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有这么个情况。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打仗中,最为惨烈的作战。
特别是进攻的第一天。
早在多年前的日俄战争中,欧洲列强已经见识到了俄军重机枪的厉害。
在俄军重机枪的扫射面前,日军伤亡极为惨重,甚至一天伤亡7000人之多,竟然让日军指挥官误认为伤亡数字写错了,多写了个0,应该是700。
而一战前德军的演习中,也发现了重机枪的强大威力。
德军曾用2挺MG08重机枪交叉射击阵地前的100个气球。谁都知道,晃动且很小的气球是非常难击中的。但经过几十分钟的扫射,100个气球被击破了99个,可见重机枪的面杀伤能力。
在索姆河战役之前,英法联军并非不知道重机枪的厉害,但他们错误的判断了形式。
在总攻击之前,英法进行了7天的饱和炮击,使用了成吨成吨的炮弹,几乎将德军一线坚固阵地全部摧毁。
英法联军认为阵地既然被摧毁,德军重机枪肯定也被摧毁大半,才开始了总攻击。
没想到,德军早已做了充足的准备,重机枪多藏在防炮掩体中,或者躲在二线阵地。
在英法联军发动总攻之时,德军所有重机枪全部从掩体中取出,迎头猛击。
以英军为例,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排成一列列的横队,向德军盘踞的战壕冲锋。
遗憾的是,人总比气球大得多。在重机枪交叉火力的扫射下,英军士兵一排排的倒下毙命。
而当年的火炮以曲射为主,直瞄跟随步兵火炮极少,更没有迫击炮。
英军面对德军重机枪火网,根本无计可施,只能自杀性的一波波冲锋。
1天内,英军损失近 6 万人。
当时德军重机枪手,也从没杀过这么多人。这些军人也是人,战前就是平庸善良的农夫或者工人,很多还笃信基督教。
见到无数英军被杀,有的重机枪手扫射期间,突然精神崩溃,自杀身亡;有的重机枪手,则泪流满面,不断念圣经忏悔;有的重机枪手杀得手发软,只能对英军高呼“快撤退,不要来送死”!
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伤亡高达80万人,仅推进 5~12 公里。
-----
网友解答:
-----
只能说索姆河战役已经惨到突破人类伦理的底线。但,这种场景大概率不会发生在索姆河战役,而且也不太可能发生。
一个是机关枪这种杀伤力,协约国的军队早就领教过了,因为一战爆发的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另一个是大炮加机关枪的轰鸣声,根本不允许互相喊话,因为怎么喊也听不到。
但,德军机枪手,杀人杀到手软的事情,的确发生过。
1915年9月,英军在洛斯对德军阵地展开全面进攻。英国士兵排成了十个纵队,每个纵队一千人。然后,这帮家伙就开始往前冲了。
看到英国人这么进攻,德国人甚至感觉自己中了头奖。因为这种任务简直太简单了,训练打靶都不会如此轻松。于是,德国机枪手开始疯狂屠杀。
但这个时候,我们最好认为是机关枪在疯狂屠杀。因为连德国士兵自己都没有想到屠杀效率竟能如此之高。
英国士兵就像被狂风吹过的草,成片地倒下;德军的重机枪就像万千条毒蛇,汹涌着食人性命。一个下午的时间,德军阵地的每一挺机枪,射出去了12000多发子弹。
这么残酷地打下去,首先受不了的竟然是德国人。因为这不是打仗,而是屠杀。所以,只要英国士兵转身回撤,德国人就立即停止射击。但英国人呢?这种愚蠢地进攻,竟然持续了三个礼拜,造成1.6万人死亡和2.5万人受伤。
所以,德国人根本就不用喊,自己停止射击,也就行了。而且,就是德国人真得去喊话,英国人也听不到。甚至,德国人根本不敢露出脑袋去喊话。因为“排队枪毙”的英国人也在向他们疯狂地射出子弹。
英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非要搞这种线式冲锋?《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幽灵》记载了英国人的这种进攻方式:
英军将士严守纪律,没有一个人破坏队形。他们如游行一般一排一排冲出去,然后一列一列倒在爆炸冲击波、炮弹弹片和机步枪的火网下。
如同游行一般去冲锋,但实际上却是如同游行一般去送死。非但英国步兵这么搞,英国海军也是这种线式战术。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步兵的射击威力。一排子弹打过去,总比各自为战地射击,更有威力。
同时,这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士气,一旦分散进攻,军官根本就看不住手下的士兵。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英国人几百年来一直靠这种方式打胜仗。所以,这个路径依赖,就不会轻易改变。即便是到了索姆河战役,英国人仍旧这么打。
索姆河战役到底有多惨?
