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是楷书,但最后没有成为一个楷书作品,而成为了行书作品,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是楷书,但最后没有成为一个楷书作品,而成为了行书作品,这是为什么?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永字八法”是王羲之用了十五年的功夫创造出来的,而《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正好是“永”字,王羲之不但对“永”字情有独钟,而且书写起来还得心应手,所以就在《兰亭序》开篇第一个字写了个楷书“永”字,而且把“永”字写得颇具神韵。
(上图为王羲之行书“永”字)
第二,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看,楷书早于行书。按照常规,在行书创作中,作品中不但可以出现楷书,而且还可以出现楷意。
(上图左侧上下有两个王羲之楷书“永”字)
第三,王羲之在书《兰亭序》时,属微醉状态,且创作欲望极强,加之书技非凡,一篇文章一气呵成,就是这幅无意之作,却被后世传颂,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这一点,就连王羲之自己也不会知道是此结果。
(上图为 《兰亭序》局部)
那么,为什么《兰亭序》没有成为楷书作品而成为行书作品呢?这正是我要说的。古人和今人写字,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整幅作品先看第一个字,如果第一个字写不好,就会影响整幅作品的观感,甚至还会影响书者的书法创作的心情。王羲之在当时的微醉状态下,头脑还是清醒的,他把《兰亭序》第一个字“永”字写成楷书,也是慎重之举。也可以说,就是这个“永”字把王羲之带入了《兰亭序》行书的创作状态,最终使《兰亭序》成了传世的经典之作。另外,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中出现楷书乃至楷意,都属正常,这个无可非议。在行书作品中,出现草意,楷意,隶意,都是允许的,关键是要恰到好处。
(上图为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欢迎留评和讨论!
-----
网友解答:
-----
在楷书、行书、草书之外,还有行楷和行草作品。
一件作品中以行书为主,夹杂少量楷书或楷书笔意,称为行楷。一件作品中以行书为主,夹杂少量草书或草书笔意,称为行草。
但行楷、行草都归入行书类。
书体的夹杂是为了寻求变化,比如《兰亭序》中二十多个“之”字,其中有楷书、有行书丶有草书。
有时我们在一件楷书作品中,还可见几个行书甚至草书,比如杨凝式的《韭花l帖》,这可让整件作品更加活泼、灵动。
再者,作品中的字体也会随着作者创作时情绪的波动出现变化。比如《兰亭序》,开篇时作者心情尚平静,字迹较工整,后来越写越激动,中篇时高潮迭起,热情洋溢。
又如《祭侄文稿》,开篇时颜真卿尚能压制情绪,后随着感情的起伏而书写加速,最后两行行笔的节奏达到高潮,由行书发展成气韵生动的草书。
说到颜真卿,不得不提他另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裴将军诗帖》,楷书、行书、草书夹杂在一起,也只有颜真卿敢这样写。
回到《兰亭序》,其主体是行书,虽然它夹杂着少量楷书,但仍属一件行书作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
网友解答:
-----
本人醉说《
以酒徒的逻辑评兰亭——一个微醉的神话》,可以解闷,不妨试试。
-----
网友解答:
-----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做《兰亭序》的时候,正在半梦半醒之间,走道都腿拌蒜了。别看他是书法大家,但酒量确实不行。他提起笔刚开始写的时候,是准备写楷书的,——永和九年,岁在?刚写到这里,酒劲上来了,他把今年是什么年给忘了,经旁人提醒,硬是现改了个“癸丑”,经过这么一改,这文章的就显得不那么耐看了。得了,王羲之一想:“都他妈这样了,也别装高雅了,该怎么地就怎么地吧?”正好这时候河边小风一吹,酒劲上来了,王羲之抡开膀子,就“唰唰”的甩开了,一篇《兰亭序》一气呵成,楷书也就变成了行书。
王羲之第二天醒了酒,一看,怎么?楷书变成了行书,这可难行。他一本正经的把昨天写的这篇《兰亭序》用楷书写了好几遍,怎么看也不如昨天现场写的耐看。又请些亲朋好友加以评判,都说昨天酒后写的好,醒酒之后写的都不行。后来,王羲之把《兰亭序》当做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共传七世,到智永手中,智永出家无子嗣,传给徒儿辨才。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用计取得原本,加以临习。据说死后《兰亭序》作为陪葬品,真迹埋入昭陵。演出了一段“天下第一行书”的传奇故事。
所以说,《兰亭序》楷书变成行书,是因为烧酒惹得祸。因祸得福,王大书法家喝大了,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
历史上的事,琢磨透了也就是那么回事,别听
专家的,专家的太深,我说的事直白。
-----
网友解答:
-----
