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西汉的灭亡,王政君难辞其咎?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西汉的灭亡,王政君难辞其咎?
-----
网友解答:
-----
王政君就是王莽的姑姑,从良家子一直做到太皇太后,历经七任皇帝。早年王政君两次订亲,结果未婚夫都在成亲之前死了,自己也落了个“克夫”的名声。
王家也是名门,祖上是齐国的王族田氏,秦统一六国,怕招来杀身之祸,改姓王。王政君的爷爷王贺是汉武帝的绣衣御史,负责司法工作,父亲王禁也是子承父志。
王政君的第一门亲事是许家,第二门亲事是东平王要娶她为妾,结果没过门,未婚夫都暴病而亡,这也影响了一个姑娘的名声。父亲王禁没办法找个相士给王政君算算,相士却告诉王禁她女儿是“当大贵,不可言”。
比嫁给东平王还贵?那就剩下皇帝了。不管怎样,相士的话让王禁有心培养王政君,教她识文断字,琴棋书画。王政君18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才多艺,温婉懂事的姑娘,被父亲送进宫,当了良家子。
此时西汉的皇帝是汉宣帝刘询,国力也达到了巅峰,可以说王政君看到了西汉最为强盛的一段时光。王政君进宫后的一年多太子刘奭宠爱的司马良娣突然暴毙。太子觉得司马良娣死因蹊跷,有可能是其他姬妾下得手,所以对身边的女子一个也不见。
汉宣帝得知消息,就让第三任皇后王皇后从新来的良家子里选一些陪伴太子。王皇后挑了5个美女,王政君就是其中之一。皇后的面子不能驳,刘奭随口说了句:其中一个还行。于是离太子最近,穿着艳丽抢眼的王政君被送到太子宫门口。
刘奭礼貌性的接受了,巧的是,那么多姬妾七八年没有一个人生育,而王政君很快就怀孕了,还生了一个儿子。汉宣帝对这个皇太孙那是宠爱有加,亲自取名刘骜,字太孙。王政君立刻晋升为太子妃。
刘奭和王政君看上去也是十分般配,兴趣爱好也相投,但是感情的事很难说,刘奭一生都没怎么喜爱王政君,也可能是皇后挑的原因,如果两人偶遇,也许就不一样了。
刚当太子妃3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驾崩,汉宣帝生前已经不满意,认为太子太柔仁,甚至明言:乱我家者,太子也!但是刘奭是他和结发妻子许平君所生,不忍心废掉。汉宣帝要是像康熙活的那么长,结果也不好说。
刘奭有惊无险的继位,王政君顺理成章被封为皇后,儿子刘骜被封为太子。王政君当皇后时,有一件非常出名的喜事:昭君出塞。
说王政君难辞其咎,应该从教育儿子说起,刘骜喜爱饮酒作乐,已经到了被刘奭厌弃的地步。汉元帝刘奭当上皇帝后十分宠爱八面玲珑的傅昭仪,并生育一子刘康,对这个儿子是十分宠爱,也动了废太子刘骜的心。
王政君一直都不得宠,儿子如果被废就真的完了,她找娘家人商量,王家找来一个人帮忙,这个人叫史丹。
史丹是谁?他祖父的妹妹就是卫太子刘据的史良娣,汉宣帝刘询的奶奶,史家对汉宣帝有养育之恩,有了这层关系,刘奭继位后也是非常信任史家。
在汉元帝病重之时,史丹甚至以死谏保住了刘骜的太子之位。但是刘骜爱喝酒宴饮的毛病一直没有改,不得不说缺乏管教。
王政君第二个责任就是,过度提拔娘家人,王家兄弟都封了侯。公元前33年,刘奭病逝,王政君终于不用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子,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太后。更幸运的是,汉成帝刘骜宠爱的班婕妤也是一个贤淑的女子,王政君对这个儿媳十分满意,平静的日子过了好些年。
然而随着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进宫,后宫那是变天了。班婕妤是抗击匈奴名将班况的女儿,一个大才女,什么都会,就是不会赵氏姐妹的那套风情,她是淑女。
多年后,班婕妤的侄孙班固写《汉书》用“骄妒”形容赵氏姐妹。被迷得神魂颠倒的汉成帝刘骜没几年就让图谋皇后之位的赵飞燕得逞,许皇后被废,聪明如班婕妤直接搬去太后宫里居住。
幸好赵氏姐妹没有生育,省了一场夺嫡大战。整天纵情声色的刘骜也死在了声色上,刘骜可能没有汉武帝那样的天赋异禀,但也曾想平衡各方势力,管理好朝政,奈何母亲把娘家看得比他还重。
王家一门七侯,儿子刘骜成了摆设,无所事事,更加沉迷酒色来打发时间。王政君最小的弟弟英年早逝,出于怜爱,王政君请封弟弟的儿子,这个孩子就是王莽。这也打开了西汉灭亡的阀门。
刘骜没有子嗣,王政君的老情敌傅昭仪又杀回来了,傅昭仪的孙子刘欣被立为皇帝,史称汉哀帝,贡献了有名的“断袖之癖”典故。
王政君是太皇太后,傅昭仪是帝太太后,赵飞燕是皇太后,刘欣的亲妈丁姬是帝太后,这后宫关系是相当复杂,傅昭仪见到王政君就喊她老太太,这让王政君非常难受。
然而,刘欣仅仅做了7年皇帝,25岁就去世了,傅昭仪也先后去世,长寿的王政君借着娘家的权势,对后宫也来了一遍大清洗,清理了太后赵飞燕、哀帝傅皇后以及傅昭仪和丁姬娘家势力,直接冲进未央宫拿走传国玉玺,把丈夫的另一个孙子9岁刘衎(kàn)立为皇帝,自己垂帘听政。
可以说太皇太后王政君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可是她资质平庸,绝不是吕后、窦漪房之辈,所以朝政大事小事都听大司马王莽。王莽谦恭待人,让很多人觉得他是汉室的救星,是“周公转世”。谁知小皇帝长大了根本不听王莽的,对他着实反感。结局就是小皇帝暴毙,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说是王莽在皇帝酒里下毒。
此时王莽已经不再需要姑姑王政君,他立2岁的刘婴为帝,自己是“假皇帝”,王政君不肯把玉玺给王莽,恨命一摔,玉玺碎了一角,毕竟是姑姑,王莽捡起来,又拿去补了补。3年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王政君亲眼看着侄儿灭了西汉,内心可谓五味杂陈。为了讨好姑姑,王莽给她修建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王政君内心自责,在忧郁中度过了5年去世,享年84岁,遗命是与丈夫汉元帝刘奭合葬。
王政君死后10年,王莽被杀。再过两年,刘氏子孙建立东汉。王政君在汉宫66年,没有像班婕妤、赵飞燕那样被爱过,没有像卫子夫、上官皇后那样远离朝政,也没能破茧成蝶成为吕后、窦漪房那样的主政太后。可是她还是想去碰一碰,谈何容易。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的太后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没能力也不想干政的,比如汉文帝的老妈薄姬。第二种是有能力却不想干政的,比如顺治皇帝的老妈孝庄太后。
