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网友解答: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寝。那么,既然武则天生前曾篡唐立周,又废过中宗李显,为什么李显还要遵从武则天生前的愿望,将其葬入乾陵呢?要了解这对母子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得不从头说起了。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这六个孩子各自都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长女安定公主,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被武则天亲手掐死了,用来陷害当时的王皇后。次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后来因为谋反被玄宗李隆基赐死。
大儿子李弘据说是被武则天下毒害死的,二儿子李贤则是武则天主政后派人逼死的。三儿子就是李显,高宗死后继位,是为唐中宗。还有一个小儿子,叫做李旦,后来也做了皇帝,为唐睿宗。
683年年底,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到了第二年,李显立韦氏为皇后,又想封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有大臣阻止,李显怒道,“就算我把天下给了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
这事最后闹到了武则天那里 ,武则天一看,李显这是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啊,哪能行吗?所以,刚做了55天皇帝的李显就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带着老婆韦氏离开京城,去了均州,实际上就是被囚禁了起来。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掌握实权,到了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李旦请求赐姓武,从皇帝变成了皇太子。
李显对母亲武则天无疑是十分惧怕的,他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都曾先后被立为太子,但也先后都被武则天所杀,如今自己被废,只怕也是死期将近了。尤其是武则天称帝之后,英国公徐敬业、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反对武则天,而且都打出的旗号是“匡复庐陵王”,这就让本已战战兢兢的李显更加害怕,整日里惶恐不安。
693年,武则天听信谗言,杀皇太子李旦的妃子刘氏、德妃窦氏,其中德妃窦氏就是李隆基的生母。李旦遭此诬陷,几乎致死,后来虽然保住了命,但太子位还是被废了。之后,武则天就陷入了将来传位给武家侄子还是给李家儿子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最后,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将天下还给李唐王朝,把皇位传给儿子。于是,她命人秘密召回了庐陵王李显,并在不久之后立为皇太子。
虽然李显此时已成为皇位继承人,但他内心其实还是慌得一匹,他的小命还是捏在武则天手里的,而武则天也不怎么放心李显。期间发生了一起“奶奶逼死孙子”事件,便是对此局势的最好说明。
701年,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和妹妹、妹夫一起,私下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的事情,被武则天知道后,恼羞成怒,下旨将三人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尽)。对于自己儿子、女儿女婿被杀,太子李显连屁也不敢放,更不敢为儿子、女儿求情,想来就算哭泣,也只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吧。
总之,无论如何,李显总算有惊无险的熬到了705年。这一年,崔玄暐、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杀死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让位给了李显,重新恢复的大唐国号。由于这五人后来都被封王,所以也叫做“五王政变”。
但即便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五王”去请李显出来主持,李显还是害怕到不敢露面,后来有人劝说道,“他们是为了国家而不顾身家性命做这件事的,太子为什么不直接去劝说一下他们呢?”这样,李显才走了出来。可见,在李显内心对武则天是如何惧怕。
武则天退位之后,迁入上阳宫居住。退位之前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但退位之后,心灰意冷,也就没有心情梳妆打扮了,于是面目憔悴。有一天李显去拜见武则天,见到武则天衰老的样子,大吃一惊。武则天哭着对李显说,“我把你接回来,就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贪功,把我惊动到这里。”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可能是这一次见面,触动了李显和武则天之间的母子之情,为之后的武则天归陵埋下了伏笔。
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临死前留下遗诏,省去帝号,把“则天大圣皇帝”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意为把自己的身份重新回归到李家媳妇的位置。第二年五月,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达成了武则天死后归陵的遗愿。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李显之所以不顾群臣的反对,将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合葬,原因是多方面的,李显对武则天深入到骨髓的惧怕,造成了他唯武则天之命是从的性格和习惯,即便武则天死后也是如此。此外,两人之间天然的母子亲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纵然李显对武则天有恨,但在武则天死后,还是亲情占了上风。
除去以上所说的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原因。对于李显的继位,其实李显和众位大臣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李显认为自己的皇位是武则天传给他的,属于“禅让”。而发动政变的“五王”则认为,李显的皇位是他们通过“革命”得来的,属于改朝换代。这两种看法代表了各自的利益不同。
如果李显承认“五王”的说法,那么“五王”就是开国功臣,必须大加封赏,委以重任,但实际上此时在朝中“五王”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只能削弱不能加强了,否则就会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李显不同意“革命”这一说法,其目的也是为了限制“五王”的势力。
作为这一个问题的延伸,武则天死后是不是能“归陵”自然也成了争议的焦点。如果要否定“革命”的说法,就必须承认武则天禅让皇位给李显,并将其葬入高宗李治的乾陵。而如果武则天不能归葬乾陵,那必然要被定性为乱臣贼子,那么“神龙政变”中的“五王”就是实实在在的开国之功。最后,李显依靠皇权的威慑,压下了众大臣的反对,将武则天葬入了乾陵,这也标志着“五王”势力的失败。最终,“五王”的下场都不怎么好。敬晖失掉权柄,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害。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综上所述,李显力排众议使得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主要原因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只有将武则天归葬乾陵,才能弱化“神龙政变”的作用,进而弱化“五王”的作用,重新收拢皇权。除此之外,李显对武则天由惧怕而生出的服从,以及天生的母子亲情,也是李显做出此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李显没有在武则天死后进行报复,而是极尽哀荣,归葬乾陵。
