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时期,沙俄为何干不过日本?
日俄战争时期,沙俄为何干不过日本?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输在后勤上。
其实当时沙俄比日本要强大得多,军事实力也要强得多。
但是,日本距离东北近在咫尺,运输物资和兵员很方便。
日本的军用物资和士兵,只需要从本土用船只运到朝鲜,再通过铁路运到东北即可。
甚至在掌握制海权以后,日本可以直接在东北的港口运输物资,速度是很快的,前后不过二三天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联合舰队,不惜代价也要掌握制海权的原因。
但是,沙俄主要的经济、军事、政治中心,包括大部分人口都是在欧洲部分,距离东北接近1万公里。
沙俄想要运输军用物资和增援的部队,只能依赖西伯利亚铁路。
俄国人口1亿4000万,陆军常备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军达375万人,其中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在远东除驻守中国东北的部队只有约10万人,148门火炮、8挺机枪。
相反,日本人口为5000万,战争时可动员兵力200多万。而日本只用了120万就获胜了,可用兵力上却大大弱于沙俄。
日军现役陆军总兵力近38万,火炮1140门,近37%为山炮,适于山地作战,且射程远,杀伤力大。机枪147挺,火力配备明显优于俄军。
可见,双方一线部队旗鼓相当,就看谁能够迅速增兵。
沙俄负责运输的西伯利亚铁路,只能单向运输,如果双向运输就需要复杂的调度。
即便单向运输,火车速度不能超过45公里,不然就很有可能会脱轨。
按照9000多公里的铁路长度,即便火车昼夜不停(当然不可能),也要10天才能从这一头到那一头。
实际上,西伯利亚铁路只是名义上修建好了,主要长隧道尚未开通,诸多侧线和桥梁仍在施工中,有很多运输瓶颈。
最大的瓶颈是贝加尔湖。当时认为“一连50多英里的悬崖峭壁,夹杂着岬角、湖湾和窄坡。要建成它,需要建200多座桥、33条隧道。甚至有委员会成员认为,环湖铁路的工程量超过俄罗斯帝国此前全部建筑物的总和。”
于是,这一段铁路没有修建成功,和平时期的火车开到这里就要停下,将货物卸下用运输船只运到湖对岸,再重新装船。
这么连续折腾,加上沿途拥堵和调度问题,导致火车运输军火到东北,往往需要近1个月时间,而日俄战争总共只打了半年。
尤其是战争初期是冬季,贝加尔湖完全冰封,湖面船只无法运输。于是,被迫采用三种方法。资料这么写:用雪橇在湖的冰层上滑行,但运量极小,只能运输军官,且冰面路况没想象中好,军官们总有不得不下雪橇步行的时刻;士兵们冒着风雪徒步穿越湖面,暴风雪不断,湖面每隔4英里设置一个棚屋以提供热茶和汤,治疗冻伤者;铺设临时铁道,但第一节通行的火车头就跌入冰层薄弱处,此后一律改成人力和畜力拉着火车车厢前行。
贝加尔湖的铁路修好花费了大半年时间,到沙俄投降前1个月才勉强修好,但俄军败局已定。
由于运输问题严重,沙俄只能想尽办法在中国东北当地解决。当时沙俄百分之八十的粮食和生活物资,依靠在东北劫掠。但东北当时也不是什么富裕地区,提供的物资有限。
况且,粮食可以抢夺,武器弹药是抢不到的,增援的部队也无法解决,只能编组一些中国人的民兵组织,协助俄军作战。
-----
网友解答:
-----
日俄战争表面上是日本和沙俄的战争,但实际上是日本+英国+美国一起对付沙俄。就连宣布中立的清政府当时也是偏袒日本,希望日本能赢。虽然直接出兵跟沙俄硬钢的国家只有日本,但英国若是不在欧洲扯沙俄的后腿,让沙俄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日本,美国不贷款给日本买军火,买粮食,日本哪里有跟沙俄正面硬钢的资本?
并且,日本就真的赢了沙俄吗?
日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双输的战争,日本和沙俄其实都不是胜利者
。要说谁才是最终赢家,貌似英国和美国才是。
▲日本版时局图,在日本人眼里,1900年代的国际时局对日本也是异常凶险。
一、日俄双方对战争的重视度不一样
1894年,日本在沙俄、英国的支持下,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然而当日本战胜大清,强迫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岛后。沙俄却出面干涉,强迫日本吐出辽东半岛。
沙俄这么明目张胆的下山摘桃子,日本当然不答应了。结果,沙俄伙同德国、法国,组成三国联合舰队,出现在日本领海,以武力威胁日本退出辽东半岛。
日本惹不起三国,便只好以收取清政府三千万两白银的手续费为代价,归还了辽东半岛给清政府。
事后,沙俄以“赎辽有功”为由,强迫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湾,租期25年。随后俄军把大连和旅顺租借地划为俄国的一个州,并把这个州命名为“关东州”。
此事件在日本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不少日本人认为:
日本被沙俄坑了,明明是沙俄想吞并中国东北,但沙俄不想出头,于是让日本出头。等日本傻乎乎的跟清政府打一仗后,沙俄再出来下山摘桃子。沙俄的目的怕不仅仅是吞并中国东北那么简单,可能日本也是沙俄吞并的目标
!
基于此种思想,日本国内在1898年前后,便有了一种跟沙俄全面对抗的思潮。然而这还只是开端,沙俄接下来干了一件事,
让日本产生了和沙俄赌国运的想法
。
对于日本来说,这场战争是赌国运之战,如果战败了,那么明治维新三十年的改革成果就付之一炬了。而日本也必将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对于沙俄来说,这场战争只是一场普通的扩张战争。赢了当然最好,败了也不要紧,顶多就是断己一臂的伤害,不会悲催到亡国灭种的程度。
这就是“尽全力”和“尽力了”的区别
。双方一开始对战争的重视程度就不一样,所以战争的结果也必然是朝着“尽全力”的日本一方倾斜的。
比如在旅顺争夺战,日军偷袭旅顺前,俄军情报机构通过破译日军外交密电,都已经得知日本即将采取军事行动,但沙俄政府居然并未立即采取措施,俄远东军未接到战备命令。这种态度,岂能不败?