第三种是没能力却想着干政的,比如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太后。第四种最可怕,那就是有能力也想着要干政的比如武则天、邓绥、慈禧、刘娥等等。
其中第三种是最可恶的,为什么?因为她们没什么能力,却偏偏要想着干政,这不是瞎胡闹么?结果导致自己和王朝都没有好下场,王政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王政君是三朝老太后,资历没的说。
汉宣帝刘询我们非常熟悉,就是乌龙闯情关里的刘病已,这大兄弟做了皇帝以后,的确有一套,成为了西汉少有的明君圣主。
可是在教育儿子方面,刘询却有些不太给力。刘询的儿子刘奭,是他和民间的结发妻子许平君所生,许平君被霍光的老婆毒死以后,刘询为了纪念许平君,便将刘奭立为太子。
刘奭成为太子以后,一口气娶了十几个老婆,他最宠爱的司马良娣死前告诉刘奭,是他的其他老婆诅咒了她。为此刘奭再也没有碰过这十几个小妾。
无奈之下刘询只好又给刘奭找了一个媳妇儿,那就是王政君。此前刘奭一直生不出儿子,老婆再多也生不出,可是王政君一来就给刘奭生了个大胖小子。
刘奭还没来得及高兴,刘询倒是乐开了花,亲自给孙子取名为刘骜,并且时常带在身边。很显然,刘奭这个太子的位置是稳稳当当的了。
汉宣帝刘询死后,汉元帝刘奭登基称帝,他媳妇儿王政君便被册封为皇后。刘奭本来不喜欢王政君的儿子刘骜,可是想起汉宣帝对刘骜很好,也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汉元帝刘奭去世以后,汉成帝刘骜登基称帝。从此王政君开始了自己的太后生涯。
汉成帝刘骜在赵合德和赵飞燕姐妹俩混合双打之下,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儿子。
王政君只好做主将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哀帝刘欣。
这是她第二次做太后,汉哀帝讨厌王家人,所以汉哀帝时期王家的势力是低落到谷底的。
此后汉哀帝早逝,王政君果断再次夺权,将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立为皇帝
,也就是后来的汉平帝刘衎。这是她第三次做太后。
如果再加上王莽后来立的孺子婴,那么王政君可就是正儿八经的四朝太后。但是越往后,王政君越觉得不对劲,因为老王家在王莽的带领下,走上了不归路。
王政君在汉哀帝死后夺权,葬送了西汉王朝。
早在汉成帝刘骜称帝以后,王政君作为太后,便将自己的哥哥王凤弄到朝中,成为了大司马大将军,大权在握。此后又将弟弟王崇封为安成侯。
此后王政君又加封了一系列老王家的子孙后代,
比如著名的五侯: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此外,王政君的弟弟王曼死的太早,没有封侯,所以她就把王曼的儿子王莽封为了新都侯。
一人得道全家享福,老王家在西汉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可是大司马王凤过于霸道,似乎认为天下就是他们老王家的了,
可惜汉成帝早逝,汉哀帝刘欣上台以后,老王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因为刘欣不是王政君的子孙,所以他更加希望把自己的外戚力量扶植起来。
为此汉哀帝开始打击老王家,
他将自己的祖母傅氏和母亲丁氏都加封为太后,俸禄待遇和王政君相同。此外又将老傅家和老丁家的外戚弄到朝中做官,以此来排斥老王家的人。
岁余,成帝崩,哀帝即位。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哀帝初优莽,不听。莽上书固乞骸骨而退。上乃下诏曰:“曲阳侯根前在位,建社稷策。侍中太仆安阳侯舜往时护太子家,导朕,忠诚专一,有旧恩。新都侯莽忧劳国家,执义坚固,庶几与为治,太皇太后诏休就第,朕甚闵焉。其益封根二千户,舜五百户,莽三百五十户。以莽为特进,朝朔望。”又还红阳侯立京师。---《汉书》
当时大司马已经是王莽了,果断被汉哀帝给驱逐了。此后汉哀帝也早逝,王政君果断夺取了朝中大权,让王氏子孙纷纷掌管各处机要,并且将兵权给了王莽。
王政君的这一操作,还是比较老辣的,当然了她是三朝太后,这么做自然不会有人反对。可是王政君万万没想到,王莽这家伙也有称帝的野心。
王莽称帝,完全是王政君一手促成的。
王莽掌握了兵权以后,哪里肯随意放手呢?于是他一面把王政君的马屁拍足了,一面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力量。
等到汉平帝死了以后,孺子婴被王莽立为皇帝,可是他岁数太小了。于是大臣们纷纷劝谏王莽学习周公辅政。
王政君虽然觉得不妥,可是已经没有本事阻止王莽了。王莽手握兵权,在朝中又有那么多党羽,王政君显然是控制不住他了。
明年,哀帝崩,无子,太皇太后以莽为大司马,与共征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为平帝。帝年九岁,当年被疾,太后临朝,委政于莽,莽颛威福。红阳侯立莽诸父,平阿侯仁素刚直,莽内惮之,令大臣以罪过奏遣立、仁就国。莽日诳耀太后,言辅政致太平,群臣奏请尊莽为安汉公。---《汉书》
此后王莽果然篡位登基,建立了新朝。他派人去向王政君索要玉玺,
结果王政君把王莽臭骂了一顿,甚至将玉玺扔在了地上,摔掉了一个角。后来三国时期,孙坚从洛阳枯井里找到的传国玉玺,就是缺了一个角的。
虽然王政君一再反对王莽称帝,可是王莽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王政君十分孝顺。84岁的王政君去世以后,王莽给她好好料理了后世,将她与汉元帝合葬在了一起。
总结:王莽明白,没有王政君就没有他王莽。
王政君的例子,给了武则天很大的启发,她明白侄子不可能像儿子一样亲密,而且侄子也不会承认姑姑在本朝的地位。
王政君做太后,本身是没错的,人家凭本事生出了皇帝,自然可以做太后。可是他在汉哀帝死后,带领老王家的人夺权,这件事却造成了王莽乱政的结局。