-----
网友解答:
李显杀了生母武则天的两个男宠二张兄弟,却发现皇帝更难做了,所以,他必须把武则天归陵。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的身体越来越差,李显能否顺利继位产生了变数。
这个变数就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因为这兄弟两个很担心自己的小命不保。虽然这俩兄弟也不傻,知道培植自己的势力,笼络了很多人。
但是这些人却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比如武则天的家族,侄子武三思之流。李显神龙政变登基之后,他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的就靠上了李显。
再比如宰相张迥秀,这个人,是通过武则天把他指派给二张兄弟的母亲臧太夫人为情人,才当上的宰相。这样的人为了升官发财都不惜出卖自己,当上了宰相更是贪婪无比。
在万安山修建兴泰宫的过程中,这位宰相因为使用质次价高的建筑材料,被发配出京。
这两类人占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势力”的绝大多数,剩下的就是他们的兄弟亲族了,那也是只能跟着沾光,帮不了忙的人。
张昌宗影视形象
但是,朝中盯着他们的人可不少,御史中丞宋璟就是一位。倒张一派用飞书(又称揭帖,就是传单)揭露了张氏兄弟曾经找人看相,并且看出了张昌宗有帝王之相的旧事。
宋璟立刻就盯上了。武则天回护自己的情人,说他们已经告诉自己这件事了,应该算自首。宋璟不乐意了,说他们是知道有飞书揭露这事之后才告诉的武则天,怎么能算自首呢。
这里多说两句,一个是观天象,一个是所谓帝王之相,什么头顶有紫气,出生时泛红光之类,都犯着人主的忌讳。所以张氏兄弟才这么紧张,而宋璟他们也能够拿这种事来扳倒张氏兄弟二人。
要知道巫蛊之祸,小小的木头人都逼得汉太子刘据自尽,可见这种事的杀伤力。
所以,宋璟才能理直气壮的要求直接杀掉张昌宗。
虽然最终武则天动用了皇帝的特权赦免了张昌宗。经此一事,张昌宗兄弟两个可是知道倒张势力有多么的想除掉自己了。
恰在此时,武则天的身体越来越差,张氏兄弟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来源于武则天,所以趁着武则天病重,而身边又只有他们兄弟二人伺候的机会,开始隔绝中外,干涉朝政了。
他们的举动,立刻引起了太子一派的警觉。两派之间本就形同水火,就差刀兵相见了。太子一系很担心张氏兄弟会趁机孤注一掷,做出废太子或者是除掉太子一系势力的事情来。
所以,没法再按部就班的等太子李显登基了,必须先动手。那么既然用国家律法不能撼动兄弟二人,那就干脆直接肉体消灭。为了避免来自武则天的处罚,似乎,应该搞一次政变,让武则天退位算了。神龙政变,就这么开始策划了。
又是玄武门,只不过这是洛阳皇宫的玄武门。
神龙政变当时的过程,看似很简单,就是从皇宫的北门玄武门进去,当场格杀了二张兄弟。
谁领的头呢?是八十岁才当上宰相的张柬之。
这张柬之还是武则天一手提拔上来的。当然也是狄仁杰和姚崇两位名臣,把他作为治国安邦,经世济用之才推荐给武则天的。
说起来武则天也真的肯唯才是举,张柬之当上宰相的时候就八十岁了。
按说张柬之应该对武则天忠心耿耿,这么大年纪了,也不该折腾了。但是显然,忠于封建传统,忠于李唐王室,在张柬之们的心中才是最重要的,超越了私人感情,超越了年龄的限制。
他们这一支力量比李唐王室的李旦,太平公主,甚至太子李显的目的都要纯粹。真的是不惜身家性命,也要维护宗法正统。
因为无私才能无畏,才能被各方所信任。
所以,负责皇宫安全,也就是直接保卫皇帝武则天的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才会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
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资治通鉴》
这位李多祚将军一靠过来,就相当于打开了皇宫的大门,并且控制了整个皇宫的防卫力量。
当然,只控制了皇宫,还是不行的,还得同步解决靠向二张兄弟的那些官员,还要防止因为皇宫出现异常而导致的整个东都洛阳是否会出现骚乱。
张柬之影视形象
而皇太子李显的弟弟李旦,此时正执掌南衙禁军。可能大家不熟悉他,他正是未来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在神龙政变之前,也接替李显做过一任皇帝(684年-690年)。
李旦当然会支持自己的一母同胞的哥哥李显。他的任务就是控制官衙所在地的皇城,并抓捕二张的亲族和二张一系的官员。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神龙政变开始了。差点就功亏一篑!
问题竟然出在最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太子李显这里。他的任务,只是登高一呼,露个面而已。而且最大的受惠方就是他。也许是武则天二十多年的积威所致,负责接他到皇宫的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都到他家门口了,他却犹豫了,说这么做是不是对武则天太不孝顺了!
将士们当时就急了,这怎么能行呢?李显不出面,那他们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政变的名分,就是犯上作乱,就是师出无名,就会遭到严厉的处罚!以武则天的严厉,抄家灭族都是轻的!
其实也很难怪李显临事缩头,他那位母亲手段确实狠,在垂拱年间,也就是他弟弟李旦当傀儡皇帝的那几年,李唐王室家族几乎被武则天屠戮殆尽。
李旦影视形象
羽林卫的另一位将军李湛实在忍不住了,大喊:将士们拿身家性命来为江山社稷图谋,您要把他们放在火上烤吗?如果您实在不愿意,那您就自己出来和将士们说,让他们回家去吧!
李显知道自己不出来不行了,于是:
同皎(李显的女婿)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入 《资治通鉴》
要说武则天是真厉害,听到动静了,甚至看到众人围在她床前了,仍然镇定的问:
乱者谁耶?
众人回答,二张作乱,怕泄露机密,没向武则天汇报,就把两人杀了,死罪。
接着众人又赶紧把李显推出来。
武则天又点了点头:
乃汝耶?小子即诛,可还东宫!《资治通鉴》
意思是,哦是你啊,二张也杀了,你回东宫去吧!
虽然《资治通鉴》没有记载太子李显的反应,但我们大胆猜测一下,这位太子当时都有可能哦的一声转头欲走。
唐中宗李显影视形象
朝臣们是不可能让这件事情发生的,司刑少卿桓彦范回答:太子怎么能回去呢。昔日天皇(唐高宗)把他托付给您,如今都二十多年了,太子年龄也大了,天下归心,百姓心向李唐,您,退位吧!
可武则天哪是那么好打发的,她继续打量围在身前的人,蓦然发现了狄仁杰推荐,她已一手提拔上来的宰相崔玄暐(音:伪),又问:他们这些人是靠着别人爬上来的,你可是我一手提拔的,你怎么也在这里?
崔玄暐恭恭敬敬但是坚定的回答:这正是我报效您的大恩大德的方法!
武则天这才不说话了。
随着张家五兄弟相继被杀并悬首示众。神龙政变,结束了。
武则天移住上阳宫,第二天,武则天命太子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
二月初四日,复国号,唐!
神龙政变杀了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及其家族,其他势力都没受到冲击,中宗李显发现,这个皇帝,很难做。
武则天是禅让,武氏家族当然没有受到冲击。
而李旦,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中立了大功,反而势力有所膨胀。
帮助他复国的五位功臣分别是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被封为郡王,史称五王。
这五位又分别代表不同的势力。比如袁恕己就是代表的自己的弟弟相忘李旦。
怎么办?
其实,在武则天移居上阳宫还没死的时候,李显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对母亲武则天的评价非常重要!
这决定了自己皇帝的位子是不是稳当。一定要削弱神龙政变对他复位的影响。要让天下人知道,就是母亲武则天把皇帝的位子让给自己的!
乾陵
所以,他把武则天的大周朝描述为是母亲武则天受命于危难之际,毕竟唐高宗驾崩的时候,一南一北的有人作乱。而这个大周朝,就是老太太替自己管了二十几年江山而已!
