盘。蒋介石和张学良成了中原大战最后的赢家。
那么蒋介石许给张学良的筹码是什么呢?说出来也很夸张:
蒋介石推荐张学良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并授权他代表南京政府节制奉、吉、黑、晋、冀、察、热、绥八省区的军政。另外,北平、天津、青岛三市也全部划归张学良管辖
。
相当于说,
黄河以北的地盘,全部都归张学良所有
。另外,
大批的奉系人物进入南京政府当高官
,比如张作相、王树翰出任国府委员,张景惠任中政委兼军事参议院院长,刘尚清任中政委兼内政部长,鲍文樾任参谋部次长等。
张学良和奉系的这次胜利,这就是典型的打仗打的好,不如站队站的好。蒋介石在前线差点连命都丢了,张学良没费一枪一炮,仅表了个态,就拿到了一半的胜利果实。(蒋介石当时的地盘没张学良大。
-----
网友解答:
奉系有两个鼎盛期,第一个鼎盛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到浙奉战争之前,具体来说是1924年10月到1925年10月的这一年。当时奉系控制的地区不止6个省,而是7省2区,分别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直隶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以及热河特别行政区和京兆地区(北京地区)。
第二个鼎盛期是中原大战后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具体来说就是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18日这不到1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奉系控制了奉、吉、黑、冀、察、热六省外加北京、天津和青岛。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要控制从东北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靠的自然是武力。其实张作霖的武力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强大,甚至跟直系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在袁世凯时期,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是袁世凯起家的老本北洋六镇。北洋六镇是袁世凯从天津小站时期就开始组建的精锐部队,从装备到训练、人员全部都按照西方近代化的标准打造。清朝为了建设北洋六镇,每年花费基本在900万两白银以上,在重金+装备+人员+训练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北洋六镇就成为了清末民初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没有之一。
袁世凯死后,北洋六镇被皖系和直系瓜分,这也成为了皖系和直系能先后掌控北洋政府的资本,而相对于皖系和直系来说,张作霖的部队完全就是后娘养的,北洋六镇他没分到一毛钱,部队完全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战斗力与以北洋六镇为班底的直系和皖系比起来自然就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奉系最为鼎盛时期势力图
袁世凯之后,皖系、直系和奉系成为了全国实力最强的三个军阀派系,皖系先掌控了北洋政府有4年时间,后来直系联合了奉系击败了皖系,将皖系势力赶出了历史舞台,并取代皖系掌控了北洋政府。皖系倒台后,直系和奉系成为了实力排名前两位的军阀,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无论是直系也好还是奉系也好,要统一全国就必须击败对方,再加上直系掌权后也分赃不均,两派也矛盾最终爆发,在1922年展开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亲自挂帅,率领12万奉军主力与吴佩孚挂帅的10万直军在河北展开了大战,这场大战5天就结束了,结果张作霖惨败,死亡3万多人,被俘4万多人,连张作霖本人都差点被老吴活捉。本来吴佩孚要携大胜之威杀过山海关直接灭了奉系,正当老张命悬一线的时候,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出面干预,要求直、奉停战,他们不想中国出现一个统一全国的力量,老张这才捡回一命,不然奉系在1922年还真的会被直系给灭了。
此战之后老张也是痛定思痛,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惨败让他意识到部队不能靠义气维持,虽然他的部队人数众多,也从日本人哪里得到了精良的装备,但只靠义气组织起来的部队无组织无纪律,黑社会都有的问题在他的部队里都存在。而打仗毕竟不是打群架,靠着黑社会的义气打群架没问题,要拿出来打仗就只能被正规军出身的直系给打的满地找牙了,在这场大战中,老张的部队跟直系部队一正面交手就立马吃了大亏。
而且老张的领导班子主要都是一些土匪农民出身的人物,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相比之下,他的那些军校毕业的中青年将领在大战中表现突出,虽败犹荣,尤其是救了自己性命的张学良和郭松龄,要不是这些人挽回了颓势,自己在河北就要交代了。
于是第一次直奉大战后,老张对奉系进行了大换血。他学着宋太祖赵匡胤玩起了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老兄弟们的兵权,但给了他们好吃好喝,把老兄弟们给安顿了。之后老张就大量启用了军校毕业,尤其是重点名牌军校毕业的人员,又不遗余力地从其他派系重金挖人,以现代军事理论为基础重新打造奉军,在两年时间里练出了普通意义上的精兵20万。
此外,在军事装备上老张也毫不手软。在空军方面老张斥巨资从德国、意大利、法国购买了大约300架飞机,其中还包括了30架轰炸机,聘请国内外十余名教官加强训练,打造出了国内最为强大的空军,占了当时国内空军力量的大半。
在海军方面老张设立了航警处,在葫芦岛建立了海军学校,拥有“镇海”、“威海”两舰,后来又发展到了大小舰只21艘,约达32200余吨位,计有舰队官兵3300余人。
▲奉天兵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
在军工方面,老张大力扩建奉天兵工厂,每年预算200万元,能年产大炮150门(包括山炮、野炮、重炮等)、炮弹20万发、步枪6万支、子弹1亿至1.8亿颗、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还能生产大量迫击炮,奉天兵工厂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
另外,老张还大力改进了奉军的交通、通讯系统,在后勤保障上也下了大力气,建设了被服厂、粮袜厂、陆军医院等。有了精锐的军队、优良的装备、海陆空一体化的作战体系和充分的后勤保障,奉军这才有了与直系正面交手的资本。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打响,属于皖系残余的浙江督军卢永祥知道自己不是直系的对手,便联合了奉系一起对付直系。虽然卢永祥很快被直系击败,但报仇心切的老张则迫不及待地与直系展开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15日,老张带着儿子张学良及“五虎将”: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李景林、张宗昌以及他全部的20万精锐杀向了关内,这次老张要一雪前耻!曹锟和吴佩孚闻讯大惊,立马组织直系的全部精锐20万北上迎敌,双方主要在山海关展开了一场世纪大战。
这场战役没有任何前奏,没有试探性攻击,一上来就火药味十足,张学良、郭松龄、姜登选等主将带着奉军精锐轮番冲击山海关,他们不计成本地投入敢死队、骑兵队、重炮团和空军,交叉使用人肉沙包、轻重武器和飞机轰炸,奉军完全是豁出去了,就算是死光了也要拿下山海关。
