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冷兵器战争,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一个人杀死几百人的战绩?
真实的冷兵器战争,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一个人杀死几百人的战绩?
-----
网友解答:
-----
冷兵器战斗,就算能一刀杀一敌,那也得连砍二百刀。而这刀总不能轻飘飘挥出去,总得发力劈击才能杀敌吧?
那么,可拿一把三斤重的龙泉仿古腰刀试一试,看看胳膊能不能承受得住二百次连续挥臂、发力、劈击。
所以,一人之力在一次战斗中格杀敌军二百人,真实的古代战争中那是决不可能的,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发生!
假设:就算是捆了二百俘虏跪成一排、毫不反抗任人砍,仅凭一人之力,也不可能连续砍了二百人。
而战斗中格杀敌兵,那可不是任你砍,而是对战!有格挡、有抢攻,就算武艺出众者,每次战斗中格杀一个至少要消耗一成之力,连续格杀十人,气力基本耗尽。
所以,古代的有些兵法著作中,称个人武艺为:“十人之敌”。
若要凭个人武艺连杀二百人,那如同就是天方夜谭!
如果有能一次战斗连杀敌兵数十人的,就已经是罕有的盖世武艺了。而且,那也只有两种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得到。
(1)
一是凭弓箭射杀,前提是伏击对方;或者敌不是正规军,没有强弓,我方可从容的逐一射杀对方。
但是就算箭无虚发,能以一矢就射杀一敌。
那么,以普通弓力七斗的骑弓,每开弓拉弦一次,就相当于举起80斤杠铃一次。当然对一个训练有素的人来讲,80斤杠铃连举七八次很轻松,举十二三次也很轻松。但你要他连举一百次,泰森也会很累。80斤杠铃连举二百次,世上没有一个大力士能做到!
要是用弓力在一石以上的硬弓,用远射方式杀敌。那么一石步弓,能连续拉弦发矢五十次以上的,估计也就是薛仁贵,岳飞这样的极少数武艺绝伦者方能做得到。但要连续拉硬弓弦二百次,就算力能拔山的楚霸王项羽,也难!
所以,武艺娴熟的名将,能在战斗中连续射杀敌数人、十余人很普遍;要连续射杀敌军数十人,史上罕有;要想连续射杀敌军百人以上,决不可能!那情节,只有在武侠小说里才会出现!
(2)
二是凭着坚固铠甲与强健的骏马,催动马速陷阵突击,依靠马力冲击与兵刃掠过,毫不费力的杀伤敌兵。
骑兵在突击冲阵时,凭战马冲击速度,能大量杀伤敌兵。但是,杀伤不等于杀死。
再则,如果马力渐失,那就危险了。
如果是步战白刃格斗,那么以一人之力,在一次战斗中格杀敌兵数十的,就已经是百万里挑一的绝世猛将了。
冷兵器战争白刃格斗,首先必须要有坚固的铠甲。若没有铠甲却身陷于刀枪如林的混战中,那么任他武艺高强,二三下后身上将会多出五六个血窟窿,那还杀什么敌人,自个儿小命也难保了。
(1)
如三国典韦,在张绣之乱时,为掩护曹操突围,率领卫队堵住辕门断后。
激战过后,典韦身边伤亡殆尽,还余十几人。然后继续激战,不久,十几人也全部阵亡,只余典韦一人孤身奋战。
失去了战友掩护的典韦,纵然勇猛如恶来重生,可是身陷于敌军乱枪攒刺的重围之中,很快就身被几十处重伤,创口迸裂、血如泉涌、力尽身亡。但是,这已经是盖世之勇力。
(2)
又如三国姜维之死。这是史书上罕有的白纸黑字记清楚了,在步战格斗时,一个武艺娴熟的勇将陷于乱军之中,他能格杀敌人几名才会力尽。
姜维的武艺在蜀国,小说里可与赵云媲美。而实陆正史上,或还在赵云之上。
而当蜀灭,姜维诈降,与钟会密谋事泄,魏军士卒群起来攻,姜维率左右卫士与乱军交战。左右全体阵亡,姜维孤身陷乱军之中,力杀五六人,就已力尽身亡。
以上所举之例,是死战。那么在打了大胜仗,敌军崩溃丧胆、弃械乱逃之下,能以一人之力杀二百人吗?
回答是,绝不可能!
因为敌人要么逃远了,杀不着了。要么弃械投降了,不能杀了。
若无军令你敢擅自杀降,自己脑袋也要掉了!
例如李世民大破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
秦王李世民亲率程知节、秦叔宝、史大奈等将,卷起旌旗,直突入敌阵,以骑兵高速冲击凿穿了敌军大阵,透阵而出,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崩溃。
是役唐军大胜!唐军参战兵力三千五百骑,追击三十里,俘虏五万,斩首三千余级。
三千五百骑兵,斩首三千余,摊下来,最多每人杀敌一人。
又例如南北朝,曹景宗单骑退群贼之战
。
南梁大将曹景宗,少年时就武艺娴熟,善骑射。
那年,景宗十八岁不到,随父出行,与山匪蛮贼数百人猝遇。
当时景宗一行,只有寥寥数骑,众寡悬殊,被山匪重重围困,形势危急。
众人皆大惊,而少年英雄曹景宗意气风发,将从骑的箭袋全收了,身带四壶箭、百余十枝,驰马弯弓、以骑射杀敌,矢不虚发,每射一箭,必射杀一贼。
待曹景宗连续射毙十余贼后,众匪蛮大惊,再不敢战,四散逃走。
总结冷兵器战斗,一般连杀敌二三人,便可使敌百十人生畏、裹足不前;要是连续杀敌数十人,便能使敌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因恐惧而败退。
而从来没有仅凭一人的力量就能连续杀敌一二百人的!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要说杀死几百个人,显然就放几百头大肥猪,你追上去挨个捅死,试试看呢?