1916年,英法两国动用了数十万人对德军阵地发起攻势,但是仅一天时间就伤亡将近6万人。而英国贵族军官往往冲在最前线,所以死亡率比士兵还高。此战下来,英国贵族几乎要被杀成了绝户。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持续到当年的11月18日,因为寒冬的到来才算把这场大屠杀给逼停。战后,英法两军伤亡60多万人,德军的伤亡数字也差不多,双方合计伤亡一百多万人。这就是工业化给战争带来的效率。
伤亡数字如此之高的客观原因就是机关枪。
一战的时候,德军普遍装备了马克沁重机枪。这种武器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在1884年发明;1888年做了改进,采用了无烟药子弹,威力升级;1908年,德国又做了一次改进,制造了MG-08式德国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再次升级。这种重机枪,理论射速能够达到600发每分钟,慢射速能到100发每分钟。机关枪的这个屠杀效率要,对比弓箭和重装骑兵是指数级的提高。
但不是还有大炮吗?大炮射程远、威力大,但不适合这种阵地战和冲锋战。所以,屠杀效率不如重机枪。实际中的战场伤亡,不是大炮造成的,主要就是机关枪。
除了客观原因,还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就是各国的认识都没有跟上形势。
最先跟上形势的是德国人,德国人见识到日俄战争(堪称第零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的威力,所以死命发展这种武器。而英国人呢?英国人完全没有跟上这种形势。电影《战马》中的一个作战场景,成群的英国骑兵突然向德军营地发动突袭,随即遭遇德军机关枪的疯狂屠杀。其结果就是步兵把骑兵全给报销了,骑兵最后想跑都跑不了。而一战中的英国军队普遍迷信自己的战斗素质、武器装备,但在实际中却被打脸了。因为英国的勇敢在这时候就成了愚蠢,而德军的装备要远比他们更先进。
同时,所有人几乎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机关枪是防御性武器。当骑兵,特别是重装骑兵出现的时候,是进攻性武器完爆防御性武器;当城堡出现的时候,则是防御性武器完爆进攻性武器;当大炮的出现的时候,又是进攻性武器完爆防御性武器。而机关枪配合战壕和铁丝网,恰是防御性武器,进攻等同找死。但包括德国人在内,都认为机关枪是进攻性武器。所以,这就是主观认识上必然要付出的一个代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理性的自负,就是大家特别相信科学。很多战争计划都是参谋们靠数学计算出来的,玩了一场科学指导下的战争。
兵力集结和辎重运输,都是按照火车的时刻表制定出来的。比如德国实施的施里芬计划,打得就是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就是靠计算出来的,什么时候到达比利时,什么时候抵达巴黎,什么时候解决法国,然后再什么时候把军队运到东线对付德国。
科学发挥的作用,当然不止于此。作战计划则更是只有科学而无人性。计划通常都是这样的设定的:我方在1000米到1200米的地方阵地上先打出2000发炮弹,然后再让10000名士兵全力冲锋,应该有6000人会活着到达对方战壕,然后再开始肉搏战,最后取得胜利、拿下敌人阵地。
英国和法国人就喜欢这么计算,但是:德军的碉堡堪称工程界的奇迹,大炮没能全部报销;德军的机关枪提前运到了地堡中,等弹幕结束立即搬了上来;德军铁丝网也没有被全部炸断,步兵冲不过去。所以,攻击失败。
如果是传统时代,那就认了,这仗根本就没法打。但是,不行,因为有了科学。于是,参谋们说计算有误,咱们重新计算。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仍是玩数字游戏,既然2000发炮弹不行,那就4000发;既然10000名士兵不行,那就20000名。所以,人只能一茬接着一茬死。到底是战争造成的伤亡还是科学造成的伤亡?就真心说不清楚了。
那么,啥叫打胜了呢?我方死50万人,对方死50万零1个人,那就算我方胜利,因为对方比我们死得多。1916年7月1日,法军占领费村,六千名德国人沦为战俘,大量的武器辎重落到了协约国手中。而法国军官说:
我们对德国枪炮不感兴趣。德国克虏伯军工厂造枪炮的速度比我们缴获的快多了。可惜,虽然克虏伯造得出军火,但他们毕竟造不了军人。
啥意思?