所以,他不仅恭恭敬敬继续奉养母亲,而且还给母亲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着权臣,每十天去拜望一下母亲,这可真是难得了。想想唐中宗的祖先唐高祖李渊退位之后是什么待遇吧。除了在深宫里生孩子玩,早就被李世民忘得一干二净了,还探望,不毒鸩而死就算不错了。
再者说了,武则天,可是大周的皇帝,不是李唐的太上皇,说起来算亡国之君了。亡国之君有这待遇的,想想刘禅,想想汉献帝,真的不能比。
武则天也挺“配合”的,老太太八十多了,还重病将死,却很清醒的留下遗旨:去掉皇帝尊号,称为“则天大圣皇后”,附庙,归陵!和唐高宗葬在一起,夫妻团圆!
李显当然同意要这么做,母亲以皇后的名义和父亲合葬,那他帝位的合法性就越强,神龙政变所起的作用也就显得更小,他这个皇帝也就不必太感激那些帮他复位的各大势力。
所以,李显力排众议,打开了父亲高宗李治的乾陵,把母亲武则天安葬进去,并,立无字碑。
了解了神龙政变的起因过程,以及对唐中宗帝位的影响,我们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要达成武则天归陵的原因!
-----
网友解答: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下台并被迫下令让太子李显监国,第三天,武则天下令传位与李显,第四天 李显即位。
神龙政变之后,原本威慑天下的一代女皇看起来迅速衰老,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据《唐统纪》记载:及在上阳宫,不复栉沐,形容羸悴。上入见,大惊。这时候武则天不再重视自己的形象了,连李显见了都大吃一惊,但虽然是虎落平阳,但她并不像其他的亡国之君。
李显给武则天上了一个尊号叫则天大圣皇帝,每十天李显携百宫去看望武则天一次,在唐高宗赦令中将武则天定位一个救国家于危难的人,武周王朝只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变体,武则天既是慈母又是明君。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神龙政变十个月之后,武则天寿终正寝,死在了上阳宫仙居殿,她死前发布遗诏,要求归陵,去帝号,也就是要求去掉皇帝的称号,立为则天大圣皇后,葬入唐高宗的陵寝。
那对于武则天的遗嘱,唐中宗有没有执行呢?
最终是执行了。但是过程比较坎坷,反对的大臣则多以为武则天不能归陵,夫为妻纲 夫妻二人尊卑有别,并且唐高宗陵寝已经关闭,重新打开把武则天放进去会惊动逝者,是为不尊重,但唐中宗坚决维护母亲遗愿,将武则天安葬在了李治的身边,历史上唯一一个安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墓。
那为什么唐中宗会力排众议,执意让武则天归陵呢?
一、 神龙政变是一场“政变”主导人物也不是唐中宗李显,有很多有势力的大臣,包括张柬之、李显、太平公主,这样这场政变 功臣在这会让李显很难管理,所以为了让他继任的皇位有合法性,他强调自己是母亲的禅让,淡化功臣的影响力,所以他会力挺母亲,尽量满足母亲的要求。
二、 当然有亲情
关系在,为凸显李显孝心方面也有关系。
当年武则天放弃侄子,将李显从房州接回来当太子,让李显很是感动,面对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风烛残年,身体虚弱,他也有恻隐之心,另外是武
则天立他为太子,他才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所以李显肯定是尊重母亲遗愿的。
三、 武则天遗愿是改为则天大圣皇后,退居二线,也就是说她是唐高宗李治的合法妻子,又是皇帝的生身母亲,夫妻合葬,不就合法化了吗。作为儿子本着孝顺更应顺从母亲遗愿。
-----
网友解答:
武则天遗愿归葬乾陵一事极其可疑,试想她差点断送了李唐天下,又把李家的子孙杀得血流成河,还有何颜面去见死鬼老公李治?武则天最后埋进乾陵,很有可能是李显硬生生送进去的,毕竟只有这样他的皇位才更具合法性。
李显这一生都活在女人的操控之中。他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本来太子的位置根本落不到他头上,但因为大哥李弘猝死二哥李贤被废(后来被武则天逼着得自杀),他阴错阳差成了大唐的储君。在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一命呜呼,李显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帝。不过他这个皇帝却很窝囊,上有老妈武则天威压下有权臣裴炎钳制,基本等于是枚橡皮图章。
李显虽然性格懦弱又没什么本事,但也不甘心当个傀儡,想着通过扶持自己的势力,最后一举干掉老妈和权臣,于是他决定扶持老丈人韦玄贞。不过李显的算盘虽然打得啪啪响,现实却很残酷:老妈和权臣联手阻击,断绝了韦玄贞的升官之路。李显气急败坏之下口不择言,居然说:我是皇帝,就算把天下让给老丈人,那也是我的事儿!这种无脑的话,无疑是给武则天递刀,于是早就想搬掉绊脚石的武则天出手了,才当了55天皇帝的李显被废为庐陵王,搬到湖北监视居住。
李显被废后,他的弟弟李旦接着当橡皮图章,整天坐在皇位上看武则天的脸色。不过李旦比李显要聪明多了,感觉老妈已经准备好当皇帝,他马上宣布让位,同时上书武则天:全天下人都觉得妈妈您当皇帝最合适,我这个儿子更真心实意地让位于您,同时请允许我以后就改姓武吧!于是,则天大帝横空出世,成为李唐王朝的掘墓人、武周天下的开创者,并且用血腥手段镇压一切政敌,尤其李唐宗室内的反对派,更被她杀得血流成河。
李显本来就性格懦弱,眼看着武则天大杀特杀,心里害怕的不要不要的,感觉心狠手辣的亲妈说不定哪天就会要了自己的小命。他害怕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只要有朝廷的使者来,他就觉得是来催命的,于是也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就拿根绳子要上吊,幸亏他老婆韦氏比较镇定,夺过绳子劝他:上吊这事儿不着急,先搞清楚使者来干啥再死也不迟!李显就是这样战战兢兢地过了十多年提心吊胆的日子!
武则天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后来狄仁杰给她摆事实讲道理: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亲还是儿子(李显、李旦)亲?侄子能记得给你上坟吗?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武则天考虑到死后待遇问题,同时也知道天下臣民心多向李唐,于是决定立死后还政于李氏。在这个大背景下,李显在公元698年被接回了京城。
李显的归来让李旦兴奋到了极点。他接了哥哥的位置当了皇帝,一直就是傀儡;退位成了皇储之后,哪怕改姓武,老妈也像犯人一样监控他;他的两个老婆被老妈搞死了,他还要装得没事儿人一样……苍天啊大地啊,幸亏李显回来了,李旦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二话不说直接就把储君的位置让给了哥哥。李显也知道太子是个高危职业,但无奈他毕竟是哥哥,这个位子推也推不出去,无奈只能接了这个烫手山芋。李显由此惴惴不安,生怕老妈翻脸无情,所以用当孙子的态度去当太子!