就是一个壮汉,也得活活累死你。
古代1个人杀死几百个人,如果是格斗,根本就没有可能。
就算是很牛逼的蒙古骑兵,擅长使用弓箭,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
不要说几百人,我们就说100人。
弓箭即便射没有护甲的人,想要1箭射死也是不可能的。通常对于1个敌人,都要连续射中二三箭才能毙命。
100个人来计算,就必须射中二三百箭,我们就按照200箭来算。
而弓箭射击敌人是有命中率的,百发百中是吹牛逼。
在马上骑射,即便是明清的武举人考试,射出9箭,射中3次就算合格。
显然,就算武举人的命中率也只有百分之三十三。
那么,按照蒙古骑兵就必须一共射出600箭。
且不谈一个骑兵一天射出600箭,人是否受得了,你有600支箭吗?
英国长弓手一般携带大约50支箭,就不堪重负了。
因为有马匹的辅助,蒙古骑兵能随身携带更多的箭矢,不过一般携带也75支左右。
那么,600支箭,你得另外找一两匹马背着,跟着你走。
而且,正常的弓箭手就算再牛逼,连续拉强弓射箭20发必须休息,不然手臂就要废掉了。
大家要知道,拉弓箭不是拉弩,弩只需要一次用力,下面只需要轻轻扣动扳机即可。
而弓箭需要保持一个持续的拉力进行瞄准,只是极为耗费体力的。
一个弓箭手如果真的在一天射出600支箭,对不起,可以直接做双臂截肢手术了。
当然,也不是说1个人完全不能杀死几百人,某种意义上杀几千万甚至上亿都是可能的。
-----
网友解答:
-----
杀百人很难,但是一人杀死14人的有一个
于万军丛中,取上将人物,如探囊取物尔。这是三国最著名的桥段,也是万人敌的标配。自古英雄好汉有几个标准,一个是力能扛鼎,二是万夫莫敌,三是百步穿杨。但在现实生活中,万人敌没有,一人一刀砍死14个日本兵的倒是真实存在的。
朱金山是济源第一高手,当然这个封号是他死后人们封的。在1938年国军第91军(军长
郜子举
)第一次攻打济源城的战斗中,朱金山率领500大刀队冲入城中,由于后援不足这500人全部被日军包围在了城中。
副营长邹福隆指挥大刀队与日军巷战,顽强地与日军进行血战。激战中,邹福隆副营长牺牲。济源大刀会大师兄朱金山肩负起了指挥的任务,他带着这500弟兄以城中的洪福寺为根据地,与日军鏖战了整整一夜。
在最后的关头,朱金山和他的师弟张鸿岐用大刀与日军进行肉搏,他们靠着一堵墙,朱金山在左,张鸿岐在右。日军三三两两从甬门冲入,均被朱金山、张鸿岐劈杀。由于甬门狭窄,日军只能三三两两进入,无法重兵包围群殴,于是几乎是一对一进行砍杀对阵。
白刃战打了一个多小时,朱金山一人砍死了14个日本兵,他的师弟张鸿岐砍死了7个日本兵。最后二人力竭,日军用机枪扫射将二人打死在墙下。日本人从未见过如此血勇的战士,在他们的心中,中国军人都是一触即溃的。但是朱金山一人砍了14个日本兵,张鸿岐杀了7个。这是1938年日军第14师团的日本兵,属于拼刺很强的老兵。
日本人为二人的勇气所震撼,于是将二人埋在了墙下,并且用寺庙里的案桌做了两块墓碑,上面写着:
昭和13年井山部队森田队建。
4月20日,国军收复济源城,在城中发现了这座特殊的坟墓。991团团副李文定将二位英雄的遗体挖出,从随身携带的证件上,证明了二人一个是朱金山、一个是张鸿岐,日本人在朱金山的墓碑上写了杀敌14人,张鸿岐的墓碑上写了杀敌7人。
两位英雄被重新安葬,军长
郜子举
下令为他们刻了石碑,石碑与收复济源的英雄们的名字放在一起。李文定将此事写入日记之中,并且画了当时坟墓的图形。
2011年,失踪了几十年的墓碑被人在济渎庙中寻到,朱金山杀敌14人、张鸿岐杀敌7人英雄事迹再度被人们知晓。这块发现的石碑成为了二人杀敌的历史物证。
朱金山、张鸿岐是有文献记载、有实物为证、有日军老兵回忆为证的抗日英雄,一个人在一个小时内刀劈14个精锐的日本兵,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大的极限了。
朱金山与日军拼刺刀是在最后关头,是在已经打了一夜仗,滴水未进、疲惫不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日军以逸待劳,精力补给充沛。
如果朱金山能施展全力,我认为他还能多劈几个。
在1938年,如果说济源有第一高手,那朱金山绝对能算第一高手。在1938年,如果济源有万人敌,那朱金山可以称得上是万人敌。
-----
网友解答:
-----
抗日战争时期有位猛士叫做吕俊生,绰号车中台布,一米九的大个,性格彪猛,日刃精熟。全国战斗英雄,八!次!一!等!功!1950年全国英模表彰大会华北军区第一人。
38年山东夏津,白刃冲锋,身负三创,一人捅死二十七个日本兵, -战成名;后来-次遭遇战中,用大刀砍死日伪军计17人, 38年12月经129师随营学校培训后出任通讯连连长,随后的几次战斗中,仅他一人就杀死杀伤日伪军60余人,荣立大功两次,一等功两次。
百团大战中,徒手把地堡中的正在开火的机枪给拽出来了,手皮都被烫的粘在了枪管上;曾经率连队在战斗中歼敌百人,己方仅一人轻伤.....