二、日本有外交优势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在配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同时,还单独派出一支十三万人的部队入侵中国的东三省。在经过了四个多月不太激烈的交战后,清军驻守在东北的九万官兵被全歼,东北三省全境在事实上被沙俄侵占。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后,沙俄在北京忽悠七国联军从中国撤军,但被它独自侵占东三省,它却一直故意不撤军。
当时清政府已逃离北京,慈禧躲在西安,沙俄找不到清廷中央政府,便决定先强迫东北地方政府订立临时性的协定,然后再逼迫清政府承认它对东北的占领合法性。
但是由于东北人民强烈反抗以及英美等国的干涉,沙俄迫于压力,只得于1902年同清政府签订《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分三期逐步撤出东北。
然而就在第一期撤兵后,沙俄却故意违约不撤兵,并派兵重新占领了沈阳。然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远东总督,妄图永久霸占东三省进行殖民统治。
沙俄出尔反尔,让英国很不满意。因为英国一直视中国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沙俄一口气吞了东三省,它很嫉妒。为此,英国通过外交斡旋让沙俄撤军。但是沙俄拒不理会,于是英国决心拉拢日本对沙俄开战。
1902年,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明确支持日本打沙俄。
签约后,英国放出狠话,声称日本是自己的盟友,日俄交战,如果谁敢帮沙俄,就是与英国为敌!远在美洲大陆的美国立即响应英国,给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支援。
欧洲大陆的国家由于都惹不起英国,便都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沙俄,只有德国和法国私底下帮忙,但最终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比较搞笑的是,英、俄后来和解了,德国和沙俄反而还翻脸了。至于清政府,表面上虽然说中立,但实际上也是支持日本的。因为关外毕竟是满洲龙兴之地,沙俄赖着不走,慈禧那帮人无法跟国人和老祖宗交待。
所以说,
日俄战争其实并不单单是日本和沙俄的战争。美国、英国都出了力,就连清政府也偷偷出了力
。
三、日本在军事指挥、地理方面也有优势
这两点都不用多说了。战争前线相对于日本仅仅是日本海环渤海一带,而俄国则穿越长长的西西伯利亚平原。
俄国方面虽然有硬实力优势,但俄军补给线太长,且将帅无能,军队非常腐败。士兵大多是猎人和农夫,虽然作战很勇猛,但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
而且,由于俄法同盟的约定,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因此沙俄的主力一直没有开赴远东和日本开战。尽管沙俄后来败了,但依然还有再战之力。反观日本则是无力再战。
总的来说,日俄战争是一场双方实力非常悬殊的战争。日本能在战场上击败俄军,除了日军本身英勇之外,英美对他的支持,沙俄方面对战争的不重视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不过开头也说了,日本和沙俄其实都不是最终胜利者。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英美。
对于日俄战争的把控,英美做的非常好。
战争之前为了制约沙俄,就怂恿日本开战;战争结束后,害怕沙俄跟日本赌国运,
就向日本施加压力,让日本尽快结束战争,不要过多削弱沙俄的实力。免得沙俄急眼了,缓解与德国、奥匈帝国的矛盾,把俄军主力部队派到远东去和日本堵国运。这对协约国集团非常不利
。
日本胆敢不听话,英国就立即断供。没了英美贷款的日本,经济不崩溃才真正有鬼。所以日本根本没办法决定战争的走势。
所以说,日俄战争的双方,包括清政府,都是棋子。清政府是个弃子,日本是一颗制衡沙俄的棋子,沙俄是一颗制约同盟国,但又不太听话的棋子。
作为博弈者,英国很好的控制了棋局,得到了一个它想要的结果。
-----
网友解答:
-----
俄罗斯帝国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原因蛮多的。由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实力稳居世界前五,而日本虽然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势日渐强大,并在与清朝的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获利颇丰,使其实力进一步提升。但一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夕,由于体量等因素和俄国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即便是当时日本内部对于日俄战争日本获胜的可能性也比较悲观。典型的儿玉源太郎就对此战日本能否取胜表示满满的迷茫。
毕竟当时双方体量差距太大,俄国常备兵力规模甩出日本十倍的巨大差距,而即便是质量日本也未必占多少优势。论海军实力俄国海军吨位在1904年一度位居世界前三,即便是战力至少也可以保持在前五。虽然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朝的北洋水师,但日本离世界主要海军强国仍有差距。故而日俄战争前夕,理论上俄国海军要明显大于起步不是太久的日本海军。而财政收入上俄国也是日本的八倍。(折算成日元,俄国20亿,日本2.5亿)
但是也正是日俄之间巨大的差距(一说俄国军事实力五倍于日本),让俄国人在日俄战争中产生了轻敌大意。并且由于西伯利亚铁路(
虽然1904年7月才开始通车但直到1916年才全线通车
)尚未彻底打通和欧洲局势等原因,这也使俄国人在战争中并未使出全力。
日本敢于俄国作战,也是料定了俄国由于在远东兵力和后勤有限,而西伯利亚铁路虽然已经开始通车,但是从贝加尔湖段仍未通车。而如果这段铁路也通了,那日本纵使做足了准备也没有取胜的希望了。(后来在1945年苏军准备着手抽兵进入东北时,全线通车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趁着这段铁路打通尚需一段时日,日本与俄国开战,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日本倾尽全力、部署得当也不是没有希望。
但即便这样,日俄战争俄国总计投入兵力达到1,365,000人。而日本则在日俄战争全国动员的情况下累计投入1,200,000人。俄国兵力略占优势。
