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网友解答:
我来分享一下清朝几代皇帝的一些冷知识,相信很多人都不曾见过:
清朝的格格正确读音是“哥哥”,正黄旗应该读作“整”黄旗。
额娘是用来称呼父亲的小妾的,不是亲生母亲。
满足不裹脚,但有的家长受汉文化影响,也让自家女儿裹脚。
皇帝大婚前要找个宫女试试手,公主出嫁前也有试婚格格,摸驸马的底。
江浙一带几乎包揽了清朝的状元。
宗人府其实是管理皇家户口的。
爱新觉罗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样高贵的觉罗族。
说一些皇帝的冷知识,
皇太极
皇太极曾让自己的老婆生了孩子后再改嫁他人。
孝庄死后没有跟皇太极葬在一起,而是在东陵外侧。
顺治
董鄂妃在嫁给顺治之前是嫁过顺治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因为博果尔发现了他们两的事打了董鄂妃,后来顺治也打了他弟弟几个耳光,导致博果尔半年后抑郁而死。
董鄂妃死后是以皇后的仪式下葬的,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顺治后来出家,但没过几天就被迫还俗。
顺治最后不是去五台山当和尚,而是在伤感时死于天花。
康熙
清朝皇帝中康熙的嫔妃是最多的,但康熙的情商高,没有出现后宫内斗的情况。
康熙的生育能力也是历代皇帝中最强的,一共有五十二个皇子。
苏麻喇姑是孝庄的侍女,这两人不会有什么感情线(电视剧都是演的)。
雍正
雍正帝是最后一个信道士且迷恋丹药的皇帝。
雍正的眼神不好,造办处为他制造的眼镜多达35副。
雍正也是第一个穿西装的皇帝。
乾隆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会享福的太上皇。
乾隆掌权的时间达六十三年,他也是中国历代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喜欢刻章,因为他刻的章太多,还被太监偷走盗用。
史学家认为乾隆是最GAY的皇帝。
乾隆拿到的富春山居图以为是真品(其实赝品),便在画的空白处盖满了他的印章。还好他不识货,真品才得以幸免。
乾隆曾把干将莫邪宝剑陪葬,后被孙殿英盗走。
嘉庆
嘉庆当皇帝的前几年还是住在太子府里面。
嘉庆每天凌晨一两点就要起来,等着给乾隆请安。
嘉庆曾在紫禁城遇刺过。
道光
清朝的制度是立贤不立长,道光是唯一一个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道光皇帝长的难看,又老又瘦,当时有朝鲜使节描述道光说:“皇长子面貌凉薄”。
道光也是历史上很没存在感的皇帝,在几百页的历史书中,对于道光的记载也就寥寥几页。
咸丰
咸丰曾两次摔伤,虽然经过太医治疗,伤病好了,但落下残疾,成了坡子。他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坡脚皇帝”。
咸丰小时得过天花,后来被医好,但留下了满脸的麻子。
咸丰是个苦命的皇帝,但他还是五毒俱全,贪色、好酒、抽大烟。
同治
同治曾在生病时与皇后说话,慈禧闯进来就抓着皇后的头发往外拉,要揍她一顿。而此时的同治,已经吓晕了。
同治的皇后死的时候,已经身怀六甲。
同治元年,陕西回族大量屠杀汉人,许多县的汉人被杀光,共约600万人,全省人口减少70%。一年之内,陕甘两省一共有1100多万汉人被杀,时称“同治回乱”。而当时的回族杀汉人,不为财、不为地,只是单纯为杀人而杀人,只因汉人在先前经常欺压回民。
光绪
光绪其实最喜欢的是珍妃,本来她应该为皇后,结果被慈禧瞪一下,只能选了慈禧安排好的隆裕皇后。
清代后宫规定皇帝不能在侍寝的嫔妃那里留宿,珍妃的死因之一就是光绪在她那里带的时间太长了点。
宣统
溥仪曾经把门槛给锯了
溥仪投靠日本人很大原因是因为他的祖坟被盗了,然而没人管他这个事。当时的四大家族都有收到好处,包括蒋介石也收了不少,所以他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溥仪的淑妃文绣长的不丑,也不像凤姐,文绣提出离婚只是因为双方没有房事生活。
溥仪其实不算亡国之君,他们崇祯一样,只是国家已经强弩之末,无法挽回了。
-----
网友解答:
1.清代的六部,有满汉之分,例如户部,有一个汉人尚书,还有一个满人尚书;尚书的下属左右侍郎,也分满汉,有两个汉人侍郎,也就相应的有两个满人侍郎。所以清代的六部,包括尚书和侍郎,共三十六名官员。
2.太平天国之前,满人皇帝对汉人将领特别提防,二百年间,只有岳钟琪一个人做到大将军,所谓汉人绿营兵,他们的首领也都是满洲人,所以打太平军也很费劲,实在没办法,才启用曾左李等汉员带兵。
3.清代的官员,无论大小,都见过皇帝一面,而且必须见皇帝一面,这是皇帝的要求。
在前朝,吏部可以直接任免五品以下的官员,五品以上的,由吏部开具名单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清代很特殊,大官的任用,全凭皇帝一人乾纲独断,吏部都不知道,更别说推荐过问了。而小官的任用,皇帝管不过来交由吏部铨察,但是清代所有任命的官员,都要给皇帝引见,所以清代的官,全都见过皇帝的面。像明朝的官,有的都进入内阁了,还没见过皇帝的面。
4.清代在全国各地划了好几个禁区,不准汉人随便进入。
第一个禁地就是关东三省,被他们称为龙兴之地,一直不准汉人进入,直到光绪末年,才允许河北山东等地的人进入开垦。
第二个禁地是台湾,因为清朝虽然收复了台湾,但是由于郑成功父子在台湾经营多年,仍然不间断的有各种小股起义造反的事。所以,清廷不准福建人去台湾。
第三个禁地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东南部这一片地区,不准汉人随便进入开垦,为得是防止汉人跟蒙古人接触。不许开垦,不许增添户口,直到光绪末年这一片地区才解禁。
第四个禁地是新疆,当时新疆还不像现在到处戈壁荒漠,那时候土地很肥沃,还是几乎没怎么开辟的处女地。清廷不准汉人去这片地区开垦,为得是把这片肥沃的土地,留给满洲人,直到左宗棠平定回乱之后,这片土地才允许汉人随便进入。
5.整个清代,虽然大部分臣民是汉人,但是汉人只是三等人,第一等是满人,第二等是蒙古人,汉人只排第三等。蒙古人像满人一样,也可以封贝子,贝勒,亲王,汉人则没有这种待遇。
6.清代最信喇嘛教的不是藏人,是蒙古人,有人说这是清廷的阴谋。因为清廷允许喇嘛教教徒不守戒律,喝酒吃肉,娶老婆,穿漂亮衣服,有特权,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所以蒙古人信喇嘛教几致疯狂,搞得蒙古内部腐化,人心涣散,对清廷一点威胁都没有了。
7.清代有一种赏赐,叫做“赐紫禁城骑马”,其实往往并不是真的骑马,是坐两人抬着的小椅子,特别是年老或者腿脚不好的大臣,是没机会那么威武的,让你坐椅子不错了,还想在皇宫里骑马?