意思就是:战争成了彻底地以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标,至于土地、武器以及辎重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杀了多少人、俘虏了多少人。
只要对方军队比我们死的人更多,哪怕多一个,也算我们胜利。双方都已经把科学理性崇拜到这种程度,那战争就只能要多残酷有多残酷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不再有厉马登高堤的美感,而是在工业化和科学改造中,演变成为人类间地互相屠杀。所以,一战惨烈,二战更惨烈,两场世界大战成了人类难以忘记的惨痛经历。
-----
网友解答:
-----
我没有看过有这方面信史记载,不过这是有可能的,虽然这种喊话没什么用。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发生在西线的一次战役。之前,德军在凡尔登发动进攻,将法军拖入了绞肉机。为了策应凡尔登方面的战斗,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向德军发动进攻。6月下旬,他们进行了7天炮火准备,借着英国第4集团军、第3集团军第7军和法国第6集团军向德军突击。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德军运送了大批马克沁MG08重机枪。
这款4人操作的重机枪,发射7.92毫米毛瑟弹,每分钟450-500发,弹丸出膛速度每秒900米,有效射程2500米。
德军装备了200多挺重机枪,平均每200米就有一挺。每分钟10万发子弹泼水般向英军队伍横扫过去。大片大片的英军被切割倒下。
可以想象,操作这款大杀器的德军机枪手应该也被吓到了。看着敌人义无反顾冲上来送死,他们到后来应该也快崩溃了。所以如果有些士兵大喊“不要来送死”,我认为是人之常情。
只不过,在震耳欲聋的机枪声中,他们也只是本能地发泄。喊出来的声音可能自己都听不见,更别说几百米外、上千米外的英军了。
大概就跟我们打游戏的时候一边念念有词差不多吧。
1916年7月1日这天,共计5.7万人被马克沁MG08重机枪杀伤,其中2万人当场死亡。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
网友解答:
-----
有可能。德军在英军败撤时一度停止击杀,但在激战中即便德军喊,英军也听不见,何况两军交战,就因对方喊话英军就撤退更是兵家大忌。索姆河战役首日可谓是英国陆军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英军首波冲锋的2万人中,大部分在1小时内阵亡,全天共伤亡5.7万人。随后的战役中甚至夺去了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的长子,阿道夫·希特勒也在9月的战事中腿部受伤。
图、发起冲锋的英军,在重机枪下像联合收割机收麦子一样倒下了
索姆河之战从1916年7月1日开始,11月18日结束,在4个月的交战中,英国军队伤亡42万人,其中12万人死亡,法国军队伤亡20万人,德军50万人。英军在6月24日开始对德军阵地为期1周的炮火攻击,期间消耗了150万颗炸弹,几乎摧毁了德军第一阵地,并波及了第二阵地。英军大多数都是毫无战争经验的新兵蛋子,对堑壕战的惨烈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的信心又在英国一周的狂轰滥炸中飙升至极点。
炮击结束后,英军士兵排成横列开始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而德国也将磨好的“獠牙”——MG-08重机枪抬了出来,在它的火舌下,英军还未来及还击便丧命,德军就像联合收割机收麦子一样成排的击杀英军。英军按照命令进行亡命突击,尸体一个个摞在铁丝网附近。德军一度厌倦了这种打靶式扫射,在英军伤员撤退时停止开火。虽然有部分英军成功突破铁丝网,但在重机枪下毫无获胜机会。
索姆河逐步演变成消耗战,9月15日,英军还将坦克开上了前线并取得局部突破。战役进入秋天后,随着天气日益恶化,战斗也越发无力,最终战役以英、法失败告终。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我是小逸。上了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都是为了胜利,哪有人会在战场上喊,你别过来送死啊,我枪很厉害的,除非这个人是疯了。然而,索姆河战役,真的会让人发疯。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是一战中的绞肉机,德法两国不要命的火拼,双方投入兵力239万,军队死亡人数高达25万,50多万人受伤。
为了减轻德军在凡尔登给法国造成的压力,英国和法国协同作战,准备度过索姆河,将德军击退到法德边境。
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投入67个师,约145万人,英国54个师约125万人,法国32个师约50万人。
德军在索姆河前设立了三道防御阵地以及一些中小型阵地,刚开始开战时,英法联军调用了2189门火炮、1160门迫击炮以及300架飞机进行了7天的狂轰乱炸,以为这能摧毁德军的防御阵地,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
当轰炸结束后,英法联军发起冲锋,本以为到达阵地上之后是一片大收割,然而等待他们的真的是“大收割”。