李显畏武则天如虎,一门心思当孙子保平安,但随着武则天日益苍老,大臣们的投机心理却越来越严重:谁不想赢得恢复李唐江山的美名,又有谁不想赢得拥戴之功?于是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之时,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们发动了“神龙政变”,带兵冲进武则天寝宫,杀掉了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于李显。已经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奄奄一息,面对着儿子和大臣们的逼宫,已经无力回天,李显终于复辟成功。
武则天此后基本就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最终于公元705年的12月去世,根据史书的记载,她留下遗言“祔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意思就是牌位进入李氏宗庙,身体埋入李治所在的乾陵,并且去掉曾经的皇帝称号改称皇后。这其中有两点是比较可疑的,首先是去帝号一事,武则天以女子之身行千古未有之事,当了前无古人的女皇帝,以她的个性岂能不在乎这份荣耀,自动要求“去帝号”?其次是“归陵”,武则天双手沾满了李家人的鲜血,有何面目去见死鬼老公?
但这件事对李显的好处就很明显了:老妈虽然折腾了一辈子,但临死主动要求去除帝号葬入乾陵,证明她最终还是李家的人,而我李显则是正统性与合法性都毋庸置疑的李唐皇位传人,那些武周余孽赶紧洗洗睡吧,武周王朝就是个笑话!
毕竟在武则天最后的时间里,她已经不能自由表达真实想法了,李显完全可以自说自话!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
网友解答:
公元705年2月20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右羽林桓彦范、袁恕己联系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人,合谋拥立庐陵王李显登登基,率领禁军诛灭了武则天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曌退位。(史称神龙政变)
第四天 李显即位。
此后,风华绝代的武皇迅速衰老,移居上阳宫后,不疏洗打扮,面容枯萎憔悴,无精打采。
复辟后的新君李显感觉判若两人,悲天悯人情怀顿生,封母亲“则天大圣皇帝”,每隔10天贵为天子的李显不计前嫌,携百宫去看望武皇一次。
,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皇帝在上阳宫病逝,享年82岁。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等人,
葬入唐高宗李治的陵寝。
生前不同凡响,死后也要别具一格,一男一女两帝王合葬一墓史无前例,懦弱的中宗目瞪口呆,这意谓要
惊动逝者(老爸李显),但又要维护妈妈遗愿,这如何是好?
思虑再三,软弱的唐中宗李显排除万难,做通了各李唐旧臣的思想工作,满足了老妈生前愿望!原因分析:
1李显为维护个人形象,平衡政治各派势力,使继位行为合法化!
实现妈妈的愿望,能彰显复辟皇位的中宗李显有一颗孝顺的、感恩的心!李显是逼上梁山再次成为领导人的,神龙政变成功主导人是各自拥有政治势力的张柬之、妹妹太平公主、桓彦范等人,此时因拥戴之举而居功自傲,难于管理。作为政治家武曌的儿子,李显忽然来了灵感,让自己的皇位有合法继承性就能消除同志们论资排辈的争端。于是,他强调自己是母亲“禅让”,才有了自己今天的九五至尊,从而淡化了功臣的影响。归功母亲,就要尽量满足母亲的要求。
2. 风华绝对、长袖善舞的武则天生前已合理布局,后辈只能照办。
睿智的武曌遗愿是去帝号尊皇后,就是说:临终前她承认:自己的身份是作为皇帝的李治的爱人,即与他扯了结婚证的老婆,合法夫妻合葬,顺理成章、天经地仪。谁不照办属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大逆不道!
-----
网友解答:
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武则天晚年特别宠爱自己的两个面首张易之和张宗昌,并且允许他两个参与朝政,引起了太子李显和大臣们的不满。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李显联合丞相张柬之和羽林军首领,在洛阳发动政变,杀死了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并让位于太子李显,因此,李显当上了大唐皇帝。
李显当上皇帝后,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武则天倒是很孝顺,可以说是让武则天安享了晚年。武则天也非常聪明,自请废除了帝号,恢复了唐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避免了忘国之君的悲惨命运,并要求死后归葬帝陵。
武则天死后,归葬帝陵的要求遭到朝中大臣们的反对,是李显采取了一种折衷的方式,答应为武则天立碑而不纪载功过事非,这样总算让做为皇后的武则天归葬到先皇李治的陵墓里。
因为如此,武则天的墓碑才成为了一通无字碑。
-----
网友解答:
继承政治遗产。
这就跟武王伐纣以后,把商朝后羿封在宋国一样。本质上是因为政治是博弈的过程,周朝也要继承商朝对诸侯的宗主地位。
武则天留下的政治遗产很强大的,李显这么做有助于自己统治稳固。
-----
网友解答:
武则天虽然死了,但是受到过武则天恩惠的人还活着,更何况李显是个无能之辈,很容易受制于人。武则天作为一代自有王朝的女王,没有另起炉灶给自己重新挖个陵墓,也可见,她终究没有摆脱“夫为妻纲”这一条封建理念,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她死后仍能保全自己。
被迫上位的太子哥:李显
娶了一个强势的老婆是什么滋味?唐高宗最有发言权。好歹也是一国之君,但最后沦为一个摆设,在郁郁寡欢中忧愤而死。
武则天能登上最高权力的顶峰,一路走来靠得并不是善良,而是阴险与冷酷。在唐太宗时代,她的冷酷无情已是初见端倪,传说武则天为驯服烈马,向唐太宗要了三样东西:鞭子、铁锤和匕首。
她要这些东西干嘛呢?她是这么说的,马就是给人骑的,它不让我骑,我就用鞭子抽它。再不行,就用铁锤敲打它的头,还不服气,说明它已经没用了,只能将其杀掉。
这个故事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但却是出自则天顺圣皇后本纪里,且是由她口述于人的,当时武则天刚刚平定李敬业叛乱,可能出于威慑诸臣的目的,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真实性值得商榷。
以马喻人,这实在是一名女政治家御臣的高明手段。她以这个故事告知群臣,你们要是与我作对,我有的是手段对付你!