8.碧螺春这种茶,原名“吓杀人香”,是原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间的野茶。
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当地官员采了这种茶献给康熙帝品尝,康熙帝觉得“吓杀人香”四字太粗鄙,遂御赐“碧螺春”。
9.雍正皇帝曾经严禁溺死女婴,还敕令全国各地开办育婴堂,收留被人遗弃的婴儿。这一点上,雍正帝还是值得称道的。
10.乾隆年间,广东番禺有个叫王健寒的老头,九十九岁了还参加乡试,临场做了一首叫“翁覃溪记”的诗。
11.乾隆年间,皇宫里的校尉侍卫等内臣,称乾隆不叫皇上,称老爷子,爷,或者佛爷。
最有名的出处就是和珅跟乾隆的对话:“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出于柙”三语。扈从诸校尉及期门羽林之属,咸愕眙互询天语云何。和珅独曰:“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凡内臣称上皆曰老爷子,或曰佛爷)上为霁颜。
因为这次奏对,和珅就开始飞黄腾达了。
12.清代在京做官的官员,每到春节换春联的时候,往往换来换去,都是“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十字,这马屁拍得真是一年到头都不变。
-----
网友解答:
清朝爱新觉罗家族最提防的不是汉人而是满人。
爱新觉罗家族提防满人的方法是不让任何一个满人有功高震主的机会。
比如雍正皇帝最信任的满大臣鄂尔泰,他死后他的所有儿子没有一个能继承鄂尔泰的政治遗产,哪怕是鄂尔泰大儿子鄂容安曾经做过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帝都故意让他“由文改武”,去从事武职,结果死在西北前线。
另外,专门制造了胡中藻案,赐死了除了鄂容安之外最能继承鄂尔泰政治遗产的侄子江西巡抚鄂昌。
鄂尔泰的其他儿子全部“由文改武”,都以武职入仕,这样一来,鄂尔泰在政坛所有遗产,这些已经改为武职的儿子就没有办法继承。
到了第三代,曾经号称“鄂半朝”的鄂尔泰家族就成了一个普通满人世家。
同样遭遇的还有尹继善。
尹继善算是雍正和乾隆两朝著名的满人文臣,曾经做过四次两江总督;他也确实是满人中难得文化水平高到可以和袁枚等人诗词唱和的文人。
但是尹继善的大儿子想走文官途径入仕,结果怎么也考不中进士,最后只能以举人出仕,最高职务不过是湖北布政使。
而尹继善二儿子走武职,做过抚远大将军,结果反而能入职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
再比如乾隆朝猛将海兰察,受封世袭一等超勇公,结果为了扼制海兰察家的影响,海兰察长子18岁就莫名其妙卷入一场小规模剿匪战斗中阵亡,爵位传给了他的遗腹子。
而海兰察的其他儿子大多担任侍卫,使得海兰察在军中遗产根本没有办法传递下去。
太平天国起义时,那么多大臣拥兵自重,阳奉阴违,结果真正因为拥兵自重、阳奉阴违而被杀的只有满人胜保。
这说明,爱新觉罗家族别看表面重满轻汉,实际上对满人的提防一点儿也不比汉人少,甚至提防满人还更厉害一点。
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清朝皇帝为了遏制曾国藩、李鸿章的影响力,强制让曾纪泽与李经方由文改武。
-----
网友解答:
1.清朝乾隆时期的藩属国图。
整个清朝时期藩属国很多,诸如安南(越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缅甸,朝鲜,琉球,阿富汗等,如果加在一起的话,先后有大约20多个藩属国。
藩属国是一种向宗主国朝贡的体系,双方互相给与财物,互相在彼此权力上给与确认。
(2)清朝有国歌和国旗。
清朝的国旗为黄龙旗。
清朝国歌《巩金瓯》,1911年颁布,由大翻译家严复作词,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是:
国土如金瓯巩固,受天覆庇。民众万物欣悦自得。喜见同袍有幸遇着清平时世。真正兴盛广大,帝国蒙苍穹保佑。天高高,海滔滔。
可惜的是,这“天高高海滔滔”还没来得及“高高”和“滔滔”,帝国就没了。
(3)清朝海军有专门的旗帜。
下图为清朝海军不同时期的旗帜,乍一看还以为是现代哪个国家的国旗。(每个时期按照官职分成好几面旗,这里只节选1-2面)
(4)清朝官员服饰和今天电视上差不多。
下图里中间这位官员,个子不高,看起来满祥和的,他是谁?
