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为什么有“明天”和“明年”,而没有“明月”呢?
中文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为什么有“明天”和“明年”,而没有“明月”呢?
-----
网友解答:
-----
中文的博大精深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很多约定俗成的语句,无法用语法来衡量;其二是文字面对困境时的演变走出了和其他所有语言都不同的道路,决定了其信息蕴含量数倍于其他语言。
经不起推敲的约定俗称语句,却一听即懂,不会误解。
比如下面这两句话:
我今天上学差点迟到了。
我今天上学差点没迟到了。
很显然,两句话都是表示没有迟到的含义。但是仔细分析来看,“差点迟到”表示没迟到尚可,但是“差点没迟到”应该是迟到了才对,可是语言的约定俗成就这么无视了语法的规则,还让大家都看得懂。
再比如: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很显然,两句话的胜利者都是中国队,不论是“胜”还是“败”,在这句话里都不是关键因素。
词语的顺序也能决定语句含义
,这又是一种无视语法规则的案例。
这些句子都是我们平时讲的,并不会觉得什么不妥,但是教给外国人的时候,真能把他们逼疯掉。就像前一阵很流行的那个汉语听力试题:
小红:我发现我买的那件衣服是假的。
小明:真的假的?
小红:真的。
问:小红所买的衣服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样的题目对非汉语母语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场噩梦。
形声字的发明,让汉语保留了表意系统。
很多人说英语等语言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其实是不准确的说法。严谨来说,
汉语是音义文字,既表音,又表意。
这归功于形声字的发明。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面临过一个困境,即词汇增加速度远远低于人们都认知水平。
这个时候英语等语言就抛弃了表意传统,开始走上了表音的路线,即语言传达的含义是靠声音的,一个单词不表示任何含义。而汉语不同,汉语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明了形声字。
比如“水”、“河”等字,在此之前都写作“水”,并没有具体的划分。但是随着生活的需求,中国人需要把江河湖海等事物进行区分的时候,就发明了形声字,“氵”作为义符,表示这一事物和水相关;“可”作为声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和“可”相近。同理也可以区分“江”、“湖”、“海”等事物。
汉字里绝大多数字都是形声字,它的出现是中国人智慧高于当时世界其余各国的明证。
所以,英语母语的人一生中可能要掌握三万左右的词汇量,中国人只需要五千汉字便足矣。所以,化学里新元素被发现之后,其他语言要另造单词赋予意义,中国只需把形旁和声旁组合一下便好。
明年、明天与明月不是一个系统,或与古人行文习惯和引申义出现早晚有关。
“月”这一个字在篆书之后基本没有变化,“明月”一词,也许是因为
两个“月”字罗列一起不是很雅观。
并没有把他和明天、明年一同作为时间概念来使用,而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名词,也和“明”的本意是“照”,
明天、明年都属于引申含义,这两个词汇与“明月”哪一个更早出现还不确定。
-----
网友解答:
-----
明月不好用,它再天上亮着拿不下来
所以就没有办法说明年明月用以产生误会,
-----
网友解答:
-----
中文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为什么有“明天”和“明年”,而没有“明月”呢?
题主这个问题问在当下,虽不过时,但确实是为时似乎有点过晚了。梦里水乡依稀记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也许是当时无头条的缘故,他就只好问青天了,这个人就是北宋时期的苏轼苏老先生。依稀记得他是这样问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用梦里水乡个人的观点理解为,当时苏老先生也发现有明天和明年一说,唯独人们不把下一个月叫明月,问了诸多众人皆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不似现在头条上一问,友友们的神回答喷涌而出)。胜似郁闷,便喝起了闷酒,心里反反复复地琢磨这个事,于是乎揣着酒杯,仰天问青天大老爷“明月”几时有啊?
青天似乎无语,梦里水乡准备代答,然苏老先生发现我在调侃他,抄起书卷追过来了。不答了,我得逃命要紧。欲知答案,关注梦里水乡,听下回分解吧!
-----
网友解答:
-----
谢邀。
汉字是从象形字演变而来,汉字博大精深,一字一意,超出你的想象。汉字是单音文字,一字一音,它能很好的形成整体的句子,所含内容极为丰富。
为什么有\"明天\"“明年\"而没有\"明月\"或\"明星期\"呢?或许有两个原因。其一汉语用字用词很准确,\"明月\"和天上的明月在词语中重叠和混淆,不易准确的表达意思。因此人们在用语的习惯中明月是指天上的明亮的月亮,这种语言称谓陈述那就很清楚了。
其二古人信神而敬重月亮,认为月亮乃天物,不能用记数的“明月\"和天上的明月混为一谈。因此,把过去了的第一个月称为上个月,把\"明月\"称为下个月,把\"明星期\"称为下一个星期,这种叫法,沿袭至今。
-----
网友解答:
-----
一昼夜为一天,一轮回又是天明,所以第二天就叫明天;一年四季,一轮回又是明年。一个月三十天,再加上月代表月亮,其本身就明光,所以,明月只能代表月亮本身,就不便又把下一个月称作明月。个人的理解,謝謝邀请!