还有日本全力以赴,在开战前做足了准备也是俄国输掉战争的原因之一。虽然这个原因和西伯利亚铁路打通比较起来似乎次要了些,但还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日本是以偷袭的方式对俄国开战的,这让俄国有些错不及防,使日本可以占据先手优势。(先手优势虽然有时候不足以赢得战争胜利,但却能增加几分胜算和主动)日本在战争中的战略部署也还算不错,
而且日本为了赢得战争胜利也做足了情报工作,向俄军后方派遣许多谍报人员,并且潜伏到了东欧,建立了一个谍报网。这使日本在战争中可以知己知彼。而俄国就不行了,非但不知彼可能连己也知道的不够全面。虽然俄国的情报在当时世界还算不错的,但是由于轻敌大意,对东方人打心底里的蔑视,使俄国没有对日本进行良好的情报收集工作。
另外由于俄国人在中国的行为比日本还恶劣,所以当时的清朝由于与俄国的仇恨较深,在战争中总是倾向于日本一方。
而且由于考虑到地理因素,结合上面所述,日本在战争中拥有更多的主场优势。毕竟日俄战争的战场设置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日本的主场优势在对马海峡海战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俄国在战争中则表现的有些被动。
另外参加日俄战争的俄军士兵出身也并不高,虽然有一定的勇猛劲,但缺乏系统性的训练。
纵观整个日俄战争期间,除了旅顺战役日本兵力三倍于俄军,且俄军伤亡小于日本以外,其余很多战役俄军都是兵力占优,且处于防御状态,但最终却总是被兵力处于劣势的日军击败,而且伤亡还比日本大得多。
例如辽阳会战(日军12.7万 VS 俄军22万)、沙河会战(日军17万 VS 俄军21万)、黑沟台会战(日军5.4万 VS 俄军25万)、还有日俄战争规模最大的会战——奉天大会战(日军25万 VS 俄军31万)役后大山岩一举成名,这些战役俄军虽作为防御方,但伤亡却比日军大。
也可以看出俄军战术和素质要弱于日军。
不过日俄战争虽然俄国惨败了,但是日本也未能取得全面性的胜利,由于俄国的想法是采取战略后撤,一步一步的消耗日军,然后再让西伯利亚地区的俄军与日军消耗一波,坚持到俄国集中欧洲地区的精锐赶来击败日本。
像1905年3月10日奉天会战结束时,俄国虽然士气低落,但依然有80万人和2,200门火炮可以短时间内投入战争,而日本动员力量则达到了极限,只有40多万兵力和1,046门火炮可以投入战争。当美国方面通过法国总统卢贝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愿意为日俄两家调停战争时,尼古拉二世却表示,决战才将要开始,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正在向远东驶去。愤怒的尼古拉二世想要将日本耗死。
与此同时,在1905年3月,日本全国动员已达到极限吗已经没有正规的预备役力量了。这使日本迫不及待的想要在现有还算对日本有利的情况下求和。
当日本在谈判桌上想要让俄国支付巨额赔款时,却因收到山县有朋的报告收到俄国正从欧洲抽调重兵前往日俄战争的前线的消息,日本也只好放弃赔款。从这里也可以大致清楚,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性。
-----
网友解答:
-----
日俄战争是一场狗咬狗的战争,是20世纪初,日本和沙俄这两个新老列强,为了争夺远东控制权,爆发的一场大战。
我国的东北地区,就是当时的主战场之一,对于百姓来说,这场本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的战争,却成为了一场浩劫。
“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盛京时报》
没有办法,这就是落后弱国的待遇,只能给人家充当“棋盘”的角色。
而这场战争最终以沙俄失败而告终,日本一战成名,正式跨入列强之列!
作为老牌列强的沙俄为什么没有战胜刚刚发展起来的日本呢?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沙俄方面战线过长!
并且后勤补给不足战争开始是以日军进攻旅顺开始的,当时的沙俄方面为了保护在东北的利益,在旅顺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要塞,并且派遣到中国东北的军队约有30万左右,同时在旅顺要塞有两万守军。
可是由于当时西伯利亚铁路没有通车,沙俄方面军队无法从欧洲调派大量军队支援,后勤资源也远远跟不上前线战事的需求。在战争中只能处于防守的态势,很少有机会和实力向日本发动有效进攻。
相对于日军方面,日军控制着环渤海地区,可以通过海上运输来源源不断的支持着战事的兵力和物力,而沙俄的太平洋舰队却需要长时间的运输,资源消耗极大。
2、 沙俄的轻敌大意!
当时的日本方面正值幕府战争到明治维新的过渡时期,日军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时,爆发出的战斗力也是空前的,日军气势高昂,并且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便已经以举国之力来应对这场战争,投入了所有的兵力财力物力。
同时日本方面主要目标就是东北,作为岛国的他们做梦都想拥有大陆之上的土地,为此,日本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
总而言之,日本在进行一场国运豪赌,在他们眼里,这无非又是以此“甲午战争”,胜利之后,将会为其带来巨大的回报。
而沙俄方面,由于沙俄核心利益地区在欧洲,对于远东地区并没有十分看重。所以沙皇并没有将日本放在眼里,俄军将领也没有对这场战争进行充分的部署。沙俄的士兵更是一群拿着枪的农奴,存在着厌战情绪,整个军队毫无斗志,纪律涣散。面对同仇敌忾,为国运而战的日军实在难以抗衡
3、 日本进行了间谍战!
日本方面紧紧抓住俄军招募劳工这一有利契机,趁势大量派遣特务混迹其中。可以实时获取俄军的动向,有了战争的主动权,可以提前进行军事的部署。据数据调查,在俄军招募的劳工中,有百分之三是日本特务。
4、 日军受到了英国的支持!
当时沙俄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很有可能危及到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同时西伯利亚铁路和中东铁路及支线会影响到英国苏伊士运河的效益。并且英俄之间也存在着局部范围的冲突,英国需要在另外的战场遏制沙俄。
作为老牌殖民地大国的英国有实力为日本提供军舰,以及军事物资,干扰沙俄的行动。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舰就是英国建造。这为日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总结来看,日本的胜利是建立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的,当然,这也仅仅只是险胜。以至于胜利的日本并没有能够想在清朝身上,从沙俄得到大量的战争赔款,当时日本向沙俄索要30亿日元的巨额赔款,结果沙皇一分不给,放出话来,要么就这算了,要么九继续打。
显然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于是放弃了赔款,战争结束!