她的手段果然高明,加之又有美貌开道,被送去了感业寺的先皇宠幸过的女人,还有机会成为现任皇帝的皇后,这可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武则天能扭转乾坤,这得感谢中国的后妃政治。唐太宗临终时,武则天陪侍在旁,于是有机会与李治产生了儿女私情。但是,她能够回到宫中,这却是王皇后的功劳。
唐高宗在永徽元年(650年)立妃子王氏为皇后,但王皇后肚子不争气,有不能生育的毛病。在母以子贵的宫廷准则下,王皇后失宠了,萧淑妃上位。
王皇后自然不服气,于是打算扶持没有地位的刘妃,并将其子李忠立为太子,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样的神操作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最擅长,而且还成功了,但王皇后没刘娥那么幸运。
虽说王皇后立李忠为太子,这件事也成了,但这是鉴于唐高宗对老前辈们的尊重之上的,一旦这些老一辈对他的管辖权手伸得太长,他便反感得要命了。
唐高宗以废后作为向前辈们示强的符号,永徽六年,他决定废后。王皇后自然不甘心,他鼓动唐高宗将武则天纳入后宫,以此加强一下自己的地位。在高宗面前,她一个劲的为武则天美言,武则天在唐高宗心中的位置自然水涨船高。
但随着武则天的受宠之盛,王皇后虽然实现了打压萧淑妃的目的,但武则天又使她陷入恐慌。于是,王皇后又掉转矛头联合萧淑妃对付起武则天。但武氏可没有那么好对付,安定公主究竟因何而死,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但武则天却因此而登上了皇后之位,之后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最终死于她手。
唐高宗有八个儿子,武则天生了四个,分别是唐中宗、唐睿宗、李弘和李贤。当了皇后的武氏,自然太子必须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她先将李弘推上了太子之位。
但是李弘并不招武氏待见,为人宽厚,还曾替萧淑妃儿女求情,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而且与武氏在政见上存在分歧。上元二年,李弘暴毙,他的死也成了历史谜团。
接着武氏又将次子李贤立为太子,李贤尚武,且资质聪颖,深得唐高宗的喜爱。但此时的武则天已是今非昔比,她当了皇后之后,对朝廷的一众老臣已进行了一轮的残害,培植起了自己党羽,基本掌握了朝政大权。
从上元元年开始(674年),皇帝改叫天皇,皇后改叫天后,帝后同尊,开启了二圣时代。她对权力的痴迷已进入膏肓阶段,要得治,不称皇帝不算完。
所以,李贤的优秀在武则天的眼中成了一个很大的缺点,成了一个障碍,阻碍了她向权力中心爬的速度。同时她也担心,若节贤登上大位,肯定对自己不利。
于是,她找借口将李贤贬出了京城,后来又将其赐死,这可是亲妈呀,连儿子都容不下。
李贤被废后,就算轮也轮到李显了,于是李显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太子。
李显与他的两个哥哥比,没有什么见长之处,就是一个平庸之辈。他能够继承皇位,也是多亏了他的平庸。但唐朝也因为他的平庸,再一次陷入了后宫乱政的局面。可以说,他不仅平庸,而且昏聩。
李显和他老婆韦氏,分别当选过两次太子两次皇帝和两次太子妃两次皇后。唐高宗死后,李显继位,这对夫妻登上各自的宝座屁股还没坐热,仅55天,就被武则天轰下来,李显被废为庐陵王,韦后降为王妃。
这两人被贬到了房州(湖北房县),一呆就是十三年。在此期间,武则天还派人监视着他的言行,李显吓得要命,恨不得自杀,但韦氏却很淡定,她劝老公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果然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狄仁杰的开导,又将李显夫妇接回,重新立为太子和太子妃。经历了被贬之苦的李显,在韦氏的指点下变乖了,也学会了拉帮结派。
但他的子孙又不省心了,儿子、女儿女婿因乱议后宫,被武则天杖杀,李显和韦氏又吓得不轻,索性这回子女没累及父母。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发动宫廷政变,唐中宗李显复位,韦氏也重新当上了皇后。唐中宗胸无大志,才智平庸,唯韦后是从,让他往东,不会往西,从此,韦后走上了效仿婆婆武则天的道路,将后宫和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通过李显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出李显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他的一生基本就是被别人推着上位的。他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任人摆布,个人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志向,我只管听话,让我活命就行,你们要做什么,说什么,自己去搞吧,反正我也管不了。
更何况,武则天提出归陵,在政治上又宣布自己还是唐高宗的老婆,不是什么大周的女皇,这也就意味着,之后的皇位自然还是由李家人来做,李显遵其意,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这对于李显巩固他的皇权也是相当有利的,
神龙政变:权力的再平衡
武则天晚年放纵武氏亲族集团,把朝政搞得污浊不堪。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在此情况下,终于发生了以宰相张柬之、桓谚范、敬晖、袁恕己、崔玄等五大臣为首的宫廷政变,张柬之等人簇拥李显来到长生殿,在众人的逼迫下,武则天只好极不情愿地交出了唐朝的最高领导权,这就是神龙政变。
已是风烛残年的武则天,经过政变的沉重打击,彻底崩溃。于公元705年冬,病死在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也算是寿终正寝。
武则天被逼退位后,迁入上阳宫。她分析了一下局势,要想保全自己,她不得不继续做些拿手的事儿。
政治,她玩了一辈子,到老更是炉火纯青。她虽退位了,可是她在宫中安排的武氏势力依然还在,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她的女儿太平公主。
此时的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已经有了很娴熟的本领,武则天看在眼里,她既利用太平公主的政治才能为自己做事,又防范她抢夺自己的权力。但太平公主非常懂得把握分寸,对母亲武则天忠心耿耿,直到退位前武则天也十分宠爱她。
武则天打算利用武氏家族和太平公主对新上任的皇帝李显施压。神龙政变后,朝廷中的各种势力重新组合后急速膨胀起来,李旦,武则天的小儿子被封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被封为了镇国太平公主。
李显虽然坐在龙椅上,但两手握着空拳头,根本左右不了朝政的发展方向,不能成为大唐唯一的凝聚力,随时有被赶下台的危险。周亡唐兴后,大臣们的阵营也发生了变化,李显也感受到了局势的紧张。
为了安抚各路大臣,他只好通过对武则天的恭敬来淡化神龙政变的影响力,因为神龙政变的功绩一旦让各个势力掌控,那他的皇位更加不稳定。
于是,他下令为武则天封号,尊为“则天大圣皇帝”,名号不变,待遇与现任皇帝一样。同时又努力地讨好武氏家族,让其成员继续受到尊重和器重,并将武家的祖庙、七代祖宗搬进了李唐的祖庙,同受供奉祭祀之礼。
武则天退位后仍然保持了一个帝王应有的气派,但她也意识到自己终归难逃一死,于是为了保证自己死后不被清算,她借着帝王最后的光芒为自己又笼络了一批人。
她下令赦免了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后代,复原他们原有的姓氏,又免除了一批曾被她迫害过的大臣之前的罪。她之所以这样做,意在减少自己曾树下的敌人,也在向众人表态,她原谅了过去的不快,也希望众人可以接纳自己之前的不好。武则天的这一波操作,在朝廷赢的一片赞誉之声。
接着,她自己亲自写了遗诏:“扶苗,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她亲自将自己变回了大唐皇后的身份,再次承认自己是唐高宗的妻子。她希望唐朝能够重新接纳她,希望她死后的陵墓更加安稳,不至于被掘墓清算。
武则天的委身,既是一种政治智慧,又是一个成功者对身后事的长久安排。李显无法否认武则天是他的生母,也无法否认她曾是大唐的一分子,他所处的历史境遇决定了,他只有接纳武则天,才能巩固自己帝位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以上两点原因决定了李显的选择。在武则天死后,他坚持履行了遗诏,开启高宗的乾陵,与武则天合葬,并为她写了哀册文。
-----
网友解答:
武则天称帝后,在立储的时候选择的是儿子而不是侄子,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无论如何,儿子总是比侄子要亲的,这个很好理解。但为什么武则天选择的继承人是庐陵王李显(唐中宗)而不是皇嗣李旦(唐睿宗)呢?