给他最好的甲最快的马,还有最顺手的兵刃,结果是啥 ?我不知道
战友们称呼他为“老蒙古”, 意思是指有如蒙古人彪悍的战斗风格(北方人对蒙古还是熟悉的)。而敌人则给他起了个代号叫“猫头鹰”,意思是他击杀猎物 十分迅猛。这么大个子,外号猫头鹰???刺客类型,速度快。
-----
网友解答:
-----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仅在中国就有数千次,这些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不计其数。但要说一个人斩杀几百人的战绩,是不是真有,还真需要认真考证。当然了,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这样的描写倒是比比皆是。
那么,在真实的冷兵器战争中,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一个人杀死几百人的战绩呢?我们不妨考察几次著名的战例,看看情况究竟如何。
01 长坂坡之战
此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地点在湖北省宜昌市长坂坡。交战双方分别是曹操率领的5000多精锐骑兵和张飞带领的20余骑士卒。
此战发生前,刘备所率的10余万百姓和数量不多的军队已在宜兴长板地区被曹军击溃,刘备仅带领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人逃走。百姓、军队和刘备的家小悉数沦于曹兵之手。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命令张飞带领20余人断后,于是长坂坡之战发生了。
文艺作品中的张飞好像是个莽夫,其实他一点也不鲁莽,而是胆大心细。他知道自己只有20余人,远远不是曹军5000精锐骑兵的对手,因此,在曹军还没追近时,就抢占有利地形,占据了长板桥头。曹军要想过河去追刘备,必须过他这一关。
曹军前锋到达桥边不远处时,只见桥头站着一匹高头大马,马上端坐一员虎背熊腰的猛将,横握丈八蛇矛,怒目圆睁,大吼道:“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吾决一死战!”
曹操的精锐骑兵尽管勇猛,但张飞的名号他们也是知道的。并且当时的情况下,他们除非正面决战,否则奈何不了张飞。因此,他们一个个掂量着,还是项上人头要紧,就没一个人敢上前。就这样,张飞为刘备他们赢得了逃亡时间。张飞也因以20余骑吓退曹操5000精锐骑兵而名震华夏。
此战还有一个插曲,那就是与刘备他们走散的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曹军战阵,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又单枪匹马杀出重围,使甘夫人和刘禅得以和刘备团聚,立下了大功一件。
这一仗,张飞吓退了曹军,但根据《三国志》记载,曹军因为害怕,并没有与他交手,因此他并未斩杀曹军一人。赵云呢,深入曹军救主,自然是要杀开一条血路的,这一路上肯定斩杀的人马不少,但估计没有几百人,如果有几百人之众的话,《三国志》中肯定是要大书特书一笔的。
02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楚汉之间的一场战略决战,经此一战,汉军全歼8万楚军,项羽自杀身死,从此天下归汉。
但这项羽的最后一战中,他的表现可谓英勇,《史记》的《项羽本纪》中有详细记载,如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 (项羽的名字)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从《项羽本纪》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到最后,项羽身边只剩下28骑,汉军追兵则有数千人。但这时,当项羽率领人马杀入重围时,害怕的不是他和随从,而是汉军追兵。因此,他们反复出入包围圈,斩杀大量汉军,其中一次,项羽“斩杀数十百人”。因此,这最后一战,项羽斩杀的人数特别多,但因为《史记》中记载的不是实数而是概数,所以具体战绩是多少人,还真说不清,不过他其中一次就“斩杀数十百人”,几次反复冲杀下来,斩杀数百人应该是有的。
不过,项羽的这个战绩也只是他结束生命前的最后辉煌,无论他个人如何英勇,也难逃兵败身死的悲剧命运。
03 威虏军骑兵大会战
公元1001年,宋辽之间发生了一场规模很大的骑兵会战,这就是威虏军骑兵大会战。双方统帅分别是:宋军方面为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显,辽军方面为梁王耶律隆庆。双方参战兵力全部都是骑兵,宋军方便共计4万余人,辽军方面为6万余人。
战争的具体经过如下:
公元1001年农历十月九日,辽军开始南侵。十月十六日,辽军先锋部队踏上宋朝威虏军地界。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来。辽军的弓弦因为是皮质的,经雨水浸泡后,就不怎么好用了。这日上午,辽军推进到长城口,遭遇预先埋伏的宋军张斌部突然袭击。辽军因为弓箭不好使,加之措手不及,很快被宋军突破阵形。
宋军矛头直指辽军中军主帅耶律隆庆,但终因辽军人数远多于宋军,因此没能得手。在辽军展开反击时,张斌部见已有不少斩获,因此没有恋战,主动撤出战场,回到威虏军城。