1903年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
(5)清朝发行的通草纸画赏析。
这种画当时在西方很流行,因为画的很生动传神,仔细看的话,这些发型发饰蛮好玩的~~~
-----
网友解答:
1.爱新罗觉可能原本姓赵,没错,就是当年北宋灭亡,被金兵抓到东北的赵家人的后代。
2.清人不打乌鸦。
3.清初,叶赫部长布扬古临终时留下遗言:“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后清朝祖制规定,宫闱不选叶赫女子。后叶赫那拉·杏贞入宫,是为慈禧。
4.努尔哈赤被大炮轰成重伤而死。
5.皇太极从蒙古部落中得到传国玉玺,后被乾隆定为假货。据说皇太极因为得到这枚传国玉玺而定国号为清。
6.顺治皇帝可能不是出家,也不是正常死亡,而是亲征时被郑成功杀死。
7.郑成功出生地在日本,是中日混血。
8.郑成功的队伍中有黑人雇佣军。
9.雍正上台后,给鳌拜平过反。
10.雍正当皇帝后,从未出过北京城。
11.乾隆的生母在史书上相互矛盾,找不到确实的人。
12.和坤倒台后,罪名中没有贪污腐败罪。
13.嘉庆皇帝讨厌玉如意,下令各地不得进献玉如意。
14.嘉庆皇帝可能是被雷劈死的。
15.慈禧可能出生于山西的长治,而且她是一个汉女,名字叫王小慊,小时候很穷,母亲将她卖给了山西长治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宋龄娥。数年后,宋家逢大祸,她又被卖给了潞安府知府惠征家,惠征夫人发现王小慊聪明伶俐,长得也好,尤其是脚底有痣,是个福相,就收为养女,改姓叶赫那拉,变籍为满族。后面,慈禧入宫,因为满汉不通婚,所以这个秘密一直被保守。有关慈禧是汉人有很多证据,比如慈禧给上秦村宋家写过信,又喜欢长治一带的食品,而且是个小脚,满族妇女是不裹脚的。慈禧不太懂满文,批奏折多用汉文。
16.清末,曾有人主张建立一支秘密海军,直接进攻日本本土。
17.紫禁宫三大殿没有树。
-----
网友解答:
关于清朝的冷知识,既然是“冷”的知识,那么今天宋安之就给大家讲讲清朝那些极其冷的历史,保证是你不知道的历史。
下面还请诸君备好一壶上好的龙井,且听宋安之来一一道来。
一
、
根据史书记载推论,康熙帝应该是一个身高中等偏低满脸麻子说着东北口音的皇帝。
大家脑补一下康熙上朝时候操着一口东北话来呵斥众臣的严肃画面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二、清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年号是崇德,并非是努尔哈赤的天命和皇太极的天聪。
在大众的认知中清朝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极,他的两个年号分别是:天聪、崇德。
但其实皇太极的第一个年号天聪并非是年号,而是本系尊称,被人尊为天聪皇帝,压根不是年号的意思。
清朝入关以后随着汉化的深化,后来相沿传承下来也称之为年号了,在天聪十年四月初十日,正式称其年为崇德元年,并且皇太极始改大清国号,从此清朝皇帝皆一建元,并无改元者。
而且不说尊称不尊称的问题,清朝政权是由皇太极称崇德元年,改大清国号后才真正建立的,所以说两方面来说清朝并没有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第一个年号应该是崇德年号。
话说皇太极称崇德年号,其中必有与明思宗朱由检针锋相对的原因,因为朱由检的年号是崇祯。
而努尔哈赤的天命年号与皇太极的天聪年号一样,刚开始都是尊称,后来相沿传承下来以后也被称之为年号了。
三、清初的汉化压根不是一句清太祖努尔哈赤喜爱读三国演义就可以诠释得了的。
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的天命时代都不知道有谥法。所以
努尔哈赤死后竟然并没有谥号,直到儿子皇太极在位的天聪九年,在明朝叛将许世昌奏请下,才知道谥号的存在,因此努尔哈赤的谥号被上为“武”。
加上庙号称之为太祖武皇帝。并且将当时努尔哈赤先汗的称呼改称为先皇,至此清朝的汉化才算是进一步深化了。
四、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武后改为高背后的满汉之争,鳌拜也并非有勇无谋。
在清太宗在位的天聪九年,努尔哈赤的谥号被上为“武”。
一般来说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死后的谥号里面基本上都是带有“高”子谥号的,那些没有大一统的王朝或者草创王朝期间的开国皇帝一般谥号里面会带一个“武”字。
努尔哈赤草创了清朝,谥号为“武”很正常。
但清朝入关以后,也就是清朝从关外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顺治帝死后,康熙元年为顺治帝上谥时候,有汉臣坚持为顺治帝上“高”的谥号。
顺治帝虽然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但毕竟在他手里清朝成为了全国性政权,和当年的元世祖忽必烈情况一般,所以汉臣给他上“高”的谥号很正常。
同时汉臣的小算盘是如果顺治帝是世祖高皇帝的话,说明清朝关外的两位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是割据政权的小皇帝或者说不具有正统性了。
但当时的四大辅臣中的鳌拜并非大家印象中的有勇无谋,他在这方面还是看的很清楚,看出来了汉臣的小心思,
所以力主将努尔哈赤的“武”字谥号改为“高”字谥号,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章”。
至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正统性更加稳固,后来亲政的康熙帝面对鳌拜擅自决定的这个决策也是无可奈何,并没有推翻。
五、野史上得花柳病而死的同治帝差点被称之为祺祥帝
清穆宗同治帝是咸丰帝与慈禧太后之子,咸丰驾崩后,
同治帝的年号原为拟定为“祺祥”。
当时顾命八大臣并没有异议,甚至都印制了一小批祺祥年号的铜钱。
结果慈禧和慈安两宫皇太后联合小叔子鬼子六恭亲王奕忻发动了政变,将八大顾命咔嚓了,然后改年号为“同治”,意思有两宫太后慈禧与慈安还有恭亲王奕忻共同治理天下之意。
清穆宗因此被称之为同治帝,之前的官方年号“祺祥”也因此早夭。