所以说西汉的灭亡,王政君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因为是她们家的外戚,灭掉了西汉,建立了新朝。
参考资料:《汉书》
-----
网友解答:
-----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我很想砸烂它,因为它很不公平,比如它对王政君就太过于恶毒了。历史虽是个爱打扮的小姑娘,但它可以粉饰却很难篡改,比如王政君,她的原貌就放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剥落脂粉”的功力。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王政君的出生很神奇,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预言,她家这个地方645年后会出现一位“圣女”。王政君刚出生就有人旧事重提,宣称这位圣女就是王政君。
果然,645年后的公元元年,汉哀帝驾崩,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之身垂帘听政,圣女预言成真了。
不过,王政君在当“圣女”之前却差点成了“剩女”。
原来,圣女的命太硬,早年她连续聘了几位未婚夫,结果都等不到进洞房,男方全都被阎王爷收走了,其中一位还是大名鼎鼎的东平王(汉元帝的弟弟)。
连王爷的命都镇不住她,这种女人谁敢娶?于是王政君一直熬到18周岁都没能嫁出去。
眼看女儿就要砸手里了,她老爸王禁愁死了,找了个算命的给她卜了一卦。结果瞎先生道破天机:此女大贵,哪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
王禁一听大喜,看起来俺闺女真的是“圣女命”啊,于是将她送入宫中为“家人子”。
“家人子”就是备选的秀女,有可能被皇帝相中,大多数会沦为宫女,王政君差点成了后者。
又一件神奇的事发生了,无心选秀的汉元帝随便在一排女人中指了一下,无意中指上了王政君。就这样,“圣女”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神奇继续,当时汉元帝宠幸了十几个妻妾,七八年没生一个儿子,王政君却一枪中的,给汉元帝生下长子刘骜。
母以子为贵,占了先机的王政君被立为皇后,刘骜当上了太子。
不过后来汉元帝后悔了,他一点不喜欢王政君,而是宠爱宫女出身的傅昭仪。于是他绞尽脑汁,企图废了刘骜,改立傅昭仪的儿子刘康为太子。
傅昭仪是王政君一辈子的克星,这个女人是个心机婊,狠毒、自私、无知、霸道。王政君母子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那时候汉元帝眼看着就要驾崩了,却不让皇后和太子接近,天天跟傅昭仪母子腻歪在一起。
后来,大臣史丹拼死闯宫,以出色的说话技巧警告汉元帝,如果他要是想易储,包括他在内的大臣们将不奉诏。
奄奄一息的汉元帝被迫低头,打消了易储的决定,汉成帝刘骜才在最后一刻惊险登基。
其实那都是汉元帝和傅昭仪利令智昏,此时王家的势力已经非同寻常,王政君的哥哥王凤就掌管着卫尉,假如汉元帝易储,他的圣旨都出不了皇宫。
让人感动的是,汉成帝即位后,王政君对傅昭仪母子采取了以德报怨的态度。她丝毫没有追究傅昭仪的恶行,还给予了他们母子最高的待遇。汉成帝还把刘康留在京城生活了很长时间,甚至一度打算立他做皇储。
因为汉成帝无子,所以刘康死后,汉成帝最终还是决定立刘康的儿子刘欣为太子。
等到刘欣即位后,老妖婆傅昭仪仗着孙子是皇帝,竟然不顾王政君的恩情,反过来对王政君进行各种迫害。
首先,王家人全部被逐出朝廷、赶出京城。当时王莽已经是大司马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王政君为了不与傅昭仪产生冲突,勒令王莽主动辞职,王家人全部退出朝堂。
接着,傅昭仪破坏礼法,企图压王政君一头。按照古代礼法,汉哀帝已经被过继给了汉成帝,王政君就是他的亲奶奶,而傅昭仪只是藩王的母亲。
王政君仁慈,特批傅昭仪进京。结果“农夫与蛇的故事”上演,傅昭仪进京后就逼迫汉哀帝反咬王政君。在祖孙俩的联合运作下,刘康被加上了“皇帽子”,傅昭仪也被册封为“皇太太后”,傅氏子弟全面掌控朝政。
更来气的是,傅昭仪居然当众称呼王政君为“老妪”(老太婆)。
汉哀帝在位的六年时间,王政君可谓受尽了世态炎凉,她过着半软禁的生活。但年近七旬的她却表现出了超然的生活态度——不争不抢,唾面自干,如同得道的高僧大德。
大概是连上天都看不下去了,终于收了这对祖孙,汉哀帝驾崩时才24岁,没留下一儿半女。
当时满朝恐慌,汉哀帝不光无后,还把大权给了一个叫董贤的男宠,并承诺把皇位传给他。
大臣们谁也不敢做主,只好请求王政君出来主持大局。
王政君这辈子从来不干预政治,这会儿被迫走到前台,她能怎么办?于是老太太一边收缴董贤的大印,一边令大臣们推举一人代替董贤执掌朝政。
结果大臣们众口一词:王莽。
就这样,王莽又回到帝国的统治中心,从此走上了权力的顶峰,最终在举国拥戴下完成了代汉。
当王莽称“假皇帝”的时候,王政君才预感到大事不妙,她虽有心阻止,但却回天无力。王政君最后唯一的抗争,就是将象征皇权的玉玺生气地摔到王莽的面前。
王政君的晚年有点悲凉,尽管王莽对她这个姑姑竭尽讨好之能事,也给予了她最高的尊崇,但大汉帝国毕竟亡在她手里。就这样,她在对王莽的无尽诅咒中离世,终年84岁。
表面上看,是王政君一手摧毁了大汉帝国,著名的思想家王夫子甚至大骂王政君是“老妖”。
不过我认为,这些评价很不公平,西汉帝国的灭亡跟王政君没有一毛钱关系,相反她是一个值得后人尊敬的伟大女人。
一,王政君原本就不是政治家,也从来没有政治野心,她无需对帝国的灭亡负责。
纵观王政君的一生,除了汉平帝即位后她有短暂的垂帘听政外,她从来没有涉足政治,也从来没有干预政治的图谋,尽管她有这个条件。
汉哀帝即位后,如果不是她主动退让,以王家的势力,完全具备架空汉哀帝的实力。事实上,汉哀帝清洗王家的时候,连傅家人都看不下,朝中有很多人公开指责汉哀帝太过薄凉,对不起汉成帝。
所以无论凭实力,还是凭德道制高点,王政君都可以压制住汉哀帝。她却令王莽辞职,令王家人全力配合,主动退出。
汉哀帝却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这是王政君的责任吗?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被迫主政,她没有贪恋权力,而是让大臣们推选执政大臣,之后她就握在橡皮图章退养,从来没有干预过朝政。
你能把国家败亡的责任,推给这样一位女人吗?