辽军则尾随张斌部向威虏军前进。时近正午,辽军前锋已远远望见威虏军城,探马来报,宋军主力在威虏军城西列阵。于是辽军先锋直扑城西。宋辽骑兵之间的正面阵地战就这样开始了。
辽军擅长于迂回包抄,阵地战并不是他们的强项。宋军背靠威虏军城,使得具有人数优势的辽军无法发挥其迂回包抄的强项,不得不与宋军硬碰硬对阵。这样的对阵中,辽军显然不是对手,他们的主力铁林军主将铁林相公也被宋军射杀。
辽军主力的主将被杀,士气大衰,很快战败,向威虏军西北的羊山方向撤退。宋军威虏军战场两翼的秦翰和田敏部6000人马立即转入追击,宋军预备队李继宣部也同时向威虏军城西北8里处的赤虏移动,准备随时策应那6000追击部队。
宋军此前已经开赴羊山准备包抄辽军的杨嗣、杨延昭部6000人与退到此处的辽军不期而遇,于是对辽军展开截击。辽军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竟然爆发了空前战斗力,加之他们人数数倍于二杨部,二杨部最终不支,被迫退出战场。
二杨部虽然战败,但是却迟滞辽军的撤退行动,使宋军秦翰和田敏部、李继宣部先后追上了辽军。李继宣部是宋军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之一,加之已经养精蓄锐了多半天,斗志特别高昂,很快接过战场主动权,打得辽军招架不住,节节败退。此时战力已经不支的秦翰部则悄悄退出了战斗。
李继宣部将辽军从羊山南麓追杀到北麓,最终在牟山谷追上了辽败军主力,如同砍瓜切菜,取得了巨大战果。辽军剩余的残兵败将则逃入辽国边界。李继宣部则在天黑前回到了其出击前的驻地赤虏。
威虏军骑兵大会战历时仅一天,宋军的战果却是辉煌的:将南侵辽军追回其国境,还斩杀其大将15员、士卒20000人,这在辽宋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这一战也给辽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撼。
这一次会战,宋军尽管战果辉煌,但也没有出现一个人斩杀对方几百人的情况。
04 雁门关之战
公元980年,辽国驸马萧咄李率10万大军南侵,兵峰直指雁门关。
雁门关守将杨业只有几千人马。杨业向驻守太原的潘美求救,潘美却认为雁门关肯定守不住,只有固守太原才是正主意,因此拒不发兵救援。
杨业迫不得已只得冒险用计袭击辽军。
他让副将留守雁门关,他自己则率领数千骑兵西出雁门,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口,在辽军背后发起突然袭击,打了个辽军措手不及,辽军一时大乱。杨业则在混战中判断辽军统帅必在中军旌旗簇拥处,遂率军猛攻辽军中军,竟然将辽军统帅萧咄李一举斩杀。
辽军统帅死了,顿时大乱,一个个都无心恋战,纷纷后退。雁门关守军见状也开关杀出。辽军一路退至大同。杨业则一路追杀,擒获了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才返回。
雁门关这一战,杨业以少胜多,取得了大捷,其关键点在于“擒贼先擒王”,杨业准确地判断出了辽军主帅所处位置,并迅速击而杀之,从而使辽军军心大溃,变成一盘散沙,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一战,杨业的主要成就是击退了辽军,斩杀了辽军主帅萧咄李,并擒获了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至于斩杀辽军数量,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应该是不少,但是估计也没有出现一人斩杀几百人的战绩。
05 白马坡之战
白马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是官渡之战初期的一次小战斗。
曹操为解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围,采取声东击西策略,以500人奇袭袁绍麾下猛将颜良部数千人马。
关羽当时在曹操麾下效力,他于万众之中直取袁绍军队主帅颜良,在颜良尚未反应过来时,已将其斩于马下。袁绍军群龙无首,溃散而逃,白马之围遂解。
这一战,极大挫伤了袁绍军队的锐气,使袁绍军队袭击中原的图谋破产,为后来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马之战,最大战果是关羽斩杀了袁绍大将颜良。这一战,袁绍军队士卒也损失不少,但没有出现一个人斩杀几百人的情况。
结语
前述战例中,除了垓下之战中,项羽在最后时刻斩杀汉军“数十百”人外,别的战例,史书上都没有对具体个人斩杀人数的记载。不记载则表明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个人斩获业绩。
在中国古代其他历次战争中,战绩最辉煌的当属霍去病的历次出击匈奴之战。
霍去病第一次取得出击匈奴的重大战绩是在公元前123年。他率领800骑兵在漠南斩获匈奴2028人,这是其部队整体的斩获数量,而非其中某一个人的斩获数量。
霍去病取得的第二次、第三次出击匈奴重大战绩是公元前121年的两次河西之战。他每次率军均过万,总计歼敌40000余人,因此也不可能出现一个人斩杀几百人的战绩。