谢邀。《兰亭集序》,是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一群名人雅士加上他的几个儿子,共四十一人举行了一个“修禊”集会,并坐在曲水之畔,将酒杯置于水中,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作诗。当天得诗37首,有人提议汇编成集,诗集起名《兰亭集》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为诗集作序,所以就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帖。为什么第一字是楷书后来变成行书了呢?我妄加推测有以下二个原因:一是打腹稿,约加思索的少许停顿。这是为诗集写的序言,作者起笔用楷速度缓慢便于构想序文的结构和用词。我们仔细观察此帖全三行几乎全是楷书,行书廖廖无几,并且行踞较宽。二是酒劲上来,腹稿在胸,三行以后逐步过渡到行书多楷书少,行距较密,其间还兼有少量草书达到了情不自禁的境界,于是随意挥毫,顿挫婉转,似行云流水,畅快淋漓,一气呵成。
-----
网友解答:
-----
很多行书作品第一个字都是用楷书写,这既符合书法的基本法则,也符合书写者的情绪运动规律。
《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随性之作,用行书最符合当时的状态
兰亭序是王羲之到会稽任长官,组织地方名流聚会雅集、修禊娱乐时,即兴为当时与会的41位文人雅士所做的诗集写的序言。
当时,王羲之已经酒至微醺,如果用小楷一笔一画的书写就不符合当时的心境,也不会跟得上他的才思喷涌。用行书写,无论是书写的心情,还是书写的速度都同即兴作文的节奏相吻合。
书法作品第一个字一般要写的庄重端正
无论什么样的书法作品,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往往会写的大一点且端庄一些,这即是对书法作品的重视,也符合我们文化里“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理念。
同时,一幅书法作品是凝结了书家情感因素的,而情感的调动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高潮。从《兰亭序》的整体结构来看,王羲之的书写速度也是经历了一个起行转合的过程,中后半部分明显要草一些。
结语
《兰亭序》第一个字“永”,虽然用的是楷书形态,但严格说还是行楷范畴。因为其笔画之间的呼应很明显,没有完全按照楷书的笔法来写,应该说属于庄重的行楷书。而王羲之这样的操作同通篇章法毫无违和之感。
-----
网友解答:
-----
原因兰亭序的写就,是书札,古人书札一般都是行书,或行草或行楷。
另外原因,书写此篇之际,情绪激动不已,因为有感而发的即兴书作。在不经意间的情性表现,随着感情的起伏而运笔,因而写的笔画结没有拘束于规整之度,以流变的书写节奏,完成了天下第一行书。
细究三百多字,没有重复的字,不断变化之中,也证明了笔功超绝。整篇笔墨气势中庸,气韵徐冉。有时字有楷则,更多的是行楷,几乎没有草字,由此判断这个时期的王羲之笔法是追求温文尔雅的风格,尽美尽善,形成了晋代文人书法开始。
其特点流变,多姿,以韵取胜,达到了妍美之风神。
从而形成了古今追求笔墨韵美为主流的书法精神内涵。
可以说行书特点,更加畅然流畅,气韵流动的书体,影响至今。依然书写最多的一种书体。大家特别偏爱行书,也是受到了兰亭序的极大侵淫。
-----
网友解答:
-----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是想得太多,没有想明白被误导了。
学习书法,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经常推敲是好事,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学习书法,并不喜欢动脑,并不思考。
学习书法总是绕不开,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个问题分解两个问题。
1、作品是楷书或行书是怎么界定的。
2、“永字八法”与楷书的相关性。
行书为了日常书写,楷书往往较为正式。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很多事情的“规定”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
楷书作品,正文每个字都要是楷书。主要原因是楷书往往比较正式,尤其是唐楷,楷书用来碑刻上石的。
比如说颜真卿《多宝塔碑》。
比如说欧阳询的《九成宫》。
比如柳公权《神策军碑》
自楷书代替篆书隶书广泛使用后,楷书就是比较正式的书体。
宋朝印刷术进步,碑刻就变少,而且宋朝的书法家普遍不喜欢写楷书。所以唐楷就是楷书的标准了。
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如果要称为楷书作品,必须正文全部是楷书。
然而《兰亭集序》,除了第一个“永”字,似乎可以称为楷书,其他的字都不能称为楷书,大部分都是行书。所以《兰亭集序》是行书作品。
说个题外话,行书和草书作品如何分辨,其实是看比例。
历代书家留下的手札等等,都不是像我们现在书法家。我要写个作品的心态写得,他们都是我想写,就写了。没有可以规定我要写一篇全部都是草书的作品。所以行书作品中常常有草书,这是正常现象。
永字八法是王羲之,还是智永创立的,还是后人附会的?