直系部队也久经战阵,他们在悍将彭寿莘的带领下依托有利地形死守山海关,打到后来也实在支撑不住,搞得吴佩孚只能亲自赶上前线指挥,甚至把老本王牌第三师(前身是北洋第三镇)都压了上去,才算勉强顶住了奉系的疯狂进攻。双方在陆战上一时杀的难解难分,空军、海军也杀了起来,奉军在空军上占了绝对优势,一时压得直军喘不过气来,好在直系还有高射炮,这才勉强挡住了奉系的空军。海军方面,吴佩孚曾一度想用渤海舰队搭载陆军在奉军后方登陆,但奉军飞机不断前来轰炸,使得直军军舰无法起锚。
双方在以山海关为主的北部战场激战了一个多月,仍未分出胜负,期间奉系和直系都是拼尽了全力,双方都死伤惨重,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三军协同立体作战,把中国军事的技战术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在直奉双方在山海关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冯玉祥却在直系后方突然叛变,率军攻入了兵力空虚的北京,抄了直系的老家,导致直系一下子就全线溃败,奉军这才获得了第二次直奉大战的胜利。
在打败了直系后,老张乘势拿下了北京、直隶、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包括了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势力一下子从东北扩张到了长江流域,北洋也迎来了最后一个时期,奉系时期 。
这个时期张作霖有20个师,40多个旅,骑兵10多个旅,炮兵2个旅,工辎各1团,总兵力在40万左右,其中大约20万为精锐部队,另外20万为杂兵。此外,再加上各地仆从的小军阀,张作霖能指挥的总兵力不少于50万。
而这一时期的其他军阀与老张比起来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比如冯玉祥的西北军只有20万人,直系吴佩孚部、孙传芳部各有大约10万人。
奉系势力如日中天,大有一举荡平全国,统一四海之势,这也自然引起了其他军阀的恐慌。直系认识到自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样的形势下,孙传芳和吴佩孚站了出来,担负起了挽救直系的重任。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吴佩孚虽输了个精光,但跟着他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却都是百战精锐,他以这些人为班底,又重新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在孙传芳的积极运作下,直系成立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反奉联盟,于1925年10月与奉系展开了浙奉战争。
在浙奉战争中,直系不但占据了本土优势,战斗力还强于奉军,结果仅用了6天就击败了奉系,很快就把奉军赶出了长江流域。
▲郭松龄的反叛对于老张来说是雪上加霜
就在直军节节胜利之际,老张却后院起火,郭松龄在滦州起兵造反了。郭松龄带领的第三军团大约有7万多人,是张作霖所有部队中最为精锐、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这支部队很快就打过了山海关,一度打到奉天附近,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张甚至一度被逼得下野,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老张也在这场叛乱中元气大伤。他的精锐部队至少损失了10万人,再加上损失的10万杂兵,老张直属的部队一下子被腰斩。
浙奉大战的失利和郭松龄的反叛成为了老张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老张的势力退到山东才算稳住了阵脚,之后与吴佩孚联手赶走了盘踞中原地区的冯玉祥。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1926年,北伐战争也开始了,此后的近2年时间里,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势力,整个直系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东北易帜
到了1928年4月,国民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伐,奉军不敌北伐军,到了当年6月张作霖撤出北京,退守山海关,不久就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继承了老张的位置,成为了奉系新主。到1928年12月,张学良通电效忠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北伐战争就此结束。
虽然这个时期的奉系退出了关内,但张学良手上依然有30万大军,是当时各方都不敢轻视的势力。蒋介石在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后,就致力于消灭各方军阀,完成全国的统一,由此与各军阀之间展开了混战。
1929年2月,蒋桂战争爆发,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被老蒋击败,折损了十几万人马,被老蒋赶回了广西老家;随后老蒋又兵锋直至冯玉祥,杀的冯玉祥大败,夺去了冯玉祥唯一的富庶地山东。
见李宗仁和冯玉祥连连被揍,阎锡山也知道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了,于是主动联络了李宗仁和冯玉祥,三人组成联军于1930年5月展开了中原大战。这一战老蒋一家对战冯、阎、李三家,双方实力相当,兵力都在70万左右,谁也灭不了谁,一时间僵持了下来。在这个时候,双方都极力拉拢起了关外的张学良,这个时候张学良加入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会立马失败。
在得到了蒋介石优厚的许诺后,张学良于9月10日决定支持老蒋,并率军入关,此举瞬间改变了战局,冯、阎、李联军崩溃,蒋张联军取得了中原大战的最后胜利。
中原大战之后,按照蒋介石的许诺,张学良除拥有原先的东四省外,还增加了察哈尔省、河北省等两省外加北京、天津和青岛等三个城市。此外,大批奉系人物进入南京政府担任要职,如张景惠出任中政委兼军事参议院院长、刘尚清出任中政委兼内政部长,张作相、王树翰出任国府委员,而张学良则成为了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相当于国家副元首,地位仅次于老蒋,奉系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
不过这个局面张学良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第二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丢了东北老巢,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
网友解答:
巅峰时期的奉军,占据的不只是6个省,而是高达9个省份。
1925年,靠着冯玉祥的临阵倒戈的天赐良机,击败吴佩孚,赢得第2次直奉战争的奉军开始大批入关。只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张作霖就先后占据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多个省份。
算上“老巢”东北三省和热河,此时的奉系势力已经遍布全国9个省份,张作霖领导的奉系达到了极盛。而控制面积如此之广、横跨南北的9个省份奉系,此时一共有多少个军队呢?