二,王政君的个人品行无可挑剔,她的善良、谦让、谦虚值得我们尊敬。
事实上,我每每读到王政君的事迹,除了感动就是敬佩。这个女人的胸怀博大到让那些争权夺利的大人物、蝇营狗苟的小人物,甚至为一毫一厘争得面红耳赤的普通老百姓都汗颜。
她这辈子真的很像一位修行的高僧,傅昭仪给她带来太多的痛苦,她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原谅。
有人说,老太太为她的弟弟们没少争利益,要不然哪来“一日五侯”的咋舌之举?没错,王政君确实也替娘家人争过利益,但那是她应得的。
给舅舅封侯是西汉的传统,不是王政君发明的,不能因为王政君的弟弟太多就认为她自私,相反,她已经很节制了。
首先,她的八个兄弟分了三批才全部封侯。第一批两人,是她的同母兄弟;第二批五人,是她的异母兄弟;第三批一人,是已经故去的弟弟(即王莽的父亲),历时7年。
其次,她还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苟宾,王政君曾经试图也给他封侯,却遭到了汉成帝的拒绝。王政君不服:当年汉武帝不也给母亲的同母异父弟弟田蚡封侯了吗?汉武帝可以封田蚡,你怎么就不能封苟宾?
汉成帝说:汉武帝这么做本来就不合法。王政君一听“不合法”,只好就认了,没有为难儿子。
汉成帝有个嫔妃叫班婕妤(班固的祖姑),当时遭到赵飞燕姐妹的迫害。王政君无力干涉儿子的私生活,但却将班婕妤接到自己身边,替她充当了保护伞。
翻看史书,王政君一生没有任何污点,她一生简朴,为人和善,这样的女人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三,汉帝国的灭亡是历史的潮流,王莽代汉绝非王政君的责任,甚至跟王莽无关。
如果有人非要把王莽篡汉的责任推到王政君身上,只能说这是历史的无知!
首先,外戚政治是西汉的政治模式,怪不得王政君。
确实,如果不是因为王政君,王莽不可能掌握帝国最高权力,也就不可能篡汉,但这怪得了王政君吗?
其次,王氏家族轮流执掌最高权利,责任在汉成帝。
汉成帝是个懒政的皇帝,他自幼就形成了对舅舅们的依赖。从骨子里讲,汉成帝对大臣们并不信任,他虽然与舅舅们也有矛盾,但总的来说,他就像个没断奶的孩子,始终离不开舅舅们。
其三,王莽上位有身份原因,更是士族阶级力推的结果。
外戚身份对王莽来说是一块敲门砖,不是全部。事实上,王莽这个人确实太牛叉,他有能力、有德行、有理想,所以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追随者。
在王莽被贬出京城的六年里,全国众多的读书人跑到他的封国,不离不弃。所以汉哀帝驾崩后,以孔光为首的朝廷老牌政治家们都一致推选王莽出山主政。
王莽代汉,是全国的士族阶级、汉家的宗室子弟、普通老百姓一致推崇的结果。所以我一直认为,王莽是唯一一个被选举的皇帝,说他篡汉不准确。
这些跟王政君有关系吗?事实上王政君是不赞成王莽代汉的,姑侄俩为此几乎势不两立。
其四,西汉灭亡,士族阶级的沦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汉末年,作为中流砥柱的士族集团未老先衰,他们集体进入学术怪圈,集体腐化堕落。
我举个例子,我们熟悉的凿壁偷光的主角匡衡,这人信谶纬学术,迷信得很,常常用一些云山雾罩的思想指导政治实操。
比如黄河泛滥,他以及一批人都认为,水灾是因为咱们德道滑坡了,不用治理黄河,只需要修德水患自然消除。结果导致黄河连续十几年多次决口,搞得民不聊生。
当时有个民族英雄陈汤,以一己之力,千里奔袭干掉了匈奴单于郅支。但他此举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属于矫诏行事,因此产生争议。考虑到陈汤的壮举太伟大了,所以朝廷还是打折奖励了陈汤。
这位匡衡先生,居然一直咬住陈汤不放,十几年不停地弹劾他,最好终于把陈汤搞得流放了才安心。这位自诩道德高尚的伪君子,最后因为投靠宦官、非法侵占土地4万亩而被废为庶人。
这就是西汉末年士族集团的真实写照,孔光这种推卸责任,不敢担当的人都算是好人了。
所以,西汉的灭亡跟王政君毫无关系,它是士族集团分化历史中的必然环节,把责任推卸给王政君,我只能说很无知、很无聊!
-----
网友解答:
-----
当然,孝元皇后王政君难辞其咎!选两位史学家对她的评论:
汉朝史学家班彪:孝元后历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夫。
近代史学家蔡东藩:孝元皇后无傅太后之骄恣,又无赵氏姊妹之荒淫,亦可谓母后中之贤者,乃过宠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窃国柄,是则失之愚柔,非失之骄淫。莽知元后之易与,故设为种种欺瞒,牢笼元后于股掌之中。迨弑平帝而元后不察,迎孺子而元后不争,称摄皇帝,假皇帝而元后不问,徒怀藏传国玺而不欲遽给,果何益耶?要之妇人当国,暂则危,久则亡。元后享年八十有余,历汉四世不自速毙,宜乎汉之致亡也。
都是说王政君妇人之愚柔,过宠王莽,对朝政实则不闻不问,汉室已经易位,光是抱着玉玺不给有何用。蔡东藩说的更尖酸刻薄,活了八十多,还不知早早地去死,致汉天下亡!
其实我认为是王政君性子过于平和,换句话说就是懒惰,麻木不仁,只愿享受不愿操心,对自己亲生的儿子汉成帝刘骜尚且如此,何况后来的几个小皇帝跟她更没什么血缘关系!
先说说王政君的来历:父亲王禁(后追封阳平侯),是一个廷尉史,贪杯好色,姬妾成群,所以王政君有
兄弟八个,姐妹四人
,王禁共有十二个孩子。母亲李氏为正妻,生子王凤,王崇,王政君。李氏好妒,不堪忍受王禁姬妾众多,与王禁离异,改嫁苟宾,生一子苟参。
李氏怀王政君时梦月入怀,及政君长,聪明漂亮,十四五许婚,未嫁夫亡,东平王欲纳为妾,又是还未嫁东平王即死。其父王禁惊异,请人为之算命,言贵不可言。王禁乃让政君习学各项才艺,十八岁送入宫中,为
家人子。
当时皇帝是汉宣帝刘询,太子为
刘奭。
刘奭最宠爱的司马良娣病故,临死时,告诉他自己是被刘奭其他姬妾诅咒而亡,刘奭恨这些姬妾,从此不亲近她们。
宣帝刘询见儿子如此很着急,就让皇后从家人子中选几个美女让刘奭挑。皇后宫中设宴,安排了五个美女让刘奭挑,刘奭心不在焉随便指坐的最近的王政君。
王政君当晚便送入太子宫中,一幸而孕(福泽深厚之人往往如此),生下一子。宣帝非常高兴,亲自为皇长孙取名
刘骜
,经常带入宫玩耍。
宣帝崩,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立刘骜为太子,王政君为皇后。可是王政君为人中规中矩,汉元帝并不喜欢她。生下刘骜后,基本无宠。
汉元帝宠爱的是傅昭仪,喜欢的儿子是傅昭仪生的定陶王刘康,汉元帝认为刘康类己。
太子刘骜本来勤谨好学,后来贪恋声色,汉元帝几欲废刘骜立刘康。这时刘骜的大舅舅
王凤
,找到大臣史丹进谏,不可废长立幼。汉元帝又考虑到刘骜是先帝最喜欢的孙子,王政君也确实没什么过错,才放弃废刘骜的念头。
看,外戚势力也是少不了的,没有王家出力,刘骜想保住太子之位都难!