德军的重机枪武器根本没有被摧毁,在轰炸前就早已转入了安全地带,当英法联军一窝蜂的冲上来时,德军重机枪突突突,英法联军成片成片的倒下,第一天就伤亡6万人。
德军用到的重机枪是马克沁机枪,在其他重武器没发明之前,马克沁机枪在武器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理论射速600发分,射速还可根据需要调节为100发分,是杀人利器。
英法联军采取的是人海战术,然而在马克沁机枪面前,不过是一具又一具的尸体,德军的马克沁机枪打的炸膛,枪管发红炸裂。
这次战争持续5个月之久,英法联军总的推进了5—12公里,其中18辆坦克起到了作用,带领步兵推进了4—5公里,这里指的不是直线距离,因为战线的拉长,每个突破点都不一样。
最后到这场战争结束时,英国伤亡42万人,法国伤亡20万人,德军伤亡63万人,伤亡率达到了43%,失踪德军士兵达到了13.5万,这场战役比凡尔登战斗还要惨烈,是一战中最大的绞肉机,又被叫做“索姆河地狱”。
很多德军士兵忍受不了其血腥的场面,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一个倒在自己面前,几乎每两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人战死,想着家里还有老有小,大约有30万德军士兵选择逃跑。
即便是双方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英法联军依旧失败了。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首先我们对题主的这个问题剖析一下。
能对整个世界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又以严谨古板而著称的德国人对敌人大发仁慈?显然不是,战场上哪可是你敢骂娘,娘希匹老子就弄死你的地方,对待敌人更是不可能手软,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德国机枪手对自己手中武器的极度恐惧。
这恐惧应该就是来自于手中机枪下,搅屎棍英国佬的巨大伤亡和哀嚎。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德国人手中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
那么我们可以从马克沁重机枪的发展的本身和发明者马克沁来对这挺机枪了解一下,到时候题主的问题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发明者马克沁
马克沁是英籍美国人,其实老梁第一次知道马克沁是英籍美国人的时候,揉着眼珠子就很好奇这货为什么好好的美国人不做,当起了搅屎棍英国人的呢,他的美国良心哪去了。
原来马克沁家庭贫寒,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十几岁就当了马车厂的学徒。当时在美国那个电气化的时代,发明创造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而马克沁有着很高发明创造的天赋。
好吧,这个马克沁一股脑搞出了50项发明专利,这让他一时之间成为了美国佬里的风云人物,可扯淡的是没高兴多久,就被发明创造的先行者爱迪生给盯上了。
我想要告诉大家伙的是,爱迪生这货绝对是一个小心眼,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在美国佬中的地位很高,更加要命的是,这货严重排挤其他发明者。
马克沁作为紧追其后的二号人物,一个佛山无影脚外加两大耳光子就将马克沁从美国佬的地盘给挤走了,并让马克沁发誓放弃对电灯的研究,一辈子都不能回到美国。
马克沁扣着脑门子那叫个憋屈,恰好搅屎棍英国佬得到了消息,这么大个发明家怎么能浪费了,两万美元的年薪,将马克沁给请了过来。
马克沁蹲在伦敦的街头上,吸着纯净英国佬的雾mai(老梁在这里多一句嘴,这个时候处于高速发展的英国佬,他们的空气都快成红色的了,这就是工业化进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搓着两块大鼻屎,思考人生。
当时的两万美元不是个小数目,就这么耗着也不是他马克沁想要做的事,怎么也得做点事不是,趁人不注意一狠心将鼻屎糊在凯旋门的墙角,打算在爱迪生不插手的枪械领域发挥一下特长(没有办法爱迪生在英国佬这里影响力也是大大的存在)
马克沁重机枪的前世今生
1882年,戴着小礼帽,拄着小拐杖的马克沁在英国瞎转悠,忽然发现戴着飞碟帽子的大头兵用的枪后坐力很大,一枪打出去,真个肩膀都要红肿起来,这一场仗下来一个没拿过枪的新兵一条胳膊就要养好几天。
俗话说的好,这机会总是留给细心观察的人,马克沁摸着浓密的白胡子,像个傻子一样的笑了。马克沁就利用枪械这个巨大的后坐力所产生的能量发明了,将退壳上弹一口气就可以自动完成的装置,并把这套装置用在了,马克沁重机枪上。
为了保证这头注定要成为人类历史上吃人野兽,有着足够的发泄欲望喷吐出最多的弹药量,马克沁还为这挺机枪准备了6.4米长,可容纳弹药360多发的帆布子弹带。
造好了之后,马克沁撸着大袖子,摸了一把鼻涕,推着自己像小钢炮一样的马克沁重机枪就上了射击场,准备进行一场秘密的射击实验。
但没有想到消息走漏了(老梁严重怀疑,这他娘的绝对是一场有预谋的变相宣传),好吗英国剑桥公爵搬了一把小椅子,呼朋唤友一大帮子人就挤进了试验场。
不成功别成人,马克沁没有了刚才的潇洒,添了添舌头:“娘的,上了!”