张作霖
1925年9月,由于奉系的地盘急剧扩张,实力迅速增强,为了收编败退的其他军阀部队,同时也为了接管新占领的地区,张作霖对于奉系军队再次进行了政变。
张作霖将奉军的“旅”改为“师”,一共编成了20个师的部队,而这20师一共辖有40多个步兵旅、十余个骑兵旅、两个炮兵旅、一个工兵团和一个辎重团。此时,这支奉系大军的番号也发生了变化,张作霖将其称之为为东北陆军。
张作霖和东北军将领
全盛时期的东北陆军仅正规军就高达35万,如果再加上了山东、热河等省份被改编的军阀军队,张作霖麾下的部队已经逼近四十万。如此庞大的数字,比之第2次直奉战争之前,已经增加了一倍多。也由此,张作霖成为北洋诸多军阀中占据地盘最广、军队人数最多、实力也最为强大的军阀。
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各省和军队的控制,张作霖在40余个旅的东北陆军基础上,又编成了6个军团。分别为:有“剑仙”之称的李景林担任军团长的第一军团,由“狗肉将军”张宗昌统帅的第二军团,“太子”张学良担任军团长的第三军团,“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担任军团长的第四军团,张作霖的老兄弟张作相担任军团长的第五军团和“面带猪相,心中嘹亮”的吴俊生担任军团长的第六军团。
装备先进的东北军
而这样庞大的军队数字,指的仅仅是东北陆军而已,为了实现其统一全国的野心,张作霖倚仗东北强盛的军事工业,还组建了以绝对优势占据全国第一的东北海军和东北空军。
例如东北海军,从1923年接手原由中央海军部所属的吉黑江防舰队,东北军才正式拥有属于自己的舰队,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张作霖就将东北海军经营成当时中国海军第一。巅峰时期,东北海军拥有26艘军舰、12架飞机、5400余名水手和超过4000名的陆战队员,东北海军总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
张作霖
第2次直奉战争之后,达到极盛时期的张作霖,占据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九个省份,麾下拥有40余万大军。同时,东北军海、陆、空三军兵种齐全,装备先进,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军阀。
最妙的是,当时张作霖面临的对手但实力都远不如他。东山再起的吴佩孚虽然自封为了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但是,吴佩孚的嫡系早已被打光,新组建的军队战斗力大不如从前。新崛起的孙传芳虽然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但是,刚刚崛起仅有一年的孙传芳根基十分薄弱。
冯玉祥的国民军也早被打的落花流水。而南方国民政府,此时连两广都尚未统一,自然无力顾及北方。其他遍布全国的大小军阀,守成尚且不足,根本没有对外扩张的实力和能力。
1926年全国局势
因此,张作霖完全有机会武力统一全国,完成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张作霖显然也是这么想的。然而张作霖万万没想到,就在其巅峰之时,内部却爆发了奉系有史以来最大的叛乱:张学良最信任的大将,有“郭鬼子”之称的郭松龄率领奉军最精锐的部队发动了反奉事件。
虽然靠着日本人的帮助,张作霖最终将反奉事件镇压,郭松龄也被枪杀,但是,此时的东北军已经元气大伤精锐,最精锐部队也几乎消耗一空。而耽误了最宝贵时间的张作霖还没理清内部,统一两广之后誓师北伐的北伐军,已经先后击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实力开始暴增。
北伐战争
虽然张作霖并没有放弃挣扎,甚至还成立了所谓的安国军政府,但是,大势已去的北洋军阀,任凭张作霖如何努力,依然纷纷败退。最终,张作霖黯然退回东北,统一全国的梦想至此彻底破灭。而在其撤回关外的路上,还被埋伏的日本人炸死,窝囊的结束了一生。
-----
网友解答:
实际上,张作霖作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个当家人,他在鼎盛时期所控制的地盘并不仅仅是6个省。
1900年,张作霖在岳丈的资助下办起了“保险队”,这是他的起家资本,也因为办起了保险队,他的手里才有了枪,才有了被清政府招安的机会。
从一个收保护费的胡匪到一个被清政府正式任命的军官,他蜕变得很完美,后来更是凭着剿匪的功劳升任奉天巡防营中、前两路统领,让他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得以出任奉军第27师师长。
1912年的张作霖虽然成为了奉军第27师师长,但是还有一个第28师在冯德麟的手上,所以张、冯二人在奉省也算是平分秋色。
后来,张作霖巧用妙计,借驱逐段芝贵之际,挖了个坑让冯德麟跳,让冯德麟得罪了段芝贵和袁世凯,自己反而得到了段芝贵的“友谊”,从而坐上了奉省督军的宝座,可谓是一箭三雕。
1917年,冯德麟为了能够取代张作霖成为奉省督军,竟在张勋的邀请下,屁颠屁颠跑去北京支持复辟,结果被段祺瑞给抓了,张作霖则趁此良机吞并了冯德麟的第28师。
从此之后,奉省彻底落入了张作霖的手里,他也实打实地成为了奉系军阀的头头。
张作霖会满足于一个奉省吗?显然不会,所以在掌控了奉省之后,他又盯上了更北方的吉、黑两省,控制了吉、黑,再夺关中数省。
1917年6月,张作霖趁着黑龙江陷入混乱,一边打着调停的旗号让孙烈臣去黑龙江探查消息,一边则向北京政府推荐鲍贵卿出任黑省督军。
1917年7月,北京政府正式任命鲍贵卿为奉省督军,为了保证鲍贵卿能够坐稳位置,张作霖后来更是派了一支奉军北上入黑,为鲍贵卿撑腰,从此黑省便落入了张作霖的手中。
吞并了黑省之后,张作霖一鼓作气再向吉省下手。
1918年9月,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和成为“东北王”只有一个吉省的距离,他一边向用自己巡阅使的身份指责孟恩远治吉无方,让孟辞职;一边则向北京政府施压,让北京政府免除孟恩远吉省督军的职务。当孟恩远被免职,却又不肯交出督印的时候,张作霖则“合乎法理和情理”地出兵讨伐,从而顺利地拿下了吉省。