元帝驾崩,刘骜即位,就是
汉成帝
。成帝即位后更加耽于酒色,建造霄游宫,飞行殿,云雷宫,供自己淫乐!
我认为这是王政君犯的第一个致命错误,刘骜就因纵情声色,差点被废,作为母亲难辞其咎,而后为什么还不加约束,放任自流呢?
刘骜刚即位时,有个男宠叫张放,′少年殊丽,性开敏'。刘骜与他行坐一处,还封为中郎将,后来大臣们,包括刘骜的舅舅们纷纷上书,放逐张放,成帝放他出去就想他,召回京,大臣们又上书,又放逐,反反复复。放逐时成帝还经常给他写信,直到赵飞燕姐妹入宫,成帝才彻底放弃他,张放思慕哭泣而亡。
成帝后宫,刚开始独宠许皇后,生有一子一女,俱早夭。后来宠爱班婕妤,生有一子,也早夭。这也是汉家气数将尽,人丁不旺。
现在回头说说那个汉元帝宠爱的傅昭仪
,元帝死后,傅昭仪随子定陶王刘康到了封国,就是定陶傅太后。其实傅太后与王政君在没出嫁之前就有仇,后来同为汉元帝的后、妃。汉元帝虽然宠爱傅昭仪,刘康还是没能继承帝位。
但傅昭仪并未死心,她处心积虑地要对付王政君母子。她把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先后送入汉成帝宫中,汉成帝果然为之着迷,赵飞燕用尽手段扳倒许皇后,成帝立赵飞燕为后。
赵飞燕为何身轻如燕,赵合德为何肌肤胜雪,靓丽动人
?就是傅太后从小就给两人服用
息肌丸
,那息肌丸主要成份就是麝香,她们姐妹俩自然不会生育。
赵氏姐妹不会生育不打紧,关键是成帝只宠她二人,尤其是赵合德把成帝迷的神魂颠倒,成帝对她言听计从,赵合德不允许他亲近别的女人!
但汉成帝太好色,无孔不入,后宫中还是有别的女人怀孕了。有个女官曹姬生下皇子,就被赵合德毒死了,婴儿下落不明。后来许美人又产下一子,赵合德撒泼打滚不依汉成帝,非逼着汉成帝掐死自己的亲生儿子!
虎毒不食子,汉成帝连禽兽都不如。
这里才是要追究王政君责任的地方,你作为皇太后,皇帝的母亲,你是干什么吃的?成帝没有儿子你不着急吗?天天睡大觉去了,你关心关心后宫的动静好不好,曹姬怀孕了,许美人怀孕了,你能把她们接到你太后宫中,好生保护起来吗?汉成帝没有儿子,国本不固,这才是重中之中。
成帝无子,傅太后贿赂成帝的舅舅王根,还有赵合德,想立她的孙子
刘欣
为太子。刘欣就是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康已经病死,唉,刘邦的子孙都是短命鬼。
汉成帝终于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说她们姐妹罪该万死也好,千刀万剐也好,但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汉成帝绝后是事实。刘欣即位了,就是
汉哀帝
。
汉成帝在位时,沉溺声色,他的舅舅们是更替轮流掌朝中大权,王氏一门五将十侯,权倾朝野。哀帝即位后,扶持祖母傅太后与母亲丁太后两家的势力,尊傅太后为帝太皇太后,与王政君待遇一样,尊丁太后为帝太后。王家势力暂退一射之地。
哀帝即位不久,就与汉成帝一样的毛病,沉溺声色,有龙阳之好。哀帝的男宠
董贤,′断袖之廦‘
,这个典故就是说的哀帝与董贤。哀帝甚至让董贤做了大司马。之前的大司马是
王莽
。
该说说这个王莽了,王莽是王政君二哥王曼的儿子。王政君的兄弟个个封侯,想着死去的二哥可怜,就追封为新都侯,由王莽袭爵。王莽善于伪装,深得他的叔伯好评,姑母王太后也很喜欢他,让他官至大司马。哀帝即位后,男宠董贤做了大司马,王莽卸任,回到他的封地南阳。
哀帝二十四岁短命而亡,王政君命王莽立即进京。王政君问董贤如何治理哀帝的丧事,董贤就一男宠,况且年轻,什么也不会,答不上来。王政君就说王莽办理过先帝的丧事,让他帮你操办吧,随后罢免董贤大司马之职,王莽继续做他的大司马,王氏子侄也相继官复原职,朝政大权又回到王氏一族手里。
随后,王莽野心澎涨,先后立了汉平帝,孺子婴两位幼帝,而王莽也从摄皇帝,假皇帝,到真正称帝。
当王莽派人来找王政君要传国玉玺时,王政君气的把玉玺砸在地上,崩坏一角,可是,有什么用呢?汉家天下已经易主!
-----
网友解答:
-----
当然不是。
西汉被王莽取代是偶然。因为没有王政君还会有李政君,孙政君。
但西汉出现问题,被取代是必然。
必然在哪里?
因为公羊学派占据统治地位。
公羊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
公羊学派是儒家中最激进的团体,号称要不断为华夏族寻找圣王,而且要扩张,散播华夏文明到周边。
公羊学派战斗力强悍,汉宣帝公然在石渠会议上偏袒《谷梁》学派也无用。
石渠会议:
汉宣帝之后连续几个皇帝表现太差,公羊学派最终认定伪装的王莽是道德大儒,符合自己的圣王标准,发动48万人联名上书,要求重用王莽来革新朝政。
知道汉代读书很难嘛?