-----
网友解答:
-----
我们首先要清楚,日俄战争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对于日本和俄罗斯两国的意义不同。对于日本来说,日俄战争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甚至国家存亡的全面战争,而对于俄罗斯来说,日俄战争只是一场争夺东北亚殖民利益和势力范围的局部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呢?日本作为一个新兴的亚洲工业国,急于通过在朝鲜半岛和满洲地区的殖民扩张获得原材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而日本要想获得继续崛起所必须的殖民地,就必须虎口拔牙,从老牌的西方列强手中抢夺殖民地。俄罗斯是日本所瞄准的第一个目标。朝鲜半岛和满洲地区在地理上距离日本最近,清帝国的势力急剧衰落,这里成为了日本殖民扩张的首选目标。日本所面对的唯一的障碍就是俄罗斯,因此,日本要倾尽全力在这一区域打败俄罗斯。
但是,正如对于日俄两国的意义完全不同,日本也清楚,如果彻底击溃俄罗斯这个帝国,对于小国寡民的新兴东方国家日本来说,是不可能的。俄罗斯在国力和军力上均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日本的目标是在满洲击溃俄军,迫使俄国与日本和谈,从而获得满洲和朝鲜半岛的部分利益。从战争的准备和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为这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战争中孤注一掷,集中全力在海上和陆地均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在海上,日本海军打得堪称世界海战史上的典范,几乎彻底消灭了俄罗斯帝国海军。然而,对于俄罗斯来说,在战争开始前严重轻敌,对于亚洲“猴子”的战争不屑一顾,在战争爆发后又决心不足,一退再退,死守待援,结果被日军各个击破。同时,也不得不说,日军的训练和装备在当时都堪称精良,战斗力和指挥能力都要超过俄军。而腐朽落后,国内已经面临社会动荡的沙俄军队指挥不利,军人战斗意志薄弱。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其实获得了英国的支持,英国希望通过英日同盟遏制沙俄在亚洲的扩张。在战争中,无论是战争融资,武器装备还是军事情报,英国都对日本提供了支持。
日俄战争虽然日本获胜了,但日本并没有把俄罗斯赶出整个满洲,沙俄仍然控制着北满,而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远远不断运来的陆军,使得日本急于利用胜利与俄罗斯和谈,而不敢继续战争。如果不是俄罗斯国内爆发了革命,沙俄政府无暇顾及远东,不想将战争继续下去,面对已经精疲力竭,财政面临崩溃的日本,谁能胜利还很难说。
-----
网友解答:
-----
日本在发动日俄战争时其实并无必胜的把握。在日本御前会议就对俄开战问题进行讨论时首相伊藤博文表示:“本次战争陆海军均无胜利可能。”参谋本部次长、对俄战略计划制定者儿玉源太郎表示:“本次战争胜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如果俄军出兵1万,我军必须以3万之众迎击。” 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也表示:“我有日本军舰可能沉掉一半的思想准备。”日本决策层如此悲观的论调一方面固然来自于当时日本人潜意识中的白人的优越论,另一方面当时双方的实力差距的确很大: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夕沙皇俄国的疆域高达2280万平方公里;这时的日本由于在甲午战争中侵占了我国台湾,实际控制面积为41.42万平方公里,连俄国的2%都不到。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而日本人口约为4400万,相当于俄国的31.2%。1904年俄国的钢产量为272万吨,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而同年日本的钢产量为6万吨,相当于俄国的2.2%。这一年俄国的煤产量是2150万吨,位居世界第六,日本则紧随其后位居世界第七,其具体数字为1250万吨,相当于俄国的58%左右。这年俄国的年财政收入是20亿日元,这大约相当于日本的9倍。战前俄国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为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俄国海军则拥有200余艘战舰;相比之下日本陆军总兵力约为37.5万人,这其中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25万人,日本海军也只有大约80艘战舰。在战争过程中俄军经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日军方面则动员了118.5万人。从面上的数据资料来看:日军无论在战争前、战争中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在疆域、人口、经济等支撑战争的潜力因素上也处于劣势。那么日本究竟有何底气敢于同俄国开战呢?为什么处于劣势的日本却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呢?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日俄战争是日本进行的一场豪赌。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日本的整个近代逐步崛起再走向崩溃其实就是一次次的豪赌:甲午战争面对清军、日俄战争面对俄军、日德战争面对德军其实日本都没绝对的必胜把握,可日本都赌赢了,直到日本试图在日美太平洋战争中再次复制以往的成功模式却招来了大败。在日俄战争之前甲午战争的胜利大大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在甲午战争之前列强将北洋舰队列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舰队。当甲午战争爆发时列强普遍认为清军必胜——毕竟中、日两国的体量摆在那儿:一个是亚洲传统意义上的老大帝国通过洋务运动取得了诸多成绩,一个是弹丸小国刚经历明治维新还前途未卜。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日本成功战胜了亚洲传统意义上的第一强国,甚至还从这个昔日的老大帝国割走了台湾并取得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台湾的资源和两亿两巨额资金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到日俄战争爆发时日本的国力早已突飞猛进。而甲午战争以小博大而取得成功的经历则助长了日本嚣张气焰。
尽管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崛起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豪赌的因素,但也不能说日本就完全没一丝一毫的把握,否则也不敢轻易发动挑起战争。表面上处于劣势的日本其实也有不少优势:沙俄的人口和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远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俄国兵力薄弱的地区,毕竟这里距离俄国的中央核心地带实在太过遥远,漫长的战线对俄军的兵力调度和后勤补给造成了严峻的挑战。此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将俄军主力从欧洲部分调往远东的效率其实是极低的,而且即使调过去了也会面临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当时沙俄在远东部署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装备有148门炮、8挺机枪,部署在远东的太平洋分舰队有排水量合计19.2万多吨的60余艘作战舰艇;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部队有25万人,装备有1140门炮、147挺机枪,海军方面有排水量合计26万多吨的80艘战舰。考虑到日本本土距离作为战场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要比沙俄近得多,这意味着日本的战线要短得多,相应的后勤补给的难度也就小得多。这样一来在总体实力上呈劣势的日本在具体的远东战场上形成了明显的兵力、装备和后勤优势。然而俄军方面却对此视而不见,以致于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战前的俄国将他们眼中可能会爆发的日俄战争视为一次“军事散步”;日军方面则自三国干涉还辽以来进行了十年扩军计划,时刻准备对俄国发起打击。1904年2月8日午夜日军已偷袭旅顺的方式点燃日俄战争的战火时俄军军官正在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战争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从天而降,他们根本没做好任何战争准备。