但那一小批“祺祥”铜钱可是稀有物品,比之更古老年代的铜钱更具有收藏价值,所以大家如果有机会见到这种铜钱,可千万不要错过了哟。
六、雍正帝篡位谜团与康熙遗诏并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很多网友认为康熙遗诏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修改的可能,所以武断的认为雍正并没有篡位。
其实并没有这么这么简单,十改于只是小说或者影视剧里的说法罢了,真正让史学家怀疑雍正有篡位可能的,是其他历史记载。
就最简单的来说康熙遗诏是满汉蒙三种文字一式四份,的确不能改。
但问题是康熙遗诏并非是康熙帝亲笔所写,是康熙驾崩三天以后才由其他人代写出来的,的确满文中没办法改字,但三天时间可以写出无数份不同版本的遗诏来了。
所以雍正篡位这个有争议的谜团还是不要这么武断的下定义。
七、清世宗雍正帝与明世宗嘉靖帝的共同爱好
嘉靖帝与雍正帝的庙号都是世宗。
但两个人是出了名的不一样,嘉靖帝是有名的懒政的皇帝,雍正帝是有名的勤政皇帝,但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喜好炼丹。
不过嘉靖帝喜欢大张旗鼓的练,雍正帝喜欢低调的练,嘉靖帝有可能是中丹毒而死,雍正帝的突然死去更有可能也是中丹毒而死。
乾隆帝继位后立刻遣散宫中炼丹的道士术士一类的,似乎可以验证这种说法。如果真的因为炼丹而死,乾隆帝处死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用,更会使人坐实雍正中丹毒而死的丑闻,所以急匆匆的将其赶出宫似乎是一种合理解释。
所以雍正真有可能是因为中丹毒而死的。
八、清朝的阴阳头
清宫剧中大家有时候吐槽的不只是演技,而是清代的服装和发型一类的,认为清代发型是猪尾巴式的发型,实在是太难看了。
然而现实情况是,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
现实中清朝的发式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期鼠尾辫,中期猪尾辫,晚期蟒蛇尾辫(清宫剧中经常出现的阴阳头)。
所谓的金钱鼠尾发型要求留的辫子比小拇指还要细,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能算合格,可以说几乎是光头了,后面再留一个小小的辫子,这种发型有多丑可想而知。
最近反响不错的绣春刀电影里面那个投降金国(清政权)的明朝厂督见到金国骑兵时候露出的发型就还原的不错。
也就是说阴阳头发型对比金钱鼠尾发型都算是帅的了。
更要命的是金钱鼠尾这种发型在清朝差不多存在了150年,参考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中随行画师的记实画稿来看,清高宗乾隆时代依旧是金钱鼠尾发型。
直到乾隆之后的嘉庆年间,金钱鼠尾的发型随着人类的爱美之心而被慢慢的留多了,最后演变成为了阴阳头。
可见残酷的现实中,像嘉庆之前的时期,比如说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所谓的几位天潢贵胄的皇子并非是阴阳头,而是每个人头上顶着一个铜钱孔大小的小辫子来为了皇位勾心斗角,压根没有什么英俊潇洒,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像是一群丑到哭的人类在自相残杀…
这画面太“美”,宋安之是想想都伤心…
本期清朝冷知识大课堂到此结束!
下一期会说说其他朝代的冷知识,有喜欢某个朝代,想了解其冷知识的,可以关注宋安之私信说明…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
网友解答:
清朝的建立者,为女真爱新觉罗氏,建立于1636年5月15日,结束于1912年2月12日,总共统治了中国276年,清朝正式的国号为大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康熙
是个麻子脸
顺治年间,紫禁城里边疫病流行,很多皇子都死于天花,当时这种病是无法治愈的,而且死亡率极高。幸好康熙小时候得过,并且幸运的康复了。于是,他幸运的被推举为继承人。但是,得了这个病之后是有后遗症的,就是脸上会留下麻子,所以康熙是个麻子脸。
李鸿章是第一个拍x光片的中国人
这个我在以前的回答中也提过。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后,射入脸颊中的子弹就一直没有取出来。当他去德国访问的时候,德国政府建议李鸿章拍一个x光片儿,看一看子弹在什么地方?于是李鸿章前往医院,李鸿章看着只有自己骨骼形态的照片,觉得非常新奇,就将这个x光片称为照骨术!
慈禧曾经多次接受记者访问
在慈禧的支持下,中国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所以慈禧对国外的新鲜事物也非常感兴趣,比如,她曾经多次接受过西方记者的采访,并拍照留念。但由于慈禧对照相术还是有点儿畏惧,所以留下的相片表情都非常严肃。
闯关东保护了东北地区
1860年以前,东北地区的人并不多,主要为当地少数民族和驻屯军人。只有在宁古塔等军事基地有内地人生活。到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为了防止俄罗斯永久吞并东北地区,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和当地的清朝官员向朝廷建议,允许河北、山东的老百姓迁往东北。于是,著名的闯关东开始了,虽然同一时期俄罗斯人和日本人也在往这个地广人稀的土地上移民,但最终还没有超过中国人。据估计,闯关东时期共有2500万人来到东北地区,为维护领土完整做出了杰出贡献!
大清,等你打败了埃塞俄比亚再说!
清末,随便一个列强就想欺负一下中国。
1896年,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的抵抗下遭到惨败,被迫签订合约,并向埃塞俄比亚赔款1000万里拉,成为当时帝国主义的笑柄!
没想到三年之后,搞笑的意大利竟然向满清提出照会,想要租三门湾,并将浙江省划为其势力范围。这个无理要求,被满清政府断然拒绝。于是,意大利政府派出了六艘军舰前往中国沿海示威。满清政府作出强硬表态,允许沿海各省便宜行事,并派甲午战争后仅剩的几艘军舰南下,与意大利军队对峙,而各沿海省份也积极备战。意大利军队一看满清态度强硬,于是灰溜溜的回国了!