要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而且两人都曾做过皇帝,水平也相差无几。其实,原因就在于武则天考虑到了身后事。她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给武家留一条后路。武则天去世之前,留下遗制
:“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不要皇帝尊号了,她要重新做回皇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祔太庙。这是武则天去世前能想到的最好归宿,当然这对于后面的继位者来说却是一个难题。
我们知道当初武则天建立的是武周政权,说直白点就是篡唐了,这已经相当于造反了,被赶下台之后结局可想而知。但武则天硬是没有按照剧本来走,她算得上是善终,就因为后面称帝的是他的儿子,而且是庐陵王李显。武则天的遗制,李显完全执行,当然反对的声音一大片,赞成的声音实在不多,甚至相王李旦都未必赞成。尤其是武则天想和李治合葬,这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唐朝虽然实行的是帝后合葬,但在古代,夫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夫为妻纲,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倘若皇后先死的话,帝后合葬没有问题,按照制度合葬就是,但倘若皇后死在后面,这合葬基本就不可能了,因为在皇帝下葬以后,陵墓就会关闭,皇后就只能陪葬了,不能开启地宫来打扰皇帝的安息。所以很多人并不同意武则天与李治合葬。但是最终李显还是力排众议达成了武则天的归陵,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武则天和李显之间是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
这是谁都抹杀不了的,无论过去有过多少矛盾,在武则天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做为儿子的李显都愿意为母亲做点什么,而且李显是有点可怜自己的母亲的,她强势了一辈子,在李显心中,武则天比李治还要让他畏惧,他是又惊又怕又爱武则天,但就是一位这样强悍的母亲,却被自己逼着下了台,失去了权力的武则天迅速的枯萎,生命一下子失去了颜色,身体上的变化尚且如此,心理又有怎样的煎熬呢?李显很同情自己的母亲,他愿意为他做点事。
其次,李显是很感激武则天的。
这正是当初武则天选择李显为继承人的一个原因。李治去世后,太子李显继位,急于摆脱母亲控制的李显政治手腕太不成熟,做了不到两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开始了远离长安和洛阳的流放生活,这一去就是十几年,他以为这一辈子只能这样了,在偏僻荒凉之地死去。却没想到武则天居然把他接回了洛阳,并立为太子,他怎么能不感激武则天?而李旦则对武则天有恨意,李旦在李显之后称帝,却遭到武则天的软禁,只是个傀儡皇帝,不得不让位于武则天,又遭到武则天的打压,他这个皇嗣做得很窝囊。如果武则天让他做了继承人,他不可能感激武则天,更不可能善待武家。
再次,就是出于政治考量。
这仍要说到武则天立李显为继承人的原因,李显被流放了十几年,和朝中大臣没有接触,重新回来后的李显势力是很单薄的,他能依仗的只有韦氏家族,这让他很被动。而我们知道发动神龙政变并不是李显的主意,实际上当初张柬之等五人联合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发动神龙政变,李显的作用仅仅是作为太子必须出现以显得政变是合法的。而且,神龙政变的目标是铲除二张,逼武则天下台只是副产物,李显一直都是被动的跟着他们走。
等他坐上皇位后,张柬之等五人封王,势力庞大,而太平公主和李旦也同时势力庞大,李显必须要弱化神龙政变来达到削弱这些势力的目的,如何弱化?只能是承认武则天皇位的合法性,武则天就相当于在李治死后,做了一个代家长,现在李显成熟了,她就主动退隐了。这样的她理应受到厚待。而且,李显对武则天尽孝也能抚慰许多老臣的心。新皇登基,不能立威,尽个孝也是不错的。
-----
网友解答:
这个事,还得从武则天称帝开始说起。
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后,有一段时间很想让自己建立的政权国祚绵长,很想把皇位传给武氏子弟。
故而,她当时就对亲生儿子李显、李旦极为刻薄。三番五次的想弄死二李。
但后来因为两件事,让她又改变了主意。
第一件事是武则天敲定的继位人,也就是她的侄子武承嗣,太不成器了。
691年,武承嗣竟然让自己心腹王庆之在朝堂上撒泼打滚,扬言“皇帝今天不立魏王(武承嗣)为太子,他就不罢休”。
古往今来,只听说过靠撒泼打滚碰瓷的,逼家长买玩具的,就没听说过还有用这样的方式逼立太子的。
真的是笑话,丢人现眼。
所以事后,不出意外,武则天怒了。
她认为自己太宠武承嗣了,以致武承嗣权倾朝野,打破了朝廷政治平衡。
如果一旦武家子弟有篡位异心,自己怕是要栽跟头。
于是武则天在弄死了王庆之后。随手把武承嗣的职务也一并罢免。开始冷落武承嗣。
顺带着,把武三思等人也冷落了。
第二件事,就是武承嗣被姑妈冷落后,心有不甘。为了争储,他把矛头对准了李旦。
693年春,武承嗣让人诬告李旦,说李旦蓄意造反,图谋不轨。
武则天知道后,就派来俊臣去审问李旦身边的属官。
来俊臣,略懂唐史的人都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酷吏。让他审案子,你没问题,他都能给你审出点问题来。
武则天让来俊臣对付李旦,不出意外,只要李旦的下属中,有一个是软骨头,经不住拷打而做了伪证,李旦都必死无疑。
但审问的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很意外。
在来俊臣的拷打下,李旦的东宫属官,全都打死不认,都是硬骨头,都愿以一死证明李旦的清白。
尤其是一个叫安金藏的乐官,为了证明李旦是清白的,竟然当场剖腹明志!
听闻安金藏的事迹,武则天被震惊了。
她不仅震惊安金藏竟然这么有种,自己把自己剖了。还震惊李旦竟然有如此影响力。
李旦明明已经是傀儡了,啥都不是的傀儡。
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他而死呢?
这不符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基本逻辑啊。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人心所向吗?