“永字八法”这一说,是王羲之创立的。有个最好的例证,《兰亭集序》第一个字就是永。
这个理由真的成立吗?
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第一个字是“永”,所有后人就有附会到王羲之创立,“永字八法”。然后“永字八法”,成了很多人学习楷书的第一课。
有些人会问《兰亭集序》中为什么“之”的写法形态各异。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书圣的名字叫“王羲之”。
临过王羲之帖的都知道,“羲之顿首”非常常见。
一般来说一个人写自己的名字的次数相对是多的,书法家名字的几个字,肯定是他写得比较好的几个字。
如果说因为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一个字是“永”创立“永字八法”,我还更加会相信智永创立了“永字八法”,智永的名字有个“永”。
不过我个人认为“永字八法”既不是王羲之也不是智永,是后人附会的。
书法有很多说法,都是后人附会在著名书家身上。
每个说法都不可轻信,包括我的。自己分析和思考很重要。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壹庸〗
很高兴能来回答这个问题,到底这个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我们都是在推敲,没有定论,当然,大家各执己见才能大放光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至于说的对不对那就去另一回事。下边,壹庸来谈谈自己肤浅的理解。
◎首先,没有人规定行书不能和楷书混写,草书和行书不能混写,就算有这样的说辞,也是现在所谓的大家在推敲别人作品是说的,这个不一定好使。所以,兰亭集序中第一字用楷书,依旧不影响作品的地位,从而也说明,行书中出现楷书也正常,不要没事干嗷嗷大叫,动不动约法三章。
◎其次,兰亭书风不同于王羲之的任何一个行书作品,到底是不是王羲之所写也是有争议,郭沫若也曾为此进行了考究和说明,永字和王羲之有些扯不断的关系,如果真不让王羲之所写,也许是后人故意为之。但是,任然可以说明楷行可同篇。除非把第一行书推翻。当然,放眼全篇,兰亭集序是一副行书作品毫无争议,不能因为其中有楷书写法就认为他是楷书作品,不能说有一对漂亮的眼睛就认为是美女吧。
◎最后,从书法的发展历程来看,楷行一起没有错误,楷带草意可定行,行书的范畴是很宽泛的,不管楷书兴盛于那朝那代,行书盛行于那朝那代,从他们的出现和形成来看,写在一起没有任何不妥。不管是王羲之所做,还是后人而为,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时,永字是行意楷写。
-----
网友解答:
-----
所有书法要义都在《兰亭序》之中
篆隶草楷行自是一笔法也
正如一人坐卧行走一样
本质不变运行变化而已
因此分辨楷行无意义也
-----
网友解答:
-----
观书法者,下者观形,中者观气,上者观心,极者观道。
不同的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层次不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审美观。
下者观形。形是眼球层面的审美。笔画的力度、字体的风格、章法的布局,即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分析,都是技术层面、眼球层面的。
中者观气。气有两个层面,一是气息的连贯流动。二是气质风格。中国书法南派多清新灵动中和之气,带有自然性,适合个人层面。北派多苍劲粗砺雄浑之气,带有装饰性,适合殿堂层面。
此种书法审美属于“工艺层面”,工艺是可以无限重复的,如用启功体抄“却把青梅嗅”,启功体有瘦劲清的精气神,但无“却把青梅嗅”的当下思想情感。
上者观心。就是体验书法背后、作者当下的思想情感。以形窥意,通过字的重轻缓急笔法笔势节奏的变化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是“艺术层面”的审美。
艺术的本质就是思想情感,而不是书法技法本身。
篇章之内的字就是一个人的表情,愤怒有愤怒的表情,忧伤有忧伤的神态,喜悦有喜悦的气场。怒则字重,忧则字滞,喜则字飞,逸则字灵。
一个人愤怒,其愤怒的产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灭烬,产生的表情动作(相当于书法技法造型)、精微气机是无限不同的。没有人能够生一模一样的怒气。书法也是。
王羲之想模仿“真”是绝对不可能。他一模仿《兰亭序》就“工于”技法外形,失去内心之“真”(情感思想)。
《兰亭序》,永等字,开始用楷书,就像电饭煲煮饭一样,锅是冷的,要预热。情绪要酝酿,酒劲还未来,人是极度清醒的意识状态。第一列基本是起承转合的“起”。到第二列,渐入佳境。写到后来,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无意识渐渐站上风,内在的潜意识流动,思维技术没有约束限制,到达精神的自由。
为什么是行书作品,我不用解释了。主体是行书。
------------------
推荐阅读:
隔壁邻居天天让我扫他的支付宝,然后扫了红包输入密码发给他,他在点击付钱给我发过来,是不是骗局?
上一篇:你知道自己的才华到什么高度了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