-----
网友解答:
清朝皇帝要睡嫔妃,需要翻提前准备好的绿头牌,准备六枚,上面写了名字封号,选中之后太监提前到后宫通知。然后这名嫔妃洗白白等着,用被子裹起来由驮妃太监扛进皇帝寝殿,不能掀开被窝直接躺进去,要从皇帝被窝的脚丫子方向钻进去,皇帝啪啪完,再由驮妃太监扛回去。
然后听皇帝旨意,如果说留,就是让种子留在被临幸的嫔妃身体里,准备孕育后代,如果说不留,就由敬事房管理人员按压某个穴位,排出皇帝的种子,然后服下避子汤。被临幸的时间都记录在案,后宫嫔妃的例假也都有记录。
有的后宫佳丽被皇帝临幸过后就再也没有被翻过牌子,寂寞难耐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找可靠的有了一定感情的太监打牙祭,这种就称为对食,对食不单单是和低等宫女,也有有地位的嫔妃。太监据说有全净身的,还有不全的,太监具体如何慰藉嫔妃,大家自行脑补。
还有就是清朝毕竟是女真蒙古等胡虏鞑子,对贞洁伦理不甚注重,哥哥死了弟弟可以接管嫂子,弟弟死了哥哥可以接管弟媳。而且一个人可以同时娶姑姑和侄女,甚至娶自己的姑姑姨妈。所以有关砖家研究,清朝后期的皇帝寿命越来越短,而且出现了不孕不育,大概就是近亲结婚,后代都是有了先天性的毛病,质量越来越差了。
而且后宫为了争宠,往往不择手段,比如通过各种方法把痘毒带到宫里,陷害别的嫔妃的孩子。所以清宫里面经常爆发水痘天花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
网友解答:
慈禧太后这个老妖婆虽然误国,但是他却是一个发明家。同时作为一个最尊贵的女人,最喜欢的发明还是在女性用品上面。当然这种事情如果被外人知道,慈禧太后难免会受到一些诟病。她的这项发明,是在西逃的路上被偶然发现的,简直是奇技巧淫。
虽然当年慈禧是西逃,但是对外宣称是外出狩猎。一路上带着大小的车辆,叮叮当当的往前跑。其中有辆车很显眼,周围都是用黄布包着,旁边还跟着很多侍卫。原来这辆车不是别的,正是慈禧的私人用品。
当时慈禧的年龄也大了,很多东西如果换了根本用不惯。所以干脆在逃跑的时候,连块芝麻大小的东西都要带着。所有的侍卫一路上都是小心翼翼的呵护,但是根据墨菲定理,越害怕的东西越容易发生。
他们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一条小溪,慈禧作为太后当然是先行过去。她刚刚前脚一走,后面就乱成了一锅粥。如果按照顺序一个一个过,还没什么问题。但是偏偏在前几天有人传出说八国联军的部队跟了过来,他们已经提心吊胆好几天了。
走着走着突然人开始拥挤起来,队伍也出现了混乱。看守这辆马车的侍卫,担心马车在水里面不好走都是石头。 于是头领就让人把东西每两个人一组抬着,从上面还搬下来一个用黄布包着的梳妆台。具体的不知道里面什么东西,但是看起来很重要,就用了四个人抬。
可是这些人刚走到溪水的中间,不知道是谁脚下一滑,梳妆台突然歪了。不过抬桌子的一名侍卫眼疾手快,用手一扒拉。虽然是拉住了没有全掉子去,但是里面有两个抽屉突然漏了。旁边的侍卫统领一看吓坏了,赶紧到水里面去捞,最后捞到是两个空的抽屉。
这一下子后面的人吓坏了,丢了什么东西是要掉脑袋的。八旗子弟的贝勒萨博哈听到有骚动,就骑着马过来看看情况。情况一了解之后,他也是吓得不轻。赶紧跑到前面的管事太监那里询问情况,小心翼翼的问道梳妆台里面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
大太监一听情况,狠狠的刮了他一眼:“你在这里等着,我去前面问问太后的贴身侍女。”没过一会儿一个小太监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因为这几天情况比较特殊,里面很多化妆品都是侍女贴身保管。但是抽屉里面两个核桃还在不在?”
这次轮到了萨博哈有点害怕:“核桃,什么核桃?里面全部都是空的”。这时小太监也不喘了,像看死人一样看着他:“赶紧一点点去捞吧,要是找不到,你们这些人的命都不够抵的”。萨博哈一开始还气不过:“我们这都跑到太行山了,要是真的想吃核桃,我去附近给她找也行。”
小太监一听可是乐坏了:“那可是慈禧太后的宝贝,就算是一千一万个核桃,都不一定出来一个。还想着用别的核桃来代替,干脆把你们脑袋都砍下来做核桃吧。”说完头也不回的就走了。但是萨博哈心想不行还得找。
就赶紧回去张罗着附近的侍卫,十个人排成一排,从头到尾一点点的去摸。从当时晌午的太阳正南,一直到了下午天刚稍黑。终于在两处淤泥里面,找到了两个小核桃。萨博哈像是捧着炸弹一样,小心翼翼的找到管事太监。
管事太监一看说道:“这东西我只是听说很宝贝,我也没见过,等我拿着去问问那边的宫女。”在太监走后的十几分钟里面,萨博哈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有什么不对。过了一会还是那个小太监过来:“是那两个核桃没错,慈禧老佛爷很开心,估计还要赏你一些东西。”
萨博哈心想:“东西我也不要,只要能保住我脖子上面这个脑袋就行。”几个月后这队人马陆陆续续的来到了西安,慈禧太后把一切安顿好之后,就开始按照路上大家的表现论功行赏。由于萨博哈找到核桃有功,就决定赏他一个自己的贴身侍女。
在结婚的当天晚上,一番云里雾里之后,萨博哈开始有点纳闷:“你做了这么多年老佛爷的贴身侍女,你说那两个核桃究竟是什么东西,她竟然如此的宝贝?”当时那名侍女本来不想告诉她的,毕竟弄不好很有可能掉脑袋。但是都已经嫁给他了,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那两个东西不是简单的核桃,是老佛爷平时用来化妆用的粉楦。因为老佛爷的年纪比较大了,两边的腮都开始往下陷。平时化妆的时候很容易涂不匀,就把这两个核桃含在嘴巴里面。当年我们为了让她更好的咬住,我们这些贴身的宫女,从十几岁进宫开始,就轮流的用自己胸给他磨平,最后才是你看到的样子。”
萨博哈这才叹了一口气,这老女人真是误国啊。含个啥不好,非得用核桃。大清不亡,真是天理难容。
-----
网友解答:
清朝后妃的年薪很高,其中地位最低的答应,不到四年的工资就能买块地盖个四合院。
我们在看清宫系列的影视剧时,经常会看到妃子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景,不仅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也是山珍海味,随便出手一打赏,都是几千上万两银子。
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个错觉,认为清朝的妃子个个都是有钱人,几千几万两银子对于她们来说,根本就不叫事儿。
但实际上,这明显是一个误区,清朝嫔妃们的收入虽说不低,但还远远达不到上述的这种水准,哪怕是地位尊贵的皇后以及皇贵妃也是如此。
不过,她们的收入比一般人高得多,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相关资料记载,清朝嫔妃们的收入,一共分为8个级别,分别对应嫔妃的封号,从皇后开始,一直到地位最末等的答应。
这其中,皇后的年薪水平,为每年1000两银子,皇贵妃则是每年800两银子。
而地位排在最后两名的常在和答应,其年薪标准相同,分别是每年50两银子。
也就是说,清朝后宫中,年薪最高的是皇后,年薪最低的就是常在和答应,两者之间的差距,足足有20倍。
那么,这个年薪在当时是属于高还是属于低呢?