“哒!哒!哒!……”子弹不要命的就冲出了枪管,一条火舌就吐了出来,像飓风一样将对面的障碍物撕成了碎片,马克沁重机枪这才在屁股后面吐出了一口蒸汽,将马克沁整个就笼罩了云雾之中。
十几分钟的时间,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公爵大人吐下了口水,哐当一声咖啡杯掉在了地上,单片眼镜也掉在胸口上了,零星的掌声这才响起,接着就是暴雨般的掌声。
这他娘绝对是个奇迹,但奇迹就是奇迹,让那些个在殖民者战争中得到很高爵位的保守派将领,去购买这种枪械,他们的榆木脑袋还没有想好,这玩意该怎么用。
与其琢磨这东西,还不如用老旧的东西去应付战争,所以马克沁的重机枪只能当个工业时代的奇迹摆设在展台上而无人问津。
当然让他们举步不前的还有一个原因,这马克沁重机枪一分钟600发子弹,在他们榆木脑袋中想到的是成本,这一分钟都够100个士兵发动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了,不划算。
还有一个原因,没有亲眼看到的,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壳想了半天都认为,这是编造的一个假消息,纯属扯淡,好吧,这么一件超级武器虽然出生在英国,但没有一个英国把他当回事,就当是一股引流的臭气,过去就过去吧。
这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打到最后的德国人,看到了马克沁重机枪,宝贝的不得了,心说这世界怎么会有这么个东西,一口气购买了好多好多。当时都快当裤子才能吃饱饭的马克沁那个哭哟,并与当晚吃了一顿梅菜扣肉好好的招待了一下自己的胃,随后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账单。
好吧,这批重武器很快就应用到了索姆河战役之中。
马克沁重机枪的成名战——索姆河战役
42千米长的战线上,丧心病狂的德国人布置了240挺马克沁重机枪,全部躲在了铁丝网的后面,配上防炮阵地严阵以待。
英法联军撸了整整七天七夜的大炮,10万英法联军冲出了战壕。而作为马克沁宗主国的搅屎棍英国人,还排着密集的战斗队形,戴着蝶形帽子,扛着有着巨大后坐力的步枪,挑着刺刀,冲了上去,准备在200米的地方接受德国人的考验,然后和德国人拼刺刀,最后再用骑兵干掉德国人最后一口气。
他们想错了,不用200米,再更远的距离,这些重机枪就将英国佬拦了下来,密集的弹网配上英国佬和法国佬找死的密集队形,那叫屠杀。
英国佬像木头桩子一样到下了,在倒下的一瞬间就被能将大腿粗细的树木打断的马克沁,又将这些已经死亡的人,撕成了一片一片的。
而不在意机枪用途的英法联军,拉上来已经过时的
维克斯重机枪和哈奇开斯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屁事都不管用,6万多具尸体就被仍在了战场上。
这是恐怖的,大家想想,这场战役的子弹量有多大,一个一万人生产子弹的厂子,忙碌一个月,只够这帮钢铁猛兽射击一天的。
这场战斗被德国人称为对wawa兵们的屠杀,索姆河战役其实就是地狱的大门。
所以题主的问题是很有可能的。
此后针对重机枪的反击,就出现了坦克和突击队作战模式,最后德国人在这些新技术和新措施,还是败了。
最后说一句,坦克战和突击队作战模式,被德国人整合之后,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名的闪电战。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再签署《凡尔赛条约》的时候,协约国禁止德国人的拥有重机枪此类武器的装备,这绝对是被打怕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关注一下,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参战双方为英法联军和德国。这场战役也被称为是一战中最血腥的战役,甚至传说有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让他们撤退,不要上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索姆河战役)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说这场战役最为血腥。
这场战役持续了近5个月,英军死伤45万余人,法军死伤34万余人,而德军则损失了54万余人,参战双方共计死伤高达134万。纵观整个人类战争史,这样的伤亡数字也依然让人感觉心惊。
在战役的第一天,英军死伤就近6万人,才推进了仅仅3英里。这也被称为英国陆军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
德军为什么这么厉害?他们是凭什么能在一天之内灭掉6万人?
实际上,恐怖的6万伤亡,几乎都是来自于同一种武器。讽刺的是,这武器还是英国人自己发明的。
德军在索姆河战役中共动用了200多挺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这种重机枪最早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在1884年发明,当时还是采用黑火药作为弹药。1891年,英国殖民军在罗德西亚和祖鲁人战斗时,这种重机枪就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英国一支仅仅50人的小分队,利用4挺马克沁重机枪竟然击杀了3000名敌军,马克沁重机枪名噪一时。
(正在使用马克沁重机枪的德国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机枪不断地改进,就成为了一战中德军大规模使用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其采用了7.92MM口径子弹,和每分钟450发的速率,配合上德军堑壕、坑道,铁丝网等防突进工事,在那个坦克还没有被大范围运用的年代,这种武器简直就是战场上肆意收割人命的死神。
英军在战役开打前,本来还非常乐观的。从6月24日开始,英军就对德国阵地进行了长达一周的炮击,共消耗掉了恐怖的150万发弹药,这几乎摧毁了德国人的整个第一阵地,德军死伤惨重。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英军在发起冲锋突击前,甚至表现得兴致缺失,他们大概以为自己只是上战场去清理德军尸体罢了。
当英国人真正走上战场时,才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200挺重机枪,速率450发,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9万发子弹向自己的军队射击。英国士兵就像麦子一样成片倒下,轧在一起,堆成小山。
那么,是不是当时真的有德国机枪手喊着让英军不要来送命呢?