自此之后,张作霖掌控东三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后来,张作霖将手伸入关中,热河、直隶、山东、江苏和安徽一个接一个地落到了张作霖手上,势力进入上海,从而达到鼎盛。
张作霖是个有趣的人,或者说是个很有先见之明的人,当所有人埋头发展陆军的时候,他却已经不仅满足于陆军了。
奉军在鼎盛时期,近40万人,这个数字实际上包括了陆、海、空三军。
当然,陆军仍然是奉军的核心,军阀们打来打去,也多是陆战,所以海军和空军更多是作为辅助力量。
张作霖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向外扩张,除了兵力上的优势之外,实际上还得归功于东三省的经济实力和军工企业的发展。
打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打的就是钱,因为东三省的经济实力够强,所以张作霖才敢不断地打。
此外,当时国内的军阀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花钱向列强购买,张作霖也不例外,但是张作霖比较聪明的是他花了大力气去发展军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日本人对他的钳制,让他能够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用于打别的军阀。
从张作霖用计驱逐段芝贵、打压冯德麟,从而当上奉省督军的时候开始,后来又智取黑、吉两省,便可以看得出张作霖是一个有用勇谋的人。
从他能够起用杨宇霆一事来看,便知道他是一个善于用人、敢于用人的人。
这样一个张作霖,想让他不成功,已经很难了。
不过,张作霖在鼎盛时期虽然将手伸到了上海,可是却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吴佩孚虽然被张作霖赶出了北京,可是实力尚存。
孙传芳也在东南虎视眈眈,张作霖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坐得那么安稳。
并且,张作霖的势力实际上一直在被吴、孙两人地“挤兑”下,是不断地往回缩的,一直到蒋发动北伐战争,张的手上还有东四省和直隶、山东。
1928年张作霖一死,留给张学良的则还有东四省,即奉、黑、吉、热四省。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小张一枪不放地将奉、黑、吉三省送给了日本人。
1933年日本兵趋热河,此一役,热河失守,此后可说再无奉系。
-----
网友解答: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奉系军阀控制北方6省是什么时候。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后,奉军大举入关,一度夺取了热河、河北、山东、安徽、江苏5省,加上原本的东三省,地盘扩张到了8个省。不过随即在孙传芳的攻击下,奉系丢掉了安徽、江苏两省地盘,此时奉军控制了热河、河北、山东、奉天、吉林、黑龙江6个省。
所以问题问的,应该是这个时候,此时奉军的兵力和部署如下
:
奉天留守部队有3个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两个骑兵游击队,共计2.8万人。
吉林留守部队有两个师、5个旅,另有山林队步兵3营,骑兵3营,共计4.4万人。
黑龙江有两个师、两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1个补充旅,共计2.4万人。
河北李景林部两个师,五个混成旅,三个补充旅,共计6万余人。
山东部队分两部,一是张宗昌所部奉军,有东北陆军第2师等共计6.5万人,二是施从滨等山东原有部队有1个师、6个混成旅、两个独立团共计2.8万人。
热河都统下属1个师、两个骑兵旅、两个游击队,共计1.3万人。
而奉军的主力是京榆驻军司令部,由郭松龄统辖,下属奉军7个师,两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共计7.5万人。这是奉军最精锐的部队,也是主要的机动力量,所以后来郭松龄起兵以后,以7万多人就打的张作霖非常狼狈。
另外江苏原有奉军两个师1个旅约3.3万人,在和孙传芳的战斗中损失了大约2万,其他残部退到了山东、河北一带修整。
以上总兵力大约35万人。
光列举数字大家可能没概念,我们可以做一下对比,在北方张作霖最大的敌人是冯玉祥。冯玉祥控制了北京和绥远、察哈尔两省,所属的国民军有4个师、5个混成旅、1个卫队旅、两个骑兵旅、1个炮兵旅、1个军官教导团、1个炮兵教导团、1个机炮团,共计8万人,不到奉军的1\u002F4。
所以奉军控制北方6省也就不奇怪了。
-----
网友解答:
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奉系军阀的地盘大小不断的发生变动,兵力多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奉系军阀实力最强的时期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系军阀取代直系军阀控制了北洋政府,占领了北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八个省。(包括热河)张作霖直接统率的军队人数达到35万人,再加上依附于张作霖的其他小军阀的军队,张作霖的总兵力不下于40万人。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和孙传芳之间爆发了浙奉战争。浙奉战争以孙传芳的胜利告终,张作霖在前线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丢失了安徽和江苏两个省,实力大大衰退。
浙奉战争结束半个月后,奉系悍将郭松龄带领7万精兵发动叛乱。郭松龄叛乱前期,张作霖的军队节节败退,丢失了除山东以外的大部分关内地盘。张作霖在一败涂地的情况下,只能许诺给日本人诸多特权,以换取日本人的支持。
最终张作霖击败了郭松龄叛军,收回了被冯玉祥和郭松龄占领的关内地盘。郭松龄叛乱平定后,奉军的精锐力量损失殆尽,张作霖手中能够直接调动的兵力大约还有不到30万人。