事后,武则天迅速冷静了下来。
她知道自己纵然贵为皇帝,可以囚天子,诛权臣,想灭谁就灭谁。
但别人的心,她控制不了。
人心,向来就是最大的政治。武则天也不可能置人心于不顾,强行逆天改命。
尤其是数年后,当狄仁杰也建言:侄儿为了皇位,现在可以对你表现得很恭顺。但人家有自己爹妈。你见过历史上有谁把自己的姑妈供在太庙牌位之上,而不供奉自己父母的先例?等你死了,人家当了皇帝,他自然会冷落你,追赠自己爹妈。
武则天心理最后的那道防线被击破。
于是她便不再揪着李显、李旦不放。
并且她也不再奢求传位给武氏子弟。
她改变策略,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弥补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以及武氏子弟与儿子的关系。
可是,关系已经破裂,又该要怎么弥补呢?
武则天深思熟虑后,想了个办法,那就是让李氏和武氏联姻。促成“李武合流”局面。
698年,武则天先下旨,踢开李旦,召回被囚禁多年的李显,并封之为太子。
然后,她让李显的三个女儿,永泰郡主、安乐郡主、新都公主,分别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武承嗣当时已经死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承业的儿子武延晖。(武承业是武承嗣的弟弟)
借此,修复她与李显的关系,以及促进李显与武氏的关系。
再然后,她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武攸暨是武则天的堂侄)。又以此修复了女儿与武氏的关系。
至于李旦,虽然被剥夺继承权,武则天也没给他安排联姻。但他离开了中枢,离开了是非之地。这个结果,正是他想要的。所以李旦对自己母亲也没什么意见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宁等人聚在一起,让他们对天发誓——李武两家永欢和睦。有违誓言者,天打雷劈。
最后,她让人把众人的誓言刻在铁券上,藏在档案馆里。留备份,做记录。
事情到这里,在武则天的撮合下,李武两家的矛盾算是基本化解。
虽说之后,李武两家和解,和水土为泥,还搞一些新问题,以致形势出现变化。
比如同流合污后的李氏和武氏子弟,竟然图谋搬开武则天,拥护李显继位。这导致武则天震怒,杀了自己孙女永泰公主,侄孙武延基,曾孙李重润。(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当时李显和武氏,不再是敌对关系,而是盟友关系了)
但大势已定,武则天直到最后,也没有再换掉李显。
而李显最终也是在武氏子弟,自己妹妹太平公主,自己弟弟李旦的支持下,以及以张柬之为代表的朝臣拥护下,在武则天死前恢复了李唐江山。
705年,李显登基。起初,李显、武氏与众朝臣间的关系还不错。
但没过几天,双方便爆发了冲突。
什么冲突呢?
那就是朝臣希望李显能清算武氏,顺带着把武则天也清算了。但是李显不同意。
那李显为什么不同意呢?
原因显而易见——李显在朝内没有心腹。
他被武则天复立太子前,常年被流放,身边心腹只有妻子韦氏和自己子女。
他二次上位,看似依靠了朝臣的力量,看似朝臣拥护他。
但其实,他在朝臣眼中只是政治符号而已。
朝臣拥护的是李氏,不单单是李显。
这个皇位,李显可以坐,李旦也可以做。其他李氏成员都能坐。
当然,朝臣未必就真有胆量敢轰李显下台。
可是李显看来,朝臣靠不住。那帮人能逼老太太退位,他们自然就可以复制粘贴,也逼自己退位。
相比之下,失去了武则天庇护的武氏,对李显更忠诚。毕竟李显是武氏的新保护伞。没了李显,武氏啥也不是。
现在武氏和朝臣起了矛盾。朝臣要铲除武周余孽。
那李显当然就必须维护武氏和自己亲妈了。
不然,武氏彻底垮台,那他自己也要彻底沦为光杆司令,朝臣的傀儡了。
所以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李显就站在了武氏一边。在武则天下葬问题上做文章。
武则天以皇帝身份下葬,大家不能接受。李显不能强推。他也不坚持。
但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下葬,与李治合葬,合情又合理,谁都无法反对。
于是,李显也就力排众议,帮母亲达成了归陵的愿望。
事后,李显把火力对准朝中的大臣。并且搞倒了张柬埔之等人。
而武氏,继续受重用,风光无限。
不过,该来的还是会来。
李显去世后(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猜测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联手毒死了李显。另一说是李显死于脑溢血。被韦皇后害死,是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栽赃),他的皇后韦氏欲效仿婆婆武则天,也自己做皇帝。
而她的举动,让李氏族人很不满。
所以在李旦集团和太平公主的联手下,韦氏家族被干掉。由于李旦此前与武氏没有建立姻亲关系,所以顺带手,李氏也灭与李显关系密切的武氏。
之后,太平公主谋反,被李隆基干掉。
李隆基在清算自己姑妈时,又干掉了一部分武氏族人。
经此两劫后,武氏元气大伤。武则天当年最怕看到的景象,还是没能避免。
当然,杀人归杀人。这只是就事论事。武则天的地位,李隆基并没有否定。
毕竟,武则天是他的亲奶奶。
毕竟,李显承认武则天的帝位。而他的帝位继承自李旦,而李旦又继承自李显。
这重法统关系早早就已经定下了,李隆基也不能擅改。所以后续的李唐皇帝,对武则天都是非常敬重的。
-----
网友解答:
武曌死后,李显力排众议,重新开启高宗李治的乾陵,让武曌与其合葬。
这是李显对武曌,这个曾经废、立、软禁过自己的母亲的爱和大度,但从根本上讲,李显不得不这么做。
为啥达文会这样说?原因有以下几点:
“神龙政变”的性质是“清君侧”,也就是诛杀二张,武曌的让位是附带的结果。
“神龙政变”后,大唐的政治形势,让李显必须让武曌归乾陵。
智慧绝伦的武曌早就将自己的身后事计划好了,她安排的妥妥当当,李唐皇室也挑不出毛病。
武曌毕竟是李显的亲生母亲,退一步讲,即使李显不接受武曌的其他身份,但他却不能否定掉武曌是李治的皇后,是自己的母亲,这个身份。血浓于水,血亲都否定掉,那将他自己置于何处?
以上,就是李显一定要让武曌归乾陵的原因。李显与武曌的有母子之情,自不必说。下面,达文具体来分析前三点。
“神龙政变”的性质
说起“神龙政变”,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神龙政变”之在大周神龙元年,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与李唐皇室联合起来,闯入皇宫。他们先是杀死武曌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后又逼迫武则天退位。
因此,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场为了结束武周王朝,回归李唐王朝而针对武曌发动的政变,这就理解错了。
虽然,“神龙政变”是武周王朝结束的标志,但之后的大唐统治者,并没有将武周王朝定性为伪朝。那是因为,政变之前,武曌早就已经决定将还政于李唐皇室,要不然他也不会重新将李显立为太子。所以,“神龙政变”只是加速了李唐王朝回归的速度,其目的也是为了结束二张兄弟的干政祸国,而不是以推翻武周王朝为根本目的的政变。
关于这一点,从李显的即位赦文内容,就能看出来。李显的即位赦文,相当于是对武曌和武周王朝的官方定评,有舆论导向作用。
李显是怎么解释武周政权的呢?