王莽:
48万士子官员,可以说已经代表天下几乎一半以上的士绅,这个炸弹,炸得朝中大臣勋贵、刘姓宗室话都不敢说。王莽也正因为这个背书才获得了代汉的政治基础。
王莽获得政权后,被迫进行改革,试图贴合公羊学派的理论,结果全面失败。也就被公羊学派所抛弃了。但代汉之初王莽可是众望所归,天下都在敬仰,等待王莽创造奇迹出来,没人敢于反对。
东汉之后公羊学派逐步式微,主要原因就在于王莽改革失败,古文学派《左传》开始崛起,到东汉末期,公羊学派基本消失。
-----
网友解答:
-----
关于汉朝的电视剧有许多,比如《汉宫飞燕》、《昭君出塞》、《王昭君》、《母仪天下》,让我们熟悉了王昭君、赵飞燕、赵合德等绝色美女,
而其中有一个绝对不可缺少的配角——王政君,在西汉后宫,她可是一个传奇人物。
没有她,西汉末年的历史可能会重写。她才智平平,一生也没做过什么值得史书记载的事情,
唯一的传奇就是寿命特别长,活了84岁,比西汉末年几个皇帝寿命的总和还要长。她历经七个皇帝,皇帝走马灯似地换,只有她这个太后稳如泰山。
可以说她经历了西汉由盛到衰的过程,她就是西汉灭亡的见证人,西汉的灭亡,她难辞其咎。
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她从家人子一路升级打怪,从太子妃做到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履历绝对光芒四射,也可以说她确实好命。
王政君出生于官宦世家,母亲李氏非常有个性,受不了父亲接连纳妾,撇下孩子改嫁了,很有现代人的猛烈,可怜了王政君小小年纪,成为不受待见的小姐,在二娘、三娘、四娘的夹缝中生存,磨得性子温婉贤淑、小心谨慎。
后来的事让王政君很出名,未嫁接连克死两位未婚夫。父亲急了,赶紧找术士来给女儿看相卜卦,
结果喜出望外:“命当大贵,贵不可言。”
父亲联想到女儿出生时的梦,又联想到了皇帝的后宫,于是开始对这个一向被冷落的女儿进行迟到的栽培,教文习琴地忙活起来。王政君倒也聪明,不久就学得有模有样,于是入宫成了汉宣帝刘询的“家人子”。
王政君入宫近两年,一直默默无闻,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她才得以崭露头角,这便是皇太子刘奭最宠幸的妃子司马良娣的病死。
司马良娣死后,刘奭因悲痛过度而精神颓靡、郁郁寡欢,常常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迁怒于其他姬妾,所以她们都不敢进见。
为了皇族后代,也为了舒缓太子的心情,皇后从后宫家人子中选择五位由太子挑选,王政君正在其中。其实,太子此刻还沉湎于对司马良娣的无限思念之中,对皇后煞费苦心为他挑选的五位佳人,几乎没有任何兴趣。
但又不好驳皇后的面子,就随手一指,此时王政君的座位离太子最近,五人中又单单她一人穿着绛色花边的大掖衣。这样,王政君由宣帝宫中的家人子成了太子的妃子。
也该王政君命好,太子妻妾数十人,有的御幸长达七八年都没有生育,王政君这一次机会便身怀有孕,真算是福星高照。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
王政君生下刘家嫡长皇孙。宣帝亲自为他取名“骜”(骜者,千里马也),字太孙,常把他带在身边,异常钟爱。
从此王政君开始了开挂的人生,稳妥地升为太子妃。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死去,太子刘奭即位,这就是汉元帝,年仅三岁的太孙刘骜被立为太子。
王政君又由太子之妃升为婕妤,三天之后,又升为皇后。
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43岁的汉元帝病死。太子刘骜即位,这就是汉成帝,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
汉成帝,就是赵飞燕那个不成器的丈夫,最后死在赵合德床上的刘骜,即位后沉湎酒色,王政君作为皇太后就乘机操纵了朝政。
王政君,其实是一个资质很平庸的女人,她不是吕后、窦后那种大智慧、能成大事的女人,她只想着让她的娘家荣耀。她操纵朝政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倚重自己的兄弟。
因此,王政君得势后,他们王家一门七侯,长兄王凤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从王凤开始,在王政君的裙带提携下,外戚迅速崛起,拉开了西汉王朝外戚专权的帷幕。
成帝本身就好酒色,可是作为母亲,王政君不加以劝导,却撒手把大权都交长兄王凤,朝廷官员任命都要报经王凤同意,刘骜这皇帝当得很窝囊。
王凤死后又由他的弟弟王音自代,这时成帝已经30岁,在位11年。另外王氏兄弟中有五人同日受封,有“五侯”之称:平阿侯王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有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朝宫廷日暮点的蜡烛,晚上就可以在“五侯”的家中看到,可见“五侯”声势之隆。
另外王太后还有一位早死的兄长王曼不曾封侯,但他却生了一个“好”儿子王莽。汉成帝在太后暗示下又糊里糊涂封他为新都侯,埋下他日后篡夺汉室江山的祸根。其他王家兄弟皆为列侯,其子弟辈也以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
作为政府百官首脑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一职,
王凤之后,依次为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几乎全为王氏垄断,基本上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直到侄子王莽篡夺了政权,王政君才幡然悔悟,可是已经晚了。
王政君一个女人,重用娘家人本不为过,但从她这里开始的西汉末的外戚专权,就是国家的大不幸了。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把国家交给一个没有能力的女人手上,更要命的是这个女人重用了自己的一个“好侄子”——王莽,这一刻,她公公手中的鼎盛王朝,被她打开了覆亡之门。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的太后有很多,有的安心管理后宫,有的想从后宫走到朝堂,有的德才兼备;有的助纣为虐;今天讲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太后,
一方面他是历史上经历皇帝更换次数最多的太后;另一方面她亲手培养了一个狼子野心的篡位者,她就是王政君。
差点写成王昭君了,一字之差却甚是不同,一个是舍小我成大我,而王政君却是一个舍一国成王家的女人,当然或许她是无心的,但是无政治才干的她选择干政这就是一个大错,她的名字,她的所作所为都不是一个古代女子该有的。
为什么说西汉灭亡,王政君难辞其咎,今天尼采罗列下这个女人的罪状:
她在做皇后期间是很谨慎的,大概也是后期失宠差点凤位不保的缘故,当她做了太后,她就开始嚣张了:
扶持外戚(太后不称职)
后宫干政很大方面就是将自己的娘家大批进入朝廷,担任重要岗位,王政君就是这样子,当时以太后兄长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
后来又同日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王氏家族如日中天。而这些人是好人也就罢了,偏偏都是只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特别是位极人臣的王凤,王政君的亲哥哥,罢免了丞相王商,强迫定陶王回藩国,处死了王章。
王凤结党营私,中央政府既是王凤的势力圈,地方政府的人事,也逐渐布满了他的党羽,郡国的守相,各州的刺史,都出王凤之门。这样的佞臣,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常言道: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说的就是这号人了。然而身为太后,应该是知道哥哥的为人的,如此不仁不义之徒,王政君睁只眼闭只眼,作为太后不称职之一。
管理后宫不到位(为人母不称职)
你既然管了朝堂上的事情,那你后宫的事情倒是怂了,儿子包养了两只狐狸精,你也睁眼闭眼。朝堂有佞臣,后宫有狐妖,这不是商纣王翻版么,你怎么就不管了?作为母亲,作为太后都是相当不称职的。儿子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作为太后应该起到规劝作用。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王夫之这样评价王政君:亡西汉者,元后之罪通于天矣。论者徒见其吝玺不予、流涕汉庙、用汉伏腊而怜之,妇人小不忍之仁,恶足以盖其亡汉之大憝哉!今有杀人者,流涕袒免而抚其尸曰:吾弗忍也,而孰听之?……老妖(指王政君)不死,日蚀月龁,以殄汉而必亡之,久矣。故曰:罪通于天也。\"
就是说她妇人之仁,祸害了整个西汉。作为母亲不能一味宠溺,父不在,母亲就该充当一个严母的风范,何况是一国之母。青年时的刘骜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足以可见父亲教育的结果,因为刘骜小时候是跟着爷爷汉宣帝长大的,近朱者赤,那时候的刘骜应该是一个明君。什么时候这个苗子长歪了呢?