张作霖平定郭松龄叛乱后,奉军的地盘基本稳定,占据了包括东北三省、热河、山东、直隶在内的6个省,拥有兵力约30余万,仍然是当时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之后张作霖又联合吴佩孚和阎锡山击败了冯玉祥,成为了北洋军阀的实际领袖。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吴佩孚和孙传芳先后被北伐军击败,冯玉祥和阎锡山都投靠到了北伐军的旗下。张作霖在张宗昌和孙传芳等人的拥戴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安国军除了张作霖的部队外,还包括孙传芳和张宗昌的部队,总兵力共有40万人,其中大约有30万是张作霖的嫡系。
这一期间张作霖的部队同北伐军进行过短暂的交手,张宗昌率领奉系直鲁联军前往江浙地区帮助孙传芳作战,结果张宗昌的直鲁联军被北伐军打得丢盔卸甲,一路北逃回到了山东。
1927年因为北伐军内部发生了矛盾,张作霖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到了1928年蒋介石联合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共同出兵进行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时期,北伐军的规模达到了70多万人,张作霖手中的部队只有不到40万,根本没有任何战胜北伐军的希望。因为张作霖在平定郭松龄叛乱时期答应了日本人一些条件,日本人便趁着二次北伐要挟张作霖兑现之前的承诺。张作霖不愿出卖民族利益,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将张作霖炸死在皇姑屯,奉军的势力退回了东北。
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时候,东北军总人数仍然高达30万人,后来张学良参与中原大战,奉军兵力再次达到40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退到了关内,经过几次裁军削弱,在西安事变爆发前,东北军的人数还剩下十五六万人。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东北军被蒋介石肢解改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军阀武装。
在北伐战争前,东北军是全国最强大的军阀力量,控制了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土地,实力一度非常强盛。然而在张学良被扣押后,东北军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困境,没能在抗战时期大放异彩。
-----
网友解答:
民国建立,张作霖被袁世凯任命为陆军二十七师中将师长,正式成为北洋军阀的一员。等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以及张作霖经营多年的奉系,三个派系又开始了相互争夺地盘。
先是直皖战争中,直系联合奉系打跑了皖系。紧接着,直系与奉系又在争夺江苏和两湖地区时,心生嫌隙。1920年江苏督军李纯自杀,张作霖本打算让亲家张勋或者自己出任,以此将江苏督军纳入奉系囊中,从而掌握江苏省的地盘。
最终,让直系将领齐燮元出任了江苏督军。此外,直系的吴佩孚还占了湖北督军王占元的地盘。王占元尽管属于直系,却倾向奉系。直系与奉系矛盾逐渐加深,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虽然奉军在兵力与装备上占据优势,但结果却以直系胜利告终,而战败的奉系只得撤出关外。
张作霖总结战争得失,认为以自己起家“绿林式”军队,兵员素质不佳,各级指挥官能力也不足。相反以张学良、郭松龄指挥的新式军队不仅未溃败,而且靠着这支部队稳住了局面。于是,痛定思痛的张作霖决定,任用提拔日本或国内军事院校的毕业生,以此为核心,改革奉系军队,还扩建了东北讲武堂,以满足军队的人才需求。
两年后的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卷土重来,奉军无论在军队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外关系上,张作霖与孙中山、段祺瑞结成同盟,拉拢与吴佩孚有矛盾的军阀;更为关键的是,张作霖还重金收买了冯玉祥,使其临阵倒戈。由此,奉系获得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从而控制了直隶、山东、安徽江苏、热河、察哈尔、绥远、上海,加之原本的东三省,共计9个省区,张作霖可谓是“人生达到了巅峰”。
参战了20万直系军队,除了战死以及逃跑之外,悉数被奉军收编,其中以第3、第2路军收编人数较多。当时,张学良、郭松龄率领的第3路军,即原来张学良的第2旅、郭松龄的第6旅。从山海关为起点,一路打一路收编,至秦皇岛兵力以到达6万人,不得不将部队整编为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
而第2路军方面,即李景林的新编第1师和张宗昌的第3旅。战后,其中新编第1师(两个旅)扩充为10个旅。张宗昌的第3旅则更为夸张,因为吴佩孚的兵有相当一部分是山东人,于是直系战败后,这批人大都投靠了老乡张宗昌,致使张宗昌的部队达到了8万余人,增长了近9倍。
这样大规模的扩编,造成了军官的严重不足,巧的是,俘虏中有一批是保定军校毕业学员。原本吴佩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胜券在握,便将这批毕业学员送到前线见习,不想都成了奉军的俘虏。张作霖听说此事,不惜放下架子,屈尊求贤,结果这批学员大部分学员都加入了奉军。
(东三省兵工厂)
至于武器装备,起初张作霖是从意大利、日本、捷克等国购买。随着军队的极具扩编,张作霖开始了创办奉天军械厂,后更名为东三省兵工厂。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该厂下设枪弹厂、枪厂、炮弹厂、炮厂、药厂、铸造厂、火具厂、兵器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兵工厂,员工达到了6000余人。可年产七五生的野炮200门,十二生、十五生的野炮100门;此外,每月可制造一三式步枪1000支,每日可造子弹40万发。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