李显说,
当年高宗“仙驾不追,逆臣开衅,敬业挺灾于淮甸,务挺潜应于沙场。天柱将摇,地维方挠,非拨乱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安危矣”。
意思就是说,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敬业在江淮地区造反,程务挺又想要在塞北地区接应,大唐江山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这危机时刻,是武曌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拯救了国家,这才应天顺人,登基称帝的;
而在国家安定下来之后,武则天又“凝怀问道,属想无为”,当皇帝当累了,厌倦大宝,于是又主动逊位给李显,命他光复李唐,继承祖业。
这个赦文在此刻出台,是什么意思呢?
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否定了是武则天篡夺李唐的天下,说武曌只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替儿子代管了十几年的江山社稷。因此,武周王朝也不是伪朝,只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变体。
这样一来,武曌既是明君,现在又主动逊位给儿子,所以又是慈母。武曌高大的形象没有坍塌,而“神龙政变”也干脆就给一笔勾销了,既然都说武曌是主动逊位的了,哪里还有什么政变呢?
李显之所以会这么做,既有自己对母亲的情,也有现实的无奈。他为何无奈?从他继位后大唐的朝政形势就可以看出。
“神龙政变”后,大唐的政治形势
我们都知道,此次政变是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一些反对二张兄弟的大臣,与受到二张威胁的李唐皇室成员达成的合作。
在这次合作中,大臣中的核心分子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和袁恕己,他们在政变后都受封为王,权倾朝野。因此,“神龙政变”也被称为“五王政变”。
你说,这些大臣跟太子李显是一个政治集团吗?并不是。他们只是在“清除二张兄弟”这件事上利益与共。
二张兄弟仗着武曌的宠信,将权力渗入朝中,大肆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张柬之、桓彦范等人是感受到了二张的威胁,才联合起来对付他们。
同样,此时李唐皇族们也感受到了二张的威胁,甚至李显的儿子、女儿都被二张设计后惨死。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通过参与政变,同样是为了自保。
而且,政变的目的,本来针对的也不是武则天本人,所以,武氏一族的势力也没有在这次政变中受到冲击。
所以在政变之后,虽说太子李显当了皇帝,但他要面对的恰恰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他的政治资本本来就有限,面对各方崛起的势力,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个皇帝李显当得还是很窝囊啊,换谁来也不好当。
这时候,如果强调“神龙政变”的政治正确,不但得罪了掌握很多实权的武氏一族,还抬高了五王的功劳,那他自己该往哪摆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只能是拉虎皮做大旗,赞扬武则天的丰功伟绩,强调自己是接受了母亲的禅让,让自己的权力更具有合法性。同时,通过尽可能地淡化“神龙政变”的作用,抬高韦氏,又拉拢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以降低权臣和弟弟妹妹的影响力。
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演变的,五王最终都被打掉,韦氏又和武三思联合起来祸乱大唐。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其实,不管李显如何对母亲有情有义,面对的政治形势如何恶劣,如果没有武则天在位时对自己身后事的预先铺垫,她在死后也是很难进入乾陵的。
武则天的大智慧
武曌建立武周政权之初,可能就考虑过自己的身后事了,只是还在“传侄和传子”之间摇摆,拿不定主意,因此,她并没有跟李唐王朝决裂。
武曌承认自己的大周是继承了唐高祖、太宗和高宗的统治。而且,她也继续保留了对这三位皇帝的祭祀。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她和李唐王朝的和解也相对容易。
后来,在狄仁杰的建议下(狄仁杰的一句,“哪个侄子会祭祀自己的姑姑呢?”武曌幡然醒悟),武曌最终决定还政于李唐皇室。
最重要的一点是,武则天在其最后的遗制中说:
“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武则天要求李显取消自己的皇帝称号,自己要重新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上来,主动提出恢复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葬入唐高宗的陵寝之中。
这道遗制的意义在于,它让武曌从一个皇帝,重新变回了妻子和母亲。
通过这样的一番努力,原本离经叛道的武则天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她就是唐高宗的合法妻子,是唐中宗李显的亲生母亲。
这样一来,压力来到了李显这一边。他可以不接受前朝的皇帝,但是怎能不接受自己的母亲呢?
不仅是中宗李显必须接受,李显之后,同样是武则天亲儿子的睿宗李旦也必须接受,李旦之后的皇帝也还要继续接受,因为他们都是武则天的直系子孙,血浓于水。否定武则天,就是否定掉他们自己。
此外,武则天的遗嘱还有两件事情: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两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等人的亲属;赐魏元忠实封百户。
前一批人都是武则天一生以来遇到过的政敌,魏元忠则是被她冤枉的大臣。临终前,武则天为什么会想到宽恕这两批人呢?
武曌是信佛之人,这等于说,对于从前的恩恩怨怨,武曌已经彻底放下了。曾经得罪过她的人,武则天已经从头原谅到尾了。她原谅了所有的人,难道自己就不能得到天下人的原谅吗!
剧唐史记载:“魏元忠捧制,感咽涕泗。” 魏元忠接到武则天的遗制后,感动得哭了,在这一时刻,他记住的只有武则天的好处。
不得不佩服武曌的政治智慧啊,因为这份智慧,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这份智慧也一直保留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帮助她度过了政变之后最艰难的岁月,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正是出于这样复杂的原因,武则天避免了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或者无奈禅让的皇帝们的命运悲剧,以八十二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生荣死哀。
大臣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里写道:“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
武曌去世之后,确实有大臣建议,武则天不能归乾陵。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三纲五常,夫为妻纲,所以唐高宗是尊,武则天是卑。当时,唐高宗的乾陵已经封闭起来了,封闭得非常结实,如果要合葬的话,就必须把墓门凿开,这一凿不就惊动了高宗的灵魂吗?
大臣认为,这是以卑动尊,所以,还不如给武则天另外选择一块好地方安葬。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其实弦外之音包含了以后要重新评价武则天的意思。
最终,李显坚决维护了母亲的遗嘱,并且亲自护送灵柩返回长安。而后,开启唐高宗的乾陵,把武则天安葬在了李治的身边。这也促成了一个奇迹,使得乾陵成为中国唯一安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寝。
除此之外,中宗李显还在《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重申了对她的评价,称她:“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
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乾陵始终保存完好,在唐朝皇帝的陵寝中是独此一份。武则天地下有知,或许也会感到非常安慰吧。
END
本文为“
达文有话说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