汉宣帝亡了,父亲汉元帝继位,王政君失宠,在一次汉元帝的幼弟,刘竟吊丧中,刘骜没有表现悲伤之情,被父亲狠狠地批评了。历史总是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想当年戾太子也是这样失宠的,还有康熙的太子胤礽间接害死十八皇子也差点被康熙废掉。刘骜经此一劫就歪了呀,反正不受父皇待见了,做再好也没用,顺其自然吧。
刘骜之所以没被废除全靠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史丹,他是什么人呢?这人大有来头,史丹祖父史恭的妹妹史氏(史良娣)是戾太子的良娣,生刘进,即汉宣帝刘询的父亲,汉宣帝隐微时依靠史氏。而刘骜是跟着爷爷汉宣帝长大的,所以史家必须是站队刘骜的。史丹在汉元帝临死前,伏在元帝床前声泪俱下地为太子求情,元帝心肠软就没有废掉刘骜。真的是妇人之仁,如果刘康继位,西汉还会这么早灭亡么?
这里说多了刘骜的成长经历,但是刘骜的长歪就为两个妖女进宫埋下了伏笔了。他要是不长歪会吃丹药宠溺一个女子耽误一个国家么?所有事情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在还未继承帝位的时候,汉成帝就已经沉湎于酒色,登基之后更肆无忌惮。
汉成帝有一个男宠张放,史书上记载他\"少年殊丽,性开敏\" 。汉成帝对他十分宠爱,平日里\"与上卧起,宠爱殊绝\"。
汉成帝很好的继承了刘家的断背基因啊,这应该是遗传爷爷汉宣帝(男宠张彭祖)的。但是这里王政君还是起到作用了,但是啊是迫于他的几个兄弟的压力,不是她主动的,把男宠张放流放了。走了个张放,原本想着刘骜断了这个念头了,可是啊,刘骜幼小的心灵被母亲这一棒打鸳鸯肆虐的更加变本加厉了。
他最初专宠少年结发妻子许皇后,前后20年,生了一儿一女,皆夭折,这引起了王氏集团的担心无嗣,让汉成帝雨露均沾,许皇后色衰,成帝便也移情别恋,开始宠爱班婕妤。班婕妤生了一个男孩,数月即夭折。从这里看得出西汉时日无多了,可以参见清朝咸丰帝时期,皇嗣突然性的总是夭折,活下来的都是质量不好的。
作为母亲没有给皇帝挑选好的妃子进宫,反而让皇帝任性妄为。最终酿成不可逆转的错误,绥和元年,汉成帝册封异母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汉哀帝)为皇太子。
助纣为虐——王莽篡位
王莽篡位是发生在汉哀帝死后的两任皇帝后,即汉平帝、孺子婴登基,小屁孩坐皇位还不如自己上位。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被现代自媒体小编们评价为“穿越者”他在封建社会大搞社会主义,显然太过抄近路,被天下唾骂。
王政君当时作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做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将传国玉玺摔破了一个角,但是这有何用?其实你作为太皇太后大可以联合刘家宗室以及王氏部分成员推翻王莽。重新选择刘家人做皇帝,但是她没这么做?他摔玉玺,也是摔给那帮书写史书的人看的,潜台词就是我生是刘家人,死是刘家鬼,我不是跟王莽一伙的。
尼采分析一来是她没这个政治魄力;二来就是私心,重新立帝势必对王家人不利,王莽作为篡权者肯定会被诛杀,于是护短的王政君还是走上了不归路。真的是妇人之仁误国啊。
-----
网友解答:
-----
历史有意思之处在于,我们总想透过既定的事实,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并执着于将历史的发展结果归因于某一事或某一人,这能满足我们对戏剧性的渴望。然而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告诉我们,结果是必然的,事件或人是偶然,我们所见到或经历的历史事实,导致它发生的原因,可能很早就埋下了,并由此开始它扬弃自身的辩证发展过程。
王氏专权,导致王莽篡权,王莽荒唐的执政,导致天下大乱,在表面看是直接的原因。但是西汉的外戚专权并非由王氏而起,
从吕氏,卫青家族,霍光家族,西汉的皇帝执政已经与外戚紧密连在一起,吕氏稳定了汉初政局,卫青驱除边患有功,霍光缓和了汉武帝积累的矛盾,外戚是西汉皇室的有力帮手,到王氏这里也不例外,只是刚好碰上了疯子王莽,乱来,导致民怨四起。
若要深究根源,首先吕氏的专权开了先河,让外戚成为一股政治势力,即便汉哀帝也想利用外戚铲除王氏,只是他的外戚实力不够而已。而王氏,也帮助成帝铲除上一朝宦官的专政。外戚与皇权的互动,贯穿了整个西汉。
霍光就经历了三个皇帝,而至霍光起,又埋下了另一隐患。
霍光以尚书的身份,独揽大权,架空宰相,从此,政令皆由宫内出,相权削弱,进一步扩大了外戚专权的能力,他们以皇帝身边人的身份,侵蚀权力,杀伐决断皆由此出。以至霍光可以轻易废掉皇帝。
唯有经历吕氏和霍光的推波助澜,才发展到王氏的只手遮天,而让偏执狂王莽上了位。
所以王氏一家成为西汉的掘墓人,是西汉立国之初形成特有外戚加皇权政局的自然发展,而遇到王莽这个人纯属偶然。但不是王莽,也会有另一个人出现。
-----
网友解答:
-----
西汉的灭亡,王政君难辞其咎,但是其实问题的源头并不在王政君这里,而是源于一个职位由虚到实的转变。而伴随这个过程的,还有汉元帝及其之后历代汉朝皇帝的昏庸无能。
这个职位,就是大司马。
汉代的大司马始于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曾经获得过大司马的职位。但是汉武帝一朝并没有发生外戚专权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汉武帝雄才大略,懂得平衡之术,是一个方面;大司马是虚职,无权干涉朝政,是另一个方面。
但是随着汉武帝老去,不得不委任霍光以大司马身份辅佐汉昭帝刘弗陵,事情就起了变化。
霍光这个人不是什么谦谦君子,但是本身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只是因为政见不同,他就想办法除掉了另外两位辅政大臣,将朝政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朝臣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能紧密团结在霍光周围,大司马的威权就得到了加持。
后来霍光行废立之事,让昌邑王刘贺只当了27天皇帝,霍家的声势就达到了顶峰。