事实上在战争即将爆发的2月8日白天一艘日本轮船就驶入俄国占领下的旅顺港,在停泊于港湾的俄国军舰上几千名水兵的眼皮底下将居住在旅顺的日本公民接走,这其中包括一名日本秘密特工,正是这名特工此前已将俄国13艘巡洋舰和战列舰、4艘驱逐舰的确切停泊位置在地图上一一标出。大约在同一时间俄国喀琅施塔得港口司令马卡罗夫专门致函海军部:提请该部注意旅顺舰队的危险处境并建议将舰队开进内港。马卡罗夫在信中说道:“如不采取这个措施,则我们将被迫于首次夜间突袭之后这样作,那就要为这个错误付出重大代价了”。马卡罗夫的判断完全准确,可他还是低估了日本人发动战争的速度——就在2月8日与9日的午夜之交时分旅顺港担任瞭望的俄国水兵发现了3艘日本军舰,可他们居然以为这些军舰是返回基地的俄军驱逐舰,等到发现那是日军军舰时为时已晚。这时俄国舰队仍在外港且没有采取任何必要的防护措施。结果在开战的一瞬间日军军舰在海岸灯塔和俄舰探照灯光照射下用鱼雷击沉了俄国海军的“太子”号和“雷特维赞”号战列舰、“帕拉达”号巡洋舰。当旅顺港的俄国水兵已和日军军舰正式交火之后正在城里庆祝司令夫人命名日的高级军官们仍蒙在鼓里,尽管他们隐约听到从港口传来的炮声,却以为那只是俄军士兵在进行实弹射击演练,直到黎明时分返回港口的军官们看到被日军袭击后的战舰残骸才知道战争已然爆发。战争爆发一个月后的1904年3月8日最早建议将舰队开进内港的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罗夫被任命为新任太平洋分舰队司令赴旅顺就职,马卡罗夫到任后在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布雷,防止日军登陆并从后面威胁旅顺基地。同时改善旅顺港口的防御,加紧修复被打坏的舰艇,经常派遣舰队出海活动,加强战备训练。他还命令海参崴舰队在日本海积极袭扰日军海上交通线,以便分散日方对旅顺的压力。马卡罗夫这些措施在短短几周内完全恢复了俄军士气,扭转了被动应战局面。3月11日马卡罗夫在到任的第3天便率舰队出港,自3月22日起马卡罗夫率舰队几次打退日军进攻,自4月11日起俄军已由消极防御状态转为主动出击。面对俄军的反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抓住俄军欲扭转战局而急于出击的心理于4月12日深夜派遣军舰在旅顺港外秘密布放水雷,翌日拂晓又派出第三战队军舰在旅顺港外诱敌。当时正值俄驱逐舰自外活动归港,遭到日驱逐舰围攻。马卡罗夫急遣“巴扬”号相救,又遭日第三战队军舰围攻。于是马卡罗夫亲率舰队驶出港口迎战并奋起直追撤逃的日舰。当发现日军主力舰队早已列阵以待,便当机立断下令各舰返航。返航途中他乘坐的装甲舰“彼得罗巴甫罗夫斯克”号触发水雷,引起舰上的水雷及主锅炉、弹药仓连续爆炸,遂即沉入水中。被俄国人寄予厚望的刚刚上任的太平洋分舰队司令马卡罗夫就这么触雷身亡了。新任司令威特赫夫特不再采取积极行动,日军就此掌握了制海权。
任何一场现代化战争都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在整个日俄战争过程中沙俄和日本在指挥体系、后勤补给、战费筹措、情报搜集等方面的表现可谓有天壤之别:当时俄军的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马通信。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修通,以致于从欧洲到中国东北有将近六星期的行程,每昼夜却只能开2-3列军车,这就使俄军的后勤补给效率极其低下。事实上俄军的后勤补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管理上也相当混乱:当前线最需要炮弹的时候部队领到的却是一车箱一车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已空前猛烈的条件下俄军的战术指导思想还停留在19世纪前期拿破仑战争时代那种冷热兵器混用的刺刀白刃战。自负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还向前线派出了代表自己的特派员干预前线的军事指挥,结果前线将领和来自圣彼得堡的皇室特派员之间的矛盾极大阻碍了俄军的作战效率。日军充分利用来俄军缺乏战争准备的有利条件以偷袭的方式消除旅顺方面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在夺取制海权之后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集中优势兵力在俄军援兵到达前歼灭俄军于辽阳、奉天等地。在奉天之战中携带有重机枪和火炮的日军骑兵打败了三倍于己的哥萨克骑兵。黑沟台会战日军骑兵以8千人的兵力顶住了11万俄军进攻达三天,用机关枪再次打败俄军。当前线日、俄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日本驻英国财务官高桥是清于于1904年5月、1904年11月、1905年3月、1905年7月11日、1905年7月19日、1905年11月6次为日本募集战争经费,仅在第一次小试牛刀中就募集到一亿日元,这不仅为日本筹措到了战争经费,同时将英、法、美、德等国的资本财团拉拢到日本一边,从而切断了俄国获得外部资金的来源,可以说这是日俄战争中在经济战线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暗战。沙皇俄国一直以来就有各民族的监狱牢笼之称,尤其是在沙皇政权统治末期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相当尖锐: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国内、国外广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对派接触。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牵线搭桥下俄国自由党、俄国革命社会党、芬兰宪法党、波兰国民党、波兰社会党、亚美尼亚党、格奥尔基党等沙皇政府反对党派的代表在巴黎召开联合大会。会后俄国各地就不断爆发反抗沙皇政府的斗争,这极大牵制了沙俄的精力。与此同时俄国同其他列强也存在诸多纠纷:长期以来沙俄南进以获得太平洋、印度洋出海口的国策令英、美等国极为警惕:在日俄战争前从1813年起英、俄就围绕中亚展开了大博弈;1899年新兴的美国向在中国拥有各自势力范围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原则,结果只有沙俄拒绝回复。日本利用俄国同英、美的矛盾与英国缔结英日同盟,与美国形成事实上的盟友关系,日俄战争中日本获得了来自英、美的巨额贷款,而针对同俄国有盟约的法国则利用德国的力量加以牵制。
随着战局对俄国日益不利起来之后沙皇政府决定从波罗的海舰队(后来加上黑海舰队)抽调舰船编组成“太平洋第2分舰队”开往远东增援。这支混合舰队拥有各型主要战舰38艘、辅助舰船约20艘,下编两个大队(后来又增加1个大队),由罗日杰斯特温斯基海军中将统一指挥。这支仓促拼凑起来的舰队甚至是在某些舰只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就出海了,然后一边航行一边安装。临时拼凑起来的官兵战术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而对沙皇政权相当不满。原定1904年7月中出发的太平洋第2分舰队因为各项准备工作的不充分而不得不推迟到10月中旬出发,由于日本的盟友英国掌握着世界范围内的海上优势,以致于这支舰队不得不千方百计绕过英国控制的海域,因此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而是从波罗的海经非洲南端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这意味着这支舰队需要航行3万公里,而中途一个基地也没有。由于之前日军的一系列胜利已使俄军患上了严重的恐日病,这支恐慌情绪已发展到草木皆兵的地步,甚至出现了日本的秘密舰队已到达北欧海域的谣传。在这种恐慌的氛围下俄军官兵见到外国船就以为是日本舰队而盲目开炮,有时俄军军舰之间甚至会将对方误认为日本军舰而互相开炮。10月21-22日夜间这支舰队在北海击沉击伤英国渔船,由此引起了国际风波,英国政府借此向中立国施压,使其不得向俄国舰队提供方便。这样就使俄国无法通过中立国港口进行补给,俄国舰队不得不尽可能多装些后勤补给物资,以致于甲板、机房、洗澡间、军官卧室全都堆满了燃煤,既降低了航速,又影响工作和卫生。舰队经过赤道海域时俄军官兵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非战斗减员情况极为严重,连司令官罗日杰斯特温斯基也病倒了,副司令福克萨姆更是重病垂危,士气已然低落到极点,士兵自杀乃至兵变的事件一再发生。与此同时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早已严阵以待:1905年5月14日上午罗日杰斯特温斯基海军上将指挥的、由50艘战舰组成的波罗的海舰队驶出法属安南(今越南)的金兰湾,日本方面在请报上的优势再次体现出来——日本联合舰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得知了波罗的海舰队出港的消息。27日下午1点55分左右远道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与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迎头相遇。中国兵法中有一句老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说士气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的。从波罗的海出发时几乎草木皆兵的俄军官兵在经历长达220天的远航后已疲劳到极点,以致于侦察人员竟没发现敌情,因此从战斗一打响就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这次对马海战中双方各有装甲主力舰12艘,但日舰的航速为18-20节,这高于俄舰的15.5-18节,日军舰炮的射速为每分钟360发,而俄军为每分钟134发。战斗过程中日军舰只在临阵时进行了“敌前大转弯”,从而形成“一”字横向展开的战斗队形,集中优势火力,将呈“|”纵向驶来的俄国军舰逐一击沉。