网友解答:
从1918年张作霖主政东三省,到1928年张学良易帜倒蒋,短短十年时间,见证了奉系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张作霖刚接手奉系那会,奉军才刚成型,只是直皖两位大佬之间的配角,但是由于东北紧靠京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以往往会成为两派拉拢的对象,而势均力敌的两派,无论是谁争取到了奉张,都会令天平为之倾斜。
直皖战争时,奉系和直系联合,把皖系推下了神坛,直系粉墨登场,段祺瑞老大地位也被吴佩孚所取代,而背后奉张却成为了最大赢家。
不仅干垮了皖系这个宿敌,消耗了直系,与直系势均力敌,更重要的是,它取代皖系,成为了列强日本的新晋扶持者。
实力强大的直系当然不甘与奉系平分利益,于是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意料之内的败给了直系,灰溜溜撤回了东北老家。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惨痛教训,令张作霖痛定思痛心有不甘,准备好好理一下家底。
奉张的家底还是很雄厚的,嫡系精锐部队六个军,约20万人
,这六大军团不仅战斗力强,而且忠诚度也高。
军长分别是第一军团姜登选,第二军团李景林,第三军团张学良,第四军团张作相,第五军团吴俊升、第六军团许兰洲。
从用将看得出,这六个军是奉系的王牌靠山。
奉军军改后,新派逐渐替代了老派,嫡系军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战力和装备实现升级。
剩下的杂牌军加治安大队,诸如张宗昌之流
,多是战后收拢的散兵游勇和土匪武装,他们虽然战力和装备差点,但毕竟也是正式的奉军武装,替张作霖镇守各地,
大约在10万左右
。
30万人马似乎看起来没什么概念,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各大军阀就立竿见影了。
除了直系吴佩孚外,孙传芳也好,阎锡山也罢,包括冯玉祥,兵马都在十万上下,明显都与奉军不在一个等级。
除了兵多、将强之外,奉系的强大军工业是支撑其争霸天下的关键所在,沈阳兵工厂所产的枪炮弹药可以自给自足,还有完备的海军舰队和空军战机,不像大多军阀装备没有独立的生产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来进口。
奉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入关,并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江苏、上海等地,完全是因为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所致。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对时机的把握还是非常到位的。
其实奉系也早有逐鹿中原的战略规划,但苦于实力不及直系,在没有稳定第三方外援的情况下,靠军事击垮吴佩孚,打通山海关、热河的入关通道,几乎是很难实现的,从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的惨败就可见一斑。
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的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
当时恰逢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互撕,爆发了浙江战争,奉系眼瞅着直皖打的热火朝天,直系把老本压在了江南,京畿地区布防略显空虚,于是奉军再次有了挥师入关的动力。
张作霖为稳妥起见,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一方面,张作霖响应浙卢反直,奉系与粤、浙结成了三角同盟,意在令浙军极大牵制直系的主力部队,并掏出17万人的全部陆军嫡系家底,配合空军、海军部队挺入京津,大有“一战定乾坤”之势。
另一方面,张作霖暗中极力拉拢冯玉祥倒戈,连带效应下,直系的胡景翼、孙岳也相继反水,最终导致了吴佩孚、曹锟直系前线战事的崩盘,以及“北京政变”。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大胜,成功入关,并继续南下扩大战果。
直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地盘和兵马纷纷被奉系继承,山东、安徽、江苏、上海被奉军接手,奉系势力范围延伸到了长江流域,这是奉军的巅峰时期,也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阀。
奉军春风得意剑指江南之时,国内外对于这匹黑马表示预期看好,日本方面还加大了对于奉张经济和军事的扶持,南方各路小军阀人人自危。
但不久,其内部却因利益分配出现了严重的变乱,即郭松龄反叛,郭伙同冯玉祥一同倒奉,张作霖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尽管后来平定了叛乱,但奉系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下,接着关内各省尽失,直到北伐军兵抵山海关,张学良易帜,接受国民政府招安。
-----
网友解答:
1895年,当中日甲午战争烽烟正隆之时,20岁的张作霖以平头小兵的角色初入戎阵,未建功勋便转行回家当起了兽医,随后经人指导改入绿林,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奉系领军人物张作霖巅峰一生自此开始。