霍去病最后出击匈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19年,他和卫青各率5万骑兵,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北进2000里,找到匈奴左贤王部,并与其交战,歼敌70400人,人均歼敌1.4人。假设5万部队中只有5千前锋处于接战状态,则人均歼敌为14人,因此也不可能出现一人斩杀几百人的战绩。
综上所述,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一人斩杀几百人的战绩是很难出现的,即便有,也只能是像垓下之战中项羽的最后时刻那样:
即少量人马处在敌方千军万马包围之中,被围困方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围困方混战,被围困方如果确实勇猛过人,出现一人斩杀几百人的战绩也是有可能的。但问题是,战到最后,被围困方也将无一生还。
不知大家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我觉得一个人杀死几百人太难了,俘虏几百人,几千人倒有可能。冷兵器时代,武艺精,兵器好,单个厮杀,那没得说。但是人不是机器,一个人杀人也有力有不逮的时候,何况对方并不是等着你杀。
至于评书,历史演义中的故事不足为凭。冷兵器不同于热兵器,热兵器交战,一个人杀死几百人,几千人,不足为奇。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杀俘。
记得有一个资料:红军西路军失败,马家军将被俘红军绑在柱子上。马家军刽子手飞马砍杀,当杀完一百人时,刽子手双臂发抖,已不能再砍。而要休息,向别人要水喝。何况杀几百人呢?
所以说,冷兵器时代,一个人杀死几百人的情况很少出现。或者不可能出现。
-----
网友解答:
-----
一个人在战场上杀死几百人的情况,根据现有的记载来看,历史上真的出现过,而且还不止一次。
最广为人知的,当然是历史上唯一的霸王项羽,这里笔者就不重复。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汉人的第一“猛男”冉闵,同样有类似的表现。
冉闵家族源自乞活军。五胡十六国初期,匈奴人刘渊在并州起兵后,到处大肆屠杀抢掠,在战乱和饥荒的摧残下,大量百姓沦为流民。当地2万多汉人在并州刺史司马腾率领下逃往冀州求食,队伍逐渐发展庞大,后来他们自称“乞活军”,成了一个自发形成的军事集团。
乞活,顾名思义,即在乱世中乞求活命自保 ,悲惨的处境、残酷的生存形势,将他们逼成了当时北方汉族最强悍的民间军事集体。冉闵的父亲冉瞻,当时就跟随着乞活军的一位统帅陈午。
但面对当时如日中天的胡人势力,乞活军的生存空间屡屡遭受挤压。公元311年,陈午被羯族首领石勒击败,冉瞻等人被俘。由于向来作战勇猛,冉瞻被石勒的侄子、悍将石虎收为养子,并改名石瞻;而冉闵也就成了石虎的干孙子,名为石闵。(下文都称其为“冉闵”)
冉闵作战极为彪悍,而且足智多谋,堪称石氏后赵政权麾下的一名王牌。比如在公元338年与鲜卑慕容氏的棘城之战中,后赵军败给了慕容恪,被斩杀三万人,只有冉闵一支部队全身而退。
公元349年,石虎去世后,像当初西晋司马氏一样,后赵诸位石氏子弟为了争夺权位,陷入了血腥的内斗。
强悍的冉闵笑到了最后,公元350年,他改国号为魏,自己称帝。其后,冉魏政权与羯族残余,以及羌、氐武装陷入了混战。冉闵则亲自率军东征西讨,史书中这时才对他的个人武力有了细致描述。
石氏宗族将领石琨曾经带兵7万进攻冉魏政权的邺城,冉闵只率领区区1000多骑兵迎战。开战后场面一边倒,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吃亏的是7万人的一方:冉闵全副武装,手执两刃矛,一马当先,率1000多人冲进敌人军阵中,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皆应锋摧溃”,对方被斩首3000人后,狼狈崩溃逃窜。
公元351年,东北慕容鲜卑的前燕政权乘机南下,试图逐鹿中原。冉闵迎来了一生中最强悍的敌人,也呈上了自己最生猛的表演。
公元352年4月,慕容恪率军追击久战疲惫的冉闵,并在廉台交上了手。双方的实力大致是这样:
慕容恪的燕军10万多人,全部是骑兵;
冉闵军数量在3-5万之间,而且大部分是步兵。“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
按照我们常规理解,慕容恪一方应当轻松碾压才是,但事实又再次相反:双方交手十多次,“燕兵皆不胜”,也就是说,要么是平手,要么冉闵占据优势。
加上冉闵早已名震中原,手下的将士也无比骁勇悍战,此时的前燕大军遭受连续挫折后,呈现出人心动摇、胆怯惧战的苗头,慕容恪急的策马四处巡视,给手下打气鼓劲:“冉闵勇而无谋,他的士兵虽然精锐,但早已又累又饿,大家不用怕。”
此时,冉闵正准备率领全军进入树林中,以抵消对方的骑兵优势。慕容恪则首先派轻骑上前骚扰,其后以自己的中军为诱饵吸引冉闵进攻。
像慕容恪估算的那样,早已疲惫不堪、兵力弱势的冉魏一方确实急于求胜,冉闵看到慕容恪的大旗后,亲自冲锋;慕容恪则挑选了5000名精于骑射的鲜卑战士结成连环马迎战。
这一战,关系着己方的生死存亡,因此冉闵也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战力,他左手持两刃矛、右手持钩戟,胯下是日行千里的朱龙马,直杀入鲜卑骑兵阵中,史书称他“斩首三百余级”。此时燕军两翼压上,冉魏军陷入包围,冉闵本人更是被当成了重点关照对象,被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奋力杀出重围,燕军则紧追不舍。