-----
网友解答:
-----
以现代的角度看,
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几无悬念
,
日本当时虽然在综合实力方面远逊于俄国,但是在战场外“伐谋、伐交”的决策,国内战争策略的统一认识以及在东北亚地区的局部军事优势上,则明显高俄国一筹
。这场争夺远东地区霸权的战争无论胜者为谁,无论当时大清国的态度是“联俄抗日”还是“师日拒俄”,都无法改变当时中国最大受害者的地位。当然,日本的最终胜利,确实让当时普遍流行的“人种论”翻了车,让人们看到“后发国家战胜老牌列强,黄种人打败白种人”的希望,算是一点点精神安慰或者启蒙吧。
日俄战争的前奏和起因
交战双方,其实都已经蓄谋已久,
只不过截止到开战前,日本已经自内而外的做好了战争准备,而沙俄却还沉浸在“泱泱大国”的迷梦里,自上而下的充满对日本的“蔑视和迷之自信”
。
但无论如何,日俄两国都早早的将“制霸远东”作为自己的重要战略目标
。
日本明治天皇当年发布了《天皇御笔信》
,公开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构想了征服韩国、辽东、蒙古地区,进而征服亚洲乃至世界的
“大陆政策”
。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提出《清国征讨策》
,以五年为期,希望抢在清政府完成军备改革和世界列强不足以在远东大规模用兵之前,进攻清帝国,
强迫清政府承认韩国独立,实现“攻取韩国、以制辽东”的计划
。
沙俄方面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攫取了清朝大片领土之后,
又制定了进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和韩国的“远东政策”
,以图独揽亚太地区的霸权。
沙皇尼古拉二世继位以后,更加明确的提出“要在东亚确立和扩张俄国势力,夺取满洲、兼并韩国”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沙俄的“远东政策”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东亚的肥肉只有一块,都想吃肉的新老列强唯有一战
。
战前的几个关键点
1、
1891年,沙俄西伯利亚铁路破土动工
,该铁路倘若完工,将大大的增强沙俄欧洲中西区与远东地区的联系,增强沙俄远东地区的军力和后勤补给。
该铁路动工的消息极大的震动了日本政府,时任日本外交大臣的青木周藏认为“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无异于向远东大举增兵,恐怕会在不久的将来侵占东北亚的各个港口,严重威胁日本大陆政策”
。于是,
日本决定先下手为强,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战争。
2、
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承认日本在韩国的权利,并且割让辽东半岛等地
。马关条约的签订,又深刻刺激了沙俄,时任俄国财务大臣的维特认为“马关条约对俄十分不利,原本隔海相望的日本登上大陆,并在大陆上获取好处,而这块大陆对我们也是有切身相关利益的”。于是,
沙俄纠集德国、法国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本向清政府归还“辽东”,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
基本上,通过上述两个历史事件,日俄矛盾彻底激化。一方面沙俄开始通过1896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1898年《旅大租地条约》、1900年以镇压义和团和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大举调兵入侵东三省,实现了对东北全境的控制。另一方面,日本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被迫屈服,视之为“千古未有之大辱”,开始寻找机会,勾连西方,报复沙俄。
当然,那个时代的各种战争,都躲不过“幕后黑手”英国的搅和,日俄战争也不例外。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不仅触怒了“日本”,也引起了英国的“担忧”,触犯了英国的远东利益。于是,
英国首先与德国紧急磋商,达成了一个原则协议,主要内容:第一,不得瓜分中国的领土;第二,中国沿海、沿岸向各国开放,自由贸易。法国、日本、美国等国随后附和了英、德两国的建议,共同向沙俄施压,要求和谈后各国一起退出中国。而俄国在占领中国的东北的同时,俄国驻日公使于当年12月建议列强共同保障朝鲜“中立”,变相不承认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日本的“满鲜交换政策”受到了严重冲击。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沙俄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其在中国东北驻军却不见裁撤。英国意识到沙俄正在拖延时间,企图对中国东北先行占领,等待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式通车后正式向列强摊牌。英国开始正式在远东寻找遏制沙俄的“代理人”,英日同盟呼之欲出。而清政府也认定沙俄对中国东北的领土要求即将摊牌,两害相权取其轻,外交政策变成了“联英日抗俄”。
总之,日俄战争是列强争夺利益斗争的产物,而孱弱的清政府,只能沦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由此,可以看出“强国强军”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如今的安逸太平又多么的来之不易。
日俄战争,沙俄败北的原因
至于整个战争的过程,相信各位已经耳熟能详,那么我们就来谈谈沙俄最终失败的原因:
1、1904年,日本研判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即将全线通车,此时已经是发动战争的“最后窗口期”,于是正式对俄进攻,抢得了战争的先机。
2、虽然日本当时的国力远弱于俄国,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方面,沙俄远超日本,工业能力和军队规模也大大强于日本。但是,沙俄的重心远离东北亚,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的局部实力至少不逊色与俄国。
3、日本战前准备极为充分,很早就将沙俄当作战略对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说对沙俄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俄国对日本却严重缺乏了解,“撮尔小邦,扔帽子就可以压倒”的思想甚嚣尘上。1903年10月,沙皇尼古拉二世还对来访的德皇威廉二世说到“1904年俄日战争不会发生,因为俄国还没有做好准备”,整个沙俄的统治阶层都认为“俄国不去进攻日本就已经是日本的幸运了”;1904年初,沙俄高官还在宣称“日本无论是陆海实力还是国力财源都无法与俄国竞争到底,未来的战争对俄国有利”;当日本海军已经在旅顺口外进行战斗准备时,俄国旅顺口驻军司令斯达尔克还认为“战争打不起来”,并且通知海军舰队没有特别命令,不得进行任何军事行动。结果事后,被啪啪打脸,日本人开始进攻之后,旅顺的俄国驻军还在歌舞升平当中。
4、除了俄国准备不足、国内政局不稳、西伯利亚铁路没有全线贯通、劳师远征、军事决策失误以外,美英等国对日的幕后支持也不可小觑,几乎整个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战争花销的一半都是美英等国认购日本国债来维持的,这对于老牌列强俄国来说,真实“扎心”了。
时间有限,先说这么多吧,以后有时间再补充!