(一战中的士兵)
我认为这是谣传。
在纷乱的战场上,炮火轰鸣,枪声震天,德国士兵的喊话不可能传到英军的耳朵里。即便传到了,英国人也没有办法听懂德语。
虽然德军的重机枪所向无敌,但实际上在开战前一周的炮击中,德国也有不少士兵死在英军的炮火下。哪怕在战役开始后,也陆陆续续有德国机枪手被炮弹炸死,因此德军本身就带着仇恨情绪,怎么可能喊出让英军撤退的话呢?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说流出,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在传达一种反战精神。
德国士兵大部分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他们不明白政治,不明白战争的意义,仅仅是凭着满腔的热血豪情,就告别心爱的姑娘,背枪上了战场,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但他们终归还是普通人。
生命是上天给每个人的平等权力,在看到那么多条鲜活的生活像草芥一般消散后,德国士兵会本能希望敌人不要再来送命,那也许是对于美好生命,对于和平发自内心呐喊。
(参考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
网友解答:
-----
(索姆河战线上的德军机枪阵地)
(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伤员)
查了一下资料,感觉还是谣言,唯一查到的一句来自德国机枪手关于此役的回忆是“我们只要开枪,装弹,再开枪,再装弹。他们成百上千地倒下,我们不需要瞄准,只要朝着密集冲来敌军扫射就是”
索姆河战役的作战方案,原本提出于1915年底,主力是英国新组建的第四集团军,作为助攻的是人员大大不足,由埃米尔.法约尔指挥的法国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亨利.罗林森仿佛就是协约国陆军中的法金汉,他称自己的战略为“咬住不放”(bite and hold),同样主张设定进攻目标应当有限,但关键在于大量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皇家苏塞克斯步兵团的H.比德少校在日记中说,部队中弥漫着一股快乐,期待的情绪,黑格手中拥有1500门大炮,比凡尔登攻势开始时的法金汉还多300门,他告诉手下的士兵:“你们只要把步枪拿在手里当做拐杖就行了,当你们抵达赛普伟村(首日攻击目标)时,你们会发现德国人都完蛋了,连一只老鼠都没有。
而在协约国军对面,是已经严重减员的帝国第二集团军,指挥官是顽固的比洛将军。德军的依靠主要是复杂巨大的防御工事,纵深达到7公里,由3道战壕组成,地下工事深达9米,包括藏兵洞,弹药库,拥有发电厂,自来水,通风设备,1916年7月1日,工时发动,首先是震天动地的炮击,150万炮弹倾泻到了德军阵地上,炮火准备完成后,英军步兵背负着人均30公斤的沉重装备缓缓开始前进,队形整齐,像“排列密集有序的保龄球瓶”,当他们按照演习中的指示,寻找带刺铁丝网工事上被炮火轰开的缺口。罗林森将军认为,在德军防御火力已经被炮击基本消灭的情况下,这样的密集队形也可以接受,因为新兵之间距离足够近,会给彼此勇气和信心。
然而,德军主力在地下工事内没有收到大的损害,炮击一过,他们立刻进入阵地,多达200多挺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被迅速布置完毕,处于密林和后方炮兵阵地中的德国大炮也就位,由于索姆河战场视野开阔,地形平坦,只有少数起伏的丘陵,德军的火力对密集前进的行军呈现出“收割”的状态,机关枪密集的射击声压到了大炮的轰鸣,混杂了受伤者的呻吟和叹息,以及濒死前的尖叫,英军的攻势如同海浪撞上了岸边的岩石。到了天黑时分,英军有6万人受伤,2.2万人战死,攻势变成了屠杀,在博蒙.哈默尔,一个英军步兵营在发动冲锋后,半个小时之内,90%的兵力非死即伤。在入夜后,少数德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停止了射击,允许英军伤员们在战友和军医的协助下离开这片屠场,而剩余的少部分残兵则龟缩在弹坑里,精神崩溃,再次证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任何指挥官有良策,能够在面对对方修整完备的野战工事时,能够顺利突破四英里还能让部队的伤亡率和士气保持在一个可以继续作战的水平。
出乎意料的是,索姆河攻势中,原本作为配角的法军却取得了一些进展,原因是法军采用了福煦元帅的战术,所有步兵轻装前进,以排级规模机动前进,利用炮弹坑作为掩护,交替前进,法军以损失2000人的代价,推进了几英里,占领了几个村庄。
尽管索姆河战役断断续续地打到了11月,但攻势第一天就为整个战役定了基调,英军损失了50万人,法军损失了20万,德军损失23.7万,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J.P泰勒的话说,1916年是绝望,僵持的一年,战场上只有两种人人,勇敢而无可奈何的士兵,顽固的将军,他们的努力只落得一个下场,徒劳无功。
-----
网友解答:
-----
二战中出现很多惨烈的战役,一战同样如此。而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最为惨烈的阵地战,投入的兵力、武器都是最多的,参战双方的阵亡人数超过130万,被称为索姆河地狱。这场战争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了英国内阁的重组。
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具体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一战交战双方是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以及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如果说二战还有正邪之分,那么一战纯粹是利益之争。