-----
网友解答:
-----
谢谢圣邀,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这个是够复杂多变的深了,最妙就是一拆字算挂来测人的吉凶,历史也有人曾想信,拆字的迷信兴家败国的,地确是能拆能合的奇妙之趣,可見他有着神神密密的奥妙,这主要是历史上的圣贤之多,民族之多,在统一后产生的意意,才有复杂多变的关系,对一个字都有多种意意解释,对一种物体都有难解难分的多个名称,比喻,夫人,男人,的名称就有复杂的几种叫法,对于这样的事可就多多的了,但是都有不同意意的分析,要让一群精明的外国人,他是很难解秘中国文字的复杂之深奥,?
对于明天,明年,沒有明月的说法不可靠,因为明月容易和月亮叫混,所以明月的代词,人们通常用上个月,下个月,来代替他的含义,
-----
网友解答:
-----
中文的博大精深,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表意文字,还有中文发音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性,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听的语言一点不为过,而且汉语的造字、构词、诗赋、词曲等都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睿智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明月”最早就特指月亮,现代汉语为了避免歧义,没有使用类似“明天”、“明年”的“明月”,但古汉语曾有用“明月”意指下月的例子。
-----
网友解答:
-----
汉语的博大精深,不光在于其它的延续性,还在于其词汇的不断变化与淘汰。汉语时间词的发展就遵循着这一规律,说起来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词汇现象。
我们知道,目前现代汉语普通话汇中有“昨天”、“明天”,没有“昨年”、“明月”,因此在普通话的对话中也就不会出现“昨年”“明月”之说。当然,“明月”一词是存在的,但是跟我们说的“下个月”的“明月”并不是一回事。
那么,“明月”、“昨年”真的就不存在吗?其实不然,二者之前是存在过的,特别是“昨年”在不少方言中仍在使用。
在古代汉语中曾经使用过“明月”,用来表示下个月的意思。比如:
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洩及良止以抚之。(《左传·昭公七年》)
这一例也是比较罕见的特例,但是这并不是误用,不同版本的《左传》都是用“明月”,显然不是误用。这说明“明月”在古汉语中有一段时间是表示“下个月”之义的。
为什么后来消失了呢?或者说后来怎么被弃用了呢?这其实就涉及到语言的精确性和经济性问题。“明月”一词是一个复合词,但是其构词单位“明”和“月”意义仍然很明确且很常用,二者组合在一起,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明亮的月亮”,“明年”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考虑到表义的精确性,就不得不弃用“明月”。
这里顺便也说一下“昨年”,这个在普通话中听起来怪怪的词,确实也在不少方言和之前的文献中存在。比如,信阳、驻马店、广元、汉中、腾冲方言中都是存在这种说法的,且较为常用。鲁迅先生在他的《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中也用“昨年”,“昨年东北事变详情我一点不知道。”“昨年”的消失跟“去年”的广泛使用有关,在汉语普通话中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地位。
参考文献:张言军,《时间词“明月”、“来月”的消亡及动因》,《语文知识》,2013年。
-----
网友解答:
-----
明天,明年,为什么没有明月?这个问题苏轼早就问过,也回答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网友解答:
-----
谢谢悟空先生的邀请!
依笔者之见,中文的博大精深,在于文字的细腻与内涵;在于文字的精美与丰富;在于文字的意境不同而发生的转换。
记得有一位外国人在听解说员讲解时,问中国排球讲解员,你说这场比赛中国队大败日本队,是中国队赢了的意思,但败的意思不是输吗?怎么又是赢呢?哈哈,外国人犯迷糊了。明明是败咋又是赢呢?这就是中文的妙趣所在,精深之处。这种例子还有许多,譬如方便这个词,若用在定语处意思为快捷便利,若用在宾语处意思则大相径庭,简直让人啧舌也!恕受篇幅影响在此不在赘述。
关于有明天,明年之说,为什么没有明月之说?
个人认为,只是为了不与明月弄混淆而已。如果在词语中出现这句话:“明月我到你家来作客“。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指天上的月亮呢?还是指下个月呢?故为免除误会,不能如是说罢了。
中国人玩文字游戏是其它文字无法比拟的。因为这与汉字的结构与特性有关。为什么有人会造文字狱,就是从文字中寻找歧义来污陷他人!譬如清朝入关以后对汉族文人所造的文字杀戮!就有人说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多少文人的头颅落地,造成一场文字狱的大浩劫!!!
-----
网友解答:
-----
谢邀回答!
中华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同样的一个汉字,用在不同的词语中,表示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有时读音也是不一样的。人想将所有的汉字研究透真的很难。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有明天、明年,而没有明月呢?我个人感觉,明日、明天、明年等一些专用词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而明月一词,绝大部分人理解为明亮的月亮。为了不让人误解,用时间定义很少说明月,因为明月很少有理解为下一个月,这也许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吧!
明。这个字通常用在名词之前,这个词有时作动词,有时也作形容词,这要看用在何处。明日、明天、明年等的明字通常为动词,而明月的明字在通常情况下为形容词,因为明是来形容月亮的,在月字之前,一般人理解为形容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明字确实有双重含义,明既有明亮,也有下一次的意思。中华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呀!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