日俄战争期间,张作霖周旋于俄军与日军之间,察言观色,先行投靠俄军,见战局不变就转投日军。随后又讨得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欢心,计擒杜立山有功升为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由此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宦海生涯,善于在不同势力之间逢迎调和,成为了张作霖在东北游刃有余的关键所在。辛亥革命之后,张作霖在奉天血腥镇压革命党起义,随后立马投向袁世凯,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民国政府的27师师长,成为了驻守奉天的重要军事力量。张作霖收复东北全境的过程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能力,他立足东北,通过与日方周旋积极致力于工业,使当时东北军事工业、民族工业于国内首屈一指。
奉系军阀以张作霖率领军队为基础,一步步统领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的东北全境,加之奉系军阀领导班子绿林出生更加凭借张自身政治智慧使“奉系”内部统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秩序最混乱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阀混战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样一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奉系统治的东北地区,却相对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是奉系军阀能够发展 成为大的军阀集团的根本原因。
奉系军阀在东北统治的12 年间,首先保证了区域内部的统一。在1916 年,除东北外,全国多数省区都被 两三个或更多的军阀所瓜分,每个军阀所能指挥的军队都非常有限。因此,为争夺控制一省或数省地盘和政 权的争斗从未间断。而奉系统治的东北,却保持相对统一和稳定的局面。社会的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口、土地、粮食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粮食生产历来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此外张氏父子对于教育、对于新军建设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全国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都是在奉军手中。
从1916 年到1928 年间,除各省小军阀之间的频繁战争外,全国性的大战有 7 次:1917 年的反复辟战争,1918 年的湖南战役,1920 年的直皖战争,1922 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 年的第二 次直奉战争,1925 年底的郭军反奉战争,1927 至1928 年的奉军对抗北伐军的战争。奉军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东北雄厚的军工产业面对战争有着强大的战斗和“自愈”能力。奉系军阀面对东北复杂的形势游刃于日俄之间,面对国内形势变化也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在其巅峰时期东北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占领了河北、河南和山东,甚至安徽和江苏也都是在他们的掌控之下。
-----
网友解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军阀混战时期,奉系一度是全国最强大的军阀力量。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也是西方承认的中国合法政府。
奉系第一个高峰,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是的1924年。
当时编“东北陆军”有6个“军”,由姜登选、李景林、张学良、张作相、吴俊陞、许兰洲分任第一至第六军军长。每军下辖3至个“旅”及若干“独立团”,如炮兵、工兵、辎重兵等。
另加空军、海军由少帅张学良直接指挥。6个军总共20余万人。
加上奉系的地方部队,奉军总数高达30多万人。
这些部队都被张学良接收。
在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趁机入关,又收编了不少部队,比如战败的西北军残部等等。
在918之前,奉系不但控制东北地区,还控制了河北包括最繁荣的平津地区在内大部分地区,另外还控制了察哈尔省。
由此,张学良的地盘已经比蒋介石的实际控制区还要大得多。
由于收编了这些部队,东北军猛增到接近40万规模。
就兵力上,当时蒋介石嫡系部队也不过四五十万。
况且,张学良的军队武器先进,还有空军和海军。
东北军有一支实力不弱的坦克部队。
1922年张作霖通过法国公司以“农用拖拉机”为名,从法国购买了先进的36辆雷诺FT—17坦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坦克装甲部队也正式组建,队长商业昌,隶属于奉军第1集团军第1骑兵旅序列,作为特种部队直属于张学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停放于沈阳北大营的12辆雷诺FT—17坦克和若干NC27坦克,一枪一炮没放,没有抵抗,没有摧毁,全部落入日本关东军第二师团手中!后参与了对马占山部围剿,留在东北的轻型坦克最终移交给伪满洲国军队使用。
东北军全盛时期(即张作霖统治时期)装备飞机250-300架,共5个航空兵队。东北易帜前,东北空军估计还有200架左右,其中战斗机150架。
东北海军拥有大小舰只21艘,3.22万吨,舰队官兵3300人。主力舰“海圻”号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巡洋舰,其余还有“海琛”、“镇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战舰。