跑了20多里地后,精疲力竭的朱龙马暴毙,冉闵被追兵抓获,被送往龙城后斩首。没多久,前燕境内连接遭受蝗灾、旱灾,燕王慕容俊认为是冉闵的英灵作祟,于是派人去祭祀其灵位,并追加谥号:悼武天王。
冉闵的是非功过,笔者不敢妄加评说,单纯从武力来看,他代表了当时中原汉人的巅峰状态,他率领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能够屡屡力挫强敌,侧面证明:司马氏之所以丢掉中原,并不是因为在武力上比不过游牧民族,而是沉醉于莺歌燕舞、纵情山水的士大夫统治者们,不仅处理不了多min族混居融合问题,更削弱了自身的尚武精神,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有朋友从所谓“科学”分析的角度,认为像项羽、冉闵这样以一敌百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我们不要以如今弱鸡的自己,来对比历史上的彪悍先辈;我们举不起鼎,不代表古代人不行。过去并不意味着落后,如今的先进也是相对而言;历史上无法破解的技术难题比比皆是,冷兵器时代催生出暴力猛人也就不足为奇。
-----
网友解答:
-----
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丶十面埋伏下,仍然剑刺刀砍杀了几百人。垓下最后一战,身陷重围,孤身一人,汉军仍无一人敢上前。项羽长叹一声:天不佑我!自刎而去。
三国典韦为曹操把门丶断后,在双戟打落后仍举起兵士左右击打,在杀死几十个敌军后才遍体鳞伤丶血尽身亡。
赵子龙长板坡为救刘阿斗七进七纵,杀死曹军五十多员战将。观战的曹操也看得惊心动魄,感叹:真虎将也!曹操爱才心切,竟下令不准放箭,要活的。让赵云奇迹般生还,连刘备都大吃一惊,举起刘阿斗就摔:险些害了吾上将。却把刘阿斗摔傻了。
-----
网友解答:
-----
虽然在历史上的战争中,或者其他一些野史里面,经常会说某某某乃是当世名将。有万夫莫开之勇,有百万军中去敌人首级的武艺,等等诸如此类的记载。
这些虽然看着十分鼓舞人心,但是现实却是在真正的冷兵器战争时期,一个人斩杀几百号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就算是这几百号人站着哪里让你挨个的捅,你也完成不了这个记录。
以我国古代的刀剑的一个巅峰,唐刀为例子,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士兵拿着一把重量两斤的刀,连续挥刀上百下,这是非常消耗体力的事。
(下面再说一个事实,勿喷)
在二战日本侵华的时候,日本有两个军官就是比赛杀人,看谁杀的人多的那种,最后结果的也不过是一百人出头而已,而且这还是人绑着给他杀,要想在战争中,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且就算是使用弓箭也不能。
按照古代弓箭手百发百中来看,杀一百人也需要连续射击一百下,这样的强度,手都能直接废掉了,况且杀一个人还远远不止一箭。
所以说,古代那种所谓的万人敌的将领,其实不过是史书上写的好看的而已。
-----
网友解答:
-----
小说、演义、评书中,如云猛将都能以一敌万,一人斩杀几百,真是小菜一碟,被形容成砍瓜切菜。
实际情况呢?就算摆上几百个西瓜,让一般人用力一路砍杀下去,有几人能到几百之数?就算受过体能训练,也不会有多少人能够达标。这充分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呵呵就好,不可太当真。
两军对垒,大部分人会认为攻坚时伤亡最大,长期相持战伤亡巨大,因为史书、文艺作品都在渲染这些,可真实情况是,最大的伤亡出现在杀俘和失败方的溃败过程中。
长平之战,秦、赵之间鏖战六个月,赵投入的兵力45万,而战败被俘的赵军还高达40万。看一看整个战役过程中,赵军的伤亡有多大呢?远不及被坑杀这40万降卒,对赵带来的伤筋动骨。
被击溃、逃亡过程中,是伤亡巨大的,因为这时,几乎是丧失了抵抗意志,是把背后亮给了敌人,很容易演变成单方面的屠杀,还会受非战因素影响,比如踩踏、落水等,造成重大伤亡。战史上能以少胜多的战例,几乎都会出现这种场面,自伤远高于敌伤,一条河淹死个几万人不足为奇。
冷兵器战,以骑兵追击溃兵,是容易出现高斩获的。冷兵器时代,骑兵绝对是最强战力,骑兵的速度快,人+马的高速冲击力,杀伤力巨大。如果是追击没了阵形,没了反击意志的步兵,那是单向屠杀,马力能追到多远,杀伤就有多大。可就这样,一战个人要斩上百首级,也是很难的事,人马不是机器,都有体力极限。
史载的猛将,项羽算得上顶级战力了,个人勇猛的巅峰,记载的是垓下之战,至最后余二十四骑,最后冲杀汉军,斩兵将百余。能专门记下来,足见是很牛的了,也要看到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项羽凶名天下皆知,汉军兵将见到真人,腿真会发软,肯选择困死他,也不愿意上去拼命。二是项羽方全是骑兵,对步兵一对几还是有优势,可也就一对几了,不可能一对几百,否则足以杀出重围了。就这样,这一百多人也非项羽一人战绩,他一人也杀不过百。
史籍中比较夸张的武将杀敌记录,多出现在宋史,杨业就有斩敌过百的说法,更过分的是杨再兴,说杨再兴孤身冲入金兵,杀敌几百后全身而退。宋之军事羸弱,汉族各朝几乎无出其右,空有百万军队,打不过辽,打不过金,连西夏都打不过,只好在史籍上吹吹牛,也是可以想见的。