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时,霍光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连皇后都惨遭霍家成员毒死。直到霍光死后,汉宣帝才制造大案,将霍家连根拔起,但是大司马这个职位却依然地位超然。
汉宣帝本人也是雄主,所以他还可以用宰相和大司马相互制衡,大司马也不一定需要外戚出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安世,他其实并不是勋贵人士,他的父亲名声也不怎么好听,是汉武帝时期冤死的酷吏张汤。但是在汉宣帝的支持下,张安世可以出任大司马,这就说明外戚的权柄还没有那么重。
但是到了汉宣帝后期,外戚就开始垄断大司马权位了。许延寿、史高、王接、许嘉等人,都凭借外戚身份登上权力高峰,而到了汉成帝时期,更是由外戚王家牢牢把持大司马一职,外人无从染指。
汉成帝的母亲,就是王政君。
王家在汉成帝时期,权势已经超过当年为帝国开疆拓土的外戚卫青、霍去病家族了,因此也导致部分朝臣不满,有人希望汉成帝扶植另一门外戚冯氏,但是汉成帝一方面性格软弱,另一方面也不愿将权柄交与无血缘关系的外戚,就保持了暧昧的态度,最终导致王氏一家独大。
汉哀帝其实对于权力还是有一些理解的,所以一即位就免除王莽的大司马职务,也一度安排一些外戚之外的人士担任大司马。在汉哀帝一朝,曾经重用师丹、何武、孔光等有识之士,一度考虑过改革抑制豪强,但是朝廷之中已经豪强林立,汉哀帝又沉湎酒色、笃信鬼神,最终罢免了这些臣子。
汉哀帝去世当天,王政君就吸取王家大权旁落的教训,控制了传国玉玺,又扶植年龄较小的皇室成员继承皇位,最终导致王莽地位飙升,成为事实上的皇帝。
王政君直到王莽抢玉玺,才知道人的权力欲望多么可怕,西汉灭亡,王政君当然难辞其咎。
当然,罪魁祸首肯定非王莽莫属。
但是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这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又到底做了什么好事呢?
汉武帝重用霍光,加强大司马权柄,又到底算什么事呢?
历史的扑朔迷离,就在于这种黑白难辨、是非难明的情形太过常见。
-----
网友解答:
-----
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新朝皇帝王莽的姑姑。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即位。汉成帝感恩母亲王政君将自己抚养长大成人,功劳很大,尊称她为“皇太后”,还封赏了她娘家那边五个姓王的人做侯爷,王姓一下子成为权倾朝野的皇亲国戚。
但有两个叫王章和王凤的人,他们俩却不是同一族的人很不对付,于是王章向汉成帝进言不能任用王凤。
王凤知道以后,便在王政君面前装成忧心成疾的样子。王政君非常同情王凤,看着王凤的可怜,她不由得伤心落泪。汉成帝心疼母亲,就没有听王章的话弃用王凤。王凤随后把王章给杀了,王家的势力再度得到扩张。
王政君原来有一个弟弟叫王曼,很早就死了,因此汉成帝封赏王家众人的时候,没有他的份。但王政君心里一直还记着呢,于是她要求汉成帝追封舅舅为新都哀侯,并且让他的儿子王莽继承爵位,委以重任。
汉成帝是个风流成性的皇帝,最后死在女人的肚皮上。汉成帝没有儿子,而汉元帝的另一个儿子刘康却有儿子,刘康的母亲傅氏借机接近权臣王根,想让王根将刘康的儿子刘欣扶上皇位,王根得到好处爽快地答应了。
刘欣在王根的帮助下成功即位,称汉哀帝,王政君就成了太皇太后。
汉哀帝不是王政君的亲生儿子,他即位以后就提拔自己的母系族人来对抗王氏。汉哀帝和王氏之间的斗争越演越烈,王氏的许多族人都被逐出了朝廷,就连朝中地位最显赫的王莽也遭到了贬谪。
事后,汉哀帝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王政君已经年老,身边不能没有族人侍奉。汉哀帝一时心软,便将王莽和王仁调回朝廷任职,也好方便照顾王政君。
后来,汉哀帝死了,他也没有儿子。王政君立刻让王莽等控制了朝廷,王莽趁机夺取了兵权。王莽非常懂得讨好王政君,深得王政君宠信,权力也就越来越大,终于在公元8年取而代之,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西汉的灭亡,王政君难辞其咎,我也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
网友解答:
-----
主要还是因为篡汉的王莽的血缘关系吧!
这个历史功过是非真的不好判断,毕竟大家都没有亲眼看见,也许是大趋势吧,西汉从一开始就因为外戚吃了不少亏,至于外戚是不是真的过大于功真的不好说,毕竟自古就是男女不平等,男的总觉得女的应该不如他,比如现在,小时候总是听说女人多是非多,长大后发现这句是非实际上是男人倒出来的,真正小心眼看着口舌翻江倒海的其实是小男人居多,当然,也有很多很不错的大男人,但是通常低调不惹事,所以也好得不明显。
刘邦的天下在后期被吕氏专权了,虽然史书上记载了些吕姓草包,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吕雉真的是有两把刷子的,她的执政为后期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只不过男人们少有记她的好,抓住一个她处理小三吓坏儿子的事情当反面教材说了这么多年而且越说越夸张。
刘彻九岁就当皇帝了,如果不是因为妈和奶奶管着,真的就是个撒尿和泥巴的皮猴子啊。窦太后一辈子,真的是操碎了心啊。虽然最后也被病诟得够呛,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她压住了王太后,把孙子养得还挺man的,当然,后期耳根子软的老年痴呆阶段忽略。如果不是她在,那王太后的外戚才要天翻地覆的吧,毕竟刘彻他姥姥真是个毁三观的牛人,为了算命的一句话,把已婚的姑娘往皇宫里送,真是厉害。当然,最后他舅田酚也确实没干好事是不是?
但是外戚不牛也不行啊,你看汉宣帝的许皇后,没人罩着,还不是被霍光他老婆整挂了。
王莽也就是王政君的一个外戚,其实刘敖开始就子孙有点凋零了,再加上王政君的搭子定陶太后那么没下限,各方面原因其实西汉后期领导者已经不具备领导一个国家的能力了。王莽直接一个科学小咖着,那会儿这样的人才不多啊,篡起来也容易些,杨坚连亲女婿的皇位都敢要再说什么王莽,那会儿的人么,大部分还是嘴上礼义廉耻行动上没啥伦理的,比较野么,做出什么都不奇怪。
然后那些自己没当上皇帝的男人们就开始倒是非么,你看,都怪这个女人,红颜误国也就算了,关键这个还丑的很。
怎么样?像不像各位工作岗位上小部分存在缺非常耀眼的那些个倒是非的小男人!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