1916年6月,英法联军为了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准备穿过索姆河进行运动战。
德军在索姆河区域布置了坚固的防线,包括三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第一道防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后来增兵到67个师。
本来计划是由法军担任主攻,但因为凡尔登战役中法国已经投入了太多兵力,改由英军为主。当时是这么安排的,英军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战线25公里,法军则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战线15公里。
6月24日,战役打响了。英法联军先用大炮轰炸了7天,倾泄了成吨成吨的炮弹,几乎摧毁了德军第一道防线的全部防御工事。这种情况下,指挥部认为德军战力肯定严重下降,于7月1日上步兵发起总攻。
而这一天,将成为很多英军,甚至德军的恶梦。
为啥?因为德军在防线上配备了大量的马克沁MG08机枪,其火力密度达到每百米一挺。而且德军早有准备,机枪大多藏在防炮掩体中,或者躲在二线阵地里,并没有被前7天的炮轰损坏。
说明一点,机枪是一战中最有威慑力的陆战武器。但在索姆河战役之前,各国并没有认识到机枪的重要性,除了德国。此战之后,机枪成了各国军队的爱宠,以美国为例,一战开始前每个师只有18挺,一战结束前夕达到每个师1000挺,非常的壕。
这里介绍下,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还可以接续,理论射速达到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有效射程平射为800至1000米。
咱们看的很多战争片里,那种连续不断射击,仿佛子弹永远打不完的武器就是马克沁重机枪。
清朝曾经对这种武器很感兴趣,仿制了30多挺,可能是技术不到家,制出来后发现不太好用,就停产了。
说回索姆河战役,当时,英军对德军阵地发起正面进攻,采用的是密集队形,这正好方便了德军的扫射,机枪手疯狂扣动扳机,英军成片成片地倒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毫无抵抗地被死神收割走。
英军没有其它的办法攻破德军用重机枪构成的火力网,只能拿人命去填,组成敢死队一次又一次向德军盘踞的战壕冲锋。但血肉之躯怎敌得过不断发射的子弹?一天之内,英军阵亡6万余人,遍地是死尸,鲜血改变了地面的颜色。
这种景象别说英法联军没见过,就是德军自己都没想到。知道马克沁重机枪厉害,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厉害,杀伤力完全超过了预期程度。
感觉到心惊胆颤的不只是英军,德军同样如此。
要知道,德国士兵也是从普通人中走过来的,战争爆发之前,很多德军本是安安份份的农夫或工人、商贩,别说杀人,可能连鸡都没杀过。除了天生杀人狂,没人能对自己造成的杀戮冷漠以对。
于是有些德军重机枪手精神崩溃了,看到英军再次发起进攻时,不由得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
但是,喊归喊,却不会对战局有任何改变。一方面,英军离得远,根本听不到德军的声音,除非用上喇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英军就算听到了,也不会就此撤退,军令如山,上级不下令撤军,英军就不能撤,更不会听德军的指挥。
再说德军重机枪手,哪怕心里偶尔对英军有着怜悯,在他们冲到射程之内时,也不会停止射击。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个人的意志微乎其微,任何士兵以及将领都无法与国家意志对抗。
无论是毅然送死的英军,还是扣动扳机的德军,全都身不由己。
整场战役中,英法联军死伤惨重,伤亡623907人,推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仅有 150至200米。德军同样伤亡极大,以伤亡629055人 的代价守住了防线。
有意思的是,出足了风头的马克沁重机枪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的,英美两国没重视,德国重视了。
为了抵抗马克沁重机枪,英国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但因为效果不太好,没有过于看重,而德国又发现了坦克的价值,大力发展,这才有了二战中威力极强的装甲部队。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
网友解答:
-----
一般在战场上,双方交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彼此可能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甚至于还都不认识。但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活命,也为了完成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他们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杀光敌人。
而至于在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的事情,根本就是谣言!因为不可能会有人这么做,他们打战就是为了胜利,怎么可能还会好心的提醒对付“不要过来”?