初一看,好像并不高,皇后才一千两而已,但有道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拿这些嫔妃们的年薪与其他人对比,就会知道她们确实属于高收入人群。
为什么呢?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当时清朝官员们的收入就能清楚,以清朝文官的岁俸(就是年薪)为例,其中最高的是正一品的文官,其岁俸为每年180两银子,而最低的,则是从九品的文官,其岁俸为31两。
180两银子的岁俸水平,在嫔妃的年薪中,也只是比“贵人”强了一点,但又比“嫔”低了不少。
当然,清朝官员的总体收入,肯定不是就靠着这点可怜的岁俸就行的,他们还有很多其他渠道的收入,因此,单纯拿后妃的年薪与官员的岁俸对比,并不具有太大的说服力。
而拿当时清朝老百姓的收入与后妃对比,就很有可比性了。
根据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著的《南斋日记》中记载,在康熙年间,一个普通的轿夫,每个月的工钱是一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就是十二两。
除此之外,轿夫平日里还有部分赏钱,不过不固定,零零碎碎加起来的话,一共会有14两左右。
轿夫属于体力工作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因此收入相对就有些偏低,那么,当时一个技术工人收入有多少呢?
当时的苏州织造衙门,一个熟练的织工,月薪为1两四钱银子,不过,在银子之外,织工每个月还能领四斗米的口粮。
按照当时的粮价,折算下来的话,一个织工一年大概能挣20两银子左右。
而拿这些靠着技术和体力的普通人收入,与清宫里的后妃相比,双方的差距确实很大,一个最末等的答应,就是织工的2.5倍,也是轿夫的三倍多。
因此,要是这么对比起来的话,清朝后宫嫔妃的收入确实还不错,至少要比大多数人强得多。
可能有人会说,一年五十两银子算什么高收入人群?换算到现代的话,五十两银子只不过才等同于一万多块钱而已,现在随随便便打个工,一年也不至于只挣一万多元。
严格来说,这话也没错,按照清朝时的白银购买力,五十两银子确实等于现代的一万多块钱。
为什么呢?我们通过大米的价格,就能非常直观地得出结果,清朝时大米价格最稳定的时期,应该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当时的物价相对都比较稳定。
而在当时,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九十斤的大米,如今超市里大米的价格,零售价格大致在4块钱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九十斤大米就是360元,也就是说,一两银子等于360元。
答应的年薪是50两银子,算出来的结果,就是等于18000元。
一年收入一万八,要是在如今看来,这个工资水平也忒低了点,大街上扫地的环卫工,一年下来也不止挣这个数。
如果单从数值上对比,答应的工资确实不高,但需要注意的,我们在衡量收入水平高低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当时的物价,也就是这点钱在当时都能买点什么。
而在这其中,房价是最直观也最具有说服力的。
按照《大清会典事例》中的记载,在康熙年间,朝廷曾对旗人的新增人口进行一次分房,这其中,所分出去的房屋根据面积的不同,共分为六等,一等最大最好,六等最次。
同时,《大清会典事例》中也明确地标注了这从一到六等的房屋,如果折成现银的价格,其中,一等房为110两,二等房90两,以此递减,到了六等房,则是20两。
而答应的年薪,前文也讲过是每年50两银子,也就是说,她不足半年的收入,就可以在京城买一套六等房。
当然,这个六等房条件肯定不会太好,不仅小所处的位置也较为偏僻,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在京城内,这一点毋庸置疑。
还有,在乾隆年间,有一个叫做丁予范的人,在京城郊区买了一块地,又盖了一座四合院,根据记载,他包括买地和盖房子,前后一共花了白银180两。
我们来算一下,后宫中的答应,年薪是50两,计算下来的话,她只要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可以在 京城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并且还能盖一座四合院
最重要的是,做完这些后,她还有剩余,能够添置家具等生活用品。
而相比今天首都的房价,明显清朝嫔妃们的收入要更高一点,如今的普通人别说四年,就是四十年的收入,也难买个四合院,能在首都买个大平层就很不错了。
当然,我们所说的是普通收入人群,那些一年能挣个几百上千万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列。
所以,要是从房价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清朝的嫔妃薪水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虽说清朝后宫嫔妃们的收入看起来很不错,但需要知道的是,她们的这种收入,是用无尽的苦闷和失去人生自由作为代价才换来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有句老话叫做“一入宫门深似海”,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女性地位很低,包括皇宫里的妃子也是如此,在她们成为妃子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把自己的大好青春葬送在了高墙之内。
毕竟皇帝只有一个,而嫔妃却有很多,因此,总有人受宠和不受宠。
这其中,不管是受宠的还是不受宠的,在宫里的日子都不好过,首先,得到皇帝宠爱的妃子,并不代表着永远都能受宠,后面还有大批等着上位的人,会想尽各种往上爬,因此,那些暂时受宠的妃子,就得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以防备自己被取而代之。