进入热兵器时代,武器杀伤力大为增大,一个机枪手就有很大威胁,一战时索姆河战役,一支马克沁机枪就是一台绞肉机,一天毙敌几百,真不是神化。
-----
网友解答:
-----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主要有两大打法,一是凭借强大的实力硬拼,狭路相逢勇者胜,比如项羽的巨鹿之战,先是破釜沉舟激发士气,然后再与秦军硬碰硬取胜;二是用计谋取胜,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打赢战争,不择手段,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
对于将领来说,也有两类,一类是勇将,有武艺、有力气、有胆识是他们的共性,打仗时还能冲锋陷阵,比如关羽、张飞,另一类是儒将,有谋略、有计策,他们打仗并不冲锋陷阵,而是依靠谋略智取,比如周瑜、陆逊。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就拿勇将来说,有人是大力士,力大无比,在战争中一个人能对付很多人,而有些勇将就是从死人堆中杀出来,一个人在战争上就能杀死数百人也不成问题,史书还真记载过一人杀死几百人的情况。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一、项羽
《史记 项羽本纪》: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勇将就是项羽,史书多次记载项羽一个人多次杀死几十上百人,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时,两个人进入会稽郡守殷通的府邸,项羽当场拔剑杀死了殷通,项梁手持殷通首级,佩戴殷通的印绶,当时会稽郡守府乱作一团,很多人攻击项羽和项梁,结果项羽一个人就击杀了几十上百人。
战神项羽
然后整个郡守府的人都被项羽的勇猛折服,再加中郡守已死,群龙无首,没人敢再出手,项羽、项梁两人就镇住了整个郡守府,这在今天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毕竟冷兵器时代,能一个人杀死上百人,是很难做的,如果说项羽此时有斩杀敌首的作用,那在垓下之战后的战争中,项羽再次凭借一人之力斩杀上百人则完全是实力的体现了。
《史记 项羽本纪》: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垓下之战项羽战败后,带了800人逃走,逃到后面只剩下28人了,而且项羽被数千汉军追兵团团包围,这个时候项羽做了一个决定,他让自己手下的骑兵先走,他来阻挡追兵,并为手下斩杀汉军将领,然后约定在山东面会合。
项羽多次一人斩杀百人
接下来项羽冲向汉军,马上就斩杀了一个汉军将领,还把汉军吓得人马俱惊,项羽骑马冲向汉军,又斩杀了汉军一个都尉,接着又在战斗中杀死了几十上百人,然后又轻易逃脱,与他的手下骑兵会合,手下骑兵只损失了2人。
要知道此时的项羽可是败军之将,在不断地逃跑,但项羽仍然能够斩杀几十上百人,这说明项羽是完全有这个能力的,项羽为什么在冷兵器时代这么厉害?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力气超大
。
项羽力能扛鼎,这同样是史书中的记载,古代人的力气比现代人大,这个不用怀疑,小编的父亲中年时可以挑两三百斤的重担走十几里路,这是亲眼所见的,在完全靠人力的冷兵器时代,古人的力气铁定比现在人大。
项羽力大能举鼎
史书上记载了秦武王举鼎而死,秦武王本身就是个大力士,他的手下也还有几个大力士,秦武王攻下宜阳后,与孟贲、乌获、任鄙等大力士一起到周王室举九鼎,据说那鼎有上千斤,可能有些夸张,至少几百公斤是有的,孟贲勉强能举起来,而秦武王也能举起来,不过没控制好鼎,结果被鼎砸到了胫骨,失血过多而死。
而项羽就是跟秦武王这样类似的大力士,虽然没说鼎有多重,可用力能扛鼎来形容项羽,不就是说他的力气大吗,但并非人人都是大力士,普通人肯定是不如项羽的,这就像现在的拳击运动员一个人能打十来个普通人一样的道理,但有所不同的是,项羽跟普通人的差距更大,一个人在战场上杀死上百人也是有可能的。
2、“武艺”高强
。
这里的武艺不是指的功夫,而是指的在战场上凭借一系列的击杀行动让自己活下去的能力,武艺只是小说中的说法,这里的武艺打了个引号,这就像从小在街头的小混混一样,打架打多了,打出经验来了,总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尽量打败对方。
项羽武艺高强
项羽就是这样,在战场上斩杀敌人的经验多了,就能斩杀更多的人,靠的并不是武艺,更像是出自现实战争中的搏击术一样,不同的是没有规则,没有限定武器,只要能击杀对方,无所不用其极,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所以项羽击杀上百人是有可能的。
3、万人敌
。
打仗并非完全靠蛮力,项羽读过书,学过剑,还学过兵法,史书上称为“万人敌”。这里的万人敌指的是能对付一万人的方法, 引申为兵法,学过的兵法的将领与普通的将领是不一样的,战场上打仗不光是拿着武器乱砍,而是有章法的。
项羽一次斩杀上百人,包括普通的士兵与将领,更多还是普通士兵,在垓下逃跑时,项羽一口气就斩杀了两名汉军军官,而普通士兵被杀的则有几十上百人,这个数字更像是一种估计,毕竟这种临场斩杀的人数,是没法点清楚的,但并不能否定这事确实存在。