-----
网友解答:
-----
沙俄不是打不过日本,而是一时腾不出手来打日本。
而当沙俄终于腾出手来准备打日本的时候,美国英国跑来调停了,沙俄自己国内也闹革命了,所以沙俄就坡下驴不想跟日本死磕了。
-----
网友解答:
-----
日俄战争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中国的一句俗语,一般是应用在表演上,其实这个道理在战争上也是通用的,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是战前长时间的研究、策划,是无数人的辛苦努力,1904年的日俄战争正是印证了这句话。
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沙俄和日本就已经处于战争边缘,日本用了将近十年时间研究沙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而沙俄根本没将日本放在眼里,除了慢悠悠的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准备,最终日本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逆风翻盘,击败国力强大的沙俄,迈进列强的行列。
《马关条约》签订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国防力量遭到重创,失去了和列强讨价还价的资本;1895年4月17日,清朝签署《马关条约》,同意了日本狮子大开口的2亿两白银赔款、割让辽东半岛等条件,更是将清朝的虚弱暴露无遗,激起了各国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野心。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领土要求阻碍了沙俄的扩张战略,沙俄牵头,德国、法国出于利益考虑加入,三国武力逼迫日本把辽东还给清政府,而面对俄、德、法三国绝对的军事优势,日本只能认怂,这就是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视此事为奇耻大辱,从1895年开始就投入到新一轮扩军备战中,不但将从清政府手中敲诈来的2.3亿两白银花光,就是每年财政收入也都砸到扩军上了,债台高筑。而沙俄政府以功臣自居,不断向清政府要好处,侵占中国东北,至于和日本的利益冲突,沙俄都是以战争威胁。但在沙俄高层眼中日本是蕞尔小邦,不堪一击,不敢主动进攻自己,因此战争的口号喊得响亮,实际上根本没做好战争准备。
日俄战争前欧洲鄙视日本的漫画
在日俄战争爆发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不看好日本的,因为日俄两国在国力上确实差距太大。沙俄总人口达1.41亿,日本仅有4400万;沙俄常备陆军105万、后备役军人375万,日本常备陆军37.5万、后备兵员200余万;沙俄的工业实力在欧洲是排不上号,但也比当时没完成工业化、武器弹药都要靠外购的日本强得多,可以说日本唯一的胜机就是趁着沙俄不备,发动突袭迅速逼沙俄走上谈判桌,一旦战事僵持,日本就肯定完了。因此除了军事外,日本还从外交、情报等多个领域做了大量准备。
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认怂除了确实打不过之外,还因为外交上没有盟友,因此吸取教训的日本就给自己千挑万选了一个大靠山。英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从1813年开始就和沙俄在近东、中亚、远东地区进行霸权竞争。因为地理因素限制,在远东地区英国力量不足,急需一个打手帮助遏制沙俄的扩张,日本就主动凑上去了,还是自带干粮的那种。
1901年4月,日本驻英公使林董首先向英国外交大臣兰斯顿提出了同盟构想,经过几轮磋商,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正式签署《英日同盟协约》。这个条约将日本的外交、军事、经济等都绑上了英国的战车,从长远看是不利国家发展的,但在日俄战争中确实有用,依靠英国的虎皮,其他国家都不敢给予沙俄帮助,特别是沙俄抽调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支援远东的时候,3万公里的路途连一个休息的港口都没有,最终人困马乏,在对马海战中全军覆没。
明石元二郎
要提到日俄战争时期日本的情报工作,就不得不提到明石元二郎,他当时任日本驻沙俄公使馆附武官,仅靠100万日圆的经费,以一己之力,因势利导,将沙俄内部搅得天翻地覆。明石元二郎被称为日本特工王者,他搞情报不仅仅关注政治、军事领域,刚到沙俄任职的时候,明石元二郎就深入农村、城市等地方搞调查,对于沙俄的历史、各阶层人的矛盾等等都有深入了解,写出了一份叫做“落花流水”的报告,详细论述了如何从内部击垮沙俄统治,最牛的是他得出了俄国革命必然成功、沙皇必然倒台的推论。
日俄战争爆发后,明石元二郎就开始了操作,资助列宁等革命党人进行革命活动,1904年沙俄内政部长刺杀案、1905年1月彼得堡15万工人罢工等等,这一系列事件最终引爆了俄国1905年革命,200多个城市的工人掀起罢工浪潮,沙俄的生产、运输陷入瘫痪,就连沙俄陆海军士兵都出现不稳现象,这次事件被称为1917年“十月革命”的预演。另外明石元二郎还策反俄国军官,破坏俄国铁路,煽动波罗的海三国、芬兰闹独立,和英国人联手引导欧洲舆论攻击沙俄等等,反正怎么给沙俄添堵就怎么做。明石元二郎被赞为“一人可抵十个师团的战斗力”,他的情报工作是迫使沙俄走上谈判桌的重要原因。
马卡洛夫
除了明石元二郎这样的专业情报官之外,日军将领们也对自己的对手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沙俄将领的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最经典的就是迅速打残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作战。日本是个岛国,对外战争全靠海运,必须保证本国的制海权,快速击垮俄国太平洋舰队是日本获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而击杀敌军指挥官是最快击败敌军的手段。
沙俄将领马卡洛夫是世界知名的海战专家,他写的《海战论》是当时各国海军指挥官的必读书籍,多年来一直是沙俄海军的胜利象征。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明白一旦日俄开战,马卡洛夫就是沙俄太平洋舰队司令第一人选,对他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对马卡洛夫著作及平时言行的研究,东乡平八郎发现马卡洛夫急躁易怒,作战的时候不论进攻还是撤退,他的旗舰必定处于舰队最前边,东乡顺势设下计谋。