除非这个人是脑子秀逗了,才会这么做,再说索姆河战役,那可不是一般的战役。他在一战期间被称为了“战场上的绞肉机”,残酷的可以让一个正常人直接发疯,所以,更不可能会出现那种好心提醒对方的情况了。
在索姆河战役中,德法两国在那里不要命的火拼,而且双方一共投入下来的兵力高达239万,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一共死亡了25万的士兵,也有高达50万的士兵受伤。由此可见,这一场战争究竟是有多么的残酷,为了使得法国不会被战败,也为了给德军造成压力,英国和法国协同作战,准备度过索姆河,将德军击退到法德边境。
根据了解,德军在索姆河的前面一共设立了三道的防御阵地以及非常多的中小型阵地,为了摧毁这些阵地,英法联军集中火力,一共调用了高达2189门的火炮,以及1160门迫击炮和300架战斗机。
他们对德军进行了长达7天的狂轰乱炸,就在他们兴高采烈,认为自己已经摧毁了德军的防御阵地之后。却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可到了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这时候英法联军集结了全部兵力,准备对德军进行最后的一次冲锋,他们本以为到了德军阵地上之后,将会是一片大收割,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最残酷的命运。
德军的重机枪武器并没有被摧毁,在轰炸前就早已转入到了安全地带。而当英法联军一窝蜂的冲上来时,德军早就用重机枪将他们全部瞄准了,然后就是“突突突”的一顿扫射。之后,英法联军这些冲锋的人就好像纸糊的一样,成片的倒下。
仅仅是一天的时间,他们就一共战死了6万人,而由于当时的德军,他们所使用的重机枪是马克沁机枪,所以,哪怕对方的人马再多,他们也能够轻易的将其消灭。这个重机枪在当时的武器界,都有着极其高的地位,一分钟可以打出600发的子弹,是绝对的杀人利器。
即便英法联军加起来人有很多,而且所使用的还是人海战术,但是在德军的马克沁机枪面前,他们也不过只是一具又一具的尸体罢了,打到最后,德军的马克沁机枪甚至都由于火力太猛,导致枪管发红炸裂了。
这次的战争一共持续5个月,英法联军的一次又一次冲锋,使他们总共推进了5—12公里,而在推进当中,起到最大作用的还是坦克,由于坦克非常的坚硬,造成的破坏力度又大,所以在面对德军的重机枪的时候,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直到最后,索姆河战役结束了,而根据资料上的统计,当时英国一共伤亡了42万人,法国伤亡20万人。而德军损失的最惨,他们一共伤亡了63万人。整个战役上的伤亡率高达了43%,这场战役到最后被称为了一战当中“最可怕的绞肉机”,而索姆河地狱这个地方,也被后来人称为了地狱。
其中,德军士兵是最惨的,因为他们所面对的两个国家加起来的战斗力。在当时,有非常多的德军士兵都忍受不了战争的残酷,接受不了一个个战友倒在自己面前,所以,大约30万德军士兵都选择了逃跑。
最终,德军依然还是获胜了,在付出了63万士兵伤亡的巨大代价之下,他们击败了英法联军。而对于,在索姆河战役中,有一些德国机枪手对着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的话题,从资料上来看,这根本就是谣言。毕竟,德军在这一次的战役里也死亡了非常多的人,这些人都是他们的战友和兄弟。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试想,你会提醒你的仇人这里有危险,请不要过来么?
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索姆河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被称为世界三大绞肉机战役之最,另外即是一战中的德国军队对抗英法联军的最大破坏性最耗时的凡尔登战役,以及二战期间具有决胜性的纳粹德国军队对苏军的最耗军火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但最悲壮的索姆河战德国投入约150万人,英法联军投入近175万,但双方牺牲以及伤残130万人,最后剩余三十万德军不忍这血腥的战场慌落而逃,但由此可见其悲壮之极。此战为了减轻德军在凡尔登对法国造成的军事强压,英法联军思索由索姆河战役一方面牵制德军的兵力,另一方面准备通过索姆河战役将德军击退到法德边境,此举亦是保卫自己的领土完整。虽然结果令人失望,以英法联军失败告终,但大大消灭德国的有生军队。但其过程中有人质疑是否有人试图阻止这场恶战呢?
一、德以强势火力战英法联军,无惧英法。
德国军事强悍军队无畏,何必多此一举,如果德国对英法联军大喊此地不可亡命。这不是更加激怒对方的怒火吗?中国有古人道“士可杀不可辱”,此乃军中大忌。军事中以不战而胜为荣,而我个人认为其德国即使再军事强大,经济雄厚也不愿意多浪费一颗子弹在战场上。因为德军在索姆河战前就提前设立三大道防御阵地以及一些中小型阵地,为确保其阵地万无一失德军配备高射程快射击的重型机枪马克沁机枪,平均每分钟高达六百发,最低一百发,对于德国来说每一次战役越快越好,这样能节省大量的重型武器的经济投入比。据史佐证二战期间德国以闪电战臭名昭著,特点就是军火火力超猛,战略出其不意。而它的军工厂没有在本国建立,反而利用所降国家的生产力以及苦力大量制造所需军火。
一方面的德国无余力支持起军事输出,但是有重武器的依赖,无惧英法联军;另一方面英法联军攻势也是异常迅猛,从史料记载可得参战三百万大军,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后仅剩下三十万的德军苟延残喘,虽胜无利。
二、德以军火自傲,但未料英法更不惧生死。
当英法联军决定要保家卫国之际,他们早已准备好为和平之战而英勇奉献自己的生命,如果德国军队继续向前推进之时便是英法灭亡之时。所以作为爱国一员不得不去冒险征战德国。而德军认为其英法联军如果见到这么大的火力,尤其是当火力全开之时,英法联军肯定溃不成军,慌乱而逃,那么其所有的军事基地便是震慑的架子罢了。
德国拥有先进军事装备,拥有先进的军事阵地,虽然其战胜英法,但是其输在人心,输在非正义性,掠夺性的军事手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