而那些原本不受宠的,为了上位,各种手段都会用上,这也就是为何古代皇帝的后宫中,总是充满了勾心斗角的根本原因。
并且,在清朝时,嫔妃们的收入以及吃穿用度的质量好还是不好,是与其等级直接挂钩的,比如前文提到妃子们的年薪,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不仅如此,就连每天的食物供给,也是根据等级不同而不同。
举个例子,在清朝初期,御膳房每天对皇后的“宫分”(就是配给),包括了每日猪肉166斤、羊肉50斤、以及各种面食、蔬菜、水果、干果、调料等大小共42样物品。
而最末等的常在和答应,,每天的“宫分”里,猪肉只有五斤,羊肉则没有,其他的物品加起来,15样。
甚至,常在和答应的“宫分”中,每天连个鸡蛋都没有,至于水果和干果,那想都不要想。
如果仅仅是吃的方面差一点,也能勉强接受,问题是,嫔妃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极度的无聊与苦闷。
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下清朝后宫中的作息时间就会明白。
根据清制,清朝低等的嫔妃,每天需要在早上五点钟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皇太后。皇后请早安,这一圈下来,大概就到了七点左右。
然后就是用早膳,这个时间,一般都在两个小时上下。
早膳之后就是午膳,时间在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期间也包括了午休,而到了下午五点,就到了请晚安和用晚膳的时间。
从上述的作息时间就能够看出,嫔妃们每天最主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请安,除此之外,她们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干,也就是说,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她们都无所事事。
那么,在这期间,嫔妃们一般会做什么呢?无非是两种,一是描眉画鬓打扮自己,另一个就是刺绣做女工打发时间。
但问题是,不管是描眉画鬓还是刺绣女工,这些事情天天做总有腻烦的时候,但即使是再腻烦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因为除此之外,嫔妃们真的无事可做。
想象一下,这种枯燥乏味的日子,放到现代人身上,可能过几天就会郁闷到发疯,而古代的妃子们,可是论年去过的,由此可见,即便是一个妃子每年能领几十上百两银子,但这代价确实有些大了点。
也许有人会说,那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写写字嘛,比如电视剧中,不就经常出现嫔妃们读书写字的场景吗?
这一点,只能说是电视剧的误导,清朝的后宫中,很少有嫔妃能通文墨的。
远的不说,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和慈安太后,这两人中,慈安太后不识字,而慈禧呢?也只是比慈安稍微强了一点而已。
就现代已经解密的慈禧太后手谕中,就经常会看到慈禧不少的错别字,比如,在咸丰十一年,慈禧曾给肃顺等大臣的密谕里,237个字,她就写错了12个。
如其中有一句,内容为“进成(应为城)后,在(应为再)传旨著恭亲王赞襄正(应为政)务。
不仅错别字多,并且慈禧的笔迹歪歪扭扭,根本没有丝毫书法功底,这就说明,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
至于说坊间流传的所谓慈禧太后的书画真迹,实际上,大多都是别人代笔之作而已。
为何清代后宫中的嫔妃不去看书写字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清代的皇帝为了防止后宫干政,而不让她们看书写字,也就杜绝了干政的可能。
而不读书,就没有精神寄托,所以,清代后宫的嫔妃们,每天也只能是做做女工,打扮打扮,以此来消磨漫长且无聊的时光了。
总体来说,清朝后宫的嫔妃,也就是看上去风光而已,虽说她们的薪水相比普通百姓确实要高不少,但在锦衣玉食的生活背后,她们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总之,也是一群可怜人。
-----
网友解答:
1、建州女真族不是游牧民族!不是游牧民族!和匈奴突厥不一样
2、康熙和鳌拜
和大家在影视剧中认知的不同,鳌拜其实更多情况下是先帝护驾忠臣+国之功臣的形象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野心勃勃,之后的王大臣会议,鳌拜,遏必隆,索尼让两黄旗的巴牙喇张弓挟矢,环立宫殿,两黄旗的护军又聚集大清门,以为护卫。推举皇帝的时候, 鳌拜带着两黄旗上前,以死相争,才护得顺治登基。
可以说没有鳌拜,康熙连当皇帝的机会都不会有。之后更是遭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的打击报复,屡屡被贬。
顺治驾崩后,顾命四大臣,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正白旗一系的,其时多尔衮旧部势力还在。鳌拜所谓的“擅权”杀的大臣也基本为两白旗,因此鳌拜事件其实基本都是以削弱和打压多尔衮留下的正白旗势力和圈地运动中八旗内部斗争为两条主线的,和“奸臣欺主把持朝政”没啥关系。
而且鳌拜并没有当殿被韦小宝砍死....而是念其旧功,予以圈禁。其后康熙晚年,和雍正、乾隆两朝也屡屡平反加封。
3、清朝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代
同治才活了十九岁姑且不论,光绪活了三十八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恐怕就是生理+政治的双重影响了,一方面政治需要,一方面长期高压的环境下,很容易不举......