1929年时,兵工署资料称为辽宁兵工厂,日出13式79步枪130枝,枪弹41万发,全年出17式轻机枪300梃,13式重机枪50梃。工人17,000名。 并说该厂连年扩充。1926年至1928年,完全为扩充时期,增建枪厂及轻机枪厂。有机器8千余部,枪,炮两厂,为初建时之7至8倍,扩建完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之兵工厂。
东三省兵工厂扩建后,每年能生产大炮150门,炮弹20余万发,步枪6万支,枪弹18000万粒,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保证了战争的需要。东三省兵工厂已发展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工厂。”
东北军还有强大炮兵部队,具有自产火炮能力。
据曾任沈阳兵工总厂厂长的陈修和称,自1924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兵工厂所生产的火炮计有:
日式37毫米平射炮370门,日式75毫米野炮108门,日式75毫米山炮72门,克(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1门,日式75毫米高射炮4门,日式75毫米迫击炮11门,奥(奥地利)式77毫米野炮300门,奥式100毫米榴弹炮300门,日式105毫米加农炮12门,日式150毫米榴弹炮21门,日式240毫米榴弹炮2门(未完成)。
1926年,东北炮兵整编为了第2、3、4、5、7、9团及重炮团,共7个团。
张学良时代,炮兵编有独立第6、7、8三个旅,其分别下炮兵11至13团、炮兵14至16团、炮兵17至18团,以及独立炮兵第19团、第20团,共计10个炮兵团。
如此强大的东北军,在918事变时一枪不发,溃逃到关内。
-----
网友解答:
鼎盛时期奉系控制的省份可不仅仅只有6个省,而是9省1市,分别是辽宁、沈阳、黑龙江、热河、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上海市。那么拥有如此广阔疆域的奉系,它鼎盛时的兵力又是如何的呢?众所周知鼎盛时的奉军是当时国民建制最完整的部队,它拥有成建制的海陆空三军。所以这里我就大概的介绍下鼎盛时奉军的海陆空大概编制。
陆军
第一师(师长李景林),辖第一旅、第二旅、直隶第一旅、直隶第二旅、直隶第三旅、直隶第四旅、直隶第五旅、补充第一旅、补充第二旅、补充第三旅。
第二师(师长张宗昌),辖第三旅、第二十八旅、第二十九旅、第三十旅、卫队旅、补充旅。
第三师(师长阚朝玺),辖第四十二旅、第四十三旅、骑一旅、骑二旅。
第四师(师长张学良),辖第十九旅、第二十七旅。
第五师(师长赵恩臻),辖第十二旅、第三十三旅。
第六师(师长郭松龄),辖第二旅、第三十四旅。
第七师(师长高维岳),辖第五旅、第六旅。
第八师(师长丁喜春),辖第二十五旅、第三十五旅。
第九师(师长汲金纯),辖第十四旅、第三十六旅。
第十师(师长齐恩铭),辖第十六旅、第三十七旅。
第十一师(师长汤玉麟),辖第七旅、第三十八旅。
第十二师(师长裴春生),辖第四旅、第三十九旅。
第十三师(师长张九卿),辖骑三旅、骑六旅。
第十四师(师长穆春),辖骑一旅、骑七旅、骑八旅、独三十旅、骑兵第一游击队、骑兵第二游击队。
第十五师(师长张作相),辖第十五旅、第二十六旅。
第十六师(师长于深澄),辖骑十旅、骑十四旅。
第十七师(师长万福麟),辖骑四旅、骑五旅。
第十八师(师长吴俊升),辖第十五旅、第二十二旅。
第十九师(师长李爽垲),辖第四十三旅、第四十一旅。
第二十师(师长邢士廉),辖第二十四旅、第三十一旅。
第八旅(旅长丁超)
第九旅(旅长陈玉昆)
第十一旅(旅长巴英颌)
第十七旅(旅长张明九)
第十八旅(旅长张焕相)
第十三旅(旅长吉兴)
第二十一旅(旅长李振声)
骑兵第二旅(旅长彭金山)
炮兵第一旅(旅长邹作华)
炮兵第二旅(旅长魏益三)
海军
总司令:张学良
副司令:沈鸿烈
海防第一舰队(舰队司令凌霄),辖海圻巡洋舰、海琛巡洋舰、肇和练习巡洋舰、水上飞机母舰镇海。
海防第二舰队(舰队司令袁方乔),辖永翔炮舰、楚豫炮舰、江利炮舰、同安驱逐舰、定海运输舰。
江防舰队(舰队司令尹祖萌),辖江亨、利绥、利捷、利济、江平、江太、江安、江清、江泰。
空军
空军大队大队长:徐世英
第一中队(中队长陈鸿陆)
第二中队(中队长姜兴城)
第二中队(中队长葛世民)
第二中队(中队长雷根)
第二中队(中队长聂恒玉)
奉军的东北空军可谓是强大无比。鼎峰时的东北空军有5个航空中队,拥有300余架各型号的飞机,其中约有150架为战斗机。如1920年从段祺瑞手中得到的8架英制维梅型轰炸机;1924年从法国购进的20架法制高德隆型轰炸机和法制布莱盖型轰炸机;1925年从法国购买的10架法制布莱盖型双翼教练侦察机;1926年从法国购买的26架法制保代士式战斗机;1930年从意大利购买的数十架孟士双座单翼教练机。
且在当时奉军还有自行制造飞机的能力,其相继制造出了双翼型辽F1式战斗机、辽FHl式远程轰炸机、辽H1中型轰炸机三种型号的飞机。
可以说巅峰时期的奉军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其下辖20个师,及10个独立旅,并辖3个海军舰队和5个空军航空队,拥军50余万。其麾下陆军强盛时,有些甲种师甚至可以人手一支捷克式ZH-29式半自动步枪。而其手中的炮兵力量更是强大,拥有日38式75毫米野炮、日14式105毫米加炮、日41式75毫米山炮、辽14式重榴弹炮、辽19式重榴弹炮等数千门火炮。
同时在当时奉军还有着当时中国仅有的坦克部队,在当时它拥有50余辆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当然奉军不但陆军强大,海军更是强大,当时奉军拥有海防第一、第二和江防3大舰队,其军舰的吨位占了当时民国所有军舰吨位的76%,高达42000吨。
此外,奉军的海军还拥有当时亚洲都少见的水上飞机母舰镇海号,也就是早期的航母。当时这艘飞机母舰配备了2门4.7英寸口径阿姆斯特朗海军炮、4门3英寸口径陆军炮4门,及搭载了3架法国“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
可以说奉军正是有了这等雄厚的实力,才有实力去控制着这9省1市,并也最终让张作霖有了入主中原,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实际的控制者,并雄据东北数十年。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