项羽是万人敌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冷兵器战争中斩杀上百人的将领,但他并不是最后一个,除了项羽之外,还有文鸯、冉闵、夏鲁奇、杨再兴等人。
二、文鸯
《资治通鉴》: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文鸯是三国到西晋时期的名将,他的父亲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毌丘俭和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双方发生激战,当时文鸯只有18岁,史书上说他勇力绝人、勇冠三军,在与司马师军的战斗中,文鸯带领手下十余骑兵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文鸯
司马师派出司马班率领八千人追赶文鸯,文鸯一个人单枪匹马冲入数千骑军阵中,杀伤百余人,反复冲杀六七次,然后逃走,再没有人敢追赶他,这可是史书的记载,文鸯一个人大战数千人这事,多少让人有些怀疑,还杀伤杀死百余人,毫发无损而逃,如果这个记载是属实的,文鸯的勇力称得上三国第一人。
三、冉闵
《晋书 卷一百七 载记第七》: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
冉闵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他是一个与项羽有些类似的人物,身为将领骁勇善战,同时又是一国政权的君主,司马光评价冉闵是“骁勇善战,多策略”,冉闵在与前燕的战争中,以少胜多,十战十胜。
冉闵
冉闵骑的马叫朱龙,是一匹千里马,冉闵作为皇帝亲自上战场,他左手拿着双刃矛,右手拿着钩戟,从顺风的位置攻击,一人斩杀三百多鲜卑士兵,但因为敌人人数众多,冉闵被重重包围,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冉闵还是失败了,在逃走的过程中,因为坐骑突然死去,而被前燕俘虏。
冉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身为冉魏政权的皇帝,一个人能斩杀三百多人,看起来不比项羽要差,而且冉闵一生打仗几乎全部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冉魏政权在北方本来就是个弱小的政权,能够强大起来,就是因为战斗力惊人。
四、夏鲁奇
《旧五代史 夏鲁奇传》:庄宗不满千骑,汴人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庄宗数重。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儿等奋命决战,自午至申,俄而李存审兵至方解。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
夏鲁奇
夏鲁奇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手下将领,李存勖率领千余人侦查时,被后梁将领刘鄩率领一万余人团团包围,当时夏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儿一起护卫李存勖,从中午打到晚上,直到李存审带兵来才解了围,当时夏鲁奇持枪带剑,独自护卫李存勖,一个人杀死了百余敌人。
夏鲁奇还有一件壮举,就是随李存勖亲征后梁时,在战争中,夏鲁奇认出为敌军主将王彦章,独自一人俘虏了王彦章并押解回来,而立下大功一件,要知道在战场上俘虏敌军主将是一件极难的事,即使对方战败,身边也有诸多的护卫将士,但是夏鲁奇就是敢这么做。
五、杨再兴
《宋史 杨再兴传》: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杨再兴
杨再兴是南宋抗金名将,后来成为岳飞的部将,以骁勇善战闻名,1140年宋金郾城之战,杨再兴单枪匹马独自一人冲入金军之中,准备活捉金军主将完颜宗弼,但是没有成功,光是这份胆识,就让人惊讶不已,敢在万军之中俘虏敌军主将,不是疯子就是战神。
杨再兴不仅没有受伤,而且一个人杀死数百人,还能平安回来,这种战绩无人能及,这还没完,在小商桥之战中,杨再兴与李璋带领三百名骑兵与金军相遇,仅仅凭借三百人杀死金军二千多人,还杀死了金军将领一百人。
这是多少倍的人数差距,但是杨再兴并没有一点惧怕,因为寡不敌众,杨再兴中箭无数而死,后来他的尸体被金军焚烧,从尸体中烧出来的箭头有两升之多,可以说杨再兴就是力战而死的,这种勇将几千年历史上也没有几人。
这些勇将的事迹全部是史书的记载,并不是平白杜撰的,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这说明在冷兵器时代,一个人斩杀上百人或者几百人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猛将在历史上非常稀少的,几千年华夏历史,也就这么5个人,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勇将,算得上万人敌,也是真实存在的。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