但是最蛋疼的恐怕还是宣统,人家是真.蛋疼
溥仪自幼年起,常遭宫女捏xx取乐(另一种说法是太监教唆宫女和溥仪在床上玩不能描写的游戏,又给他强力催春药吃)(出自军统大头目沈醉《皇帝特赦以后》),因此过度耕耘,导致了严重的阳痿......大青果真是药丸
4、关于语言
有清一代,大方向上的确是越到后期满语适用范围就越小,有的说法是八旗子弟一口京片子,差点让满语断了后。这种说法,既对又不对,皇帝是看人说话的,需要说满语的时候就用满语,面对不会满语的大臣就用汉语。
但由于清代皇帝素来维护“国语骑射”,在很多特定场合是要求必须说满语的。 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都是翰林出身的懂满语的高级翻译人才,不过奏章中,汉文的比例太大,皇帝没有必要用满文来回应汉文奏章。但是对于满蒙文书,皇帝以满文批复也是正常的。
另外一说,清朝皇帝一般会多种语言,汉语,满语,藏语等,见八旗贵族的时候说满语,见西藏班禅时候秀藏语,平时见大臣的时候用汉语。
5、清朝有位皇子据说精通八国外语的外语专业高材生
他就是康熙朝九龙夺嫡之一九阿哥胤禟。
胤禟有着极高的语言学天赋。他学习汉文的速度比一般皇子快很多,阅读速度也很快。当其他的皇子还在学满文的时候,胤禟就已经精通满汉蒙三种文字。之后因为被任命和俄国人打交道,胤禟又学的一手俄文。在皇室之中,胤禟是唯一会俄文的。康熙当年想学俄文,但最后还是中途放弃了,斯拉夫语言特有的大舌头音让康熙不胜其烦。九龙夺嫡时,为了使密信不泄密,特意找了传教士用英语来写联络信。根据一些传教士的说法,胤禟甚至还初通拉丁文、法文、意大利语....
更有创意的是,在夺位失败被雍正囚禁之后,他竟然试图利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满文,传递密码信息给自己的儿子。
另外一说,九皇子的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恩的,就是那个总跟着张国立微服私访的妃子....
6、地名梗
清末,李鸿章和翁同龢同为朝中大臣,一为秉国重臣,国家宰相,一为清流领袖,户部尚书大司农,不过两人都不是什么清廉之辈。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因此世人做对联嘲讽他们。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一语双关
另外一说, 翁家是常熟望族,祖孙三代,都出牛人。
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是同治小皇帝的帝师
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做过安徽巡抚。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幼承家学,惜乎屡试不中。翁存心死后,以帝师故,朝廷赐其孙翁曾源举人,免会试,直接参加殿试。结果翁曾源一举大魁天下。
后来翁同龢进“弘德殿行走”,成为光绪的帝师,
因此翁家前有“叔侄状元”,后有“父子帝师”,
7、宗人府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宗人府,作为皇家宗室的管理机关,宗人府的宗正、宗令、宗人,都必须由王公担任。但是实际上这些王公都是挂名的,或者是宣示权力地盘的,对于宗室庶务,他们就没有那个精力去管,也没有那个能力去管。那么,宗正、宗令、宗人之下的宗人府府丞,就是实际上的宗人府第一人,实际管理者。
宗人府府丞名义上“掌校汉文册籍”,实际上负责整个宗人府的庶务。有趣的是,宗人府掌管宗室、觉罗诸事,府丞这个宗人府的大管家,却是定制为汉人的——不然,怎么“掌校汉文册籍”呢?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满人各有旗属,宗人府掌宗室、觉罗之敎诫、赏罚,如果府丞由满人出任,可能会有偏袒本旗、本族的情形,特别是如果犯罪圈禁的竟是自己的主子,容易下不去手,汉人做府丞,反倒更容易一碗水端平。
8、满汉
满洲亲贵对南方的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中枢官员强行规定两套班子,一满一汉,六部一满一汉两尚书
最高决策机关军机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军机大臣中的汉员,至多两名,籍贯一南一北。事实上,汉员“满编”的时候并不多,就算“满编”,常常两个都是北方人;如果只有一个汉员,那铁定是北方人。
8、清朝官员的官职名称越到后期越繁琐,往往喜欢在本官官职后面+“行走”
清朝军机处,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
皇帝的讲师为 弘德殿行走
御前大臣是“内廷行走”
初入值军机处者,因资历或能力尚浅,则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加“学习”二字,意示见习,其地位低于一般
军机处首席为军机领班,实际上的一国首辅,但是“军机领班”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式的官称,大多见于口谕,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在笔谕中出现。比如因为当事人资历有限,新官上任,为强调身份,讲其他事情的时候,顺带一笔。
同理还有总理衙门
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这些繁琐的官职。大臣下设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
中国近现代之前的官称,大都如此含混、微妙,当然,非常讨厌。
根本原因,是皇帝为了集权于自己的手中,不把明确完整的权力赋予臣下,以方便自己随时掌控整理调度。
比如军机大臣,本身没有品级,仪制上互不相属,皇帝既可以全班召见。也可以随时召见其中任何一人;而任何的一件事。可以交给任何的一位军机大臣办理。
9、
江苏省内,设有两个布政使,也就是两个藩司。
一个叫做江苏藩司,下辖松江、苏州、太仓、常州、镇江,一共五府。
另一个叫做江宁藩司,管着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厅等地方。
如果是粗略的说,可以算成一个管着苏南。一个管着苏北。
巡抚这个职务,以前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职务,从“巡”字便可以看得出来。到了后来,巡抚渐渐变作一个定职,凌驾于藩司之上,成为一省的老大,但用人行政。依旧要通过藩司来施行,这也是所谓“布政”两个字的含义。因此藩司所辖的地方,也就是巡抚所辖的地方。
因此江苏藩司,归江苏巡抚管,但江宁藩司,却由驻节江宁的两江总督直辖
10、清末朝廷用电报发布命令。
据《清会典》记载:总理衙门规定,凡因紧急。公事皇帝下达谕旨或督抚上奏都可使用电报。
至此,在中国朝廷通用了千年的圣旨马递变成了电报。不过真正用电报传圣旨还是在戊戌变法时期。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开始使用电报传圣旨。这也是有线电报的开始。由电报局电知各省,该督抚即行遵照办理,毋庸专侯部文。这就是说,各省督抚接到电报后就可遵照办理,不必等待公文。
而清末,民国时期屡屡出现的【通电全国】也因此诞生,清末民初的各路诸侯都喜欢用通电全国来占领舆论高峰,那时候人们为了扩大舆论影响,往往采用电报与报纸相结合的方法,一有重大新闻事件,就发私密电报或者公开通电,然后报纸再予以转载。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信息传遍全国。
-----
------------------
推荐阅读:
优惠8万元,用料良心的沃尔沃XC60,销量为什么不如比亚迪唐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