当时沙俄舰队驻守在旅顺港,东乡平八郎派出一艘军舰炮击港口,而马卡洛夫果然受不了挑衅率军出击,沙俄舰队被引入了日军伏击。马卡洛夫一看中伏就立马撤退,但晚了,日军已经趁机在俄军返航的水面布下大片水雷,俄军旗舰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克号触雷沉没,马卡洛夫直接窝囊而死。主帅一死,沙俄舰队群龙无首,士气尽丧,日军以极小的代价夺得制海权,全歼沙俄太平洋舰队。
日本沙俄谈判
中国先贤早就在《孙子兵法》中写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战争的胜负在开战之前就能预料,谁筹划周密、准备充分,谁就能取胜。日俄战争,日本获胜不是运气,而是近十年时间精心筹谋的结果。
-----
网友解答:
-----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1904年,沙俄和日本两个帝国为了争夺远东利益,在中国东北展开了一场决斗,最后虽然沙俄战败了,但是日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沙俄是当时世界第五大工业国,陆军数量世界第一,海军实力也比日军要强,按道理来说是可以战胜日本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以至于沙俄战败。沙俄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在远东地区与日军作战完全占不了便宜,而且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没有完工,部队无法及时增援远东地区,后勤补给也跟不上,特别是沙俄跑来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被日军偷袭后,俄军的劣势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沙俄的陆军表面上强大,但是指挥体系混乱,受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影响,大批军官都是宫廷上层的亲戚,一点都不称职,这样一来部队的士气也受到影响。其实沙俄的扩张还影响到了英、德等国的利益,它的盟友法国也希望它把重心放在欧洲大陆,而不是去远东死磕,再加上沙俄国内矛盾尖锐,根本无法全心投入这场战争中。
日俄战争中清廷虽持中立态度,但是背地里却联日拒俄,甚至还为日军提供谍报。当时袁世凯是直隶总督,在日本驻华武官的主持下,他还从北洋督练公所中抽取了十多名青年军官与日军谍报人员组成侦探谍报队,吴佩孚也在其中。反观沙俄,战前对日本海军的实力一点都不了解,殊不知日本早就利用清朝的赔款大力建设海军,实际上当时日军海军实力远远超过了沙俄远东海军。
日本毕竟是个小国,想要全面击败沙俄是不可能的,沙俄虽然一时失利,但是打长期消耗战绝对能拖垮日军,日本也算识趣,在战局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选择了谈判求和,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
网友解答:
-----
日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和中日甲午战争是很相似的,都是日本“以小击大”的军事和政治上的赌博!
因此,两场战争对于日本来说,都是赌上自己国运的拼死一战。而反观俄国,他们的态度和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比较相似的,都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日本这个可怕的新兴对手。而这交战双方对战争的心态,往往就对战争的胜败起到了很关键的影响。
事实上,虽然当时的日本整体实力与沙俄相比,还不是一个数量级。但与甲午战争相比,其实日俄战争,日本获胜的几率反而比前者要大得多。因为,日本虽然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不如沙俄,却在其他方面都占据了优势。
首先,是战场区位优势;
日俄战争是双方为了争夺对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在东北作战,其实就相当于在自家门口作战。日本从本土向朝鲜半岛以及东北地区派兵,其难度并不大。
而反观沙俄,由于统治中心和战略重心都在欧洲,远东地区本身就鞭长莫及。加上当时西伯利亚铁路还没修成,遥远而寒冷的西伯利亚严重阻碍了沙俄军力在远东的展开。
比如日俄两国的海战,由于俄国的远东海军(俄太平洋舰队)战力有限,无法抵御日本海军,因此就只能调波罗的海舰队增援远东。而波罗的海舰队可是需要超越距离航行3万公里,才能抵达战场。而日本海军则可以逸待劳,一举击败沙俄海军。
其次,是外部援助优势;
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得到的外部支持远不如日本。当时在背后支持俄国是德法两国,但德法两国本来就有矛盾,不可能同心。而法国虽然当时与俄国结盟,却因为担心日俄战争会将俄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远东,而削弱在欧洲对抗德国的力量,所以态度有所保留。
反观日本就不一样了,英美两国可是同声同气,而且在日俄战争中,给予日本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为日本的扩军备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当时的清政府其实背地里也是倾向于支持日本的,因为于沙俄相比,日本获胜反而是更好的结果。所以,此战俄国在外部援助上,是处于劣势的。
最后,再加上日本对此次战争的重视程度和战前的长足准备,使日本得以在日俄战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日本毕竟底子不够厚,所以即便战胜了沙俄,也是惨胜,其伤亡还大于沙俄。整个日俄战争,日军死亡82847人,伤153584人而俄军则是死亡14262人,伤146032名,日军的伤亡数字要大于俄军不少。
也正因为日本此战也是惨胜,因此他们在谈判桌上,也无法像马关条约时对清政府的那般傲慢。当时,他们不自量力的向沙俄索取30亿的天价赔款,结果人家沙皇就回一句“要钱没有,不服再打”。对此,作为战胜国的日本也没辙,毕竟接着打,如果沙俄火力全开,那要弄死日本是完全没问题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再过30年,中国的农村会消失吗?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